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出現的寫作混淆現象——對報告文學與紀實文學的辨析(李炳銀)
近些年來,標著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的作品很多。因為這樣的文學都有寫真紀實的特點和作用,所以,在作品體裁的認定上就十分的隨意。有不少作品的體裁標示是不準確的。因為這樣很不準確的標示,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二者的交叉混淆就愈來愈嚴重了。加之在不少的文學評獎和作品選集中,對此好像也不細究,全都一鍋煮了(我自己也參與了這樣的活動)。這樣的結果,也使這樣的混淆變得更加嚴重。
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其實是有很多區別的,對於這二者的混淆,會對創作帶來許多不好的影響。我曾經反對使用「紀實文學」這樣的概念。因為,這個概念是一個很空虛、寬泛的概念,它缺少實際的指向和認定。像用「文學」指示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戲劇等這些體裁對象的作品一樣,而這些體裁的創作之間是有許多明顯差別的。我們可以說某一本書是文學類書籍,用以區別它同科技、醫療、藝術等類別的不同。但我們就不能夠籠統地表明這是一本「文學」書,而是直接明確地標明它是詩歌,或是小說。「紀實文學」,本應是文學的內涵品性,具有紀實特點的作品就有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回憶錄等,也可以再加上現在人們認可的「歷史紀實」。但不能夠用「紀實文學」來統馭這所有的文學品種,將其都視為「紀實文學」來對待,而要尊重各自的特性。
我現在不反對紀實文學,但是要將它看成一種有自己特殊表達目的和方式的文學文體,而不能夠用它來概括和代表所有具有紀實特點的其它文學體裁形式。有不少人提出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的區別如何的疑問,我這裡就自己的理解著重談一些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不同與區別的地方,以期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
一
關注和用力的重點不同:
報告文學創作,是同報告文學的生成背景和個性特點聯繫在一起的。報告文學最突出的個性特點有四,即真實性、現實性(也有人稱為新聞性)、思想性和文學性。真實性是報告文學的生命,也是報告文學區別於其它建立在虛構基礎上的文學體裁作品的根本所在。現實性是報告文學參與和推動社會建設的基點所在,是報告文學能夠區別其它歷史、個人內容作品的突出標誌。茅盾先生曾經指出:「『報告』的主要性質是將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事件立即報告給讀者大眾。題材既是發生的某一事件,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還指出:「『報告』作家的主要任務是將刻刻在變化、刻刻在發生的社會和政治的問題立即有正確和尖銳的批評和反映。」所以,這種現實性也應該是報告文學自主舞蹈的重要陣地,是報告文學以己之作為影響改變現實社會的舞台所在。報告文學的思想性,更是報告文學的靈魂。報告文學創作應該是報告文學作家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獨立感受、面對和思考認識的個性表達。不能夠將沒有很好的對象選擇,只是描述了真實生活事實的作品看成報告文學,最少它不會是優秀的報告文學。所以,思想性是報告文學參與社會觀察、社會認識判斷和獨立理解的重要基石。至於文學性,自然很好理解,就是報告文學必須藉助文學的藝術表達將自己的真實、現實、獨特的社會感受表達出來,使得讀者喜歡和便於接近和接受。這些特點,就是報告文學所應關注和用力的節點。
而現在人們所認可的紀實文學作品,卻和報告文學的這些要求不完全相同。我們看到,所謂紀實文學,大多都是在面對和記述著某些歷史事件和個人行事,或是在揭秘與介紹著某些事件的內情和進程。這就明白地表明,這些紀實文學作品的用力點在於對歷史的接近和解析,而和直接的現實生活有明顯距離的。即使是作者在這種歷史的記述中表露了一定現實的認識和理解,其實也是十分輕微和有限的。另外,紀實文學在接近真實的過程中,是有不少困難的,很多的內容,都是過去式的存在對象,沒有了事件的直接參与者,僅憑書面資料和有限的訪問,是很難保證其記述內容的真實性的。這些年間,不少紀實文學作家被譴責和起訴,其原因就在這裡。另外,紀實文學作品,往往對於歷史的事件進程和人物的經歷感興趣,而並不在這些內容的思想內涵評判方面用力的。所以,作品所提供的多是一些作家掌握的事實,這也許對還原歷史對象的原貌有益,但比較缺乏獨立思想的表達。有很多是作家對既成看法意見的重複和被動無奈的依附。紀實文學有出色的作品,但有相當數量的作品,是歷史資料的簡單羅列彙集,在文學性方面表現乏力。如果不是可以滿足某些人們因為歷史的遮掩而從中獲得一些新鮮消息的好奇的話,某些紀實文學幾乎價值輕微。紀實文學在根本上也許還不能夠認定是一種獨立的創作,將其視為歷史的追蹤和文學整理呈現也許比較妥當。
二
寫作的方式和意圖不同:
優秀的報告文學,因為只可能在現實的社會土壤上生長出來。所以,報告文學作家關注社會的眼光,始終在社會生活現實的進展和變革之中。報告文學的題材對象,是作家在直接,繁複,不斷變化著的現實社會生活中尋覓、發現、選擇的結果。要認真地落實這些必要的創作條件,報告文學作家就必須對現實社會生活有一種敏感,有一種面對,有一種獨立的認識和評判,否則,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創作的。正是因為這樣,面向現實的各種不同對象的採訪就變得具有基礎和根本性了。像小說家那樣憑著自己的社會觀察和體驗,在安靜的書房憑虛構寫作的方式在報告文學創作中是行不通的。一個沒有對現實社會生活熱情參與,不關心其現狀和改變可能的人,是永遠也不會接近報告文學的創作,自然也不會真切地感受認識到報告文學創作的艱難、樂趣、價值意義。報告文學的舞台在社會,在眼前的社會生活,它的目標指向也同樣是現實的社會生活。它在這裡活動,在這裡表現,在這裡成功,也在這裡接受考驗。檢驗報告文學價值作用和力量的,不僅僅是文學界自己,而在於更加廣大的社會讀者和現實及長遠的歷史時間。
一般說來,紀實文學創作活動的範圍大多在歷史社會生活的圈子之內。因為紀實文學是對題材對象的一種被動接受,它更多感興趣的是那些歷史上曾經發生,但人們又知其不祥的對象。例如名人秘聞、宮闈鬥爭、戰爭內情、事件本真等等對象。紀實文學作家用力的是對於歷史的接近,是力圖通過自己的調查和表現儘可能地恢復對象的原貌。雖然說,不少紀實文學所表現的內容,對於人們認識了解歷史對象多少會有所幫助補益,但這樣的對象大多都已經是過去式的內容,它所具有的作用和造成的結果已經凝固或無法改變。所以,這些即使是對於今天的人們是新鮮的消息,也有很多失去了對於現實社會生活的影響力量。更多的時候,只滿足人們窺探的好奇要求。紀實文學的寫作主要是對歷史的訪問調查,雖然接近第一手的材料也不容易,但畢竟相對要穩定和簡單一些。所以,在紀實文學寫作時,誰佔有了材料,誰就接近了權威。而作家個人在寫作中的作用、水平能力等就表現得不很明顯。更重要的是,歷史就像天空的浮塵,像藍天上的虹霓,消失了的,人們就很難將其復原。所以,紀實文學永遠不可能為人們提供一個充分原本真實的對象。所以,在肯定存在著不完滿的對象內容面前,人們有理由對這樣的作品持有疑問。
三
混淆報告文學與紀實文學的弊端和不良影響:
對於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這樣在個性特點上有所交叉,但又存在許多不同的文學寫作對象,人們在接觸和實際操作的開始,就應該十分認真地辨析和區分。因為,將二者混淆了,就不易感受對象的作用和作家的用心。最為突出的弊端是,這種混淆極容易影響和改變作家在創作時的用力對象。因為紀實文學在現實性方面的無要求和寫作表達時的相對寬鬆原則,不少作家就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放鬆了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挺進,而樂意在歷史的圈子周遊,降低了報告文學的時代性表現。這樣的結果,既明顯地影響弱化了報告文學寫作的成長發展,也使作家關注現實社會生活進程變革的熱情有所減弱。文學的力量會有很多方式的體現。但是,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看輕文學的現實作用和力量。在這一點上來看,混淆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的區別,將報告文學的寫作引導到紀實文學的範疇的行為,是對於報告文學現實作用力量的消解,不利於提倡和催促報告文學面對現實、投身複雜嚴峻的現實社會變革、不斷走向進步文明的努力。這種混淆的不斷嚴重,也使得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二者自己的個性特點變得模糊起來,不利於各自的發展,也會給作家今後的寫作帶來迷惑。
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已有很久。在當年「紀實文學」這個概念出現的時候,我就提出了意見。但是,紀實文學的道路相對於報告文學的路要好走一些,況且社會也有這樣的需求。所以,就有了如今這樣的局面。這是個人們稍不注意就會混淆的問題,產生這些混淆的現象也不奇怪。但是,我以為這是一個應當搞清楚的事。
推薦閱讀:
※在寫作群被班長逼稿,逼出了一周過稿4篇
※網路寫作迎合市場還是堅持自我
※【JS閑談】持續寫作的初衷-第6季
※笨方法讀《原則》(10):賺錢觀須與人生觀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