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月風

(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經題,在曲解之前先破經題:「般若」是梵語Prajna的音譯,現在流行的讀音為「缽惹」,但在唐朝時的讀音卻是「巴尼亞」。很顯然,「巴尼亞」這個漢語譯音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其實,不論梵文Prajna隨鄉入俗的被直截讀作「般若」、還是跟隨潮流而被讀成「缽惹」、抑或是彰顯專業而被讀作「巴尼亞」,這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去領悟Prajia的真正義意,而不是糾纏於音譯的字面上,執著於名相。「般若」是「摩訶般若」的簡稱,「摩訶般若」就是「大智慧」的意思,依照釋門譯經的規矩不進行翻譯,以表示尊重。世尊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的時間最長,竟持續長達二十二載。而所說《大般若經》六百卷,亦為《藏經》中之最大部者,由此可見般若於佛法教學中之份量。通常來說般若有三種,一為實相般若:真空之體,真實的相狀。二為觀照般若:乃實相之用。三為文字般若:詮釋言教,佛門典籍,皆屬於此。般若的別名很多,諸如:真性、實相、中道等等。佛陀之所以說出如此眾多的別稱卻是指同一件事情的目的,就是不讓我們執著於名相,而去體會真實的意趣。「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說明佛陀為眾生說法,建立許多名相術語的因由。「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智」是照見,是運用,「慧」是鑒別,是認知。通達有為之實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波羅」是梵語Para的音譯,意為「彼岸」。「密多」是梵語Mita的音譯,意為「到達」。「般若波羅密多」直譯為「智慧彼岸到達」,也就是智慧到達目的地之意,其意義就如同國人常說的「智慧到家了」。古之先哲把涅槃比作彼岸,意為只有究竟圓滿的大智慧才能使人滅掉三惑,脫離生死,證得大涅槃的彼岸。心者,是指眾生身體中最為重要的器官,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心」,是比喻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極其重要。正如《大般若經》所云:「余經猶如枝葉,般若猶如樹根。」又雲:「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只有區區的二百餘字,但卻涵蓋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所有內容,竟無絲毫的遺漏,故此曰:心也。「經」是佛之言教,經弟子們整理集結成文,皆稱為經。經者,貫、攝、常、法也。貫者,貫穿所說之義理,絕無雜亂;攝者,攝持所化之眾生,使聞者百聞不厭;常者,古今不易;法者,遠近同遵,人神共守。經可以逾越時間和空間,即是今人所說的真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屬於《大般若經》六百卷中之一節,共計二百六十字,是般若經類的提要。歷代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有十四種,常見的有七種,比如:後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等,本文所採用的是流傳最廣的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的譯本。在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皆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之朝暮課誦,足可見其在整個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今余自不量力,抖膽曲解歪批一回,還望觀音大士及佛陀海涵!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前面談到了般若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精要,是能夠渡人脫離苦海到達成功彼岸的渡海浮囊。那麼在資本市場中有沒有如同佛經上所說的般若呢?答案是肯定的!是「低進高出」小商小販式的「智慧」嗎?當然不是。是「未卜先知」巫婆神漢般的「智慧」嗎?當然也不是。那麼資本市場中的般若究竟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徹底的了悟資本市場的本性及充分的認知資本市場的本質。那麼資本市場的本性及本質又是什麼呢?答曰:所謂資本市場的本性就是空體實相,即真空之體,真實的相狀,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實相般若。而所謂資本市場的本質,即資本市場的目的性就是根據資本市場的本性特點,巧立名目、無中生有,以虛幻的經濟利益作為誘餌,利用真實的上漲或下跌,即利用所謂的市場行情,進行貪婪無恥的巧取與豪奪,甚至是滅絕人性的瘋狂殺戮!誠如卡爾·馬克思先生所描繪的那樣:「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鮮血和那些骯髒的東西。」好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資本市場的本性及本質,我們就具有了所謂的資本市場的般若了嗎?我們就能夠在這個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市場中生存了嗎?很顯然,回答是否定的!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們的思想若只是停留在這一認知的層面上還是遠遠不夠的。那又該怎麼辦呢?這恐怕還要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才行。何為更高的層次?那就是要運用對資本市場的本性及本質的認識,即運用我們前面所說的觀照般若,在交易行為中做到「無為而治」,即達觀無為之空理而順勢而為;通達有為之事實而不妄為!遵循資本市場的規律進行操作,以先哲的交易理念為模範,無私無欲,與世無爭。「夫唯不爭,故無尤。」「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若能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多也!若欲達到此境界,未必博覽古今中外之典籍,凡通達千載人文之事故者即可也。通達者,覺悟也。而啟迪我們通達人文事故的所有典籍言教,均屬於資本市場的文字般若,譬如:《道德經》、《莊子》、《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學》、《孫子兵法》、《道氏理論》、《股市趨勢技術分析》、《至高無上》、《趨勢跟蹤》等等。文字般若就猶如一把能夠迅速的開啟我們覺悟之門的鑰匙,故又稱謂:方便般若。所謂的方便,就是逗機施教,因病予葯,以種種法救治種種人的善巧之法。了解了這些之後,再來研習後面的經文,就會倍感親切與簡單,令人學後茅塞頓開,斷除疑惑,從而走上光明的成功之路。(再修訂版,待續)(二)(二)據傳:世尊在靈鷲山中,入三摩提。舍利子白觀自在菩薩:「若有欲修學甚深般若法門者,當云何修學?」觀自在菩薩遂說此經云云。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中文譯此菩薩名字有兩種,一為「觀自在」,是贊表菩薩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於法圓融自在。二為「觀世音」,是譽表菩薩大慈大悲,能循聲救苦。此二名各有取意,表明菩薩自行化他。「菩薩」者,乃梵語Bodhisattva之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悟」,「薩埵」譯為「眾生」或者「有情」,「菩提薩埵」意譯為「覺有情」;「覺」是智慧,可了達自利,即自覺,「有情」是慈悲,願化度利他,即覺他。合起來說就是:以大覺有情為己任,悲天憫人,智悲雙運,自利利他。自己已然得到解脫無礙的自在,並幫助他人也得到同樣解脫無礙的自在,故曰:觀自在菩薩。「菩薩」中文又譯為「大士」、「開士」等。「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此處作「功行」解。是指菩薩在一切境中修平等清凈無為之心,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功夫。「深」是對「淺」而說的,般若在經教中有「淺」、「深」兩類:第一類人空般若,破除我執,但見於空,卻不見不空,此為二乘人所修持的,謂之共般若,曰:淺。第二類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此更進了一步,破了法執,不但見空,又見不空,這與前面二乘人所見所悟的不同,稱之不共般若,是大乘菩薩以上所證的,曰:深。觀自在菩薩所證的即是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是功行、是功夫,是對智慧的運用,是修行的樞紐,這裡為「洞見」之意。「五蘊」即萬有,分為「色」、「心」二法。「色」指一切物質。「心」指一切精神意識,又分為「受」、「想」、「行」、「識」四類。色因緣而生法,法就是變化的表象,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色法」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的客觀的物質世界,而「心法」則是基於不斷變化的客觀物質世界所衍生出來的主觀意識世界。這是因為「心法」中的「受」是眾生對身體所處的物質世界的心理感受,「想」是「受」的主觀思想,「行」是「想」的主觀能動性,「識」是「受」和「行」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空」是世界的本性。蓋因色蘊無常,瞬息萬變,或得或失、或生或滅、或興或衰,若白衣蒼狗,終不可恆有。就像你我的「臭皮囊」,百年之後終將歸於塵土一樣。億萬年之後,眾生賴以生存的地球乃至於整個宇宙也將歸於空寂……注意:這裡的「空」不當沒有講!如果是真的什麼也沒有,那就真的沒有什麼可講的了。「空」是指物質即色蘊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色蘊的本性。而色蘊又是以不斷地變化其表象的形式存在的,是完全沒有自性的。那麼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則一定是色蘊本性的虛幻影像,同樣都是了無自性的,就如同水中之月,鏡中之花一般,亦終不可得也,故曰:五蘊皆空。誠如《金剛經》中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度」者,超出解脫也。「苦」是指一切苦果,細分為「苦苦」、「壞苦」和「行苦」三類。「苦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痛苦,譬如:生老病死、愛恨別離等,以及五蘊熾盛苦,即五蘊身心不平衡的痛苦。「壞苦」是我們世俗間所謂快樂的感受,其表象是快樂的,但其實質卻是痛苦的,譬如:聲色犬馬、榮華富貴等。讓我們試想一下,就算是美酒佳肴日日享受,三千佳麗夜夜廝伴,歌舞昇平通宵達旦,肉林酒池徹夜狂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等到了頭再來看看,你得到的究竟是快樂呢還是痛苦?其實,世間一切因慾望而得到的快樂,都不過是僅僅的滿足了人們當時心理和生理上的暫時需求而已,都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最終一定會轉變成痛苦!「行苦」是指世事原本無常,但世人卻不識這是自然的規律,而總是妄圖去追求什麼永恆,譬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股市天天向上」、愛情海枯石爛永遠不變等。當我們的主觀願望與變化的客觀事實相悖逆的時候,痛苦也就自然的產生了。明白了苦的意義是在於解脫痛苦,而解脫痛苦的方法就是要找到苦的根源,然後徹底的剷除它!而能徹底的根除痛苦的唯一門徑就是運用究竟圓滿的智慧正確的認知世界的本性,斷盡一切迷惑。「厄」為一切煩惱苦因,能束縛眾生。此段幾句經文乃六百卷《大般若經》之精義,可謂是一語道破天機!參悟了,斷了妄想執著,煩惱痛苦也就消除了,也就擺脫了一切苦難的束縛。正所謂能「度一切苦厄」,真實不虛!資本市場屬於色蘊,本性就是空寂的,其本質無外乎就是「掠奪」這兩個字罷了。當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還要加以必要的手段,這是一定的、也是必須的!在所有的條件都滿足時,因緣生法,所謂的市場行情也就產生了。而所謂市場的行情,不論是多頭市還是空頭市,都是資本市場本性的鏡像反映。前面講過,資本市場的本性是空寂的,那麼由此而產生的行情也就是無常的假有,是為其巧取豪奪的本質服務的,純粹的就是一種忽悠人的假象!但由於市場參與者的根性各不相同,於是其所見也就各不相同了。如若恆河之水,「魚龍認為窟宅,天神認為琉璃;凡人認為波流,餓鬼認為猛焰。」亦若我們的A股市場,賭徒視之為賭場,嫖客視之為妓院,而善戰者卻視之為沙場一般,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歸根到底,一切境皆由心生!究其根本而說其表象,都是虛假的妙有,即上漲與下跌都是騙人的假象。若於妙有之中去追求什麼恆有,就如同孟子當年勸諫梁惠王時所說的: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終將是永不可得!色蘊無常,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大地山河為此而滄海桑田。即便是我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亦不相同,猶如我們鼻中之呼吸,此一息非前一息也,後一息非此一息也,即剎那間亦是變化。明白了這個簡單的道理,試問有誰還會用不變的眼光去看待那動態的資本市場呢?又憑誰去妄言:「法官」的兒子將來一定是「法官」,而「賊」的兒子將來一定就是「賊」呢?不明資本市場之本性,離真空之體而只說其表象,則所有的感受、思想、行動、經驗和知識都是虛妄!成住壞空,諸法無常,何談價值?漲跌轉換,世事難料,又怎敢妄言頂和底?動念即乖,開口即錯!唉,本來就空無一物,又何苦自尋煩惱呢?完全的了悟資本市場空寂的本性,充分的認識資本市場攫取的本質,形成資本市場正確的世界觀,這就是資本市場的智慧。而能運用這一智慧,建立正確的交易理念和交易法則,不被市場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擯棄所有的妄想與執著,順勢而為,則是徹底的擺脫資本市場一切苦難桎梏的不二法門!(再修訂版,待續)(三)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名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因其持戒多聞,智慧敏捷,善解佛法,被譽為「智慧第一」。其母為摩揭陀國王舍城婆羅門論師之女,因其眼睛生得美麗酷似舍利鳥的眼睛,且辯才聰利,如同百舌鳥(即舍利鳥)之鳴唱,遂以此鳥為名,曰:舍利。舍利弗依其母而得名,故稱謂其:舍利子。這裡是舍利子為他人發問求法,觀自在菩薩呼其名而為其解答。舍利弗尊者即是此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當機者,所謂「當機者」,就是問法的人,而問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他人發問罷了,因為有人問法,才會有人說法。就像「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為眾生髮問,才引得世尊逗機說教《金剛經》一樣,須菩提尊者即是《金剛經》的當機者。另外:佛教聖物亦名「舍利子」,分為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兩類。法身舍利就是佛陀所傳的佛教經典,而生身舍利則是佛陀涅槃火化後所留下來的固狀物體,又細分為三類:一為白色的骨舍利。二為紅色的肉舍利。三為黑色的發舍利。「舍」是指修行者的肉身色相,「利子」是指其自身的真性。肉身色相終會有損毀的一天,而其中的真性靈光卻是亘古永存的。生身舍利對於廣大的佛教信眾具有強大的加持力。此段經文是說明五蘊真空不空的道理。前面講過,五蘊皆空。然而空卻非是真空,與空相對映的是有,但有卻也是非真有。其實,空與有本是一回事!這句話似乎很難以理解,難的就是不離色相而明白其空義。空不是說色相消失了才說它是空,而是講空與有的同時,詮釋空與有本是一檔事。空與有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一體的。般若言空,即色之空,謂之真空。而空之色,稱之謂「妙有」。妙有非真有,是真實的假有,所以說真空不空。第一句:「色不異空」,「空」是世界的本性,是自性本體。「色」是一切物質現象,而這一物質現象恰恰是依附於其真空本體之上而演變出來的,是沒有自性的。本體是空的,即不可得,那麼由此而變化出來的色相,亦是不可得的。從假入空,反映出了色的本性。第二句:「空不異色」,與第一句相反,是說一切物質現象均是由其真空本體而幻化出來的,是從空出假,是實實在在的妙有,反映出了色相的因緣。接下來的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空假相即相入,進一步的闡述了空與色的相互關係,說明了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不是二,絕不是彼此對立的,更進一步說明了空與色根本就是一回事。如果勘破了這一道理,那麼佛陀在經中所說的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也就都可以接受了。正如《華嚴經》中所言:「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無一例外!至於受、想、行、識四蘊,這裡雖然是一筆帶過,但卻也是如此: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五蘊是層疊相生的,一念不覺就會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進而就會造惡業。若想回歸本性,就必須要先破色蘊,然後再次第破受、想、行、識四蘊。看破了,就不再執著了,自然也就放下了,自性即刻現前。而自性本定無生無滅,更無入定出定。性定了,信念則永不再失!色法若空,煩惱障就沒有了;心法若空,所知障也就沒有了,自性本空自然現前。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論上可以接受,但是在現實境遇中還要用相當的時間來修行。這也正如古之大德所言:「理可頓悟,事須漸修!」資本市場中的行情,不論是上漲還是下跌,都是沒有自性的,都是為了資本市場瘋狂掠奪的本質而服務的。所謂的市場行情,其實就是為了實現這一貪婪與無恥的目的性而刻意表現出來的、誇張的、虛假的表面現象而已,即是資本市場本質的具體而實際的表現形式,也就是瘋狂掠奪和血腥殺戮的影像反映。當然了,巧立名目則是掩蓋其巧取豪奪本質的最好借口。其實質就像我們在電影院里看電影一樣,影片是通過電影放映機播放出來的,投放到屏幕上就形成了具體而生動的影像,同時再通過電影院的音響系統同步播放聲音的配合,進行刻意的渲染來增強影像的感染力,為現場的觀眾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試圖用電影這種特殊的表現手段來感動他們,以使他們產生某種程度的精神錯亂(例如:妄想、執著、顛倒和痴狂等等)而不能自已。具體的行為表現就是:隨著劇情的發展和變化或哭或笑、或罵或叫,時而娛悅、時而憤怒、時而安靜、時而狂燥……可謂是千人千品、萬人萬相。由於每部影片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製作目的,可以告人或不可以告人,但是絕大多數的製作目的都是不可以告人的,這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就是其影片製作的本質。於是,所選擇的題材以及所表現的手法也就會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要想盡各種辦法、耍盡各種手段以期達到製作的目的!只要是能達到目的,什麼道德、良心、綱常、國法等等,都可以統統的忽略不計,如果有必要甚至還可以不計後果的篡改一下歷史,至於說什麼混淆事非、顛倒黑白則更是不在話下。請導演、聘戲子、找媒體、覓公關,亂鬨哄你方唱罷他登場,如此一番胡折騰,無非就是為了達到那個不可告人的製作目的罷了!而由此引發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投入則最終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全部的都由觀眾們去買單。然而,每部影片都是必須要通過某些職能部門的嚴格審批後才能通過電影院來發行上映的,但令人費解的是:有些明顯不符合發行條件的影片卻在公眾的一片質疑聲中堂而皇之的公開上映了,甚至有些影片還被貫以「兒童不宜」的噱頭而另闢場所上映發行了,據說這麼做是為了保護中小觀眾的利益,所以欲觀看此類影片者必須先要出示資產證明,然後再在有關部門人員的嚴格監督之下當場筆試相關試題,待審查、考核完全通過之後方可進場觀看,但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不堪某些情節的不良刺激而突發意外,則要後果完全自負!如此亂象,粼粼種種,舉不勝舉,給許多後事留下了由頭,也讓圍觀者不禁得浮想聯翩。言歸正傳,通過審批的影片最終都是要通過電影院來發行上映的,即是要通過電影院的影音系統來完成其流通的,也就是說製片人的製作目的是通過電影院的影音系統展現出來的。影片在正常播映的時候,觀眾們通過電影院的影音系統可以感受到具體的影像和實際的聲音,就如同身在其中一般。而當此時,我們不妨開一個小小的玩笑,突然地關閉電影院的電源總開關。想想看,會發生什麼現象?我想在一片黑暗之中除了因為突發停電事故而引起的尖叫聲之外再也沒有什麼了。對了,什麼都沒有了!剛才還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鮮活影像瞬間的不見了!剛剛還鼓盪在我們耳畔的美妙音樂和那感人肺腑的海誓山盟剎那間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留下的只有不盡的遐想和那萬般的無奈。影音資料通過電影院的影音系統來作用於我們的感觀器官,讓我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影音資料的實際存在。但是影音資料對於電影院的影音系統來說卻是虛無的假有,因為電影院的影音系統可以播放任何題材和任何形式的影音資料,並可以隨時隨地的停止或者是更換這些影音資料。所以,我們的感觀器官通過電影院的影音系統所感受到的這些影音資料也只能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假象,一種虛假的可以暫時擁有的表面現象,而絕非是真實的永恆擁有。釋家說此現象為妙有,妙有就是假有,而非是真正的擁有,其特點就是短暫並且無常,不能恆有。這個比喻說明資本市場中的行情是由其目的性也就是由其本質的屬性而引發的,是通過真實而具體的上漲抑或是下跌來表現的。由於市場參與者對於資本市場的認知程度不盡相同,故當實際的上漲和下跌通過不同的交易平台作用於我們的感觀器官時,就會使市場參與者形成各自不同的心理感受: 或喜、或怒、或哀、或樂、或憂、或思、或悲、或恐、或驚等,不能一概而論。具體的交易標的、真實的上漲和下跌、實實在在的盈利與虧損,對於資本市場中的交易者來說無一不是真實的。但這一切若對於資本市場的本性而言卻無不是空寂的,因為市場的行情和交易標的以及交易者的既得利益與種種的感受都並非是真實的恆有,其都不過是虛妄的妙有罷了。這一點似乎有些晦澀難懂,再簡單一點就是:資本市場從來就不再乎你在這個市場里交易的是什麼,更不在乎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在這個市場里進行交易,也絕不在乎這個市場的交易形式是什麼,至於這個市場和交易標的的名稱則更是毫不在乎的,只要是能達到創辦這個市場的最終目的就好!別的一概是不聞不問,或者乾脆就是充而不聞!誠然,制定有利於市場創辦者的遊戲規則是非常必要的前提條件,至於說你在這個市場中虧損了多少,他在這個市場里又盈利了多少,相對於資本市場的本性而言是毫無關係的!換句話說,就是你虧死也好盈暴也罷,均與資本市場無關!至於那些為此而痴狂者,一切皆是咎由自取,與資本市場更是毫無關係!資本市場原本性空,由空而顯相,萬象皆空。有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空。」如此淺顯的道理怎麼就不明白呢?所以,離其根本而只說其現象與離其現象而只說其根本,同樣都是極端和錯誤的!前者是凡夫的境界,後者為二乘人的境界。空寂的本性、實在的行情、骯髒的本質、貪婪的人性,由此而幻化出一個色彩繽紛且極具有誘惑力的資本市場。凡夫不明真相,因各種慾望而貿然的介入這個市場,其最終的結局則一定是迷失在市場虛假的表象之中。「無量劫來賃屋住,從來不識主人翁!」明白了這個道理,請問閣下還會執著於某個市場是牛市還是熊市嗎?還會執著的去做什麼死多頭抑或是什麼死空頭嗎?還會打著「求真知」的旗號執著的去追求什麼交易的極至嗎?對於那些冥頑不靈者,若按「臨濟宗」的教化風格,早就是「棒如雨點、喝似雷奔」了,看你還敢不敢再去「鑽牛角尖」了?放下吧,全都放下吧!放下一切偏見和不切實際的妄想與執著吧,但願如此的「霹靂手段,菩薩心腸」能使那些晦暗的痴迷者早日的「棒下翻身,鯉魚成龍;喝中撒手,澈見本性!」跟隨資本市場的變化而動,切莫無緣強攀。順勢而為,隨喜盈虧,無有掛礙,始終胸懷一顆平常心;隨順市場,隨緣惜緣,隨遇而安,心地平等而沒有分別。在世出世,置身於物外,不為物所役,簡單交易,快樂生活。參悟人生的意義,洞察交易的真諦,不墜凡夫之輪迴亦不入二乘之涅槃。傳承經典,隨緣化度,利己利他,長此以往定能成就大乘境界之果地!(再修訂版,待續)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舍利子」,譯法如前。「諸法」即色、心二法,也就是五蘊,說諸法即是說五蘊,前言五蘊,此說諸法,實無有異也。「是諸法空相」,前面講了五蘊空性,此處是說由空性所顯示的實相,其本性都是空寂的,雖然其相狀是實在的,但卻不是永恆的,其只不過是由虛無而孕化出來的了無自性、空無自我的假象罷了。也就是說諸法之中一切依空而顯的實相都是虛妄的,皆是不能恆有的,即有相即是無相,實相即是空相,故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佛說:「諸法因緣而生,諸法因緣而滅。」生不過是因緣聚而生,滅不過是因緣散而滅而已。現象初顯為生,現象消失為滅,所謂的現象也不過是色、心二法具體的表相反映罷了。既然是諸法空相,那麼生則一定是非真生,滅則一定是非真滅,誠如《金剛經》中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虛妄,又何談其生滅?正如因果循環的道理一樣,世間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皆是緣於事物的因果關係,事物的發生、發展及變化,乃至於結果都是由於其自身的原因所導致的。然而所有事物發展的結果卻非是終極的,因為它又會成為下一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又一機緣,因此又會導致下一個結果……如此前因後果,因果循環,生住異滅,沒有盡頭。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生即是滅,滅即是生。諸法之中根本就不存在沒有因果關係的絕對生滅,就像水會因溫度的變化而與冰和水蒸氣相互轉變的道理一樣,其變化的只不過是存在的形式,而其實質並沒有發生任何的改變。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所謂的「垢」與「凈」,不過是因人的好惡而產生出來的一種評判的標準,都是人為所賦予的,是因人因地因習俗而異的。就像我國有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用腳和面製作麵食的習俗那樣,或許在外人看來這是極不衛生的,甚至是令人作嘔的,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這卻是祖祖輩輩所傳承下來的良好生活習慣,是相當乾淨的。其實,塵世間「垢」與「凈」的判定,總是隨人而異的,這是因為世人的思想觀念各不相同原故,因此就會人為的或以此為「垢」,或以彼為「凈」,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不但如此,世間所謂的美與丑、好與壞、以及有價值與無價值等等的評判標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為所賦予的主觀取向,也就是心法的鏡像反映,可謂是相由心生啊!說到實相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亦非可以治之使其凈。諸法性空,雖被惡緣所遮蔽亦不能使之垢,復為善緣所熏習而未嘗使之凈,即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亦如對前兩句經文的解釋,從法相上來說是有增有減的,但從法性上來講卻也是無增無減的,就像現在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大家都去買房子的道理那樣,我們各人銀行賬戶里的資金一定是減少了的,而房地產商銀行賬戶里的資金一定是增加了的,但對於央行金庫里的相對貨幣總量而言卻是沒絲毫增減變化的。又如以水為冰,質量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但二者的體積卻會因密度的關係發生相對的變化,給人的感覺就是其表象發生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所以說增減不過是因緣而發生的一種法相上的變化而已,就其本性而言純粹的就是一種愚人的假象。故說: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在前面我們探討了五蘊皆空的道理,明白了不但色空,受、想、行、識亦空,故作為感受和認知世界的 「六根」、「六塵」、「六識」和「十八界」也都是空寂的,所以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六根」,即無眼耳鼻舌身意,亦無「六塵」,即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六識」,即無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無「十八界」,即無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及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菩薩為開導那些六根不凈、塵緣難斷的迷色者而說的,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菩薩為開導那些執迷不悟、顛倒痴狂的色心俱迷者所說的。凡夫看資本市場,無不是諸法皆有,不論是市場的漲跌,還是賬面的盈虧,以及讓人眼花繚亂的市場信息乃至貌似紛繁複雜的交易方法等等,無不是實在得令人情不自禁的心有所系。於是妄想和執著也就接踵而至了。痴迷於個人的好惡而患得患失,錙銖必較,貪得無厭!或執著於做多,或執著於做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還自以為是!事實上,不論是中國的資本市場,還是國外的資本市場,其本質都是噬血的!市場所謂的行情都是為了其噬血成性的本質而服務的。至於什麼交易標的抑或是什麼公司在哪個市場上市,或者是什麼交易標的抑或是什麼公司在哪個市場退市,對於資本市場而言都是無關緊要的!至於說你去交易什麼績優藍籌股還是什麼績差垃圾股,則更是無關資本市場之痛癢的!所以,千萬不要不懂裝懂的去誤導大家:只能去「投資」什麼績優藍籌股,而不能去「投機」什麼績差垃圾股,更不要極端的強制大家都不許去抱養那剛剛誕生的「Baby」,豈不知初生的它們中有些很有可能會成長為A股市場的參天棟樑!絕對不可以領導的身份帶頭去歧視「小兒郎」,豈不知偉大領袖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教導過我們:「世界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他們的。他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資本市場理體空性,不但色法空,心法亦空,市場內所顯現的種種實相,都是虛妄的泡影,奈何還要有什麼分別之心,竟要強加給一些事物垢與凈、好與壞的名相呢?投資也好,投機也罷;新股也好,老股也罷;大盤股也好,小盤股也罷;績優藍籌股也好,績差垃圾股也罷;究竟是孰垢孰凈、孰好孰壞?世事無常,白衣蒼狗, 成住異滅,誰又能真正說得清楚?又豈能是用「大屁股」壓得明白的呢?這邊里你收銀票發證「准生」,那邊廂卻又不許別人「抱養」,敢問領導意欲何為?任何事物都是從小長大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幹嘛還偏要賤小貴大呢?難道領導一生下來就是這般牛高馬大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彼此對立統一的,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是最樸素的辯證法,難道博學的領導就真的沒有聽說過嗎?所以,一定要給「杜十娘」改過自新的機會,更況且你在二級市場里懲辦的也只能是無辜的「李甲」而不是那些十惡不赦的「青樓老闆」,一棍子全都打死的後果就是無情的捧殺了許多正在涅槃的「金鳳凰」!這裡不禁得要怯怯的問上一句:領導大人的洋文憑該不是用我們納稅人的銀子買來的吧?不然又怎麼會如此的不明事理而不能一視同仁呢?我們在資本市場里進行交易,盈利也好,虧損也罷,相對於資本市場而言是絕無一絲半毫的增加與減少的。實在是搞不懂幹嗎還要整天的叫囂著去保護那些虧了錢還要怨天尤人的卑劣賭徒呢?在交易中每每的賠錢就說明其交易理念存在問題,而在每每的虧錢之後卻總是無恥的去怨天尤人,則說明其人品更存在問題!為什麼還要保護這樣的潑皮無賴呢?豈不知古人對此等貨色早就下過定論:「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資本市場的種種現象,就其實相而言皆是有生有滅的,同樣也是有垢有凈的,也是有增有減的,但是從其空性的角度來講卻是四大皆空,所以資本市場的一切法相都不過是由四大和合而產生出來的虛假幻象而已。然而凡夫與獨夫卻偏偏的痴迷於此而不能自拔,誠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悲哀!資本市場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猶如前面所講的電影院的屏幕,屏幕是空的,並無生滅,雖然會呈現出鮮活而生動的影像,但其本身並無染著,也就是說它並無增減與垢凈。但是,其所承載的影像卻是有生有滅,並且是有垢有凈、有增有減的。所以,脫離其根本,而只追求其表象,將永遠是不可能真正得到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心地也就自然的清凈了,這就叫做所謂的「開悟」,也就是「覺悟」。但請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一定要自悟,否則就會自封悟門,以後就很難再開悟了。明白即菩提,從此不再有分別之心,遠離一切妄想與執著,恢複本來就圓滿自足、無所欠缺的清凈自性,不起心,不動念,把身心全部的交給市場,隨波逐流,隨遇而安,此既為「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認得性即是見性了,也就是明心了,即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諸見脫落,獨露真常。」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開口便錯,動念即乘。一切現象現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念無相,不取不舍,素位隨緣,斯即於自心頓見資本市場之真如本性矣!(再修訂版,待續)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前四句講的是釋家的「十二因緣」,末一句講的是釋家的「四諦」。「十二因緣」和「四諦」理論是佛教最根本的教義。「十二因緣」是說人生死輪迴的起源和次序,共十二條,又稱之謂 「十二支」。因無明而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老死緣無明。這十二條前因後果,循環往複,生生不息,便形成了輪迴之現象。無明與行屬於前世,是過去世所作之因。識、名色、六入、觸及受屬於今生,是現在世所受之果。愛、取、有亦屬於今生,是未來世所受果報的前因。生與老死屬於來世,是未來世所受之果。「無明」是痴暗的意思,也就是迷惑。既然迷惑了,自然會產生錯誤的思想和認識,進而就會產生錯誤的行為,即所謂的「行」。行即造業,造業必受報,受報就一定要往來投生。由業力推動而往來投生的就是十二因緣中的「識」,俗稱「靈魂」。請注意:這裡的無明並非大乘經中所說的根本無明,而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破了也就修成佛了,而破了枝末無明只能是斷盡見思煩惱。諦觀十二因緣而緣覺,即可證得中乘辟支佛果。「名色」是說投生之初,雖有父精母血,但尚未成形,然而卻是有精神的,稱之謂:「名」;「色」是說它是物質的,合之稱謂:名色。待其生長成形之後,眼耳鼻舌身意俱全,名曰:「六入」。「觸」是感覺,是因六入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受」是對觸的領納,是對境遇的感受。凡夫面對順境時就會產生樂受、喜受;當面對逆境時就會產生苦受、憂受;而當面對非順非逆的中庸境時則會產生舍受。有了苦、樂、憂、喜、舍等感受,必然就會產生愛憎好惡之心,即十二因緣之「愛」。有愛則必有分別與執著,必然會妄取和妄舍,即十二因緣之「取」。因為妄取和妄舍而產生業「有」,它日必「生」果報。「老死」是衰老和死亡的並稱,是前因「生」的後果。蓋因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所以一切由因緣而生的法相,必定都是虛妄之相,猶如夢幻泡影一般,皆不能恆久,註定會老死。但令人悲哀的是,凡夫縱然是老死了也還是迷惑不解,終究破不了無明之殼,故此曰:老死緣無明。從此再開始下一個十二因緣的循環!而所謂的因緣,其實就是相互依存的條件。佛法給它下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十二因緣的相續,皆是因為凡夫順著十二因緣的發展,由此有故彼有,由此生故彼生,才導致了生死輪迴現象在其身上沒有窮盡的持續發生。所以,充分的認識十二因緣的發展規律對於能否從中解脫出來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才能從這十二因緣中解脫出來呢?那就是從十二因緣的「此、故、彼」鏈條上下功夫,只要是從中滅斷任意一條,由此無故彼無,由此滅故彼滅,即可達到修證的目的!無無明故無行,無行故無識,乃至無生故無老死,無老死故無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則無明滅。「四諦」是說兩重因果關係,即「苦集滅道」。「苦」是凡夫因無明而造業的果報,「集」是凡夫煩惱痛苦的業因;「滅」是覺悟者脫離煩惱痛苦的證果,「道」是覺悟者修學佛法轉迷為悟的因緣。聲聞四諦佛法而悟道,即可證得小乘羅漢果。「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緣覺人認為:有實在的無明,才會有無明的滅除,乃至有實在的老死,才會有老死的滅除,也就是要先有實在的現象,才會有所謂的被滅除。但觀自在菩薩以究竟圓滿的智慧卻照見:五蘊皆空,是諸法空相,無明乃至老死的十二因緣都是了無自性的,皆是空寂的,其存在的種種相都不過是虛幻的假象罷了。非常清楚的告誡我們:不旦入世的所有法是空,就是出世的所有法亦是空!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教導我們不必滅除生死,也不必厭離生死,而是在生死中通達生死亦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無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是佛陀對聲聞人說的。當初佛陀對五比丘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即聲聞人修行的智慧境界就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可是若以觀自在菩薩究竟圓滿的智慧來觀照四諦,則又是另一碼回事了,因為一切法皆了無自性,其所生之相必是虛假的幻象。幻象無常必不能恆有,亦了不可得,則一定會有從無到有、從生到死的過程和現象,就像眾生的生命一定會經過「生有」、「本有」、「死有」及「中有」的過程和現象那樣。從法相上來講一定會有無明,也會有無明盡,乃至有老死,亦有老死盡。同樣也會有苦集滅道。但從法性上來講,不論是十二因緣,還是四諦,一切都是空寂的,其理體就是空相!故此說:無苦集滅道。唉!原本就是空無一物,惹事的塵埃又何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今天我們聽聞佛法,了解了事實真相,道理雖然可以頓悟,但身心仍須漸修。現實生活中,境遇面前,我們自己所固有的劣根習氣、缺點毛病又不請自來了,順逆境界不自覺的又會產生愛惡之心。財色名食睡面前,貪嗔痴慢疑的心思念頭也就自然的起來了,其結果就是永不能脫離三界!幻象面前,如何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最要緊的是信念不失,關鍵時刻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南無觀世音菩薩」替代一切心思念頭也就好了。雖然這樣還不能做到斷盡心思煩惱,但卻可以暫時性的伏住心思念頭。伏著總要比斷盡容易得多,這樣即可以帶業往生,出離三界而修得凈土。當年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在華嚴會上教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採用的就是這個法門。凡夫在資本市場中受到損失,總是怨天尤人,怨自己是弱勢群體,怨市場的種種不公,以至於歸咎他人,狀如瘋狗!就是不肯從自身處來查找真正的原因,其結果就是造更大的惡業,受更大的報應!在資本市場中每每的遭受損失,就說明你的交易系統明顯存在著很大的缺陷,也就是說你的交易思想還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即還沒有破除資本市場的無明。沒有破除資本市場的無明,就會有錯誤的思想和見解,就會產生錯誤的交易行為,錯誤的交易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妄為」。妄為就會造惡業,從而播種下惡業的種子,種子成長後自然就會結出惡果來。被資本市場的各種表象所迷惑,舍其根本而追求其末節;被個人的主觀思想所驅使,主觀臆斷,恣意妄為,造惡業居然還不以為然!偶有斬獲便忘乎所以,彷彿掌握了美聯儲金庫大門的鑰匙,天下財富早就是其囊中之物已然盡歸其所有了一般,狂妄的不可一世!然而,假象終歸是假象,究竟是不能恆有的。在短暫的擁有過後,曾經的妙有便倏的不見了,消失的無影無蹤,就像徐志摩先生的偉大愛情和他筆下的浪漫詩句那樣:「輕輕的來,輕輕的去,不曾帶走一片雲彩。」留下的唯有惡報!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賬面的虧損和身心的疲憊,更有甚者為此而傾家蕩產、甚至是不堪於身心的重創而走上了絕路!至於說為此而顛倒痴狂者,則更是多不勝數!交易—虧損,虧損—交易,周而復始,不斷的重複,這就是資本市場凡夫的命運!嗟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有道是「若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歸根到底,這都是天明惹的禍啊!於是,墮入六道輪迴,沉淪三界苦海,萬劫不復!其實,資本市場的無明屬於枝末無明,破之甚易。只要明白了資本市場的本性及本質,對資本市場有了正確的認識,進一步形成資本市場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昧於資本市場的因果現象,即不被資本市場的因果表象所蒙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即順勢而為而絕不妄為。於各種市場境遇面前不起心不動念,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中庸境不起舍受,滅盡主觀分別之心,不再有愛惡揀擇的念頭,不再被我與我所所羈絆。看得破放得下,把全身心都交給市場,去體悟隨波逐流的意趣。以市場的變化為準繩,令行禁止,進退有度,殺伐有道。徹底破除貪、嗔、痴、慢、疑五毒的障礙,斷絕對「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偏見的執著,不再患得患失,擺脫盈與虧的糾纏,通達世事無常一切皆不可得的道理,於盈虧中超越盈虧。覺悟交易的真諦,不再似是而非,以究竟圓滿的智慧脫離「野狐狸」的軀殼,跳出三界外,不再輪迴中!(再修訂版,待續) 經文:無智亦無得。「智」是能觀之智。不過是用來指點迷津罷了。迷時說有智,覺時即不待言。正所謂:「道本無言,因言見道,見道即無言。」智屬於心法,只因「是諸法空相」,故知其亦了無自性。以智照物,若寂然照了,則不立妄知妄見,乃清凈真心,本覺常住,不隨分別,不隨動靜。而一旦「知見立知」,剎那間便起了分別之心,生出我與我所,則一切過患皆隨之而來。誠如佛陀在楞嚴會上回答富樓那尊者提問時所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心不動,風與幡就自然的都不會動。所謂:「無智」,也就是空智。「得」是所證之理。眾生之心體,自性清凈,一切本來具足,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無所謂失,亦無所謂得。所謂:「無得」,也就是空有。有智乃無明之根本,所以無智才是真智;有得乃是業因,得到的不過是虛妄的妙有,故此無得才是真得,得到的是究竟圓滿的自性。說到究竟處,智與得都是緣生之法,皆無自性,皆不可得!在資本市場中,凡夫總是執著於一切法皆有,以為市場所發生的一切現象都是實在的。從這個錯誤的資本市場世界觀而產生了相應錯誤的方法論,進而產生一系列錯誤的交易行為。豈不知一切住色聲香味觸法所生之心,都是虛妄的,就像有些人執著於投資,有些人執著於投機;有些人執著於做多,有些人執著於做空那樣。明明早已是南轅北轍,竟還要自作聰明的比較研究,究竟是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孰正孰邪呢?其實,色、心二法不過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而已。只要是對一切事物即不執著於常,亦不執著於斷,即是:優、是、正!只要是對一切事物執著於有,執著於空,即是:劣、非、邪!逢低就買,長期持有,進行所謂的「價值投資」;與嫌「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而全然不顧市場的大環境,一味的「只爭朝夕」進行所謂的「投機交易」,同樣的都是「見取見」。而所謂的「死多頭」與「死空頭」則同樣的都是「邊見」。至於「見取見」和「邊見」皆屬於五偏見,都是虛妄的執著。「真空不空,執相非真,破相亦非真;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絕欲亦是苦。」若問如何發付?簡單的一句「素位隨緣」也就是了!勘透資本市場的本性及本質,恪守自己的本分,少私寡慾,絕聖棄智,見素抱樸,順勢而為,隨遇而安,則盡得資本市場之大道矣!這與市場參與者年齡的大小、學歷的高低和職位的尊卑、以及資產的多寡沒有任何必然性的聯繫,它只是和市場參與者的悟性以及其資本市場的世界觀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單就此點而論,大家就不要去迷信什麼領導抑或是什麼所謂的機構,更不要去迷信那些所謂的「一哥」抑或是什麼「偉哥」,凡未破資本市場之無明者,不論他的職位有多高、資產有多大、抑或是短期收益有多好,說到底還是凡夫一個!在偉大的市場先生面前這些哥們最終都將會成為一個美麗的傳說!尊重市場,順應趨勢,以正為本,以無為而制勝。無為者,不妄為而順勢而為也。其目的就是要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的交易境界。就像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故說善戰者之勝,無為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故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是故資本市場之善戰者,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境界,不昧於資本市場的因果現象,心如不系之舟,隨波逐流,而能夠自在人生。有道是「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一切法不現則般若現!」(再修訂版,待續)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即說修學般若法門之功用。「以無所得故」,承上啟下,是前面所講的總結,也是後面所說的因由。既然一切法相皆不可得,就應該放下所有的執著,當然也包括對不執之意的執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四諦、十二因緣,對一切法皆不執著,即是無得。既然無得,虛妄之火也就自然熄滅不起了,此即乃無智。萬緣放下,妄情盡斷,真常也就顯現了,也就般若波羅蜜多了。「菩提薩埵」是菩薩的全稱。「掛」就是牽掛;「礙」就是妨礙,合起來「掛礙」的意思就是:由於妄念的牽掛和妨礙,產生煩惱痛苦,不得自在。由我執生煩惱障,煩惱障障性,心不清凈,身不自在,不得解脫,造業輪迴;由法執生所知障,所知障障慧,不了自性,不達性相,縱然是斷了見思煩惱,出了三界,因有法執,也只能是屈屬於二乘。「恐怖」也就是驚恐怖畏的意思。凡夫因為執著與妄想,就會被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所牽掛,甚至被其臆想所擁有的一切所牽掛。於是就會害怕失去其自認為所擁有的一切,從而終日生活在擔心與恐怖之中。菩薩憑藉著究竟圓滿智慧的原故,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看破了事實的真相,心中無有障礙;放棄了妄想與執著,心中無所牽掛,此即:「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也就是因為心無所掛礙的原故,自然也就沒有了驚恐怖畏,即便是面對生死,也能視之來去一般的自在。「顛倒」就是錯亂。佛經中說有四種顛倒,即:常、樂、我、凈。凡夫不知世事無常,執著於常;亦不知世間之樂實乃苦因,貪圖於樂受、喜受,惹起三毒煩惱;凡夫執著於身體為我,不知眾生的身體卻是四大與心識之假合,四大皆空,心識亦空,我們身體這個「臭皮囊」順理成章的也就是空了,所以我與我所自然的也就是了無所得了;凡夫身心俱染,自己卻渾然不知,還自以為潔凈,就像「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一樣。「夢想」是由妄想而變化出來的,是不切合實際的妄想。凡是有妄想的人大多喜歡做夢,而且尤為喜歡白日做夢!最經典的當屬《枕中記》中所記載的「黃粱美夢」。「涅槃」是梵語Nirvana的音譯,譯為:「滅」、「滅度」、「寂滅」、「圓寂」等。二乘人的涅槃只是滅見思煩惱,不究竟,稱謂:偏真涅槃。四諦中的「滅」即是說此涅槃。大乘菩薩的涅槃不但是滅見思煩惱和塵沙,就連無明也滅掉了幾分,從而證得圓教初住,稱謂:究竟涅槃。而佛陀的涅槃不但是滅了見思煩惱和塵沙,而且還徹底的滅了無明,功德圓滿,稱之謂:大涅槃。當然,如來果地的大涅槃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的,從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級台階,品品分證,絕非是一蹴而就之事。「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薩憑藉著究竟圓滿的智慧,明白了事實的真相,放下了所有的妄想與執著,心無掛礙。也正是因為心無掛礙的緣故,沒有了驚恐怖畏,遠離了錯亂的顛倒和不契合實際的夢想,破了煩惱惑和塵沙惑,還破了些許無明,雖不完全,但是於菩薩的果位已然圓滿,證得了菩薩果地的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諸」是眾多之意。「佛」即佛陀,漢譯為:「覺悟者」或「智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在此不譯以示尊重。十方世界之中,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眾多佛陀都是憑藉著究竟圓滿智慧的原故而證得至高無上的佛陀果地的。在資本市場中所有的表象都是為了其本質而服務的,全都是虛妄的假象和無常的妙有,都是不可能真正恆有的!就像不可能有隻漲不跌抑或是只跌不漲的市場一樣,不可能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市場的參與者,不論長幼尊卑,亦不論富貴權勢,都應該不昧於市場的表象,於種種虛幻的假象中看破資本市場的本性,在紛繁多變的市場中超脫自我,不被市場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憑藉資本市場究竟圓滿的智慧,洞察資本市場的本質,不被資本市場虛假的幻象所左右,認清市場當前的趨勢,積極的去迎合市場,並嚴格的按照市場運動的方向進行交易,不再有驚恐怖畏,拋棄所有的妄想與執著,遠離常、樂、我、凈的顛倒,擯棄一切不契合實際的夢想,破除三惑,成就神聖交易事業的偉大輝煌!「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過去的伯納德·巴魯克等先哲們,以及現在的喬治·索羅斯等大師們,以及未來的「斗戰勝佛」們,都是「從聞、思、修入解脫門」,都是要經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禪定」這些必要的修鍊過程,最終無不是憑藉著資本市場的般若波羅蜜多的原故而成就那份令人炫目的果報的!(再修訂版,待續) 經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前五句是讚歎般若法門的至高無上,後兩句是讚歎修學般若法門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咒」是四陀羅尼之一。四陀羅尼分別為: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陀羅尼和忍陀羅尼。「陀羅尼」漢語譯為:「總持」、「能持」等,即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使善法不失,惡法不生。法陀羅尼的意思是:持所聞法,永不忘失。義陀羅尼的意思是:於諸法能明斷正邪、是非、善惡等,悉知無量意趣。咒陀羅尼的意思是:總持咒願,祈福消災。忍陀羅尼的意思是:安忍成就堅固的修行,於所聞法消除所有散亂,得禪定;不為境緣所動,內心安住,八風吹不亂。咒有密語之義,但要提醒注意的是:這裡的密不是秘密的密,而是神秘、深密的密,因為佛法正大光明無秘密可言。佛陀之所以有時棄顯說而改用密說,是因為凡夫聽聞顯說佛法之後,常用意識去分別想像,反而障礙了真實的意趣。而用密說則不會產生這些副作用,因為聽不懂就不會去思維想像,反而更容易得到清凈心,洞見諸法真相,故此又稱咒為真言。咒又是通神之願語,即咒語,據傳非常靈驗,可與鬼神溝通交流,甚至可以呼風喚雨、驅使鬼神等等。「大神咒」就是具足不可思議大神秘的陀羅尼,可以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三大障礙。「明」是光明清凈。「大明咒」就是以大光明的陀羅尼照滅眾生無始劫來的痴暗,破除無明。「無上」是最為殊勝。「無等等」是一切諸法都不能與之相比。說般若波羅密多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也就是把般若法門讚歎到了極處,亦可見佛教對般若的推崇程度。菩薩憑藉著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了究竟涅槃,三世諸佛憑藉著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智慧圓滿了,所有的痛苦也就自然的滅除了,正如佛陀所教誨的那樣:「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觀自在菩薩也正是用此善巧方便般若來度化眾生的,故以利益眾生的功德來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資本市場本性空寂,空中生有,無常、無我、無垢、無凈。只要充分的認識資本市場,不被資本市場的各種假象所迷惑,認清眼前的趨勢,順勢而為,就能夠解除市場交易者的一切痛苦,使其不生煩惱。或許有人又要質疑我在空談大道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那些所謂具體的交易技術才是能夠賺到大錢的「至聖法寶」,而對於正確的交易理念和交易法則來說則統統的都是「神馬浮雲」,根本的就不屑一顧!以至於連最基本的交易原理都還沒有弄明白,就敢非薄經典,藐視一切,大有唐末五代某些走火入魔的狂僧之遺風。豈不知交易技術與交易理念本是表裡關係,理藏於內,形現於表。就猶如「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的道理一樣,交易者的交易理念是其交易技術內在的根本依據,而交易者的交易技術則是其交易理念外在的表象反映。即無形的交易理念是通過具體的交易技術表現出來的,有什麼樣的交易理念在實際交易中就會有什麼樣的技術表現,交易理念決定著交易技術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交易的結果,而交易技術的優劣則反映出其交易理念的正確與否。倘若不懂交易原理,沒有正確的交易理念,那麼正確的交易技術也就無從談起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其實,所謂的市場行為就是市場參與者通過具體交易技術的形式在資本市場中交易著彼此的交易理念,進行著思想的大對決。即市場交易者以具體交易技術的形式在資本市場中進行著思想層面的偉大博弈,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交易結果。由此可見,正確的交易理念產生的正確交易技術,在交易實踐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是至關重要的。想必也只有那些輕狂無知的豎子才敢輕視它吧!交易思想好似人的臟腑,交易技術好似人的體表,臟腑隱藏於體表之內,是看不見好壞的,但是體表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癥狀卻可以反映出臟腑的好壞。比如: 你完全可以診斷出一個青唇紫舌的人,心臟一定病;而一個目黃、面色青紫且生有褐班的人,其肝膽一定不會好到那裡去。道理很簡單,心開竅於舌,肝開竅於目,表裡關係使然。里映於表,表依於里,通過對外表現象的觀察和研究便可以判斷和知曉其內里不可見的東西。從這個道理上來講,外表的現象就是內里狀況的真實反映,而內里的狀況則是外表所反映的根本依據。相即相入,是一不是二,表不異里,里不異表,表即是里,里即是表。道就是術,術就是道,即交易技術就是交易理念,交易理念就是交易技術! 二者是高度和諧的統一體,又怎麼可以將二者彼此割裂呢?毋庸置疑,順勢而為的交易理念和交易原則是使廣大交易者走出痴愚黑暗的唯一門徑,只有它的光輝才能夠照耀並引領著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成就那功德圓滿的大涅槃。所以說:順勢而為是能夠解除廣大交易者一切痛苦與煩惱的陀羅尼,是能夠照滅廣大交易者資本市場無明的陀羅尼,是至理無加能夠使我們行走在正道上的陀羅尼,是妙覺無等能夠使我們果德圓滿的陀羅尼,伯納德·巴魯克、喬治·索羅斯等先行者們用他們的果報向全世界證明了它的真實不虛!看似簡單的一句:「順勢而為」,雖然只有區區的四個文字,但卻涵蓋了正確的交易理念和交易原則的所有要義,正所謂:「大道至簡,衍化至繁!」但若想融會貫通並且在交易實踐當中應用自如,絕非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之事。或許有人又要說了:你講的這些都是資本市場最基礎的知識,我早就知道了,難道就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了嗎?是的,資本市場從來就沒有什麼新奇的東西,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現在和將來,市場只不過是在不斷的重複著過去早就發生過的那些老掉牙的故事罷了。當然,這絕不可能是簡單的重複,但一切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有道是:「一生萬法,萬法皆一。」你要做的就是要牢記這一點!但問題是:面對如此簡單而且還早就發生過的故事,你真的如你所說的那樣,做到了嗎?就像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先生問道鳥窠禪師的那段公案一樣,同樣的是簡單的那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樣的還是三歲玩童皆知的大道理,敢問一句:古今又有多少耄耋老人能夠做得明白呢?但願「順勢而為」這句資本市場至高無上的陀羅尼不要再成為那些淺薄無知者夸夸其談的口頭禪了;更不要再成為那些葉公好龍者空洞無物的口號了!(再修訂版,待續) 經文: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段經文是結顯開密,前面的經文是顯說,至此改為密說。密說即佛門中所說的咒語。咒語以只存其音不翻其義為原則,故而不譯,這是唐朝玄奘大師取經回來後翻譯經文時所立下的規矩。密是深奧難言之義,絕非是不可告人之密,佛法正大光明,悟者心地清凈,哪有什麼秘密可言?又豈似當今那些跑江湖的「大師」一般有那麼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不過是佛法義理精深,非根性淺薄的人所能夠理解得了罷了。我們在學習顯說佛經的過程中,過往習氣很重的人,通常會望文生義,使心地不得清凈,障礙了開悟的門徑,很難成就三昧。而誦持密說經文就不會產生如此的不良反應,因為誦讀者不明其義,故而不會起分別之心,動妄想之念,反而更容易得到三昧,大開圓解。這也正是密法修學的殊勝之處,但要提醒注意的是:誦持咒語的發音一定要正確!否則人神都聽不明白可就麻煩了,所以密宗教學是非常重視上師的口傳的。佛陀顯說是教我們開智慧,幫助我們滅煩惱;密說是教我們把分別妄想都放下,從而恢復我們原本的清凈之心。咒語又稱之謂:「真言」,也就是至為要緊的精要。那麼般若波羅蜜多至為要緊的精要又是什麼呢?就是這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最後四句話,「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或許有人要疑問:佛陀慈悲又有如此大的能耐,為什麼不把世間所有的苦難之人都全部的一起度脫呢?答案得簡單,就是有些人雖然身受苦難但仍然不肯接受佛陀的教誨,不願意依教奉行,因此與佛無緣。佛陀只度有緣之人!所以佛法只是給那些善根、福德、因緣等條件均已成熟的人修持的。或許有人會指責我這是在公然的宣揚封建迷信,但我要說的卻是:如果一個社會、一個民族都能夠自凈心意,奉行眾善而杜絕諸惡的話,那麼這個民族一定是一個高尚而尊貴的民族,這個社會則一定是一個令世人都身心嚮往的人間天堂!弘揚這樣的「封建迷信」,功德無量!在資本市場中,能成就我們般若波羅蜜多的真言就是那句簡單的:「順勢而為」!所以就讓我們一起即說此咒曰:去吧!去吧!到那成功的彼岸去吧!去吧!去吧!大家都一起去吧!覺悟自我利益眾生,迅速的成就那至高無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此,曲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算告一段落了,或許人又要嘲笑我所說的「大而無當,往而不反」了,就像當年肩吾聞接輿說姑射山神仙事時所表現的那樣。幸好有故友連叔代我回答的最為給力:「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或許有人還要問我:你講的這些都是真的嗎?這裡借用一句孔老夫子的話姑且算是正面的回答:「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月風也!格其物,窮其理,正其心,誠其意,見賢思齊。一切境皆由心生,放下身心世界,大般若即現眼前。有道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再修訂版,全文完)
推薦閱讀:

惟賢長老《心經講記》(五)
怎樣解讀《心經》
心經專題
越深入經藏越發現心經的殊勝——有助於理解《心經》的佛經資料匯總
心經密義闡述    作者:劉銳之

TAG:心經 | 曲解 | 波羅蜜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