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關係,是幫你學中醫的一個切入點

中醫書友會第83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天古滌鑒

編輯/瓦力 ⊙ 校對/戰士徐

I導讀:我國很多地區,冬季室內溫度過高、飲食偏於溫補,不僅導致不同疾病多發,也會影響到疾病的治療和轉歸。今天,小編分別請來中醫呼吸熱病科、脾胃科、皮膚科的醫生,談談在此時期中,臨床上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如您只看到其中一篇,可在微信平台回復「太熱」,閱讀另兩篇文章。

淺談對中醫學體用的認識

談到「體」「用」,後世哲學體用觀念的最初根源是「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繫辭下傳》),體指實際存在,陰陽交感,萬物形俱,是實實在在的,可觸可及的。體用的意義,明確始見唐代經學論述,包含鮮明的唯物主義色彩。「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唐.崔憬)

魏晉時代的玄學家,有人認為體是存在的意義,如韓伯、王弼所說。筆者認為他們對「體」的認識已跳過了體的本身,把體延伸了。但他們的確思考到了這麼一層:體—用—體,周而復始,體中有用,用中有體。這能與後來張景岳「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互證。

或有人說:「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好理解,「善補陰者,陽中求陰」未免太過牽強,有故意對稱之嫌。我倒是覺得可以這樣理解:陰者,體也;陽者,用也。體的確為用的物質基礎,但用也可以反作用於體,化生更多的體。只有體沒有用,就是零、是滅亡;反過來也如是。只有體用相合,陰陽充盛和諧才算「合德」。要讓身體物質基礎充盛,得補充、調動機體的功能來使「體」動起來、活起來,這才是「水流不腐,戶樞不蠹」的演繹。

陽中求陰,具體到中醫治療上並不是讓陽生出陰,而是佐陽、助陽推動陰來生陰。比如李東垣當歸補血湯的藥量,黃芪:當歸=5:1,當歸性溫,本為補血活血之品,因其暗和坎卦,陰中有陽,體陰用陽,故可補可活。而阿膠甘平,補而守,故善止血(但過補可使血盈化火而溢)。黃芪微溫,性陽主動,補氣固衛。在陰血虧虛,陽氣外浮時,使用陽性如此重的藥物,在當歸補血同時,用黃芪補血、攝血、活血、運血,賦予新生之體(血)有足夠的用(氣),既可扶正御邪、托毒,又可生肌收口。這是我對此方體用結合的敝見。

天人相應,天氣在上欲降,地氣在下將升,天氣為陽,其用為升;地氣為陰,其用為降,為什麼能天地交感合德而生化萬物?此地氣中含有天氣,天氣中含有地氣,正如坎水中有火,離火中有水,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地氣得天氣之用而升,天氣得地氣之用而降,因而陰陽交感。

或問:君何以知坎中之火原非來自於坎中,而來自於離中?我認為,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正因為陰陽中互有你我,才可能互相溝通往來;而正因為能夠互相往來,才有可能陰平陽秘,而不陰陽離絕。所以,真正的中醫並不是模稜兩可,也不是強詞奪理,更不是胡編亂造。這應該是我們每個學習中醫的人的追求和自我要求,也是對我們中醫體系的尊重和保護。

清代唐容川對此領悟頗深:「氣與水本屬一家,治氣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氣。是以人蔘補氣,以其生於北方,水中之陽,甘寒滋潤,大生津液,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潤。肺主氣,其葉下垂以納氣,得人蔘甘寒之陰,內具陽性,為生氣化水之良品,故氣得所補益焉。」人蔘體陰用陽,以用(陽)布體(陰),而肺喜潤惡燥,主行水、司呼吸,性動,亦為體陰用陽。故人蔘可補益肺陰肺氣。

至於肝的體陰而用陽。我認為,人體結構為體,生理機製為用,抽象後其性一左一右。如雙手左右寸關尺,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門,從根部(尺)起內應人之先天陰陽(腎與命門),左手依次為:水生木生火,火轉至右手接命門之火後:火生土生金,金轉向左手又生水。如此往複,生命得延,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此排序也是有一番意義的。

再抽象點,左手以陰為主,右手以陽為主;經云:「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人身之氣,大體左升右降,體右用左,脈體分部左陰右陽,而可知脈氣之用左陽右陰。因為左邊體需用潛鎮,右邊體需用通達生化。

又如脾胃居中焦,在體鮮有分左右之性者,脾左升胃右降,司氣機升降樞紐,即可理解為中焦一氣化二氣。肺與肝,一個是陽中之陰,一個是陰中之陽,合天地乾坤之象,在體肺左肝右,在用肺氣右降肝氣左升。這是相對而言,不能與上述肺本身性質混淆。心與腎,心主血脈,有心包護衛,故邪熱擾神時有心包之陰先抵禦在外;腎主水,命門為元火,龍火即命火,含於腎水之內而成生理之離火,君火即心陽,含於心包陰之內而成生理之離火,腎水由命火蒸升於心,助君安位;心包陰將承部分心陽之用布化成雨,回補腎水。故心之體可概括為心包陰,心之用即為心陽;腎的體用同理。

比方說,施今墨先生的上下左右湯,由桔梗、杏仁、桃仁、枳殼、薤白組成,主治胸痹,擅長條暢上焦之氣機。桔梗能伸能降,其用如電梯,但主要載葯上行,宣上利咽,又像一隻手在上揭開壺蓋,升提利水;枳殼苦溫下行,寬胸消脹。二葯入中土分別孵化二氣,一上一下,一升一降,宣表(肺)通里(腸),各順應其用,行氣消痞力量倍增。杏仁性潤,於右陰位屬靜,潛鎮潤下,宣肺平喘,止咳通便;薤白辛溫,於左屬陽位主動,通陽散結,活絡止痛;一左一右,通達氣血之陰陽,開雲除翳。

體用關係,我認為可以作為學習運用中醫思路的又一個切入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醫辨證體系。作為一個年輕的中醫人,我的中醫及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還遠遠不夠,希望大家分享己見,不吝賜教,共同進步。【本文由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


推薦閱讀:

【家庭中醫】神奇的傳統技法—艾灸 (一)
【中醫視頻1】
阿膠的療效可有證明?
胡希恕先生與姚荷生先生的主要著作
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將會成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

TAG:中醫 | 關係 | 切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