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經講記修訂版》 印廣法師主講 第8講

現在繼續為大家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請打開經卷。

我們昨天講到「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在《心經》的中部講了「色空不二」以後,又為中下等根機的人開示「空中無色」。雖然是講「空中無色」,但是我們客觀面對的這些色法,這些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自然現前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用究竟了義法而言,它當下就是我們真心本來面目,法爾如是。你不要問它怎麼來,怎麼去,我們的心隨時可以變現出。

那麼對於中下等根機的人而言呢,我們也要從方便到究竟作一個引導。那這個「空中無色」的「色」,佛在《楞嚴經》里的解釋非常詳細,但講起來要一個禮拜;師父在講《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的時候,從地水火風四個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釋,而且只用十幾分鐘把它的來龍去脈講個明白——所以我們要非常非常珍惜老師的勞動成果。《過五關斬六將證菩提》中講這個地、水、火、風它的來龍去脈,是在第四關,叫「心現識變」。你把它看明白,對於《心經》這一段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能明了。

那麼講這個「空中無色」的「色」,我們在《心經》一開頭講「五蘊皆空」的時候已經作了解釋;昨天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的來龍去脈,我們也按照《楞嚴經》作了簡單的開示。那其他的五塵——聲、香、味、觸、法是怎麼來的呢?

,如果講第一義諦法,聲音就是我們的自性隨緣顯現。簡單說,一切的十法界萬法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和變是不是一種動啊?動有沒有聲音啊?動一定有聲音。那比如這個茶杯,它雖然不叫,有沒有聲音?我們不光講它靜音,它有沒有動音啊?也有。為什麼有?你們能講出它的道理來嗎?這個茶杯在不在動啊?它一定在動。比如說在一百年以後,這個茶杯要爛成一堆鐵粉,是不是啊?那它是一百年以後突然一下就爛了?還是每年、每月、每天、每分、每秒、每十分之一秒、每萬分之一秒都在爛啊?它每萬萬分之一秒都在爛,是不是?那麼一爛是不是在動啊?動有沒有聲音啊?一定有聲音。那為什麼我們聽不到啊?啊?因為我們煩惱習氣重,心不專一,大家明白嗎?當我們心很清凈的時候,連茶杯波動的聲音你都聽到。

現在高等的電子儀器都能測試到一切的萬法都在動,都有聲音;不僅有聲音,而且有它們的語言在勾通。在現量境界,我們可以跟一切的萬法進行語言勾通。所以《法華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叫「廣長舌」,是不是?——諸佛廣長舌。沒有哪一法不在跟一切的萬法進行語言的勾通,這就是妙音說法。每一法都與佛一樣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只是由於相互之間這種我執和煩惱習氣的束縛,不能現前而已。那麼當佛菩薩在現量境界,他能聽得懂萬法之語言,這是眾生法妙,這是心法之妙。這是講聲音的來龍去脈。

」和「」一樣的道理,那麼色法是不是都在動啊?在動的過程中,它就有香味。香和味這兩個法呢,「香」是通過空氣的流動與我們的鼻根來感受;「味」是通過與舌根接觸來傳遞。所以色、香、味、觸,既有浮塵色香味觸,又有勝義色香味觸。勝義的色香味觸,必須是開了天眼,在高度清凈心的這個前提之下,我們才能感受到。所以它也是一種真實存在。

再講到「」,拿到這個東西時會有一種感受,叫觸。比如拿到這個東西感到這裡是不是圓圓的、涼涼的?再放下這個東西,有沒有觸啊?有。所以只要有物體存在,是不是就存在這個觸啊?沒有接觸它也是觸啊。也就是說,我沒有拿之前,我就有「沒有拿的」這種感受。是不是?

至於「」呢,我們前面講了那個法塵,是前面的五種俱生意識:眼睛看到的感覺,耳朵聽到的感覺,留在我們心中的記憶,在佛法里叫「法塵影事」。那麼我們再看,在六根、六塵沒有出現之前,在我們的心中它有沒有任何的痕迹啊?啊?沒有。所以叫「空中無色,無色聲香味觸法」,乃至無六種意識心。雖然沒有這種形相,這萬法之本性它在不在啊?那麼既然是在,它沒有任何形相跟有形相有沒有區別啊?所以我們又把它回到《心經》的開頭「色不異空」,雖然「空中無色」,但是「空即是色」,明白這個道理嗎?

比如說孫悟空搖身一變,變成了茶杯,雖然茶杯里沒有孫悟空這個相,但是茶杯就是孫悟空。明白這個道理嗎?那孫悟空為什麼要變成一個猴相啊?他變成這個茶杯相,行不行?都行的,這是我們心的本能。所以我們在講小法的時候要注意,不擇時機把它迴向大法。那麼至於後面講的六種心,哪六種心呢?六種意識心。眼對光產生眼識界;鼻對香產生鼻識界;意對法產生意識界……這是不是六種意識心吶?這是不是十八界啊?六種意識心關鍵在於這個意識界;前面的五種俱生意識也叫意識,它由根對塵而產生。那麼由根對塵要注意,在沒有根沒有塵時候,你能不能顯現出有形有相的這個意識心吶?不能。雖然不能顯現出意識心,在沒有根沒有塵的時候,這六種意識心在我們心裡存在不存在?一定是存在。不管你有沒有眼根,有沒有色塵,它都存在。它是藉助於六根對六塵這種因緣而顯現出這種意識心。

比如說我們看到燈光:「哎呀,這個燈光真亮啊」,哎-呀-這-個-燈-光-真-亮-啊,九個字,是不是?那在沒有眼根和燈的時候,這九個字在不在啊?(在)。你可不能以為是六根對六塵產生了這六種意識心,這就是小乘因緣法。按照小乘因緣法修行,我們可以證阿羅漢果位,可以超六道輪迴,但是你不能明心見性。所以到了大乘法:「哎呀,這個燈光真亮啊!」我跟你們講,它不是眼根對燈光產生的,明白嗎?它在心裡本來就有。真實講來,它是隨緣而顯現。這叫不叫破因緣法啊?這不叫。它不是由眼根對燈光產生,亦非不由眼根對燈光產生,懂不懂啊?這就圓滿了。這叫「非因緣非不因緣」,大家明白嗎?那眼根、那燈光,是不是也是我們的心啊?所以你講是眼根燈光產生,錯不錯啊?也不錯啊。所以把這個法講圓融。

許多人在講這個法的時候,有的打馬虎眼,有的講不清楚。你們好好觀照這個問題,《楞嚴經》這個法講得很正確,但是講得太高度概括,我們不容易理解。它是講非因緣非不因緣,破因緣之相,不破因緣之性,不舍因緣之用。所以我們一般的人認為非因緣就是破了因緣法,錯了——你破除了因緣法等於是斷滅空。我們真心本來面目一定要隨因緣而顯現。所以你們要把握師父的一個口頭禪,我講「是不是」,你講「是不是」就對;你講「是」也是錯的,你講「不是」也是錯,你應該「是不是」,這就是破因緣法,也是也不是。這就是口頭禪,這就是真理。

好,我們接著:【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裡呢,我們不妨把它看為是對中下等根機的人說法——佛講任何法啊,都是觀機逗教。我們昨天到現在是按照通教禪宗的辦法來引導,其實它當下就是圓頓大法。怎麼圓頓大法呀?空中無色,是不是講空啊?那佛在什麼情況下說「空中無色」啊?對有說空,是不是?這就是圓頓大法非空非有,對空說非空,對有說非有。你稍微用智慧來想一想,既然空中無色,那麼現在講空中無色的人是什麼東西啊?啊?他不就是色嗎?是不是啊?叫對色說非色。

所以這個「色」當下是不是就是「空」啊?是不是又回到《心經》那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啊?有沒有矛盾啊?沒有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圓融、圓通、圓滿,不懂『一心三藏』的人,他講不出這種境界,他壓根就不懂。就知道,「啊,真佛無相」——無相?那你是什麼東西?大家明白嗎?我們古今中外見到這樣口頭禪者太多太多。那同樣的,「無眼界、無意識界」是不是當下就是眼界啊?當下就是意識界啊?如來藏中誰不是誰啊?眼界是不是耳界?耳界是不是鼻界啊?沒有哪一界不是哪一界啊!

大家好好通過「手套大法」來觀照,通過做夢的境界來觀照。(吹起手套)注意啊!這個手套,比如說它沒有變出手指之前,是不是一個圓圓的氣球啊?是不是啊?它沒有手指之前,是不是一個真空?但我們過來的人知道,它在沒有變出手指之前,這些手指是不是在這個皮套上面啊?無非我們把這個形狀做下更改罷了,是不是?那麼當它變成手套以後,這個手套當下是不是一個氣球啊?所以我們在這裡就是空中無色,無色是對色說無色。我們知道這個色法是一個氣球變出來的,是不是?它原來是不是沒有色啊?雖然沒有色,它原來是不是就是色啊?全在我們一念心變現而已。那麼知道這個色以後,比如說這(大拇指)是眼界,這(食指)是耳界,這(中指)是鼻識界,這(無名指)是眼耳鼻,這(小指)是聲香味觸,這裡沒有哪一個不是哪一個啊。所以圓融了這個問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色就是彼色,彼色就是彼彼色,是不是?沒有哪一色不是哪一色,這就圓融了。所以把這個「空中無色」就說成是「對色說無色」,是不是?對有眼說無眼,對有耳說無耳。

所以小乘人最終明白了『如來藏』道理以後,恍然大悟,原來佛講的小法就是大法。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一切中法小法通通是大法,一切的正法、邪法、外道法通通是正法。沒有文字的法都是大法,因為只有一個念,是不是?這個法很妙啊!難怪有些人講,古今中外沒有幾個人能把《心經》講清楚,道理就在此。好好觀照!要把這個心搞透。既複雜也很簡單,簡單到就不能再簡單,幾句話你就開智慧;複雜到不能再複雜,你把三藏十二部經讀得滾瓜爛熟都搞不明白,你越搞越糊塗,嗯?試試看。

大家基本上能聽清楚的把手舉起來,好,請放下。大部分可以。我給你提個建議,從現在開始你放下做筆記,好好聽就行。把心放鬆,不要太迫切了。有時候我們太緊張了,不容易聽明白,是不是啊?就跟在考試時滿頭大汗,一個題目就是想不出來。噯,下課以後他不想了,屁股一拍:「哎呀,我怎麼這麼笨啊?很簡單的,當時怎麼就想不起來了?」是不是?就是心情緊張與放鬆的關係。

你就是在這裡睡覺打呼嚕你都懂了,你是兩個人同時在這裡聽經,明白嗎?你裡面那個人是不會睡覺的,你只要來,就能成就。許多人都有這個體會啊!當時沒有聽懂了,後來散散步,噯,突然冒出個東西來搞懂了,有時給人家開口講話,一講,講出一個大道理來了,奇怪不奇怪啊?他裡面那個人聽懂了。所以這個法妙不妙啊?這是不是給你們講《心經》吶?講到無意識界啊,這是講怎樣把這個小法當下就變成大法,是不是啊?。

下面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句話也真是給唐玄奘大師想絕了!他講這幾個字,叫我就要費老半天給你們解釋。這句話講全了:無無明,無行,無識,無名色,無六入,無觸,無受……實際就講十二因緣,是不是啊?然後還有講無什麼什麼,無老死盡,是不是?也就是講啊,我們真心中啊,本來就沒有十二因緣這個東西,十二因緣都是我們妄想打出來的,是不是?所以我們仍然按照小乘人和通教禪宗那種破相歸性的次第,先用小法作一個說明。我們首先理解這十二因緣是怎麼回事。

十二因緣呢,是佛對中根之人開示的一種修行法門,他的境界比聲聞法要高——聲聞法是求阿羅漢,這個聲聞法要放在後面講,佛先把這個十二因緣法提前講。這個十二因緣是把有情眾生的過去世、今生世、來世這三世的輪迴,概括為十二個環節,叫十二因緣。在《法華經》有講這個十二因緣。

第一個因緣叫「無明」。注意啊,這不是講大乘法,而是講小乘法,我們也要有個基本了解。這裡的「無明」呢,我們一般不是從「根本無明」去解釋,而是從「枝末無明」來講。前者就涉及到大乘因緣法。枝末無明呢,就是我們的粗重的見思煩惱:殺、盜、淫、妄。緣什麼呢?緣「」,粗重的見思煩惱在造業,叫緣行。行就是造業,業帶有造作義,帶有動義,也就是說我們在造業的這個行為是因緣於我們的貪、嗔、痴、殺、盜、淫,這些三界六道中粗重的見思煩惱,作這樣解釋。

下面接著是行,是第二個緣,「行緣識」。這個「識」呢,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就是我們生生世世輪迴受生的種子倉庫;也就是說我們造的這個業,全部保存在阿賴耶識里。造業包括身、口、意、這三業,這三業由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打妄想,打妄想就造意業,開口講話造口業,動手動腳行持造身業。所以這個行啊,這個業啊,就包含了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不出這十八界。造十八界之業,保存到阿賴耶識里,怎麼樣保存過去的?就是通過我們的第七識。第七識是六根之總根,它把這個業輸送到阿賴耶識里去。

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從第二義諦最直觀、最當下的著眼點,我們來觀照。許多修小乘法的人,他聽佛講一遍十二因緣法,聽佛講一遍苦、集、滅、道,站在那裡無修無證,他也能證四果羅漢,也能證辟支佛果位。無論大乘法、小乘法,只看你會不會用心。所以這個法是不是講得很樸實啊?就是講我們生活中的法——你腦袋怎麼樣想問題,你眼睛怎麼樣看東西,耳朵怎麼樣聽,嘴巴怎麼樣講,身體怎麼樣行,一點一滴,善善惡惡,真真假假,全部都給你保存在阿賴耶識中,就跟這個光碟一樣,是不是啊?你怎麼樣講,怎麼樣做,這個光碟給你刻錄下來了。所以我們要好自為之啊!

我們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有兩位護法神在監督我們:一個叫同生,一個叫同死。你一切的言行舉止、思想念頭,都給你記錄在案。在冥冥之中,我們受諸佛菩薩、諸天護法神明的監督。你不要以為沒有人看到,我就能怎麼樣;時時都有人監督你,他在暗中,你在明中,明白嗎?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己把持住自己的心態。我們看看,上來這三斧頭厲害不厲害啊?「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識就決定著你生生世世的因緣果報。

下面叫「識緣名色」。「名色」是第四個緣,這裡就涉及到中陰身投胎的問題。前面的「無明緣行,行緣識」是表「現陰身」,可以把它說為是第一世,是不是?第一世的東西全部存在阿賴耶識里,第一世我們通常把它說為現陰身。那麼到了這個「識緣名色」呢,就已經進入中陰身;此間的投胎,我們這裡是以人道來說明。我們這個中陰身里有無量的業識種子,都是我們未來生生世世投胎的種子。但是我們就某一世來投胎的的那個種子而言,在無量的業識種子中,它的力量最強,它的機緣最圓滿。

所以我們講,臨終之時,八識田中強者牽。進入中陰身期間以後,根據你無量劫以來的所作所為,尤其是你在這「現陰身」所作所為來決定,哪一個種子最強,就作為你下一世的報身,這個報身叫「業報身」。如果從無始來,你的阿賴耶識中屬於佛菩薩的這個種子最強大,此時你就投佛菩薩之身。相反,所謂做人、做鬼、做畜生,從哪一個種子受影響最深,你就由那一個種子去投胎,而為人、為鬼、為畜生。所以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人就懂得抓住當下;最有決定意義的是我們的此生,乃至是此時此刻,只看你有沒有遇到大法。所以我們聽經聞法,尤其是聽第一義之經,不可思議的重要。它可以因為你聽這堂課,因為你這一個念轉變過來,而改變你無量劫以來生死輪迴的那種苦報。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大法,感恩大法呀!

那麼講到這個法呢,中陰身期間一般說為四十九天,可以在第一個七天投胎,也可以在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投胎,通常是逢七投胎。這是大體的計劃,也有個別的非正常情況。有些他不滿七,兩天、三天就投胎;還有些啊,你不要說四十九天、四十九年,連四十九萬年、四十九億年他都可以不投胎,只是保持中陰身那種執著;但這都是個別,不具有普遍意義。

那麼中陰身期間是怎麼變化的呢?它有好有壞。有些人在中陰身期間是示現而已,他已經證得『一心三藏』,他到處跑一跑,看一看,他想走就走,這是已成就者;也有些人在中陰身期間,他的冤親債主對他束縛不是太大,相對而言比較清凈,這類眾生一般比較忠誠老實,有人給他講開示,他有這個心聽進去,當下也能成就;或者給他助念,他能放下兒女,放下名聞利養,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不能聽聞『一心三藏』道理的人,他很難往生,不是你們想像的。因為他死了以後,他始終執著這個家庭還是我的。因此呢,他有可能來世變只貓,變只狗,就在這你個家庭轉來轉去的。他很執著。所以不見道之人,你去送往生,這是個很大的未知數;但是可能性是有的,我們一定要做這種努力。所以這種人沒有什麼逢七不逢七,他明白這個道理了,一聲「阿彌陀佛」就走了;也有一些人呢,業障很重,在中陰身期間,被那些鬼啊、狼啊、老虎啊追得到處亂跑,然後看到一個洞就鑽進去了——好,一條蛇投胎了,像這種投胎呢,比計劃中的投胎苦報更大。

還有些人貪吃貪喝,他這個時候聞到一股香味,一高興,好了,一點小爬蟲就變出來了。你看有的蘋果里是不是有那些小蟲子啊?就是這些人投胎的。這些人平時一定是最喜歡吃水果,懂不懂啊?他為了那一個水果,一下就進去了,是不是?蘋果需不需要打個洞啊?不需要的。大家明白嗎?像這些人呢,大部分都屬於非正常投胎。所以為什麼修行人要破除這個味執啊?你不要去貪味,越清淡越好。越是喜歡喝酒吃肉的人越麻煩,他無法自控,看到酒肉連命都不要。

還有一種人呢,就是四十九天之外,他始終執著這個中陰身,活得很快樂。他決不投胎,很固執。這種的也算是一種福報,問題你能不能有這個定力。但有智慧的人,他不會這樣執著;他一定是往生到佛土,或者天堂,都可以。這是師父簡單講一下這個中陰身期間的情況。

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講,作為人道投胎是怎麼回事呢?這是講按計劃的事情啊。人在投胎之前的一剎那,整個盡虛空遍法界漆黑一團,無邊無際,只是在他未來投胎的父母那個地方有一團亮光,那此時他的父母在忙什麼呢?過夫妻生活,是不是?所以我們如果平時持戒持得好,特別是,注意!已經斷除淫心之人,這時他會猛醒,並提起正念,「阿彌陀佛」,他就走了。明白嗎?如果平時有邪淫習氣的人,這個時候就去作為第三者啊,這叫什麼?叫趕熱鬧。由於他這一邪念,投入父精母血之中。所以這個欲界眾生呢,這一點很可恥。

祖師大德講啊,你如果有天眼有慧眼,你簡直丑得無地自容。為人兒女,但是他是不懷好意而去啊,叫「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啊!是不是啊?好好想一想,我們這些兒女都是什麼東西啊?啊!個個都是不懷好意,你要不要看破放下呀?但是你要用智慧。你不能說聽了師父講這個法以後,回去把些姑娘兒子都叫過來:「給我過來,我這也算是看清你們這些東西了,還不給都我滾開?」是不是?從諸佛菩薩到天人鬼畜,我們都是這些東西,是不是啊?大家都丑就都不醜了,所以我勸勸你們看淡一點,好不好?但是明白這個道理啊,我們應該放下這種情執。講第一義諦,都是我一個人一個念變出來的;講第二義諦,好歹過去世中互為父母兒女。以是因緣啊,度人就從親人度起。

這是講到這個「名色」。所以你有這一念妄想啊,這個時候我們變「現陰身」為「中陰身」,這個中陰身還不是第二世啊,它是兩世之間的一個插曲。如果講七道輪迴可以把中陰身加進去;講八道輪迴可以把仙道加進去——其實是無量的道。我們一般情況下,不要打破佛法既定的程序;但是講的時候,我們可以分別講得細一點。所以沒有投胎之前的那是中陰身,這個時候已經投胎的這個名色來講呢,不再是中陰身,叫「後陰身」。後陰身的第一天到第七天,它這個生命體啊,類似於一滴牛奶;他既是一滴水,又不是一滴水,為什麼?它有一層薄薄的油皮包裹在外,叫「名色」。名色名色,是名義上的色法。它沒有皮肉筋骨,只是一滴液體,但是它已經包含了殊勝意義上的色香味觸這種「勝義根」。也就是說,它是在中陰身和後陰身這種過度階段的生命體,叫「名色」。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是第四個緣。「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我們講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這六根我們昨天講了有勝義根和浮塵根。那麼在名色這個階段,即已經是勝義根;那麼勝義根在進行六入這個之間,仍然存在勝義根到浮塵根這種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大概是幾個禮拜。

有一部經叫《佛說入胎經》,對每七天的變化進行描述:第一個七天怎麼樣長,第二個七天怎麼樣短,第三個七天又是如何如何,講得很清楚。而我們在十二因緣來講,只能簡述而過。那麼有些法師呢,把六入就說為在娘胎之內的事;有些法師呢,把六入說成為在娘胎之外的事。各人總結的角度不同,其實兩種說法都可以圓融,沒有必要把它劃得很詳細很具體,大概了解一下即可。

這個六入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從勝義根到浮塵根整個的變化過程。那麼有了六入,當下就有觸的這種功能。「六入緣觸」啊,在娘胎里也能觸啊。母親吃一口涼,胎兒感覺冰寒地獄一樣;母親吃一口熱,他的感受如同烈火地獄;母親彎彎腰、翻翻身,胎兒感受如同泰山壓頂,喘不過氣來。所以我在講到觸的時候,「觸緣受」,是不是啊?是不是把「受」也講出來了?它都是個過程。那麼在講到難受的時候,「受緣愛」,是不是啊?愛的反面是不是就是恨吶?他難受是不是就恨吶?他是整個過程,從入娘胎到出娘胎都可以包含在內。

受而緣愛,「愛緣取」,到了取呢,一般已經都在娘胎之外了,在內他沒有辦法取。到了取就開始造身業,那麼這個受緣愛,這是開始造意業;所以到了取呢,身業、口業都已經包含——在愛的階段也有可能造口業,他不能取,他可以開口講話要啊,是不是?這樣分析。那麼一取是不是就有啊,取了就造業了?造業就有啊,有什麼?叫「後有」。我們講不留後有、不留後有啊,但是這個造業這個取就是在造後有。所以從名色到有,這就是第二世,叫後陰身。現陰身、後陰身,叫有。那麼有呢,是指又為未來的那個現陰身在做準備,叫「取緣有」。

所以到「有」呢,有緣什麼?「有緣生」,是不是啊?生緣什麼?「生緣老死」。所以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後面的幾個因緣呢,就是第三世,就是未來世的現陰身。所以十二因緣呢,是把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的生死輪迴之道理進行概括了。所以佛法是講三世因果。

好,我們現在回小向大,回小乘因緣法到大乘因緣法。

從剛才講的這個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看上去是通過自己造業,通過父母生育,而形成三世果報;大家想一想,在沒有造業、在我們沒有父母之緣而生之前,這十二個因緣在不在啊?在,是不是?就在我們的心中!這就是大乘因緣法的秘訣。在沒有父母之前那個父母他在不在啊?都是我們自己的一個念變現,父母也是一念變現,造的一切業也是一念變現,我們自己受的果報都是一念變現。真心中本來就具備這種性具功德,它隨十二因緣而顯現為三世因果報應。

所以講空中無色,是不是「對有說空」?對有說無啊?大家明白嗎?否則,你怎麼樣都現不出天相、人相、鬼相來,是不是?這個要刻骨銘心地搞明白啊!所以大乘法一步登天即在於此。有智慧的人當下深信不疑,沒有智慧的人他才不相信呢:「哼,我就是我媽媽老子生下來的,你不要給我胡說八道」,他就不懂得他媽媽老子從哪裡來的;當然他還是懂,是不是?媽媽的老子還是媽媽的老子媽媽的老子嘛。哈哈。這是耍貧嘴了。所以佛法唯智乃知,就看我們自己的根機。

那麼下面一句呢,還有個【亦無無明盡,亦無老死盡】

「無明盡,老死盡」,就是修行人修行十二因緣法的次第。要修十二因緣法證辟支佛果位,這十二個因緣從任何一個環節下手都能成就。比如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緣取,我們從「取」講:

取就是造業嘛,是不是?那好了,要注意啊,十二個因緣的修法,他是特種修法,閉關修行。我不取,不取什麼了,我什麼都不做,飯都不吃,水都不喝,不是不取了嗎?我斷絕一切的因緣。比如說鑽到山洞裡,然後用石頭把洞口堵起來。「老子這次進來,不成功便成仁。餓死就成餓死鬼,成佛就成辟支佛」,是不是啊?是不是緣取了?他用「不取」來對付取,是不是啊?他就是保持這種清凈心。

道理好講,但這種修法非常難啊。修無量劫都說不準;但會修的人一剎那也能成就,這是極個別、極少數的人。當進入一種境界以後,有時候腦子出現一片虛空,有時候出現天道、鬼道、神道來干擾你,這個時候你只能孤軍作戰,就看你的定力能不能把持;而大多數的人把持不了,他破不了動相。等開了天眼以後,鬼道、神道的人來跟他接觸了——你知道啊,我是老子啊、你知道我是呂洞賓啊……還有的是假老子,假呂洞賓來糊弄他,明白嗎?所以往往有些人開了點天眼、天耳就自以為了不起,你不過是個鬼而已;成佛成菩薩不是那回事。在修禪宗的境界里那算第一道關,現在這樣的人太多了。無明無明,無明風動,風動風動還不就是打妄想?是不是啊?那從無明就開始了,我不打妄想不就無明盡了,是不是?但要提起一個正念。這個解釋基本上這樣。

我問大家,在我們真心本來面目里,有沒有這種有形有相的修證啊?是沒有的。但是這種修證,它的性具功德在不在啊?(在)。我們是對有說無。我在這裡其實把小法大法已圓融起來了,是不是?要小法呢,它就是沒有啊;要是大法來講,他性具功德就是在啊。我們是對有說空,在說這個空的時候他當下就是有啊?如果沒有的話,他能不能想起來修這種法門啊?(不能)。在我們心中都是本來存在。講空講有都是方便法,我們的真心非空非有,它可以現空現有。那空如來藏是不是無為法呀?用方便法講是無為法,究竟法講它是不是無為法啊?它也是有為法啊,是我們一念心現出來的。我們的真心非有為非無為,它可以現有為現無為,無為就是有為,有為就是無為。

而一心三藏與次第三藏也是天地之別啊!天地之別啊!也包括修《大方廣佛華嚴經》,許多人把它說為圓頓大法,這不是圓頓大法;它是別教一乘,而非圓教一乘。那個法怎麼修啊?《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講無量法門,而且它講「一切唯心造」;而《法華經》《楞嚴經》是講「一切唯心現」。造則有能所次第,現則為當下即是;造則有二,現則即一即二。所以圓頓大法只有《法華經》《楞嚴經》。

「亦無老死盡」,這個道理是不是剛才都解釋了?人老了,人死了,用小法、方便法講,我們真空中哪有什麼老啊,死啊這些東西?沒有啊!可是如果用究竟法來講,你如果沒有的話,怎麼能顯現出老不老和死不死啊?沒有大米,沒有白面,能不能做出糕點來啊?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我們心中本來就存在這種東西,雖然無形無相,但它是真實存在。亦無老死盡,但可以現老死,現老死盡,老死是輪迴,老死儘是得道證果。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這個「苦集滅道」呢,是佛從四種不同的角度來概述小乘人修行的次第;他們依此修行可以證阿羅漢。小乘人根機淺,所以要從具體的苦相著眼;那麼修辟支佛因緣法這個中乘根機的人呢,根器比較厲害,他不需要從苦相著手,而從苦因,從因上解決問題。對小乘人,你非要講講你怎麼怎麼苦啊,苦啊,苦啊,然後他才能夠明白一些道理。所以佛講四聖諦是從苦諦上下功夫,這個苦諦,我們在解釋這個「度一切苦厄」三苦八苦的時候,已經解釋過了,這裡不再重複,這苦諦是四聖諦第一關。

」,就是匯聚集合之義。這個集是解釋為苦之因。那麼在講苦之因的時候,我們在講五濁的時候是不是已經講到了?那五濁就是苦之因,所以這裡也省略。

」,其實應該是苦集道滅。我們反過來講,好不好?先講道,道以後才能證滅嘛。知道了苦,知道了苦因,我們就可以從道上下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呢,一般地是指修小乘法常說的三十七個道品。在《阿彌陀經》已經說了二十五個道品:五根、五力、是不是十個?七菩提分、八證道分十五個,已經說了二十五個道品,另外還有這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五根五力」,我在這裡不細講了,因為這些法我們經常講。

所謂「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五力」呢,也是「信進念定慧」,生了根以後再往上發展,這叫力,以根為基,以力為長。

「信」,這是我們入門的第一道關。人無信不立。世間法里這樣講,佛法里亦復如是。信是基礎,你沒有對佛法的信心,會一事無成;所以在佛法里叫「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這種信分兩種:一種是迷信,一種是正信。無論是迷信和正信都有過去世中的功德福報。

有些人你不用講因為所以怎麼樣,他一聽就能進來,即使不懂他都能進來。因為他前世就信佛法,這種迷信他能得到福報;你有迷有信就還有救。我們不要小看迷信吶!有的人對佛,你不用講為什麼,他就是相信,是不是啊?你迷得越深,福報越大,就怕你不迷不信;但是這種迷信不能了生脫死,不能成佛往生!

那麼接著講正信。所謂正信,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你現在對於「萬法唯一人一念之所變現」這一句話,刻骨銘心,深信不疑,則為正信,是為信解之相。佛在《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講得很清楚,你這一念信解,能證到從羅漢位乃至到地上菩薩,到等覺菩薩都說不準。只看你信得深淺而已,但是最低保障不落三惡道。同時還講,一念信解《如來壽量品》(佛講這一品僅僅是半小時而已),你的功德比修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禪定——以這五度法門包含無量法門——修八十萬億那由他劫(八十萬億那由他劫就可以看成無量劫),簡而言之,比你修無量法門無量劫的功德還大無量倍。僅僅是一念正信吶!佛講不是大千倍、萬倍、萬萬倍、億億倍,而是大無量倍,不可思議啊!

所以為什麼師父特彆強調正信『如來藏』太重要!太重要!太重要!而我的個別弟子,仍然對這個大法持有懷疑,強調什麼真修實證;而且這些人往往是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比較圓滿的人,所以回大向小。佛法就這麼好玩,往往一些人優點比較具足,但是呢,優點本身就成為自己最大的缺點、最大的障礙;往往有些人缺點很多,但往往卻成為他解脫成就的最大動力,他能當下成就,你說這個好玩不好玩呢?所以我們任何人都不可以執著,你看那些優點非常圓滿的人卻不能成就,是不是很可惜啊?這在佛法里叫所知障。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啊!

所以特別講到「信解」的問題,這是幾千年以來古今中外修行人最敏感、最困惑的一個問題。什麼叫迷信?什麼叫正信?正信的功德妙用在哪裡?正信的功德妙用就在當下解脫,你正信不正信!迷信呢,你修無量無量無量無量百千萬億年,吃了多少多少多少苦,只能得人天福報;而且不是永恆,你這一世得,下一世就可能往下落,那是修痴福啊。所以這個心態很難調整。師父講法的特點,就是在這一個問題上反覆強調。

有些人講經說法,說「只有釋迦牟尼、六祖惠能才能當下成就」,是不是啊?這是在消滅佛法,在滅亡佛法,罪過無量!不管他是誰,講這番話不符合佛說,佛沒有這樣說。佛在法華會上每一場開示,都是無量眾生當下成就。我們不能跟佛唱對台戲。

第二個叫「」。對於「人、天、聲、緣、藏、通、別」這七種方便人而言,他信了以後,要進門來要修行,光信、光解不能成就;因為他那種信、那種解,有些完全是迷信,有些是半迷信——他必須通過真修實證才能證明,不證不行。對於圓頓大法,對於圓教人修行而言:信當下就是進,當下就是念、定、慧,他不立次第。這個不一樣。許多人用方便法來死搬硬套圓頓大法。說要解行並重,說七菩提分就是信進念定慧,要慢慢地來。這是對我們最大的困惑。那麼對於方便法而言,你信了這個東西,你不進來,用世間法叫口頭革命派,是不是啊?嘴巴說說而已——自己只說不行,這個叫人看不起的。所以往往有些人以能夠嚴於律己,能夠信解行證就怎麼樣,而來輕慢修大法的菩薩,你罪過無量。他修大法的見道是「一見一切見」,跟你的不一樣。

所以往往這種人呢,容易給自己造障礙,下無間地獄,這是誰講的?這是佛在《法華經?譬喻品第三》講的:你對受持《法華經》的人皺一皺眉頭,你都下無間地獄。你講他的過失,無論是真是假你都受惡報。這都是佛講的,要好好明白啊!即使是強盜土匪,他明白『如來藏』的道理,他當下就是佛菩薩,你輕慢不得。圓頓大法就是一念成就,不歷修證。無量次第成就於一時、一念。

「進」後面是「」,進來就有辦法了,不進來是門外漢。所以「進」是「行」的前方便,這個「念」才真正講到苦修苦行。這個「念」呢,小乘法也講究精進吶,時時念念都要在道啊!就不能有一個妄想,什麼叫打妄想啊?你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如果念個觀世音……你都是打妄想,你都不能往生,你不能成就。即使不打妄想你都不能成就,因為你不明白什麼是阿彌陀佛,是不是啊?何況你不是這樣,是不是更不能成就啊?有些人還自以為能修會修,能修什麼啊?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啊,我們到那裡去參加開光,到哪裡去參加放生,到哪裡去參加拜懺……」,雜修!你不是凈土,還自己認命為凈土。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坐在這個念佛堂,你不要動,最多看看《無量壽經》光碟;但是我們修大乘佛法,時時、事事、處處皆是道場,是不是?你怎麼樣想都行,你只要明白了什麼是佛,你怎麼樣修都行,多自在啊!

所以有些人說,「我們就是一句佛號」,他是一句佛號嗎?一會兒是一句佛號,一會是一句地藏菩薩號,一會兒又是觀世音菩薩號,一會兒是開光,一會兒放生,一會兒又去抱小孫子,是不是?這是一句佛號嗎?講話本身就是驢唇不對馬嘴。如果現在有這樣修行的同修,你趕快生懺悔心。你真正是一句佛號,也還可以講,是不是?我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連吃飯都是送過來吃,一邊吃著飯,「阿彌陀佛」,也還可以講;可你並不是這樣,還以此來抗拒大法。所以要好好想想我們佛法修行中這種極度糟糕的局面吶!

「念」或者是「定」,不管大法小法,你果真能做到,總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日,這就是「」。這個「定」也就是時時事事處處,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就定在一句佛號之中;你如果是修禪宗的,就定在這個如如不動、靈明不昧這個境界中;你如果是修外道啊,你修火觀,你就定在這個火中,吃火、睡在火里,火不會把你的屁股燙爛了,懂不懂啊?把一團火丟到肚子里,它也不會把你的心肝五臟燙爛的,你自己已經是火;修水觀,你定在一灘水中,把你扔到水裡去,過個十年八年撈出來,你還是活的,因為你就是水了,這叫定。那修如來大定呢,我們知道,耳聞目睹一切萬法都是我一心之所變現;然後煩惱習氣現前的時候呢,「哎呀,誰是誰啊,誰不是誰啊」——他心裡始終保持清凈平等,由此念在生時、病時、死時,它都是這一念,靈明不昧,多自在!這叫定,叫性定,叫自性本定

所以對圓頓大法一念正信以後,當下就是「信、進、念、定、慧」,你刻骨銘心知道萬法都是我,這本身是不是定?是不是就是慧啊?那麼講方便法到了定以後是慧,怎麼慧啊?在定中,清凈心現前,這個時候他在局部的某些方面知道了這部法的來龍去脈:禪宗他見到那種空性;凈土宗,他感受到相似佛那種自在的法味——這叫「慧」。那麼這個「慧」還表現在自己在對周邊環境的心態的調整。所以這裡呢,我們一般地來講是從小法講得比較多,也體現了我們修行人一種修行的次第。

大乘法就很簡單,即信、即進、即念、即定、即慧;他不歷修證,一步登天,次第圓融。你不能講它沒有次第,或者有次第;但是他次第圓融於當下這一念。那麼後面的五種力啊,在前面的根機之上,不斷地觀照,提升境界,提升定力、慧力。越修就越信,越信就越念,是不是啊?越念就越定,越定就越慧,這五根五力就講了十個道品。

下面是講七菩提分,七菩提分也叫七覺支。分,是表單位,就是七個菩提,七個覺悟——擇、進、喜、除、舍、定、念。這七個覺悟呢,也是我們在具體修行過程中的要把握的次第,在行持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的事項。

第一個是「」。擇是選擇,選擇什麼?選擇最佳法門,選擇最好的道場、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同修,無分別不妨分別。在法華道場,我們提出四大精進。

第一個精進,叫擇法精進,選擇最好的經典,選擇最好的法門。那麼我們知道:「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還有什麼經典比這個最好啊?啊?沒有了啊!給我們選絕了,你把《心經》和《阿彌陀經》作為這兩部經的補充。《心經》就是從理論上高度概括《法華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就是從相上高度概括《法華經》《楞嚴經》,所以我們選擇這這四部經典作為道場經。佛講啊,選擇一個殊勝之法與一個下劣之法,功德是日劫之倍,日劫之倍是一天和無量百千萬億年之比。

好,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法會圓滿,諸位吉祥如意自在。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科注-第91集(凈空法師)
斌宗法師:大藏經論處處稱頌指歸凈土--學佛網
6.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老法師:戒從哪裡做起?

TAG:心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