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小西關,北大關……天津帶「關」的地界兒,原來是這麼來的!

老天津衛曾經的犄角旮旯,

你都知道么?

天津是座依河海而生,因漕運而興的城市。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所描繪的正是百舸爭流、漕運興盛的景況。

水路發達,來來往往的人車自然就多。

官府為了收稅往往會扼交通要地設立各種關卡,

所以在天津的地名中帶「關」字的地界兒多與此相關。

儘管現在這些地方的痕迹已經微乎其微了,

但歷史的發展會告訴我們,

曾經的繁華依舊清晰。

說到關,咱們首先就會想到這樣的一個名字,

小西關。

小西關——不止一所監獄

天津小西關,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地名,

30歲以上的人可能更能聯想到另一個名字

「小西關監獄」。

1903年,

這裡因為一個新式監獄(天津習藝所)的啟用,

而得名「小西關監獄」。

千萬別小瞧了小西關監獄,

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座改良的新式監獄。

現在的紅橋區人民醫院就是原天津監獄的舊址,

目前唯一的遺迹就是上面這個炮樓。

還有個遺迹就是人民醫院正對著的小馬路,

叫「習藝所南街」。

這「習藝所」就是天津監獄的前身。

監獄為嘛設在城西呢?

據明武宗正德年間天津道副使胡文壁所修《天津衛志"監所》記載,天津境內的監所,「坐落在左營西。東羈候所,西監」(左營,指天津衛右衛公署)。這就是天津府署本衙許可權之內的關押人犯的所在地,東面是羈候所,西邊是監獄。

到了雍正十二年,天津府公署監獄建立,監房有6間,府獄設在天津大儀門西舊衛署衙門內(即今天津31中學校址),主要收容徒刑罪以下的犯人和州、縣呈報審的案犯。還是這一年,在舊倉廒基地,天津縣知縣徐而發奉文建立天津縣公署監獄,該獄位於天津府署西面縣衙內(即今天津南開區倉廒街小學校址)。

—— 那遊民習藝所又是什麼?

1904年初,直隸府官在巡視天津地方社情時,

看到沿途乞丐較多,並有竊賊,

於是提出「收丐防竊,教游從善」。

1905年5月,

總督府下文要天津習藝所試辦遊民習藝所。

同年8月,天津習藝所奉命在習藝所大院內東側籌建。

說白了就是一個收容所!

不同情況的遊民分別收留五個部:

儆惰部:主要收留社會上的游於好閑、沿街乞丐及不安分者懲

頑部:主要收留社會上頑固懶散、不從父兄教訓的年輕子弟

拘禁部:主要收留地痞、惡丐、無賴之徒

郵留部:主要收留流落於本市的外地人(在津無親友投靠者)

收養部:年幼無親人收養者,10歲以上迷路兒童由目擊情形者代為具稟或由各官署局送來。

天津習藝所的創辦將命盜殺案的軍、遣、流、徒各罪犯收所習藝,不致再赭衣塞道流放邊疆塞外,「使拘執足啟悔心,執業足供所食,收犯皆有定所」,開創了清王朝獄政改良之先河。

應當說天津習藝所的開創,

是中國監獄史上的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變革,

標誌著中國監獄近代化的起步。

近代的天津開了不少方面的先河

天津的發展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時間節點,

清朝時期天津鈔關從河西務轉移至北大關,

與天津老城的發展和城市興盛相互促進。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清廷被迫與英、法列強簽訂《北京條約》,

辟天津為「三口通商」口岸,次年設津海關,

俗稱新關,開始了由洋人把持海關的歷史。

北大關、小關等因運河而生的繁榮也逐漸消失。

北大關——天津最早的商圈

北大關的繁榮持續了差不多整整一個清代,

北大關,又名「天津鈔關」,

是早年坐落在城廂北門外,

南運河畔浮橋北端的收稅關口。

所謂鈔關是從明代開始中央政府設在運河各重要口岸督理漕商稅收的專門機構。

——為什麼叫北大關?

在明代,收稅的機構就叫做「鈔關」,

或簡稱「關」。

當時由南運河進京的漕運船隻,

必須在北大關交完稅後,才能通行。

北大關在所有的收稅關口中規模最大,

而且位於天津城以北地區,所以就被稱為「北大關」。

自明成祖朱棣在天津設衛築城後,

北大關又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逐漸發展成天津最繁華的商貿區。

是天津早期的商業中心之一。

它以北門外大街為中心,包括北門裡大街、河北大街、估衣街、鍋店街、侯家後、洋貨街、竹竿巷、針市街等。街區商店鋪戶鱗次櫛比,從早到晚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生意興隆,熱鬧非凡。

1665年,康熙皇帝親自巡視天津經過北大關。

後來由於此地往來人多,交通擁阻,

於是,康熙五十五年在北馬頭修建浮橋,

人稱「北浮橋」;

因鈔關在此,

所以又稱「鈔關浮橋」或「北大關浮橋」。

整座浮橋全部用木船連綴而成,

有船經過則開橋,船過以後則閉橋。

獨特的浮橋設置,一舉成為清代「天津八景」之一。

老地名「關上」「關下」便以浮橋為界,

沿河流走向而定。

現在紅橋區的金領花園就在關上,

而泰達城是在關下。

北門外大街連通河北大街這一片仍被大家統稱為北大關。

如今的北大關早已沒了蹤影,

針市街、竹竿巷、侯家後、耳朵眼兒衚衕也銷聲匿跡。

北大關昔日的繁華只空留下一片憶念。

小關——至今已有700年

清朝沿襲明制,稅關分設戶部關和工部關兩種。

上面的北大關是戶部關,

而工部關專收木稅,

按船隻大小抽取,為官府造船提供原料,

規模和稅種自然抵不上鈔關,

所以小關便是與大關相對而言的。

今天河北區中山路與元緯路交口附近,

原是舊金鐘河與北運河交匯處,曾設立工部關。

關於小關的由來還有一說,

就是元朝元世祖在原金鐘河賈家大橋附近設關,

徵收鹽硝稅,稱「硝關」。

天津人叫來叫去,

就把硝關諧音成了小關,並一直稱呼到現在。

「小關」關卡設在何處?當地老住戶回憶,挨著賈家大橋。

△賈家大橋

賈家大橋是金鐘河上的一座老橋,

該橋於1953年填河築路時被拆除。

今日的金鐘路和金鐘河大街就是沿當年的金鐘河而建的。

而金鐘河系北運河的支流。

常關——早年間的地稅局

天津開埠後,設立津海關,

徵收華洋輪船貨稅,又稱洋關。

為了做區別,原設的各個關改稱常關或舊關。

那時,天津地方稅務機構出現了,

常關、海關、厘卡並存的景象。

——什麼是常關?什麼是厘關?

常關,也稱舊關或老關,相傳最早始於周朝。

鴉片戰爭前,天津就設有常關,屬戶部管轄。

清末將戶部管轄的民政划出設民政部,戶部管轄的財政部分改稱度支部。常關屬度支部管轄。最初天津的常關分為戶關和工關。工關以征竹木稅為主,戶關則對通過稅關的一切貨物征內地稅,並負責徵收船照捐和港口捐等。

天津常關有正關1處,下設22處分關或分卡,計有正西門、小西門、西北門、南門外、東站、東車站、西車站、紅橋西河、紅橋北河、宜興埠、王串場、霍家嘴、陳塘庄、楊柳青、大沽、葛沽、北塘、秦皇島,以及西北門支局和龍王廟稽查船捐處等。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天津後,當年7月天津常關被佔領軍暫時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事務都督衙門接管(簡稱「都統衙門」)。

《辛丑條約》簽訂後,因海關關稅已不足支付賠款,清廷被迫同意將天津50里以內常關的「子口稅」收入作為庚子賠款和利息擔保,並將距天津50里內的常關劃為海關管轄。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都統衙門」向直隸總督交還行政權時統計,在佔領軍統治的兩年時間裡,共收取各種稅銀276萬兩,其中常關的子口稅收入約142萬兩。

因此,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月《辛丑條約》簽訂之日起,每年由常關繳付的賠款擔保竟達70萬兩之巨。1931年國民政府修訂海關稅則後,常關與子口稅一併撤銷。

厘捐局

清咸豐三年(1853),為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首先在揚州仙女鎮設厘金所,對當地米市課以1%的捐稅,以籌糧餉。因1%稱一厘,故稱「厘金」。以後各省相繼仿效,遍及全國,不但名目繁多,且稅率也不一致,有的竟高達5%以上,徵收厘金的機構稱「厘卡」,屬工部管轄。清末,工部改稱農工商部。

天津徵收厘金的機構稱「厘捐局」,俗稱「大關」,設在北門外御河尾閭附近。下設查驗分卡,專管查驗和緝私,由各收厘分卡專司徵收。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佔領天津時,曾設分卡4處,即陳家溝的厘捐局,三岔河口的工部關,西碼頭的工部關和北浮橋的天津關。

「厘捐局」徵收稅款,分季報解。經常報稅的貨物有米、麥、雜糧、土布、棉花、棉線、山貨、藥材、陶器、油料、乾鮮果品、草帽辮、藤竹編製品等。此外,厘捐局還負責徵收鋪捐、車捐等。因無貨不稅,往往與常關徵收的子口稅重複。《辛丑條約》簽訂後,50里內常關劃歸海關管轄,厘卡徵收的過境稅逐步裁撤。

八國聯軍強迫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後,

規定距口岸50里內的常關稅收也入賠款之列,

只剩50里外的常關仍由清政府管理,

常關局成為天津唯一的地稅機構,

分別設在老城東北角和新開河北。

至1931年常關撤銷,老官銀號南側留有常關街。

△圖片來源見logo

常關局原址曾建起五和商場和正興德茶莊大樓。

今張興庄大道南端,鐵東路地鐵站以東,

曾有常關局衚衕。

新關——開埠通商新海關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天津為「三口通商」口岸之一。

次年設津海關,俗稱「新關」,

最初設在東浮橋,後遷至紫竹林。

1878年,海關總稅務司英籍人赫德主持,

指派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

在上海等五地設海關書信館,發行大龍郵票。

1888年津海關辦公樓擴建竣工。

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賜書「津海新關」匾。

天津開埠後,西方輪船打開入海口,

海運取代運河漕運。

大運河沿線眾多城市日漸衰落,

而居河海兩利的天津則另闢新徑,

這也體現出津海新關的「新」意。

這些關關卡卡也算是咱們繁榮的見證,

這些地方雖然早就已經消失,

但是總會有一種形式來把它們講述出來讓我們記住。

希望大家記住啊!


推薦閱讀:

TAG:天津 | 西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