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一|經中開篇,讚歎大阿羅漢之德
早就想把 《楞嚴經》細細地讀一遍,昔日憨山大師有言:「不知法華,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不知楞嚴,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知楞伽,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對於修行者而言,《楞嚴經》是一部必讀的寶典。
即使有人對於修行沒有什麼興趣,《楞嚴經》也是非常值得讀一讀,因為作為一部探源宇宙人生真理的經典,讀之可以開闊眼界。此外,愛好國學的人,如果想知道唐宋的詩詞為什麼那麼美,那麼有生命力,最好也讀一讀此經,因為那時候的士大夫階層幾乎都讀《楞嚴經》,王安石甚至把自己作的《楞嚴經》註解當作女兒的嫁妝,足以見得楞嚴觀照世界的方式對當時人的影響之廣。
這裡讀《楞嚴經》,依然採取邊讀邊聊的方式,這裡面有故事、有邏輯推理、有六道獵奇,等等,希望讀得沒有那麼枯燥。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祁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楞嚴經》一開首,依然是「如是我聞」四個字。關於這四個字,在解讀《金剛經》的時候,已經詳細地說明了,這裡就不再解釋。說起《金剛經》,就不由得想起該經的特有句式,用在這裡倒是恰恰好。「所謂如是我聞,即非如是我聞,是名如是我聞。」這句話是提醒我們,讀《楞嚴經》時,也不要生出楞嚴的法相。
楞嚴故事發生的時候,佛陀正在室羅筏城的祁桓精舍,也就是《金剛經》里講的舍衛國祁樹給孤獨園。當時的室羅筏城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物產豐富、人民眾多,盛行修行,是很好的傳道地。
和佛陀在一起的,還有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它們分別是佛陀在鹿野苑度的五人,迦葉三兄弟的一千人,舍利弗和目犍連一百人,耶舍兄弟的五十人。這些都是佛陀的常隨眾。有的佛經中也會省略地寫成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無漏的大阿羅漢。他們都是住在佛法上,依照佛法來修持的佛弟子。他們的覺悟善妙,超出了三界諸有為相,其成就的威儀能令十方國土皆生恭敬欽養之心。
這裡要注意的是,「無漏」是有很多層次的。比如說,初果羅漢不會漏到三惡道去,三果羅漢不會漏到人道去。而大阿羅漢是指四果羅漢,他們已經超出三界,所以不會再漏到六道輪迴里去了。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他們能依從佛陀的教導運轉佛法之輪,他們智慧之高妙堪受佛陀的遺囑,代佛教化眾生。這是讚歎大阿羅漢的慧德。
【嚴凈毗尼,弘范三界】
他們能嚴格、清凈地守持戒律,弘揚戒律,堪為三界的典範。這裡的「毗尼」,是梵語音譯,又譯作「毗奈耶」。漢語翻譯為滅,或者律,或者調伏。如果以「調伏」翻譯,則可理解為:他們不僅能嚴凈地調伏自身煩惱,也能向眾生弘傳調伏煩惱之法,他們是人天師表,能做三界的典範。這是讚歎大阿羅漢的戒德。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他們應化之身無量,能度眾生,脫離生死苦海。關於應身,一般的解釋是為了教化眾生,應眾生之根機而變化顯現之身,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度,就現什麼身。這裡取這種解釋。這是讚歎大阿羅漢的慈德。
關於應身,還可以多聊幾句。所謂感應,就是有什麼樣的感,就有什麼樣的應,站在凡夫的層面,也是可以體會應身這個名相的。比如說,聽到有人說自己壞話,馬上現憤怒相,可視為憤怒應身;聽到有人表揚自己,馬上現高興相,可視為高興應身。凡夫的這種應身,都是煩惱應身,不清凈。
此外,關於「應身無量」還有一種解法。如果一個人果然深信不疑,十方法界萬法萬相是應自己一念而產生的,那麼此人當下即是「應身無量」,萬法萬相皆是其念頭的應化身。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這裡的「未來」指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他們能救拔陷於煩惱泥沼中的眾生,濟渡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超越各種凡塵之身心苦累。這是讚歎各大阿羅漢的悲德。
推薦閱讀:
※楞嚴經---精研七趣略說(125)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1片
※釋清凈:楞嚴經講記:卷一(7-1)
※美如畫——大山中的楞嚴道場
※凈界法師:楞嚴經十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