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也「換屆」:中國傳統門神有哪幾對「好拍檔」?
資料圖
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要忙碌起來。買年貨、寫對聯、挑門神年畫……在除夕那天,還要貼上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現如今,「年味」淡了很多。這也難怪年初的《小門神》電影,受到大家的關注。它的故事情節戳中了人們的笑點和淚點:大名鼎鼎的門神——神荼和鬱壘,居然面臨「下崗」,不得不來到凡間找工作。
電影新鮮的視角,讓人們在感覺歡樂有趣之餘,也多了幾分感傷——這些傳統習俗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是否註定是手下敗將呢?
事實上,門神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商周時期,門神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數千年來,它一直伴隨著中國人走過每一個春節。只不過在後來,門神出現了一些變化,門神的主角由神仙變成了生活中的人物,有勇猛的大英雄;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有足智多謀的謀士;在老北京的歷史上,甚至還有分管諸多生活細節的「家宅六神」……不管是何種門神,人們祭拜它們,都是為了祝願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歷史書籍中秦瓊的形象
神仙當門神被刻於桃木上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過春節時在門上貼門神的習俗。門神,最初的含義是「司門之神」,它源於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那時人們認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門、灶、床等都有神靈在裡面。在古人看來,門主出入,在整個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古時祭祀,門為五祀(門、戶、中溜、灶、行五種主要祭祀)之首,後世演變為門神。
根據史料記載,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祀門」的活動,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典禮。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對門神加以禮敬。
在門神的傳說中,神荼和鬱壘二神的傳說在民間早有流傳。《山海經》、《風俗通義》、《重修緯書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書都有記載。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門神:神荼和鬱壘的畫像
《山海經》里就有這樣一段記述:「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說的是在東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別大的桃樹。這棵大桃樹盤曲三千里,在枝幹延伸出去的最東北處,有一座「鬼門」,那裡是眾鬼出入的門戶。而把守著鬼門的兩位神將,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鬱壘,防止害人的鬼進入人們的家中。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更加詳細地描述了這兩位門神:西南方的門叫「神門」,由神荼守衛,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劍砍其頸,用桃枝貫其腮,並將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龍。東北方的門叫「鬼門」,由鬱壘守衛,如發現餓鬼上樹偷吃,就縛以葦索,射以桃弧,扔到山裡喂老虎。這兩位門神各有十名壯士協助,所有邪神惡鬼見了他們都聞風而逃。
神荼、鬱壘兩兄弟是驅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會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畫,畫中即有神荼、鬱壘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樹下,袒胸露腹,虯髯虎鬚,頭上長角,手執桃木劍,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這種「凶神惡煞」的形象,顯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從《山海經》等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貼門神,當時的人們還有一個習俗:貼桃木。古人認為桃木能夠辟邪,有驅鬼的作用。在桃木上寫符號,便形成了符咒;把桃木打磨成寶劍,便是除妖降魔的桃木劍。《搜神記》佚文記載:「今俗法,每以臘冬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左右置二燈,象虎眼,以祛不祥。」
後來,人們習慣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首,這就是「懸桃符」。桃符每年換一次,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懸桃符的出現也是與唐代時期另一對門神的出現不無關係,這將在後面專門講述。
關於貼桃木的風俗,還有一個小典故:五代時期,後蜀的君主孟昶在兩個桃木片上書寫吉祥話掛在宮門口為人們祈福,後被大家仿效傳至民間,這便是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回到貼門神的傳說,由於那時候的建築多是木門,所以並沒有實物留存,我們只能從漢代墓葬的墓門雕刻中見到二位神靈的身影。不過,關於門神的故事,在文字上有確切記載的時間是在東漢年間。東漢學者鄭玄在給《禮記·喪服大記》中的「君至,主人迎,先入門右,巫止於門外,君釋菜」這一句做注釋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君釋菜,以禮禮門神。」這是「門神」第一次在文字記載中出現。
與鄭玄同時代的學者蔡邕在《獨斷》中也記載了貼門神的風俗:「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凶。」到了魏晉南北朝,門神的習俗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
可惜的是,由於東漢後的三國兩晉時期,戰亂頻發,為防止盜墓的出現,「厚葬」的風俗被當朝統治者放棄。因此,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很難發現門神的形象,再加上當時建築多為木製,基本上沒有存留關於門神的形象。直到進入隋唐時期,門神習俗出現了新的特徵。
資料圖
唐朝開國大將成新門神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厚葬」再次流行開來。皇帝甚至是直接「鑿山為陵」,一些貴族的墓葬也是相當宏大。而這些墓葬中墓門上的繪畫或是雕刻,也間接為我們提供了相關的門神資料。
唐朝的門神,大多是以武士或是佛教造像為主。發展到後期,還有以侍女作為門神的例子,這說明這一時期門神的形象更加生活化、人格化。
這一時期,誕生了日後最為常見的兩位門神形象——秦瓊和尉遲恭。
歷史書籍中尉遲恭的形象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兩人在戰場上立下了大功,是真實的人物。這兩人如何就成為「門神」了呢?明朝的小說《西遊記》和清朝的《隋唐演義》,用講故事的方式,講述了兩位大將「轉型」為門神的過程:由於唐太宗在登基的過程中殺戮過多,因此遭到惡鬼纏身,每天晚上都有投擲磚瓦的聲音,而且還有鬼混哭號的聲音,太宗皇帝夜不能寐。手下大將尉遲恭聽說了這事兒,挺身而出說:「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何怕鬼乎?」秦叔寶也緊跟著說道:「陛下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什麼鬼祟。」於是當晚二位大將為皇帝把守宮門,果然一夜平安無事。
《西遊記》裡面對於二位將軍的神勇英姿有如下的描述:「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雲,獅蠻收緊扣,綉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斗怕,那一個環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傑舊勛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兩位大將接連守了幾日,後來有些撐不住了。於是唐太宗下旨,令畫師繪製了兩位的肖像懸掛於宮門口,從此宮中便相安無事了。
小說畢竟是小說,至於兩位大將何時成為門神,史書上並沒有具體的記載。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北平王墓(王處直墓)里,安排「把門」的就是秦瓊與尉遲敬德的門神形象。由此可以推測,五代時期,秦瓊與尉遲敬德作為門神,就被王公貴族接受,後來逐漸傳至民間。隨著《西遊記》小說情節的深入人心,讓這段話本中的戲說故事,逐漸就演變成了「事實」。明清時期,老百姓在自家大門上張貼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畫像的做法逐漸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清朝顧祿的《清嘉錄·門神》中有確切的記載:「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有趣的是,在歷史上,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二位大將的確曾經被太宗皇帝下詔繪製成了圖像,只不過沒有像神話故事裡那樣將二位封為「御用保安」張貼在宮門口,而是被珍藏於凌煙閣中。凌煙閣是唐代專門存放有功之臣畫像的地方。
如今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的重要場所紫光閣,在乾隆年間也曾經具有過同樣的功能。當時乾隆皇帝共藏有280幅功臣畫像,所繪製的人物都是協助乾隆皇帝完成「十全武功」的功臣。不過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批畫像大多遺失,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幅均珍藏在天津博物館,這兩幅畫已成該館的鎮館之寶。
資料圖
鍾馗和魏徵鎮守後門
除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唐朝還衍生出了另一位婦孺皆知的門神形象:鍾馗。這位門神也被稱為「捉鬼門神」。
關於鍾馗的身世,有若干種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是以下這種:鍾馗本是唐朝初年的一位才子,在參加科舉的地方各級考試中成績優異,但是在最後一關的殿試中因相貌醜陋而未被錄取為狀元,於是鍾馗一怒之下自殺身死。開元年間,皇帝唐玄宗突然身患重病,每天晚上就寢時總覺得有小鬼來干擾自己的休息,於是夜不能寐,身體也是每況愈下。正在這時,鍾馗在皇帝的夢中挺身而出,並「手撕小鬼」,予以吞食,他還向皇帝通報了自己的名字。唐玄宗大喜,醒來後令畫家吳道子專門繪製了鍾馗的畫像。
門神鍾馗的年畫
巧的是,吳道子居然也在前一天的夢裡,夢見了鍾馗,於是鍾馗被畫得異常傳神,最終畫上的鐘馗被皇帝懸掛在宮中,用來驅鬼。而這種做法後來也逐漸成為了民間的一項習俗。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但至少這段故事能夠向我們反映出,至少在唐玄宗開元時期,鍾馗已經作為「驅鬼大使」的形象深入人心了。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鍾馗是專門鎮守後門的門神,主要責任仍然是驅鬼。除了鍾馗之外,唐太宗的寵臣魏徵也是一位重要的後門門神。
魏徵之所以成為後門門神也有文字記載。小說《西遊記》 中說:唐丞相魏徵斬了涇河老龍王之後,老龍王的鬼魂每夜進入內宮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無奈宮門外有秦瓊,尉遲恭二將把守,老龍王冤魂轉至皇宮的後宰門,砸磚碎瓦。由於秦瓊和尉遲恭已在前門,故丞相魏徵只好親自持誅龍寶劍夜守後宰門,時間一長,老龍王的冤魂只好離去。
文財神比乾的年畫
歷史上還有很多門神「拍檔」,都是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如孫臏和龐涓、趙雲和馬超、蕭何和韓信、孟良和焦贊等。這些門神都是以武將的形象出現在年畫當中。當然也有文官門神畫,例如文財神比干、蜀漢丞相諸葛亮等。還有祈福類門神,繪製的多為大家熟悉的福神、喜神、招財童子等。無論何種形式,門神的主要作用基本都是人們祈福納祥的一種願望的體現。
「家宅六神」有具體分工
因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是元、明、清三代的都城所在。全國各地的文人、商賈紛紛來到北京,與此同時,各地的文化包括門神習俗也匯聚於此。所以,在老北京的民宅大門上,門神的種類更多。流傳較廣的要數「家宅六神」。不過,因為時代的變遷,知道「家宅六神」的人也已經不多了。
「家宅六神」,就是保佑家宅的六位神仙。是哪六位呢?灶王爺、土地神、門神、戶尉、井泉童子和三姑夫人。秦瓊和尉遲恭理所當然是其中兩位了,只不過兩人的稱謂有所不同,在宅院前門的兩扇大門中,居左的稱為門神,居右的則稱為戶尉。
「家宅六神」的年畫
剩下的這四位,「管轄範圍」特別具體,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灶王爺。老北京流傳的一本《灶王經》中對灶王爺的職責敘述得非常清楚明了:「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所以灶王爺的主要職責就是監督家宅中人們的一言一行,並如實向玉皇大帝彙報。老北京一般各家各戶都會供養灶王爺,另外,在花市還有一座「都灶君廟」,每年舊曆八月初三灶君生日這天和臘月二十三灶君返回天庭這天這裡都會有廟會。廟外有各種攤販,大多數都是售賣廚房用具,可謂是「廚具用品一條街」。而廟內則是京城各大飯館的廚師們向灶王爺上香,祈求自己事業發達。
古時候祭祀灶王爺,大多沿襲東漢流傳下來的傳統,即用黃羊祭灶。但是到了近代大多數人家都開始使用糖瓜進行祭祀活動。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灶王爺吃了這些糖瓜之後,能夠多和玉皇大帝說點吉祥話,甚至有說法是用糖瓜糊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不能向玉帝「打小報告」。為了祈禱灶王爺多說好話,在家中貼有他神像的兩側,人們往往都會掛上一副對聯,上書:「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這副對聯中當然也寄託了人們對於新一年的美好願景。
舊時每年祭灶完畢,各商號便開始派夥計外出討債,準備將一年的賬結清。而無錢還債的人,便開始紛紛躲債,一直要躲到除夕接神為止。因此過去有句老話兒說:「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包餃子(或救命的煮餑餑)。」當然這之前還有一句便是「送信的臘八粥」,意味著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家戶戶就逐漸開始準備過年了。
井泉童子負責的崗位則是各家的水井。古時候不像今天用水這樣方便,大家都要靠水井來吃水用水。因此負責掌管水井的井泉童子便成了大家膜拜的對象。按照習俗,大年初一這一天很多人家都會在祭祀井神之後用紅紙將井口遮蓋,意思就是讓忙了一年的井神也能稍事休息一下。
土地爺是一方的保護神,因此不僅在家中是一方神靈,就是在某一個「社區」,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神靈。在曾經的宣武地區,曾有一座「都土地廟」,供奉的是北京地區土地爺的「總司令」。可惜這座廟宇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它附近就是現在的宣武醫院。
這最後一位神仙三姑夫人,別看管的事兒不起眼,可是咱們老百姓日常生活還真是離不開它。這位神仙就是廁神——主要掌管的就是家中的廁所。這位神仙是家宅六神中唯一的女性。民間傳說這位廁神能夠預知未來,甚至有些地區相信廁神能夠保護婦女生產過程的順利,這「六神」負責保佑老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在舊時被百姓們尊奉。
原標題:五花八門的門神形象:從神荼和鬱壘到鍾馗和魏徵
推薦閱讀:
※張維為:請不要誤判中國(全文)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八大摸金校尉
※中國蘇制坦克與火炮裝備歷程
※國外的性教育對中國有什麼借鑒之處
※泰晤士報 女人的天下不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