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中的「三公」,都是什麼官職?
06-10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周朝時候,「三公」是指:太師、太傅以及太保。
秦朝、西漢時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西漢末至東漢初期演變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為太尉、司徒、司空。
後來,魏、晉、宋、齊、梁、陳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為「三公」。
到了後周,又改回原來周朝的稱呼:仍以太師、太傅以及太保為「三公」。
隋朝再次稱「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時候就延續隋朝制度,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動。
北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太尉、司徒、司空。
元朝由於太尉等銜加授過濫,元朝中人已漸漸不再稱它們為三公,而以三公指代前朝一般稱為「上公」、「三師」的另外三個更高的榮譽頭銜——太師、太傅、太保。至此,
後世歷代皆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在明仁宗之後,三公皆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