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安歷史上最有名的太監:王承恩

一代名宦王承恩

文/馮秉頊

明朝末年的一代名宦王承恩,歷史上沒有記載為何方人氏。據查閱碑文、族譜及故老相傳,王承恩為文安縣西柳河村人,其本名王朝忠。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卒於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時年四十四歲。據清乾隆二年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先祖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從山西洪洞遷至文安縣西柳河村定居,逐漸成為鄉里望族。三世祖王貴,明成化年間任浙江盤石衛指揮。五世祖王瑞璽,明嘉靖庚子科舉人,保定府清源縣教諭。五世祖王問鄉,明嘉靖丁酉科舉人,曾先後任山西狄道縣知縣、南直隸盧州府通判、陝西昌府知府等職。王承恩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的十分艱難。他讀過兩年私塾,從小聰明伶俐,有過目成誦之本領。無奈時運不濟,在他十四歲這一年,家鄉鬧大水,迫於生計,他在村東娘娘廟自凈其身,遂入京,托門路投於太監曹化淳門下,入宮當了一名小太監。改名王承恩,其時在萬曆四十二年。據傳說,王承恩來到北京後,投靠無門,沿街乞討。這一天傍晚,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不大一會兒下起了大雨,王承恩來到前門樓子避雨。這時正趕上太監曹化淳出宮辦事歸來,只見瓢潑大雨中一道紅光閃過,曹化淳感到十分奇怪,忙帶人尋紅光找來,看到躲在此處的王承恩,一問話,王承恩對答如流,曹化淳覺得這小孩很有出息,將來前途無量,於是將他帶入宮中,成為其手下的得力助手。

萬曆四十六年,皇帝過壽誕,王承恩有幸見到了萬歲爺。皇上見他長的眉清目秀,口齒伶俐,龍顏大悅,於是讓他來到身邊當了一名貼身的小太監。王承恩來到萬曆身邊後,時時精心照料,很受皇帝喜歡。明神宗(萬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早年勵精圖治,任張居正為宰相,政治清明,一時曾出現中興氣象。但晚年貪圖享樂,宮廷腐敗,黨爭激烈,政治上已經一團糟。

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皇帝駕崩,光宗朱長治即位。光宗朱長治,久居東宮,對朝廷的腐敗現象,頗有異議,本想即位後大加整頓一番。怎奈即位一個月生了病,被鴻臚寺官李可灼進仁丸給葯死了。由他的長子朱由校當了皇帝,是為熹宗。熹宗朱由校即位時才十六歲,即以是年八月為泰昌元年,明年為天啟元年。他的生母去世較早,戀母情結太重,剛登基,就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完全由客氏把持了朝政。於是天啟年間,就成了明朝最昏暗的王剛飾演王承恩時期,內憂外患,層出不窮。天啟元年(公元1621 年)三月,清兵攻取瀋陽,總兵尤世功、賀世賢戰死。大清兵取遼陽,經略袁應泰殉國。六月,熊延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開始經略遼東。

天啟皇帝的乳母客氏是個非常淫蕩的女人。據史書記載:她的丈夫死後,她還生了兩個孩子,其為人可想而知了。而且,她和大太監魏忠賢關係暖昧,頗為人所非議。王承恩雖出身貧苦人家,但幼年也曾讀過聖賢之書,受儒家傳統思想所影響,富有正義感和報國之心,所以對魏忠賢一夥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他默察王室宗親,覺得皇弟朱由儉為人比較剛直,作事果斷,似乎將來能有一番作為。於是,他趁熹宗皇帝高興的時候,暗地裡進言:「陛下,奴才認為誰親也沒有萬歲您的親兄弟,只有他才能忠心耿耿保陛下坐江山。」熹宗一高興,於是,封朱由儉為信王,也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熹宗是明朝最昏庸的皇帝,高興勁兒一過,照樣信任客氏、魏忠賢。天啟三年命魏忠賢總督東廠,任由他殺害忠臣。天啟六年,又封魏忠賢為上公,號稱九千歲,各地為其建生祠。王承恩見魏忠賢與客氏狼狽為奸,貪贓枉法,任意殺害國之棟樑,頗為不滿。於是,經常借出宮之機,把消息泄露給信王朱由儉,使信王能夠有所準備。保全了一些忠臣良將,最終得以清除權奸,使大明朝得以延緩了一段時間。天啟七年秋,熹宗病危,也許是昏庸了一世的他臨死時突然明白了,遺詔由皇弟朱由儉繼位。遺詔經王承恩秘密夾帶出禁宮,入信王府。客氏、魏忠賢等聞言,宮中大亂。他們想擁兵自立,被信王率群臣攻入禁宮,擒下魏忠賢等奸黨,內亂平定,信王繼位。因先帝賜魏忠賢免死牌,於是發配其於鳳陽。以明年為崇禎元年。王承恩因擁立有功,得到崇禎皇帝的極大信任,成為皇上的貼身太監,不離左右。他忠君報國,每天服侍萬歲,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為皇上出了不少好主意,但從不越雷池一步。崇禎皇帝登基以後,鑒於宦官弄權,下詔內臣非奉詔不得出禁門。

殺魏忠賢及其死黨崔呈秀以謝天下。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俱伏誅。因前朝朝政荒廢,宦官弄權,政治腐敗。崇禎皇帝力圖一換頹風,勵精圖治。每天早晨三四點就起來批閱群臣奏章,廢寢忘食,曾三月不知肉味。王承恩見此情景,內心十分焦急,與周皇后苦口婆心,極力勸說,皇上才勉強進了點肉食。但因為神宗、光宗、熹宗三朝黨爭激烈,使得崇禎帝剛愎自用,猜疑多慮,對大臣們不敢相信,朝令夕改,變化無常,所以失去人心。正所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但王承恩作為皇上的心腹之人,君臣關係一直很好,崇禎有了什麼難言之隱,願意向王承恩透露,王承恩深得皇帝信任。他入宮後,其母始終在老家居住,王承恩性純孝,皇帝每有賞賜,必託人送回老家,交老母存放,家境漸趨小康。不幾年,王家就成了文安縣數一數二的大財主,家財萬貫,騾馬成群。王老太太見兒子混的出人頭地,內心十分高興,於是召集族人,想出錢修一座王氏宗祠,光宗耀祖。族人一致擁護,經精心籌措,不長時間就動了工。誰料想,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卻差點惹下一場大禍。原來朝中一些不滿意王承恩的官員聽到消息,藉機向崇禎皇帝進諫,說王承恩在家鄉建宗祠,仿造皇宮,有犯上作亂之嫌,求立即查辦。

王承恩墓碑

皇上閱後奏章,也心生疑慮,找來王承恩查問。王承恩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寫了一份加急文書,命親信之人連夜趕往家鄉,告知族人,千萬不可造次,趕緊把家祠改建成廟宇。族人不敢怠慢,經能工巧匠夜以繼日改建,不長時間,一座規模宏大的碧霞元君廟即俗稱的娘娘廟落成。待欽差大臣現場查訪後,把實情回稟皇上,崇禎帝也就沒有怪罪,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當時大柳河在五里之內已經有了兩座大廟,結果中間又建了一座。新建的娘娘廟後打了兩眼水井,僅一步之隔。更奇怪的是這兩眼井的水一清一濁。故此大柳河便有了「五里三大廟,一步兩眼井」的奇觀。到了崇禎朝的後期,皇上更加變態,猜忌多疑。袁崇煥是明朝末年的抗清主將,力主收復關外失地,曾炮擊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寧遠城下。他曾多次上書:「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力。即不以全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敵臣謀。」崇禎帝從御座起立傾聽,再三撫慰,可謂信任有加。但到了崇禎三年,清兵數十萬分諸道入關,直逼京師。袁崇煥千里入援。崇禎皇帝聞其至甚喜,溫旨獎勉。可其後卻被清人反間計所惑,遂縛崇煥於獄中論死。自此後明邊防無人,清兵長驅直入。

袁崇煥被殺後,關內李自成、張獻忠率饑民起義,橫掃州、延安等地。明廷雖多次派兵圍剿,卻愈演愈烈,勢如燎原大火。崇禎皇帝內有農民起義軍內患,外有清兵入侵。內外煎迫,度日如年,寢食不安。王承恩曾多次進言:「萬歲不必憂慮,咱們南方還有一個家。」其意勸崇禎南遷。群臣也多次進言,勸令太子南京撫軍,崇禎均未採納。崇禎十五年冬十月,清兵分道入塞,京師戒嚴。崇禎帝命勛臣分守九門,並命王承恩督察城守,力退清兵。同時征諸鎮入援,清兵遂掠山東諸州縣而去。崇禎十七年正月,鳳陽地震,張獻忠入四川,立七殺碑。李自成陷汾州、潞安,三月至大同。總兵官唐通入衛,崇禎帝命其偕內臣杜之秩守居庸關。王承恩提督城守。

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王承恩性謹口納,慮事周全,輕易不進言,但言則必中,深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累官至司禮秉筆太監。但王承恩從不結黨弄權,頗為朝臣所重。因此每到緊急處,崇禎必然會想起他來。王承恩為報君恩,日夜操勞,為萬歲解憂。王承恩深知這次李自成犯闕非清兵可比。清兵為外侮,外侮則內必心齊。此為內患,內患則必分崩離析。果然,李自成軍攻打宣化,唐通、杜立秩降於李自成。李自成率大軍入關,三月八日攻下昌平,與京師營會戰於北京城下。京師營潰散,李軍趁勢攻城。王承恩見守城軍士已經寥寥無幾,知京師如危巢之卵,旦夕可破。可他受命於危難之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哪兒急擋哪兒。西直門、平則門、德勝門告急。王承恩趕到,見李軍已攻上坎兒牆,他親自點炮擊之,李軍攻城受到重創。李軍圍攻北京城,朝野頓時大亂,文武百官四散逃命。崇禎猛敲景陽鍾,百官沒一人前來,情急之中,崇禎只得緊急召見王承恩。王承恩入宮,外城遂破。

崇禎召見王承恩,其意是急整內宮,準備親征,可沒想到王承恩一撤,外城不保。當天晚上,遙望城外到處都是燭天的火光,沉悶的炮聲不斷沖入耳鼓,崇禎知道明朝氣數已盡,大勢已去,仰天長嘆一聲:「只是苦我全城百姓!」崇禎手執三眼火統,率領以王承恩為首的幾十位太監衝出乾清宮,騎馬直奔安定門,想奪城而走。但此時安定門已經封閉,無法開啟。大順軍從外城衝殺而來,滿耳殺聲不絕。崇禎皇帝只得下馬,看看身邊的太監大都已經跑掉,只有王承恩一人立於馬前。君臣二人只好棄馬登上煤山(今天的景山)。崇禎脫下外衣,要過王承恩隨身攜帶的筆墨,借著火光月色,在白緞衣里寫下了他的最後一份詔書:朕自登基十有七年,東人三侵內地,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衣冠,披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崇禎皇帝把衣服掛在樹上,將冠摘下,散開頭髮,披在臉上,在樹上自縊身亡。王承恩亦自縊其下。

據民間傳說:李自成大軍圍了北京,明朝統治風雨飄搖,宮廷內外亂作一團。文武大臣及百姓跑的無影無蹤了,只有王承恩一人不離皇上左右。崇禎慌不擇路地走出皇宮,來到街上,見一卦攤,就想上前問個吉凶,先生說:「你說個字。」崇禎順口說了個「友」字,想看看這時刻有沒有人來幫他一把。不料先生面帶難色,說:「此字犯忌,反字出頭正應了當前時局。」崇禎立即改口說是有無之「有」。先生大驚:「此字更是大忌,有字拆開是大一半,明一半,這不是大明的江山去了一半嗎?」崇禎再也掩飾不住內心悲痛,有氣無力地說:「是時辰上酉時之酉。」先生頓時掩面作哭泣狀:「哎呀呀不好,此乃不詳之兆,尊者無首無腳,預示貴人將有殺身之禍,速避速避!」事也湊巧,崇禎重用的太監有三個是文安人,這三人可謂二奸一忠。有一姓王的太監,崇禎讓他鎮守安定門,本來崇禎可以從這裡跑出去以逃活命,可姓王的太監見闖軍勢大,想討好李自成。結果給守城士兵下了死令:別說皇上,天王老子也不放過。崇禎已報身份,就是不開城門,結果把皇上封在了城裡,逃不出去。另一個叫杜之橫的太監更是可惡。崇禎見情況危急,從城上召回王承恩,準備親征。可他沒想到王承恩一撤,外城不保,是夜,內城亦將陷落。於是,旨令杜之橫看好天安門、午門、太和門,闖軍攻破一個城門就高掛一盞燈籠,作好應急的準備。結果杜之橫為了保命,三盞燈籠同時掛起。過去有一出河北梆子《大戰棋盤街》說的就是此事,其中杜之橫曾唱到:「大太監我杜之橫,投靠闖王李自成。三盞白燈籠一齊掛,讓崇禎你早死早托生。」崇禎一看大勢已去,沒有了喘息的機會,只得奪路而逃。但究竟逃往哪裡,一時拿不定主意。這時杜之橫又出來獻計,胡說煤山上有一匹神馬,日行千里,騎上它可以所向無敵,衝出重圍。崇禎帝聽後心中一震,決定逃往煤山,找到神馬,可逃活命。跟隨他的只有王承恩一人。王承恩對皇上忠心耿耿,危難之際,不失君臣之禮,一手打著燈籠,一手扶著皇上。君臣二人走上煤山,哪裡有神馬的影子。來到一棵歪脖樹下,崇禎思緒萬千,見無力回天,非常絕望,把手指咬破,在龍袍上寫下「莫毀我宮,莫饒我臣,莫害我民,莫壞我身」一行血書,隨後把腰帶掛在樹上,上吊自縊。王承恩百般勸阻,無有效果,見此情景,心如刀割,抱著萬歲的雙腳,聲淚俱下。然後走到另一顆樹下,對蒼天大喊:「君為社稷死,老臣隨主亡。萬歲慢走,臣保駕來也!」然後也上吊自盡。崇禎殉國,王承恩殉主。從此在民間留下了一句民諺:喊了王承恩

啦!意思是說崇禎已經走投無路啦。大明朝自萬曆以下,君昏臣貪,腐敗成風,最後山窮水盡,走向覆滅,這是歷史的必然。然崇禎非昏君,王承恩亦非奸臣,落此下場不亦悲乎!

君臣弔死煤山後,南朝福主時,謚王承恩忠愍。清順治皇帝讚揚王承恩「赴義捐軀、無愧臣節」,賴謚號為「忠」,曾賜地六十畝,在崇禎的思陵墓旁為王承恩建墓立碑,並親自撰寫碑文。

本文經作者授權獨家發布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多少歷史的美國 開始為歷史包袱亂起來了?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98
楚武王:楚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君王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80
在朝鮮戰爭結束後,美國人怎麼看待中國軍人?

TAG:歷史 | 太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