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消費可成為經濟增長政策嗎

擴大消費可成為經濟增長政策嗎

(2010-01-15)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體";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消費被認為是和投資、出口一樣,驅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不振也被認為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癥結所在。於是,擴內需就理所當然成為中國經濟下一步調結構和保增長的措施之一。

  但是,目前這一命題受到來自經濟學家的挑戰。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張軍教授近日連續發文,對此提出質疑。在他的《我們真的相信國內消費需求不足嗎?》、《擴消費難為經濟增長的政策》兩文中,明確提出,由於統計的原因,我們實際的消費佔GDP比重,應比我們看到的要高得多,消費不足的說法很可能誇大了問題的嚴重性。

  在這個質疑下,他繼而提出,擴大消費,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脫離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的實際水平,呼籲擴大消費需求,不僅在理論上似是而非,而且容易誤導公眾。只有通過資本投資,持續提高一國人均的資本存量,勞動生產率才能增進,工資和人均收入水平也才能不斷提高。

  作為一種觀點,張教授的文章提供了一種不同的聲音和認識。對於全面理解經濟增長的含義,為公共決策提供參考,都是有益和必要的,但對觀點本身,筆者既不敢苟同,也認為很有商榷的必要。

  首先,如果只是單純提消費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那我們同樣可以問,難道投資、出口就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嗎?也不行。所以說,只是提出「擴消費難為經濟增長的政策」沒有錯,但也沒有意義。

  任何時期的經濟增長,都不能單純依靠單方面的要素來拉動,而是綜合動力的結果。只是在不同時期,側重點和所佔比例有所不同。至於消費、出口、投資應是怎樣的比例,其實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個標準。但從公開數據看,中國的投資率是不斷上升的,消費率卻在不斷下降。投資率從1952年的22.2%上升到2008年的43.5%,消費率則從1952年的78.9%下降到2008年的48.6%。

  其次,我們通常所說的啟動內需、提倡消費,並不是說發發消費券來拉動一下那麼簡單,而是基於這樣的角度: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中,消費應該有一個合理份額,目前缺乏的是合理和有效的消費需求。而居民消費比例太低,是因為跟GDP增長相比,居民收入的增長偏低,導致居民不敢消費。根據公開數據計算,改革開放30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9倍,而GDP增長67倍。

  第三,消費支出不足,並不是一個整體情況,而是一個結構問題。即使如張軍教授所說,我們消費不足的問題遠沒有現有統計數據反映的那麼嚴重,但結構問題卻無疑是嚴重的。這個結構問題,包括幾方面的情況:

  一是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的比例失衡。在去年7月的 「全球智庫峰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居民消費佔GDP支出比重下降趨勢明顯,政府消費佔GDP支出比重比較穩定,呈逐漸上升趨勢。

  二是因為貧富差距拉大導致居民消費分配不合理。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的《國民收入分配狀況與灰色收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為31倍。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為55倍。

  按照經濟學邊際效益分析,對於富裕者,消費已經飽和,新增財富對他們的消費增加作用微小;而對於貧困者,需求遠未滿足,如果給他們增加收入,消費將明顯增加,對商品的需求也很旺盛,這將大幅促進經濟增長。

  三是居民消費本身的畸形,住房消費(如果這也算作消費支出的話)佔比太重,將對其他消費形成擠出效應,這也是目前討論較多的話題。

  所以,籠統談消費不足是沒有意義的,但否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是不對的。提高居民收入,破解消費不足難題,既是解決當前生產過剩的手段,也將為投資驅動經濟形成良性循環打好基礎。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聯合早報網》(編輯:黃愛蓮)

推薦閱讀:

移民可以是經濟增長動力 ——Econman的博客
陸銘:"搶人"背後是經濟增長動能的切換 警惕失去公平
有人說我浪費糧食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給農民增加收入,怎麼反駁他
川普稅改有奇效?稅改後經濟增長2.3%

TAG:經濟 | 消費 | 政策 | 經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