孩子為什麼總會受到大人表情的影響?
有趣又有實用價值。
公園裡,一位男寶寶在草地上奔跑,這時竄出來一條小黃狗,男寶寶嚇得往家人方向跑。草地旁,有爸爸媽媽姥姥姥爺,小男孩一頭鑽進姥姥的懷抱。
在很多家庭里,小朋友常常會表現出對某個親人特別的信任,也有不少爸媽困惑,我對孩子很好啊,為什麼孩子有小心事都不跟我分享?除了跟大人對孩子日常的愛和安全感有關外,孩子們在做出瞬間選擇時,往往還會依據大人的面部表情。
▲別以為小小寶看不懂你的表情
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可以通過表情體態讀懂父母的情感提示,這種影響,關係著孩子一生的情緒健康。當寶寶3個月左右,便開始模彷媽媽或其他照顧者的表情,繼而他們會用哭鬧、發出「咕咕」聲、或通過不同的表情和身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
除此之外,小嬰兒在學話時,需要通過聽聲音的同時,還需要觀察爸媽或其他照顧者的肢體動作和表情,才能更好地學會語言和辭彙。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生活經歷的積累,孩子對人的表情解讀能力會越來越強。
▲孩子總會受到大人表情的影響
當孩子看到大人皺眉的表情,會給孩子帶來難受的感覺;當孩子看到大人眉頭擴展、嘴角上揚,也會給孩子帶來愉快的感覺。背後是大腦的「鏡像系統」在發生作用。
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家Marco Iacoboni和有關研究者曾經通過核磁共振觀察人的腦部活動情況,比如當一個孩子看到媽媽生氣的表情,孩子腦部位於外側前額葉和外側頂葉的一些腦區都會被激活,與此同時,孩子這時的腦部組織運作跟媽媽生氣時的腦部組織運作相似。鏡像系統讓孩子通過模擬他人的大腦,帶來相似的情緒感受。
除此之外,孩子還會因為大人的表情,培養出一種識別情緒信號的「生存技能」。
舉個例子,一位小女孩回到家後,發現自己的媽媽表情陰鬱,小女孩便小心翼翼地做事,鞋子輕放、脫掉的衣服也自覺放進洗衣籃,生怕自己稍有不慎就會招來媽媽的責怪和批評。因為當人處於消極情緒時,容易放大消極情緒,把負面情緒遷怒他人。正因為孩子具備識別情緒信號的「生存技能」,所以他們在面對大人的一些負面表情時,會趨向於採取「迴避」的做法。
▲下面是父母們日常幾種最常見的表情
從大概率判斷,你便知孩子更願意向誰敞開心胸了。
1、經常面無表情的大人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幾位小朋友幼兒園放學後,在樹蔭下嘰嘰喳喳地聊天。
紅衣小女孩:「我不敢讓李老師帶我上廁所。」
藍衣小女孩:「為什麼呀?」
綠衣小女孩:「我知道,李老師從來不笑,就像泥像一樣,我也有點害怕她!」
發展心理學者愛德華?特隆尼克有一部叫《表情暫停實驗》的影片,剛好解釋了這一現象:當孩子面對的大人停止了臉上所有表情後,這個孩子會從一開始的困惑,最後變得痛苦。
能不能分辨他人的表情,常常會觸發孩子的安全感覺。當孩子明顯地看到大人臉上的某種表情後,能及時做出應對,避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即幼兒說在前面提及的識別情緒信號的「生存技能」;倘若孩子看到大人總是面無表情,心裡便會產生恐懼感,「未知」會讓孩子焦慮,「未知」也會讓孩子不敢靠近。
2、經常擺「黑臉」的大人
超市裡,一位小男孩舉著玩具問媽媽:「媽媽,我能買這個玩具嗎?」
媽媽沒吭聲,表情陰鬱,似乎罩著一團烏雲。
小男孩立即把玩具放下,跟隨在媽媽身後,再也沒說話。
行為心理學家安東尼.比格蘭(Anthony Biglan)說,擺黑臉常常是一些父母強迫孩子服從的方式,孩子會從父母的黑臉感受到痛苦。很明顯地,孩子從父母的「黑臉」表情中,感受到父母的不高興或憤怒,在這種壓力下,孩子也會丟失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更不願意向父母表露自己,而趨向於把自己「包裹」起來,或者尋找其他讓自己感覺放鬆的大人,表達他們的心聲。
3、經常冷漠臉的大人
在小區的花園裡,有一位小男孩騎著小小的腳踏車,滑過地上堅硬的石頭摔倒了,小男孩「哇哇」哭了起來,把小手伸向爸爸。
爸爸冷冷地瞥了一眼:「自己爬起來,男子漢別像個娘們似的……」
小男孩哭得更大聲了,哭了很久後,自己爬起來,而他的爸爸始終在一旁冷冷地刷著手機。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心理分析師Rene Spitz的黑白影片。
他的影片拍攝的是一群孤兒院的孤兒寶寶,護士們阿姨們總用冷冰冰的臉對著寶寶們,不會微笑不會生氣,她們在冷漠地給每一位小嬰兒喂水餵奶粉,就像機器人一樣履行工作。這群小嬰兒一開始被送到孤兒院時,是會微笑的,但是沒多久,一個個寶寶也慢慢地變得面無表情。冷漠臉的大人,也送給了孩子們一張張冷漠臉,背後卻是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孩子們用冷冰冰的「面具」把自己「罩」起來,這些孩子也不會輕易向他人表露自己。
4、經常微笑臉的大人
有媽媽說,某天小朋友跟玩伴玩耍,臨回家時,奶奶才發現孩子眼圈紅紅的,問他發生什麼事,小男孩只是搖頭。
回到家後,爸爸也關切地問孩子是不是遇到什麼事,小男孩說:「爸爸,別問了。」
當天晚上,媽媽臨時加班,到晚上很晚才回到家。小男孩搬著小板凳坐門口等,當媽媽回到家時,小男孩立即湊到媽媽耳朵邊,說:「媽媽,我告訴你一個秘密,小胖嘲笑我,說我像一隻瘦猴子……」
在這個家庭里,爸爸經常面無表情,奶奶也總愛擺臭臉,只有媽媽,有事沒事對孩子嬉皮笑臉,是家裡的「溫暖小太陽」。
其實,從寶寶6個多月開始,已經表現出對微笑表情的偏好了。因為微笑,對孩子來說,常常代表「歡迎」、「喜愛」和「安全感」。
最典型的例子是James F. Sorce的視覺懸崖實驗。在實驗中,寶寶和媽媽中間,有一個「懸崖」,「懸崖」上面是透明玻璃,寶寶皆可以爬行通過,但是因為「看起來」很危險,所有寶寶都望而卻步。如果媽媽在「懸崖」的那邊露出高興的表情,大多數寶寶會爬過「懸崖」;當媽媽露出恐懼或生氣的表情時,寶寶一般不會爬過「懸崖」。微笑的高興的表情,對孩子來說,往往代表著「安全」,當孩子的父母經常以這種表情面對孩子,也容易得到孩子們的信任。
當然,除了表情,孩子還會根據一個大人平時對自己的愛和相關行為來綜合判斷某個大人。但是在一般家庭中,很少會出現表情與內心完全不一致的大人,比如沒有媽媽會整天對孩子笑臉相迎、骨子裡卻對孩子憤怒異常;也很少會存在憤怒待孩子、內心對孩子喜愛無比的爸爸。一個成年人日常的面部表情,往往能直接反映他的內心活動和情緒狀態。
所以,父母們,平時該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了,因為父母的表情不僅影響孩子瞬間的行為決策,長久以往,父母經常性的表情符號也會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形象——比如「臭臉」爸爸或「樂哈哈」媽媽。
因此,大人笑臉如花,最容易獲得小朋友的信任!
(完)
關鍵字:表情情緒、親子心理、親子關係、家庭育兒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
※祖墳對子孫後代的影響-句句戳心
※淺談行政強製法對基層執法工作的影響及對策
※三國戰死影響最大的名將,東吳僅此一人,榜首間接導致滅國
※哺乳期飲食影響孩子
※影響人體命運的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