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甲子紀年的起源

甲子紀年的起源甲子

甲子紀年,是華夏祖先基於天文觀測和四季變遷,依據陰陽生化的理論,而創建的中國獨有的易象曆法。它與太陽曆結合應用,成為中國易學應用的基石,充分體現了華夏文明天人相應的世界觀。甲子紀年,理論基礎為五行。《道德經》對世間萬物的肇化是這樣描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為本源,一為混沌,二為兩儀,三為四象,生萬物的條件為「沖氣以為和」。兩儀為陰陽,四象為少陽(木)、老陽(火)、少陰(金)、太陰(水),而陰陽交替衝突之間的雜氣,達到中和穩定乃呈現萬物,此沖和之氣為土。《皇極經世書》中記載的紀年中,「以元經會,以會經運,以運經世」,一元12會,一會30運,一運12世,一世30年,易之生數129600年為一元,如此循環往複以致無極。目前我們處於的時間,是這一元12會中第7(午)會的、30運中第12運的、12世中第9世的、30年中的大概第18年。甲子干支紀年是自公元前2218年,此「午會」開始那一年開始的。古人根據此理論而定的陰陽五行,合於一年四季輪換的自然變化。華夏文明誕生於中原地區,四季分明,且以農耕為主:春天東南季風帶來雨水,萬物復甦,農人耕種;夏天炎熱,作物生長;秋天乾燥涼爽,萬物收藏,收穫。冬天,萬物枯槁,天寒地凍。四季更替之時節,非常明顯。華夏大地也符合此規律,東部萬物繁茂,南部炎熱,西部多山土地貧瘠,北部寒冷,中原土地肥沃大地平坦。如果在印度和非洲就不會產生類似的天人相應的思想。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產生,用上述的理論似乎可以解釋了,但似乎古人還有更深刻的思考。甲子紀年的核心是曆元,何為曆元?即紀年元「甲子」年的確定,古人亦名之為歲立,意指天地萬物從甲子開始,甲為四象生化之始,子為大地冬至一陽生之時。甲子紀年曆元是依據天文天象的變化確定初始時間的,要確定這個元年是非常有講究的:日:就太陽曆而言,必然是冬至那天,太陽照射南回歸線,北半球一陽復始,為一年之始。月:就太陰曆而言必須為朔旦(陰曆初一),盈虧轉換之日為一個月的開始。星:同時在日地月之上還有天象,要『日月合壁,五星聯珠』。辰:就一天而言必為子時,一陽來複之時,一天的開始。怎麼才算『日月合壁,五星聯珠』呢?古代進行天象觀測,確定太陽、月亮、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水星的運行軌道與方位時,是以天區黃道圈內四周分布的恆星作為參考系。黃道天球上並無標誌,古代天文學家是以黃道的背景恆星組成的星座來表示它的位置。而曆元的建立,是以北極星座中大星「璇璣玉衡」為定向標準。《堯典》說:『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五星聯珠」就是土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同時出現在北斗星座璇璣玉衡二星之間。「日月合壁」是指在,冬至這一天白天出現日食的天象。甲子紀年的曆元,就是在那一年同時出現了上述的情況,而把那一年定為甲子年,那一月定為甲子月,那一天定為甲子日,子時必然為甲子時。這一天,必然是月亮、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地球、木星及土星,都在太陽與北斗星座璇璣玉衡二星形成的一個夾角很小的扇面內。金星公轉周期為0.62年,木星公轉周期為11.9年,土星公轉周期為29.5年,水星公轉周期為0.24年,火星公轉周期為1.88年,如果概略計算,公轉周期分別按0.6、12、30、0.24、2計算,最小公倍數為60年,所以五顆行星對地球的影響變化周期也以60年為一個周期。而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三十五周則恰於冬至日朔旦複合。也就是說每隔19年,月亮在冬至那天正處在日地的連線上,但不一定出現日食。兩者一起考慮最小公倍數就是1140年。上古先人用肉眼觀測的結果推算,這種『日月合壁,五星聯珠』必須經4560年始能復元,增加四倍作為一個大循環,只能是一種數理的考量。實際上,嚴格意義的『日月合壁,五星聯珠』,可能要幾百萬年才能出現一次。八字之所以用來算命,是因為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天地人三才定位,人在其中。人出身的那一時刻,所稟賦的天地之氣,可主人一生的禍福運勢。那麼討論人出生時天地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人出生在地球的某一個地方,會受到什麼影響呢?日月星辰。這裡僅以現代天文學的知識探討日(宇宙):太陽是地球存在的基礎,談太陽的影響其實是指太陽系及周邊環境對地球的影響,由於這些太陽之外諸因素的不同,而使每年「日」的影響有精微的差別。行星的影響首當其衝,古人用肉眼觀測到的五顆行星,並以五行予以冠名,對地球都有影響:其中木星是對地球影響最大的行星。木星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全部行星體積總和的2.5倍,木星象恆星一樣本身就在燃燒並釋放能量,這與其它任何行星都不同,因而對地球的影響也最大。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1.86年,接近12個地球年,在12年中分別在行星軌道的12宮位中運行,直接影響地球承載的宇宙能量。古人把木星稱為歲星,每年的干支,實際是以木星為主的行星對地球影響的一種定性區別,依據木星在黃道12年所處的不同宮位,而定出年歲的12地支。土星是太陽系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離地球最遠,30年一個公轉周期。因中國古天文將天球分為28宿,土星基本每年過一個星宿,所以也被成為填星或鎮星。皇極經世書中提到的一世30年的依據,不知是不是金星是處於日地之間的最大行星,質量體積都與地球最接近,0.62年自傳一周,但與地球的的會合周期非常有規律,為每8年會合5次,這5次在一個圓周上平均按72°間隔分布,每8年的誤差在2°左右。火星在地球與木星之間,質量為地球的17%,公轉周期為687天,1.88年,與地球的會合周期為780天。地球除行星之外其實還受到太陽之外的其它恆星影響,乃至於受到整個銀河的能量場影響。太陽也一樣自西向東圍繞銀河系旋轉,大約2.5億年繞銀河公轉一圈。銀河系有四條旋臂,太陽系在兩個旋臂中間恆星密度稀薄的地方,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太陽距銀河中心3萬光年左右。月(太陽)各種文明的人都一致將地球上分12個月,主要是因為月相的周期變化,每年有12個月而來。但其實在所有文明的曆法中,月亮都沒有起到根本的作用,只是為劃分時間和計算方便而用的稱呼,農耕文明必然根據太陽來確定歷算,太陰曆在航海等活動中應用很多。太陰曆12月的劃分是完全根據月相的變化,自然產生的。而干支紀年本質上是太陽曆,其12月完全是依據24節氣確立起止時間,其屬性與月亮的變化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氣候及萬物的變化,是五行理論成立所依據的自然現象,完全是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造成大氣熱循環,進而造成季風洋流等氣候現象,進而影響一個地區的自然生機,再影響農事和社會,再影響到人的禍福。月令將一年分成12份,是月亮繞地公轉一年12圈的影響,乃至一天12時辰也是依此取數為用。12地支的取象也必定起源於此。同時月相29.5天的周期,而形成的30這個相數,應為《皇極經世書》中提到的一世30年的依據。至於木星的周期為12年,土星的公轉周期30年,應該是一種自然的默契吧。在月支,一年之始的確定是在變化的,在皇帝時代一年之始為子月冬至,其曆法名連山,夏朝時定在丑月曆法為歸藏,周朝確定一年之始為寅月立春,曆法為易。這是幾千年來生產生活習慣變化,以及氣候等自然條件變化的共同結果。星(月亮)每天的變化是受什麼影響產生的呢?對於不斷重複的每一天而言,月亮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每月30天,在朔望的交互之間,由於月球處於日地坐標系內的位置變化,對地球上的萬物影響是巨大的,潮汐就是最好的說明。月亮的影響以30天為周期,就變化之理而言,15天為陰15天為陽,但說不清楚為什麼仍採用12地支來區分每天的性質不同。而且干支中描述的信息,完全不能體現月亮公轉對每一日造成影響的信息。辰(地球)時辰是非常清楚的,就是一天之內地球自轉的結果,日出日落,陰陽消長,最是單純明顯。四柱八字就是上述「日月星辰」對一個人出生那一刻的影響。其中「月支」和「時支」所描述的信息,是最確切無誤的,年支描述的信息有些縹緲,而日支描述的信息最牽強。天干是自曆元那一日開始,就一日一日循環計算一直推算到現在的。天乾的產生本來就是一種純粹數理上的討論。按一個嚴格的次序,幾千年來對年月日時循環不變地套用,只能說是一種神秘的超自然規則。尤其是日柱的天干,作為一個四柱的中心來使用,只能推之於聖賢超越於俗智的天地之定數。八字算命中的大運仍沒有考慮月亮的作用,大運起運的依據還是節氣,陽男陰女、陽女陰男女的區別也沒有任何與月亮變化有所掛鉤。對人類影響如此巨大的月亮的變化信息,何以在八字中全無反應,實在讓我想不通。從一個人氣運興衰的角度看,一個人出生的地點、遺傳的稟賦,實在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推薦閱讀:

「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嗎?
儒家思想起源與伯夷、叔齊的故事
中國36大姓氏起源 你的姓氏始祖是誰(6)
魚類的起源和演化
厚黑起源6:中國古代最狂的男人,自比太陽

TAG: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