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論國民黨東北戰敗:用人不當 未收容偽軍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美籍華裔作家白先勇的傳記作品《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該書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戰後東北之爭》中,作者根據其父白崇禧將軍生前的回憶,並參考台灣與大陸出版的相關書籍,對內戰期間國共雙方的東北之爭作出了自己的詮釋,為我們認識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提供了一種新視角,相信讀者對這段歷史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判斷。 |
[共軍闖關東北]
中共深刻認識到東北在戰後國共鬥爭中有決定彼此勝敗的重要性。除了經濟以外,戰略地形上東北對中共尤其緊要。
遠在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已經提出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8月9日,蘇聯進軍東北,國際形勢發展對中共大為有利,兩天後,朱德於11日接連發布七道命令,令各地共軍出發進佔淪陷區,接受日本投降。
從9月至11月,短短三個月間,中共各路部隊先後到達東北有十一萬人。中共中央又從各地抽調黨政軍幹部二萬多人,一同進入東北。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彭真為東北局書記,委員有陳雲、伍修權、葉季壯、林楓。此後陸續派往東北的高級幹部有高崗、張聞天、李富春等,先後到達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竟達二十人之眾,政治局委員就佔有四名。
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總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員,羅榮桓任副政治委員,周保中、呂正操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改稱為 「東北民主聯軍」,除八路軍、新四軍外,並包括東北舊有的東北抗日聯軍、民主自衛軍、自治軍。在甚短期間,中共在東北便建立了掌握黨政軍的初期架構,開展工作。
中共對進軍東北的人事布置是下了大本錢的,黨政軍精英盡出。軍事上林彪是當時共軍中頭一號戰將,其他如羅榮桓、黃克誠、蕭華也是共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中共又大量啟用東北人士,張學思(張學良之弟)、呂正操、萬毅等率領的老東北軍,返回東北故鄉有一定的號召力。東北局的彭真、陳雲,後來又加高崗、張聞天等人,更是中共黨內的核心人物,連長期居留蘇聯走國際路線的李立三也迴轉東北,參加工作。中共對東北下了如此大的賭注,連羅榮桓自己都說:「如果還搞不好,那就該打屁股。」
中共軍隊幹部初入東北,開展工作並不十分順利。不同於華北、蘇北等地,中共的勢力在東北民間並未生根,東北人民當時對於中共不甚了解。雖然蘇聯紅軍開了方便之門,沒有刻意阻止,但紅軍對待共軍,也並非完全友善。據黃克誠、羅榮桓等人的回憶,他們的部隊初到東北,曾受過紅軍不少氣。斯大林對中共戰後武裝奪權的勝算起初並不看好。
國民黨政府當然亦深知戰後接收東北的重要性與複雜性。不同於其他淪陷區,國民政府接收東北,需從蘇軍手中轉移,而非從投降日軍那裡直接接收。國民政府為處理接收東北事宜,1945年8月31日,國際最高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常會聯合通過 《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規定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及政治、經濟兩委員會,劃東北為九省,先後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此外並任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
國民政府當時計劃分外交、行政、軍事三方面進行接收東北,而以外交、行政先行。10月12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抵長春,設立東北行營,並開始與遠東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展開一連串崎嶇曲折的談判。蘇聯阻撓中國接收,主要原因是在撤軍前向中國政府討價還價,恢復沙俄時代在東北的經濟特權。國民政府鑒於外交接收失敗,而派往接收的行政人員又處處受到共軍威脅,乃決定下令國軍部隊硬行闖關,開始軍事接收。國共軍事衝突在關外日漸擴大。
[第一次「四平街會戰」]
大戰已不可避免。蔣中正接到杜聿明5月14日之攻擊計劃後,擔心此役(「四平街會戰」)成敗,乃特派父親於5月17日赴東北巡視督戰。時父親已發表為國民政府第一任國防部部長,6月1日即將就職,名義上國防部部長乃國軍軍事系統之最高決策人,蔣派遣他即將上任的國防部部長往東北督戰,亦見其對四平之役的重視。
白先勇論國民黨東北戰敗:用人不當 未收容偽軍2009年06月10日 08:24四川——文摘周報【大 中 小】【列印】 183位網友發表評論編者按:本文節選自美籍華裔作家白先勇的傳記作品《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該書即將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在《戰後東北之爭》中,作者根據其父白崇禧將軍生前的回憶,並參考台灣與大陸出版的相關書籍,對內戰期間國共雙方的東北之爭作出了自己的詮釋,為我們認識半個多世紀前的那場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戰,提供了一種新視角,相信讀者對這段歷史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判斷。 |
[共軍闖關東北]
中共深刻認識到東北在戰後國共鬥爭中有決定彼此勝敗的重要性。除了經濟以外,戰略地形上東北對中共尤其緊要。
遠在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共中央已經提出爭取東北的戰略任務。8月9日,蘇聯進軍東北,國際形勢發展對中共大為有利,兩天後,朱德於11日接連發布七道命令,令各地共軍出發進佔淪陷區,接受日本投降。
從9月至11月,短短三個月間,中共各路部隊先後到達東北有十一萬人。中共中央又從各地抽調黨政軍幹部二萬多人,一同進入東北。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彭真為東北局書記,委員有陳雲、伍修權、葉季壯、林楓。此後陸續派往東北的高級幹部有高崗、張聞天、李富春等,先後到達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竟達二十人之眾,政治局委員就佔有四名。
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總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員,羅榮桓任副政治委員,周保中、呂正操任副總司令。1946年1月,改稱為 「東北民主聯軍」,除八路軍、新四軍外,並包括東北舊有的東北抗日聯軍、民主自衛軍、自治軍。在甚短期間,中共在東北便建立了掌握黨政軍的初期架構,開展工作。
中共對進軍東北的人事布置是下了大本錢的,黨政軍精英盡出。軍事上林彪是當時共軍中頭一號戰將,其他如羅榮桓、黃克誠、蕭華也是共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中共又大量啟用東北人士,張學思(張學良之弟)、呂正操、萬毅等率領的老東北軍,返回東北故鄉有一定的號召力。東北局的彭真、陳雲,後來又加高崗、張聞天等人,更是中共黨內的核心人物,連長期居留蘇聯走國際路線的李立三也迴轉東北,參加工作。中共對東北下了如此大的賭注,連羅榮桓自己都說:「如果還搞不好,那就該打屁股。」
中共軍隊幹部初入東北,開展工作並不十分順利。不同於華北、蘇北等地,中共的勢力在東北民間並未生根,東北人民當時對於中共不甚了解。雖然蘇聯紅軍開了方便之門,沒有刻意阻止,但紅軍對待共軍,也並非完全友善。據黃克誠、羅榮桓等人的回憶,他們的部隊初到東北,曾受過紅軍不少氣。斯大林對中共戰後武裝奪權的勝算起初並不看好。
國民黨政府當然亦深知戰後接收東北的重要性與複雜性。不同於其他淪陷區,國民政府接收東北,需從蘇軍手中轉移,而非從投降日軍那裡直接接收。國民政府為處理接收東北事宜,1945年8月31日,國際最高委員會和國民黨中常會聯合通過 《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規定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東北行營及政治、經濟兩委員會,劃東北為九省,先後任命熊式輝為行營主任兼政治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嘉璈為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此外並任蔣經國為外交特派員。
國民政府當時計劃分外交、行政、軍事三方面進行接收東北,而以外交、行政先行。10月12日,熊式輝、張嘉璈、蔣經國抵長春,設立東北行營,並開始與遠東蘇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展開一連串崎嶇曲折的談判。蘇聯阻撓中國接收,主要原因是在撤軍前向中國政府討價還價,恢復沙俄時代在東北的經濟特權。國民政府鑒於外交接收失敗,而派往接收的行政人員又處處受到共軍威脅,乃決定下令國軍部隊硬行闖關,開始軍事接收。國共軍事衝突在關外日漸擴大。
[第一次「四平街會戰」]
大戰已不可避免。蔣中正接到杜聿明5月14日之攻擊計劃後,擔心此役(「四平街會戰」)成敗,乃特派父親於5月17日赴東北巡視督戰。時父親已發表為國民政府第一任國防部部長,6月1日即將就職,名義上國防部部長乃國軍軍事系統之最高決策人,蔣派遣他即將上任的國防部部長往東北督戰,亦見其對四平之役的重視。
5月17日,父親飛抵瀋陽。次日,5月18日,父親偕杜聿明赴前線督戰。5月19日,國軍進入四平街,為時一月的第一次 「四平街會戰」遂告一段落。四平既克,父親乃下令繼續進軍長春。
5月30日,蔣中正偕父親飛抵長春,這時東北前方戰事已至緊要關頭,新一軍沿中長鐵路猛追,越過松花江,向哈爾濱逼近。在此歷史關鍵時刻,父親向蔣中正提出肅清東北共軍的全盤計劃,並自告奮勇願意留在東北,繼續督戰,負責將肅清東北共軍計劃付諸實施。
可是蔣中正不同意父親留下,說道:「6月1日國防部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意思,我交代杜聿明去做。」父親無奈,只得於31日離開長春。同日,蔣中正亦離開長春飛抵北平。6月3日,蔣返南京。4日,蔣中正接見馬歇爾特使,表示願接受馬歇爾建議,東北停戰。6日,蔣中正頒發第二次停戰令。
此時國軍孫立人率領新一軍已追抵雙城,離哈爾濱不足一百里。事實上四平兵敗,中共中央大為震動,毛澤東於6月3日已電林彪,準備棄守哈爾濱。第二次停戰令下,新一軍追擊部隊乃停止前進,調回至陶賴昭及德惠縣一帶,乃取守勢,以待和談解決。
[一項改變歷史的軍事命令]
其實蔣中正在飛返南京的前一天,6月2日,在北平就下令停戰。雖然停戰令6月6日才正式宣布,但6月2日顯然已經通知東北行營。蔣氏在這裡短短兩三天內獨排眾議,不採納東北杜聿明諸將以及我父親的建議進攻哈爾濱,而做出此一重大決定。尤可異者,蔣氏不待返南京後,與他最親信的參謀總長陳誠等人開會商議,遠在北平便獨斷決定下令停戰。到底是何種原因促使蔣中正倉促間做出如此影響大局的停戰決定?多年來,國民黨官方的說法,以及蔣中正本人記載的言論顯示,1946年6月6日蔣中正宣布這道第二次停戰令,是由於馬歇爾特使的壓力。為了安撫馬歇爾而下令停戰,這是原因之一。
那麼,蔣中正果真是完全屈服於馬歇爾壓力而頒發第二次停戰令的嗎?恐怕也並不盡然。
蔣中正在 《蘇俄在中國》中,特別闢一章檢討「反共鬥爭成敗得失」,其中有一節是:「我們自信太過……」蔣氏承認由於「自信太過」,「未能對共黨問題作徹底的處置,和根本的解決」。在檢討「東北變亂與第二次停戰令」時,蔣氏自己說明他下第二次停戰令的理由:「綜核前方報告,都認為『共匪』經過此次致命懲創之後,如不受國際特殊的影響,決無再起可能。」
蔣中正當時對東北局勢顯然作了錯誤的判斷,他沒有考慮到驟然下令停戰,對國軍帶來的嚴重後果。正如他檢討中自雲,由於「自信太過」。第二次停戰令下達的時機,完全違反軍事原則。《曹劌論戰》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兩軍對壘,往往是一場比較士氣高下、意志力強弱的決戰。正當國軍一鼓作氣往北挺進,眼看勝利在望,而突遭勒令撤回,對當時將士心理打擊之大,可想而知,從此東北國軍士氣再衰三竭,以至一蹶不振,就是從這道第二次停戰令開始。
[結論]
東北戰爭的勝負,對整體內戰的影響是有決定性的。歷來檢討國民黨在東北失敗的文獻,國共雙方多有論述。在國民黨方面,尤其是東北人士,大都認為東北行營的領導人一開始便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戰後東北軍事、政治、外交各種情況複雜,領導東北行營的人選,或在軍事上應是一位能夠運籌帷幄、精通韜略而又聲威服眾的上將人才,或在政治上能夠號召東北人民、喚起群眾、組織群眾的領袖人物,或在外交上通曉國際事務,尤其能對付俄共,能知進退的外交家這樣的人選,本來難尋,而蔣中正卻偏偏選中了政學系要角的熊式輝。熊氏本身並不具備這些條件,因被譏為「不文不武」,連在江西受過他照顧的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也批評熊 「頭腦頑固」,「認為他是一個老官僚」。隨著東北情況惡化,熊式輝窮於應付,受到東北人士猛烈攻擊因而求去。陳誠繼任,意氣至豪,聲言不許共軍有第六次攻勢。陳雷厲風行、極思有所作為,然「求功心急,措置操切,反失軍心民心」。在陳誠任內,1947年共軍發動秋、冬攻勢,國軍一連大敗,損失十萬人,陳誠下台。
東北籍「立法委員」齊世英有這樣的結論:「中央在東北最大的致命傷莫過於不能收容偽滿軍隊,迫使他們各奔前程,中共因此坐大。林彪就是利用東北的物力、民力,配上蘇軍俘來的日軍和偽軍的武器組成第四野戰軍,一直從東北打到海南島。我們的人自己不用給人用,說來實在痛心。」
推薦閱讀:
※60元泡麵還是60號泡麵——淺析雪鄉宰客事件當地官方的核查結果
※聽祖輩講故事丨有眼不識金鑲玉
※東北民族史:烏桓,鮮卑,契丹,蒙古都是它的後裔,它是誰?
※各口岸俄羅斯材到貨量整體大幅上升,東北有望成為新興的中國木材加工基地
※咱們大東北,好東西多了去了,除了人蔘、鹿茸、林蛙......還有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