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對話】黃宗良 項佐濤:關於以新視野看待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對話

學人簡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黃宗良教授、項佐濤副教授

2018年5月5日,是卡爾·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日;2018年2月24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紀念日。值此緬懷無產階級偉大導師之際,研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以全新的視野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如何深刻認識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如何充分認識實現社會主義的長期性、曲折性?如何客觀評價中國共產黨(CCP)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貢獻?針對這些問題,本刊特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黃宗良教授、項佐濤副教授進行深入解讀。

●特邀專家 黃宗良 ▲本刊特約記者 項佐濤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人類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儘管歷經東歐劇變衝擊,但1999年由英國廣播公司、劍橋大學分別組織的「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評選中,馬克思均居首位。然而,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伊始,就存在著一些批判、貶低甚至否定它的聲音。這些聲音的出現既與發聲者的立場有關,也與其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解及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關。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澄清問題,正本清源,客觀地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

1客觀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必須全面準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

▲學術界有一些人將馬克思主義等同於暴力革命、專政學說,這當然與馬克思主義本身包含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打碎舊的國家機器等重要內容有關,也與後來蘇聯等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踐中強調暴力革命、強調階級鬥爭有關。然而,暴力和專政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卻並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您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質、精華到底是什麼?

●經過多年的反覆思考,我認為,從馬克思主義學說本身以及世界社會主義的實踐看,應如實地把馬克思主義看成人類解放的學說,是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者和結晶,是革命的,也是科學的學說;「革命」、「無產階級專政」與「文明」、「科學」並不相悖。東方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之所以強調馬克思主義中暴力、專政的成分,這與資本主義不發達的東方國家在新的歷史時代面臨的人類解放、走上文明道路首先面臨的國情和革命任務以及選擇的道路有很大關係。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是苦於資本主義的發達,而是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不充分,「解放」因而又增加了一個封建主義的枷鎖。一個至今人所共知、共識的事實是,社會主義者不可能通過和平的議會鬥爭的方式取得政權。

▲那為什麼要那麼著急?等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之後再去取得政權,不是順理成章嗎?

●歷史上這種爭論發生過多次。問題在於:革命是你想搞就搞,想不搞就不搞的嗎?用什麼方式,走什麼道路也不是在書齋里設計出來的。革命勝利後,因社會主義政權處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中和戰爭的條件下,共產黨人強調通過無產階級專政來維護權力,是具有合理性的。但需要指出的是,革命不等同於暴力,這是共產黨人不得已而選擇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並未認為,此舉是所有國家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道路。恩格斯甚至說過,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無產階級準備了現成的民主形式。

▲如果我們認真研讀《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就會發現,馬克思所談的無產階級專政是一種無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民主狀態。在共產主義的第一個階段,當「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之後,國家的暴力統治職能便逐漸消失,「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取而代之的是社會職能的充分擴展,「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站在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去評價馬克思主義。那麼,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解放的學說,是人類歷史創造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

●我們先從馬克思主義文本本身來看。從文明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看做當時「歐洲整個歷史科學、經濟科學和哲學科學的最高發展」。它吸收借鑒了18世紀和19世紀歐洲的文明成果,諸如德國的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以及費爾巴哈哲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等。正如列寧所言,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於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他的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

▲並且,馬克思主義也不否定民主、自由、公正等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認為,資產階級統治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概念如民主、自由、平等,在資產階級那裡具有虛偽性,資產階級並不准備和無產階級共同實現這些價值,而是在用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博愛,來掩蓋本質上的壟斷、專制和剝削。因此,無產階級、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這些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對此,《共產黨宣言》明確提到,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的確如此。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人類思想文化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哲學、經濟學的革命性變革,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正是由於這兩塊堅實的基石、這兩個偉大的發現,社會主義被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還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治學態度上。馬克思是如何寫作的?我們可以簡單舉一些例子:從1850年6月開始,馬克思每天在大英博物館學習研究10小時;到1853年8月,馬克思寫了厚厚的24本筆記。他把這些筆記編了號,內容大體包括摘錄的資料和簡短的評論、注釋,其中還包括各種統計資料、理論文獻資料、當時社會上對一些重大問題的爭論材料以及馬克思自己的精闢評論。關於馬克思嚴謹的治學態度,恩格斯曾說:「只要列舉一下馬克思為第二卷留下的親筆材料,就可以證明,馬克思在公布他的經濟學方面的偉大發現以前,是以多麼無比認真的態度,以多麼嚴格的自我批評精神,力求使這些偉大發現達到最完善的程度。」

當然,經典著作也不是字字句句都是「科學」的。其科學性不是體現在對未來社會的預測上.馬克思、恩格斯預見的未來社會是「五無」社會:無私有制、無市場、無競爭、無階級和階級差別、無原來意義上的國家。這只是一種預測和設想,而且是以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為根據的。

▲不錯,馬克思、恩格斯深知自己學說的時空局限性,不僅真誠地歡迎批評意見,而且一再強調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發展的學說。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多次申明,《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是正確的」,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法國的做法可能就不適用於德國。針對當時歐洲出現的一些社會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做法,馬克思、恩格斯極力反對,認為這種教條化的做法貌似「正統」,其實恰恰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實質。恩格斯曾譏諷地說:「關於這種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曾經說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大概會把海涅對自己的模仿者說的話轉送給這些先生們:『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穫的卻是跳蚤。』」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論斷並非「句句是真理」,但時至今日,他們對資本主義的科學批判、為了全人類解放的革命思想,仍為追求進步的人們提供著豐富的營養。正因如此,《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到現在仍然被認真地研讀,《共產黨宣言》仍列於美國十所頂尖大學的學生必讀書目之中。這也是馬克思為何能夠位居「千年第一思想家」、「千年偉人」、「古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列的原因。

客觀評價馬克思主義,還需要澄清一個問題,即消滅私有制的問題。《共產黨宣言》明確宣布,共產黨人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就是消滅私有制。然而,由於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水平起點比較低,且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在奪取政權之初曾經急於求成,追求所有制形式的「一大二公」,結果卻欲速則不達,阻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許多人接受了資產階級的財產觀念,認為財產權是人的天賦權利,私有財產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奉洛克所說的「權力不能私有,財產不能公有,否則人類就進入災難之門」為金律,從而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消滅私有制錯了,違背了人類文明。對於這個問題,您是怎麼看的?

●消滅私有制是《共產黨宣言》賦予共產黨人的使命,文中提出的消滅私有制是指在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前提下,消滅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前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很多是農業國、半工業國,因而消滅私有制不是生產力自然發展的結果,在實踐中也確實存在一些過激的做法,甚至出現了侵犯人權、無視人的尊嚴等違背社會主義基本價值的做法。

應該說,在經濟落後的國家,利用資本和資本主義的技術和管理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中國的改革開放都是通過合理地利用資本主義的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列寧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經驗教訓深刻認識到,蘇俄不可能直接過渡到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不能用「直接」、「強攻」的方式,因而提出落後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必須通過中間環節迂迴過渡,發展國家資本主義。

在生產力社會化的條件下,以何種經濟形式實現馬克思所主張的社會所有制,從而更有利於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仍然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人們可以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農村目前實行的三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中找到思路,得到啟示。

2客觀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必須全面準確地看待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係

▲列寧主義是東方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學說,與產生於西歐的馬克思主義存在著一些差異。因此,列寧主義誕生之後便有一些人認為,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異端。請您談一談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係。

●我們在看到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之間存在一些差異的同時,仍不能否認二者是一脈相承的。那麼,列寧對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看法呢?列寧強調:「馬克思學說具有無限力量…它給人們提供了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敵對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他認為:「馬克思的哲學是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從革命的初衷看,列寧主義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全人類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以共產主義為最終奮鬥目標,其著作《國家與革命》就是最好的證明。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真正完全的、真正沒有任何禁止的民主」正是列寧的革命目標。

然而,列寧與馬克思畢竟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俄國的國情也不同於馬克思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的西方國家。在列寧生活的時代,在俄國這樣的國家,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大道上趕上西方國家,如何使工人階級和人民大眾得到解放,這些是列寧面臨的問題。既然俄國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無法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那致力於實現社會主義的俄國無產階級該怎麼辦?列寧主義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列寧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第一個發展是關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學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無產階級的政治組織——政黨的論述並不多,無產階級政黨被看做是無產階級經濟鬥爭在政治領域的自然延伸。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更加註重無產階級的革命首創精神,而共產黨人「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就馬克思、恩格斯所參與的無產階級政治組織——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來說,它們的組織原則和活動方式是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而且民主重於集中。這體現了西歐政治文化的一些特點。

那麼,西歐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和活動方式是否適用於俄國?

第一,俄國的無產階級並不成熟,所以需要把無產階級政黨推向前台。列寧曾指出:「我們是工人階級革命隊伍中的一支部隊,我們所以走在前面,不是因為我們比其他國家的工人能幹,不是因為俄國的無產階級比別國的工人階級高明,而僅僅是因為我國曾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因此,俄國的無產階級政黨並不是無產階級的經濟鬥爭在政治領域的自然延伸,而是要策劃和指揮無產階級的行動,「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鬥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十月革命勝利後,由於無產階級不具備管理國家的經驗,無產階級政黨採取了「代管制」,即黨代表人民管理國家。

第二,鬆散的、民主的組織原則不適應俄國革命的現實需要。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另一派——孟什維克曾經主張照搬西歐社會民主黨的組織原則,強調黨要實行「廣泛的民主」,實行「聯邦制」,黨的各個部分不應該服從整體,部分擁有自治權。與之不同,列寧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實行民主集中制,應以富有才幹和經驗的「職業革命家」為核心。「民主集中制」適應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客觀需要,布爾什維克黨在革命中迅速發展成為一支集中統一、紀律嚴明、組織嚴密的無產階級政黨。「民主集中制」也成為世界上所有共產黨的組織原則。

●必須強調,民主集中制理所當然地包含民主與集中的關係問題。更為困難的是:民主和集中如何統一?有沒有一種機制、方法或模型能夠保證二者處於一種良性互動之中?其中的度和臨界點又該如何把握?

我多年前有一個提法:有限的集權和有序的民主。有限的集權是肯定黨的領導的權威、中央政府的權威,但這種權威必須受到限制。那用什麼來限制呢?就是用民主來限制,用法律來限制,用制度來限制。這也就是中國領導人反覆強調的,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有序的民主指的是有領導、有組織的民主,是可控制的民主,不是大轟大嗡,不是街頭政治,不是無政府主義,不是極端的自由主義,既要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又要避免動蕩和混亂,是社會穩定和諧的民主。其實,這就是所說的:「不可以沒有自由,也不可以沒有紀律;不可以沒有民主,也不可以沒有集中。這種民主和集中的統一,自由和紀律的統一,就是我們的民主集中制。」很顯然,如何把握民主與集中的辯證關係並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和認識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

▲如您所說,民主與集中的關係的確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上作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我認為,列寧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的另一個發展是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學說,即「一國革命論」。1914—1916年,列寧研讀了大量哲學、經濟學著作,完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闡明了自《資本論》發表後50年來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概括和總結了帝國主義的階段性、發展趨勢,作出了「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的論斷,為發動十月革命做好了理論準備。二月革命後,在革命形勢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無產階級將以何種形式奪取政權成為列寧重點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先後寫下了《論口號》《國家與革命》《四月提綱》等一系列著作。列寧認為,在沙皇專制制度下,人民群眾沒有進行和平的、所謂「合法」鬥爭的條件,完成民主革命只能訴諸暴力,來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提出必須使俄國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並提出「俄國革命將拉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的論斷。「一國革命論」為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指明了行動方向,從而開啟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評價「一國革命論」還需要認識到,革命的爆發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革命政黨應當順應形勢,與社會跳動的脈搏息息相通。脫離實際,盲目發動革命,是「左」傾冒險主義;瞻前顧後,跟不上形勢,是右傾保守主義。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是順應了俄國當時社會發展的形勢和人民的期望的。俄國革命來得這麼快,列寧事先也沒有預測到。

▲列寧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第三個發展是東方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學說。奪取政權後怎麼辦?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可能嗎?列寧搞社會主義建設有一個重要的思路:在蘇維埃先進位度的基礎上趕上歐洲國家,縮短資本主義行程,減少痛苦。列寧指出:「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我覺得這是列寧在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論點。您怎麼看待列寧的東方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學說?

●列寧搞社會主義建設並不是關起門來「單幹」,而是注重利用資本主義的先進文明成果,把無產階級不僅看成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還看成是資本主義文明的後繼者。對此,列寧有過許多精闢的論述。例如:「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樂於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管理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於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資本主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的好壞」;「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繫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係聯繫起來」,等等。列寧的上述觀點甚至可以概括為:蘇維埃政權、制度+西方文明成果=社會主義。顯然,列寧的目標是清晰的,即建設文明社會。列寧在這一點上同斯大林有很大區別。斯大林在提出資本主義「總危機」、「一國建成社會主義」和「兩個平行市場」理論後,強調單一公有、指令性計劃、平均分配、內向經濟、階級鬥爭等,而將市場、商品、貨幣等貼上資本主義的標籤,並對這些內容加以拒絕。斯大林思路的特徵也是明晰的,即強調用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手段實現社會主義。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蘇聯的過高估計政權、制度、上層建築、思想文化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會導致過猶不及,最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列寧曾高估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實現速度,稱他們那一代人就會看到國際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如果西方革命起不來,就要通過「單幹」堅持下去,甚至提出在反對野蠻勢力時,「不惜採用獨裁的方法」。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創造了契卡(簡稱「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是俄文的縮寫音譯)。的確,暴力在蘇俄當時的條件下不可避免。問題是,什麼是野蠻勢力?!

列寧的突出特點就是實事求是,根據現實情況的變化來作出政策調整。他無數次強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準備忍受幾千個困難,準備作幾千次嘗試,而且,我們在作了一千次嘗試以後,準備去作一千零一次嘗試。」1920年秋後,繼續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加重了戰後病態綜合征,引發了全面危機,嚴重威脅到俄共(布)的執政地位。於是,列寧坦率地承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因此,俄共(布)十大決定實施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就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糾偏。列寧的靈活性是斯大林所缺乏的。

3客觀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必須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曲折性、長期性

▲東歐劇變後,否定馬克思主義、否認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歷史終結論」一時甚囂塵上。客觀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必須充分認識社會主義的曲折性和長期性,避免簡單化思維。不能盲目樂觀,要知道,現實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無先例可循,需要經過極其艱難困苦的探索,需要具備巨大的犧牲精神;也不能盲目悲觀,社會主義一旦遭受挫折和反覆,就放棄了理想信念,認為社會主義失敗了。應該說,社會主義事業就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破浪前行的,沒有對中國改革開放前社會主義經驗教訓的總結,沒有對東歐劇變的深刻反思,就沒有中國道路的「偉大奇蹟」。您認為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失敗與挫折?這些經驗教訓對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借鑒意義?

●如實地把社會主義看成一個長期、曲折的發展過程,就可以避免對社會主義運動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就會更加珍重歷史發展中的一切有價值的制度和思想成果。蘇東劇變後,我們認真總結了蘇東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的經驗教訓,但對於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留下的遺產總結得還不夠。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雖然失敗了,但它並不是一無是處,不是歷史不可翻開的黑暗一頁,而是在蘇聯東歐大地上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例如,蘇東國家的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時期起步和基本完成的,社會主義時期建立的醫療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在蘇東劇變後大部分被保留了下來。又如,俄羅斯聯邦1993年憲法第41條明確規定,政府應向居民免費提供醫療,相應的預算應通過政府撥款、保險繳納和其他來源負擔;匈牙利等國實行免費教育,不僅涵蓋小學和中學,而且還涵蓋幼兒園。

蘇東國家雖然在蘇聯模式的框架下進行了有限改革,也未能走出蘇聯模式,但蘇聯和東歐各國共產黨在艱難曲折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進行的諸多嘗試和探索,為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許多寶貴的遺產。例如,赫魯曉夫時期的「解凍」,柯西金的「計劃工作和經濟刺激新體制」的改革;匈牙利的「靜悄悄的改革」、聯盟政策和被稱為「第三種社會主義模式」的新經濟體制;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實行的從工人自治到社會自治的制度,其中的「代表團制度」尤其具有很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

中國的改革開放首先借鑒的就是這些東歐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經驗。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派出了一些代表團出國考察,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外國企業管理確實有好經驗值得借鑒。現在我們的上層建築確實不適應,非改革不可」。中國的改革怎麼改?參照物是什麼?當時就是學習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兄弟國家。當時,中國政府代表團頻繁出訪東歐國家,而且還派出了許多留學生去這些國家學習。只不過東歐的社會主義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也遇到了很大困難,我們才轉向學習「亞洲四小龍」和歐美國家的經驗。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東歐國家的改革陷入了空前的困難境地,經濟形勢惡化,長期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像雪崩似地發生了劇變。蘇東劇變的教訓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一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是不能移植、照搬別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更不能靠武力來維持;二是蘇聯模式的「左」的機制、政策、做法,只會損害社會主義的名聲和削弱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的確,社會主義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逐漸積累、逐步實現的偉大工程。隨著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人們的民主意識、自由意識、平等意識都在不斷增強。在西方,社會主義者以馴服資本主義為己任,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普選制度的逐漸確立,不可否認都打上了社會主義的烙印。第一國際時期,社會主義運動奮鬥的兩項重要內容不就是爭取八小時工作和普選權嗎?在東方,社會主義者以縮短資本主義的痛苦、加速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實現的進程為己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儘管能夠加速或者減緩社會主義實現的進程,但社會主義不是人為設計出來的,也不是可以人為「取消」的,它的實現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使然,是歷史的必然。

▲蘇東劇變後的「回歸」歐洲,是否就意味著社會主義在這些地區失敗了?恐怕這些地區的人自己都不同意,蘇東劇變只意味著原蘇東地區「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失敗。實際上,教條式的社會主義的衰落反而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其中最為重要的表現就是社會民主主義的興起,社會民主黨佔據了東歐政壇的半壁江山。作為中下層民眾利益的代言人,社會主義政黨(無論是社會民主黨還是存留下來的東歐共產黨)在轉型中不斷糾正右翼政黨的激進轉型政策,成為新制度的重要構建者,並且依據各國國情、歷史傳統、自身政治地位等,從不同角度解釋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增加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內容和活力。如今,東歐地區「如日中天」的民粹主義也包含著許多社會主義因素,是中下層民眾對轉型成果分配不均、主流政黨貪腐和代表性削弱等問題的激進回應,是東歐民眾不滿於完全照搬歐洲模式的另類選擇。從其訴求和實踐看,民粹主義可以看做是介於蘇聯模式與歐洲模式之間、更靠近歐洲模式的「第三條道路」。

在中國,民眾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為何這麼強烈?這是長期以來的社會主義教育的結果。中國古代雖然有民本、清官文化,但是儒家思想的主旨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讓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各盡其職,各安天分,不能有「僭越」、「非分」之想。儘管常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喊,但到頭來還是想自己成為「王侯將相」,這與社會主義民主意識有著根本的不同。

可以說,無論是在原蘇東地區還是在中國,民眾反對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反對對社會主義的歪曲,反對假社會主義;民眾反對的不是馬克思主義,而是反對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反對假馬克思主義。

4客觀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必須正確認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成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走出了一條既不同於蘇聯模式、又不同於西方新自由主義模式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中國奇蹟」。我們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影響,自然要濃墨重彩地講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成果。您認為CCP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

●CCP的執政理念和執政經驗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在不少方面搬用了蘇聯模式。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改變了照搬蘇聯模式的發展觀念和戰略,放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是硬道理;衝破了封閉半封閉的狀況,實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鼓勵社隊辦企業,鼓勵農民進城務工;把改善民生置於重要地位,併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等等。改革開放之初,中國面臨的最迫切任務是解決十億人的溫飽問題,解決廣大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的問題,因而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變外延式、粗放型發展方式。當時,我們強調總量增長,強調做大蛋糕,注意力不可避免地會集中到GDP的增長速度上,強調效率優先,公平暫時被放在「兼顧」的位置,讓能富的「先富起來」,「共富」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新的矛盾和問題,這些都使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針對上述情況,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統籌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對內對外政策的協調發展。然而,由於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過程,由於一些規章制度尚不健全、執行不夠得力,由於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也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固化及其對改革造成的阻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路並不平坦,科學發展觀的實施效果並未充分顯現。到黨的十八大以前,貧富差距、環境污染、幹部腐敗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十八大以來,在推行「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的戰略部署中,繼續完善科學發展觀念,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不僅在中共黨史上,而且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國在政治意識、政治理念方面的變化也是巨大的。CCP糾正,修正了世界和中國社會主義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些錯誤和片面認識,強調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人民群眾答應不答應」作為CCP考慮問題、制定政策的標準。請您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為了更精確地闡明CCP的政治理念的變化,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從「兩個凡是」到「兩個順應」,從「兩杆子」到「兩心」,從「兩個個人」到「兩個主體」。「兩個順應」,即順應世界發展的進步潮流,順應廣大民眾的要求和意願。這是40年來黨的文獻和領導人講話中一再強調的執政理念。「兩心」,即爭取黨心和民心。還有人提出有了槍杆子和筆杆子,「兩杆子」其當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兩心」,就是軟弱無力的。歷史深刻證明了這個道理。「兩個主體」,即堅持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體,廣大共產黨員是黨組織的主體。這也是黨的歷史文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文件一再申明的。

▲在上述執政理念的指導下,CCP總結了一系列重要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和穩妥地解決三組三者關係: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度有機統一起來;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把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明成果有機統一起來。這是對十月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容。那麼,您是怎麼認識這三組三者關係的?

●這三組三者關係,涵蓋了社會經濟、政治法律、文化思想這些最主要的領域,經得起科學理論的推敲和實踐的檢驗。只要我們黨根據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堅持並不斷充實、豐富這三項重要經驗,就可以避免出現全局性、根本性也就是中國領導人說的「顛覆性」的錯誤,「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首先,要實現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度有機的統一。這是CCP認真總結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建設教訓後得出的結論。從赫魯曉夫因改革不適應社會的可承受程度而下台;到勃列日涅夫「糾偏」求穩定、怕變革、不改革,結果造成社會發展的停滯;再到戈爾巴喬夫單純地講改革,拒絕講改良,從而引起蘇聯社會全面失控、經濟滑坡、改革翻車、蘇聯解體,這深刻證明了發展、改革、穩定三個「度」的有機統一是何等重要!因此,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提出,「穩定是硬任務」,「是領導者第一責任」等。這些都是非常正確的,是不可動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改革就是「軟道理」、「軟任務」。當前的中國,不加強改革力度和深度,就無法破除和化解影響發展和穩定的「硬障礙」,就無法搞好「第一要務」和「第一責任」。黨的十九大提出「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是當前實現這三個「度」有機統一的正確方針。

其次,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三者統一於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三者的「有機統一」就是指,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目標是實現人民解放、真正當家作主;根本任務是發展人民民主,努力改善民生;沒有人民民主,要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都無從談起。同時,社會主義民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真正實現,否則,屆時又將何談民主,何談民生!此外,堅持黨的領導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都必須依憲、依法、依規進行。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依法辦事,誰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關係的如此確定,是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百年實踐經驗中最重要的政治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一份沉甸甸的思想理論成果。

最後,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明成果的有機統一,要擺正這三種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中的位置。文化建設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最複雜和最艱難的任務。儘管CCP歷來對三種文化的相互關係有過明確的表述,但時至今日,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仍然最為激烈、分歧仍然最為深刻。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西方先進文明成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應各就其位,要到位,不能錯位,也不能越位。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自信,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自信。脫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政黨就會「喪魂落魄」;馬克思主義沒有民族化,就會導致「魂不附體」。我們自信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積極吸收國外優秀的文明成果,建設燦爛輝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特別應該強調的是,中國正在走的這條路是歷史形成的,是從鴉片戰爭以後170年、CCP成立後90多年、新中國成立後60多年的艱難曲折、長期艱辛探索中走出來的。我們今天走的這條路,不是從書本中找到的,而是從實踐中走出來的。我們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在一些方面也是走在由「反常」到「返常」的路上。在那些「反常」的地方,我們要回歸常規、常態、常理、常情、常識。但這絲毫不表明我們要回到老路上去,我們走的是改革創新、破除陳規、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是要在排除兩個極端中蹚出一條新路來。因此,我們要回歸的可以說是新的「常規」、「常態」、「常理」、「常情」、「常識」。這就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制度的自信。(有刪選;注釋略)

文章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年02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台首發


推薦閱讀:

關於親情、友情、愛情
關於別解脫戒的問答(五)
關於搞笑幽默的句子
關於愛情的句子:我愛你,這是我一生的承諾!
關於魯迅的名人名言

TAG:馬克思主義 | 發展 | 對話 | 視野 | 主義 | 馬克思 | 五四 | 關於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