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獨運的江南灶花藝術
「民以食為天,食以炊為先」,在中國人看來,吃當屬頭等大事,對與吃相關的炊具和炊器自然也推崇備至。相傳,玉皇大帝欽命灶神巡察人間善惡疾苦。灶神,民間稱其為灶王爺,身旁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專錄百姓言行於罐中。每逢臘月二十三(又說臘月二十四),灶神要離開人間,遁升天界向玉帝稟明人間世情,來年正月初六再折返人間。為了祈禳祥瑞,家家戶戶都要「辭灶」恭送灶神。除了專祀果品和供香之外,江南一帶的農村還流行在灶上作畫,名為「灶花」。鄉民在家中的灶山上畫「灶頭花」,以獻祭灶王爺。倘若有不畫灶花或以石灰塗刷了事的,則稱為「豆腐灶」。此灶不僅無法烹飪出美食,而且會惹惱灶王爺,降下禍端。
爐火純青的灶花工藝
灶花是江南水鄉特有的民俗文化,上海的崇明灶花則久負盛譽。舊時,江南農村家家戶戶都砌有灶台,多置於廚房一隅。為了防止生火時柴煙炭灰從灶膛中飛濺至灶台上,從灶台至屋頂處砌有煙櫃,並立一垛牆用於遮障,民間俗稱灶山。灶山旁內嵌灶君殿,供奉有灶君爺,殿外貼有灶門帘,喚名喜串。灶台砌成之日或年久待修之時,鄉民們會雇請遊走村頭的泥瓦匠為灶君殿旁的灶山、煙櫃以及整個灶爐都鐫摹上精美的紋飾圖案,名為「灶花」或「灶畫」。
獨具濃郁鄉土氣息的灶花,最初並非專祀灶神。人們繪製灶花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延緩灶壁牆皮斑駁脫落以及磚面磨損。繪製灶花的原始顏料叫「鑊銹」。鑊銹是崇明一帶的方言,說的就是農家常見的鍋底灰。泥瓦匠首先從鍋底刮下黑沉沉的炭灰,和以陳釀米酒調濃,待黏性十足時,再拌水稀釋,就成為繪製灶花所需的底料。為了雅緻美觀,泥瓦匠往往還會添加各色顏料,使灶花看上去流光溢彩、斑斕奪目。
灶花的繪製方法頗為獨特,採用的是濕壁畫法。所謂濕壁畫法,指的是在灶頭砌成後,待灶壁四圍粉刷的石灰尚未乾結時,泥瓦匠即興揮筆繪作。伴隨著灶火烘烤和自然揮發,整個灶面漸漸瀝干,所繪灶花方可久存。由此可見,繪作灶花的畫技頗為特殊,通常描畫都在乾結的面底上繪作,灶花則迥然不同。因此,掌握繪作灶花的時機十分重要。牆壁剛粉刷過還略有潮氣之時,泥瓦匠就需在灶壁上信手潑墨,不打畫稿,不做修改,一氣呵成。隨著灶火烘烤和濕氣揮發,灶花與灶壁一同逐漸乾結,灶花便牢牢「貼」在牆壁之上,可歷經數十載而不褪色,彷彿天然凝結、渾然一體。
灶台雖是家中常見陳設,但配以灶花後,頗顯考究實用、精緻美觀。除灶沿部分用石灰粉刷之外,其餘部位均用墨線勾勒出輪廓。講究的泥瓦匠還會在墨汁里摻入石青,使畫出的墨線在隱謐處透出青藍,看上去清秀悅目。雪白的灶壁上黑白分明、色彩對比強烈,畫的四周還配有黑色裙邊,極富裝飾性與立體感。歷久彌新,泥瓦匠在灶花的色彩運用方面精湛熟稔,由最初以黑色調為主,漸趨衍變為紅藍青黑相雜的色調。整個灶頭幾乎看不到直線,即興所繪的弧線使灶頭端莊秀雅,加之青藍相間的灶花,無不浸透出江南水鄉恬淡閑逸的雅趣生活。
寓意深長的灶花圖飾
灶花之美在於構圖的精巧與細膩的工筆,裝飾的圖案質樸而純真,線條簡練且明快,別有江南水鄉風韻。事實上,專門從事灶花描繪的泥瓦匠大都只是遊走鄉野村間的把作師傅,但其所繪灶花,可謂精巧別緻、美輪美奐。毋論是山川景緻,還是花鳥魚蟲,各式各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古樸的、憨稚的、華貴的、圓潤的、粗獷的,形態迥異,恰到好處,獨顯萬種風情,令人嘆為觀止。灶頭上不論是砌有兩口鍋或是三口鍋,在灶山上和灶沿下都繪製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人物、山水、花木、動物應有盡有。泥瓦匠借用特定的紋飾圖案,以寄託對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和良好祝願。
灶花的圖案看似千奇百樣,但從構圖取材上看,主要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擷取意蘊褒義的成語或俗語,並與同音或諧音的美好事物相聯繫。譬如,繪製鯉魚就含有「鯉魚躍龍門」的寓意,並與盛開的蓮花融為一畫,取「蓮」與「連」同音,「魚」與「餘」同音,意指「連年有餘」。
第二類是汲取民間掌故和神話故事。在崇明灶花中,多繪有神話形象。「南極仙翁圖」就是較為常見的一類。整幅圖案以南極仙翁為主體,再配以松樹、仙鶴等形象。財神爺也是較為常見的一類,鄉民在灶壁上供奉財神,每日烹煮食膳時虔誠膜拜,為的就是祈求一年來的辛勤勞作能夠換得一家人的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第三類是擇取廣受人們喜愛的動植物形象。在崇明灶花中,繪製的動物圖案有鳳鳥、麋鹿、仙鶴、蝴蝶、鯉魚、雛雞等,植物圖案有松樹、梅花、蓮、竹、菊花、石榴等。崇明蒞臨長江出海口,地理位置優渥,生態環境優良,瀕江靠海的區位優勢造就出東南沿海著名的漁場。在崇明的灶花圖案中,魚的形象也最為常見。兩條栩栩如生的鯉魚嬉戲於水草之中,寓意「年年有餘」。崇明人喜食魚鮮,食魚是藉以渴望擁有像魚一樣旺盛的繁衍能力,正如灶花中的肥碩之魚,祈求「多子多福」。
在崇明灶花的植物形象中,以蓮花最為多見。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堪稱「花中君子」,借喻至純雅潔的為官處事之道。蓮蓬內裹眾多蓮子,寓意「早生貴子」。青松、冬梅、玉蘭、黃菊等,則寓意堅韌不屈的高尚節操。值得一提的是,在崇明的鄉村,灶台的煙箱側面多繪以翠竹,冀望灶火向上陡升,寓意「節節高升」。
第四類是選取帶有吉兆祥瑞寓意的紋樣做搭配。在崇明灶花中,多配飾有蔓草紋、萬字紋、竹節紋、水波紋等紋樣。蔓草紋圖案繁蕪,連綿不斷,且蔓與「萬」諧音,「帶」與「代」同音,譬喻千秋萬代、亘綿不絕。竹節紋如節節攀升的翠竹,寓意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品格。水波紋看似簡潔,但選取了與水相關的含義,藉以防火消災,並起到補白與裝飾的效果。萬字紋則有納吉祈福的寓意。
鄉土濃郁的藝術奇葩
灶花作為江南民間藝術,肇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灶花在相沿承襲下,頗具時代特徵。
晚清上海開埠後,昔日東海邊陲的小漁村逐漸演變成國際化大都市,南北客商川流不息,勾欄瓦肆人聲鼎沸。當時在浦東一帶就流行有不少茶館。茶館內置有一茶棚,名曰「老虎灶」,就是給客官燒水沏茶的水灶。儘管灶具簡樸,但人們依舊不忘添置灶花,所繪內容均為唱本彈詞中的民間故事與神話傳奇。
1949年後,祈福安康、驅邪避禍的灶花也沾染上時代氣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出現了「保家衛國」「人民公社」等題材的灶花,70年代又有「抓革命、促生產」「勞動最光榮」等題材的灶花,八九十年代又有「五講四美三熱愛」「科學種田」等題材的灶花。
新世紀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江南一帶的農村已普遍用上沼氣和液化氣,灶頭作為昔日必備的生活用具,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灶花藝術也在急遽變革的時代中日漸消弭、逐漸失傳。
為了搶救這一民間工藝,自2006年起,崇明每年都舉辦灶花藝術節,並在素有「灶花之鄉」美譽的向化鎮建造灶文化博物館,成立了灶文化研究會,為灶花作品及灶花泥瓦匠的傳人建立檔案,加強對灶花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力度。
2012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參觀,館內由灶神傳說、灶具薈萃、灶花集錦、灶台美食四個展區組成,萃聚了近500種各式各樣的灶花。如今,崇明灶花與上海金山農民畫一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滬上一南一北、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奇葩。
推薦閱讀:
※典型長花束包裝方法
※空氣鳳梨搭檔鮮花,美翻了!
※花+ | 當鮮花與麵包相遇,空氣中都散發出浪漫的氣息
※乾花插花藝術
※簡單易學 | 文藝花泥插花小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