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GDP世界第一」為何忽悠了我們

「清朝GDP世界第一」為何忽悠了我們

2014.1.9<環球時報>

「鴉片戰爭前的清朝GDP世界第一」,這一說法在中國流傳很廣。追根溯源,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似乎是英國學者麥迪森,他的一項推測稱,1820年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33%(英國為5.2%),他的論述被專業人士普遍認為不嚴謹。但在中國,很多非專業人士看重這種說法對思想的啟發性,加入傳播行列,最終導致輿論場對它深信不疑。

  GDP是現代經濟概念,能夠相對準確地對現代國家經濟狀況進行描述,反映它們之間的競爭力。用這套體系來做歷史研究需要很小心。比如文獻顯示,1820年清朝的財政收入只有白銀4000萬兩,而英國則摺合白銀1.5億兩。兩國的產業差距更大,1820年的英國已進入蒸汽化時代,支柱產業為機械紡織業、鋼鐵等,而中國仍以絲綢、瓷器、茶葉為大宗。

  然而這種說法能在中國流傳開來,雖然可以視為國人對於民族復興的一種情結,但是在網路上被隨意引證,甚至作為一些錯誤觀點的證據。大的原因或許有兩個,一是部分知識分子的專業精神出了大窟窿,二是輿論場需要這樣的顛覆性信息,用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GDP世界第一」只是一種學術觀點,其真正廣泛傳播的領域是輿論場。援引它的知識分子都不是就歷史說歷史,而是借古說今,要論證一個價值傾向和意識形態傾向非常明顯的觀點。

  學術界人士參與意識形態辯論,這在現實社會已很難避免。但他們的進入應當有助於提高這類辯論的質量,而不是讓自己反而被輿論場的戾氣和偏執同化。現在一些知識分子喜歡做跨界的萬金油評論家,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為了突出自己的價值觀正確,不顧論據的質量,抓到什麼用什麼,這助長了劣質信息的傳播。

  中國社會這些年變化很大,知識界一直沒有在東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中安定下來,很多大的歷史和現實問題都沒有權威的共識性判斷。知識界的這種動蕩其實是輿論場不斷偏激化的原因之一。

  公共事件成為這些年中國網路輿論茁壯成長的主食,而在各種公共事件輪替過程中,「清朝GDP第一」這樣的信息就成了佐餐的甜點。中國的思想領域如今也像嘈雜的大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價格」,事實反而貶值。

  劣質信息在網路上大行其道當然有更深層的原因,它是人們對現實生活不滿的一種折射。否定今天中國取得的成就,這也是對中國現實問題嚴重性的一種表達。這一局面的出現有其邏輯性,儘管如此,知識分子還是不應對它推波助瀾。

  知識分子參與公共辯論,一定要堅持原專業領域的思想方法和邏輯,而不能跳轉到意識形態鬥爭的邏輯,這是在當前中國複雜環境下知識分子應有的堅守。知識分子不應追求自己的公共言論發揮行動效應,那是政治家的事。知識分子應對引導公眾全面把握事實本身承擔社會責任。

  「清朝GDP全球第一」這一論斷自在中國輿論場上流傳開以來,一直是高度意識形態化的信息。一些知識分子參與了把它製造成一顆炮彈的過程,這的確是中國知識界的一個硬傷。這應是我們大家的共同教訓。希望中國社會逐漸有能力堵住一個不準確信息被無窮放大,並能最終調動我們情緒、影響我們思考的那些路徑。

<環球時報>

推薦閱讀:

其實我們不想長大
有一天,我們可不可以如此幸福【情感美文】
其實,我們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想法里
尋找暗物質,我們最後的希望在哪裡?| 國際暗物質日專供
讓我們陷於無知的恰恰是我們的已知——讀《蘇格拉底的申辯》

TAG:世界 | 清朝 | 忽悠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