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56篇:如何入定(2)?

第56篇:如何入定(2)?

(2011-01-16 13:45:19)

轉載

標籤: 佛學 禪定 科學 佛教 瑜伽 健康 佛法 心理學 潛意識 雜談 分類: 如何科學修入禪定

問:世界上最愚蠢、最令人可笑的捕魚方式是什麼(打一成語)?謎語的答案是「緣木求魚」(拿著漁網到樹上去捕魚)。學佛最關鍵的有兩點「悟道」和「禪定」。對於這兩點來說,如果悟錯了本心,修錯了禪定就如同緣木求魚一樣,永遠不可能悟道和入定。今天著重補償論述第二點,即如何入定?(註:第一點以及修定核心主線和禪定秘訣請參閱新《科學禪定》書)。如果對這一點能夠獲得清晰清楚認識的話,那麼修定則是簡單和容易的。為什麼?又如何去操作呢?下面首先用體育運動的比喻來說明。

幾乎任何體育運動都是技巧和力量的結合。例如,你要想將標槍投擲的更遠,第一要先學會如何投擲標槍的姿勢,第二通過正確投擲姿勢的重複投擲,就會獲得能夠將標槍投擲得更遠的肌肉力量。對於110米跨欄來說也是一樣,第一教練必須通過長期的輔導訓練,讓運動員找到正確的跨欄姿勢;第二在此基礎上,運動員對正確姿勢的不斷練習就會獲得更快速的跨欄力量。對於修習禪定也是如此情況:即第一步要找到體驗到空境的「正確姿勢」,第二步通過重複體驗正確的空境體驗,繼而通過這種「重複」的訓練獲得一直能夠體驗在空境中的能力,就入定了。

因此修入禪定是簡單的:只要兩步即可入定。但是又為什麼對於有些人來說卻猶如登天之難呢?原因就在於許多人「緣木求魚」的修錯了空境(這如同是,悟道是簡單的,難就難在人們悟錯了本心一樣),所以修習禪定的第一關鍵是,要認識清楚什麼是正確的空境體驗,以及如何去體驗到正確的空境體驗。所謂「無假不顯真」,為了清楚明確什麼是「真空境」,下面我們先看許多人追錯了的都有哪些「假空境」。

第一節:假空境

在我修習禪定的時候,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空境。當時我在各種書籍中找到的有關對「空境」 的描述(或者說對心進行修鍊所能達到神秘境界的描述)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幾種:

虛靜:在《性命圭旨》上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什麼叫做心中無物?簡單地說,無欲無念無想的內心狀態就叫做心中無物。念頭不起即是說,腦中沒有泛起任何念頭的內心寂靜狀態。問題是,達到這種虛靜狀態有什麼用呢?

書上記載說:由於功名利祿對精神的誘惑,阻礙了精神對無所不在的、無形無象的窈窈冥冥宇宙之道的呈現。因此,只有思慮不興、清靜無為,修養高度的空靈境界,才能使內心虛靜空明,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進而體悟到真實完備的宇宙大道。以上說的即是如何達到虛靜,以及虛靜的用處。

然而從以上,當時我看不到任何可以讓自己進入到「虛靜狀態」的可操作性方法,以及即便「虛靜」了,又到底有什麼可以觸摸得到的好處。如果只是讓自己在鬆鬆垮垮的精神狀態中心中無物,念頭不起的話,那麼這種狀態與睡覺有什麼區別?(如同文字遊戲一樣,有許多理論不是實踐出來的,而是被「神秘」出來的「理論遊戲」)

黃婆:黃婆是道教煉丹中的術語。即,古人認為脾內涎能滋養其他臟腑所以叫黃婆。進而發展用黃婆這一術語來說明,人身體的健康是由一個媒介來主導的,這個媒介就是讓「心」處於一種無思無念的、幽幽冥冥的靜定中。由此給人的印象是,內心安靜寧定就是神秘的境界體驗,或者空境體驗。

入靜:對入靜狀態的描述是,一個人入靜後會處在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似睡非睡的迷濛狀態;此時,心平如鏡,不起波瀾,已經沒有了對事物的分別,也沒有了邏輯思維;心不馳散,內心靈明獨耀,會感覺到身體氣場無限擴大,直至與天地能量氣場合而為一(這個所謂的能量場合一隻是通過自我暗示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而已)。那麼入靜了又有什麼用處呢?總結有二:一、可以讓人長生不死,與天地共存。二、入靜越深越久,可以讓「道」自然顯現,進而體悟到宇宙的永恆法則。

通大小周天:在氣功流行的年代,至少有幾百萬人通了大小周天和奇經八脈什麼的,可是也沒有見到通了這些「神秘東西」對人到底產生了什麼好處和幫助?更多的是,讓人心生迷惑、產生幻覺和迷信鬼神。

從以上我在書中找到的「神秘境界」的描述,入定給人的感覺是入到一個十分寧靜、安靜、虛無、孤獨的靜定中。而實際上,這樣的論述可以說是模糊不清的。且讓人也根本抓不住一個實際的東西去操作。相信不但是我,大家也不會真切地找到一種神奇奧妙——即到底什麼是空境,以及如何修入到空境的答案。

下面退一步我們問:自古以來,到底是否存在一個對心進行「修鍊」可以被真實感覺到的、心靈可處的「真境界」? 這種境界又在哪裡?如何去找?到底又有什麼用處?假設真的存在這種境界,那麼是否可以找到一種,就像是爬梯子一樣,有梯子的橫檔可以去觸摸、把握、蹬踏的禪定境界(定境、空境)的「橫檔」可以去把握、蹬踏著一步步修入到空境中呢?

在疑惑和迷茫當中,我努力實踐著禪定秘訣,最終體證到了「真空境」。今天,我就把空境到底是個什麼表述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夠快速修入和體證到空境。

第二節:真正的空境是什麼?

下面我們先問兩個問題:第一、世界上誰最有資格描述空境是什麼?答案是簡單和肯定的:除了佛祖以外,沒有任何人有資格描述空境是什麼。因此自古以來所有的高僧大德無論說了什麼神秘境界都不「準確」,只有從佛經中去找對空境境界體驗的描述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

第二、現在你即可以回憶一下,你曾經看過的佛經和對佛經進行解釋的各種書籍,以及在網路上看到的有關解釋佛經的內容中,你是否可以找到一句佛經,如同我們對蘋果甜味道體驗描述的一樣的描述在描述空境是個什麼「味道」的體驗呢?答案也是簡單和肯定的:「沒有」。佛祖在45年的說法中,從來沒有說過空境是個什麼樣的感覺的體驗。佛經中也從來沒有過關於空境是個什麼體驗感覺的論述。

那麼,佛祖是如何向世人說明空境是什麼的呢?

清楚地說,所有的佛經都是「手指」。對於「不可說」的空境佛祖是用「指」的方式在指體驗到空境的方法和方向。那麼佛祖在佛經中是如何指的呢?

在《圓覺經》中,佛祖是這樣去指空境的:「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具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通過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感覺都是虛幻的,那個知道這虛幻的能知之性就是「空境」(如來本心)。注意了,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是:這個「知」是一路知到底的「知」。而如果你去找出一個「能知之性」的「知」的感覺,或者你感覺到有一個能知之性「知」的存在,這時的「知」就都是「空華」,都是在幻中說幻。

為什麼呢?因為凡是所有的所能說出來的「感覺」都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中說,而此類感覺都是「幻」。那個「空境」(真如)是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感覺的「感覺」(暫且稱為感覺)。因此這個「感覺」是不能通過「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感覺能表達出來的。所以,要想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中找出一個「空境感覺體驗」是不可能的。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由於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都是由空境所生,所以「空境」(或者叫本覺、本心)是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感覺的「感覺」,因此也不能說「空境」是沒有感覺的。只不過這個「空境體驗感覺」是超越「眼耳鼻舌身意」感覺的「東西」(註:此處為了與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感覺相區別,因此用「東西」來表達空境)。空境對於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來說是「有無具遣」的。當遣除一切感覺後剩下那個遣不掉的「非感覺」的「東西」(也就是第一義空)就是乾乾淨淨的「覺」,即凈覺(本心如來、真如佛性)。隨順此方向去認識和修入定境就是正路,即可入定悟道。

以上是佛祖在指那個空境是個什麼東西。那麼佛祖又是如何告訴我們修入到空境中的呢?或者說,那個空境這麼的神秘、不可說和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而人們又應該如何去觸摸到它呢?

第三節:如何修入到空境中?

如何才能修入到空境中呢?也就是說,修入禪定的核心秘訣是什麼?

答案是: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知幻即離:當你察覺到腦中的「幻」(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任何內容)時,當下這幻就離去了。「當下」你就處在空境中了。

不作方便:你就不要在到哪裡去找出個空境體驗了,因為凡是「所找」,皆是在「幻」中找,所以無論找到什麼你都是在「幻中找幻」、「幻中覺幻」和「幻中說幻」。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如果你能夠一直在離幻,那麼你就一直在覺,能夠一直在覺,你就一直在入定了。此「覺」沒有多少、次第之分,所有的人、菩薩、佛修的都是同一個「覺」,這就是不二法門。

所以,倒推來講,如何入定?答案是:要一直在覺,就一直在入定。而要想一直在覺,就需要一直在離幻。因為離幻的方法是「知幻即離」,所以要想一直「在」離幻,就要去一直在「知幻即離」;而要想一直在「知幻即離」的唯一方法是獲得一直在「知幻即離」的能力。如何獲得這個能力呢?唯一的方法是,不斷的通過「知幻即離」的練習,最終就會獲得能夠一直在「知幻即離」的能力。因此,修定的核心秘訣是「不斷的去知幻即離」——也就是「不斷察覺」。

行文至此,就出現了一個最關鍵的問題,什麼問題呢?

比如說,一個人要想獲得能夠舉起30公斤啞鈴的能力,那麼他會先從舉10公斤的啞鈴開始練起。就是說,對於舉啞鈴這件事情來說,一個人是可以有一個東西(10公斤啞鈴)去抓握著練習,而對於修定來說,雖然已經清楚地說明了「知幻即離」——覺知到妄念的當下就是空境,但是人們卻無法真切地感知到一個「空境」的存在,由此而清楚地說,雖然人們很想去「鍛煉空境」,而問題是,如果無法抓握住一個「空境啞鈴」的話,又如何才能對修入空境獲得訓練呢?所以接下來非常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抓住一個「空境啞鈴」。再進一步說,若要抓住空境啞鈴,首先就要先明白什麼是「空境啞鈴」,所以下面首先的問題是什麼又是「空境啞鈴」呢?

答案是:當你察覺到妄念的當下會感知到的一個「清清楚楚」,這個清清楚楚就是對空境的體驗,這體驗就是「空境啞鈴」。只要你能夠抓住這「清清楚楚」,不斷地去清清楚楚,就會在「越清楚越空、越空越清楚」的機制下最終入定。

凡是所有感覺皆是虛妄,那麼由以上論述帶來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清清楚楚是否也是個「感覺」?即清清楚楚是否也是個「妄念」,或者說是個「幻」呢?

答案是:如果你能夠感知到有一個清清楚楚的感覺存在,那麼這個感覺就是個妄念。原因是,你只要能夠感知到有一個清清楚楚的感覺的話,那麼這個清清楚楚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覺中體驗,因此,無論如何,只要你能夠感知到有一個清清楚楚的境界,那麼這個境界體驗就是幻,就不是真空境。

如果清清楚楚不是妄念的話,就帶來了一個最奧秘的問題,即「清清楚楚」就已經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感覺中的「感覺」,因此清清楚楚就是非邏輯性,清清楚楚就是如來本心。由此而進一步帶來的關鍵問題是:清清楚楚到底是什麼?清清楚楚到底在清楚什麼?又如何去清清楚楚呢?

答案是:清清楚楚不是如品嘗到辣味或甜味一樣的感覺體驗,清清楚楚這個「東西」是「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正在品嘗著「辣味或甜味感覺」的「過程」。就是說,清清楚楚是你正在「清清楚楚地知道著」的這麼一個「過程」。至於問到到底在「知道」著什麼,或者說在「清楚」著什麼?回答是:知道著,或者叫做清楚著流過你的意識的任何內容。任何內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中的任何感覺(例如:眼睛看到的物品、景色等,耳朵聽到汽車聲、歌聲等,嗅到的任何氣味,品嘗到的任何味道,感知到的任何冷熱等感覺,腦中的任何妄念)。因此,清清楚楚本質上不是個「感覺」,由於不是個「感覺」,因此也就不是「幻」。清清楚楚像波一樣,它是個「過程」,也就是個「非幻」。波是無處不在的,清清楚楚——即如來本心是覺遍一切、無處不在的。

那麼又該如何去清清楚楚呢?答:去清清楚楚地知道,流過意識的任何感覺和妄念。

注意:那麼由此而說,既然清清楚楚是個過程,清清楚楚就是如來本心,那麼如來本心也只是一個過程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如來本心是讓波崩潰為粒子的那個東西,任何的感覺、妄念和過程都不是讓波崩潰為粒子的那個東西,現在所說的「過程」是在「幻」及「妄念」中的描述。所以不能把在「幻」中的一種描述直接去比對「本心」。記住:凡所有說,皆是在第二義中說,即在幻中說。(註:關於波粒二相性與本心的詳細論述請參閱新《科學禪定書》)

下面我們再從一個側面來看清清楚楚對修習禪定的功用。

1、澄清妄念:佛經:「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就是說,這個「清清楚楚」是「由澄諸念」的工具,即只有在清清楚楚的狀態下,才具有「澄」妄念而至真清楚、真空境的功用。

2、離幻的引擎:佛經:「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以上經文清楚說明了,「除幻」的方法是「離幻」,而如何離幻呢?答案是:你只要不斷的去「知幻即離」,也就是不斷的去「清清楚楚」, 你就一直在離幻。最後,沒的離了,就入定了。

3、可被抓握住的「空境啞鈴」:只要你不斷地在「清清楚楚」,那麼你就是不斷地在舉「空境啞鈴」。由此,你就有了一個可以去把抓握住的空境啞鈴可以去鍛煉而修入空境中了。「清清楚楚」就是可以去觸摸、把握、蹬踏著修入禪定的梯子的「橫檔」。

4、問:在「知幻」後的「清清楚楚」與最終的「清清楚楚」有什麼區別嗎?答:一開始的「清清楚楚」實際上就是最終的「清清楚楚」。二者之間的區別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一開始的清清楚楚可以比喻為「初三月牙一樣的空境」(淺覺)。隨著禪定的不斷深入,最終就會達到「十五月亮一樣圓滿的清清楚楚」——即圓滿的空境(深覺)、圓滿的覺性。初期的清清楚楚也可以比喻為「水」,最終的清清楚楚則如同是「水」蒸發了。

從以上可以清楚明晰地看到:

體驗空境的正確「姿勢」是體驗「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是「真空境」,其他一切感知覺都是虛妄境界。

修習禪定是非常簡單的:即努力抓住「清清楚楚」,不斷的「去」清清楚楚(等於不斷去「知幻即離」和「不斷察覺」),通過這種不斷「清清楚楚」的練習,最終獲得一直停留在「清清楚楚」上的能力,就入定了。

最後:祝大家2011年佛光普照!萬事大吉!


推薦閱讀:

(1 條消息)怎樣入定?
如何避免在學習中走神?
若入定卻被認為坐化已死被火葬,因果如何?
佛教入定的原理,為什麼能不吃不喝?

TAG:入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