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第52集
六祖壇經講記 第52集
六祖壇經講記(52)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說什麼叫〔定慧〕?前面講的是定慧的道理,現在是講譬喻。一般人不會譬喻,很容易談道理或談故事,或談新聞,他不容易以日常生活的方式來譬喻。很多道理用譬喻的方式很容易懂,大家要常用譬喻。[燈]喻定,[光]喻慧。燈光表面上看起來像在那邊如如不動,所以用來譬喻「定」的意思。如果燈沒有光,這個燈就沒有意義,就好像你家裝電燈都不會亮,那一點意義都沒有。裝電燈的目的就是要發亮才有用,所以光就是用。用什麼?就是智慧,觀世音菩薩後面的一個圓光,就是智慧的意思,所以佛光普照就是開啟你的智慧。就像你晚上回家,電燈沒有開,一片漆黑,看不清楚,就像我們愚痴,什麼真相都看不懂,什麼是正確也不知道,因為你沒有開燈,沒有開燈就是沒有智慧,所以人生這條路走起來很坎坷、很辛苦。你要看清楚就要開燈,你人生要順利就要有智慧。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假設沒有〔體〕,就不會產生作用。〔體〕就是〔定〕,〔用〕就是〔慧〕。[名雖有二,體本同一。]一般人常常認為名詞不一樣,就是兩個,不是一個,其實雖然一個叫燈,一個叫光,但它本身不可分離,缺一不可,要同時保持平衡,所以才叫做〔定慧〕等持。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什麼叫〔正教〕?〔正〕就是正確,〔教〕就是教理,正確的教理,佛所告訴你的就是正確的真理。真理無有〔頓漸〕,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沒有說哪個比較差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美哪個比較丑,哪個是聖人哪個是凡夫。從這個角度,我來引證剛才那個概念,你不要重聖輕凡!因為凡聖平等。任何一本經典講的道理不會有錯,但為什麼每個人聽來卻不一樣?就像你們每個人在聽我講課,但私底下探討卻不一樣,這一定是人的問題,不是法的問題。請問,聽我的課是越年輕的越有感覺,還是越老的?越老的。因為你們人生經歷不一樣,經歷越多的越能觸動,所以每個人的感觸都不一樣。再來,你們個人來學習的心態不一樣,比如說有的人來聽《六祖壇經》只是因為他心情差,聽師父說說、笑笑,覺得很快樂。或他來有個目的,因為跟家裡人處得不好,想來聽聽這個概念。有的人則是因為好奇,來聽聽《六祖壇經》到底在講什麼。你有為悟道而來嗎?我們不要怪東怪西,是自己的問題,所以說〔人性自有利鈍〕,你不要跟人家說:「六祖講的是頓悟,你們那個法門是漸修。」你這樣講原則上是有問題的。你們不要在哪裡爭,沒有意義,都是人的問題。
【迷人漸契,悟人頓修;】〔迷人〕為什麼漸漸才能夠契入?因為他執著深,所以只能夠慢慢來。〔悟人〕為什麼能夠頓修?因為他只要一點就破,他就是缺臨門一腳。有的人已經準備好了,只差人家一點,一點就通。但是你不要以為悟後就沒有事了,悟後才是真正的修,所以說悟後起修。沒有悟之前是摸索。人家問:「現在做什麼事業?」有的人回答:「我現在專心在修行。」真是昏倒,我們只是在摸索。有人講你還在門外,但能夠在門外我就很讚歎,因為你至少能夠找得到地址,有很多人連地址都找不到。
【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自識本心,〕慧是用。〔心〕是拿來用的,我們一般人的心是拿來煩的。心用,我們常講用心,我們要用心來利益眾生、利益家庭,不要用這個心來折磨你自己,把你自己綁得動彈不得,這叫愚痴。[自見本性,]定是體。〔本性〕本來就如如不動,為什麼?因為佛性無形無相,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諸法空寂,它時時刻刻都是定,所以才叫大定、常定、如如不動。你要能夠契入,才能夠去體悟。如果你了解體跟用,定跟慧,了解頓漸本來沒有差別,那為什麼要安個假名叫頓跟漸呢?比如你考試不及格跟及格,為什麼要安這些名呢?因為我們安個名,做件事,是拿來用的,但你不要安個假名來折磨你自己。比如說:「我每次做事情都做不成功。」「我很挫折!」「我很失敗!」「我很沒有用呢!」「我還不如去死。」你為什麼創造那麼多名詞來折磨你自己呢?這些名詞對你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你為什麼不創造:「我每一次的經驗都是有價值的。我做這一次不能夠叫失敗,而是再一次證明這樣做是不對的,我願意一次一次地嘗試,這是磨練,就是透過這樣的經驗讓我更知道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不可以叫挫折。鐵杵要磨成繡花針,你現在開始磨,你只磨一天一點動靜都沒有。這個概念是你走到哪裡都一樣的。假名用對了對你好,對錯了對你不好。
[立頓漸之假名。]為什麼立〔頓漸〕呢?沒有辦法頓悟的人,我們就鼓勵他:「沒有關係,凡事都應該慢慢來!」我們不可以說:「人家一說就懂,你說了那麼多都不懂,你是十二生肖最後那個哦?!」這樣沒有用嘛。這樣的概念可以通世間很多的學問。有的人在鼓勵人家不知道怎麼鼓勵,在安慰別人不知道怎麼安慰,有的人沒有能力啟發別人。你去體會看看你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到。無論你要鼓勵別人安慰別人啟發別人,你一定要善用名詞,雖然它是假名,但因為眾生很執著,所以這些名詞對他們有意義,不然你們為什麼動不動就去改名?一個建設公司推出一個案子,他們也要去取個好名,一個廠商推出一款新車,他們也要用一個很響亮的車名,所以,會用都很好,不會用都被綁。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我此法門,]不是狹窄地指禪宗,講的是佛法。[從上以來,]遠至三世諸佛,近至釋迦牟尼佛。[無念]為用,[無相]為相,[無住]為體,你能悟此三者,整部《六祖壇經》你就悟了。大家要以《六祖壇經》來修行,也要以這三個宗旨來修行。這三個中〔無念〕最重要,所以說以〔無念〕為宗旨。這三個名詞六個字,歸納起來是一個〔無〕字,〔無〕字參透你就大徹大悟。〔無〕字,直接了當的解釋就是不要執著。佛法修行的方法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但你偏偏是執著的,因為你根深蒂固的觀念就錯了,而且你不是這一輩子錯,你已經錯很久了。你這口鍋已經堆積了很多油污,不是用洗潔精可以洗乾淨的。你說:「師父,那怎麼洗?」不是用洗的,也不是扔掉,而是誤會一場,這叫頓悟。慢慢洗叫漸修,頓悟就是說根本沒有那口鍋,這不是說不承認它,而是說沒有那些油垢,這叫本來清凈。你就說有那些油垢,那叫妄想執著,叫你的無明,你的煩惱。用〔無〕這個字來破你所有的問題。
什麼叫〔無念〕?〔無念〕不是沒有念頭,這樣解釋是大錯,無念就是沒有妄念。那是什麼念?就是正念,也就是凈念。妄念就是有念,有念就是有分別對待,你的心有很多的分別。〔無相〕為法體,一切都叫法,就叫一切法。一切用一個法來代表,法體本來就叫〔無相〕,實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實相,這個〔無相〕就是叫你不要執著這些現象,你現在眼睛所看到的現象,無論一切的人事時地物,你也是世間一切現象之一,請你不要執著。你一執著,你的人生就會苦不堪言。〔無住〕為本性,就是你的自性本來就是〔無住〕的。你問為什麼?因為自性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怎麼會住?所以六祖大師說自性是諸法空寂,它是〔無住〕的。怎麼證明?自性是諸法空相,所以這隻筆丟下去一定會掉下來,自性就像你現在看得到的空一樣,是〔無住〕的。但是我們偏偏沒有辦法體悟,無論好的壞的,所有的概念全部往內心裡抓,全部放進去,越放越多,放到你苦不堪言。六祖大師從三個角度講,一,就是應用,以你的心來應用,心量的運用不可執著;二,你面對世界的一切叫相,你不可執著;三,你自己生命的本質本來就是不執著的。他從體相用來跟你講都不可以執著,但是你做得到嗎?就像你叫人家:「放下不就好了嗎?」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放下。那就從理論開始來講,你明白這個理論之後,要去實踐,否則不見得會成為一個作用。我們常常講「知識就是力量」,但這句話講得不夠徹底,知識要通過實踐才能夠成為力量,所有的東西要透過實踐才有用。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離〕就是不執著,不可以解釋作「離開」。舉個例子,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離開這個世界。這個〔離〕就是說你面對所有的現象,你不應該執著。為什麼?因為這個現象並不是真實的。你會說:「明明有,為什麼不是真實的?」因為它會變化。理論是很清楚,別管這個理論你聽過幾遍,你還是要重複聽,聽到你時時刻刻有這樣的知見之後,你就不容易執著。你可以隨便做任何一個實驗,你拿起手錶,那個秒鐘就不停地動,它是會變的。動態的東西你容易觀察到,你現在站在路邊看車流量,人來人往你很容易觀察到,但是,你對你的另一半,對你自己的心肝寶貝,對你的家人、財富,在你的感覺上,你認為它是不動的,尤其靜態的東西你不容易察覺到它變,我這樣一個人你也不容易察覺到變,尤其是朝夕相處的人。如果很久才見一次,就會說你最近比較瘦,就比較容易看得出來。你感情很好的都看不清楚,要若即若離反而看得很清楚。我看到你真的變了,不要等到你往生了,才知道會變。我們不要粗心到什麼都看不到,所有的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變,你不要執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一樣的道理,這些現象就包括你生命所有的一切,你的家人財富事業,你都不可以執著。
雖然明白這個概念,但是每個人的體悟都不一樣。有的人說:「錢夠用就好了,我不用再上班了。」有的人說:「到最後人死了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這樣講話是不對的,因為錢是變化的,它就是一個工具。如果你賺錢是要來滿足你自己,它會讓你更無知,讓你慾望更大,慾望越大,你的痛苦就會越多。如果賺的錢一部分安家,一部分幫助別人,那賺錢就是菩薩道。有的人學佛法,他學得不對,不是執著,就是什麼都不要,這叫落兩邊,完全沒有智慧。你學了佛,智慧沒有開,比沒有學更糟糕,因為綁手綁腳。沒有學佛的人好好讀書,好好上進,反而做很多事情大家都能夠認同。自從學佛之後觀念錯誤,開始綁手綁腳,人家看到你,不誹謗佛法都不行,你看你的罪過有多麼重。你說:「我應該怎麼做呢?」我做個譬喻,天上有一片彩雲,這片彩雲你要去追逐它,你追不到,縱使讓你追到了,你也留不住它。這片彩雲代表你這一輩子想要追求的所有一切,你努力一輩子,就是為了去追求天上那一片彩雲。學了佛法之後,你說:「我不要去追了。」這樣也不對。或者你說:「我乾脆眼睛閉起來不要看。」就有人這麼傻,那你長眼睛做什麼!所以,不看也不對,追它也不對。不要去追它,因為你的智慧,你知道一切如夢幻泡影,你知道諸行無常。但是不追不是說不產生作用,你應該靜靜地欣賞那一片彩雲,你當下在欣賞它,這是實際的,你有受用;欣賞它,但是不要去執著它,這樣叫「做而不做」。你真的能懂這個譬喻,人生很多問題就能夠解開。
一樣的道理,你家裡面的那幾個小犬,有的是流浪狗,一天到晚不回家,有的是忠犬,整天待在家裡。我們做父母就是這樣,太活潑的叫他不要常出去,不出去的你也煩惱,不知道他關在家裡是自閉症還是什麼,就鼓勵他出去參加一些活動。這些事情你都要做,但是都不執著,就是因為不執著,你反而會做得很好,因為不執著心很清凈,可以心平氣和,可以冷靜處理很多事,這就是一種智慧。為什麼不要去執著這個現象?你執著它也沒有用,它會離你而去,你不用離開這個現象,現象自然就離開你,無論你遇到什麼事情,是順是逆,是好是壞,現象一定會離開你。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現象偏向於外面,〔念〕偏向於內心。你常常在胡思亂想,一個念接一個念。你不要去執著你內在那些念頭,否則你必然起煩惱。什麼叫不要執著內在的念頭?這不是很困難嗎?簡單地講,這個〔念〕就是一種心念,心念就是一種作用。作什麼用?用過就好,做完就放下,就這個意思。舉個例子,人家對你說:「可不可以幫我提個水桶?它很重。」你說:「好,我幫你提。」提起來就是一種用,你不要提起來之後就不放,提到那裡之後,自然就放下。提起來是個名詞,放下是一個名詞,名雖有二,體本同一,因為它們統稱都是作用,就是這樣用而已。你的心產生了作用,很多學佛的人怕自己心念亂起,這是不對的。心遇到境界,對境心當然會起,你就讓它起來,讓它產生作用,好好地用。文殊菩薩在《華嚴經》講一個名詞,「善用其心」。〔於念而無念〕,心念起來用過了就好了。
【無住者,人之本性。】這個概念原則上大家不能體會。現在說現象大家能體會,講你內在的念頭大家也能體會,這個不能體會,因為你得見性,就像你的眼睛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你就是沒有能力看到你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外面,這是迷的人。悟的人就像眼睛能夠看到眼睛,他能夠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質,他是個大徹大悟的人,他明白。在禪宗當中,心跟性有時候是沒有分的,雖然有時候我們為了講解方便,說性是體,心是用,但在禪宗當中常常不分,也就是體用一體的意思,所以經文常常說本性、本心、自性、自心。如果你對本性的概念不能夠懂,我還是用心,心的本體產生的作用,〔人之本性〕就是心的本體,心的本體本來是無住的。我作個譬喻,比如說現在這個空,沒有形象,無形無相,必然就沒有重量,有形有相,必然有重量。接著,你的心是有形有相還是無形無相?照理講是沒有重量。但是你有沒有感覺過你的心有重量?你在什麼情況下感覺心很沉重?什麼叫「我的心情很沉重」?不是沒有重量嗎?它無形無相,但事實上你感覺到它很重,你不能騙你自己。你說這個心真的好妙!這用什麼儀器來檢查?怎麼形容它?到底是什麼回事?為什麼你能夠感覺到心的重量?因為你產生了執著,因為你的無念變成有念,因為你內心產生執著,那個執著讓你感覺到重量,你覺得你很沉重。但心的本來不是這個狀態的,就是因為你抓了它,讓你產生錯覺。你說有煩惱,事實上也是一種錯覺,你的心沒有重量,但你卻感覺得到,這樣它就在不斷地折磨你。當你不執著之後,你就能夠契入你生命的本質。你問我:「師父,怎麼才能夠開悟?」當你不執著了,你就能夠開悟。從這個角度來談,你的心之用相體,歸納起來就是那顆心。所以為什麼佛法又叫心法?它東談西談都在談你那顆心。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世間善惡好醜,]意。[冤之與親,]身。[言語觸刺欺爭,]口。談修行常講戒定慧,身口意。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否則它們會造無量無邊的罪過。世間人的心常起善跟惡,常有好跟壞,講的就是我們心中的意念。你的心有這樣的想法,你的身就是一種行為。你對產生惡意敵意的人,就好像跟他是冤家,感覺比較親的人,就好像跟他是親家。冤親債主不是說壞人,有時候還是愛得要命的人,所以最親近的人反而傷害你最深。相好和不好都有問題,我們就會講話互相刺激對方,互相傷害,不然就是逞口舌之辯。
[並將為空,]當別人這樣對待你,你應該用這種態度來面對。別人無論是怎麼對待你,還是現象,只要是現象,就是緣起而形成,緣起的本質就是性〔空〕。若是它沒有〔空〕,它不會產生那個作用,就是因為它〔空〕,它才會一直變。所以當你遇到這樣的境界,看到世間的人用身口意這樣來對待你,你應該怎麼應對呢?一,無欺之人,就是沒有欺負我的人。二,無被欺之我,沒有被欺負的我。三,無欺爭之事,沒有被欺負爭執的事。這三點你要能體悟到〔空〕,你要不斷地觀察和思維。不然你認為「我明明被別人欺負得很厲害。」你遇到境界常常沒有辦法因應。
[不思酬害,]如果你沒有體悟到空,你一定會反擊的。我們一般說:「我不會報仇,我只會以牙還牙。」我們講話諷刺別人,法律是不會判你的罪。但是以因果的角度,你是要承擔很多問題的。如果你體悟到空,誰能傷害你?就好像我們拿萬箭去射虛空,任何一支箭都沒有辦法射到。因為自性本來無一物,所以並將為空。你要用這樣的角度去體悟你的自性,這樣你就是無敵超人。
推薦閱讀:
※沙彌律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凈慧法師:《佛說大乘金剛經論》淺釋--學佛網
※勸大眾勿造口業(曇影法師)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了解、善用因果業力法則,你也可以改命造運
※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1講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