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兵法

諸葛亮兵法諸葛亮兵法(一)  兵權 逐惡 知人性 將材 將器  將弊 將志 將善 將剛 將驕  將強 出師 擇材 智用 不陳  將誡 戒備 習練 軍蠹 腹心  謹候 機形 重刑 善將 審因  兵勢 勝敗 假權 哀死 三賓  後應 便利 應機 揣能 輕戰  地勢 情勢 擊勢 整師 厲士  自勉 戰道 和人 察情 將情  威令 東夷 南蠻 西戎 北狄  兵  權  ---------------------------------------------------------------  原文  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譯文  所謂兵權,就是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它是將帥建立自己的威信的關鍵。將帥掌握了兵權,就抓住了統領軍隊的要點,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翼一般,不僅有威勢而且能翱翔四海,遇到任何情況都能靈活應變,佔據主動。反之,將帥如果失去了這個權力,不能指揮軍隊,就好像魚、龍離開了江湖,想要求得在海洋中遨遊的自由,在浪濤中奔馳嬉戲,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為將當帥的首要問題——帶兵用兵的權威。  文章首先給兵權下了定義:「將帥統率三軍的權力」。接著指出掌握這個權力的重要:「這是將帥建立自己指揮權威的關鍵。」文章論點鮮明,論述突出,單刀直入,一下子抓住了要害問題,十分突出地擺出了為將統兵的根本問題、必要前提——權威。  文章接著從正反兩方面,用形象生動的比喻,有力地加以論證。諸葛亮先用了這樣一個比喻:「掌握了兵權,就好像一隻猛虎,插上了雙翅,可以翱翔於四海,應變自如。」言簡意明地論述了兵權對於將帥的重要。接著,諸葛亮又用「魚龍離開江河湖泊」,比喻失去權威的將領,非常準確精彩地說明了沒有權威的將領的窘困。誰都知道,魚龍在水中可以自由遨遊,能夠搏擊風浪,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但是,魚龍一旦離開了河湖,失去了水,就只能成為任人宰割的對象,還能有什麼作為呢?一員將領,如果失去了按自己意志指揮軍隊的權威,上受種種挾制,自己只有虛名,或者下面不聽指揮,命令不能下達貫徹,指揮不動,那不就和離開河湖的魚龍一樣了嗎!任你有多麼高的才能,也無從施展,也只能毫無作為。  文章僅用七十九個字,就準確、生動、形象地闡明瞭為將當帥的根本問題。  拓例  周亞夫嚴明軍令  公元前158年,匈奴結集了重兵,大規模地進犯漢朝北部邊境。漢文帝任命宗正(官名)劉札為將軍,駐軍灞上;任命祝茲侯徐厲為將軍,駐軍棘門;命令河內郡守周亞夫為將軍,駐軍細柳,命令他們分別守衛京城長安附近三個戰略據點,防備匈奴進攻。  後來,文帝親自去慰勞軍隊,來到灞上和棘門軍營的時候,勞軍的車駕都是長驅直入,毫無阻攔,將軍以下的軍官都騎著馬迎進送出。但文帝來到細柳軍營,情況就大不一樣:軍官和士兵都披著鎧甲,手裡拿著擦得雪亮的刀槍,張開了弩搭上箭,真是戒備森嚴。  文帝的先行官吏來到營門,門衛不讓他們進去。那些先行官吏說:「皇上就要到了!」守衛營門的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只聽將軍的命令,不聽皇上的命令』」。過一會兒,文帝的車駕到了,也照樣被擋住不能進去。於是,文帝派使者拿了符節憑證進營去向將軍周亞夫傳詔令:「我要進軍營慰勞將士。」這時周亞夫才下令打開營門,放車駕進來。進去的時候,守衛營門的軍官鄭重地對文帝的隨從人員說:「將軍有規定,軍營內,車馬不許奔跑。」文帝聽了,只好吩咐放鬆馬的韁繩,慢慢地走著。  文帝來到中軍營帳,只見將軍周亞夫全副戎裝,手執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裡。他見了文帝,只拱手表示歡迎,說:「戎裝在身,例不下拜,請允許我以軍禮朝見皇上。」文帝聽了,大為震動,在車上嚴肅地進行答禮。  慰勞完畢,文帝離開軍營。出了細柳軍營門,隨從的官員都感到十分驚訝,文帝卻讚歎地說:「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前些時候,,我看到灞上和棘門兩處的隊伍,就像兒戲一般!」  過了一個多月,情況好轉,這三路大軍都撤除了,文帝就任命周亞夫為中尉、負責京城的治安。  逐  惡  ---------------------------------------------------------------  原文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垮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譯文  不論是治軍還是理國,有五種人需要對之注意,他們是國家、軍隊混亂的禍患。這五種人是:私結朋黨,搞小團體,專愛譏毀、打擊有才德的人;在衣服上奢侈、浪費、穿戴與眾不同的帽子、服飾、虛榮心重、譁眾取寵的人;不切實際地誇大盅感民眾人,製造謠言欺詐視聽的人;專門搬弄是非,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興師動眾的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個人得失,暗中與敵人勾結在一起的人。這五種虛偽奸詐、德行敗壞的小人,對他們只能遠離而不可親近。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的是將領用人的問題。當然,諸葛亮論述的標準,既可作為將領使用部下的標準,也可以作為選用將領的標準,廣而言之,更可做為各行各業用人的標準。  文章直截了當地指出,在治國治軍中,有五種人能導致軍隊或國家毀滅。他們是:成群結黨,誹謗能者的人;穿著引人注目的華美衣服的人;妖言惑眾,詭言神道的人;無視法律規則,愛煽動民心的人;專門計較自己利害得失或暗中與敵人相勾結的人。這五種類型的人就是人們常說的奸詐、虛偽、道德敗壞的小人。應疏遠他們,不可和他們接近。根據這個道理,做為將帥應當細心觀察,要疏遠而不能親近,早日除掉組織內部的害群之馬,來維持組織內部的團結和生命力。  諸葛亮專文指出用人之忌,實在是很有見地,很重要的。諸葛亮在正面論述將領應有的品德修養之前,先提出這個反面問題,更可說是匠心獨具,值得人們深思。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由於不能及時識別這類人,或者因某種原因而任用這類人的現象並不少見,造成的禍患常常是令人觸目驚心的。  拓例  牧童驅逐害群之馬  遠古的時候,軒轅黃帝要到具茨山去尋找一位叫大隗的「完人」,向他請教治理天下的良策。  出發前,黃帝請了一些很有經驗的人做嚮導和隨從。可是,當他們行至襄城郊外時,還是迷了路,繞來繞去總是找不到出路。黃帝一行正在萬分著急的時候,忽然看見空曠的野地裡有個牧馬的男孩,黃帝就趕快過去問他:「你知道去具茨山的方向嗎?」男孩說:「當然知道。」黃帝心中大喜,連忙又問:「那你知道大隗住在什麼地方嗎?」男孩看了看黃帝說:「知道。我什麼都知道。」黃帝見他果然聰明伶俐,於是逗他說:「你的口氣真大,既然什麼都知道,那我問問你,如何治理天下,你知道嗎?」男孩爽快地回答說:「那有什麼難的。」說完男孩卻跳上馬背要走開。黃帝拉住男孩再問,於是男孩回答說:「治理天下,與牧馬相比有什麼不同嗎?只不過是要把危害馬群的壞馬驅逐出去而已。」男孩說完,騎馬離去。  黃帝聞聽此言,茅塞頓開,連向牧童離去的方向叩頭拜謝,然後驅車打道返回。  知 人 性  ---------------------------------------------------------------  原文  夫知人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占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譯文  世界上沒有比真正地瞭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情。每個人的善、惡程度不同,本性與外表也是不統一的。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奸詐,有的人情態恭謙卻心懷欺騙,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實際上卻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但實際上卻另有圖謀。然而,瞭解一個人的本性還是有七條辦法的:用離間的辦法詢問他對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場;用激烈的言辭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氣度、應變的能力;就某個計劃向他咨詢,徵求他的意見,以考察他的學識;告訴他大禍臨頭,以考察他的膽識、勇氣;利用喝酒的機會,使他大醉,以觀察他的本性、修養;用利益對他進行引誘,以考察他是否清廉;把某件事情交付給他去辦,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解析  本篇論述識人問題。文章一開頭指出:「瞭解人的本性並不是一件難事。」這種欲仰先抑的說法,恰恰說明,善於認識人,瞭解人,是為將之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一員將領如果連這點本領都沒有,又何談用人,何談帶兵?更不用說克敵致勝了!  這篇文章的精妙在於,不但指出了四種表裡不一的人,更提出了七種識別辦法,這對於為將之人,可說是珍貴的參考資料,認真研讀,肯定會大有幫助。  作者在這裡明確指出四種表裡不一的人,一再提醒擔負重任的將領警惕各種小人,教給他們看人的訣要:不但要看外在方面,更要考察其本性,而不被表面現象迷惑。從現實情況看,這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見認識人的「本性」是多麼不易。  諸葛亮不僅讓人警惕四種表裡不一的人,還提出了七種考察識別方法,這就是他高明和獨到之處。這七種方法都是很實際,很具體,有實用價值。當然,這七種方法在當今社會並不一定都適用,例如,用利去引誘人,從而考察人,以及把人灌醉,考察其本性等方法,我們不應該用。但從這種方法的基本思路看,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認識人必須多方面考察,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不僅在正常情況下考察,還應在特殊情況下考察,總之,要「知人性」。識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應該在這方面下工夫。  拓例  李世民清整吏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頗有政績的一位開明皇帝。他的許多為政之道,為後來者稱讚借鑒並倣傚。  李世民非常厭惡官吏受賄,他處分受賄官吏的方法頗為獨到。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了別人的贈絹,事情敗露,在朝廷上,李世民卻賞賜他幾十匹絹。許多大臣不解,以為是在助長貪慾。李世民卻說:「如果他尚有廉恥,我賜他絹,那恥辱比受刑還要難受。如果他不知羞愧,不過是禽獸而已,殺也無益。」果然,長孫順德萬分羞愧,眾臣也深有感觸。  在重用和尊敬功臣的同時,李世民還非常注意對他們的統轄,決不允許他們居功自傲。尉遲敬德為李氏江山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但他經常盛氣凌人,驕縱無比。一次酒宴之上,尉遲敬德竟然毆打任城王李道宗。見敬德如此放肆,李世民十分不悅。決心教訓他一下,以示君威。他對敬德說:「朕要與你同享富貴,而你卻居官自傲。你可知漢朝韓信、彭越為何被殺?那並不是漢高祖劉邦的過錯。」敬德這才害怕,從此大有收斂。李世民是一位馬上得來天下皇帝,卻深得治國之法。  「貞觀之治」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繁榮盛世,出現在李世民手下絕非偶然。李世民堅持以誠待人,以禮警人,是他能大得臣民之心的重要原因。  將  材  ---------------------------------------------------------------  原文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唇,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譯文  根據不同的將帥不同的才幹,可以把將帥分為九種類型:一是用自己的德行教育部下,用禮法規範部下的行動,對部下關懷備至,問寒問暖,與部下同甘共苦,這種將帥是仁將。二是做事能不只圖眼前消災去難,還有長遠打算,一絲不苟,不被利益所誘惑,寧願為榮譽獻身,也不屈辱求生,這樣的將帥是義將。三是身居高位但不盛氣凌人,功績卓著又不驕傲自大,賢德而不清高,謙讓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個性剛直又能包客他人,這樣的將帥是禮將。四是運用戰術高深莫測,足智多謀,身處逆境能轉禍為福,面臨危險又知逢凶化吉,這樣的將帥是智將。五是忠誠信實,對有功之人以重賞,以有過之人以重罰,賞罰分明,獎賞時不拖延,懲罰時不管對方的地位高下,這樣的將帥是信將。六是身手矯捷,衝鋒陷陣時快如戰馬,氣概豪壯,鬥志昂揚能勝千夫,善於保衛國家,又擅長劍戟,這樣的將帥是步將。七是能攀高山,走險地,馳馬如風,身先士卒,銳不可擋,撤退時在隊伍後面抵擋敵兵掩護他人,這樣的將帥是騎將。八是氣蓋三軍,所向無敵,對小的戰役小心謹慎不馬虎,面對強大的敵人則愈戰愈勇,這樣的將帥是猛將。九是遇見賢者虛心請教,對別人的意見從諫如流,能廣開言路,待人寬厚又不失剛直,勇敢果斷又富於計謀,這樣的將帥是大將。  解析  本篇文章提出了為將之人應有的品質修養,也就是指出了成為一員優秀將領所必須具備的道德品質和才幹。作者一共提出了九條,逐條說明了內容和要求,十分具體。這九條  要求,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個方面,即我們常說的「德」和「才」。作者提出的道德品質修養方面的要求共有六條,簡單說來就是仁、義、禮、智、信以及一員「大將」應有的胸懷和修養;而就軍事才幹來說,要求是三條,要求領兵將領武藝精熟,騎射步戰均有過人之處,而且要「氣凌三軍」,勇氣過人,臨戰身先士卒,有壓倒強敵的氣概,堪稱全軍楷模。  諸葛亮能提出這麼全面、具體的規範要求,述說這麼細緻,看來是他多年軍事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昇華。這些標準作為選拔將領的標準和將領自我修養的規範是很必要,很恰當的。按照這九條標準,要求將領做到德才兼備,才能造就出優秀將領。  拓例  祁黃羊薦賢無私  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缺個縣官,你看誰當合適?」祁黃羊說:「解狐最合適。」晉平公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要推薦他做官?」祁黃羊答道:「您只問我誰能當縣官,並沒問我誰是仇人。」於是解狐就被派去做了南陽的縣官。他在南陽做了一些好事,得到了百姓的稱讚。  又有一天,晉平公問祁黃羊:「朝廷裡缺個法官,你看誰當合適?」祁黃羊說:「祁午合適。」晉平公又奇怪了:「祁午不是你兒子嗎,你不怕別人說你為兒子走後門嗎?」祁黃羊答道:「您問的是誰可以當法官,並沒有問祁午是不是我兒子。」祁午做了法官,能秉公執法,得到了人們的稱讚。  這兩件事後來傳了出去,知道的人都說:「祁黃羊這人可真不錯,無論是自己的仇人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是有德有才的,他都能推薦。這才是真正的大公無私呢!」  將  器  ---------------------------------------------------------------  原文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基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寢,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閒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筧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譯文  將帥的氣質、氣度有不同,其本領、作用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察覺他人的奸詐,看到事物潛伏的危害、禍端,被部下所信服,這種將領為十夫之將,可以統領十人的隊伍。如果早起晚睡,整日為公事操勞,言辭謹慎小心,能傾聽部下的心聲,這種將領為百夫之將,可以統領百人的隊伍。為人耿直又深謀遠慮,勇猛善戰,這樣的將領是千夫之將,可以統領千人的隊伍。外表威武,內心蘊藏著豐富的感情,個性光明磊落,能瞭解別人的努力和辛苦,又能關心他人的饑寒情況,這種將領為萬夫之將,可以統領萬人的部隊。能舉賢能之人,進德修業不斷充實自己,連續不斷,為人忠誠、可信、寬容、大度,善於治理亂世,這樣的將領為十萬人之將,可以統領十萬人的部隊。能以仁愛之心待部下,又能使領國信服,曉天文,善處人際關係,知識地理,放眼四海之內,治家如同治國,治國如同治家,和諧圓滿,這樣的將領是天下之將,可以治理整個天下。  解析  本篇文章說明了各級指揮人員必須具備的素養和才幹。作者寫得很細緻,從「十夫之將」、「百夫之將」,直寫到「、十萬人之將」以至「天下之將」,逐級加以述說。對於為將之人選拔任用部下,各級將領規範自我,很有參考價值。  我們還可看出,諸葛亮理想的最高境界是「天下之將」,作者說,這種將領普施仁愛於天下,講信義而讓四鄰邦國信服,善於識人用人,懂得天文地理,並且四海為家,以天下為已任。這種人當然不是一般領兵打仗的將領,而是統率三軍的帥才,治國安邦的棟樑人物。這種人才自然十分難得,但一個國家要強大,要長治久安,要興旺發達,就必須得選拔和造就出這樣的人才。  諸葛亮本人可算是這類人物的典型。劉備在得到他之前,儘管也有關公、張飛、趙雲等等無敵猛將,卻無立足之地,成不了氣候。只是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輔佐之後,才得以成為一支重要力量,建立了蜀國。  一個國家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將是國家幸甚,人民幸甚了。  拓例  唐太宗封賞不私親  李氏滅隋興唐後,又經過數年征討,到李世民稱帝時,才算徹底平定天下。李世民封賞有功之臣,房玄齡、杜如海等人都受到了重用,被視耿股肱之臣。但李世民大封天下,卻引起了許多舊部的不滿。其中他的叔父李神通最為不悅。  淮安王李神通說:「我起兵關西,最先擁戴高祖。如今,連房玄齒、杜如海這樣的人都位居我上,我是李氏家族的長輩,這讓我怎麼能夠服氣?」李神通此言一出,立刻得到反響。那些沒有得到陞遷的秦王府的舊人,也紛紛抱怨起來。見此情景,李世民對李神通說:「叔父是我的至親,我非常尊重您。但您雖首倡義軍,卻無功於國家。起兵是為了避患,您先在山東全軍覆沒,後在劉黑闥作戰時望風而逃。如果沒有房玄齒等的輔佐,我早就被敵人打敗了。我不能因為您是我的叔父,就把您和開國元勳同功論賞。」一席話說得李神通面紅耳赤,閉口無言。李世民又說:「為政之道,只有無私才能讓天下人心服。行賞只能按功而論,任用有用之才。秦王府的人雖是我的舊部,但有的人卻缺德少才,只會空發怨言,這哪是治國安邦的大計呢?」  聽了李世民的一番言辭,眾將心悅誠服,紛紛說:「陛下如此大公無私,對至親的叔父和舊部沒有一點私心,我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一點也不敢有非分之想,唯有盡力報效國家了。」  將  弊  ---------------------------------------------------------------  原文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譯文  身為將帥有八種弊病,是將帥用兵的大忌:一是對財、物的需求永遠不滿足,貪得無厭;二是對賢德有才能的人妒嫉強烈;三是聽信讒信,親近能說會道、巧言諂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敵情,卻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實力;五是遇事猶豫不決;六是沉迷於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為人虛偽奸詐而自己又膽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辨而又傲慢無禮,不按制度辦事。  解析  本篇文章指出了為將之人應該力戒的「八弊」。這「八弊」和《孫臏兵法》提的「十五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又更概括,更精煉突出,是對孫子兵法的繼承和發展。  這「八弊」切中要害,當將之人,以至於任何想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應把諸葛亮提的「八弊」引為警鐘、戒律。這八弊中的任何一弊都是為害極大的毛病,犯了任何一弊都會導致失敗,甚至全軍覆沒,而個人則會身敗名裂,直至送掉性命。  拓例  宋太宗誡吏慎刑  古時候,由於法律允許體罰,刑訊往往成為主要的取供手段。「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辦案人過於依賴刑訊的結果,致使冤、假、錯案層出不窮。一些明智的統治者,意識到了濫施刑罰的危害,便想出各種辦法,力圖杜絕執法官吏的枉法事件。據《宋史·太宗本紀》記載,宋太宗趙光義曾經設計警告下級辦案官吏,用活生生的事實,說明濫用酷刑的危害和慎刑的必要。  宋代太國興平年間,京都汴梁街頭有許多乞丐,他們往往肆意胡為,成了民間的禍患。一次,一名惡丐到一家大戶門前,索要賞錢,態度十分強橫。由於要求未能滿足,便開始大吵大嚷,罵不絕口,圍觀的人很多,大家都有些憤憤不平。因為怕惡丐邀集同夥進行報復,眾人都敢怒不敢言。就在這時,從人群後面走過來一名軍官,見此情景怒不可遏,從人叢中跳出來,抽出佩刀,揮手將惡丐刺死。殺人之後,軍官便將刀放在地上,若無其事地走了。在場的眾人見此人這樣兇猛,誰也不敢上前捉拿。  街上巡邏的士卒將此事報告官府,官府沒法抓到殺人兇手,就判定大戶犯了殺人罪,將軍官留下的那把刀作為髒物,連同人犯的口供收錄在案。後來,這件案子被報到朝廷,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審理,問罪犯說:「你服罪嗎?」罪犯說:「我服罪。」宋太宗要來殺人兇刀,拿到辦案的官吏面前,對官吏說:「這是我的刀,那人也是我殺的,你為什麼冤枉好人呢?由此可知,重刑之下,哪有不屈打成招的?看來製造冤獄,不一定在大亂之世啊。」於是下令釋放那個大戶,並告諭執法衙門:「從今天起,再審案子,務必慎重,切不可亂來。」  將  志  ---------------------------------------------------------------  原文  兵者兇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譯文  兵器是一種兇器,統兵為將是一種重大的責任。兵器剛硬,容易缺損,將領任務重大所以有風險。因此,真正的將帥不以自己的部隊強大有威勢做靠山,當他受到君主的寵愛時不得意忘形,當他受到別人的誹謗污辱時,也不懼怕、退縮,看到利益時不起貪念,見到美女時更不心生邪念,只知全心全意,保家衛國,以身殉職。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的修養。文章開門見山,以兵器作比喻,提出「器剛則欠」的論點,說明擔負重任的將領,必須戒驕戒躁的道理。為免於「欠」,即免招「損」,為將之人必須加強自身修養,為此,諸葛亮提出了六個方面的禁戒,即不恃強,不怙勢,不恃寵,不懼辱,不貪利,不貪淫,而要求將領之志「以身殉國,一意而已」。  諸葛亮這個標準相當高,按我們現代的話說就是要做到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人民,奉獻給國家。但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身負重任的人,必須有這樣的品德修養,才能不辜負委以重託的人。  諸葛亮自身足為典範,他一生謹慎,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受到後人欽敬傚法,流芳千古。  拓例  郭子儀示以無私  唐末藩鎮割據,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將皆感自危,甚至連私下的交往都深覺恐懼。一些人為怕引起別人的懷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與世隔絕,和誰也不相往來。在眾臣子中,唯有汾陽王郭子儀與眾不同。郭府每天大門敞開,任人出入,他竟不聞不問。  有一次,他麾下一將軍離京赴職,前來告辭,看見他在夫人和孩子面前,有如僕人一樣隨便,甚感驚訝。郭子儀的兒子們也覺得父親做的太過分了,勸他說:「您功業顯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貴賤都隨便進入你的臥室。古代的聖人和權臣也不會這樣做。」郭子儀笑著對兒子說:「你們怎麼知道我的用意。我有馬500匹,部屬僕從千人。如果我一向修築高牆,關閉門戶,和朝廷內外不相往來,倘若與人結下私怨,再有嫉賢妒能之人挑唆,那我們全家的大禍也就不遠了。現在我坦蕩無邪,四門洞開,縱有人讒言污我,也找不到借口加害。」  郭子儀不但在家中如此,在朝中也處處表現得坦蕩無私。魚朝恩曾請他同游,有人告訴郭子儀,說魚朝恩準備害他。當時有將士三百,紛紛要求隨同保護。但郭子儀臨行時,卻只帶幾名家僮。魚朝恩感到奇怪,郭子儀便以實言相告。魚朝恩撫胸流涕,惶恐地說:「像郭公這樣的長者,誰還能懷疑呢!」  郭子儀開門揖客對人不防,對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唐代宗非常欽佩,對他深信不疑。  將  善  ---------------------------------------------------------------  原文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胃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譯文  對將帥的軍事實踐能力的要求是「五善四欲」。五善是指:擅長察曉敵人的兵力部署,擅長正確地判斷進攻和撤退的時機,擅長瞭解交戰雙方的國力虛實,擅長利用對自己一方有利的時機,擅長利用山川地形的崎嶇險阻。四欲是指:作戰時出奇制勝,謀劃要周密,人多事繁,追求文靜穩重,保持全軍上下團結一心,合力抗戰。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素養。文章採用直述方法,直截了當,明確具體地提出了五善四欲的要求。其中「五善」是對將領軍事素養方面和知識才能上的要求,而「四欲」則是在指揮才能和修養上的要求。  這些要求對一員優秀將領來說,不算荷求,只有做到「五善」和「四欲」,才能指揮自如,戰無不勝。諸葛亮效力的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方,他卻能左右三國形勢,讓蜀國屹立不動,正是由於他做到了「五善」、「四欲」,而能屢戰屢勝,甚至敗中求勝。  當然,真正做到「五善」、「四欲」很不容易,必須博學多識,肯於研究,善於總結,注重修養。要想成為一員傑出將領,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卻是非做到不可。有志者應以此為標準來規範自己,磨礪自己。  拓例  呂蒙讀書獻妙計  三國時代,吳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將軍,名叫呂蒙。他出身行伍,沒有機會讀書習字,幼時家境貧寒,除了苦練武功之外,沒有接觸到諸子百家的著作。  有一天,吳主孫權把呂蒙請來,關心地對他說:「如今你是朝廷既有名望又有權勢的人,不能沒有知識呀,只講武戰是不夠的,應該多讀點書,增加一些見識,才不負眾望喲!」  呂蒙窘迫地辯解說:「我整日在軍營裡忙碌,有處理不完的軍務,哪裡還有空看書呢?」  「不對呀,」孫權耐心地開導他,「以軍務忙為借口就不讀書是說不過去的,我難道不忙嗎?朝廷上下,內政外交,哪一項不讓我操心,但我還是抽出時間來讀書。當然我也不是叫你整日埋頭在書籍裡,不問軍務,而只是想讓你看看前人留下的經驗,擴大些眼界,充實一下自己,這樣對你日後領導軍隊是極有益處的……」  「您說得對,我聽說光武皇帝也是一位勤奮好學的人,他在兵荒馬亂的軍旅生活中,手一直沒有離開過書本……我要以他為榜樣,下苦功夫讀書呀!」  呂蒙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將軍,從那以後果然堅持天天讀書,有時讀到深夜。書讀得多了,見識也提高了許多。  不久,魯肅代替了都督周瑜的職位,兩人經常討論國家的軍政要事。一天,魯肅到呂蒙的駐地去看望他,呂蒙盛情款待。席間呂蒙問魯肅:「您受朝廷重任,駐防陸口,與關羽為鄰,有何謀略以防不測?」魯肅隨便答道:「哦,到時候再說吧!」呂蒙站起身,一本正經地說:「關羽如同熊虎,厲害得很,不能不防呀!我這裡有五條妙計,願意奉獻給您……」  魯肅聽罷呂蒙五條密策,不禁驚喜萬分,高興地說:「我以前只知道你有武功,現在才知道你還有廣博的學識。你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阿蒙嘍!」  呂蒙也大笑起來:「士別三日,就該刮目相待嘛,不能用老眼光看人!」  將  剛  ---------------------------------------------------------------  原文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長。  譯文  好的將帥應該具備的性格是剛強、剛烈,但不固執己見,溫和、柔和但不軟弱無力,即通常聽說的剛柔相濟。單純一味的柔和、軟弱,就會使自己的力量被削減,以至失敗,單純一味的剛烈、剛強又會導致剛愎自用也註定要滅亡。所以,不柔不剛,剛柔並濟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點,才是最佳的狀態。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的修養。文章提了一個剛柔相濟的要求,從正反兩方面進行了論述,說明「純柔」和「純剛」都不行,必須剛柔相濟。  傳統觀念上,武將都是剛強的男子漢,大丈夫,似乎和「柔」不沾邊。有的人講「柔能克剛」。這些都是片面的,只說了一個方面。諸葛亮指出:「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說得非常準確,一員將領,該剛時要堅強無比;該柔時,可以委曲求全。要依據需要,該剛則剛,該柔則柔,應付自如。諸葛亮的結論是:「不柔不剛,合道之常。」確實很有見地,是符合辯證法的真知灼見。  當然,要真正做到剛柔相濟,剛柔適度,是很不容易的,要善於審時度勢,恰當應對。但是,一員良將,甚至一個普通人,為人處世,要立於不敗之地,又必須學會剛柔相濟,剛柔適度。  拓例  張良剛柔並用  張良給劉邦籌劃過許多關係大業成敗的重要謀略,其中以弱制強、剛柔並用之例頗多。如:當秦軍主力與項羽會戰時,劉邦決定由南陽入武關攻秦,張良反對硬拚,勸劉邦以重寶招降秦將賈豎。而當賈豎同意投降時,張良又恐士卒不從,乘敵懈怠之機,一舉破之。結果直下咸陽,擒秦王子嬰。後來楚漢相爭,漢弱楚強,張良勸劉邦處處退讓,以柔制剛,不但避開了鴻門之宴的生命危險,而且取得了漢中、巴蜀之地。接著,又火燒棧道,使項羽屢屢上當。劉邦轉弱為強,終於以布衣取天下。張良的高明謀略,據說來自黃石公所授的三略。三略並不是一味只講以弱制強,而強調剛柔強弱都要得當,作到「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將  驕  ---------------------------------------------------------------  原文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己」。  譯文  做將帥的切勿驕傲自大,如果驕傲自大,待人接物就會有不周道的地方,有失禮之處,一朝失禮就會眾叛親離,人心憤懣相怨。身為將領,也不能小氣吝嗇,如果吝惜吝嗇必然不願獎賞部下,獎賞不行,部下必定不肯在戰鬥中盡最大努力以拚死作戰,這樣下去,則在戰爭中不會取得什麼好的成果,國家的實力也就會因此虛弱下去,自己國家實力下降就是表示敵人正在強大起來。因此孔子說:「一個人儘管具備象周公那樣的德才,但是卻驕傲吝嗇,那麼即使他能做出一定的貢獻,也不值得人們去評價稱道」。  解析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領修養。但集中論述的卻是「驕」和「奢」兩個方面,把這兩條列為帶兵的大忌。文章詳細列舉了「驕」和「奢」的嚴重危害,最後還引用孔老夫子的聖言加以證明,進一步突出了「驕」和「奢」的嚴重後果,從而大大加強了文章的論辯力。這篇文章論述非常充分,道理說得很透,足以為將領們敲響警鐘。  拓例  趾高氣揚遭滅亡  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將,叫屈瑕。屈瑕是個驕傲自大的人。  楚武王派屈瑕帶兵攻打羅國。出師之前,楚國大夫斗伯比為他送行,屈瑕喝了幾杯酒後就說:「你看我們的軍隊多壯大強盛啊,羅國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我一定會順利地打敗他。」餞行之後,屈瑕率領人馬意氣飛揚地出發了。  斗伯比回來的路上對駕車的人說:「屈瑕這次是打敗了,你看走路把腳抬得高高的,多神氣,他輕視敵人,驕傲自大,目空一切,怎能不打敗仗啊!」  於是,斗伯比馬上去見楚武王,說:「你趕快派兵援助屈瑕吧!」武王沒有聽斗伯比的意見。  屈瑕率領軍隊來到羅國邊境,他沒有認真組織作戰,而羅國早就訂下夾擊楚軍的計劃。屈瑕因輕敵而沒有防備,結果楚軍大敗。  武王回到宮中,把斗伯比的意見跟夫人鄧曼說了。鄧曼是個聰明的女子,她告訴武王斗伯比是說屈瑕自高自大,必然失敗,應該告誡他。於是武王馬上派軍援助,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楚軍已經全軍覆沒。屈瑕一個人跑到山谷裡自殺了。

  • 組織,
  • 綜合
  • 推薦閱讀:

    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揭秘:劉備根本就沒「三顧茅廬」請諸葛亮 這個說法你信嗎?
    正說周瑜———三國的高富帥
    諸葛亮奇門遁甲2-3章
    理髮店的大道至簡: 拉新、促活和留存

    TAG:諸葛亮 | 兵法 | 葛亮 | 諸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