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中國人主要吃什麼肉?

鴻門宴中有這樣一個場面,說的是樊噲沖入大帳要救劉邦,項羽見狀饒有興趣說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對於這一幕,有很多人理解為是項羽對樊噲的器重,不然為何又是賜酒又是給肉的呢?其實錯了,這是項羽在戲耍侮辱樊噲,試想在宴席上,主人給你四升酒讓你喝下去,還強迫你吃生豬肉,這是器重你嗎?其實在古代的飲食習慣中,豬肉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並非是高大上的食物,只有牛羊肉才是上等肉,正所謂「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一、先秦時期牛羊肉就是高大上食物

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懂得馴養「豬馬牛羊狗雞」等六牲來獲取肉食。在他們的飲食習慣中,牛羊毫無疑問是最貴族化的食物,《禮記·王制》就曾這樣記載過:「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從排名上看,牛羊就在豬之上,那麼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是和肉食的珍貴程度有關,牛是農耕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在很多朝代是不允許私自殺牛的。到了漢代的時候,牛就已經被立法保護起來了,當時的朝廷規定「不得屠殺少齒」,如果殺了怎麼辦?對不起,是要給牛償命的。到了唐宋時期,除非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才可以剝皮售賣或是自己吃用。

正所謂是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就在當時的肉食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了。

二、唐宋時期,牛羊肉仍是主食

這種從先秦時期就養成的飲食習慣,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後世,在唐代著名的燒尾宴上,菜譜是這樣的:通花軟牛腸、光明蝦炙、羊皮花絲、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臠(奶汁燉雞)、箸頭春(烤鵪鶉)等等,這其中牛羊雞鵪鶉都有,甚至還有青蛙,唯獨缺少豬肉。

到了宋朝時,由於對牛肉的禁食,羊肉在這個時期成為了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宋朝吃羊一開始是從皇家流行開來的。宋真宗時御廚每天要宰350隻羊,仁宗時要宰280隻羊,英宗時減少到40隻,到神宗時雖然引進了豬肉,但御廚一年消耗的羊肉是「43萬4463斤4兩」,而豬肉是「4131斤」,還不及羊肉的一個零頭。

正所謂上行下效,所以從官員到民間,羊肉就開始成為了當時人們餐桌上的頭等肉食。

雖說當時豬肉仍舊不是士大夫階層的主要肉食,或者說豬肉仍然是低檔的肉食,可到了普通百姓那裡,豬肉就是主食了。《東京夢華錄》稱,每天有上萬頭豬被販子們從四鄉收購送入東京,無數的豬肉攤販,無數的屠夫宰殺這些豬,給普通百姓的餐桌上送去肉食。

真正讓豬肉沾上點貴族氣息的,還是蘇東坡。當年他在杭州任職期間,為了治理西湖要解決民工的吃飯問題,創造性地發明了「東坡肉」。

三、明清時期,豬肉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明宮史》記載,在皇家過年的食譜中就有燒豬肉、豬灌腸、豬臂肉、豬肉包子等,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能夠登上大雅之堂了。不過在民間,豬肉的盛行程度仍舊不及牛羊肉。據北京的物價顯示,萬曆五年,牛肉的價格是0.013兩紋銀/斤,而豬肉是0.018兩紋銀/斤;到了萬曆二十年,豬肉漲到了0.02兩,而牛羊肉還是只需0.015兩。所以說此時,牛羊肉仍舊比豬肉更加普及。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實現逆轉,成為了漢族最主要的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就已經將豬單獨列為《特牲單》進行敘述,這其中與豬肉相關的菜肴就有43道;而牛羊肉則歸為《雜牲單》,「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時有之之物,然製法不可不知,作《雜牲單》。」

雖說豬肉在飲食習慣上已經成功逆轉,但卻依舊無法撼動牛羊肉的高貴地位。當年,英國人打到北京城時,琦善作為欽差大臣前去與他們交涉,在會談的前一天,他按照朝廷招待貢使的老規矩給他們送吃的,這其中包括20頭閹牛、200隻羊及諸多鴨和雞,一兩千個雞蛋,唯獨沒有一頭豬。

編後: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

推薦閱讀:

中國人海外置業,全世界愛恨交加|海外置業|中國人|房價
中國人最缺四類食物 你吃的健康嗎?
清華博士、奧數冠軍們為何紛紛入佛門? | 中國人信仰危機
中國人移民澳洲後悔:被真實澳洲驚呆
20年首次!中國人進駐,白人大量遷出溫哥華...

TAG:中國 | 中國人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