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福: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
吃得下飯
《孟子》中說:「食色,性也。」吃飯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佛經上說:「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意思是人不飲食不能保存生命,誰人能夠不為飲食而勞碌呢?
人是鐵,飯是剛,吃得下飯是身體健康的表現。戰國時廉頗晚年被趙王免職後跑到魏國,後來趙國危急,趙王又想啟用廉頗,就派使者去看看年老的廉頗的身體狀況。
廉頗為了證明自己還可以馳騁疆場,為趙國所用,就在使者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後披上盔甲,騎上戰馬,以顯示自己還不老。
能吃簡單粗糙的飯食,淡泊寧靜而志向遠大,在古人眼裡是君子的品格。顏淵「簞食瓢飲」而無憂,受到孔子的稱讚,而孔子本人「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清代官居一品、身膺重任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每飯不過蘿蔔青菜、魚片豆豉而已。相傳他挑選幹部是在飯桌上進行的。他的信條是:「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誰若吃不下菜根,他寧可搭幾十兩盤纏,送此人走路!
吃得下飯的前提是有飯可吃,不必山珍海味,只要是粗茶淡飯就可以了,大魚大肉吃多了,腸胃受罪還感到油膩;白菜豆腐清爽可口,可以常吃不厭。
吃得下飯的還需要心裡坦然無憂愁,吃飯環境優雅適宜,吃飯是一種享受,自然胃口大開。
若是滿腹愁腸,就算面對美酒佳肴,也是索然乏味,鴻門宴中的劉邦估計沒心思品味酒菜。
若是與家人或親友聚餐,無拘無束,談笑風生,自然大快朵頤。若是為應酬交際,難免苦處良多,難以下咽。
聚餐中的不雅行為會讓人大倒胃口,吃不下去,古人有過總結,這裡略舉幾例:
座中有「仙人指路」者,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高高豎起,如同一面旗幟,食指指到那裡,筷子打到那裡。
座中有「品箸留聲」者,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地發出噝噝聲響,奏出一曲「夾菜進行曲」。
座中有「擊盞敲盅」者,不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叮噹作響,奏出一場「杯碟碗筷交響樂」。
座中有「迷箸刨墳」者,手裡拿著筷子在菜盤裡不住地扒拉,虎視眈眈,尋找獵物,如同盜墓刨墳一般。
座中有「定海神針」者,兩手各拿一根筷子,左右互搏,各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
最可怕的是遇到吃「絕戶餐」者,眼似閃電,筷子似雨點,噼里啪啦,一雙筷子舞得密不透風,出神入化,有翻江倒海之勢,所過處風捲殘雲,盤碟為之一空。
當今面臨的不再是有沒有東西吃的問題,而是食品安全和營養過剩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吃得下飯真的是一種幸運和幸福。
睡得著覺
人的一生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固定的時間睡眠,在固定的時間醒來,這是人的生理時鐘的一部分。
睡眠對我們的生活十分重要,它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理過程,是肌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維持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它的生理重要性僅次於呼吸和心跳。
睡眠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領,但是並非人人都能睡得著,睡得熟,睡得香。
古人的睡眠要比我們好些,隱士睡得著,太上隱者有《答人》一詩來回應別人的詢問,「偶來松樹下,高枕石上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心懷天下者睡得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口佔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明代張東海《睡丞記》記載了一對善睡的活寶:一天,華亭縣丞去拜見一個老鄉紳,見其沒有出來,就於座位上睡著了。一會兒,主人到了,見客人睡著,不忍心驚動他,遂與客對座而睡。不久,客人醒來,見主人睡得正熟,便接著睡。一會兒,主人醒了,見客人還沒醒,就又繼續睡。到客人再醒來時,天色已晚,見主人竟然還沒有醒。於是就悄悄地走了。待主人醒來時,見客人已經不在了,就走進內室接著睡了。
而睡眠達到最高境界,從而被稱為「睡仙」的是北宋初的陳摶老祖,據說能一睡好幾年。
有個名叫寇朝一的人曾經跟著陳摶學習睡功,僅僅學得一點皮毛,對常人來說已經是出神入化,匪夷所思。
另一個名叫劉垂範的人慕名去拜訪寇朝一,正趕上他在睡覺,得以窺見睡功之神妙,寇朝一鼾聲如雷,迴旋激蕩,洶湧澎湃,繞樑不絕。
劉垂範回來後對人說:「寇先生睡夢中所造音樂,雄美動聽,是用雙門鼻孔吹奏的夢鄉神曲。」對方驚喜地問:「你記曲譜了沒有?」
劉垂範用濃墨塗在紙上,滿紙雲煙,夾雜著一個個的黑疙瘩,說這就是寇先生夢鄉神曲的樂譜,稱之為《混沌譜》。
古人對睡眠講究「先睡心、後睡眼」,古人可以睡心,對現代人卻有難度,因為白日的喧囂躁動,我們的心實在難以寧靜、難以入眠,夜晚還要加班做夢,受惡夢的折磨。
受夜生活、不夜燈火和噪音的影響,現代人正在喪失夜晚,也在喪失睡眠,沒時間睡,想睡睡不著,困得要死卻必須起床上班,總之是老睡不夠,睡不踏實,睡不痛快。
能睡得著是人生幸福之一,我們應該學習古人以睡眠來養生,北宋王安石曾經寫有一首名叫《無題》的詩,講的就是關於好睡眠對人的健康影響,「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笑得出來
通常說「笑一笑,十年少」,但是生活更多的是「人世難逢開口笑」。《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庾、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
古人把活到百歲以上稱之為上壽,活到八十歲稱之為中壽,活到六十歲稱之為下壽,人的一生中真正能笑得出來的日子,一個月中也不過四五天罷了,所以能笑得出來是人生的一種幸福。
開懷一笑百病消。笑,是人類生活中的一種美好情感。笑的好處可以羅列一大串:笑可消融煩惱和酸苦,「喜上眉頭,甜在心頭」;笑有益健康,「笑口常開,青春常在」;笑能化解矛盾,「相逢一笑泯恩仇」;笑是給勝利者的最高獎賞,「誰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指出:「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說明精神樂觀可使氣血和暢,則生機旺盛,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自古以來,笑就被看作治病之良藥,健身防病之法寶。古代代醫生早就用笑來治病。如金元時期的名醫張子和用「喜勝憂」、「喜勝悲」的情緒療法,治癒了許多病人。
有一個縣令的老婆,患有不欲進食的病症,並有時高聲叫罵,兇狠得好像要殺人的樣子,請了很多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後來請張子和診治。
張子和請來兩個歌舞藝人,化妝新奇,在病人面前歌舞,患者見了大笑。第二天又讓兩個舞女學動物頂角,相互戲嬉,病人見此更是笑個不停。
之後,又找了兩個飯量大的婦女,經常在病人身邊邊吃邊誇飯菜香甜可口。病人見此饞意大發,便要來飯菜吞吃。隨之,食慾漸增,病慢慢痊癒。不久,生下一個胖孩子。
如何才能笑得出來,首先要做一個單純的人,《聊齋志異·嬰寧》中的狐女嬰寧愛笑,幾乎無時無刻地在笑,就是因為她自小在鬼母身邊長大,遠離塵囂,單純善良。
其次要有一顆寬容豁達的心,蘇東坡一生多次遭到貶謫,顛沛流離,但是仍然樂觀,沒有怨恨,他對自己的弟弟蘇轍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他朋友眾多,各個階層的都有,和尚、官僚、尼姑、妓女、醫生、農民、道士、老嫗、俠客、乞丐等等;他愛好廣泛,品茶、飲酒、烹飪、煉丹、旅行、採藥、野餐、騎馬、射獵、釣魚等等;他留下了很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有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羹、東坡燒賣等等。
再次要學會幽默,懂得調侃自己,蘇東坡被逮捕下獄,臨行前還和妻子開玩笑,引用了唐人楊朴的老婆送給丈夫的打油送行詩:「這回捉將宮裡去,猶恐斷送老頭皮!」逗得妻子發笑。
推薦閱讀:
※幸福課 第十九課 如何讓愛情天長地久
※泰之的爺爺的【人生哲理】
※《沉默的小事沉默的愛》
※77個人生真相,毀掉心靈雞湯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