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共124頁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0-04-07 06:53 (鐵血時代-220) 欒黶的弟弟欒鍼就是一個積極的主戰派,他對哥哥的臨陣脫逃很不以為然,他對部下說:「大軍出征是為了報仇,如果無功而返,是國家之恥辱。」他與中軍副司令士匄的兒子士鞅是好朋友,兩人各自帶著自己的部隊,拒絕撤退。 身為武士,戰死也比逃跑光榮。 欒鍼要選擇光榮之路。他與士鞅合兵,主動出擊,迎戰秦軍。這次出擊,沒有任何援兵,以弱擊強,以寡擊眾,但欒鍼沒有絲毫膽怯,他視死如歸,沖入敵營…… 這是榮譽之戰。欒鍼贏得了榮譽,但犧牲了性命。在秦軍優勢兵力的阻擊下,欒鍼英勇戰死沙場,士鞅則率殘兵突出重圍,回到了晉國。 欒黶對弟弟之死大為悲痛,他把責任推到士鞅身上。他向士鞅的父親、中軍副帥士匄討公道:「我弟弟本來不想打仗,是你兒子慫恿的。現在我弟弟戰死了,你兒子卻活著回來了。是他害死了我弟弟,如果你不把兒子驅逐出境,那麼我就親手殺死他。」 其實欒黶是瞎搗亂。 欒鍼之死,其實就是欒黶一手造成的,正是他臨陣逃跑,欒鍼為了捍衛武士家族的尊嚴,寧可選擇戰死沙場。可是欒黶卻歸罪於士鞅,並公然威脅士匄。 按理說,士匄作為中軍副帥,在軍隊中排名第二,而欒黶作為下軍司令,排名第五,欒黶怎麼敢威脅中軍副帥呢?這正是其家族背景在起作用,當年欒書殺晉厲公、立晉悼公,其家族之勢力如日中天,無論是荀偃還是士匄,都不敢輕易得罪欒氏家族。 士匄不得不作出重大讓步。讓兒子士鞅出國避避風頭。 伐秦之戰,虎頭蛇尾,草草而終。戰爭的節奏非常慢,諸侯聯軍無心作戰,每到一處就拖拖拉拉,故意耗時間,最後晉軍內訌,對秦國的打擊不了了之,後來史家把這場戰爭叫做「遷延之役」。 遷延之役暴露了晉國的兩大問題: 第一大問題是晉國高層內部矛盾。一部晉國史,就是一部晉國卿家的鬥爭史,自從趙氏家族被屠、三郤被誅後,晉悼公時代,晉國卿家之間的內鬥有所緩和,但是並沒有停止。在遷延之役中,欒黶公然違抗元帥命令,是晉軍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事後他不僅沒有遭到處罰,反而還氣焰囂張地向士匄問罪。欒氏家族與其他家族的矛盾日益激化,這也為日後欒氏滅族埋下伏筆。 第二大問題是諸侯國與晉國之間貌合神離。各諸侯國的軍隊雖然跟在晉國後面屁顛屁顛的,但早已厭倦了晉國的霸業戰爭了,而且這些國家還要遭到晉國的盤削。對於一些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國家,當然還是願意擁晉國為霸主,但對於象齊國這樣的國家,早就憋足了一口氣,可以想像得到,只要有機會,齊國一定會向晉國開戰。 雄才大略的晉悼公沒有時間來解決以上兩大問題。在伐秦之戰後的第二年(公元前558年),晉悼公便去世了。晉悼公之死,使得公室復興之夢破滅,之後晉國的卿家勢力又開始上演威逼君權、相互傾軋的故事。 晉悼公在位時間總計十六年,英年早逝,年僅三十歲。他是一位頗有才能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晉國內部相當團結,雖然眾卿之間磕磕踫踫在所難免,但並沒有引發流血衝突,晉國的國際影響力達到空前的地位,聽命於晉國的中原諸侯達到十二個之多。 在與楚國的爭霸中,晉國在沉悶的爭奪戰中,晉國最終完全勝利,重新控制鄭國,從而遏制了楚國北進的步伐。 事實上,楚國已經顯露出衰弱的跡象。 楚共王比晉悼公早兩年去世(公元前660年),在臨死之前,他回想起自擔任國君以來,有愧先父楚莊王的事業,令國家蒙受羞辱,心中鬱鬱寡歡。平心而論,楚共王在位三十一年期間,還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讓楚國這個巨型航母安全地行駛,然而在與晉國的爭霸中,還是落入下風。 這一段時間裡,對楚國最大的打擊有三:其一,鄢陵會戰的失利,在這場戰爭中,楚共王還被射瞎了一隻眼睛;其二,東面遭到崛起的吳國的騷擾,吳國正悄然成為楚國的心腹之患;其三,在楚共王晚年時,長期歸附楚國的鄭國,最終棄楚從晉,使楚國的霸業再遭打擊。 楚共王回顧自己三十一年的君王生涯,不禁心生愧疚,如何對得起祖先之英靈呢? 楚國一直是明君輩出,而且幾乎每一任君王在國家擴張上都有貢獻,從楚武王、楚文王到楚成王、楚穆王,後來就是楚莊王,楚國的勢力更是如日中天,想到這些,他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他決定要懲罰自己,怎麼懲罰呢? 他把大臣們叫了過來,立下遺囑,自己死了之後,所用的謚號選擇「靈」或「厲」,謚號其實就是對君主一生事業的評價,「靈」、「厲」都是惡謚,亂而不損曰「靈」,戮殺不辜為「厲」。楚共王傳話給大臣了,我這一輩子,事業無成,只准用這兩個惡謚,不然自己會不安心的。 然而楚共王去世後,楚國的大臣們並沒有把惡謚加給他,而是認為楚共王所說的,只是謙遜美德的的表現,因此謚為「共」,就是「恭」的意思。 楚共王與晉悼公相續去世,也意味著晉楚爭霸漸趨尾聲。 有兩個國家悄然興起,一個是齊國,一個是吳國。 齊國將在北方狙擊晉國,而吳國則在南方叫板楚國。 (下一章《走向弭兵》)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0-04-09 19:08 (鐵血時代-221) 一、齊國的機會來了? 晉厲公的死訊傳來,齊靈公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 十六年了,在晉厲公在位的十六年間,齊靈公彷彿被一張巨大的羅網所束縛,他感到一種窒息與屈辱。 自齊桓公之後,齊國的霸業凋零,但光榮與夢想,仍然存留在一代代的國君心中,要恢復齊國的霸主地位,首先必須要狙擊晉國。在公元前589年,齊靈公的父親齊頃公邁出了堅強的一步,結果卻在鞍之戰中慘敗給了晉國人,威風掃地。齊頃公不得不前往晉國朝見霸主晉景公,這對於齊國來說,乃是一大恥辱。 齊靈公繼位後,開始為擺脫晉國的控制而努力。 在他在位的第九年(公元前573年),晉國爆發政變,欒書殺死晉厲公,迎立晉悼公,晉的內亂,齊靈公認為機會到了,可以擺脫晉國人的魔掌了。這一年,楚國發動侵宋戰爭,並且在宋國彭城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晉悼公號召各路諸侯共同出兵,但齊靈公卻採取觀望的態度,拒絕出兵。彭城之戰結束後,晉國馬上糾集諸侯國,對齊國發動討伐戰爭,齊靈公這才明白晉國卻沒有因為內亂而走向衰落,他不得不接受晉國人所提出的和談條件:將太子姜光作為人質送往晉國,以換取和平。 雄心壯志的齊靈公,又一次吞咽下屈辱的苦果。 雖然屈從於晉國,齊國在東方仍然是一大勢力,作有擁有雄心的大國,唯有擴張才能有機會與晉國對抗。首先,齊靈公在東方推行小霸權政策,積極拉攏莒國,莒國在齊國的支持下,於公元前567年,吞併了魯國的附庸國鄫國;同年,齊靈公大舉出兵,消滅了鄰國萊國,萊國的土地面積與齊國相當,但是軍事力量薄弱,在齊國的打擊下,萊國徹底被齊國吞併,齊國的土地面積擴大了一倍。 吞併萊國是齊國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對齊國後來的崛起有著關鍵作用,齊國得到了更為豐富的漁鹽資源,鞏固其經濟上的優勢,而且從史料紀載看,萊國的冶鐵業發達,根據現存的「叔夷鍾銘文」,滅萊之戰中有功的齊國將領叔夷得到了四千名鐵匠,由是可見萊國冶鐵業之盛,這次擴張使得齊國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長。 掃平萊國後,齊國在東方最大的對手就是魯國。 在齊國的支持下,莒國在公元前565年與公元前561年,兩度入侵魯國。莒國作為一個小國,頻頻與魯國作對,這惹惱了大霸主晉國,公元前559年,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晉國以莒國政府通楚為借口,將莒國會議代表扣押,實際上是對背後操縱者齊靈公的一次警告。 齊國與晉國的矛盾開始走向明朗化。 由於連年戰爭,諸侯國對晉國的命令越來越消極對待,這在討伐秦國一役,即所謂的「遷延之役」中盡現無遺。齊靈公判斷晉國的霸業已經走到終點了,應該是齊國出頭之日了。公元前558年,齊靈公率領軍隊入侵魯國北部,同時指使其嘍啰國邾國入侵魯國南部。 晉悼公終於忍無可忍了,他打算要召開諸侯會議,商討出兵討伐邾國與莒國。 為什麼不直接打擊齊國,而只是討伐其嘍啰國邾國與莒國呢? 晉國有難言的苦衷,首先南方的楚國仍然對中原虎視眈眈,不可不防;其次,對秦國的軍事打擊虎頭蛇尾,沒有取得任何成果,晉國的西部仍然受秦國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與齊國發動戰爭,那麼晉國將陷入三面受敵的困境中。 但是晉悼公還沒有來得及實施打擊計劃,便因病而英年早逝,年幼的晉平公繼位。 晉平公剛剛上台,為了鞏固霸主地位,迫不急待召開盟國峰會。 齊靈公沒有出席,甚至以往多次參加會議的太子姜光也沒有出席,齊國只是派了代表高厚參加會議,其他的十來個國家都是由國君親自出席。齊靈公顯然不願意在聯盟中充當小角色,但是也不願意與晉國過不去,派大夫高厚參加會議,只不過是表明齊國還是在這個盟聯中的。 晉國人不給齊國面子。 在大會上,晉國提出來,要求聯盟中的各成員國,必須要把所侵佔的其他國家的領土歸還給所在國,併當場逮捕了邾國與莒國兩國的國君,因為這兩個國家都參予對魯國的入侵。邾國與莒國都只是小國,小國就是比較容易被欺負,其實魯國真正的敵人是齊國,晉國礙於齊國是一個大國,還不敢公然在大會上將齊國的代表高厚也逮捕,只是殺雞駭猴,拿邾國與莒國下手。
作者:晉諍 回復日期:2010-04-08 10:48:53 共王之後傳了幾世到了平王? 我記得是兩世. ----------------- 共王后是康王,康王后有個郟敖,死了沒有謚號,之後是楚靈王,楚靈王的弟弟子幹當了幾天國王,被另一個弟弟棄疾設計弄死了,之後就是楚平王了。-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10-04-11 10:37 (鐵血時代-222) 不過晉國人耍了一個花招。 晉平公大設宴會,招待各國的代表們。在宴會上,要求各國的大夫們,表演歌舞節目,要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而且歌舞一定要合拍。看來在春秋時期,當個政客也不太容易,還必須要有幾分歌星的天份才行。看上去各國的大夫們都表演得不錯,迎來一陣陣的掌聲,輪到了齊國的大夫高厚表演了。 也不知是高厚這個人歌舞水平不高呢?還是晉國人有意找茬。高厚表演結束後,晉國元帥荀偃很憤怒地站了起來,當著眾代表的面責問高厚:「你怎麼搞的,你唱歌的節拍跟跳舞的節拍就根本不相配嘛。」然後又意味深長地說:「看來諸侯當中,是有心懷二志的國家。」眾位代表都把目光投向齊國代表高厚身上。 荀偃看了眾代表一眼,又說:「各國代表這些天都簽訂了雙邊條約,惟獨齊國的代表還未簽訂,不如趁熱打鐵,宴會之後,齊國便與各國簽訂條約吧。」荀偃又狠狠地瞪了高厚一眼,高厚含糊其辭應付了一下。 高厚這個代表當得不容易,根據大會的精神,齊國必須要吐出所佔領魯國的地盤,所以高厚不敢簽訂這樣的條約,但另一方面,晉國人又讓他出洋相,當眾奚落他,他心中覺得十分的窩囊,怎麼辦?高厚坐立不安,思來想去的,最後下定決心:還是逃吧! 於是他起身如廁,趁眾人不注意,一溜煙跑了出去,駕著一輛馬車,自己跑回齊國去了。 高厚這一跑,正是落入晉國人的彀中。荀偃當眾宣布:「早看出齊國就是心懷二志的國家了,一定要武力討伐才行。」於是晉國、魯國、宋國、衛國、鄭國等國家共同簽訂盟約,盟約發表聲明:「共同討伐不忠於盟主的人。」 高厚跑回齊國後,向齊靈公彙報了盟國會議的情況,並且刻意暄染晉國如何當著眾諸侯之面,奚落齊國,根本不把齊國放在眼中。齊靈公聽了之後大為生氣,恨恨地說:「我齊國一個泱泱大國,居然被晉國如此玩弄,真是沒有面子。」 晉國要我歸還所佔領的魯國地盤,我偏不還。 不僅不還,我還要得寸進尺哩。 晉悼公死了,現在國君年幼,對齊靈公來說,這是一次鹹魚翻身的絕佳機會。 齊靈公鐵了一條心,不惜與晉國反目成仇。 這一年(公元前557年)的秋季,齊靈公親自率軍,圍攻魯國北部的城市成邑。 面對齊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魯國左盼右盼,晉國方面還是沒有消息。魯襄公對大夫叔孫豹說:「怎麼回事啊?盟國峰會條約都簽訂了半年了,晉國不是要討伐心懷二志的齊國嗎?怎麼還遲遲不出兵呢?」叔孫豹說:「晉國人就是這樣子,看來我得親自去晉國一趟,進行遊說一番了。」 叔孫豹驅車到了晉國,見了晉平公,對晉平公說:「自盟國峰會之後,齊國不僅不歸還所佔魯國的土地,還變本加利,不停地出兵騷擾敝國,還是懇請貴國作為盟主,出來主持公道啊。」 晉平公和稀泥道:「哎,寡人一直挂念這件事哩,只是前任君主悼公剛去世不久,喪期未過,此時出兵,不太合適吧。」 叔孫豹一聽,這還了得,以當時禮制,國君喪期三年,以晉平公之議,莫不成要等上三年方可出手援助不成?叔孫豹急了:「魯國被齊國侵犯已經有一年之久了,魯國的老百姓,天天翹首西望,看晉國的援兵是不是來了,左盼右盼,卻始終看不到一兵一卒啊。若是要等到貴國前國君喪期滿,恐怕到時魯國都被齊國吞掉了哩,還用得著援助嗎?」 晉國這個盟主的稱號,是以憑藉著強大的國力而當上的,但是這個盟主在履行自己的義務方面,確實有點問題。晉平公吱吱唔唔的,顧左右而言他。 叔孫豹嘆了一口氣,看來要把希望寄托在晉國的首相兼中軍元帥荀偃身上了。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64.html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二十)鄭與齊的中興
※春秋戰國玉器(7圖)
※中國禮法關係新論——以春秋戰國至唐代為中心
※第七期 春秋戰國史(六)
TAG:時代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