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

對邊緣性人格障礙病理機制的解釋 2007-03-04 13:56:58   來自: 寒羽 (鄭州)  邊緣型人格障礙在客體關係系譜學上是在複合期的位置上,這些問題的成因最常見的是和內在先天過剩的攻擊、愛意衝動的相對缺損或缺少父母方面持續、認可及調和的照顧有關。        如果他的攻擊衝動過剩或愛意衝動缺損,複合期的孩子就必須用更多的投射機制來保護內在脆弱的好客體以免其被敵意壓垮。這個年齡層的孩子無法整合好和壞的自體和客體影像且無法建立內在穩定的、足夠好的客體影像;這個年紀的孩子必須不斷地在外在環境中找尋溫暖和關切的供應來源。        孩子們會內化他們所感受到的,但那不是外在客體必然真正的特質,即使他們的父母事實上是很好的,他們仍然可能會先把自己過剩的攻擊投射到外在客體上而後再把這敵意的客體內射回來。之後,他們必須分裂掉且投射出這些新近被再內射的敵意客體。根據這個理論,擁有過剩攻擊衝動的孩子便進入一種投射敵意的惡性循環里,結果是導向那分裂且投射出更多敵意的需要。        另外一種看法認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起因於母親的撫慰能力的缺損。無法提供足夠同理、撫慰和認可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內化這些能力。因此,他們也就沒有學到如何去傾聽自己、撫慰自己以及如何去調合複雜的正負情緒。有些母親為了自己先前未被滿足的依賴需求而必須黏著孩子。這些母親對共生、依賴的行為提供肯定、支持和感情。但她們卻會對分離感到威脅而在面對孩子任何分離—個體化的努力時,變得攻擊、批評、敵意、憤怒、收回供應與肯定。這樣便加強了嬰兒的全好和全壞分裂客體關係。這使得孩子在他行為成熟時感受到被遺棄,因而持續找尋著好的共生客體。      一、臨床特徵:        邊緣性人格障礙症患者經常處於危機狀態,經常有情緒的波動,經常一下子好辯激動,轉眼間又憂鬱哭泣,一會兒可能覺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感覺。        因為這群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遭親近的人,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憤怒,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意即他們對人的觀感陷入全好或全壞兩極端中,旁人可給予他關心注意,使之有安全感之時刻,便將旁人理想化;但當旁人的付出不能符合其需求時,便對之充滿憤怒嫌惡與批評;反之,他們極怕被依賴的對象所背叛,往往激起對象的生氣憤怒,或率先背叛對方,以測試對象的容忍程度,當對象果真離開他後,他則陷入極大的情緒混亂中,並強化世界無人可信賴,自己是空虛孤獨的存在信念;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我認同,故無法忍受獨處的孤寂,有長期的空虛感,為了避免空虛孤寂,他們可能隨意與人發生關係,或以自傷,如割腕等,排解內心的空虛無望。其生活模式混亂,社會職業功能遭受極大影響,他們的成就通常低於能力。      二、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礙是由於某種不健全的先天素質,或在後天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兩種情況兼而有之。其表現在:        (1)生物遺傳因素。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親生父母有人格障礙的,被收養子女有病態人格的比率高。同卵孿生子比異卵生子在人格障礙、過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        (2)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礙患者對靜態和緊張刺激的自主反應程度比正常人低,他們傾向於缺乏焦慮,因而不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        (3)後天生活環境和社會因素。這是形成異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人格障礙患者的異常情緒反應和行為方式上都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學得的,兒童期間單純通過觀察、模仿,即可覺得許多情緒反應和行為方式,包括一些社會適應不良的行為,並通過條件反射機理而鞏固下來。追溯人格障礙患者的童年,常可發現不良環境對其人格偏離所產生的影響。童年接受家庭成員特別是父母的行為影響最大。另外成年人在嚴重長期的精神打擊下(如冤獄、單獨隔離禁閉),也會後遺顯著性的人格改變個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恆定性,要改變並非易事,正所謂「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但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加強自我調適和進行各種治療,人格障礙是可以糾正的。      三、人格障礙責在父母        所謂人格健康,是指每個人在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中保持良好的認識水平、平穩的情緒情感、恰當的行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與職業功能。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人格的發育與環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關係一直受到精神病學、心理學和社會各界的重視。     學術界將父母養育方式分為情感溫暖型、拒絕型、過度保護型和偏愛型。        情感溫暖型父母用語言和姿態表示對子女的喜歡,經常讚揚子女,能夠諒解子女的過錯,尊重子女的意見,參與子女活動並為其成功而驕傲。        拒絕型對子女事事期望過高,過分限制子女和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過分焦慮等。        偏愛型對子女過分溺愛、遷就和偏袒。        國內外諸多研究表明,子女的人格特徵與父母的養育方式密切相關,不良的父母養育方式會造成子女人格偏離,是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症、吸毒等行為問題的危險因素。        為了探討青少年人格偏離和青年人格障礙的患病率及其相關因素的關係,我們對中學生和大學生分別進行了人格偏離和人格障礙的系列研究。        對中學生的調查是在北京市兩所重點中學和兩所非重點中學進行的。按照流行病學研究的方法,採用自評問卷、「人格診斷問卷」(PDQ-R)、「父母養育方式問卷」(EMBU)調查了1148名初一和高一學生,結果發現14。3%的學生疑有人格偏離,3。7%的學生有人格偏離。資料分析顯示,人格偏離與父母的拒絕和過度保護呈正相關,與父母的情感溫暖呈負相關,父母養育方式、教育程度、學校類型等因素是人格偏離發生的可疑危險因素。        在3年後對同一批中學生以同樣方法進行了追蹤隨訪,結果發現他們的人格偏離明顯減少,初中和高中異常的學生轉變為正常的比例分別為81.3%和44.2%,而正常學生轉變為異常的比例僅分別為7.4%和2.6%。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良的人格傾向大部分會得以改善.這說明對青少年人格偏離進行干預可見成效。        對大學生的調查是在某重點理工大學中進行的。我們採用同樣方法調查了2205名一年級學生,經精神科醫生採用「國際人格障礙檢查表」(IPDE)進行檢查,確診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2.5%,其中女性患病率明顯高於男性,且父母關係不和睦家庭是正常家庭的2.5倍,單親家庭人格障礙患病率是雙親家庭的 5.9倍。        父母的不良養育方式是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比如對子女的過分懲罰、羞辱、刻薄和吝嗇,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感和不安全感,害怕失敗和挫折,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對周圍環境容易產生敵對情緒,易記仇報復,使之成為人格障礙高危人群。此外,家庭經濟收入過低和獨生子女亦是人格障礙的危險因素。        總之,在我國獨生子女的特定社會環境中,青少年的人格偏離現狀值得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高度重視。對於青少年人格障礙的預防,首先要提倡正確的父母養育方式,還應創造和睦溫馨的家庭環境,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性,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健康發育。      四、關於人格障礙的常見問題        1、人格障礙的發病率有多少?        各個國家的報道不一,總的說來,人格障礙在普通人群的發病率在5%左右。除了反社會人格障礙常常發生在男性和邊緣型人格障礙常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之外,其它類型的人格障礙在男女性別的分配上基本持衡。        2、人格障礙可以被治癒嗎?        可以。但是過程較為緩慢,且需要心理治療師、患者本人、家庭成員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我們在治療中,將積極引導病人和家庭社會成員,並布置適當份量的家庭作業,鼓勵他們改變偏態的家庭模式。        3、少年人中有思維或行為異常,這是人格障礙嗎?        未滿18歲的少年人(包括高中生),如果出現怪異的思維或行為,並且持續了較長的時間,我們則傾向於把他(她)們的異常定義為「人格障礙傾向」。如對別人的敵視、對他人權利的無視等可能被定義為「行為不良」。(當然,在具體甄別過程中還須排除其它精神疾病)        4、年長者中的人格障礙患者還有救嗎?        有救。「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所涉及的難度是先天遺傳。如果是強烈的遺傳因素,心理治療無效,藥物治療也同樣不能根除。可是,人格障礙患者各種表現中的大部分是來自於後天的經歷,如家庭環境、個人閱歷等。他(她)們的這些異常是可以得到更正的。        5、治療人格障礙時,藥物的作用有多大?        在治療這類患者時,尤其在根治方面,藥物無能為力;況且,對於精神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應當禁用抗精神病藥物,以免誘發精神分裂症。然而,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為了輔助情緒穩定或調節十分強烈的睡眠障礙時,可以短期、少量地使用一些相關藥物。        6、家長如何預防孩子的「邊緣型人格」?        有些家長始終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如此怪異:一些時候孩子唯唯諾諾,非常聽話,而有些時候火氣極大,連父母正確的意見也聽不進去甚至公開頂撞;情緒上來的時候風風火火,非要干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情緒低落的時候則十分懶散,連作業也不肯完成。        孩子這種忽冷忽熱的毛病在心理學上叫作「邊緣型人格」,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理障礙呢?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邊緣型人格」的孩子大都有一對或一個有「邊緣型人格傾向」的父母,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上,忽冷忽熱,自己高興的時候,孩子怎麼淘氣都聽之任之,要什麼給買什麼,不愛做作業或沒做完作業時,家長便幫孩子編理由唬老師;而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一點小小的失誤也會招來棍棒,即使正當的要求也會遭到訓斥和責罵。總之,對孩子有時要求得過嚴,有時又要求得過寬,是寬是嚴,完全隨家長的心情而定,沒一個準譜兒。        忽冷忽熱的家庭教育不僅會造成孩子的「邊緣型人格」,而且會使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發展受阻,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及說謊的習慣。孩子在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會變得脾氣古怪,情緒飄忽不定,行為猶豫不決,將來在適應社會方面將面臨一定的困難。        為此,家長若想矯治孩子的「邊緣型人格」必須徹底改掉自身教育要求上忽冷忽熱的毛病。        首先,家長應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當心緒不定時,應暗示自己「謹防怒中情,慢發喜中言」,否則,把激動的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即使不惹禍上身,也會給把自己視為榜樣的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其次,情緒不良時,要盡量減少與孩子的接觸,少過問孩子的事情。例如,在單位與同事生氣,就容易回家後在孩子身上找碴兒,在孩子身上發泄不滿。這裡還要特意提醒那些喜歡「杯中物」的家長,飲酒時及過後要盡量不與孩子見面,一方面會損害家長的形象和尊嚴,另一方面也不宜仗著酒勁「教育」孩子,多數情況下都會由此造成對孩子的苛刻要求和過度放任。        最後,要注意當孩子患病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能「心太軟」。此時,憑著樸素的感情放寬對孩子的要求,不僅使原來的教育功虧一簣,而且容易使孩子感到有隙可鑽,將來自動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7、怎樣作人格評估?        人格評估分為四類:投射、主體、自陳和行為測驗。        投射測驗是一種對行為的無意識的內容尤為敏感的工具,就像一台心理顯微鏡。主題視覺測驗有20張畫,有人物和情節的圖片,測驗時要求被測試者按畫面編故事,其目的是喚起被測試者的幻想和對生活中最重要事件的聯想。        自陳量表是一種問卷式測驗,自問世以來已經有多種。卡特爾16人格因素問卷是目前公認的權威量表之一。最著名的要屬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它有550 個題目,其內容包括身心狀況、婚姻家庭、社會關係、職業等26個方面,幾乎無所不包。每題的回答有三種形式(是、否、不肯定)供被測試者對照,人格的全面對號,它是當之無愧的。        美國范桑等人於1984年編出簡化的明氏量表,據稱在多方面優於原量表。宋維真等人1980年對明氏量表是否適用於我國作了研究,結果表明該測驗在我國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但因文化和國情的差異,必須修訂,制訂出適合國情的類似問卷。自陳法有種發展趨勢,即有意將投射術用於問卷中,從而探測出隱藏的心理特質。這種測驗多用於戀愛、家庭問卷中。        目前,在各大心理諮詢部門經常採用「性格測試」的量表主要為卡特爾人格測試(16PF)和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前者通過因素分析統計法、系統觀察法等來測試被測試者的16種人格特性: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持強性、興奮性、有恆性、敢為性、敏感性、懷疑性、幻想性、世故性、憂鬱性、實驗性、獨立性、自律性、緊張性等。本測試對被測試者的個性、發展、選擇職業等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人格障礙--人格解體神經症 2007-03-04 13:57:41   來自: 寒羽 (鄭州)  有位十六七歲的女中學生向醫生描述了她的奇異病情:大約幾個月前,忽然有一天,她覺得自己的雙手和雙腿不再屬於自己的身體了,外面似乎包著一層東西,與此同時,她發現家裡的桌椅板凳也忽然失去了立體感,她為此感到惶恐。據她回憶,這種感覺是一陣一陣出現的,每次持續時間約10~20分鐘,然後又如同從夢中醒來一般,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身體和外界物體的存在。她還說,在這種感覺出現之前,她常常心情鬱悶。        還有一位大學一年級學生,有一天上午,她神情緊張地到精神科就診,說是自己變瘋了。她說,近一年來,她老是一陣陣地覺得自己像在夢中,總有恍恍惚惚之感,自己的情緒也總是處於快要失控的狀態。在這一段時間內,她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降低,似乎感官都麻木了,因此走路時常常深一腳淺一腳。她說:大夫,這種感覺真讓人難受,一旦來了,無論採用什麼方法都無效,但每次不到1小時,它又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        我們在文藝作品中也常看到這樣的情節:某人突然接到噩耗,當時便嚇傻了,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為是自己聽錯了,或者,他抬眼看到的人和物也都像蒙著霧一般,或是像在夢裡一樣……        上述的幾種情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當事人對自身的一部分或對外界事物覺得不真實、不確切,有一種說不清的隔膜感,精神病理學稱為人格解體癥狀或非真實感。        人格解體作為一個癥狀,在許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見到,尤其常見於抑鬱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鬱症病人準確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後出現的人格解體癥狀:自從發病以來,我不但情緒不高,有自卑、自責的念頭及對前途感到無望,還有一個癥狀也讓我難以忍受,就是自己與別人及外界事物間總有一種難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夢裡,與人交往時也有一種似真若夢的感覺,我真懷疑自己是不是還活著。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過這種經歷,尤其是那些愛幻想的詩人、小說家,更是常常如墮五里霧中,而且,有許多人還將這種經歷記錄下來,成為傳世佳作。存在主義哲學家、文學家保羅·薩特曾寫過一篇小說,名叫《噁心》,其中詳細而逼真地描寫了我的人格丟失的感覺。書中的我已喪失了獨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連呼吸、寫字等一舉一動都不再屬於自己,而是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顯然,在薩特的筆下,這種人格解體(薩特稱為非存在)是一種痛苦的心理經歷。        前面已經說過,正常人群中,也有許多人有這種人格解體的體驗,但一般不會到醫院去就診,只有當事人覺得這種似真若夢的感覺妨礙了自己的生活時,才會求助於醫生。       偏執型人格障礙案例諮詢 2007-03-04 13:59:42   來自: 寒羽 (鄭州)  一、案例介紹       有一位剛升入高中讀書的男生,18歲。前半學期由於同學間尚互不認識,由老師指定他暫任班長。半學期後由於與同學關係不和,被撤換班長之職。於是,該生就疑心是某同學在老師那裡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幹,認為自己受到了排擠和壓制,對班長撤換一事耿耿於懷,憤憤不平,認為同學與老師這樣對他不公平,指責他們,埋怨他們,後常與同學、老師為此發生衝突,有時還狀告校長和家長那裡,並要求恢復他的班長之職,否則揚言要上告、要伺機報復。大家都耐心細緻地勸他,他總是不等人家把話說完,就急於申辯,始終把大家對他的好言相勸理解為是惡意、敵意。這樣無理取鬧,與同學、老師的關係日益惡化,到高中畢業時,仍無根本性的變化,他不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加以改正。經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二、案例分析       偏執型人格障礙一經形成,就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想徹底矯治好幾乎是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療法都是收效甚微的。其原因是患者與心理醫生不肯好好配合,患者總認為自己根本沒有患病,醫生是在胡說,因此,總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醫生,懷疑醫生、拒絕與醫生合作,使得醫生無法介入治療。可見,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不宜拖遲,應該抓住患病初期的有效調節。調節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條。       (1)要自覺地創造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父母、教師對青少年患者不要輕易地責備、侮辱、彼此間要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幫助。要經常進行溝通和交往,減少或避免不良刺激。一旦爭吵起來,周圍人要儘快散開,不要去湊熱鬧,更不要去爭辯,但大家可以齊聲有力批評,使其收斂。而患者此時也要盡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使自己儘快離開,以免鬧個不休。如果患者能自覺地把自己長期置身於這樣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中,那麼,其異常的人格就會逐漸得到好轉,甚至可以有較大的改善。因為,在這種良好的人際環境中,患者通過良好的溝通與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減少敏感多疑。       (2)學會自我暗示調節法來逐漸消除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徵。如默念「一個人固執多疑,不利於和老師、同學來往,因為固執多疑,就會聽不進同學、老師的任何意見,只相信自己,就會使同學、老師感到自己難以商量,因為固執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也會使同學、老師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就有可能從反面去理解而造成誤會。自己一定要改掉固執多疑的缺點,要謙和,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要積極地去理解同學、老師的意見,多聽聽同學、老師的意見,對自己總是有幫助的,有些意見是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同學、老師能幹,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千萬不要高傲自大,不要輕視同學、老師的意見,而要向他們學習,同時也要相信他們,整天與自己過不去的同學總是不會有的,自己不要整天去懷疑有人在搞鬼,不要輕易地去懷疑他們,否則,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的煩惱。因此,自己一定要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同學、老師,相信他們也會這樣對待自己……」如果有時間的話,每天最好都能這樣默念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許多異常人格特徵就會得到緩解,甚至會有明顯的改善。對這種自我暗示首先要充分相信它的神奇作用,最好能在大腦皮層興奮性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寢前進行默念。在默念進程中盡量運用想像,這樣自我暗示的效果就會較佳。       (3)學會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觀念。以逐步消除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徵。例如每當自己出現對同學或老師有敵意的觀念時,患者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捲入「敵對心理」的漩渦之中。又例如每當自己出現對同學、老師有不信任的觀念時,患者就要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捲入「信任危機」之中。如果是,自己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於「自我信任」之中了。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壞人還存在著好人、朋友,對好人、朋友應該持信任的態度。同學、老師都是好人或比較好的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他們存在不信任的態度,否則,就會失去同學、老師的信任。通過這種自我分析非理性觀念的方法,可以阻止患者的偏執行為。有時患者自己不知不覺地表現了偏執行為,事後應抓緊分析當時的想法,找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再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如果使用上述方法的尚不能立刻奏效的話,可以求助醫生輔以藥物治療。偏執型人格障礙使用抗精神病葯有一定療效。怎樣使用,必須聽從醫生的吩咐。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最好結合上述的心理調節方法。    癔症型人格障礙案例諮詢 2007-03-04 14:00:23   來自: 寒羽 (鄭州)  一、案例介紹    林××,高二,女生,18歲。學習成績很好,名列班級前茅,就是有一點同學們很反感,她喜歡在同學們面前高談闊論,有意無意地標榜自己,表現自己,吹噓自己,說自己被某某男生「鍾愛」,某某男生是如何追求自己的,是如何寫戀愛信給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刁難他們的。有時為了引起同學們的注意,竟不顧個人尊嚴,進行肆無忌憚地戲劇化表演,哭笑唱做樣樣都來。平時生活十分活躍,情感變化十分頻繁,富於幻想,自我中心,唯我獨尊,常用獻殷勤、謅媚等多種花招使同學們就範,與同學關係十分膚淺,十分要好的同學幾乎沒有,有時同學的一句客觀評語會使她痛苦流涕,萎靡不振,但她從不吸取教訓,依然故我。       二、案例分析    一般來說,癔症型人格障礙會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癥狀減輕。但這不能唯它可以不治而愈,因為患者常不能知覺到自己的真正感情是怎樣的。而且青少年時期,不加以調節,其癥狀只會加重。因此,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學會情緒調節,在青少年時期就消除癔症型人格障礙。下面就怎樣調節癔症型人格障礙作一介紹。    1.運用反省法來調節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平時要學會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失常。睡覺前冷靜客觀地回想一下自己一天來的各種表現,最好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想自己的這些言行他人能否接受,自己這個時候為什麼要採取這種行為,說這些話,如果是自己聽了是否也會發怒,等等。通過冷靜分析和思考這些問題,找出自己人格中的缺陷,並有意識地加以控制和調節。如果自己反省感到困難,可以學會如下方法進行控制。首先可以藉助於心理醫生和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反省自己的人格缺陷。在醫生和老師的提醒下,認識癔症型人格障礙的特點及其在自己身上的具體表現,從而提高反省自己言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視自己患的人格障礙並自覺主動地加以調節。其次可以通過閉目靜思來幫助自己反省。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難於安靜下來,而反省必須在安靜的心態下來進行。因此,患者要慢慢養成閉目靜思的習慣。這樣就易於控制自己的情感,反省自己的言行,去認真思考諸如下面的問題,如自己是否比別人更想引人注意?自己的情緒是否帶有戲劇性色彩?自己是否常想成為話題的中心者?自己是否有反覆無常的感情?自己是不是追求那種稍縱即逝的人際關係?自己是否喜愛那種迅速變化的生活?自己有否持續地尋求或要求他人給自己的安慰、贊同、表揚?等等。通過坐禪易於控制自己的情感,便於反省自己,客觀地了解自己和正視自己。    2.通過自我暗示法來調節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可以經常用下列暗示語來暗示自己。例如:「不要太激動」、「不要自我中心」等等,來暫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運用較長的暗示語來暗示自己,以達到相對穩定的情緒。例如:「自己個性中最大的弱點就是自我中心。在這種心態下,自己的行為就會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就會為了引人注目而誇張做作,就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體諒人家,就會過分追求新鮮刺激而感情多變,使別人無所適從……這樣做就會影響自己與同學、老師的來往,自己就會被同學疏遠。因此,自己一定要克服這種毛病,自己有決心和能力克服這個毛病。以後自己再也不唯我獨尊了,自己會把自己當作班級中的一員,會關心同學,熱情地對待同學,再也不耍弄把戲去引人注意了,不再感情用事,也不會為了一味追求新鮮刺激而朝秦暮楚,使他人不得安寧,無所適從……。」患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人格缺陷,編製有效地暗示語暗示自己,堅持經常的暗示,其效果較好。    3.運用升華來調節癔症型人格障礙。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往往都有一定的藝術表演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而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難怪有人戲稱她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但是,她們這種逼真的演技主要是為了表現自己,引起他人注意,因此,成了癔症型人格障礙的異常人格特徵之一。如果患者把自己的這種演技轉移到文藝表演中去,使自己原有的潛在能量釋放到文藝表演中,那麼,這種異常的人格特徵就會在文藝表演中得到升華。事實也表明,許多藝術表演都需要一定的誇張成份。許多演員為了使觀念能沉浸到劇情之中,都充分運用了自己的表情、語言去打動他們。而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在這一點上恰恰大有用武之地,他們投身於表演藝術是一種很有效的調節障礙的方法。    4.通過勞逸結合法來調節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要學會合理地安排學習、活動、生活等時間和強度,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增強對精神刺激的耐受力。同時,要盡量避免外界刺激引起的內心衝突和矛盾,減少煩躁不安,努力剋制和克服不穩定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保持相對穩定。 各種人格障礙的特徵及治療方法 2007-03-04 14:07:23   來自: 寒羽 (鄭州)  自戀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徵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癔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      之處在於,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二、治療方法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一般可採用以下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      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      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      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徵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      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採用偏激的行為。     ②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      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僕人。     ③總想佔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      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2.學會愛別人。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      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      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      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      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      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      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情感化和用誇張的言行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這類人感情多變      、容易受別人的暗示影響,常希望領導和同事表揚和敬佩自己,願出風頭,積极參加各種人多的活動,常      以外貌和言行的戲劇化來引人注意。他們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喜歡幻想,言行與事實      往往相差甚遠。        診斷人格障礙為表演型需符合下術項目中的三項:①表情誇張,象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      淺;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③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給別人難      堪或強烈不滿;④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受傷害;⑤尋求刺激,積极參加各種社交活動;⑥需要別      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面表現得過分吸引異性;⑦      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⑧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具體的真實細節,      難於核對。        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例如,某企業一青年女工,平時只講究穿著打扮,炫      耀自己,在單位上干盡出風頭的事。只喜歡聽到對她的讚揚聲、甜言蜜語聲,不愛聽到反對她的聲音,更      不愛聽到批評,輕一點的批評對她來說都不得了,大吵大鬧後還不上班。她平常言語、行為和服飾總愛模      仿影視明星和歌唱明星,好象她本人就是明星似的,等等。表演型人格障礙者除了鬧得家不安寧外,在企      業里也是令管理者頭疼的。        因此,對表演型人格障礙者進行治療是很必需的。對他們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如認知心理治      療,通過心理治療的方法使他們偏離的人格得以糾正。   迴避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徵     迴避型人格又叫逃避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      付。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迴避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伯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只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迴避型人格。     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人被批評指責後,常常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而陷於痛苦,且很難從中解脫出來      。他們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因而,即使參加集體活動,也多是躲在      一旁沉默寡言。在處理某個一般性問題時,他們往往也表現得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決心      ,卻又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時機。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多安分守紀,從不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      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學習外,很少去參加社交活動,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精力不足。這些人在單位一般都      「被領導視為積極肯干、工作認真的好職員,因此,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稱讚,可是當領導委以重任時      ,他們卻都想方設法推辭,從不接受過多的社會工作。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與分裂樣人格障礙的行為退縮性不同:前者並不安於或欣賞自己的孤獨,不      與人來往並非出於自己的心愿,他們行為的退縮源於心理的自卑。想與人來往,又怕被拒絕、嫌棄;想得      到別人的關心與體貼,又因害羞而不敢親近。           二、形成原因     迴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學家認為,自卑感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由於無能而產      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      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具體說來,自卑感的產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每個人總是以他人為鏡來認識自己,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較低的      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有人發現,性格較內向的人      ,多願意接受別人的低評價而不願接受別人的高評價;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也喜歡拿自己的短處與他      人的長處比,這樣越比越泄氣,越比越自卑。     2.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面臨一種新局面時,百先都會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      。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常覺得「我不行」,由於事先有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制自信      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這種結果又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影響到以後      的行為,這樣惡性循環,使自卑感進一步加重。     3.挫折的影響。有的人由於神經過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      ,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迴避的態度,形成      迴避型人格障礙。           三、治療方法     對這類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消除自卑感。     (1)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因此要      消除自卑心理,須從改變認識入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      ,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認識到他人也會有不足之處。只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     (2)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作是一種有弊無利      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觀絕望,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它不僅不利於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會加重。      心理學家認為,自卑的人不僅要正確認識自己各方面的特長,而且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      往往都很謙虛,善於體諒人,不會與人爭名奪利,安份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較相信他們      ,並樂於與他們相處。指出自卑者的這些優點,不是要他們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們明白,自卑感也有其      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3)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當面臨某種情況感到自信心不足時,不妨自      己給自己壯膽:「我一定會成功:一定會的:」或者不妨自問:「人人都能幹,我為什麼不能幹?我不也      是人嗎?」如果懷著「豁出去了」的心理去從事自己的活動,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就會產生      自信心。     2.克服人際交往障礙。迴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交往障礙,因此必須按梯級任務作業      的要求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深難度。例如:     第一星期,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十分鐘。     第二星期,每天與他人聊天二十分鐘,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十分鐘。     第三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一位朋友作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積极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星期,保持上周的交友時間量,嘗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一般說來,上述梯級任務看似輕鬆,但認真做起來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最好找一個監督員,讓他來      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堅持下去。其實,第六星期的任務已超出常人的生活習慣,但作為治療手段,以在      強度上超出常規生活是適宜的。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你可能會覺得很困難,也可能覺得毫無趣味,      這些都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依賴型人格障礙     一、表現特徵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礙。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      格的特徵定義為: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      。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      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      屈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干點什麼或有什麼個      人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 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      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      、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伯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      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      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      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      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裡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干,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      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伯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      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裡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只知道吃頸前面的餅,不知道把後面      的餅轉過來吃。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      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      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      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只好放棄出國機會的事。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      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具;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      無策;只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堪憂。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獨生子女教育      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形成        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面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面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      命運。           二、治療方法     對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習慣糾正法。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      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白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      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   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願穿鮮艷衣服上班,那麼      以後就堅持穿鮮艷衣服上班,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閑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      情雖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你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例如,在訂工作計劃時      ,你聽從了朋友的意見,但對這些意見你並不欣賞,便應把自己不欣賞的理由說出來,說給你的朋友聽。      這樣,在工作計劃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      全自作決定。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你可以採取詭控制技術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詭控制法是指在別人要求      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例如,你從愛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歡玫瑰花,你為她買一枝花,似乎有      完成任務之嫌。但這類事情的次數逐漸增多以後,你會覺得這樣做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你如果主動提議      帶愛人去植物園度周末,或帶愛人去參觀插花表演,就證明你的自主意識已大為強化了。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      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個人      。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麼依賴行為也可能複發      。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      中留下的自卑痕迹有關。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      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你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      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干一些事情時,不要用      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選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      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      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      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根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來看,產生反社會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喪父喪母或雙親      離異、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惡劣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的影響,以及中樞神經系統      發育不成熟等。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      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包括兩種含義:其      一,父母對孩子冷淡,情感上疏遠,這就使兒童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係。隨      後兒童雖然形式上學習到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對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心理學中所謂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擔他人心情的能力,或從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納入他人的      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為或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現得朝三暮四,喜惡、賞罰無定規      ,使得孩子無所適從。由於經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樣,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具有明確的自我同一性。反社會型      人格障礙患者對壞人和對同夥的引誘缺乏抵抗力、對過錯缺乏內在怨疚心等現象,都是由於他人賞罰的不      一致性,本人善惡價值的判斷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們的衝動性和無法自制某些意願及慾望,都是由於家      庭成員對於自己的行為無原則、不道德、缺乏.e制等惡劣榜樣造成的。可見,反社會型人格的情緒不穩      定、不負責任、撒謊欺騙,但又泰然而無動於哀的行為,都與家庭、社會環境有重要的關係。     一、表現特徵     1.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      決困難。     2.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癥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3.沒有神經症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     4.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義,對妻子(丈夫)不忠實。     5.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6.無後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7.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8.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9.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10.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11.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12.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無反應。     13.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14.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歷史。     l5.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對象都與本人不相稱。有性順應障礙。     16.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他們的犯罪      行為也是突然進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徵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最關鍵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      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      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臨床心理學家還發現,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加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      走、積習不改、流浪和對…切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      、不遵守規章制度等不良習慣;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常曠工,對家庭不負責任,在外欠款不還,常犯規違      法;30歲以後,大約有30%一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二、治療方法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對此症的治療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鎮靜劑和      抗精神類藥物治療,只能治標不治本,且療效不顯著;而心理治療對那些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而成      為反社會型人格的患者又毫無作用。但在實踐中發現,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實      施認知領悟療法有一定療效。施治者可幫助患者提高認識,了解自己的行為對社會的危害,培養患者的責      任感,使他們擔負起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使他們明白什麼事可以做      ,什麼事不能做,努力  增強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這些措施對減少患者的反社會行為不失為有效的方      法。   少數家庭關係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機關住集體宿舍或到親友家寄養,以減少      家庭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個別威脅家庭與社會安全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      可送人少年工讀學校或成人勞動教養機構,參加勞動並限制其自由。對情節特別惡劣、屢教不改的患者,      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採用行為治療中的厭惡療法。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制性的懲罰(如      電擊、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後,患者一產生反社會行為的衝動,就感到厭惡,全      身不舒服,通過這樣減少其反社會的行為。然後根據其行為矯正的實際表現,放寬限制,逐步恢復其正常      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      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      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      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      ,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      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      感情出發,主觀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      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只好對他敬而遠之。     一、表現特徵     為了便於診斷,《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將偏執型人格的特徵描述為:     1.廣泛猜疑,常將他人無意的、非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根據,懷疑      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     2.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並可成為超價觀念。     3.易產生病態嫉妒。     4.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人,總認為自己正確。     5.好嫉恨別人,對他人道錯不能寬容。     6.脫離實際地好爭辯與敵對,固執地追求個人不夠合理的「權利」或利益。     7.忽視或不相信與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觀證據。因而很難以說理或事實來改變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癥狀至少要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偏執行為持否認態度,因此在社會上人數和比例確實不詳      。據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衛生調查資料表明,這種人格障礙的人數占心理障礙總人數的5.8%,實際      情況可能要超過這個比例。在調查研究中還發現,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中以男性較多見,且以膽汁質或外      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二、治療方法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採用心理治療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執、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缺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認知提高法。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與他們建      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面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      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愿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      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2.交友訓練法。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      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本人必須採取誠心誠意、肝膽相照的態度積極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數人是      友好的和比較好的,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必須明確,交      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的信任和鞏固友誼。尤其      當別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患難中知真情,這樣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賴和增強友誼。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客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      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但      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所謂「志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      、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     3.自我療法。具有偏執型人格的人喜歡走極端,這與其頭腦里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因此,要改變      偏執行為,偏執型人格患者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如:     ①我不能容忍別人一絲一毫的不忠。     ②世上沒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②對別人的進攻,我必須立目p予以強烈反擊,要讓他知道我比他更強。     ④我不能表現出溫柔,這會給人一種不強健的感覺。   現在對這些觀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極端偏激的成份。     ①我不是說一不二的君王,別人偶爾的不忠應該原諒。     ②世上好人和壞人都存在,我應該相信那些好人。     ③對別人的進攻,馬上反擊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須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擊。     ④我不敢表示真實的情感,這本身就是虛弱的表現。     每當故態復萌時,就應該把改造過的合理化觀念默念一遍,以此來阻止自己的偏激行為。有時自己不      知不覺表現出了偏激行為、事後應重新分析當時的想法,我出當時的非理性觀念,然後加以改造,以防下      次再犯。     4.敵意糾正訓練法。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採取以下訓練      方法,有助於克服敵意對抗心理。     (1)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旋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      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      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努力      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複雜的大幹世界中,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      忍讓和剋制,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肝火旺旺。      分裂樣人格障礙   分裂樣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和醫學心理諮詢門診中比較常見的人格障礙。據上海市青少年小理健康      調查資料顯示,其中分裂樣人格障礙占人格障礙總數的29%左右,接近l/3。l 975年著名的精神病學家      羅遜特指出這種類型的人約佔正常人群的7.5%,且男性多於女性。   一、表現特徵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一2一R)中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特徵表述為:   1.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3.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要、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4.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過性的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   5.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7.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患者癥狀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分裂樣人格障礙。從以上的診斷標準可以看出,分      裂樣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繫,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      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      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樣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一般說      來,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      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      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到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      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   這類人的性慾淡漠也頗為突出,他們可稱「不近女色」的模範。內心世界極其廣闊,常常想入非非,      但常常缺乏相應的情感內容,缺乏進取心。他們總是以冷漠無情來應付環境,以「眼不見為凈」的方式逃      避現實,但他們這種與世無爭的外表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的痛苦。   分裂樣人格的人可以適應人少的工作,如圖書館書庫、山地農場林場等,他們更容易從事宗教和過隱      居生活,但很難適應人員眾多的場合和需要交際的工作。   分裂樣人格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另一個詞:精神分裂症。一般認為,分裂樣人格容易誘發精神分裂症,      但一直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明。有些學者研究表明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有分裂樣人格,而另一些學者的      研究發現,對分裂樣人格患者持續觀察15—20年後,極少有變為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樣人格的血清中也並      無較一般正常族群更多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特徵。因此分裂樣人格與精神分裂症和遺傳的關係尚待證實。   分裂樣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   人類個體出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獨立,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關      系占重要地位,兒童就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長過程中,儘管每個兒童不免要      受到一些指責,但只要他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      ,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      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      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樣人格。   二、治療方法   對分裂樣人格障礙的治療目標是要糾正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      下幾種:   1.社交訓練法。旨在糾正孤獨不合群性,一般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提高認知能力,懂得孤獨不合群、嚴重內向的危害,自覺投入心理訓練。同時講清訓練的方法、步驟      、目的和注意事項,要求積極配合實施。   (2)制定社交訓練評分表。自我評分,每天小結,每周總結。8—12周為一療程。施治者(醫生、專業人員      、家長等)每周核對記錄,並作出評價。   自我評分標準:   0分 訓練無變化   1分 稍有進步,願意參加社交,與人接觸交談,但接觸交談仍比較勉強和刻板。   2分 明顯進步,能夠主動與人接觸交談,孤獨不合群的傾向改變程度在50%以上。   3分 孤獨不合群現象基本消失。   (3)評分計算和獎勵措施。每日最低分為o分,最高分為3分,每周最高分為18分。如果以8周為一療程,總      分144分。一般以獎勵表揚為主,對每一點滴進步都要加以肯定,並給予強化,以鼓勵其自信心,這一點      很重要。獎勵方式通常可採用現金、代幣、贈送喜愛的生活學慣用品、允許定期外出旅遊等等。切忌因為      無進步或進步微小而批評責備,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對自己喪失信心。   (4)訓練內客和目標:訓練內容從簡到繁,從易到難。開始時由施治者和受訓者共同商定,以一位朋友(同      學或同事)為交談對象,每次要求主動與他交談5分鐘,交談內容和方式不限,逐漸做到主動、自萬元比較      融洽地隨便交談。進而逐步增加交談的時間(從5分鐘增加到20分鐘,再增加到半小時);對象由1人增加到      5人。訓練成功後,改變訓練內容,鼓勵其轉向積极參加集體活動,投入現實生活。   2.興趣培養法。興趣是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而給予優先注意的認識傾向,並具有嚮往的良好情感。因此      興趣培養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體做法如下:   (1)提高認知。要求本人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確定積極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標。應使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      人生是一種情趣無窮的愉快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賞宇宙萬物那樣,每時      每刻都在奇趣歡樂的道路上旅行,這樣才能充滿生活樂趣和前進的活力。   (2)社會實踐。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擴大接受社會信息量,促使興趣多樣化。   (3)參加興趣小組活動。這是培養興趣的較好形式,內容有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鍛煉、科技活      動等         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特點     攻擊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衝動性為主要特徵的人格障礙,又稱為暴髮型或衝動型      人格障礙,通常還有以下特點.     1.情緒急躁易怒,存在無法自控的衝動和驅動力。     2.性格上常表現出向外攻擊、魯莽和盲動性。     3.衝動的動機形成可以是有意識的,亦可以是無意識的。     4.行動反覆無常,可以是有計劃的,亦可以是無計劃的。行動之前有強烈的緊張感,行動之後體驗      到愉快、滿足或放鬆感,無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惡感。     5.心理發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經常導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產生不良行為和犯罪的傾向。     上述表現是主動攻擊型的表現。還有一種被動攻擊型形式,其主要特徵是以被動的方式表現其強烈的      攻擊傾向。這類人外表表現得被動和服從、百依百順,內心卻充滿敵意和攻擊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      不回電話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無法進行;頑固執勘,不聽調動。拖延時間,暗地破壞或阻擾。他們的      仇視情感與攻擊傾向十分強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於外,他們雖然牢騷滿腹,但心裡又很依賴權威。   主動攻擊型人格障礙與前面提到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相類似,但又有區別。一般說來,主動攻擊型人格呈      現較為持久的攻擊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對他人攻擊衝動為主要表現;反社會型人格主要表現對他人和      社會的反抗言行,具有屢教難改,明知故犯,常以損人不利己的失敗結局告終,不能吸取經驗教訓。簡言      之,主動攻擊型人格的行為以自控能力低下為特點,而反社會型人格則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為特徵。   二、形成原因     攻擊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原因。大量動物實驗與臨床資料表明,攻擊行為有其生理基礎。一些生理學家提出,小腦成      熟延遲,傳遞快感的神經道路發育受阻,因而難於感受和體驗愉快與安全,可能是攻擊行為發生的因素。      有人報告,暴力犯罪者中腦電波異常多見,特別是穎葉的慢波活動與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為2%,在      攻擊型人格患者中則為14%。另外,攻擊行為還與人體內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過多有關。     2.心理原因,     (1)角色的認同與攻擊性。進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了,而且特別熱衷於對男子漢角      色的認同和片面理解,強調男子漢的剛毅、果敢、義氣、力量、善攻擊等特徵,因此,他們會在同齡人面      前,特別是有異性在場時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以證明白已是一個男子漢。     (2)自卑與補償。每個人都可因自己身體狀況、家庭出身、生活條件、工作性質等產生自卑心理,有      自卑心的人常尋求自卑的補償方式。當以衝動、好鬥來作為補償的方式時,其行為就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      。     (3)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彆強,如果經受挫折,往往反應特別敏感、強烈。挫折是導致      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挫折攻擊」理論提醒我們:生活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挫折,因而每個人      都有攻擊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現攻擊行為,甚至使用暴力。     3.家庭原因。一般說來,攻擊性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係。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往往個人意識太強,受      到限制就容易採取「還擊」;專制型的家庭,兒童常遭打罵,心理受到壓抑,長期鬱結於內心的不滿情緒      一旦爆發出來,往往會選擇較為激烈的行為來發泄積怨。而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孩子還會模仿      家長的攻擊行為。     4.社會原因。武打、兇殺的小說和電影使缺乏分析的青年人容易產生模仿和認同。另外,社會上流      行的「老實人吃虧」的觀念也易使青年人產生攻擊性行為。      三、治療方法     對攻擊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開展青春期有關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外部的變化和心理的變      化。進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己身體的某些外部特徵和外部行為表現的認識上,還要鼓勵他      們經常反躬自問和獨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學習、成才上去。     2.開展多種形式的業餘文藝、體育活動,讓青春期男孩體內的內在能量尋找一個正常的釋放渠道。      另外,培養各種愛好和興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從而健康成長。     3.進行深入細緻的心理訪談,使其正確對待挫折。人生在世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要正視挫折,      總結經驗,找到受挫折的原因並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採取攻擊行為。通過各種手段培養他們的承      受能力,並能對挫折採取積極的富有建設性的措施。     (1)培養必要的涵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將心比己互相等重;適度容忍寬   以待人,避免產生攻擊行為。     (2)升華作用。即使受挫,也要盡量轉移到較高的需要與目的上去,把攻擊的能量轉移到學習、工作      上來。     (3)補償作用。受挫後,盡量用另一種可能成功的目標來補償代替,以獲得集體、他人對自己的承認      ,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獲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4)積極的表同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盡量讓他們學習好的行為榜樣,從積極的方面引導      他們。     4.運用行為治療的系統脫敏技術,幫助患者克服行為的衝動性。首先,施治者需找出一系列讓求治      者感到衝動的事件,通常這是靠求件,讓求治者給出他對這些情境   事件感到的主觀干擾程度,即SUD。     治療者按各事件的SUD將它們排列為一個等級,這個級被稱為衝動事件層次。治療開始,首先讓求治      者放鬆三、五分鐘。施治者可以用語言暗示幫助求治者放鬆。例如,施治者可以說:「你感到你的身體變      得愈來愈沉重,你身上的肌肉變得愈來愈輕鬆。你的手臂變得愈來愈輕鬆,你的雙肩變得愈來愈輕鬆……      你感到全身愈來愈放鬆。你感到非常舒適,非常愉快,非常輕鬆。」然後,施治者指示求治者:「當你感      覺非常舒適和輕鬆時,就請抬起右手的食指示意一下。」當求治者開始做這一動作時,施治者口頭指示求      治者想像衝動事件層次中SUD程度最輕的事件,讓求治者口頭報告在該情境清晰地出現在頭腦中時。他所      體驗的SUD程度。然後施治者指示求治者又進入放鬆狀態,重複前面的過程,讓求治者再想像剛才的事件      ,報告SUD程度。這樣多次反覆,如果求治者對這一衝動事件報告的SUD逐漸下降至某一較低水平且不再下      降時,則可以認為求治者對這一事件的衝動已經消失。施治者便可換用衝動事件層次中的   診斷和治療方法       人格障礙治療 2007-03-04 14:10:57   來自: 寒羽 (鄭州)  邊緣人格障礙的治療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共病     共病對邊緣人格障礙的診斷有陽性預測率。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有不同診斷或者在病程期間出現多種診斷的患者應該考慮邊緣人格障礙的可能性。和邊緣人格障礙共病的疾病中,有三個危害最大,重性抑鬱症,攝食障礙,物質依賴。因為這三種疾病都是本身就對生命的威脅性較高的。其中尤其是重性抑鬱症和邊緣人格障礙的共病需要特別注意嚴格防止自殺。出現這兩者共病的時候。建議除心理治療外合併使用SSRI類藥物,三環類藥物對此種情況效果不佳。同時也應該考慮住院治療。          2物質依賴     合併物質依賴的邊緣人格者往往治療效果不佳,容易出現自殺死亡,而且患者的吸毒往往是一種衝動性的表現,經常同時出現自殺、性亂、攻擊行為或者別人攻擊。     邊緣人格者很少會主動告訴治療師自己有物質依賴的情況,尤其是在治療早期。而對治療師來說,主動詳細詢問這方面的情況很重要,而且還需要告訴患者物質依賴的危險性。     如果發現患者有物質依賴的情況,就需要合併物質戒斷的治療。(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5)     很多邊緣人格者之所以使用依賴型物質是為了排遣自己的抑鬱和焦慮情緒,更應該考慮對他們使用SSRI類藥物以及非依賴型的抗焦慮葯如丁螺環酮。對於物質依賴本身,心理治療的效果很有限,故也要考慮戒斷藥物的使用。     另外,戒毒所的工作人員也要注意到很多吸毒者其實都是PTSD和BPD患者,對他們來說,單一的藥物戒斷效果不好,復吸率很高。需要心理治療手段的介入。          3暴力和反社會行為     對於中等程度的反社會行為(比如說在壓力情境下偶爾偷竊一些小東西),使用認知療法往往有效。治療中注意比較風險和收益,短期和長期效應,並提供其他的應對壓力的方式。     (Stone,1993)     發現嚴重的反社會行為,需要住院治療。住院治療可以中可採取「治療社區」(therapeutic   community)或各種形式的集體治療。如果暴力行為發作頻繁,可以使用心境穩定劑和SSRI類藥物。(Losel, 1998;Dolan   etc,1992;Coccaro, Kavoussi, Sheline etc, 1996)     如果暴力行為嚴重又急切的話,心理治療無效,需要立即住院治療,可考慮採取非自願住院的形式。治療師還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患者的暴力傾向不針對治療師本人,是針對其他人,     而這種暴力行為又很有可能威脅他人的生命時,也需要打破保密原則,住院治療。     在治療師開始給邊緣人格障礙者作治療前就應注意,有下述三種情況者往往提示不適合做治療或者治療無效:1)合併反社會人格障礙;2)有嚴重的自戀特質,誇大、操縱、撒謊、缺乏同情心;3)過強的妒忌和復仇心。(Stone,1993)          4慢性自毀行為     慢性自毀行為包括自殺自傷、危險性行為,暴食和嘔吐,魯莽駕駛,瘋狂購物。自殺自傷行為處於治療目標等級的第一優選權的位置。需要立即心理治療的處理,某些專家建議考慮討論自傷行為的意義。往往需要合併SSRI藥物治療。     此時治療自然是需要設定限制。但是有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是治療師過於熱衷於監控和控制患者,從而丟失了治療目標。     Waldinger建議治療的限制應該是針對那些對患者、治療師、治療本身有毀壞性的行為。而對治療的持續性有害的行為不一定是需要限制的。(Waldinger,1987)     治療師幫助患者反思自毀行為的後果,讓自毀行為逐漸變成和自我不一致的行為也是有幫助的。          5童年創傷和PTSD     識別和詢問患者的創傷史,可以幫助患者和治療師理解創傷對治療關係和患者癥狀的影響。忽略這方面會讓患者無法整合自己的創傷體驗,把治療師體驗為一個施虐者,對治療師缺乏信任,從而影響治療同盟的建立和治療的進展。     一般認為,對創傷的處理應該在治療稍後的時期,在建立起穩定的治療同盟,癥狀得到一定控制,治療師對患者的病史和心理結構比較了解之後開始。(Linehan, Armstrong,Suarez etc,1991)     對邊緣人格者創傷的治療工作需要注意避免再次創傷,故治療師需要識別當前和未來的因素,尤其是移情。合併集體治療對其往往有積極作用,可以分散移情並讓患者得到支持。     某些邊緣者沒有典型的全套PTSD癥狀,但是有類似PTSD的癥狀。這些癥狀的本質也是創傷,故同樣需要針對創傷的心理和藥物治療。     患者們往往會內疚或譴責自己,治療師需要傾聽理解他們的內疚感,並且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干預。     EMDR是針對PTSD的首選療法,從理論上來說,也應該可以處理邊緣人格障礙的創傷,但是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證據。          6分離癥狀     大約有1/3的分離身份障礙者共病邊緣人格障礙。但是邊緣者出現分離癥狀的比例不祥。目前的提議時,如果發現邊緣者共病分離身份障礙,催眠療法是比較好的選擇。同時,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的自我催眠訓練也有效果,並可以緩解移情-反移情關係中控制-自我控制的衝突。(Kluft,1992;Spiegel, Maldonado, 1999; Spiegel D,1996)          7心理社會應激     邊緣人格患者對應激事件的承受能力較低,自尊感往往也較低。要注意提高患者應激應對能力。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自卑有時候會以不切實際的自戀表現出來,故治療師一方面要注意強化患者自信的方面,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要被這種自戀迷惑,從而鼓勵患者去承受其還無法承受的應激事件。另外,治療師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治療關係的限制和變動對患者來說也可能成為應激源,故需要保證比較穩定的治療關係和適當的限制。          8性別     性別方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患病率的性別差異。由於將近2/3的邊緣人格患者都是女性,臨床工作者往往容易忽視對男性患者篩查邊緣人格的可能性。而男性的邊緣人格患者往往容易被誤診為反社會人格障礙或自戀人格障礙,雖然這幾種人格障礙的共病很常見。故使用信效度較高的診斷工具如SCID-II等進行全面診斷是有必要的。     而對女性邊緣者來說,懷孕和生育是需要心理醫生關注的問題。對於已經懷孕和正處於哺乳期的患者來說,要和患者討論使用藥物的潛在危險和利益,以及不使用藥物單一使用心理治療的危險和利益,和患者協商、制定、更改治療計劃。對於尚未懷孕的育齡期婦女,要在服用藥物前就提醒患者和家屬藥物對胎兒和孕婦潛在的危害,並和患者、家屬約定在決定懷孕前需要和醫生協商。     如果患者決定在懷孕期間繼續使用藥物,醫生需要根據藥物使用手冊對藥物的劑量進行相應的調整。(Altshuler , Cohen, Szuba etc.,1996;Cohen,Heller, Rosenbaum ,1989;Cohen,1998;Omtzigt, Los, Grobbee etc.1992)          9文化和人種差異     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文化因素可能影響到診斷標準。故需要排除文化差異對診斷標準的影響。如在傳統價值觀受到衝擊的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人由於喪失了信仰和理想,都會感到空虛和身份認同的紊亂。這種情況不應作為診斷標準。又如青少年亞文化中,鬥毆和衝動可能是常態,故需要和邊緣人格的衝動性作鑒別。     第二,人種的差異會影響到用藥劑量。對於亞洲人來說,需要使用的藥物劑量不能僅僅按照西方的藥物手冊進行。(Loranger etc.1994; Kissling W (ed),1991; Marcos ,1982; Escobar ,1980)     第三,文化因素會影響到心理治療的形式和治療關係。筆者認為,對於以家族為核心社會單位的中國文化來說,邊緣人格障礙者的治療形式中應該作為常規合併家庭治療。          10 年齡     青少年人群的人格尚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應該輕易做出邊緣人格障礙的診斷。雖然隨著兩鄰的增加,邊緣人格者的衝動性會降低,社會功能也會日漸穩定,但是老年人中仍然可以發現邊緣人格障礙的患者。對老年人的診斷還需要注意和腦器質性疾病引起的情緒不穩定、衝動作鑒別。目前對這兩個人群的實證研究非常少,大部分臨床診治過程都需要依賴醫生的臨床經驗。    人格障礙與自殺 2007-03-03 13:42:24   來自: 寒羽 (鄭州)  邊緣型人格障礙       根據對邊緣型人格的研究結果,大約9%的患者死於自殺。邊緣人格以顯著的認同障礙、持續的空虛感、不穩定性、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為主要特點。對自我的感知充滿矛盾性,如對自我意向、性取向、生活目標及對朋友與職業的選擇等都充滿了不一致性。       「分裂」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常用的心理防禦機制,目的是將「好」和「壞」截然分開。由於邊緣人格難以區分好的和壞的衝動與情緒到底是來源於自己的還是來源於他人的,故他們會用投射認同這一防禦機制,如將自己的憤怒或其他想擺脫的感受說成是受別人對自己的影響。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特點是在兩個極端間搖擺不定,如:徘徊於過分地貶低或過高地估計自己或他人,情緒易變,對攻擊性的衝動控制能力差,動輒勃然大怒,以及極力避免與人分離,無論這種分離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當他們與他們的父母或其他重要任務分離時,或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改變時,他們的憤怒與絕望交織,這時,他們往往會選擇自殺。          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與邊緣人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反社會人格還具有其他一些特點,它們是:倫理道德感不健全,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專註於且注重個人感受,而蔑視他人。       反社會人格的患者毫無顧忌地將他們衝動及攻擊性的幻想付諸行動。對行為肆意放縱,他們將自己的不滿變成攻擊性的行為,有時指向他人,有時指向自身。而不是正常地、有所克制地把這些衝動表露為防禦後的焦慮表現。       自殺往往出現在他們暴怒的時候,如被人看成是侵犯者、掠奪者或罪犯時。          自戀型人格       自戀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的人物。那西塞斯(Narkissos)不能停止注視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愛上了自己的倒影,最終跳入河中而身亡。這一人格類型的特點是兩個截然相反的自我形象的分裂:一個是巨大的自我,不斷努力地去證實自己的偉大,並不斷地要求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另一個則恰恰相反,其自我形象充滿著羞愧、憤恨及自我拒絕的恐懼。自戀型人格將內心世界分成理想的和可怕的,二者之間可以互換。外部世界的東西可能被看成分別屬於上述某一方面,即當外界的人和事與自戀者的自我意象不符時,即遭排斥。自戀型人格與邊緣型人格及反社會型人格也有一些相似,但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自戀型人格者只在社會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才爆發憤怒或有攻擊性行為。       自殺也許是自戀者失去誇大的自我時的自戀性反應,如當年老與患病時,失去年輕時的動人風采,或社會地位及經濟地位的喪失,或喪失了令其感到自身偉大的很體面的工作或伴侶。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表現為持續的誇張的情緒和竭盡全力想獲取他人的注意。這種人理解他人意圖及需要的能力差,容易失望。他們缺乏恆心、調節情緒能力差和永無止境地需要願望被滿足。這些壓力和失望造成了抑鬱、無望和無助的情緒基調。       表演型人格的人在強烈地感覺到自己不再被需要時(如:因為所愛的人的死亡,工作單位的調換,或者由於失業而移居,沒有朋友等)會陷入極度的失望,因而採取自殺行為。對非常孤獨的人來說,與寵物的分離也可能成為導火索。          強迫型人格       強迫型人格的人群非常整潔、謹慎,以及很有責任感,但是遺憾的是由於他們保守的態度及遠離群體,使他們同時又非常容易感到挫折、非常脆弱、抑鬱及孤獨。由於追求完美及博學,又使他們時常陷入情緒和思想的彷徨之中,好高騖遠而事業平平。       許多強迫性人格的人對他們的生活不滿意,而且傾向於產生一種對立的行為,譬如,為了避免別人離開自己,就自己先離開別人。這一點不僅反映在他們的人際關係中,而且還反映在他們的工作中。在別人拒絕自己以前先拒絕別人,也許這些人的行為準則。對他們自己,他們採取否定及苛求的態度。儘管他們很孤獨,且渴求有人陪伴及屬於某個群體,但他們的這一渴求可能由於他們想控制支配他人而無法實現。       自殺行為通常發生在這些人感到很低落,而且得到回報的希望十分渺茫時。          其他人格特質       上述所述及的幾種人格障礙、情緒不穩定及焦慮型人格障礙在那些自殺人群中發病率很高。然而,偏執、分裂及強迫型人格特質或障礙也會在自殺人群中存在。      
推薦閱讀:

基因檢測:掀得起人性幕布,翻不開命運底牌
控制型人格丨為什麼ta總是讓我無法拒絕?
你這一生中見過的最有人格魅力的是誰?
王家衛是INFJ類型的人么?
見過大世面的女人格外美

TAG:人格 | 人格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