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名帝紀略

【風雲人物】名帝紀略一,嬴 政千古大業成一統,一言難盡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雲,諸侯盡西來。雄圖發英斷,大略駕群才。」這是唐朝詩人李白讚美秦始皇的壯麗詩句。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即位以來消除內亂,發展生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吞併諸侯,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和一套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制度。中國的歷史,從此而烙上了嬴政的印跡。你知道被歐洲人稱為「中國的拿破崙」的人是誰嗎?他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因為出生在正月,所以取了這個名字。有人推測,英語的Cia一詞,可能來源於「秦」。國外有人寫了一本《影響人類歷史的一百個人物》的書,秦始皇名列前茅,被認為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政治家之一。秦始皇出生在公元前25年,正當戰國時代公元前4年到前221年的後期。13歲時,他的父親秦莊襄王去世,他便登上了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秦國的王位。到了22歲時,按照秦國的制度,舉行了成年的加冠典禮,從此便開始親理國家大事。他三歲時,經過艱苦的努力,實現了中國的統一,自稱「始皇帝」,皇帝的稱呼便是他首創的,之所以稱「始」,是想從他自己開始,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秦始皇從22歲開始親理國事起,到50歲病死,在這兩年中,他統一了中國,開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結束了幾百年諸侯紛爭的歷史,開創了二千年封建統治的先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秦始皇走向統一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了曲折和艱險。他繼承王位時,正當呂不韋和兩股強大的勢力把持朝政。呂不韋是秦始皇的父親庄襄王任命的宰相,曾經幫助秦莊襄王登上王位,勞苦功高,所以在秦莊襄王死後權傾朝野,並豢養門客三千編撰《呂氏春秋》,宣揚自己的學說,成為諸子百家中雜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秦始皇母親寵愛的宦官,利用太后的寵愛,他也同呂不韋一樣招徠門客,他的門客有一千多人,在數量上僅次於呂不韋。雙方都結黨營私,擴充自己的勢力,妄圖分裂秦國。秦始皇當政面臨兩種選擇,要麼做傀儡君王,要麼把和呂不韋兩大勢力根本剷除。雄才大略而又意志堅強的秦始皇選擇了後者,決心剷除這兩大勢力,獨秉朝綱。嬴政親理政務後,首先和專橫一時的嫪毐發生了衝突。公元前238年4月,秦始皇從國都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到了祖廟所在地的舊都雍今陝西鳳翔縣南舉行冠禮,就留宿在雍城的蘄年宮。這時嫪毐發動了叛亂,他企圖偽造太后和秦王的印璽,調動軍隊攻打秦王駐駕的雍城蘄年宮。秦始皇得到消息後,先發制人,命令昌平君、昌文君等人帶領軍隊鎮壓襲擊的叛軍。兩軍在咸陽交戰,嫪毐的軍隊沒有鬥志,兵敗被俘。秦始皇對嫪毐處以「車裂」的死刑,並滅了他的親族。把他的死黨二十多人梟首示眾。對他的門客也根據罪行輕重判了罪。他的黨羽被免除爵位而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共有四千多家。秦始皇接著就設法解決呂不韋集團。公元前 237年10月,秦始皇以呂不韋有放縱的罪免除了他的職位,後來為了防止他叛亂,命令他出居到食邑河南去。由於呂不韋仍和六國貴族來往,於是又被命令帶同家屬遷到蜀郡去,蜀郡就是現在四川省,是個流放犯人的地方。呂不韋考慮到自己將來必然會被處以極刑,便飲鴆而死。呂不韋死後,他的全家老小全部被籍沒入官家為奴隸,其門客也分別被作了處理。這樣秦始皇在親理政務兩年之內,就先後消滅了和呂不韋兩大勢力集團,為完成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當時,經過長期的兼并戰爭。在我國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秦的國力已經很強大,成為當時七大國中最強大的國家,其農業和手工業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特別是經過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經濟更加發展。到秦始皇時期,他所統治的區域,已發展到十四個郡,佔有今陝西、甘肅、寧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貴州等省的大部分。當時秦的東郡今河南東北部、三川郡、南陽郡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已深入到中原地區,連同北面的上黨郡今山西東南部和南面的南郡今湖北北部,成為進攻東方六國的根據地,而秦國的本土和其他各郡已成為支援上列各郡的後方,況且連年不斷的封建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從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下擺脫出來。因此從整個形勢來講,秦國已處於絕對有利的地位。為了加快統一六國的步伐,秦始皇廣為招徠人才,起用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個叫繚,是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人。繚對兵法很有研究,並有著作。繚在秦始皇罷免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後,來到秦國,向秦始皇提出了首先收買各國身居要職的高官,造成那些國家的內部分裂,然後乘機以武力予以征服的策略,被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和繚談得很投機,對他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方面,也讓他和自己享有相同的待遇。但繚認為:「秦王蜂準長目,胸似鷹鷲,聲如豺狼,這是無情無義、虎狼之心的明證。有難處時他對人低三下四,卑躬屈膝,一朝得志便會翻臉不認人,毫不在意地把人殺掉。對於我這樣布衣出身的人,他也居然如此曲意奉承,將來秦國如能得天下,難保天下人不淪為他的奴隸。我不能在秦國久留。」繚曾試圖逃跑,嬴政發現後就挽留住他,還拜他為國尉,即後來秦朝中央政府中三個最高行政長官之一的太尉,是一國中主管軍事的參謀總長,所以歷史上也稱他為尉繚。秦始皇之所以要起用繚來擔任國尉的要職,就是要他策劃統一六國的軍事行動。第二個人李斯,是尉繚向秦始皇推薦的。公元前 237年,秦國為了肅清東方六國派來的間諜,下了一道凡不是秦國人出身的「客卿」都趕走的逐客令。李斯為此上書秦始皇,歷舉了過去秦國所任用「客卿」的功績,要求取消不問情況、不是秦國人出身的一律趕走的命令。這便是著名的《諫逐客書》。結果秦始皇採納了這個意見。李斯向嬴政進諫,認為天下統一的趨勢已經形成,秦已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建議秦王嬴政不要錯過良機。實際上李斯成為尉繚計劃的具體執行者。從公元前 230年到公元前 221年,秦王進行了十年的統一戰爭。公元前 230年,嬴政派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韓國滅亡了。公元前 229年,嬴政派王翦大破趙軍,佔領邯鄲。趙王遷被俘,公子嘉帶領幾百人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前 222年,秦滅代,虜代王嘉,趙滅亡。公元前 228年,秦兵臨易水,次年派王翦率軍攻燕,第二年破燕都薊,燕王喜遷都遼東。公元前 222年,派王賁攻燕遼東,虜燕王喜,燕亡。公元前 225年,秦將王賁攻魏,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三個月後,城破,魏亡。公元前 224年,大將王翦率六十萬秦軍,破楚都壽春,虜楚王負芻,楚將項燕被迫自殺,楚亡。公元前 221年,王賁率軍從燕地南下直破臨淄,虜齊王建,齊亡。長期的分裂和動亂,宣告結束,從此「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封建國家。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影響深遠的措施。在政治制度方面,確立了三公九卿的制度。三公即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行政機構的最高長官,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是中央行政機構中的軍事長官,幫助皇帝掌管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皇帝的命令,國家的法律經常由他經手轉交給丞相頒布。在三公之下有九卿,即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分理各項事務。秦的地方行政機構是郡縣制度,在郡的範圍內劃分成若干個縣,形成了郡縣兩級制的地方組織。另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把秦的法律頒布全國,改變了戰國時代各國法律條文不一致的狀況,有利於中央集權。在經濟方面,秦始皇於公元前216年頒發「使黔首自實田」法令,即讓百姓據實申報自己擁有田地的面積,按頃為單位納稅,這樣就以國家統一法令的形式,確認了封建土地私有權。另外,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貨幣和交通規則——車軌。在文化方面,一是統一了文字,二是搞了「焚書坑儒」。這兩件事一功一過,均對中國文化史產生了重要影響。另外,秦始皇還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修築了萬里長城。他還在驪山北麓今陝西臨潼東十里營造自己的陵墓,驪山陵墳高50餘丈,周圍五里有餘,總面積達 225平方里。秦始皇陵東側隨葬的兵馬俑坑總面積為 280平方米,兵馬俑坑內現出土陶俑、陶馬6000餘件,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還下令模仿各國宮殿形式,建造阿房宮。這一系列巨大工程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秦朝滅亡敲響了喪鐘。嬴政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誕生在秦內部政治鬥爭和列國兼并戰爭的環境中,從青年時期開始成為法家的崇拜者。兼并六國之前,他禮賢下士,從善如流,在短短十年當中即完成統一大業,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他以極大的魄力僅用幾年時間,就在空前廣大的國土上確立起中央集權的各項制度,彈壓了六國貴族分裂割據的殘餘勢力。他是一個能力極強且事必躬行的人。據說他每天要批閱重量以石 120斤計的大量簡牘,不完畢不休息。他前後五次巡狩,行程達數萬里之多。還以驚人的效率實行了經濟、文化方面的許多統一的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他君臨天下之後,逐漸變得驕傲自大和剛愎自用,一切政事都要經他親自裁決,許多臣僚幾乎都成了應聲蟲。這些官僚中許多人為了爵秩利祿,對他阿諛奉承,因此他更加一意孤行,迷信專制權力的威力。他企圖同時完成多種規模巨大的國家事業,而造成國力的極大消耗。他生活上越來越奢侈享樂,興修陵墓,建造宮殿,尋求不死之葯;再加上修長城、輪流戍邊,導致大肆徵發徭役,使戰國後尚未恢復的社會生產,又遭嚴重破壞。這些都成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所說:「一夫作難指陳勝、吳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二,劉 邦禮賢下士一小吏,知人善任漢高祖。劉邦「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他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又經過「楚漢戰爭」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強盛的西漢王朝,接著又用七年的時間,消滅了彭越、英布等異姓王的叛亂,鞏固了統一。劉邦起初不過是一個市井無賴式的人物,何以建立如此功業?他自己總結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為我擒也。」草莽出身的漢高祖能有這樣的見識,也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豪邁恢宏的酒後歌,是漢高祖劉邦平息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亂在回長安的途中,路過故鄉沛縣時所唱。劉邦戎馬一生,參加了秦豐農民起義,推翻了秦王朝;又經過楚漢戰爭,打敗項羽,方才取得政權,建立了西漢王朝。稱帝以後,衣不解甲,馬不卸鞍,南征北戰,粉碎諸王叛亂,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劉邦在洛陽宮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時說: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管理糧餉,我不如蕭何;統兵打仗,攻城奪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當代的人中之傑,我能用他們,這就是我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用,這就是項羽失敗的原因。劉邦的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知人善任對他成功的重要性。公元前25年,劉邦出生在沛縣今江蘇沛縣東豐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的父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司馬遷在《史記》中只好寫「父曰太公,母曰劉媼」猶今語老頭子、老太婆。劉邦原名季,就是「老三」,直到做了皇帝,才改名為邦。劉邦年輕時就胸懷大志。有一次,他在咸陽服徭役,正巧碰到秦始皇出巡天下。他見了那一派壯偉景象後,不禁讚歎說:大丈夫應當象這個樣子!劉邦30歲時,當了秦朝沛縣的鄉村小吏「泗水亭長」。他為人豁達大度,胸懷開朗,做事很有氣魄,三教九流很多人都和他合得來。沛縣的蕭何、曹參、夏侯嬰、周勃、王陵、樊噲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這些人後來都成了劉氏領導集團的重要成員。單父今山東單縣人呂公十分欣賞劉邦的風度,把女兒嫁給了他。呂公的女兒名雉,就是呂后。有一次,劉邦作為亭長負責送一批沛縣的農民去咸陽驪山服役,路上陸續有人逃亡。劉邦想,這樣下去,到驪山時,勢必逃光。到了豐邑西面的湖沼地帶,在澤中亭留宿時,他乘夜晚把農民都給放了,並對農民們說:你們都跑吧,我也從此逃亡去了。農民們都很感動,當場就有十多名表示願跟劉邦一起逃亡。劉邦很高興,帶了他們連夜逃往亡、碭山區今河北永城縣東北,準備伺機而動,據《史記》記載,在逃亡途中曾遇到一條大白蛇當道,劉邦亳不畏縮,衝上前去,一劍把蛇斬為兩截。後來便傳說那白蛇是白帝之子,而劉邦是赤帝之子。這樣說當然有利於爭取民心,為劉邦後來稱帝做輿論準備。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昏庸無道。權宦趙高當政,指鹿為馬,腰斬李斯,毒殺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並且變本加厲地以嚴刑峻法和繁徭苛稅施之於民,把黎民百姓逼上了死路。「赤衣塞路,群盜滿山」,人心思亂,海內沸騰。陳勝、吳廣首先發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起義的狂飆風靡一時。劉邦積極響應,在陳勝「張楚」政權建立後一個月,劉邦和蕭何、曹參等人就輕取沛縣,宣布起義,並被擁為首領,稱沛公。在起義的過程中,劉邦結識了張良,知人善任的劉邦一眼就看到了張良才華不凡,他讚揚張良說:「運籌策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張良,字子房功也!」於是任命張良為廄將,隨同自己作戰。這時,陳勝、吳廣的起義已成失敗之勢。鑒於形勢需要,劉邦決定和項梁、項羽叔侄聯合。項梁、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後裔,他們是在陳勝起義後兩個月殺會稽郡守起義的。各路起義軍在彭城召開軍政會議,根據當時的形勢決定兵分兩路:一路以項羽、范增等率領北上,救被秦軍攻擊的趙地;一路由劉邦帶領本部人馬,加上陳勝余部、項梁的一部分散兵,西進關中,攻佔咸陽。並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和秦軍相比,劉邦的西征軍力量很薄弱,儘管沒遇到秦軍主力抗擊,但開始的幾個月只能在山東、河南交界處徘徊。這時高陽有個飽讀經書的儒生酈食其來獻策。據說劉邦正在洗腳,連腳出沒擦就來迎接。後來採納了酈食其的建議,攻佔了陳留,補充了兵力和糧草,為進軍咸陽奠定了基礎。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並用他弟弟酈商為將,跟隨自己轉戰南北。佔領咸陽後,面對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富麗堂皇的宮殿樓台、千嬌百媚的宮娥美女,劉邦真有點樂不思蜀了。但在蕭何等人的勸諫下,還軍霸上今陝西西安市,向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安定了人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這時候,項羽也氣勢洶洶地來到咸陽,駐軍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東北鴻門今臨潼縣東項王營。他看到劉邦先入關,勃然大怒,準備進攻劉邦。當時項強劉弱,劉邦只能暫時妥協,來到鴻門請罪,項羽在此設宴招待,這就是著名的「鴻門宴」。宴會上項羽的部下幾次想殺劉邦沒有得逞,而項羽本人又沒有下決心,使劉邦虎脫險。後來,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把關中封給三個秦朝的降將,企圖把劉邦關在巴蜀。而項羽自己則帶著從咸陽宮中擄來的財寶、美女,回到彭城。劉邦卧薪嘗膽,積極備戰,他任命蕭何坐鎮後方,親自登台拜韓信為大將,經過四年的艱苦戰爭,終於在垓下徹底打敗項羽,項羽兵敗自殺,這就是「楚漢之爭」。劉邦打敗項羽後,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他就是漢高祖。漢朝建立後,內部又出現了以異姓王為代表的分裂活動,這些異姓王是劉邦為了打敗項羽,籠絡人心而分封的,戰爭勝利後,這些異姓王又起來造反。劉邦首先計斬了齊王韓信,又北征陳稀,消滅了韓王信,最後智除了梁王彭越,東平淮南王英布,終於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鞏固了中央集權。國家穩定後,劉邦在政治上沿襲秦制,中央置三公九卿,地方行政機構基本是郡縣制。並令蕭何根據秦律,制訂漢律九章。九章律之外,叔孫通又作漢律十八篇,合成漢律的全部內容;後來,又採納叔孫通的建議,制定了一整套朝見儀式和等級制;在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戰,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公元前15年 4月25日,叱吒風雲的漢高祖去世,終年62歲。劉邦披堅執銳,戎馬一生,「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首尾16年。他結束了群雄割據、四分五裂的混戰局面,重建和鞏固了一度中斷了的由秦始皇首創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劉邦雄才大略,辦事果敢,特別是知人善任對他的成功起了巨大的作用。劉邦用人不管什麼出身,只要有一定才能就量才錄用,論功行賞。如蕭何、曹參,原來都是沛縣的小吏,蕭何以功任丞相,封酇侯,曹參任齊相國,封平陽侯。陳平出身貧賤,以護軍中尉隨著劉邦南征北戰,「六齣奇計」,封曲逆侯。樊噲是殺狗謀生的,屢建奇功,封舞陽侯。酈商是高陽地區的農民起義領袖,封曲周侯,任趙相國。張良,出身貴族,成了劉邦的主要謀士,封留侯,任太子少傅。劉邦還注意隨時選拔新的人才。婁敬就是一例。婁敬原來是齊國推車子的腳夫,因為建議遷都、徙豪族,被任為郎中。更難得的是劉邦能恰當地使用這些人,實現自己的目標。蕭何擅長管理行政、經濟,劉邦讓他建設關中根據地,後來當丞相。張良、陳平足智多謀,讓他們當參謀。酈食其、陸賈擅於辯論,嫻於辭令,就派他們搞外交,「常為說客,馳使諸侯。」叔孫通懂禮儀,劉邦讓他管理宗廟禮儀。張蒼懂天文、數學等自然科學,劉邦就任命他做計相,為漢朝編製曆法,定度量衡。在劉邦知人善任的用人路線下,這些人為統一事業,發揮了各自的專長,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和項羽的任人唯親,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會用人恰成鮮明的對比。三,劉 徹雄才偉略漢武帝,青史留芳誰人及。漢武帝劉徹是一位可與秦始皇相提並論的人物。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其「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制度的創行而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而在位時間長達54年的漢武帝,則以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同樣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他內修文治,外用武功,敗匈奴、通西域、辟絲路、拓疆土……都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在他晚年,面對窮兵黷武,又能知錯改錯,頒發「輪台詔」,其雄才大略足以傲視後人。主少母壯是造成歷代太后專權亂政的主要原因,為防止太后專權現象的出現,歷代統治者挖空心思,想了許多預防的辦法,然而大多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原因很簡單,一旦小皇帝登基,皇太后便是無人能管得了的人,如果她貪圖權力,則亂權專政在所難免。漢武帝劉徹臨死斬鉤弋,便是為杜絕此類事件做得最絕的一次。鉤弋,即鉤弋夫人,名叫趙婕妤,生於河間,又號拳夫人,後居鉤弋宮,因此稱鉤弋夫人、趙鉤弋。趙鉤弋的確是個美人,生的一雙丹鳳眼,兩彎柳葉眉,粉面含春,丹唇皓齒,膚如凝脂,眸如秋水,身材適中,且極苗條,行起路來如弱柳扶風,致使一歲的漢武帝對她如醉如痴,形影不離,並廢掉以前的太子劉據,立他們的兒子劉弗陵為太子,據說劉弗陵14個月乃生,和堯母懷堯月數相同,因此深得武帝喜愛。但是,劉徹為了防止呂后專權的故事重演,在他預感到將要去世以前,忍痛割愛殺死了趙鉤弋,自己也痛苦已極,不久便溘然而逝。鉤弋之死固然可憐可惜,然而為了皇權永固,能夠有此舉動,劉徹可謂獨一無二,由此,我們對劉徹的雄才偉略可見一斑。漢武帝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公元前 141年,漢景帝死後,他即位當皇帝。從那一年起到公元前 8年他病死為止,在位54年,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漢武帝剛即位時才一歲,當時,掌握朝廷大權的是竇嬰、趙綰、田蚡,他們分別佔據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最高職位,把持著朝政。漢武帝對此很不滿意,不久就罷了他們的官,把朝廷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裡,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在他身邊作侍中。侍中就是漢武帝的參謀或顧問,他們可以參預議論國家的方針、政策,甚至同外朝大臣辯論政事。這樣,就在漢武帝周圍形成了一個決策機構——中朝。當時,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只不過是執行政務的機關罷了。據《漢書》記載,漢武帝的第九任丞相石慶在位九年,「無能有所匡言」,可看出丞相之位,已近於虛職。漢武帝把朝廷大權集中到自己手裡以後,就集中力量解決國內的主要政治問題——限制諸侯王的分封特權。漢初,劉邦在楚漢戰爭中,為了爭取一些軍事集團的支持,分封了一些異姓王如彭越、韓信、英布等。不久,英布、彭越等諸侯王相繼叛亂,劉邦派兵鎮壓,好不容易才消滅了異姓諸侯王。劉邦認為「異姓」不可靠,卻沒有從根本上吸取叛亂的教訓,而用同姓諸侯王代之,分封了兄弟兒子11人為王,企圖用血緣關係來鞏固地主階級的政權。這些諸侯王依杖特權,拚命發展、壯大自己的經濟力量,在漢文帝時,連續發動了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的叛亂。漢景帝時,又發生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賈誼曾把分封制的存在比喻為「把火放在柴堆下面,人在柴堆上面睡覺」。可見其危害之巨。漢武帝時,有的諸侯王仍舊擁有幾十個城池,佔地千里,驕奢跋扈,胡作非為,互相勾結,抗拒中央。公元前12年,漢武帝採納郎中主父偃的建議,下令「推恩」。所謂「推恩」,即規定諸侯王的封地除了讓嫡長子繼承以外,還必須分一部分封地給其他子弟,建立新的侯國。從表面上看,是皇帝施恩德於諸侯王國的子弟。實際上,是把諸侯王國的勢力範圍,由大化小,化整為零。這一措施,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很大作用。漢武帝每年八月在祖廟祭奠祖先,規定諸侯王列侯要獻金助祭,叫做「酎金」。公元前 112年,漢武帝又出了一個主意,借列侯貢獻的酎金成色不好,分量不足,以對祖先不敬的罪名一次就奪去了侯爵10人,把他們廢為平民。漢武帝還把全國分為13個州,每州設置一名刺史,主要監察諸侯王、相、郡守以及豪強地主的不法行為。刺史只有監察權,沒有行政權。漢武帝任用六百石的刺史監察二千石的大官和諸侯王,起到了限制地方勢力的作用,同時也防止刺史權力過大,造成後患。漢武帝在他統治的晚期,又增設了「繡衣直指」這一職務。這是在發生緊急事變時,由漢武帝臨時委派直接代表皇帝的一個官職。設置這一職務,主要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但它也負責監察貴戚和大臣。此外,漢武帝針對諸侯王的叛亂活動,制訂了「左官之律」、附益之法」和「阿黨之法」。這些法令,限制諸侯王網羅人才,結黨營私;限制諸侯王進行額外的剝削;不準諸侯王手下的官吏對他們採取獻媚阿附的行為。漢武帝推行上述措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但雄才偉略的劉徹一一把它們付諸實施,到漢武帝統治後期,「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貧者或乘中車」。各諸侯王殞命亡國,所剩無幾,諸侯王國實際上已名存實亡。在經濟領域裡,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推行一些遠見卓識的措施。公元前12年,漢武帝令各地的「豪傑」、「併兼之家」、「亂眾之民」遷往茂陵落戶,這三類人其實是指地方豪強、惡霸地主、高利貸者,和大工商業者,遷往茂陵,其實就是把這些人置於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在遷徙對象中,有一個叫郭解的人,他是關東一霸。當時,大將軍衛青曾為他向漢武帝講情,說郭解家貧,不應列在遷徙的範圍以內。漢武帝聽了很生氣,說「郭解沒有一官半職,他竟能勞你的大駕來替他說情,可見他家裡並不窮。」漢武帝仍按原計劃派人把郭解轟走,最後還治了他的罪,把他處死。漢初,在經濟上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但是又錯誤地「弛山澤之禁」,出讓鑄錢權,容許鹽鐵私營,因而使有關國計民生的大權落入諸侯王、富商大賈手中。針對這種情況,公元前11年,漢武帝聽取御史大夫張湯的建議,頒布「算緡令」,命令商人自報財產,向國家交納財產稅,如有隱瞞虛報,查出以後,除把所有財物充公以外,並把本人押送邊疆充軍一年。在頒布「算緡令」的同時,漢武帝又採納桑弘羊等人的建議,恢復鹽鐵官營,並任命齊地大鹽商東郭咸陽、南陽大鐵商孔僅為大農丞,後又任命桑弘羊,負責鹽鐵事務,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公元 115年,漢武帝又下令推行「均輸平準」。均輸,是政府通過賦稅的形式,對從民間徵用的物資實行中央調劑的一種手段;平準,就是中央政府參與買賣以平衡物價的措施。公元前 113年和公元前 8年,漢武帝又新造技術較高、質量較好的五銖錢並實行酒榷統由各地官府釀造、營業。這些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在農業上,漢武帝興修漕渠、六輔渠,治理黃河;在耕作技術方面推廣「代田法」,使用效率更高的農具——耦犁。手工業方面,冶鐵、煮鹽、絲織、印染、造船、工藝製品等,也有了很大發展。其中有一種用素紗製成的祭祖禪衣,重量還不到一兩。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的增殖,使西漢社會出現了不少商業繁榮的大城市,如都城長安、臨淄、邯鄲等。在文化方面出現了我國第一部記傳體史學名著——《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由於漢武帝獨尊儒術——即用儒術統一人的思想,使新儒學得到了迅速發展,都城長安設太學,地方郡國設郡國學,講授儒家經典。這樣使儒學得到獨尊,儒學思想成了統治思想。這在當時,對於鞏固封建中央集權,還是起過一些積極作用的。總之,漢武帝時期取得了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在軍事方面,漢武帝時期取得了抗擊匈奴的重大勝利。西漢前期,匈奴控制著東到鴨綠江流域,西到新疆,南抵河北、山西的廣大地區。匈奴貴族利用騎兵的優勢,頻繁地侵擾西漢的北方,西漢每年被匈奴貴族殺死和掠走的人都在萬人左右。漢武帝以前的皇帝都實行「和親」的政策,就是把皇家的女兒嫁給匈奴貴族,以懷柔政策換得和平。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和漢武帝本人在位期間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漢武帝認為已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就任命衛青、霍去病為軍事統帥,從公元前12年至公元前11年發動了三次對匈奴的戰爭,徹底打敗了匈奴。漢武帝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西漢前期西域為匈奴控制,漢武帝為了折斷匈奴的這條右臂,曾先後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 138年,目的是聯合大月氏。第二次是在公元前 115年,目的是聯合烏孫、大宛、康居等國,以求建立一條抗擊匈奴貴族的統一戰線。漢武帝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範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這就是世界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繫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同時,漢武帝還消除了我國東南方和南方的一些割據勢力。大規模地開發西北地區並大大加強對南方的統治。這樣在秦始皇時期建立起來的封建國家,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元前 8年,劉徹死去。漢武帝劉徹是繼秦始皇之後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在內政和外交上,他依據敏銳的判斷,大膽推行許多措施而不墨守成規。他抓住反擊匈奴的條件和時機,放棄漢初以來的和親政策,終於打敗了驕橫的匈奴。他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二千年來封建主流文化的地位。他加強中央集權和對地方的控制,使封建統治日趨成熟。他重視水利建設,治理了不斷泛濫的黃河。據載,他曾親自到瓠子決今河南濮陽南巡視,甚至命令隨行大臣將軍以下高級官吏肩扛木柴堵塞決幫助築堤。漢武帝統治時期的西漢王朝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大國之一。中國輝煌的古代文明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迅速向世界各地傳播開來。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發動了許多非正義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很大的災難和痛苦。宮廷生活的奢侈放縱,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他還尋神仙求仙藥,為此耗費巨大財富,並由此引發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導致包括前太子劉據在內的幾萬人被殺。他增訂繁苛法令,激起百姓起義,又重用酷吏,實行殘暴鎮壓。但他晚年悔過,頒髮帶有罪己色彩的「罷輪台屯田詔」,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母令武備而已。」重新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漢武帝「所以有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並且這一方針為後來的昭宣二帝所繼承。總的來說,漢武帝劉徹不愧為一位雄才偉略的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四,王 莽勤身博學誠可取,虛偽奸詐不可效。王莽,出身外戚,折節恭儉,勤身博學,頗有謀略;當上皇帝後,又自比周公,以德者自居,推行「新政」。他是怎樣一步步從平民登上皇帝寶座的呢?又是怎樣「改革」失敗落得兵敗被殺的結局呢?王莽原是一個平民,他怎麼能當上皇帝?原來,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漢成帝的生母,稱王太后。但由於王莽的父親王曼沒有得到爵位,所以王莽只能處於平民子弟的地位,根本無法與其做了大將軍和封了侯的叔、伯們的兒子相提並論。為了出人頭地,他發憤讀書,廣交社會文人、名流,以增長進入官場的學識;對朝內一切掌權的文武大臣,也都千方百計地設法接近,阿諛奉承,以取得好感;特別是做了大將軍的伯父王鳳,他更是小心恭謹,經常不離左右。正因為如此,王鳳臨死前,就讓他做了黃門郎,代表皇帝上傳下達。他的姑母元後又讓成帝封其亡父為新都哀侯,由王莽襲位新都侯;接著,王莽又被提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從此,王莽開始發跡。王莽雖一步登天,但表面不僅毫無驕矜之色,而且偽裝得更加「謙虛」和「禮讓」。有一次,他的兒子殺了一個奴婢,他讓其自殺償命,用兒子的性命換取了讚譽;為了拉攏支持者,他大事封賞漢宗室和功臣後裔,擴充太學,增加博士人數,網羅大批士人;為了沽名釣譽,王莽還在元始二年公元 2年上書,表示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賑濟受災貧民,藉以騙取下層群眾對他的好感。遇到災年,他還令減免災區的賦稅。這些,都使王莽獵獲了巨大的政治資本。百姓們稱頌他仁慈、清廉,文武百官和皇室貴族讚揚他寬宏、大度。王莽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委曲求全,認為準備工作做的差不多了,便借大臣們為漢平帝上壽之機,親自獻上了一杯下了毒藥的椒酒,漢平帝喝了就病倒了。王莽就效法周公,把一篇禱告文藏在前殿的箱子里,加上封條,表示暗暗地禱告上天讓他替死。過了兩天,漢平帝便死了。為了不露其篡權奪位的野心,在平帝死後,他先立了一個兩歲的小皇帝作為過渡。接著王莽又設置圈套,指使一些大臣宣稱:武功縣令在挖井的時候,發現了一塊白玉,上面刻有:「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字樣,並讓人馬上去報告太后。王太后雖然不信,但還是被迫下詔讓王莽像以前周公一樣代行天子監朝,並根據群臣的要求,稱王莽為「假皇帝」。隨後,王莽又採用符命的手段,指使投靠在他門下的那些追名逐利之徒,大造輿論,聲稱發現了王莽是真命天子的圖和書,還說在高帝廟發現了漢高祖劉邦要把帝位傳給王莽的銅箱等。一切準備就緒,王莽於初始元年,撕下了偽裝的面目,自己黃袍加身,廢去小皇帝劉嬰,由「假皇帝」變成了真皇帝,建國號為「新」。王莽篡漢位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的。當時劉漢王朝的腐朽無能已經使幾乎一切階級對它喪失了信心,而王莽在篡漢過程中所實行的一系列政策恰恰贏得了大多數人的擁護。他宣布把古文經立為官學,大量增加博士弟子員名額,廣建辟雍、學舍,為中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做官機會;他以爵位利祿收買拉攏漢朝宗室貴族,使其視自己為他們利益的代表;他數次獻田獻錢,救濟貧苦農民。又逼使殺死奴婢的兒子自殺,在當時深受兼并之苦的勞動人民中產生了良好印象,從而把改變自己悲慘處境的希望寄托在王莽身上。更由於王莽虛偽奸詐,特別善於運用兩面派的權術,把蓄謀已久的篡弒活動偽飾得幾乎不露形跡,從而水到渠成地實現了自己的野心。王莽做皇帝後,便搬出《周禮》作為根據進行托古改制,企圖擺脫政治危機。公元 9年,王莽頒布了王田奴婢政策:「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即將土地的所有權歸為國有,禁止買賣;並且還規定:男丁不滿八人,而所佔土地超過 900畝的要退出超額部分,分給同族、鄰里、鄉黨;無田農民按一夫一婦百畝受田。這個政策表明王莽對當時社會矛盾的清醒認識。但由於其基點是變地主土地私有製為封建土地國有制,違背了客觀規律,政策本身又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因此失敗是必然的。它是向大土地所有者妥協的產物,它允許了丁男一人可以保有 900畝土地,使分家析產成為大土地所有者大量保留土地的辦法。但由於它畢竟有九百畝的限額規定,當然也就使大土地所有者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從而引起他們激烈反抗。更重要的是,它無法滿足無地少地農民的願望,因為即使將全國土地按民戶均分,每戶亦僅得60多畝,考慮到地主多佔土地和寬鄉、狹鄉等情況,實際能分到無地或少地農民名下的土地實在是寥寥無幾,王莽的這些政策顯然是一紙空文。王莽還禁止買賣土地、奴婢,不過是企圖凍結現狀,緩和一下危機,於事無補。王莽在這個政策碰得頭破血流之後,只得於12年始建國10年下詔廢止。公元10年,王莽還制定「五均賒貸」和「六12管」之法。當時在都城長安的東市、西市設立「市令」;又在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五個大城市設立「五均司市師」;各郡縣則設「司市」,這些機構負責管理市場,調節物價,向貧民貸款和徵收稅款,這便是「五均賒貸」。「六12」指的是官賣鹽、酒、鐵;官府統一鑄錢;收取山澤產物的生產稅;加上「五均賒貸」。一共六項政府控制的經濟事業。這些政策,表面是要運用權力。控制市場活動,平穩物價,限制大工商主的過分盤剝,但因為執行政策的官員大都是原來的大工商主,他們「乘傳求利,交錯天下」,與郡縣官吏狼狽為奸,把這一政策變成了巧取豪奪的工具。由於它給王莽搜颳了大量的財富,儘管遇到了強烈的反對,王莽還是堅持執行下去,直到垮台的前一年才宣布廢除。從公元7年到23年,王莽四次下詔改革幣制,五次下詔重申幣制改革的命令和禁止民間私鑄貨幣的嚴酷刑罰。每次改革,都是以小易大,以輕易重,運用政治權力加強對人民的掠奪。如第一次幣制改革時,以新鑄的重十二銖的大錢兌換五十枚五銖錢,就是相差二十多倍的不等價交換。又加上改革頻繁、手續煩瑣、幣材太濫、品類複雜,幣制改革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度混亂。公元12年,他還進行了定爵位、改官制以及其他制禮作樂的改制活動。這類措施,有的毫無用處,有的卻是有百弊而無一利。在民族政策方面,王莽表現了大漢族主義的狂妄自大思想。公元 9年,他派王奇等12人,分赴匈奴,西域和周邊其他少數民族,更換漢朝授予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的印信,將其「王」的稱號一律改為「侯」,這些帶有侮辱性的政策,打破了漢以來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係,製造了連年不斷的邊陲戰爭。他還兩次招募軍隊,攻打匈奴,下詔以天下吏民財產的三十分之一作為軍賦,對全國人民進行了一場空前的大劫掠。由於王莽改制不得人心,致使其上演的醜劇還未達到高潮,便觸發了席捲全國的赤眉、綠林起義。公元23年,長安市民響應起義軍,攻入宮中殺死了王莽。不久,王莽的頭被傳之宛市,並懸於該市城門之上,又被四鄉百姓取下踢來踢去,還有人把王莽那善於騙人的舌頭切下來生吃了。縱觀王莽的一生,其發憤圖強,「勤身博學」的精神是可取的,但他虛偽奸詐,為了竊權不擇手段則不足取。他的改制雖不乏緩和社會矛盾的主觀動機,但因為它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遭到了失敗,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同時也說明,西漢王朝二百多年積累起來的社會矛盾是統治階級自身無法解決的,只有農民階級的暴力手段才能夠使這些矛盾得到暫時緩解,從而為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創造一些條件。五,蕭 衍佞佛成痴視民如草,荒誕不經置國不顧。英國有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愛德華。中國有個不愛江山愛佛寺的梁武帝蕭衍。他四次捨身同泰寺,脫掉皇袍,改穿袈裟,立志皈依佛門,但每次都被大臣們花世款贖回;他大肆修建佛寺,宏揚佛法,卻又縱容臣下貪污揮霍;他依靠出身貧窮的寒人執政,卻又不分好歹袒護腐化墮落的士族;他自己克勤克儉,卻又一任奢侈的風俗盛行;他每次判決犯人死刑,都做出整天不高興的姿態,卻又毫不體恤百姓的飢苦。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唐人杜牧的名句,它勾畫出了南朝佛教興盛的景象。南朝梁武帝時,佛教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梁武帝蕭衍是帝王中佞佛的典型,後世歷史學家評價他「託身人上,忽下如草」,意即身為高高在上的皇帝,對待老百姓卻像對待草芥一樣。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其父蕭順之是齊朝的大臣,與齊皇室同宗,同為僑居南陵的士族。他出身於這樣的家庭,接觸的多是些達官貴人,並且頗為博學多才,好為謀略,與沈約、謝眺、王融、蕭琛、范雲、任、陸」,垂等交遊結好,號稱「八友」。其中的范雲、沈約以後成為蕭衍的佐命功臣,蕭衍即位稱帝的詔書和許多措施,都由他們草定,因而蕭衍曾說:「成帝業者,乃卿二人也。其餘蕭琛、任、陸」,垂等也都成為梁朝有用之才。蕭齊樂昏侯時,蕭衍做雍州刺史,曾對其兄蕭懿說到南齊「內難九興,外寇三作」,今又「大貴」專權互爭,必起變亂,勸其兄及時奪取政權,但其兄未能採用。不過蕭衍在襄陽已作準備,他潛造器械,又砍伐了許多竹木,沉於檀溪中,以備造船用。後來,其兄蕭懿被殺消息傳來,他決定起兵,「出檀溪竹木,裝舸艦,旬日大辦。百姓願從者,得鐵馬5000匹,甲士30000人。」足見他為奪取蕭齊政權,早有預謀。在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動蕩時期,皇帝在位時間長的不多,特別是南朝宋、齊二朝。宋朝是50年,有八個皇帝;齊只有23年,卻歷經七個皇帝。這種情況,到梁武帝時有了改變。梁朝年代雖為時不長,僅55年,但這55年中,僅梁武帝一人就佔了48年。在這48年中,梁朝統治是比較粗安的時代。齊末梁初,南北形勢發展有利於南方。北方自魏孝文帝死後,政治凋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席捲河北、山東和關隴等廣大地區的各族人民起義歷時八年之久。在梁武帝初年,北方又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河陰之變」,大批皇室貴族被殺,北魏政權名存實亡。對梁武帝來說,這可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積蓄力量,開拓疆土,恢復中原的絕好時刻。然而,梁武帝卻只滿足於封建國家的粗安和帝位的鞏固,不思進取。為贏得封建地主階級的支持,梁武帝增設大量的文武朝官和地方官職,優養士人,招攬庶族。公元50年天監五年,他下詔:「凡諸郡國舊族,邦內無在朝為官者,選官搜括,使郡有一人」,並於州郡縣置州望、郡宗、鄉豪各一人,專掌搜薦」。其中被舉薦者,均為士族。公元50年天監八年又下詔說:「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後門,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為寒族地主入主政門提供了便利。為了安置這麼多的官位,梁武帝不顧政治機構的實際需要及運作效率,無限制地擴大機構,中央盛不下,增設州郡縣,以至於一個村落也有州縣之名,有的州有官無地,根本不知道治在什麼地方。這麼多的官位,自然加重了人民群眾的經濟負擔。這些官上任後,極力搜刮民脂民膏,聚斂大量的財富,收入租錢達三億餘萬之多。而梁武帝看到蕭宏恣意斂財而無謀君位之心後,高興地稱讚蕭宏說:「阿六蕭宏是蕭衍六弟,汝生意大好!」梁武帝對王室子弟和士族官僚百般縱容,任他們為非作歹、肆意欺壓人民。諸王犯法,大罪至多以家訓應付一下了事。如梁武帝早年無子,以蕭宏之子蕭正德為嗣,後來因生太子蕭統,改封正德為西豐侯,蕭正德不滿,投降了北魏。後北魏內亂,他又失望而歸,梁武帝只是哭哭啼啼教訓他一番,依舊讓他作西豐侯。梁武帝認為一切過錯都無所謂,只要不聚兵謀其皇位。其結果導致了他統治時期社會政治走向極端腐朽,梁武帝自己把自己開創的帝業送入了墳墓。梁武帝崇優士人,卻視民如草芥。南朝梁武帝時戶籍註冊在造的有 500多萬,每年被判兩年以上徒刑的就達5000多人,國家牢獄人滿為患。大臣賀琛見地方官吏「收縛無罪,逼迫善人」,居高官位者「緣飾奸諂,深害時政」,建議梁武帝「息費休民」,修明政治,結果梁武帝惱怒萬分,逼賀琛說出誰是貪官,誰是污吏,及「國弊民疲」的根據,還反責他「空作漫語」,「欺罔朝廷」。嚇得賀琛急忙叩頭謝罪,時人稱梁武帝「罔怕民之不存,而憂士之不祿」,真是一語中的。梁武帝統治前期,雖然不求大的進取,但由於形勢發展有利於南方,再加上樑武帝控制皇權較緊,所以在他統治前期,社會也有一些進步,「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至晚年,梁武帝捨身佞佛、任用非人,招納心地不誠的侯景,結果導致身死國亡。《梁書?武帝紀贊》說他「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以至於「塗炭黎元,黍離宮室」。梁武帝家世本信道教,他稱帝後,於公元 504年即天監三年下了一道《舍事道法詔》說:「弟子經遲迷荒,耽事老子,歷業相承,今舍問醫,歸憑正黨。……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東依老子教,暫得生天」。從此他改信佛教,並四次捨身佛寺。大通元年公元52年三月,他第一次捨身同泰寺,三日後回宮,隨即將大通八年改號為大同元年。中大通元年公元52年九月,他第二次捨身同泰壽,設四部無遮大會,脫掉了龍袍,改穿和尚服,稱為清凈大舍,住在寺內便房中,素床瓦器,並於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僧、尼、善男、信女開講《涅,般木經》。由於他這次捨身同泰寺是「清凈大舍」,因而就不那麼順利回來,結果由公卿以下群臣,出錢一億萬奉贖,方將他贖回宮,於是改大通三年為中大通元年。太清元年公元54年三月,他第三次捨身同泰寺,同樣設無遮大會,群臣再次以一億萬錢奉將其贖回,改年號為太清元年。梁武帝四次捨身奉佛,僅贖身錢就花了四萬萬文,把黎民百姓的血汗錢大把大把地拋在了寺院。他先後造成大愛敬寺、大智度寺及同泰寺等著名寺院。梁武帝三次捨身的同泰寺,寺中所鑄十方金像、十方銀像,皆極壯麗。為了嚴格戒律,梁武帝主張蔬食,反對吃葷,他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等文章,反覆強調斷禁肉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此形成了我國漢族出家僧尼和居家佛教信徒吃素的傳統。梁武帝佞佛,主要是藉此為他帝位的穩固增加一些保險係數。南北朝時玄學盛行,儒學呈衰勢,社會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時有激化,佛教具有較強的欺騙性。在這種情況下,佛教不僅在普通百姓來說可減少痛苦,對統治者來說,可以以此來控制人們思想,為他們的統治服務。然而由於佛教興盛,寺院經濟與地主階級經濟利益產生了較大衝突。寺院經濟的發展使普通老百姓不僅帶上了精神枷鎖,而且還遭受著越來越深的物質生活痛苦。代表世俗地主利益的郭祖深切痛斥佛教之害,擔心會「尺土一人,非復國有」。無神論者范縝從理論上對佛教的迷信思想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梁武帝視范縝為眼中釘,給他加了一個「違經背親」的罪名,流放到廣州。梁武帝本來在借佛教鞏固他的統治,可是他佞佛成痴,置國事於不顧,視民眾如草芥,影響了社會生產,敗壞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負擔,削弱了梁朝的國力,終於引發了一場侯景之亂,梁武帝吞下了他自己釀下的苦果,最後餓死在台城皇宮所在地。六,元 宏遷都洛陽奉行漢化,民族融合功在華夏。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發展,我國古代政治家深諳這一道理。北魏孝文帝為了鞏固鮮卑貴族地主的統治,為了進一步統一中原,大力推行漢化改革。然而改革並非一帆風順,太子恂糾合保守貴族發動叛亂,為此孝文帝自編自導了一場「南征」假戲,並親自處死太子恂……改革之艱難、謀業之艱辛,歷代皆然。提到孝文帝,我們都知道他是鮮卑族,複姓拓跋,名宏,然而他還有一個漢族姓名——元宏,這和他執掌北魏大權後推行漢化改革密不可分。拓拔宏生於皇興元年公元 4年,他的祖母便是北魏傑出的女政治家馮太后。元宏的父親獻文帝13歲繼位,丞相乙渾趁機謀反,馮太后定計捕殺乙渾,遂臨朝聽政。元宏出生後,馮太后親自撫養元宏,還政給獻文帝。元宏兩歲被立為太子。公元 4年,獻文帝死,年僅10歲的元宏繼位,馮太后再次臨朝稱制,她足智多謀,賞罰分明。她臨朝稱制期間,禁止刺史牧民之官怠慢政事,禁止鮮卑人同姓為婚,仿漢制頒行百官俸祿,頒行均田令,建立三長制等,為後來孝文帝改革鋪平了道路。孝文帝深受馮太后的影響。他從小刻苦讀書,手不釋卷,受到漢族文化的熏陶。從經史百家中學習了政治文化經驗,為他執政、改革奠定了雄厚的學識基礎。孝文帝統治北魏時期,正是北魏王朝的極盛時期。同時,北魏社會也面臨著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第一,階級矛盾比較尖銳。如,公元41年青州高陽尼封辨起義,42年秦州略陽尼王元壽起義;第二,隨著鮮卑拓拔部進入中原,其封建化過程不斷加深,鮮卑貴族內部的一些保守勢力成了北魏政權進一步加強集權、鞏固統治的障礙;第三,進入中原後,北魏政權同北方漢族的豪門大戶也存在一定矛盾。豪門大戶隱藏人嚴重,影響政府歲收,大量土地荒蕪,許多勞動人民得不到土地。為了鞏固北魏政權的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習慣等方面。公元40年,馮太后死於平城,孝文帝真正掌權,隨即著手遷都洛陽。從政治角度而言,遷都洛陽對北魏來說,意味著進一步加強了鮮卑貴族與漢族地主的聯合,增強了統治階層的實力。再者,遷都洛陽可證明北魏政權是正統,以圖統一中國;從軍事角度而言,洛陽相比於平城安全,易於避開北方柔然少數民族的威脅;從經濟方面來看,定都洛陽可避免平城交通不便,供給不濟之困難。再者孝文帝掌權後決心改變本民族的落後面貌,但他深知平城是鮮卑貴族長期居住的地方,舊勢力很大,不利於改革,為此也須遷都中原。他也知道遷都大事談何容易?勢必遭到鮮卑貴族的反對,他們發動了多次叛亂,其中就有太子恂。為此,孝文帝精心導演了一場「南討」的大行動。公元43年 8月,孝文帝率領30萬大軍南下。時值秋雨連綿,一路霖雨不止,行軍十分艱難,直到月,他們才到達洛陽,這時士卒勞累不堪,隨行文臣武將也都叫苦不迭。教文帝看遷都目的快達到,內心充滿著歡喜。月丙子這一天,雨仍然下個不停,孝文帝自著戎裝,騎馬在前,下令繼續前進。這時群臣齊跪孝文帝馬前,請求停止南伐,尚書李沖也逢場作戲,力諫孝文帝莫再南征,接著又有幾人哭求孝文帝停止南征,孝文帝看目的已達到,就說:「今者資動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後?」如若不南伐,就遷都洛陽,眾人雖不願遷都,但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這總比打仗好。這樣由孝文帝自導自演的「外示南討,意在遷都」的這場戲結束了。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為把改革推向深入,決心改變鮮卑族的風俗習慣,進一步學習和採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各種典章制度。如:死後葬河南、改穿漢服、說漢語、用漢姓、採用漢人門閥制度和改革官制等。過去鮮卑人過著游牧生活,由於特定的生活、生產方式,他們習慣於穿小袖短衣,以便於騎射。現在他們到了中原地區,猶如鶴立雞群,他們的服裝顯得很個別,不利於民族溝通。為此遷都洛陽兩個月後,即公元44年12月,孝文帝下令禁止鮮卑人穿鮮卑服裝,改穿漢服,並親自在光極堂給群臣頒賜了漢族的冠服,讓他們穿戴。公元 4年,孝文帝發現仍有婦女穿鮮卑服裝,就將督察禁穿鮮卑服不嚴的尚書拓跋澄嚴厲地訓斥了一頓。孝文帝之所以如此重視禁穿鮮卑服,是因為他認為一方面此舉有利於民族融合,另一方面,他擔心鮮卑人的風俗被帶到中原,會斷送他的全盤改革計劃。孝文帝改革以前,鮮卑人以鮮卑語為姓氏,因鮮卑語多音,故鮮卑人多複姓,如:陸睿末改原來鮮卑姓前為「伏鹿孤」名「賀鹿渾」,這樣翻譯成漢字很繁雜,漢人多感不便,為此,孝文帝於 4年下詔禁止用鮮卑語,進而又把鮮卑複姓改成漢文的單姓。如「孝文帝把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伏鹿孤氏改為陸氏,並按照漢人世家大族建起鮮卑貴族門閥制度。與此同時,孝文帝還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鼓勵鮮卑人和漢人通婚。自北魏建國以來,同姓相婚的陋俗未及革除,弊端很大,鑒於此,他自己即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蒙陽鄭氏、太原王氏之女,以充後宮,又以隴西李沖女為夫人。他的長弟咸陽王禧,娶故穎川太守隴西李輔女;次弟河南王干,娶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次弟廣陵王羽,娶驃騎咨議參軍蒙陽鄭平城女;次弟穎川王雍,娶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次弟始平王勰,娶廷尉卿隴西李沖女;季弟北海王詳,娶吏部郎中蒙陽鄭懿女。皇族之女嫁給漢族士族的也不少,如盧道裕娶獻文帝女樂浪長公主,盧道虔娶孝文帝女濟南長公主,盧元聿娶孝文帝女義陽長公主。通過鮮卑貴族同漢族上層的聯姻,使他們的利益和命運連在了一起,從而鞏固了北魏的統治。為了更進一步獲得漢族士族的支持。加強同漢族上層人物的聯繫,孝文帝改革了官制,實行新的爵位分封制度。依照魏晉舊制,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則州設刺史,郡設太守,縣設縣令。革去鮮卑人原置的許多質樸的官職稱謂,使官職機構和名稱全部漢化。在爵位分封上,孝文帝規定凡假爵在官而沒有政績的,取消所假爵位。後又規定,非為拓跋跬的子孫,皆不得封王,已封者降為公、公降為侯,侯降為伯,並對王、公、侯、伯、子、男與爵食邑加以具體規定。使鮮卑族進一步漢化和封建化。而與官制改革相配套的官俸問題也急待亟改革。鮮卑貴族本來是一個好戰的軍事集團,而且常以戰爭來掠奪財富和人畜。隨著戰爭的減少,百官只好以掠奪租調為謀生的主要手段。導致貪污成風,引起北魏政府高度重視。公元 484年,北魏開始實行班祿,規定百官每三個月發放一次俸祿。公元 485年又規定從租調中抽取官俸數額。編戶「戶增調三匹,粟二斛九斗,以為官司之祿」。表明北魏的官祿是以封建農業經濟為基礎的,是靠租調剝削來維持的。對於皇族俸祿,北魏政府也有規定。儘管班祿的實施遇到一定的阻力,但最終還是推行下去了。貪官污吏也有收斂。加速了拓跋鮮卑的封建化,相對緩和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對鞏固北魏政權是有積極意義的。在經濟方面,孝文帝的漢化政策突出表現在實行均田制上。北魏統治者在急切需要發展農業的要求下,為了保證和增加收入,就必須將大量的浮游、蔭附戶掌握到手中,將他們編製到官田荒地上進行生產。為此就必須限制豪強的占田和蔭戶。公元 485年,孝文帝頒布的田令:男子15歲以上,授露田40畝,婦女20畝,奴婢與平民一樣授田。丁牛一頭,授田30畝,限四牛。所得露田,如系休耕一年的,多授40畝;休耕二年的,再多授40畝。露田不準買賣,身死或年老不能耕種時,須歸還政府。男子還授給桑田20畝,種桑五十棵、棗五株、榆三株,皆為世業,不再歸還政府。田地不足的地區,可遷往他郡。均田制肯定了地主比貧苦農民享有更多的田地。但它也加強了北魏中央政府的力量,對開墾荒地,恢復、發展農業起到了積極作用。儘管孝文帝改革遭到鮮卑貴族的阻撓反對,最終還是推行下去了。改革首先促進了我國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民族融合,穩固了鮮卑族和北方漢族豪門的統治。孝文帝堪稱我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皇帝。七,楊 堅陳後主消極防禦,隋文帝再創統一。楊堅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三位統一者,他出生於官僚門第,周武帝時襲爵隋國公。輔佑周宣帝時漸奪大權, 581年代周稱帝。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基本上確立三省六部制,作《開皇律》維護封建統治,規定「輸籍定樣」擴大剝削對象,建置倉廩,開通漕路,增強國力,開皇八年下詔伐陳,攻佔建康,俘獲陳後主,結束西晉末年以來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再創歷史一統。歷代開國之君都可謂各有千秋的有為之君,他們的文治武功均為後人所樂道,尤其是獨特的政治權謀和獨到的治國策略,為後世留下了永久的魅力。隋文帝楊堅就是這樣一位立國有術、治國有方的開國明君。楊堅,小名那羅延,本為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縣,生於西魏大統七年 541年,貴族官僚家庭出身。他的父親楊忠,曾隨魏孝武帝元修入關,輔助宇文泰建立政權有功,受封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官至「柱國大司空」,是北周宇文氏政權的主要支持者,襲爵隋國公。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鮮卑大貴族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的另一女兒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楊堅的女兒又是宣帝宇文,斌貝的皇后。因此,楊家同宇文氏有姻親關係,自北周以來即成為關隴集團中的骨幹,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周天和二年 586年七月,楊忠死,楊堅繼襲隋國公爵位,逐漸在北周政權中成為顯要人物。周宣帝宣政元年 578年六月,周武帝於文邕死,其子宇文,斌貝即位為皇帝,是為宣帝。北周政局非常不穩,「內外恐懼,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終。」楊堅乘機進行陰謀奪權活動。周靜帝大象二年 580年五月,宣帝死,其子年僅八歲的宇文闡即位為靜帝,楊堅憑藉自己的社會聲望、政治才能以及外祖父的身分,依靠權臣劉、鄭譯等人入朝執政,號稱「假黃鉞」,左大丞相」,獨攬北周政治、軍事大權。楊堅入朝總政後,立即把「司兵事多計略」的高穎以及名望高影響大的蘇威、李德林等人引入府內,凡事「無不與謀議,然後行之」。高、蘇二人已成楊堅的左右手,同時拉攏一批漢族官僚如韋孝寬、柳裘、皇甫績、盧賁等,和漢化較深的鮮卑貴族大官僚如元諧、元胄、宇文忻等為其附庸,結成政治實力集團。楊堅在他們的贊助策划下,先後「革宣帝苛酷之政」,作《刑書要制》施行法制。同時又派人對梁睿、李穆、於義等一批周室勛貴和重臣「盛陳利害」,大造輿論,使之由「心猶觀望」變成為「傾心相結」。目的在於既孤立周宣帝一夥,又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為其奪取政權創造條件。楊堅對敵對勢力加以分化瓦解,予以各個擊破。在周宣帝死後發葬之前,他就把周室諸王以趙王宇文招將嫁女於突厥為詞,征入京師,加以控制。接著以畢王宇文賢為首的五王「陰謀作亂」,則首先「執賢斬之」,而「寢趙王之罪」,「用安其心」。其後又用陰謀手段將周室諸王全部殺光,徹底孤立宇文氏集團。對公開反抗者則堅決予鎮壓。 580年月,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首先起兵反抗,山東、河北地區的北周擁護者紛紛響應。在此形勢影響下,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亦相繼起兵,淮南、襄漢和四川廣大地區均為叛亂者所據。此間南陳亦乘機發動攻勢,西自江陵,東至壽陽安徽壽縣的城鎮多被攻陷。面對如此嚴重局勢,楊堅一面派遣大將賀若弼率軍反擊南陳,一面集中重兵鎮壓地方叛亂者。先後派遣韋孝寬率軍進攻尉遲迥,王誼率軍進攻司馬消難,梁睿率軍進攻王謙。僅用八天,首先平定相州叛亂,尉遲迥被迫自殺,其餘兩鎮望風迅速瓦解。平定了三方叛亂,同時收復了江北失地,取得了全國勝利。楊堅政治集團在政治上、軍事上地位更加鞏固,代周奪取政權的條件更加成熟。581年2月,在劉、鄭譯、高A5、蘇威、韋孝寬等人直接策划下,楊堅迫使靜帝退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建都長安後遷都大興城,是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隋文帝。即位後,楊堅為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與大臣高A5、蘇威等謀議,在政治、經濟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改革官制,以尚書、門下、內史三省為最高政權機關,逐步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又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制。廢除州郡自辟僚佐的制度,規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均由中央任免。經濟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和租調力役制,擴大耕地面積,免除鹽酒商稅,搜查隱漏民戶,重編戶籍,使封建國家管轄的人丁數字大增,消弱了豪強地主的力量,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初,突厥多次攻隋。隋文帝楊堅一面在邊境屯駐重兵,一面派兵抵禦,累敗突厥。又敗吐谷渾。在伐陳之前,楊堅做了不少具體準備工作,擴充水軍力量,督造許多大、小戰船,另一方面,又向南陳發動政治攻勢。派小股軍隊擾亂陳的治安,抄發30萬份揭露陳後主罪惡20條的詔書,傳遍江南各地。同時又派間諜偷渡長江,破壞生產,消耗南陳的實力。開皇七年58年,又吞併佔據江陵的後梁傀儡政權,皇帝肖琮入朝長安,留而不遣,同時大將崔弘度率軍進駐江陵,準備策應南下伐陳。一切準備就緒,開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楊堅以晉王楊廣為行軍主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統率大軍進攻南陳。隋軍共分八路,總計大軍51萬8千人。588年12月,隋軍首先發動攻勢,南陳後主不採取積極防禦措施。蔣山之戰今南京附近,雙方激戰,賀若弼大敗陳軍,主將肖摩訶被俘。賀軍基本上摧毀南陳主力軍隊之後,韓軍得以從姑孰順利前進,大軍兵臨建康城下。命令陳叔寶手書招降江南各地,隋得南陳州30,郡100,縣400,戶50萬,200萬,至此長期分裂的中國又復統一。隋朝用兵統一全國,首尾不過四月,可以說是順應天時,符合歷史發展潮流。隋的統一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二十多年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有利於各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發展。隋文帝楊堅再創統一,順應了歷史潮流,這和他在建國初年實行的一些社會改革措施是分不開的,他是封建統治階級中比較傑出的政治家,對統一全國的事業作出了貢獻。八,楊 廣極荒淫奢侈之能事,盡好大喜功之排場。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可以和商紂王、秦二世齊名的有名的暴君。他通過殺兄弒父登上皇位,營建東都,二游江都,極盡奢侈荒淫之能事;他開鑿運河,三攻高麗,極盡好大喜功之排場。結果造成「天下死於役」的人間慘像,國力消耗殆盡,黎民揭竿而起,他自己落了個國破身亡的悲劇下場。然而客觀地看待那段歷史,在他統治其間有幾件影響深遠的舉措,凡研讀歷史者不可不察:發展科舉制,第一次設置進士科;下令大索貌閱、括戶,進行了大規模的人普查,使國力大增;開鑿大運河,雖結怨當代,但澤被後世;北撫突厥,促進了民族團結……所有這些,都有其歷史進步意義。「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是李商隱對隋煬帝的諷刺。隋煬帝楊廣荒淫奢靡,殘忍毒辣,好大喜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楊廣,名英,是隋文帝的次子,公元04—18年在位,他謀害了兄弟五人中除楊俊以外的三人才當上了太子。04年,趁隋文帝卧病之機,楊廣給楊素寫信,迫不及待地謀劃繼位。但楊素的回信被隋文帝發現,並且還發現楊廣在宮裡對宣華夫人有不軌的企圖,於是決定廢掉楊廣,密令兵部起草詔書,準備把廢太子楊勇召回,讓位於他。此消息很快被楊廣獲悉,他立即偽造聖旨,逮捕了起草詔書的柳述和元岩,把自己的親信宇文述等派到宮裡,控制了宮門,派張衡進宮殺害他父親楊堅和哥哥楊勇。04年七月,楊廣弒父殺兄,奪嫡篡位,掌握了隋政權,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隋煬帝。隋煬帝剛愎自用,真可謂「孤家寡人」。即位當年的十一月,深恐江山不穩,決定遷都洛陽,徵發民夫十多萬掘長塹,從山西的龍門開始挖起,東經長平、汲郡、直達臨清關,向南到浚儀,經襄城,最後止於上洛,作為保護東都的弧形防禦壕,以保衛隋政權。隋煬帝為了滿足自己驕淫奢侈的生活,於大業元年二月命宰相楊素和將作大將宇文愷營建東都,每月役使的民工達 200萬人之多。三月,隋煬帝又下令建築顯仁宮,宮殿規模極其龐大,南接皇澗,北鄰洛水,周圍十餘里。五月,又筑西苑,周圍二百里。苑內掘人工湖,名積翠池,周圍十餘里。五月,又築方丈瀛洲三山,三山各相距三百步,高出水面十餘丈。隋煬帝喜好夜遊,經常在月夜攜帶宮女數千人游西苑,令宮女在馬上演奏,弦歌達旦。隋煬帝為了利用運河遊玩,他詔令江南各地大量造船。在通濟渠通航後,煬帝出遊江都,龍舟高達45尺,寬50尺,長 200尺。船分四層,上層有正殿內殿和東西朝堂。中間兩層共10間,均以金玉為飾,雕刻奇麗。下層為宦官內侍所居。龍舟由1080個縴夫用青絲大絛繩牽引而行,縴夫穿錦綵衣袍。皇后的船叫龍螭舟,每艘用縴夫 900人。妃嬪乘的是浮景舟,共艘,每艘用 200人作縴夫。貴人、美人乘的漾彩舟共 3艘,每艘縴夫 100人。另有朱鳥舫、蒼螭舫等各艘。飛習舫60艘,青鳧舸、凌舸各10艘,都是宮人所乘。另外,隨行人員還要乘樓船,各類船隻共用縴夫 8萬餘名,船隊綿延 200餘里,陸上騎兵10萬,沿兩岸護送。船隊所過州縣 500里以內都令百姓貢出最好的食物。吃剩的食物則全被埋掉。隋煬帝三次暢遊江都,耗費無數財物。特別是沿通濟渠居住的百姓,負擔極重,怨聲載道。皇帝到達江都以後,接見地方官,只問禮的多少,禮多者陞官,少者罷免。如王世充獻銅鏡屏風,升為江都通守。歷陽郡丞和元楷獻異味,即升任江都郡丞。因此地方官都盡量搜刮,備辦禮物,迫使居民傾家蕩產,激化了階級矛盾。隋煬帝即位後,肆意向少數民族和外國炫耀自己的富強,企圖他們畏服。大業三年,突厥啟明可汗入朝,見洛陽都城的建設和各種精美文物,垂涎三尺,請求改變服裝實行漢化。同年,隋煬帝到達榆林,令宇文愷作大帳,帳下能坐數千人。當時啟明可汗率其所屬奚、契丹等部落酋長到帳下朝見隋煬帝。隋煬帝為他們大擺宴席,並欣賞散樂。他們看了又驚又喜,爭先恐後以牛羊獻禮。除招待他們之外,煬帝又給啟明可汗錦緞兩千匹,其他酋長也按等級贈禮。隋煬帝又率大軍出榆林塞,令宇文愷作行城和觀風行殿。邊區的少數民族看了非常奇怪,每逢看見御營,十里外就跪伏叩頭,行路不敢騎馬。隋煬帝還敕令洛陽點綴市容,把城市內外樹木用帛纏飾,商人都穿上華麗服裝,甚至賣菜也須用龍鬚席鋪地。西域商人如果走到飯館門前,主人並請他入座,醉飽出門,不取分文,欺騙客人說:「中國富足,飯店酒食不要錢」。隋煬帝好大喜功這一奢好在三攻高麗的戰爭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並由此導致亡國喪身。為了進行這場戰爭,他做了長期準備。大業五年( 609年)在涿郡修了臨朔宮,作為其行轅,以便親自指揮戰爭。命令幽州總管元弘嗣,限期在東萊今山東掖縣督造大船三百艘。民夫晝夜勞作在水裡,腰以下腐爛生蛆,死者十分之三四。為了製造陸路運輸工具,他勒令江南、淮南、河南等地人民,製造戎車五百輛,並送到河北,以供載衣甲帳幕。大業七年( 611年),隋煬帝調發江淮以南民夫的船隻,轉運洛東倉米,經永濟渠送到涿郡,舳艫相接千餘里。在備戰過程中,經常有數十萬民夫在路上運輸戰爭物資,晝夜不息。牛車征完了,又徵發人力推車,車夫60餘萬,二人共推一輛車,載米三石。由於路途遙遠險阻,等把車推到目的地,米已吃完。車夫無法交納,只好逃亡。由於參加運輸的民夫過多。以致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第一次進攻高麗,出兵100多萬,號稱200萬。陸軍部隊左右各12軍,連同隋煬帝親自統率的軍共30軍,每軍下屬騎兵 4團,每團統10隊,每隊100人,騎兵共40隊,步兵80隊,每天出發一軍,每軍相距40里,40天時間軍隊才從涿郡出發完畢,全軍浩浩蕩蕩,連綿千餘里。由於隋煬帝過分注重排場,又不給前線統帥臨機處置的指揮權,在高麗軍民奮勇抵抗下,隋軍潰逃,全軍覆沒,逃回國內的殘兵只剩200人。隋煬帝好大喜功,一意孤行,於613年、614年又發動了對高麗的第二次,第三次進攻。613年正當第二次對高麗戰爭激烈的時候,隋大將楊玄感起兵攻打洛陽,隋煬帝慌忙撤兵平亂,軍資器械全部丟棄。隋煬帝調回軍隊鎮壓了楊玄感的反隋武裝,殺30000餘人,流放6000餘人,還慘殺了一批從楊玄感那裡領救濟糧的百姓,煬帝說:「天下人多了,就要相聚為盜」。但是瘋狂的屠殺,更激起了農民起義的高漲。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民起義的烽火已燃遍全國,瓦崗軍佔領中原,輔公祏攻取江淮,隋軍到處失敗,隋煬帝已無力控制局勢了。另一方面,隋煬帝到江都以後,下令修丹陽宮,準備南遷。同時命令王世充選江淮美女進宮,繼續過著荒淫的生活。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和直閣裴虔通等,利用衛士不滿情緒,推舉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為首,發動兵變,用絲帶勒死了隋煬帝,隋政權不久也覆沒了。九,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盛世,留下文治武功英名。「唐宗宋祖,一代天驕」,唐太宗李世民被奉為封建明君的典範。他曾起兵反隋,戰功赫赫,後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了皇位。唐太宗知人善任,相信「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修《氏族志》打擊門閥地主,推行均田法和租庸調法發展農業生產;實現民族間的平等政策;以「亡隋為戒」重視人民的作用,在他統治的23年中唐朝經濟開始繁榮,國力強盛。著名詩人杜甫在《北征》一詩中吟道:「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縱觀古今,唐太宗李世民堪稱一代風流人物。李世民出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十二月5年1月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一個有名的隴西士族家庭,父親李淵在北周時以七歲幼齡襲封唐國公,後來在隋朝做官,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喜歡習武,他自己後來說:「少尚威武,不精學習。」李世民的青年時代是在社會的大動亂中度過的,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的年代,他走上了歷史舞台。隋煬帝大業七年( 611年),起義的峰火燃遍各地,規模大的跨州連郡,規模小的也佔山據澤。竇建德率領的河北起義軍,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起義軍,杜伏威、輔公祏為首的江淮起義軍,三支力量威脅著隋皇朝的統治。大業十一年( 615年)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宣撫大使,大業十三年( 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淵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實力都進一步擴大,在醞釀起兵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根據李淵的指示,謹慎而積極地聚集人才,組織力量,這為李世民日後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同時也為玄武門之變埋下了火種。李淵在太原起兵滅隋以後,建立了李唐王朝。在全國趨於平定,李唐皇朝統治日漸鞏固的情況下,最高統治集團內部開始出現矛盾,這個矛盾的焦點是以太子建成為一方,秦王李世民為另一方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李建成沒有參加晉陽起兵,但在晉陽起兵以後至奪取長安這一段時間,他和李世民一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李淵稱帝後,按照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李建成成為合法的皇位繼承者,而李世民卻在東征西討,南征北戰中屢建戰功,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籠絡了一批文臣武將,於是同李建成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建成對世民有猜忌之心,世民亦對建成有取代之望,這種潛在的矛盾終於在武德九年( 626年)發展為兄弟相煎的一幕——玄武門之變。6月4日,李世民埋伏於玄武門之內,射殺了李建成,又逼迫李淵退位。兩個月後,李淵傳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寶座,時年27歲,這就是有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在政治方面實行了許多改革,精簡機構,裁減冗員,嚴肅吏治等。隋朝時,朝廷官員有2500多人,唐太宗前唐朝多因隋制,看到龐大的官僚隊伍,低下的辦事效率,唐太宗指出:「若得其善者,雖少亦足矣,其不善者,縱多亦何為?」命房玄齡等人精簡機構,做到「並省官員,使得各當所任。」經精簡最後確定朝廷官員為 640人,這不僅提高了辦事效率而且節省了國家財政開支。同時唐太宗還親自負責選取各州刺史的工作,「觀風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以決定對他們的賞罰和黜廢,所有這些,對唐朝的吏治起到了積極作用。唐太宗善於用人,這是他在政治上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唐太宗與魏徵的關係在歷史上成為明君賢臣的佳話。「虛心納諫、居安思危」,唐太宗的這一大特點是歷代君主中少見的,他不單單聽取臣下諫議,而且鼓勵臣僚直率地上書言事,莫怕犯顏違旨。他求諫魏徵:「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魏徵答:「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太宗即位之初,君臣議政,太宗說:「大亂之後要想治好國家不易。」魏徵反對說:「亂後易治,好比人餓了容易吃飯,渴了容易喝水。」他主張重視德治,盡量不使用武力,太宗讚賞他的主張,遂即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國既定,四夷自服」的方針。唐朝建立的時候,社會經濟十分困難,全國許多地方生產力沒有得到恢復和發展,有的地方出現「千里茫茫,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的殘破景象。為了改變這種經濟蕭條的狀況,唐太宗要求大臣們在認識上和政策上要執行「安人民寧國」、「不奪農時」的方針。貞觀二年28年他向侍臣們指出:「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國家以人民為本,人民以衣食為本,而生產衣食又以不失時為本。」他強調要減少戰爭和土木工程,同時制定了鼓勵人增殖的政策,並以民間是否「婚姻及時」,戶是否增多,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標準。另外,他認真檢查均田制實行的情況,進一步促進了勞動力和土地的結合,同時也鼓勵地方官員開辦屯田。在賦役政策上,他接受了隋亡的教訓,提出對農民要「輕徭薄賦」,地方官吏如果超出規定向農民徵稅,要以「枉法」論處。這些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社會穩定,糧食充足,戶增加,所有這些是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措施和政策分不開的。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唐太宗不斷地威脅唐朝的吐谷渾、東突厥薛延陀用兵,在擊敗這些少數民族之後又設立都護府實行有效的統治,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建立州縣制度,同時以當地少數民族的首領和上層統治分子為各級官員,允許少數民族內遷,僅突厥內遷的就有十萬人,而在長安定居的竟有萬家,對內遷的民族首領進行封功拜爵,同時唐太宗十分重視同各少數民族上層統治者的和親,多次以宗室之女嫁與各族首領,利用親戚關係,加強民族聯繫,促進民族融合,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進入吐蕃和松贊干布結為夫婦,是最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和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唐太宗統治年間,唐代社會出現了空前的盛世局面,人稱「貞觀之治」,在唐太宗去世後百年左右,史學家吳兢寫了《貞觀政要》一書,他在序中說「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同歷史上任何偉大人物一樣,唐太宗一生也有一段最光輝的年華,但在晚年,其政治生活的光明面開始收縮,而原來就存在的陰暗面逐漸擴大,造成了貞觀前期和貞觀後期政治風氣上的差別以及唐太宗本人晚年的驕奢。唐太宗晚年「驕」的作風開始膨脹,表現在盲目自信作風的發展上,貞觀十八年,唐太宗準備用兵高麗,聽說鄭元」,王壽曾經跟隨隋煬帝征高麗,就召見鄭元」,王壽詢問有關情況。鄭元」,王壽說:「遼東道路遙遠,運糧很困難,高麗將士善於守城,不易立即攻下。」這都是實情,但唐太宗都不以為然地說:「現在已經不是隋朝了,您只管聽我勝利的消息吧。」唐太宗親征高麗,雖然取得一點勝利,但付出了極大代價,唐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兵力,這跟他出兵前的設想相去甚遠。唐太宗貞觀後期的「奢」表現在各個不同的方面,一是「遊獵太頻」;二是不惜國庫,大興土木,當大臣們紛紛提出批評時,唐太宗甚至反唇相譏,說什麼「現在天下無事,武備不可疏忽,我只是與常在左右的人獵於後苑,沒有一件事煩擾百姓,這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唐太宗「遊獵」的地方很多,並不只限於「後苑」。更為糟糕的是,上行下效,皇子們也「數出畋獵,頗損居人。」貞觀十六年六月,唐太宗竟然下了一道詔書,自今以後,太子所有庫物,有關部門不要加以限制,於是「太子發取無度」。晚年的唐太宗大興土木,修洛陽宮,營造大明宮,興建飛山宮,修翠微宮,營建玉華宮,這勞民傷財的舉動,「所費已巨億計」。晚年的唐太宗,不論在政治作風、思想作風,還是其生活作風方面都走上了消極的歷程,這是封建時代君王的通病,對於一代帝王的傑主李世民來說,這些消極方面也未免就英武、豪邁之中染上了幾分悲劇色彩,對於這樣一位千古風流人物我們對他的文治武功讚賞有餘,而對其政治生活中表現出的一些封建帝王不能克服的痼疾又深感惋惜。十,武則天不讓鬚眉女皇帝,千秋功過無字碑。「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儘管權傾朝野,但她還需用個光緒、同治作傀儡皇帝,結果弄得大清朝烏煙瘴氣,日趨衰微。而頗有魄力膽識的則天皇后,一腳蹬開大唐李姓,以一女流而治理得全國經濟、文化一片繁榮,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不遜鬚眉的女皇帝。武則天建立武周政權統治中國15年,是政績赫然,很有作為的一代明君。然而,死後葬乾陵卻立了一塊「無字碑」,沒有記載她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承前啟後的歷史功績。是女人當皇帝不合禮法?還是功績太大無法用文字表達?千年之後,歷史當有公論。武則天,名,明空,原籍并州今山西文水人。因才貌出眾十四歲被召入宮,成了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被迫入感業寺為尼,後來高宗又把她召回宮中,她入宮後謙虛謹慎「卑辭屈體以事後,」深得王皇后的歡心,不久又晉陞為宸妃。武則天雖為弱女,但性格剛強。當年太宗有匹烈馬叫獅子驄,性情暴烈,沒人敢騎它,也沒人制服它。武則天說:「我能制服它,但須有三件東西。」太宗說:「要哪三件東西?」武則天說:「我要一條鐵鞭,一把鐵鎚,一支匕首。馬不聽話,我就用鐵鞭抽它;再不聽話,我就用鐵鎚錘它,還不聽話,我就用匕首刺死它。」武則天執政後,就是用馴馬精神控制群臣,維護自己的統治。當了宸妃並不能滿足武則天的慾望,她更高的目標是當皇后,在封建社會,廢立皇后事關國家大局,必須得到朝臣的支持。褚遂良和長孫無忌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但卻得到李義府,責力、許敬宗、李義府的支持。永徽六年十一月,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顯慶五年,武則天開始參與朝政,她的眼睛又緊緊盯住了皇位。首先,她利用佛教製造登基的輿論。當時和尚法明等編了一部《大雲經疏》,宣揚武則天是彌勒佛的化身,應當稱帝。為此,她下令全國各州都要建立大雲寺,藏一部《大雲經》,由高僧向群眾宣講,利用宗教迷信為她奪取皇位製造輿論。其次,武則天又令酷吏付遊藝糾合數百人:「勸進。」後來,文武百官、和尚、道士等六萬餘人也跟著上書,表示擁護改唐為周。天授元年,武則天改國號周,號「聖神皇帝」,她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執政以後,繼續推行唐初的基本國策:堅持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壓抑部分士族,扶助新興庶族,反對民族壓迫,保衛邊防安全。大凡開明的皇帝,都重視農業的發展。武則天很重視農業,她責成北門學士編的《臣軌》,親自作序,並下令把《臣軌》作為舉人考試的科目和九品官品必讀之書。又敕令編寫了《兆人本業》,頒發給朝集使,要求地方官搞好農業生產,這些政策對農業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政治上則壓抑貴戚和部分士族,提高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武則天稱帝不久,便令許敬宗、李義府改修《氏族志》為《姓氏錄》,修訂《姓氏錄》的原則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因此,許多以軍功得五品官者,都被列入士族,武氏被定為第一等。門閥舊族在《姓氏錄》中雖然有名,但他們卻不得不與被他們瞧不起的軍功官僚並列,這實際是降低了他們的身份。武則天修《姓氏錄》對門閥制度的破壞,遠遠在唐太宗修《氏族志》之上。武則天廣泛羅致人才,發展了科舉制度。隋和唐初舉人答卷,沒有糊名制度,評卷時容易營私舞弊。武則天改革科舉中試卷管理辦法,采糊名制度,使評卷人不能了解答卷者的姓名,以利於人才的選拔。創立「自薦」和「試官」制度,在各階層中廣泛招攬人才,結果使「天下殘明經、進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物,不曾試練,並與美職。」在乾封以前吏部選人每年不越數千,垂拱以後,每發常至五萬。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以新官僚代替被罷黜的老官僚,尤其要以官位收買天下人心,尋找自己的支持者。但是,不可否認,武則天確實發現、任用了一批賢能俊傑之士。如文臣之中富有才幹的狄仁傑、姚崇、魏元忠、杜景儉等;武將中有善於統軍禦敵足智多謀的婁師德、裴行儉、王孝傑、唐休景等;還有能急言直諫的李昭德、徐有功等。對於西域的安全問題,武則天也是比較重視的。從七世紀開始,吐蕃奴隸主貴族逐漸強大起來。咸亨元年,薛仁貴軍在大非川覆沒,西域四鎮被吐蕃佔領。長壽元年,王孝傑率兵大破吐蕃軍,奪回了四鎮,然後遷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屯兵鎮守。萬歲通天元年年,吐蕃乘武則天反擊契丹的時機,以和親為名,企圖誘使武則天放棄安西四鎮,並要求分給突厥十姓的土地。武則天派頗有遠見的郭元振出使吐蕃,郭元振回到神都以後,向武則天建議採取針鋒相對的方針。武則天採納郭元振的正確意見,使吐蕃奴隸主貴族的陰謀未能得逞。後來雖然失掉碎葉,其他三鎮一直掌握在唐政府手中,武則天在處理西域問題上是有歷史貢獻的。作為封建女皇,武則天在執政時期,還有一些弊政。武則天用人較濫,主要是重用武氏家族,如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武攸緒、武攸寧、武攸暨等。這些人不學無術貪贓枉法欺壓百姓,卻長期擔任宰相、尚書、總管等要職,影響極壞。武則天的面首也是她依靠的力量之一,如薛懷義,自得到武則天寵愛以後,立刻飛黃騰達。他曾四次擔任行軍大總管,掌握數十萬武裝,多次戰敗,卻被武則天重用達十年之久。武則天晚年窮奢極欲。她迷信佛教,建築興泰宮等,「功費甚廣,百姓苦之。」作明堂,「凡役數萬人」;又作天堂,「日役萬人,采木江嶺,數年之內,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又作天樞,「買銅鐵不足,賦民間農器以足之。」武則天統治時期,階級矛盾進一步發展。當時階級鬥爭最普遍的形式是逃亡。一種是逃賦役,即所謂「偷避徭役」;一種是逃兵役,即所謂「違背軍鎮」;另一種是逃荒,即所謂「因緣逐糧」。這實際上都是廣大農民反抗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的階級鬥爭。神龍元年正月,執政將近半年世紀的武則天患重病,她身邊的嬖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乘機圖謀皇位。宰相狄仁傑計議,由張柬之聯終武將李多祚等人率兵入官斬殺張易之兄弟,發動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複位,存在十年的武周政權至此結束。李顯再次登基,立即復唐國號,改元神龍,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十二月,82歲的武則天死去,從而結束了唯一女皇統治中國的歷史。武則天做皇帝是對以男性為中心社會的一種衝擊和震撼。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女皇統治的年代裡,其主要政策就當時社會來講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因此,武則天統治的年代是繼「貞觀」之後,在「開元」之前我國封建社會仍然繼續向前發展的時代。十一,李隆基導演開元盛世,始作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亦稱唐明皇,在他統治的年,使我國封建社會的發展達到了頂峰。他任用有能力、直言進諫的姚崇、宋」,王景為相,裁冗官、抑貪吏,革除武周后期的某些弊政,採取發展農業的措施,使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史稱「開元盛世」,但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他寵愛楊貴妃,沉迷酒色,縱容李林甫、楊國忠敗壞朝政,又信用安祿山,導演了「安史之亂」的歷史悲劇。「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是杜甫在《憶昔》中對「開元之治」盛世景象的描寫。而到了唐玄宗統治後期卻正如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所描寫的「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李隆基早期勵精圖治,在其前期,我國封建社會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唐玄宗執政晚期卻由於他本人迷於酒色,用人不當,導致了唐朝走向了衰落的一幕——「安史之亂」。盛衰榮辱集於一身,李隆基也算得上是個耐人尋味的人物了。唐玄宗李隆基是繼唐太宗以後另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李隆基即位以前,皇族貴戚內部,經過了反覆的奪權鬥爭。武則天下台後,唐朝的政局陷於動蕩。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權落入韋皇后手中。韋後想效法武則天當女皇,她先殺太子李重俊,又在景雲元年毒死唐中宗。這時武則天的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和女兒太平公主還有相當勢力,是韋後專權的障礙,因此成了韋黨要消滅的對象。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搶先攻進皇宮,殺韋後並其黨羽。後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復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因擁戴睿宗有功,大樹私人勢力。唐睿宗也是一個昏懦帝王,甘心聽任太平公主擺布。太平公主勢力的膨脹與李隆基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先天元年,唐睿宗讓位給太子,李隆基即位,是為唐玄宗。太平公主陰謀發動政變不成,唐玄宗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數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都被黜逐。至此,動蕩的政局才穩定下來。中宗、睿宗時,政治昏暗,弊端叢生。唐玄宗先後任命幹練正直的官員姚崇、宋」,王景、張嘉貞、張九齡、韓休等人為宰相。在他們的輔佐下,針對當時的弊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裁汰冗官,整頓吏治。開元年間,姚崇、宋」,王景、張嘉貞、張九齡等先後擔任宰相。這些人各有所長,都能直言急諫,玄宗也從諫如流。玄宗針對武則天「放手招官,不問賢愚」的作法,於開元三年明確宣稱:「官不濫升,才不虛受,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左賢右戚,豈資於謬賞。」根據這種精神,他先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裁汰冗員精簡機構,把武周中宗以來所置員外官、試官、斜封官數千人,一律撤銷,節約了開支。二是恢復諫官、史官參加宰相議事制度。其次,打擊豪強大族,勵行均田制度,並興修了農用水利。八世紀初,唐政府的勒索和大族豪強的土地兼并,使均田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時常無力維持其自身的生存和簡單再生產,從而出現了「天下戶,逃亡過半」的情況,而這些逃戶,大都變成了豪強大族的「私屬」。由於納稅者的減少,使政府內藏匱乏,水利失修,軍備不整,國防空虛。唐玄宗執政後,為了挽救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便不得不和豪強大族進行鬥爭,從他們手裡爭奪土地和勞動力,以維護均田制度。玄宗一貫支持官吏打擊豪強,李元紘任京兆尹時,「諸王公權要之家,皆緣鄭白渠立磑,以害水田」。元紘「令吏人一切毀之,百姓大獲其利」。薛王李業的舅父王仙童「侵暴百姓」,強奪民田,有關人員打算依法制裁他。李業向玄宗求情,在宰相姚崇、盧懷慎的堅持下,唐玄宗依法懲辦了王仙童,從此,「貴戚束手」。開元初年雖然制裁一些豪強、大族,但從全國範圍看,打擊得很不徹底,也不可能是徹底的,當時仍然有不少黑地和勞動力被豪強大族控制,從而使唐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為了挽救財政危機,從開元九年至十二年,唐政府利用四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個檢田括戶運動:敕令宇文融任全國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頭到全國各地檢查黑地和豪族、官僚等蔭庇的勞動力;把檢括的「籍外」土地沒收,按均田制分給無地客戶,對於,「帳外」人,則重新登記註冊,就地入籍,免六年租庸調,只交戶稅。這次括戶運動的結果,中央政府增八十萬戶,「歲終徵得戶稅錢數百萬。」檢田括戶運動的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國家的收入,限制了土地兼并,並緩和了階級矛盾。唐玄宗的這一措施,確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此外,還打擊佛教勢力,擴大中央政府的稅源。唐玄宗還注意徵召和培養各種人才,他聘請不少名流學者,充當其學術顧問。例如,張遂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由於拒絕和大貴族武三思合作,他隱居嵩山,當了和尚。開元三年,唐玄宗把張遂召到長安,讓他當天文學顧問。張遂利用玄宗創造的條件,加上自己的辛勤勞動,終於創造出著名的《大衍曆》,並指導實測地球子午線,成為歷史上卓越的天文學家。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文藝的興旺發達,也是必然的現象。唐代著名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等就是當時最具代表性文壇翹楚。在唐玄宗統治前期,我國封建社會達到了全盛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但也正是這盛世內部孕育了社會危機。曾經進行過一些改革的唐玄宗,到後期不願過問政事,只想安逸享樂。44年,他納楊太真為貴妃後,更是專以聲色自娛。為了滿足楊貴妃的奢欲,當時供貴妃院役使的織綉工達七百人,雕刻熔造又數百人。楊貴妃的姊妹兄弟五家竟修華麗的第舍,一堂之費,動逾千萬。皇親貴戚向玄宗進奉的精美肴饌,一盤值十個中等人家的財產。這都說明了唐朝統治者的腐化。楊貴妃如此受寵,導致全家「一榮俱榮」。她有三位姐姐和三個哥哥,因此也封官進爵。其大姐被封為韓國夫人,二姐被封為虢國夫人,三姐被封為秦國夫人;從兄楊銛被封為位當四品的朝中高官,楊錡娶了公主,封為駙馬;楊國忠官至宰相,兼四十多職,權傾天下。在唐玄宗後期,相繼掌握宰相實權的李林甫和楊國忠都是姦邪佞人。李林甫妒賢嫉能,凡是有才能的官員,他都是設計除去,很少有人能逃脫他的圈套。他為了閉塞玄宗的視聽,自專大權,召集諫官說:「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補闕杜,因上書言事,第二天就被黜為下邽令,從此誰也不敢再進諫。楊國忠是楊貴妃的本家哥哥,膽子比李林甫更大。他除做宰相外,還兼領四十餘職,整天發號施令,胡亂處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玄宗後期,邊鎮軍事力量不斷擴大,使唐朝的軍事形勢由原來的「內重外輕」逐漸變成「外重內輕」。這個變化,一方面由於唐玄宗窮兵黷武,喜立邊功,另一方面與府兵制瓦解也有密切的關聯。隨著均田制的逐漸解體,農民佔有的土地越來越少,生活尚難維持,沉重的兵役就更無力負擔了。募兵制日益盛行,到開元年間,募兵制基本上代替了府兵制,精兵猛將都聚集在邊鎮。掌握邊鎮武力的官員——節度使不僅領兵,而且還把本地的民政、財賦等權力抓到手裡,他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很快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55年,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揭開了唐後期統一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長期鬥爭的序幕。安祿山在洛陽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燕」;不久,安祿山攻潼關,唐將哥舒翰兵敗;接著,安祿山又逼長安。由於潼關失守,長安亂作一團,官僚地主紛紛逃避山林,皇宮裡的嬪妃、太監也都哭叫著四散逃奔,連唐玄宗也只好帶著楊貴妃、楊國忠和一些皇帝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馬嵬驛,禁軍士兵嘩變,殺死楊國忠,強迫唐玄宗賜死了楊貴妃。唐朝用了八年時間才平定了「安史之亂」,但從此繁盛的唐朝走向了衰落,而導演「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十二,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討定天下。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係。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大凡粗知中國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有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典故。這裡說的就是趙匡胤利用軍權,發動政變,建立宋王朝,強化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故事。趙匡胤出生於公元927年3月21日,地點是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一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一身的好武藝。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公元 949年,他終於遇到了機會。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招兵買馬,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後來,郭威擁兵自重,在將士的要求下,廢漢隱帝,建立後周。此時的趙匡胤由於擁立有功,提升為禁軍軍官,後受郭威義子柴榮信任,提升為開封府馬直軍使。從此,他跟隨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在征戰南唐的過程中,他對周世宗表現出無限的忠誠。例如,當他攻佔滁州後,其父夜半舉兵到滁州城下,叫他開門,他卻說:「父子雖然是至親,但城門的開閉,卻是王事。」結果,其父只好等到天亮才進城。南唐統治者看到趙匡胤所向無敵,曾用重金收買他。而趙匡胤把收到的禮品三千多兩白銀,原封未動地交給周世宗,進一步得到了柴榮的信賴。公元 959年,柴榮逝世前,把趙匡胤提拔為殿前都點檢,成為後周禁軍的最高統帥。在滁州,對於趙匡胤來說具有意義的是,他結識了輔佐他將來創立北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趙普,這無異於劉備結識了諸葛亮。當年八月,趙匡胤剛被任命為同州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立即把趙普要到身邊做節度推官。同時,他在軍中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身邊,以盟誓結義的古老方式,與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結成義社十兄弟。趙匡胤集團逐步形成。周世宗柴榮死後,七歲幼子柴宗訓繼位。公元 960年,軍權在握的趙匡胤乘機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把事先準備好的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擁立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了大宋政權。以和平方式進行朝代更替,可以說是趙匡胤集團的既定策略。有利於社會安定,鞏固統治,繼續進行周世宗所未竟的統一大業。從公元 907年至公元 960年,短短53年內,中原換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三君。剛剛輕而易舉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深知他人掌握禁軍兵權對自己統治的危害性,為此事,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為了使各位宿將交出兵術,他想出一計。公元 961年月,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人喝酒。指出自己天天睡不好覺,擔心自己的皇位有朝一日被人奪去,眾人大驚失色,忙請示趙匡胤他們該怎麼辦。趙匡胤於是賜給了這些官員許多良田美宅,讓他們辭官回家,歡度晚年。這就是所謂「杯酒釋兵權」。宋太祖在談笑風生中,平靜地進行了一場奪權鬥爭。這在中國歷代君王中,可謂首屈一指,也應該說是一場文明的權力移交方式。在解除了身邊握有重權的禁軍將領的軍權之後,宋太祖又取消了禁軍內的一些重要職位,逐步形成了禁軍由官職較低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的「三衙分立」制度,規定三衙只有帶兵權,沒有發兵權。樞密院雖有發兵權,卻無統兵權,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把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這是宋太祖對軍事機構的重大改造,這樣一來,基本上消除了武人發動兵變的可能性。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宋太祖還一步步地剝奪地方節使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從而把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使唐未以來那種割據稱霸一方,動不動就與中央抗衡的節度使職務,變成一種沒有實際權力的榮譽虛銜。與此同時,為了削弱地方兵力,下令從地方兵中挑選精兵壯丁組成中央禁軍。並立更戍法,把禁軍派往外地,三年一輪換,造成兵無常帥,將不識兵的局面,使北宋的禁軍互相鉗制,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沒有成為繼五代之後第六個短命王朝。宋太祖初步鞏固了內部,但他並不能安枕。他對趙普說:「吾睡不著,一榻之外,皆是他人家也」。他深深懂得,對他這個新生政權的威脅不僅來自內部,而且還來自外部,他決心掃滅群雄,改變分裂局面,統一天下,完成周世宗未竟的事業。在當時,北有北漢、契丹,西有後蜀,南有南唐、南漢、吳越、荊南等國,它們大多偏安多年,統治腐朽,內亂頻仍,這無疑給宋朝統一天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針對這一情況,宋太祖採取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對遼和北漢,北宋在削平南方割據勢力前,基本上採取守勢,只在邊境適當顯示武力,並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同時與遼王派使臣經營和好,力圖保持北方戰線的暫時安定,對於南方諸國及割據勢力,趙匡胤採取選擇時機,利用矛盾,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方針,一一平定。公元 963年,首先平定荊南和湖南的封建割據勢力;公元 965年,又消滅了後蜀政權;接著,公元 971年月,一舉消滅了南漢政權;公元 975年消滅了南方諸國勢力最大的南唐政權。南唐滅亡後,南方剩下的吳越和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的地方割據勢力,迫於北宋的強大,也先後臣服。「先南後北」的封建統一戰爭的「先南」部分,基本告一段落,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復漢唐舊疆,平定北漢,收復燕雲16州。他兩次出兵北漢,後一次還是他親自出馬,但都因遼兵的增援而未成功,此志未遂,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諸國所得金帛運回汴京,建立了封樁庫,準備貯滿五百萬之後,向契丹贖回燕雲16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這筆錢作為軍費,兵戎相見。到宋太祖去世,除北漢外,基本上結束了延續幾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南方地區實現了「天下一家」。宋太祖雖然是個行伍出身的專制帝王,在加強專制主義皇權方面不惜餘力,但是,隨著他登上皇位,就開始了從軍人向政治家的轉化。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主觀所為,另一方面也是整個北宋統治集團這樣來塑造他。他善於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在統一戰爭中證明是正確的「先南後北」方略,就是集思廣益的結果。對宋太祖影響最大的,應當說是輔佐他登上皇位的重要謀士趙普。趙普在趙匡胤登基之後的所為,雖然不像是唐太宗手下的魏徵,但也是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趙普推薦一個人提任一個官職,太祖不同意,君臣對峙了三天,經趙普的據理力爭,最後宋太祖終於領會趙普舉薦的正確,欣然同意。還有一次,趙普提出給一個宋太祖很反感的人陞官,宋太祖不同意,雙方爭論起來,太祖大怒,說道:「我就不給他遷官,你能怎麼著我?」趙普嚴肅地說:「刑賞,天下之刑賞,怎麼能以陛下你一個人的喜怒來決定呢?」當了皇帝的趙匡胤逐漸認識到文人在太平年月中的重要作用,於是很注意用文人,並要求武臣也要看書學習,正是他的清明之舉,所以宋的官吏們都極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他也在趙普等大臣的協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政策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他把改革軍事機構的原則應用到改革政治經濟制度上來。使內外抑制,集權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在中央,宋太祖實行政務、財務、軍務分立制度,以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同時設參知政事副為宰相,既協助宰相處理政務,又防止宰相專權。設三司使主持財政,號稱計相,由樞密使負責軍政。在地方實行州縣二級制,州縣的行政長官經常調整。以知州知州事,並設通判,互相牽制。在財政上,削奪地方上的財權,設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除度支經費外,一律運用京師,這既保證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斷絕了地方上藩鎮興起的經濟基礎。為了保證各項制度的實施,趙匡胤建立了一套強有力的監察制度,諫官由皇帝親自挑選,成為天子的法官,督察各級官員的工具。同時,為擴大統治基礎,恢復科舉制度,把殿試製度固定化。在經濟發展方面,整頓混亂的賦稅制度,實行輕徭薄賦,獎勵農桑,興修水利,繁榮工商業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北宋的社會經濟有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在用人上,宋太祖賞罰分明,不念舊惡。在滅後蜀時,主帥王會斌等人貪殘殺降,儘管平蜀有功,還是被降職責罰,清廉的曹彬和轉運使沈義任都被特加優賞。有個叫董遵海的武將,在宋太祖浪跡天涯時曾仗勢欺侮太祖。宋初,董遵海有此過失被告發,被太祖召見,心想必死無疑。這時,宋太祖告訴他:「我不會忘舊惡的」。並對他委以重任,還把他陷於遼朝幽州的母親用黃金贖回來,董遵海感激萬分,也更加用心守邊,立下戰功。在賞罰分明的同時,太祖也不隨意猜疑大臣。有一天,他到趙普的府弟私訪,正好吳趙王錢椒送十瓶東西給趙普,說送的是海物。宋太祖讓趙普打開瓶子,見裡面裝得全是用來賄賂趙普的瓜子金。趙普大為吃驚,忙跪下請罪,言明自己並不知道瓶內所裝的是金子。宋太祖坦然地說:「收下不要緊,他以為國家的事都由你書生決定呢!」一件本來可以興起刑獄的事就這樣平息了。對大臣不隨便猜疑,就使得宋初最高統治集團內部能夠保持穩定的局面,這對宋太祖順利進行統一和削奪藩鎮權力兩條戰線的鬥爭,也有不能忽視的作用。公元 649年10月,年僅50歲的趙匡胤突然去世。圍繞太祖之死,有一個燭光斧影的傳說。其一為10月20日晚,突然陰雲密布,頃刻之間大雪和冰雹從天而降,太祖立即把他的弟弟開封尹趙光義召到寢宮,擺酒對歡,寄託後事。當夜,趙光義就住在宮中。第二天五更,太祖駕崩。這種傳說和猜測,彙集一點就是懷疑太祖是被太宗殺死的。宋太祖趙匡胤以一介武夫,黃袍加身而登上皇位,他南征北討,統一天下,結束了自唐中葉就開始的二百年的分裂局面,開始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新時期,他草創的許多祖宗之法,特別是中央專制主義集權,為宋王朝的昌盛發展創造了條件。他的一生以武功居多,但他卻扭轉了近百年來的重武輕文之風。「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史冊上,宋太祖可以說是一個為數不多的傑出帝王。十三,趙 佶君王無道天有道,國家不幸畫家幸。古代的江山社稷,完全由帝王一人所操縱,帝王的品行愛好、喜怒哀樂將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定。宋徽宋趙佶寵信奸臣宦官、喜歡縱情享樂,迷信道教,荒廢了朝政,丟掉了江山,真是國家的一大不幸。他在享樂之餘,受好書法繪畫,不但自己在繪畫上有較深造詣,又廣集畫家,擴充畫院,使宋代的繪畫藝術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九葉鴻基一旦休,猖狂不聽直臣謀。甘心萬里為降虜,故國悲涼玉殿秋」。「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山南無雁飛」。這些凄涼、悲哀的詩句,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徽宗所作。這位在文化藝術方面頗有成就的皇帝,治理國家卻昏庸無能,只落得國破家亡,客死他鄉。宋徽宗,名趙佶,生於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是宋神宗的第11個兒子,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哲宗死,按照封建世襲制度,只能在宋神宗的兒子中,再去找一位皇帝繼承者,然而無論是論資排輩,還是群臣議決,趙佶都缺乏當皇帝的資格與條件。奢侈的宮廷生活,嚴格的封建教育,養成了趙佶的特殊性格。他琴棋書畫無所不能,且有高深的成就和造詣,卻又玩世不恭,醉心於享愛玩樂。當時垂簾聽政、舉足輕重的皇太后,不知怎的對趙佶情有獨鍾,一再堅持「端王當立」。於是,在元符三年,趙佶即帝位,開始了北宋末年長達20年的黑暗統治。北宋末年,國家多災多難,危機四伏。趙佶聰敏,文採風流,卻誤國誤身。當了皇帝,照理應該日理萬機,處理國家大事,振作精神,重振國威。但是,過慣了奢侈、荒淫生活的趙佶,習性難改,盡情享樂。從此,國家大事無人問津,宋朝政府日益腐敗。最後,在「國破山河在,人非殿守空」的慨嘆聲中,趙佶淪為階下囚,徹底斷送了北宋的江山。宋徽宗愛玩,並且玩得相當離奇。當時他手下有投機變法的政客蔡京、最得寵信的宦官童貫等人把持朝政。他們狼狽為奸,干盡壞事。這些人為取寵徽宗,使徽宗玩得高興,提出了所謂的「花石綱」。1102年,童貫在宋徽宗當了皇帝之後不久,就專門到蘇州、杭州去採辦玩物。並且在那裡設「造作局」,役使工匠幾千人,打造象牙、金玉、織綉等各種工藝品,供皇帝享用。 4年之後,朱勔接替童貫。朱勔不但為趙佶製造玩物,而且還主持收羅各種奇花異石和稀世珍物,由淮、汴水道運往開封,每十船為一「綱」,故稱「花石綱」。這些從百姓中得到的一石一木,不僅不付絲毫價錢,而且稍有違抗,即興師問罪。這些奇花異石滿足了皇帝的玩心,卻耗費了民間大量的人力物力。老百姓為此而「中家破產,或鬻賣子女以供其需」。這種勞民傷財的「花石綱」,給我國東南地區及沿河人民,造成了災難……1120年爆發的方臘農民起義,就是由於江浙等地的人民,不堪忍受「花石綱」之苦,揭竿而起的。歷時三年的10萬起義軍,最終被童貫的15萬官軍所鎮壓,在此期間,徽宗曾下詔罪已,停止「花石綱」。然而,如同花崗岩一樣頑固的徽宗,在起義失敗後,就變本加厲,重新恢復了「花石綱」。宋徽宗不但愛玩,而且十分迷信。他崇信道教,認為天上有神仙鬼怪,並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在其出生地福寧殿東建玉清神宵宮,鑄神宵九鼎。他常常把自己打扮得人不像人,仙不像仙,「以道士百人」前呼後擁,前去祀天。徽宗還接受蔡京的建議,彙集古今道教事迹,編為道史,依照科舉之制設立道學一科,讓道士考試做道官,使人啼笑皆非。宋徽宗不但自己迷信,還把個人的信仰強加於民。他不但將北宋的物質文明盡收於皇宮,而且還把迷信播及於天下。用道教作為統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迷信加上無度的揮霍浪費,成為那時的一大災害,沉重的社會負擔。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一不靠愛民,二不靠科學與教育,而是製造迷信與歪門邪道,偌大一個國家怎能治理好?上樑不正下樑歪。宋徽宗荒淫無恥,他手下的人更是奢侈貪婪,童貫等人的宅邸,「金幣寶玉,充積如山,私家所藏,多於府庫」。對於這些貪官污吏,人民群眾早已恨之入骨,當時流行的歌謠中這樣唱道:「打破筒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這樣的皇帝,用了這樣一大批奸臣,趙宋政權怎能不跨台呢?儘管宋徽宗標榜自己繼承宋神宗的事業,以繼續執行和推行變法為號召,並且曾設想「消釋朋黨」,調和當時的黨派之爭,實際上,除了享樂,他什麼問題也沒解決。他全然沒有革新或改革的思想與行動。他不僅打擊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與忠直之臣,而且將稅收成倍增加。他不僅主張公開地掠奪民田,而且實行起賣官求錢的勾當。趙佶即帝位,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不幸,他統治時期,是宋朝最腐敗,最黑暗的時代。正當北宋日益衰落之際,我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卻急劇地強大起來。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由河北、山西兩路大舉南下。宋徽宗既不做任何戰鬥準備,又不進行作戰部署,依然過著「日射晚霞金世界,月臨天宇玉乾坤」的宮廷生活。金兵直逼開封,宋徽宗這才驚慌起來。連喊:「怎麼辦?怎麼辦?」此時此刻,什麼辦法也行不通了。他不得不「傳位東宮」,將皇位讓給兒子趙桓,即宋欽宗。而他自己,則置北宋天下和百姓於不顧,帶領一班奸臣逃離首都。他改頭換面,乘小船出開封,路上船擱淺,又改乘騾子南逃。攻到開封城下的金兵,遇到宋朝軍民的頑強抵抗,只得撤離東京北返。於是,逃到南方的太上皇宋徽宗,又返回開封,仍然花天酒地。金兵經過半年的休整,趁秋高馬肥之際,再度兵分兩路大舉南下。在河北、山西渡過黃河,又一次進逼開封。這一次,金兵毫不費力地將開封攻破,並且把宋徽宗和宋欽宗看管起來。靖康二年三月底,金兵押著幾百輛牛車,滿載金銀財寶渡過黃河北上。料峭的寒風,把咯咯吱吱的車輪聲吹得很遠很遠。最前面的一輛牛車上,坐的就是宋徽宗。透過氈幕的縫隙,他前望荒涼殘破的中原大地,後望隨行的皇族老小,不禁淚如雨下。他明白,是他葬送了宋朝江山,給黎民帶來如此劫難。想當初,如果他不重用奸臣,如果他能拿出一半精力操辦朝政,也決不至落到如此結局。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二十一日,當了年俘虜的宋徽宗在異鄉閉上了雙眼,終年54歲。宋徽宗雖享樂不羈,治理國家無能,但在文化藝術方面頗有成就。他本人是一位多才的藝術家,不僅長於書法、音樂、體育,而且對繪畫尤多貢獻。宋徽宗當皇子時,就很喜歡書畫,曾跟黃庭堅學書法,能「變其法度」,自成一體,稱為「瘦金體」,又跟大畫家崔白的高徒吳元瑜學習繪畫,並且為此下了很長時間的苦功。當皇帝時,他的書畫技藝已經相當精湛了。後為,他用了整整三年的工夫,臨摹了宮中所藏的漢代毛延壽以下37位名家的全部傳世佳作。每一件都要達到亂真的程度才肯罷休。這樣,朝政荒疏了,他對繪畫卻更著迷了。他在繪畫上博學廣識,妙體眾形,並多以生漆點睛,幾欲活動。他的花鳥畫,今天已為稀世珍品。《芙蓉錦雞》、《池塘秋典》等傳世名畫,其功力之高深,令人嘆為觀止。在宋徽宗的倡導下,畫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徽宗還搜羅了很多重要的繪畫作品,編纂了《宣和畫譜》,為繪畫史保存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宋廷為了培養繪畫人才,於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在東京成立畫學,內分六科,並制定入學考試條規,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繪畫專科學校。翰林書畫院,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招官考試。宋徽宗出題,什麼「踏花歸去馬蹄香」啦,「萬綠叢中一點紅」啦,什麼「野渡無人舟自橫」啦等等,既要考畫技,還要考畫家的理解力和創造力。對於應試的每一幅畫,宋徽宗總要認真品評,比考進士還重視呢!宋徽宗在位時,特別優禮畫家。對考入畫院的畫家,非常優待。他們可以穿高級官員才能穿的官服,拿相當優厚的俸祿。每天,都要有幾名畫家在睿思殿值班。宋徽宗退朝之後,必然要到睿思殿轉轉,或出題讓畫家作畫,或與畫家切磋繪畫藝術,或親自染筆寫生。這一時期,宋朝湧現出許多畫家和流派,對繪畫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影響。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宋徽宗登基,在政治上昏庸無能,在生活上荒淫無度,北宋政權從其手中滑落,對國家確是一大不幸。然而,他喜歡書畫,優禮畫家,促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對畫壇來說,卻是不幸之中的大幸。十四,成吉思汗百折不撓統一蒙古,一代天驕威震歐亞。十三世紀,成吉思汗的英名不僅在中華大地聞名遐邇,就是在歐亞大陸也廣為流傳。在燦若群星的古代政治家、軍事家中,他的雄才當屬榜首。成吉思汗性格堅毅、用兵如神,他的一生富於傳奇色彩。成吉思汗是一個迷,是一個空前絕後的「鐵」人。毛澤東詞《沁園春 .雪》,曆數了自秦始皇以來的古代傑出帝王。其中「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是我們所要介紹的主人公。公元1162年,在蒙古斡難河畔名垂百世的帖里溫孛勒塔黑地方,有個男嬰呱呱落地。他右手握著血塊,「眼神如火,容顏生光」。按當時的蒙古諺語,這是吉祥的象徵。那天,嬰兒的父親——蒙古乞顏部的酋長也速該,帶領部眾襲擊塔塔兒人,取得了勝利,抓到了兩個戰俘。其中有個戰俘名叫鐵木真,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也速該把剛剛生下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誰能想到,這個鐵木真長大後,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威名震動了歐、亞大陸。鐵木真歲那年,他的父親帶著他到弘吉剌部首領特薛禪家定婚。在回家的路上,也速該被塔塔兒人認出,用毒酒害死。乞顏氏族失去首領,勢力中衰,鐵木真的家族,一時陷入困境。他母親帶著幾個孩子,以及少數忠實的部眾,「拾著果子,掘著草根」,艱難度日。青少年時代的鐵木真,歷盡艱辛。有一次,為了躲避泰赤烏部的侵擾,逃進了山林。後來忍不住飢餓,下山尋找食物,不幸被俘。他被套上木枷,到處示眾。鐵木真利用泰赤烏人舉行宴會疏於防備的機會打倒看守人,幾經周折,逃回家中。在磨難中,鐵木真得到鍛煉,養成了機敏慎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性格。為恢復父親的事業,鐵木真決心聯合一些力量,共同對付泰赤烏部。他前往弘吉剌部迎娶童年時訂下的妻子孛兒帖,從而加強了與弘吉剌部的聯繫。接著又把孛兒帖拜見婆婆的禮物黑貂鼠皮襖,獻給克烈部的首領王罕。在克烈部的支持與協助下,鐵木真打敗了篾兒乞部,俘獲了大量的蔑兒乞部人作奴隸。從此,鐵木真登上了草原的政治舞台。經過這次戰爭,鐵木真的力量迅速壯大,一些過去在困難時刻離異的鐵木真家族,也紛紛向鐵木真靠攏。在王罕的支持下,鐵木真陸續戰勝了主兒乞部、篾兒乞部、乃蠻部、泰赤烏部等。公元1201年,鐵木真與王罕聯合打敗了札木合,並將塔塔兒部消滅。這樣,西起鄂嫩河上游,東至興安嶺、蒙古高原的東部地區,都歸併到鐵木真的號令之下了。鐵木真原來依靠克烈部的支持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尊稱王罕為「罕父」。不斷貢獻,王罕當之不疑。但是隨著蒙古部勢力日益強大,王罕和他的兒子桑昆愈來愈感到不安,雙方關係終於破裂。二者大戰於合蘭真沙陀約在今內蒙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旗北境。由於克烈部兵強馬壯,鐵木真寡不敵眾,被迫敗退,部眾潰散,只率領19騎落荒而逃。途經一片沼澤地——班朱尼河,什麼吃的都沒有了,正好有一匹野馬走來,他們射死野馬,汲河水煮野馬肉充饑。鐵木真舉手仰天發誓:「如果我建樹大業,定與你們同甘苦,違背這話,有如河水。」這就是蒙古歷史上有名的班朱尼河之誓。後來凡「同飲班朱尼河之水者」,均被封為大臣。鐵木真並不灰心,相反他又重整人馬,乘王罕父子打了勝仗防守懈怠之際,派自己的兄弟前去詐降,然後發動突然襲擊,經過三天三夜的苦戰,反而完全戰勝了克烈部,王罕在向西逃亡中被擊斃。克烈部被征服以後,草原上唯一還有力量與蒙古部抗衡的是西邊以「國大民眾」著稱的乃蠻部。其首領太陽罕說:「天上只有一個日月,地上如何有兩個主人!」他決心要與蒙古部較量一番。這時的鐵木真正利用戰勝克烈部的有利形勢,對軍隊進行整頓。他按十進位的原則將軍隊分成百戶,千戶,統一編組起來,委派了各級那顏。他挑選那顏子弟和其他勇士千人組成怯薛護衛軍,規定了怯薛輪番宿衛的制度。鐵木真通過這一制度,進一步健全了軍事組織,提高了他的權力。比起過去貴族聯盟時代那種每家「一圈子」各自為政的組織形式,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公元1204年初夏,雙方集結軍隊,進行決戰。太陽罕的力量相當強,鐵木真軍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雙方遭遇之後,鐵木真下令全軍,每人於夜間點燃五堆篝火,虛張聲勢。這一著果然有效,太陽罕以為蒙古軍人數眾多,先自膽怯。兩軍交鋒時,鐵木真親自打前鋒,銳不可當,乃蠻軍節節敗退,最後被迫據山固守。入夜後,乃蠻軍隊企圖突圍,遭蒙古軍攔截,許多人墜崖而死,太陽罕也在亂軍中死去。鐵木真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蒙古草原成為鐵木真的一統天下。瓜熟蒂落,收穫的季節終於到來了。公元1206年,蒙古的貴族、功臣們,在鄂嫩河邊舉行大聚會,一致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並上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強大」的意思。這一年。鐵木真45歲,大蒙古國宣告成立。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以後,在軍事、行政、法律、文化等各方面,都開創了一套新的制度。他把牧民編為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任命大大小小的奴隸主為十戶長,百戶長,千戶長和萬戶長。凡是15歲以上,70歲以下的男子,都編為士兵,平時生產,戰時打仗。他任命失吉忽禿忽為斷事官,把民事和刑事案例編成習慣法;還委派兀孫老人掌管宗教事務;命令畏吾兒今譯維吾爾人塔塔統阿用畏吾兒文字書寫蒙古語,讓奴隸主子弟學習使用,使蒙古人第一次有了文字。大蒙古國建立後,南邊與西夏、金朝為鄰,西邊與畏吾兒、哈剌魯相接,在蒙古草原以北的森林地帶,還有一些部落沒有降附。為此,成吉思汗對外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公元1205年,蒙古軍攻入西夏境內大肆搶掠,但很快便退回。大蒙古國建立的第2年,成吉思汗率軍再次侵入西夏,歷時五個月才退出。這兩次軍事行動都屬於實力偵察。公元1205年春,蒙古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經過激戰,蒙古軍隊包圍了西夏首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向金求援,遭到拒絕。公元1211年初,西夏納女稱臣,成吉思汗才退回蒙古草原。西夏稱臣後,解除了攻金時可能出現的側後威脅,於是成吉思汗便肆無忌憚地轉而向金朝進攻。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南征金朝,在野狐嶺今河北張家西北大敗金軍。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調集大軍再次由野狐嶺入長城,在澮河堡今河北萬全南擊潰金軍30萬。金朝死傷的將士「如爛木般堆著」,這一仗金軍精銳被消滅殆盡。山西、山東、河北和遼東的許多州縣都被成吉思汗佔領。正當蒙古軍在華北平原上馳騁時,金朝發生宮廷政變,永濟被殺,繼位的多宣宗獻出大量金帛駿馬等向蒙古求和。公元1214年 5月,金宣宗擔心成吉思汗重新入關,趕忙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10月,成吉思汗乘機圍攻中都,1215年 5月,中都終於被攻破。成吉思汗在攻金以前,畏吾兒政權已歸附了蒙古。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利用西遼內亂的機會,滅了西遼。西遼是金滅遼時,契丹貴族西逃所建立的政權。疆域包括今天新疆西部和新疆以西的部分地區。這樣,成吉思汗便與當時中亞的一個強大國家花刺子模發生了接觸。花剌子模的疆域,包括今天前蘇聯的中亞部分,阿富汗和伊朗的部分地區。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曾派遣了一支商隊去西方經商,被花剌子模的將領搶個精光。成吉思汗以此為借,發動了對花剌子模的戰爭。蒙古騎兵一直踏到申河今印度河。其中的一支蒙古軍,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嶺,長驅直入,進入今俄羅斯境內。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以西征時西夏不肯出兵為借,再次出征西夏,並佔領了西夏都城的外圍。西夏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得不投降。由於天氣酷熱,年老體衰的成吉思汗染上了斑疹傷寒,病情一天天加重,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對幼子拖雷和諸大將交代了聯宋滅金的方略。後來窩闊台滅金,基本上遵循了他的遺囑。公元1227年 8月,成吉思汗逝世於六盤山,終年65歲。公元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上廟號太祖,次年追謚號聖武皇帝。成吉思汗是中國和世界歷史上一個傳奇人物。他幼年曆經艱辛,成人後屢遭挫折,但從不氣餒,努力奮鬥,終於戰勝了一個個強大的對手,統一了蒙古草原。大蒙古建立後,他又接連用兵,四處出征。他的一生,「滅國四十」,在世界歷史上寫下了驚心動魄的篇章。十五,忽必烈萬里江山成一統,必行漢法治天下。或許,因為忽必烈的血管里流著其祖父成吉思汗的血液,他有著與其祖父同樣堅韌不拔、勇猛善戰的個性。他結束了延續三個多世紀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疆土面積最廣的王朝。作為少數民族帝王,他知曉治理漢地必須「附會漢法」,成為一代開國的名君。在中國歷史上,作為少數民族首領統一祖國,建立封建王朝的事例屈指可數。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就是其中之一。他帶領蒙古民族經過苦戰,使分裂近三個世紀的祖國復歸統一。由於忽必烈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幹和傑出的軍事才能,成為叱吒風雲的一代英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生於金宣宗貞三年(公元1215年)。其父為拖雷,在公元1331年北上討金回歸的途中病死,為蒙古立下了汗馬功勞。忽必烈的母親是一位漢化較深的精明能幹的女人,忽必烈自幼受到母親的嚴格教育,並受到了中原漢文化的影響。青年時代的忽必烈「思大有為於天下」,他常以唐太宗為楷模,密切注視著政治形勢的變化,積極創造條件,準備參與政治活動,這期間,忽必烈延納了劉秉忠等20多個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作顧問,為其出謀劃策。劉秉忠對忽必烈說:「古人說"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成吉思汗皇帝騎馬揮鞭,叱吒風雲,滅國四十,沒幾年就取天下。但是治理國家還要靠典章制度,三綱五常。」另一個謀士郝經也說:「今天誰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中國原有的治國之道,誰就能當中國的皇帝!」對抱有統治全中國願望的忽必烈來說,這些話是很有啟發性的。忽必烈與漢族地主階級的接觸,促進了他在政治上的逐漸成熟。公元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大汗位,成為蒙古國的第四代大汗。因為忽必烈是蒙哥諸弟中最大的一個,而且十分賢能,便被委任主管漠南漢地的軍國庶事。次年,忽必烈移藩府於金蓮川(今內蒙正藍旗東),繼續延用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組成金蓮川幕府,輔任他治理漢地。先後整治了邢州、關中、懷孟、河東南北路、西夏中興路、京兆等地,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及三年,號稱大治」。為了鞏固自己的根基,忽必烈讓劉秉忠在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西北)看風水、察地形,建造了宮殿、住宅,形成了一座新的城市,叫開平。這裡成為忽必烈的根據地,他的一大批謀士也聚集在這裡。公元1252年,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征討大理,1253年,攻佔了大理城,採納漢族謀士的建議,不枉殺百姓,得到當地居民的擁護。忽必烈此次奉命征大理,親自統帥三路大軍由北向南,越過了大渡河、大雪山、金沙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大壯舉。忽必烈附會漢法,治理漢地,損害了一部分蒙古貴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於是,這些人指責忽必烈王府的人奸利營私。結果導致了蒙哥對忽必烈的猜疑。忽必烈採納了漢人姚樞的建議,把妻子、兒女送到和林作為人質,以解除蒙哥汗的猜疑。然後於12月間,又親自去拜見蒙哥,蒙哥見忽必烈來朝,相對泣下,一場激化了的矛盾,暫時緩和了下來。公元1258年,蒙哥發動三路大軍進攻南宋。自己率主力軍進入四川,在攻打釣魚城時,被飛石打中後,不治而死。忽必烈統領東路軍,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他行進到黃河北岸時,聽到蒙哥去世的消息。他想加緊進攻鄂州,再北上奪取大汗位。哪知南宋援軍已到,鄂州一時攻不下來,而幼弟阿里不哥正準備搶先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西南)登大汗寶座。就在忽必烈一籌莫展的時候,南宋宰相賈似道派人求和。於是,他採納了幕僚的建議,與南宋簽訂了和約,並派軍隊去堵截蒙哥靈柩,收大汗印璽。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立即班師北上,於1260年 3月,到達開平,召集忽里台,在諸王的支持下,登上大汗的寶座,後來改開平府為上都。阿里不哥得知忽必烈先發制人,搶先宣布汗位,於是便在和林召集另一個忽里台,在另外一些支持他的諸王擁戴下宣布繼汗位。「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一個蒙古國出了兩個大汗,一場戰爭不可避免。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軍閥們的支持下,控制了中原廣大地區,阿里不哥只能在偏西地方謀求發展。1260年冬,忽必烈決定親征和林,阿里不哥聞訊撤到西北的謙州(今葉尼塞河上游南)一帶,忽必烈佔領了和林。1261年秋天,阿里不哥發動突然襲擊,又把和林奪了回去。忽必烈聞訊,馬上帶兵迎戰,雙方在戈壁沙漠以南進行交戰,阿里不哥大敗。以後阿里不哥多次被打敗,加上蒙古高原發生了饑荒,支持他的諸王眼看阿里不哥沒有希望了,紛紛向忽必烈歸順,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只得投降。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後,深知在當時條件下,要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必須坐穩中原的皇帝。在改變了蒙古傳統的選汗制度後,採用漢人預立皇太子的辦法,確定帝位繼承人。此外,忽必烈稱帝不久,即著手在燕京建造一座新城,這就是後來的元朝首都大都。至公元1264年 8月,改燕京為中都,正式定都於此,並改年號為至元。至此,由大蒙古國向元王朝嬗變的基本過程,大體完成。忽必烈以元王朝開國皇帝的面目,出現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在忽必烈即位以前,蒙古的政權機構十分混亂,忽必烈即位以後,在漢族地主階級的幫助下,仿照宋、金制度,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統治機構。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路、府、川、縣四級,縣以下又分鄉、都。元朝從中央到地方建立的這一整套完整的統治機構,加強了對地方和邊疆的控制,有效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也對組織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忽必烈在生產方式與剝削方式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諸如勸課農桑以富民;行仁政、不嗜殺,保護社會生產力;整頓戶籍和賦役制度;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等。這對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以及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都起過積極的作用,有些地方出現了「戶增,田野辟」的景象。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並通過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制度、穩定了對北方的統治,這樣,他便把統一戰爭的目標,集中到南宋。忽必烈取得帝位後,曾派郝經為國信使,入宋告即位,要履行和約,每年向蒙古獻銀20萬兩,絹20萬匹。權臣賈似道向南宋朝廷隱滿了和約詳情,為了苟安,拘留了郝經。公元12年,忽必烈便以南宋當局扣留使臣為借,大規模舉兵攻打南宋,襄陽和樊城是南宋邊防重鎮,忽必烈軍隊採用水陸夾攻的辦法,用 5年的時間,終於奪取襄、樊二城。公元1273年 6月,忽必烈發布伐宋詔書,任命左丞相伯顏和平章政事阿術統帥20萬大軍,水陸並進,大舉伐宋,12年正月,伯顏兵臨臨安城北。二月,謝太后、宋恭宗趙顯獻傳國璽及降表,投降元朝。公元1279年,又消滅了流亡到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並初步奠定了我國疆城的規模。在忽必烈進行統一戰爭過程中,蒙古貴族昔里吉、王乃顏、哈丹、海都等不斷發動叛亂,忽必烈親自挂帥征討,經過幾年奮戰,先後平定了諸王的叛亂。維護了西北和東北廣大地區的統一。忽必烈統一全國以後,結束了自唐末五代 3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使「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的廣大地區,置於一個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但是這個時候,忽必烈身上所表現的改革舊俗、附會漢法的積極因素在逐漸減退,而保守、嗜利、黷武等消極因素卻逐漸增長。當初投奔忽必烈,並在元王朝建立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的漢人儒士、官僚,不是相繼被冷落。回人阿合馬卻受到重用,從主管中央財政,發展到獨擅朝政,引起了漢人官僚的不滿。不久,阿合馬被殺。忽必烈又先後用盧世榮、桑哥理財,均以失敗告終。忽必烈一生熱衷征戰,他滅掉南宋以後,便把對外侵略視作大汗神聖的事業。先後對周圍鄰國高麗、日本、安南、緬甸、占城、爪哇等發動戰爭。這些侵掠戰爭,不僅給被侵掠諸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而且也為元朝統治下的各族人民帶來了不可名狀的痛苦,四民廢業,士兵死傷無數,激起了國內、國外人民的反抗、起義,這些侵略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公元1294年,忽必烈病死在大都,終年80歲。廟號世祖,謚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十六,朱元璋濫殺功臣,獨攬大權。朱元璋出身於農家,經過十幾年征戰奪得天下,其原因之一,則得力於和他患難與共的開國功臣們。然而,中國封建社會君尊臣卑,皇權至高無上,公侯大臣只能尊崇皇統,並無任何與皇權頡頏抗衡的權力,甚至連本身的生死榮辱也盡操在皇帝手中。朱元璋稱帝後,深怕元勛宿將、文士儒生看不起他這個和尚出身的皇帝,特別是害怕別人覬覦他家的金鑾寶座,將有開國功勛的文臣式將誅殺殆盡,成為中國歷史上殺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在封建社會裡,任何一個政治、軍事集團在奪取權力鬥爭的過程中,面對著共同的敵人,一般尚能夠保持團結一致。但是,在取得奪權勝利之後,其內部必然會為爭權奪利而產生矛盾和鬥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以他為首的農民起義軍集團,隨著改朝換代的勝利,都已轉化為地主階級的代理人,成為皇帝、國公、列侯、高官顯要。各個成員之間,為了自己的私利,必然要為分配勝利成果而明爭暗鬥。朱元璋殺戮功臣就是新形勢下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產物。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也許在中國歷代的開國君主中是最「卑微」的。他生於元天順帝天曆九年(1328年),幼名望八,入起義軍後改名元璋。祖上幾代都是種田人,由於受不了地主的剝削幾經遷移,到他父親時,才搬到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縣太平鄉孤庄村。朱元璋小時候,因家裡窮,念不起書,只好出來給地主放牛牧羊。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大旱,繼之以蝗災、瘟疫,父母及大哥相繼病餓而死。一歲的朱元璋,只得走上了出家這條路。但相對安穩的齋飯沒吃上兩月,寺廟因田租收不到,齋糧不斷,只好四處雲遊,化緣度日。三年之中,走遍了淮西的山水城邑,飽嘗了風霜之苦。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 5月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皖北起義, 8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起義,起義很快遍及全國各地,起義者以紅巾包頭,故稱「紅巾軍」。至正八年1345年在外雲遊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皇黨寺。元朝鎮壓紅巾軍的軍隊放火燒了皇黨寺,使他無處容身,遂於至正十二年1352年脫下袈裟,投奔到郭子興的紅巾軍中,因作戰勇敢機智,逐漸得到賞識和重用。1355年郭子興死,他被韓林兒任命為左副元帥。1356年,他率軍攻佔集慶今南京,被韓林兒封為江南等處中書省平章即宰相朱元璋利用元軍正被北方紅巾軍拖住,無力南下的機會,在安徽、江蘇、浙江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隨著軍事勝利的發展,他的部隊吸收了大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其中有李善長、劉濂、劉基等。在這些人的影響和幫助下,朱元璋開始注意建立根據地的工作,同時也逐步向地主階級代理人轉化。1357年,朱元璋軍攻克徽州,當地儒生朱升向他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採納了這個建議,逐漸以南京為中心,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區域。在這個區域內,他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安定農民生活,使自己有了日後削平群雄、統一中國的雄厚物質基礎。同時,他十分注意鬥爭策略,繼續奉韓林兒為主,以龍鳳為年號。1361年,陳友諒進攻南京,被朱元璋擊敗。1363年,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再次失敗,中矢而死。其子陳理於次年投降,漢亡。滅陳友諒後,又來對付東面的張士誠,1367年朱元璋攻陷蘇州,張士誠被俘後自縊而亡,三吳平定。據有慶元、溫、台一帶的方國珍勢弧,也遣使歸降。到這年底,朱元璋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羽毛漸豐,朱元璋開始獨樹旗幟,他不再與韓林兒聯繫,並撤除了在南京為韓林兒設的御座。1367年,他在討伐張士誠的檄文中公開咒罵白蓮教是「妖言」、「妖術」,污衊紅巾軍「焚盪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這年冬,他派人在瓜步江中沉殺了韓林兒。這樣,朱元璋就完全背叛了農民軍,成為一個地主階級的代理人。1367年,朱無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25萬北伐。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就這樣,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經過一番艱苦奮鬥,終於成了稱孤道寡的皇帝,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史上又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朱元璋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取得了君臨天下的最高權力。如何保住皇帝的寶座,讓朱家子孫世代保有這大好河山呢?這使朱元璋煞費一番苦心。朱元璋一面大力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統治政權的基礎,一面對政治制度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朱元璋總結了歷史上成敗治亂的經驗教訓,首先改變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權機構。在中央機構中,廢去中書省和丞相,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使六部直屬於皇帝。又以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獄,使其互相牽制,一切兵刑大權也都總攬於皇帝。在地方機構中,廢除了元代的行中書省,在全國設十三布政使司,並把各省的兵、民、錢、糧分別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管理。政使掌民政,按察使掌刑事,都指揮使掌兵力,叫做「三司」。為了加強監察機構的職能,朱元璋還在都察院下設監察史。代皇帝巡視地方、彈劾官吏,監察民情。此外,還設立通政司處理臣民的章奏。上述對行政機構的調整和改革,表明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明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加強國家的武裝力量,明太祖創設了衛所制度,明朝的軍隊約有180萬,都編製在衛所之中,大抵500人為一衛,1200人為一千戶,120人為一百戶所,衛所設有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軍士皆另立戶籍,叫軍戶,軍戶是世襲的。明朝規定,軍戶皆由國家分給土地,令其屯田自養,平時軍士由衛所軍官負責操練、屯田,一遇國家有事,則撥歸兵部派遣的總兵官統領,這樣,兵部、都督府、總兵官都不能獨專軍權。明太祖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對某些地區的豪強地主也進行了打擊。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後,就賜予功臣宿將大量的土地,但這批新貴並不以此為滿足,又通過各種非法手段,兼并掠奪土地,仗著自己開國功高,驕橫放縱,多行不法。這班新地主階級就漸漸和中央皇權發生矛盾。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鎮壓胡惟庸集團的同時,凡被認為對明王朝有危險的文武大臣,都被羅織罪狀,加上胡黨的罪名,處以死刑,胡惟庸最初的罪狀是「擅權枉法」,之後,隨著朱元璋翦除異己,鎮壓反對派的需要,又製造所謂通倭寇、叛逆等罪。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發展到曾串通李善長謀反,又進行了一次大屠殺。胡案十年間,牽連被殺的公侯大將文臣達20餘人,合計殺了三萬多人。成為明初第一大獄。胡案以後,朱無璋又以謀反的罪名誅殺大將軍藍玉,並抄斬三族。平時和藍玉關係密切的將臣,都被定為逆黨,抄家滅族。這個案件共殺了一萬五千人,把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殺了個乾淨。除胡藍兩大獄外,朱元璋又常以某罪名對某個開國功臣或賜死,或鞭死,或砍頭。連替朱元璋出生入死、功勛卓著的徐達也沒能倖免。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屠殺功臣最厲害的要算朱元璋,他殺功臣手段之狠,連他最崇拜的老鄉劉邦也望塵莫及,確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朱元璋數以萬計地屠殺元勛宿將,冀圖保證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承襲制度,以維護未來嗣君。但由於功臣武將幾乎被誅殺殆盡,因而軍權已完全落在藩王之手,不久皇室內部矛盾表面化,終於爆發了「靖難之役」,建文帝無戰功顯赫的武將可資調遣,亦無老謀深算的文臣可用,最後城破自焚而亡。作為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獨創性的措施,他奠定了明代近三百年統治的政治與經濟基礎,對於鞏固和發展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有過貢獻。他的功績在於統一全國,使人民能夠過和平安定的生活,在於能夠接受歷史教訓,大力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在於解放奴隸,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於保護商業,繁榮了市場;在於嚴懲貪官污吏;在於不信符端,不求長生,講究節儉等等,這些措施都是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是應該肯定的。但他的缺點也很多,這個曾被封建地主階級視為「盜賊」的人,時時擔心著江山的鞏固問題,故使他「憂危積心」。為此,他對官僚機構,軍隊組織,不斷進行改造,大肆屠殺功臣。但他畢竟出身卑微,來自社會下層,了解民間疾苦;所採取的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措施,推動了社會發展。在歷代封建帝王中,他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卓越人物。十七,康熙帝平藩收土彌邊患康乾盛世千秋傳。康熙,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君臨天下六十一載,勵精圖治,勤奮不懈,建樹頗多,對於當時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中國古代帝王中屈指可數的佼佼者之一。康熙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 ?玄燁,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順治帝的第三子.公元11年順治帝去世。他臨終前留下遺詔,傳位於皇三子玄燁,廟號為聖祖,年號為康熙。用康熙作年號,是因為這兩個字滿文的意思是「安定太平」,後來人們為實現安定太平這個願望,就將康熙作為皇帝來稱呼了。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十八日,康熙降生。按照清代宮廷的規定,皇子生下以後,即由保姆、乳母等撫養,親生母子不得同居一宮,所以康熙從小很少得到母愛。順治帝對他的母親佟氏感情冷漠,也直接影響到對她生下的皇三子康熙的感情。真誠地鍾愛康熙帝的是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特令自己的侍女蘇麻喇姑悉心照看。自康熙懂事起祖母就按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孫兒。如「儼然端坐」一項,是皇帝舉止修養最基本的功夫。據史書記載,康熙帝六歲時和兄弟一起向順治帝請安,順治帝問起每人志向,皇二子福全只說:「願為賢王。」康熙卻說:「願效法父皇」。使順治帝深為驚奇,產生了讓皇三子玄燁將來接替帝位的想法。康熙八歲登皇帝位,朝中有人提出請孝庄太后垂簾聽政,被太后拒絕。但祖母為了扶持孫子,確實耗費了很大的心血。孝庄太后通過順治帝遺詔,確立了四大臣輔政的政治體制。這四大臣是索尼(正黃)、蘇克薩哈(正白)、遏必隆(鑲黃)、鰲拜(鑲黃)。四大臣中索尼年老,遏必隆軟弱,蘇克薩哈勢力弱小,而以鰲拜武功最多,把持大權,眼裡根本沒有這個小皇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宣布親政,但有名無實,大權仍掌握在鰲拜手中。要想奮發圖治,首先就要整肅朝綱,搬開這塊阻礙國務正常進行的大絆腳石。於是康熙把自己裝成一個好玩的青年,經常在宮中與一些同自己年齡相近的待衛練摔跤取樂。康熙八年5月1日,鰲拜入宮,見康熙和往常一樣與那些少年侍衛練習摔跤,心中毫不介意,行至跟前,不料康熙一聲令下,一個年歲稍大的小侍衛,把鰲拜打翻在地,小侍衛們隨即一擁而上,把他捆綁起來。接著康熙又下令逮捕鰲拜的黨羽,並命康親王傑書主持審訊。宣布鰲拜30條罪狀,軟禁終身。鰲拜的黨羽也都受到了不同的懲處。康熙帝清除了專擅朝政的鰲拜集團,親自執掌了最高統治權力。從此,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康熙清除鰲拜勢力後,十分重視國家的統一和權力集中。西南和南方的「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擁兵自重,故處理「三藩」是當時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康熙正在尋找解決三藩的機會時,尚可喜上疏表示願歸老遼東,以子尚之信襲爵。接著吳三桂、耿精忠也作出同樣的表示,來試探朝旨。康熙便抓住這個機會,立刻作出決定:三藩俱撤,並且不準尚之信襲爵,這一來吳三桂首先揭起叛旗,耿精忠繼而響應,尚之信要挾其父也反了,其他與吳素有聯繫的將領也紛紛而起,一時戰火燃遍長江以南半個中國。引發了長達八年的平叛戰爭。康熙當時20歲,面臨此事,毫不驚慌,派兵遣將,從容應付,最後獲得勝利。平「三藩」是康熙鞏固和加強中國統一的重大業績。三藩平定,康熙就著手解決台灣問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了侵佔台灣的荷蘭殖民勢力,把台灣建設成抗清復明的基地。但隨著南明政權的逐個覆亡,和清朝滿漢地主階級聯合統治的建立,也隨著鄭成功去世後鄭氏家族政策上的變化,到康熙時,台灣已由抗清基地變成了事實上的割據勢力。康熙決心收復台灣,他重用主張收復台灣的姚啟聖為福建總督,又派出留在身邊13年作內大臣的施琅,到福建擔任水師提督,「規復台灣」。康熙22年(公元1683年)8月,由施琅率兵,經過澎湖一戰,清軍順利地開進台灣,台灣回到祖國懷抱。這一事件中,充分證明康熙知人善任的才能和魄力,他能夠放手使姚、施二人都得以各展其長,各盡其能。平定了南方的三藩叛亂和東南海疆,康熙便著手解決東北的沙俄入侵和西北喀爾丹分裂邊疆的問題。對沙俄的侵略活動,康熙親政以後就注意到了,等三藩和台灣問題一解決,就立即處理此事。康熙22年(公元1683年)即任命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對俄羅斯進行軍事防禦。轉年俄人佔據我國雅克薩、尼布楚二城。中國軍隊在康熙親自策劃和指揮下,集結八旗和蒙古騎兵、福建藤牌兵,以彭春為統帥,攻克了雅克薩城,救回來被擄走的索倫、達呼爾百餘戶人。第二次作戰又獲勝,俄方提出願和的要求,康熙答應了他們的要求。於是在康熙27年(公元1688年8月2日)經雙方簽字締結了《尼布楚條約》,中國收回了雅克薩等長期被俄國霸佔的領土,作為讓步則同意把本屬中國的尼布楚劃歸俄國。總的說來,康熙在位期間,在反對俄國侵略者的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條約》的簽訂,緩和了中俄兩國間的緊張局勢。此後康熙集中力量平定準噶爾叛亂,進一步實現國家統一。康熙在他幾十年的執政時期採取了很多措施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社會經濟政策同樣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他一面禁止滿族繼續沿用落後的生產方式,如圈佔房地、逮捕逃人、掠賣人、霸佔市場等;一面積極恢複發展農業生產。其主要措施有治河、墾田和蠲免等。康熙所推行的一系列社會經濟政策,對於恢復、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促進商業貿易的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康熙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位傑出的皇帝,他的一生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他在位1年,是歷代皇帝當權最長的。在他統治時期,中國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堅強統一的封建國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使殖民者望而生畏,中國的封建經濟文化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康熙在長期的戰爭中,運籌帷幄,率兵親征。他那廣闊的政治視野、敏銳的戰略眼光和高明的作戰指揮藝術,不僅對當時的治國治軍和戰爭實踐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康熙的主要貢獻,在於他能夠順應農民戰爭之後社會經濟文化需要恢復和發展,生產力需要獲得一個新的高漲的歷史要求,在於他能夠順應國家統一這一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從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維護封建地主階級國家長遠統治的目的出發,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並把它堅決貫徹執行,從而對社會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康熙畢竟是封建制度的代表者。他的統治及各種策略,都必須是以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為主要目的。所謂「盛世」是從整個歷史發展相對而言,即使在「康乾盛世」,最下層的勞動人民的處境也是悲慘的,地主階級嚴酷剝削農民也還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現實。康熙的傑出之處和巨大貢獻,是能順應階級鬥爭造成的局勢,使社會生產力逐漸發展,歷史不斷前進。而且在這些方面,他盡了最大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績。在打擊內部敵人的分裂叛亂,反對外來殖民勢力的侵略、顛覆,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繁榮昌盛,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國內各民族的團結、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等重大問題上,康熙的歷史功績是應該給以充分肯定的。康熙本人雄才大略,遠見卓識、文武兼備。不愧為一位對我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傑出皇帝。十八,乾隆帝十全老人文治武功,康乾盛世名垂史冊。乾隆皇帝繼承父祖業績,勵精圖治,與他祖父康熙皇帝共同創建了名垂史冊的「康乾盛世」。在他統治時期,為清王朝的繁榮昌盛,為中國多民族的統一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年齡最大,文治武功兼備的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到了晚年以後,由於陶醉於自己的功業之中,自處安逸,喜戀聲色,聽任和糰專政,使清王朝由盛轉衰。乾隆皇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曆(1711一1799)。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代皇帝,也是我國歷史上知名度很高的帝王之一。他繼承父祖業績,勵精圖治,為清朝統治的鞏固和中國社會的進步,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使清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乾隆帝的生父為雍正帝,生母鈕鈷綠氏。乾隆帝從小聰慧,深得祖父、父親的寵愛。雍正目睹諸王爭奪儲位之殘酷鬥爭,遂於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定秘密建儲的制度,立弘曆為嗣密書之,藏於大內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雍正十一年(1733年)弘曆被封為和碩寶親王,其弟弘晝為和碩和親王。從此後,雍正有意識讓他兄弟二人在政治舞台上頻頻亮相,參與政務,以資歷練。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駕崩,庄親王胤祿等受命宣讀密詔,九月,弘曆即皇帝位於太和殿,改年號為乾隆,時年25歲。乾隆統治時期,清王朝國力鼎盛,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達到了包括漢、唐在內的所有王朝的頂峰。在政治上,乾隆十分注意吸收前朝的歷史教訓,採取了一系列的預防措施,杜絕了外戚、宦官、宰相專權,而皇帝的權力經常旁落的歷史的重演。對外戚、宦官、藩鎮嚴立章程,預先防範。同時一方面繼續嚴禁朋黨,打擊諸王和權臣勢力,加強思想文化的鉗制;另一方面,為了鞏固政權,穩定封建秩序,又動用懷柔手段,極力籠絡漢族地主官僚及知識分子,安撫黎民百姓。整頓吏治,嚴懲貪墨。他反覆告誡主持考核的各級官員,一定要「矢慎矢公,正確至當,舉一人,使眾皆知勸,退一人使眾皆知儆,始足以澄清吏治,整飾官方」。由於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視,在他執政的幾十年間,京察、大計一直按期舉行,並堅持定期對各級官吏進行考核。一經發現有違法亂紀行為,立即予以懲治。苞苴公行,貪墨成風,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痼疾。乾隆帝針對各級官吏中「侵貪之員,日積而多,比比皆是」的情況,採取了斷然措施。他下令將賄賣生童案的喀爾欽籍沒家產,正法示眾;對向案犯索賄證據確鑿的西琳、巴陽阿等人也正法示眾。經過對各種案犯的嚴厲打擊,各級官吏中的貪污現象有所收斂。乾隆皇帝還下令,「嚴禁屬員饋送禮物」,乾隆帝實施的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貪風的蔓延和發展,也對全國吏治的整頓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經濟方面,乾隆注意獎勵農桑,促進了社會發展。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狀況如何,關係著大清王朝的江山能否長治久安,因此,乾隆即位後很重視社會經濟和人民的生計,除獎勵農桑,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作為考察各級官吏政績的主要標準外,還勸農開墾田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順治八年(151年)全國耕地面積不過二百多萬頃,到雍正二年(1724年)就增加到80多萬頃,至乾隆三十一年,更增長為40多萬頃。農作物的品種和產量也有很大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因人迅速增長而導致的耕地相對不足的矛盾,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這時一些行業中有了手工工場或買商,經濟生活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並且手工業無論在質和量上也都超過了前代的水平。國家財政狀況、國家貯備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文化方面乾隆除大量編撰各種經說、方略、官書、續三通以及十三經刻石、翻譯佛藏外,從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七年,他組織文人編出了中國封建時代空前絕後的一個大部頭——《四庫全書》,這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它分經史子集四類,所收書共有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 230萬頁,約 8億字。此書包羅宏富,浩瀚廣博,是我國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當然,乾隆為了嚴錮人們的思想,加強思想統治,秉承其父的作法,竟興起了多次文字獄,嚴重地窒息了文化、學術的發展。軍事方面,乾隆皇帝抵禦外侮、平定叛亂,用戰爭手段保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保證了國家統一。清朝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廣袤的邊徼地區,他們對清王朝的態度如何,一向是清朝統治者十分關心的問題。乾隆繼位之後,承先朝遺業,繼續把安定邊疆、鞏固統治當作朝政要事,並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十次,即兩次平定準噶爾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苗族頭人,一次征服回部,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征服緬甸,一次征討安南(今越南),兩次擊退廓午爾喀(今尼泊爾)軍隊的入侵。乾隆皇帝對自己的武功非常欣賞。他晚年寫詩自詡自己是「十全大武揚」,用漢、滿、蒙、回四體文字刻碑《十全記》,以記其武功之業績,後來還乾脆稱自己是「十全老人」。實際上,這十次大規模的戰爭,由於各自的起因、目的、效果不盡相同,其歷史作用也不一樣。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值得稱道的是其中七次平叛禦侮的戰爭,這就是兩平準部,一定回部,兩平大小金川,兩次抗擊廓爾喀入侵。準噶爾部是厄魯特蒙古四部之一,主要活動於我國新疆北部地區。康熙、雍正年間,準噶爾部在其首領噶爾丹的統治下,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佔領了南疆地區,並多次攻掠喀爾喀蒙古,甚或出兵西藏,進犯內地,嚴重影響到清代西北邊疆的安寧。為了打擊準噶爾部的分裂割據活動,康熙、雍正曾經數次出兵,但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乾隆十年噶爾丹策零死,其內部發生變亂,貴族之間為爭奪汗位互相戕殺,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支持下取得汗位,阿睦爾撒納是個有野心的人,他對達瓦齊的支持是另有所圖的。不久兩人發生衝突,阿睦爾撒納力不能敵,遂於乾隆十九年冬率部歸順清朝。被乾隆封為親王,而達瓦齊則繼續保持分裂割據的狀態。於是乾隆皇帝便決定進攻達瓦齊。乾隆二十年,以班第為統帥,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領軍五萬,分兵兩路。大軍會師於博格塔拉河,清軍勢如破竹,准部渠帥望風崩潰。清軍直搗伊犁,達瓦齊棄城率殘部逃往格登山,復為清軍所敗,於是又倉惶逃往南疆烏什,被城主霍集斯擒獲,獻俘清軍。乾隆首次平準戰爭大獲全勝。阿睦爾撒納也因功晉封為雙親王,食雙俸。但阿睦爾撒納歸附清朝,僅僅是想借兵攻打其政敵達瓦齊,在達到目的以後,其野心又膨脹起來,他一心想作厄魯特四部的汗,妄圖「專制西域」,當年就發動武裝叛亂,迫使班第兵敗自刎。乾隆二十一年,乾隆命策楞率軍平叛。阿睦爾撒納兵敗後逃往哈薩克,清軍窮追不捨,繼而他又投奔沙俄並病死在俄國。叛亂至此被徹底平息。新疆北部的準噶爾部叛亂平定不久,南疆即天山南路又發生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乾隆二十四年,清軍兵分兩路,大舉向葉爾羌及喀什喀爾進攻,霍集占兄弟棄城出逃,清軍窮追不捨,在巴達克山界全殲叛軍。在解決邊患、經營邊疆的同時,清朝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平定大小金川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發生的戰爭。大小金川是大渡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地處四川西北部,歷來是藏族聚居之處。清沿明制,在該地區實行土司制。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先是企圖吞併小金川,繼而公然發動叛亂,攻掠鄰近革布希扎及明正兩土司,並擊敗了前來彈壓的清軍。清軍在乾隆十二年,以三萬兵力彙集四川,分兩路向金川地區進攻,由於山高路險,碉卡林立,又輕敵冒進,遭挫後,又畏葸不前,再加上戰略不當,始終不能取勝。後改變了戰略,集中兵力直搗敵巢,莎羅奔畏懼投降,乾隆赦免其罪,仍授土司。由於大小金川仍受土司管理,一些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當地土司爭鬥依舊不斷,最後終於釀成更大規模的叛亂。乾隆吸取了上次教訓,決心徹底平叛,於乾隆四十一年徹底平定了大小金川的叛亂。除了平叛以外,乾隆朝還先後擊退了廓爾喀(今尼泊爾)軍隊的入侵,並取得徹底勝利。清廷平定叛亂,抗擊侵略,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從此,從西北到西南的廣袤地區,一直置於清政府比較牢固的統治之下,邊疆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是,乾隆年間所進行的戰爭,並非都具有這種積極的歷史作用。作為一個封建大國的專制君主,當其統治受到影響、地位受到挑戰時,往往會憑藉武力進行鎮壓。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入侵緬甸,進兵安南,以及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就屬於這種類型的戰爭。乾隆在位期間,先後進行的十次較大規模的戰爭,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勝利。然而,任何戰爭總是有其負面效應的,長年不斷的征戰,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嚴重的破壞,僅在十次戰爭中傷亡的人員,就多得無法計算。儘管如此,乾隆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立志於社會的繁榮和人民的休養生息,與他祖父康熙皇帝共同創建了名垂史冊的「康乾盛世」。當然,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乾隆帝也是一樣,由於他晚年寵信奸相和C1,大興文字獄,血腥鎮壓人民的反抗鬥爭,揮霍無度,使他的後期統治由盛轉衰,然而,這也是他所處的時代及階級的局限性所決定的。總之,在他六十餘年的政治生涯中,他為清王朝的繁榮昌盛,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年壽最高,執政最久,影響最大,文治武功兼備的傑出的大政治家。


推薦閱讀:

邵氏電影之武俠風雲——三位武俠電影導演淺析
「烽火張垣」後唐風雲——蔚州木瓜澗伏擊戰
早安心語:安守一顆平常心,人生才能笑看風雲
![近代風雲]第三隻眼睛圍觀中國境內之日俄戰爭
邵氏嘉禾風雲

TAG:人物 | 風雲 | 風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