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進亞太圍堵遏制,我們去美國軟肋中東

過去的一年間,中東陷入到空前的混亂和失序當中。5年的內戰下來,敘利亞大部成為焦土,民眾爭相走避歐洲,釀成空前的歐洲難民危機。目前敘利亞政府實際掌控之地不足原有領土的1/10,其餘9/10的領土被伊斯蘭國以及各種形形色色的反政府武裝所佔據。伊斯蘭國在伊拉克北部的攻城略地,使得伊拉克的統一局面不再,目前伊拉克政府掌控的地方僅為巴格達以南什葉派聚集地區,北部大片地方為伊斯蘭國佔據,土耳其還把軍隊開到了伊拉克北部。除此之外,葉門內戰、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利比亞內亂等事件,更使得中東亂上加亂。中東進入大變局時代自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肢解以來的一百年里,衝突和戰亂在中東其實是家常便飯,不足為奇。而目前中東的衝突和戰亂,其特別之處一方面在於其全局性和烈度,多個嚴重的危機和衝突同時爆發,波及幾乎所有中東國家;另一方面戰亂和衝突背後的敵友關係和利益格局正在易位和重組,過去幾十年通行的規則和秩序正在瓦解,中東進入了一個大變局的時代。首先,巴以衝突不再是中東的主要矛盾。自1948年以色列立國以來,巴以衝突以及背後的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衝突一直是中東問題的關鍵,1948、1956、1967、1973和1982年的5次中東戰爭,就發生在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巴勒斯坦人的悲慘地位、以色列的霸道、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導致的反美情緒,這些因素一直主導著戰後中東問題的走向。但自2010年底的「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巴以衝突漸漸被邊緣化,國際社會對巴以衝突的關注度在減弱。當然,這絲毫不意味著巴以問題已經解決或衝突已經減弱,事實上,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的定居點建設仍在繼續,對加沙的封鎖也沒有減弱跡象。而就在2015年9月,以色列警方還突襲了聖殿山上的阿克薩清真寺,引發巴勒斯坦人投擲石塊、爆竹等與警方對抗,繼而發展成流血衝突。如果在過去,媒體肯定會對此大書特書;但在今天,它已經被伊斯蘭國、敘利亞內戰等議題所遮蔽。巴以衝突的邊緣化,使得以色列的處境空前改善,不僅不再是各國的眾矢之的,甚至出現了沙特和以色列結盟的態勢。比如在伊核問題上,以色列曾密謀武力摧毀伊朗核設施,沙特則承諾為其開放領空;在推翻巴沙爾政權問題上,沙特出錢出武器,以色列則提供情報,數度對敘利亞境內軍事和民用設施發動空襲;沙特帶頭空襲葉門胡塞武裝,以色列不僅提供情報支持,還直接派戰機轟炸。沙特與以色列結盟,打破了中東戰後持續半個世紀的敵我關係,將對中東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其次,教派衝突日益升溫,有升級為主要矛盾的趨勢。伊斯蘭教自創始之初就出現了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野,但過去上千里的時間裡,這一矛盾並不突出,也不是地區的主要矛盾。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倒台後,被壓制多年、占人口多數的什葉派開始掌權,伊拉克從此無法扮演在中東扮演制衡伊朗的角色,反而開始親近同屬什葉派的伊朗。也就是從此時開始,此前一直引而不發的中東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開始日益凸顯。而沙特與伊朗則分別是遜尼派和什葉派陣營的領導者:沙特一直以伊斯蘭世界領導者自居,過去幾年,沙特外交日益進取和任性,它拒絕當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堅持低油價政策,帶頭轟炸葉門什葉派胡塞族武裝,並組織對抗伊斯蘭國的聯盟。伊朗是什葉派大國,伊拉克戰爭後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極大提升了伊朗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而伴隨著伊朗核談判達成協議,持續十年的西方制裁即將解除,伊朗獲得了通向國際社會的鑰匙。過去一年間,雙方在敘利亞、葉門、伊拉克等地以教派劃線,大打代理人戰爭,導致衝突升級和激化。第三,反恐成為中東各國的當務之急。事實上,目前在中東橫行的恐怖組織,絕非伊斯蘭國一家,還包括阿富汗塔利班、巴基斯坦塔利班、葉門的「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北非「馬格里布基地組織」,利比亞「利比亞伊斯蘭戰鬥團」、奈及利亞「博科聖地」和索馬利亞「伊斯蘭青年黨」等。目前,不僅敘利亞、伊拉克、突尼西亞、利比亞等國深受恐怖活動之苦,連沙特、土耳其這些被公認是在縱容和支持伊斯蘭國的國家,在2015年也都遭到了嚴重的恐怖襲擊。2015年5月,沙特的一所什葉派清真寺發生爆炸,伊斯蘭國首次承認在沙特發動恐怖襲擊;2015年10月,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爆炸造成近百人死亡。亂局背後的原因中東局勢的這些深層次的變化,背後主要是這兩個因素在起作用:首先,在頁岩革命成功和伊拉克戰爭後遺症的影響下,美國在中東進行了戰略收縮。過去的一百年里,中東一直缺乏一個一言九鼎的核心國家,而在過去的60年里,美國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這一角色,成了中東事務的仲裁者。頁岩革命使得美國成了石油和天然氣的凈輸出國,對中東能源的需求大幅度減少;美軍在伊拉克戰場的死傷,讓左派總統奧巴馬下決心從伊拉克撤軍。四年前對利比亞動武時,美國不肯挑頭,而是將戰爭的領導權拱手讓給法國;到2013年的敘利亞化武危機,更需要俄羅斯出手相救才勉強保住顏面;在打擊伊斯蘭國的問題上,美國始終沒有拿出當年推翻薩達姆的那種氣魄,對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也是三心二意。在這種情況下,之前被美國的強勢所壓制和遮蔽的問題一一浮現,沙特、土耳其這些之前唯美國馬首是瞻的盟友,就開始蠢蠢欲動,要親自出馬主持大局。其次,「阿拉伯之春」打破了多國的強人政治,舊的統治秩序被打破,新的統治秩序沒有建立,混亂因此在所難免。無論是穆巴拉克還是卡扎菲,其統治的特點都是一方面高度集權,橫徵暴斂;另一方面殘酷打擊異己,務求把一切反對力量消弭在萌芽狀態。社會是一種「極少數既得利益者VS大量原子化存在的個人」的狀態,少數人長期把持者統治者地位,不容其他人插手,反對黨、社會自治、非政府組織等中間力量無立錐之地,無法獲得政治經驗。一旦原有的統治結構解體,就出現了權力真空,無人有足夠的力量和經驗去填補,於是出現了各據一方,群魔亂舞的局面。 中國邂逅伊斯蘭世界新年伊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國。目前中東局面可謂一片混亂:敘利亞危機經久不息,伊斯蘭國威脅日益明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矛盾狀態迭出,兩國甚至斷絕了外交關係。在此種大背景下,習近平為何還要訪問中東?其中東之行對於該中東三國意義何在?本文從一帶一路的視角來考察中國與伊斯蘭世界彼此對對方的戰略意義。它認為,對中國而言,與伊斯蘭世界的邂逅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這個必然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中國建設一帶一路意味著向西開放,推動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而伊斯蘭世界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與伊斯蘭世界能否建立有效的合作關係,是一帶一路能否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其次,中國國家安全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來自於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它們都與伊斯蘭世界有直接的關係。中國能否有效地應對這個挑戰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伊斯蘭世界的支持。如果說,中國在第一個方面似乎還可以選擇其它路徑,在這第二個方面則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換言之,中國在21世紀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與伊斯蘭世界直接有關。對伊斯蘭世界而言,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則可以為他們提供前所未有的歷史新機遇。這是因為伊斯蘭世界經歷的宗教驅動的暴力和衝突及恐怖主義活動興起的根源,是戰後長期以來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的地區秩序導致的去世俗化趨勢。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可以幫助伊斯蘭世界建立一個以地緣經濟為基礎的地區新秩序,地域合作和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各國的利益綁定在一起,建立命運共同體,推動一個再世俗化的進程。這將幫助伊斯蘭世界在適應現代性方面提供一個新的選擇——通過新的國家建設來確立新的治理機制,從根源上抑制宗教紛爭和恐怖主義活動,實現伊斯蘭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本文將首先討論伊斯蘭世界對一帶一路和中國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以及歷史上以德國和俄國為代表的歐亞大陸陸權大國的伊斯蘭政策提供的歷史經驗;然後再討論去世俗化為什麼是我們理解當代伊斯蘭世界的一個重要分析框架,並揭示戰後以地緣政治為基礎的地區秩序,如何通過去世俗化導致宗教暴力紛爭和恐怖主義興起的因果機制。最後論述為什麼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建立一個以地緣經濟為基礎的地區新秩序,可以為伊斯蘭世界提供一個再世俗化的機會,從而走出宗教暴力紛爭和恐怖主義的泥沼。伊斯蘭世界的地理戰略意義伊斯蘭世界,特別是中東地區,是國際政治中的戰略要衝,是東西方交流的交通要道,又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產地。中東地區的以上三大特點決定了它是大國的必爭之地。第一,它是軍事方面的戰略要衝。中東地區一直是冷戰時代美國與蘇聯爭霸的關鍵地帶。對蘇聯來說,中東地區直接與它的南側連接。這裡既沒有象東歐那樣的作為緩衝地帶的衛星國,也沒有象西伯利亞那樣廣闊的戰略縱深來保護對蘇聯在經濟和戰略上都極為重要的烏拉爾山區和南部的腹地。從拿破崙侵略埃及時開始,中東地區的意義就已經被歐洲的戰略家們重視。戰後當美國的軍事力量進入中東地區,戰略規劃人員從全球視野對抗蘇聯為美國的空軍和海軍力量布局時,中東地區的戰略意義變的更為明顯。從軍事的觀點看問題,中東與周邊地區是針對蘇聯薄弱的南部安置進攻性戰略武器的最佳地點。這一點即使在今天仍然沒有變化。第二,它是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或者是空中,伊斯蘭世界,特別是中東地區,都是東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伊斯蘭世界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的奧斯曼帝國通過控制這個重要的通道控制歐洲與亞洲的貿易,逼得歐洲國家為了繞過它而發展航海技術。由於伊斯蘭世界的地理位置,中國建設一帶一路就要不可避免地邂逅這些國家。中國向西開放主要面對兩大地緣板塊,一個是俄國和前蘇聯勢力範圍,另一個是伊斯蘭世界。前者與後者在中亞交集,因為中亞五國既屬於前蘇聯勢力範圍,也屬於伊斯蘭世界。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邂逅還不僅僅限於歐亞大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要途徑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這三個伊斯蘭大國。第三,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地。由於得天獨厚的石油地質條件,中東的油田數目多,儲量大,油井產量高,而且油層埋藏深度適中。加上極為便利的運輸條件,生產成本低,開發效益極高,中東在能源方面的潛力巨大。在世界總量中,中東的石油儲量佔2/3,產量占近1/3。在全世界石油可采儲量大於6億噸的38個超大油田中,中東佔26個,為世界的68.4%。名列第一的沙烏地阿拉伯加瓦爾油田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為114.8億噸,天然氣儲量9240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探明石油可采儲量的兩三倍,是中國探明天然氣儲量的一半以上。中國國家安全之需中國國家安全在近年來受到的威脅與伊斯蘭世界有直接的關係。新疆恐怖主義活動主要的外部影響來自中亞各國。而中亞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與恐怖主義的主要來源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宗教極端主義以及恐怖主義的影響通過阿富汗的毒品產地與通道進入中亞。雖然目前中國新疆境內的恐怖主義活動大多數是根源於國內,但是已經有跡象表明境外極端主義的組織已經開始向中國境內滲透。源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宗教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活動對中亞的滲透對中國的向西開放有直接影響。如果不能控制宗教極端主義勢力支持的恐怖主義活動,中吉烏鐵路與中巴鐵路都很難建設,即使建設後也無法保證正常運轉。伊斯蘭國最近已經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製造恐怖襲擊。國內去世俗化的趨勢也已經日益顯現併產生消極影響。中國的反恐戰略不應該僅僅是在境內被動地防禦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活動,而是應該更為積極地走出去,主動與周邊國家與地區合作,擴大中國在境外反恐的戰場,並通過幫助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從根本上減少恐怖主義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建設瓜達爾港——喀什鐵路,同時向巴基斯坦進行大規模的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幫助他們建設電力和水利等基礎設施,並對其社會發展進行綜合規劃,從根本上減少貧困的問題,中國不僅僅會從根源上遏制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和恐怖主義勢力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亞地區的發展,為新疆的長治久安創造一個有利的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中巴鐵路,中國將能極大地改變目前停滯不前的與中亞,南亞,中東地區進一步實現經濟整合的被動局面,為建立自己的陸權邁出關鍵的一步。在邂逅伊斯蘭世界這個問題上,中國沒有選擇。即使中國想迴避伊斯蘭世界目前的種種亂局,全球性的伊斯蘭世界的去世俗化也正在走向中國。宗教驅動的暴力紛爭,甚至戰爭,以及恐怖主義活動的上升,都在對中國國家安全正在形成日益增加的威脅。陸權大國的歷史經驗中國為什麼要邂逅伊斯蘭世界?因為以俄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在歐亞大陸上經營過陸權的大國在歷史上都試圖對伊斯蘭世界採取懷柔的政策。反之,在二十世紀主宰中東地區的海權國家對伊斯蘭世界則經常採取強勢的政策。這裡面有深刻的宗教和歷史的原因。美國戰後幾十年的中東政策顯示,單純依靠武力根本無法解決伊斯蘭世界的問題。既然中國要建設一帶一路,沿線的伊斯蘭國家是必經之地,中國就別無選擇,只能努力加強與他們的合作關係。俄國歷史上對穆斯林的懷柔政策從18世紀的沙皇凱瑟琳二世開始。俄國在始於15世紀的東擴中把越來越多的穆斯林人口納入自己的版圖。到20世紀初,穆斯林人口已經達兩千萬,佔俄國人口總數的15%。雖然沙俄帝國在歐亞大陸上的崛起完全是軍事征服的產物,但是在戰爭結束後,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想實現和平,而不是總以武力相向。受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凱瑟琳二世在治理沙俄的非東正教人口方面走了一條新路。她認為各種形式的宗教都可以為沙俄帝國服務。她建立了一個以宗教為核心的專制政權框架來管理沙俄帝國的國民。凱瑟琳二世和她的繼任者們並不強迫全體國民信奉東正教,而是通過把伊斯蘭教等其它宗教信仰納入沙俄帝國的宗教組成部分,把社區的宗教領袖們變成帝國的統治工具。沙俄帝國不僅僅是對東正教以外的宗教信仰持寬容的態度,它還有意識地以伊斯蘭教,猶太教,佛教,清教以及其它宗教某些特定派別的保護者的形象出現。從18世紀後期開始,一種以宗教寬容為特徵的獨特體制開始成為沙俄帝國疆域內公共空間的基礎。儘管東正教教堂仍然保持著廣泛的特權,但是伊斯蘭教,天主教,清教,猶太教和佛教也都獲得了官方的承認。沙皇懷柔政策的政治邏輯是暴力是一種遲鈍的統治工具,而宗教領袖則可以讓那些本來不順從沙皇的國民響應上帝的召喚變的更為忠誠和馴服。當然,沙俄的懷柔政策並不總是成功。19世紀在征服高加索地區時就遭遇了山區穆斯林以「聖戰」的名義進行的強烈抵抗。即使在今日的車臣地區這一傳統仍然很強烈。不過,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通常被認為是斯大林傳統的前蘇聯民族宗教政策實際上有著更為久遠的傳承。它不僅僅只是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中的無神論有關,也與沙俄帝國幾百年來在歐亞大陸擴張和經營其疆域的智慧有直接的關聯。與俄國相比,德國的情況有更為強烈的軍事側重。當歐洲列強從1896年開始從經濟上圍堵德國,與海上霸權英國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日益增長,德國開始通過建設巴格達鐵路發展陸權。它的戰略目標是從波斯灣尋找入海口。威廉二世看中的是這條經過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鐵路對德國與英國和俄國爭奪歐亞大陸時的軍事意義。一旦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奧匈帝國可以在東邊幫助德國減輕俄國的壓力,而奧斯曼帝國的地理位置既能威脅俄國薄弱的腹地高加索地區,又能威脅大英帝國的咽喉要道——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要想使奧斯曼帝國發揮這一作用,前提條件是有一條通往近東的鐵路幹線來強化它對其邊緣地帶的控制。德國企圖通過經過當代的土耳其、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鐵路來打通去波斯灣的通道從而威脅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同時繞道進入紅海地區,幫助德國運兵到蘇伊士運河附近,以己之強攻敵之弱。德國與伊斯蘭世界修好的戰略著眼點與它的陸權戰略直接有關。與俄國在本國境內修西伯利亞大鐵路不同,巴格達鐵路必須經過當時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它必須要建立國際聯盟,而伊斯蘭世界恰恰是這條戰略通道上不可迴避的存在。因此在德國的陸權戰略中,伊斯蘭世界是一個關鍵節點。為打通去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德國積極發展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略聯盟。1914年8月雙方發表泛伊斯蘭聖戰的聯合公告。這份用土耳其語、阿拉伯語、波斯語、烏爾都語,以及韃靼語在伊斯蘭世界廣泛宣傳的公告號召穆斯林們發動反對協約國的聖戰。德國與奧斯曼帝國在公告中運用大量的泛伊斯蘭口號動員北非,中東,俄國和印度的穆斯林社會。德國對陸權戰略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伊斯蘭世界在其陸權戰略中的意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了進一步發展。這在德國兩次大戰期間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地緣政治戰略得到充分的體現。希特勒一直把現代土耳其的開國之父凱末爾奉為楷模,德國對中東地區戰略地位的認識和與伊斯蘭世界結盟反對海權國家的戰略在二戰中繼續發揮重大的作用。 習近平為中東發展開中國處方21日,正在埃及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闡述中國的中東政策。請看相關報道:VisitingChinesePresidentXiJinpingonThursdayprescribedhisremediestorestorepeaceintheMiddleEastandpromotedevelopmentintheArabworld.21日,正在出訪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針對恢復中東和平和促進阿拉伯世界發展開出了中國「處方」。這裡開處方(prescribearemedy)是指,習近平針對恢復中東和平和促進阿拉伯世界發展給出中國的解決方案。也可以用offerremedy表示。在演講中,習近平對中東問題給出了一系列中國方案。他指出,中東是一塊富饒的土地(landofabundance),但迄今仍未擺脫戰爭和衝突。少一些衝突和苦難,多一點安寧和尊嚴,這是中東人民的嚮往(Thepeopleherewantlessconflictandsuffering,morepeaceanddignity)。為此,習近平提出:化解分歧,關鍵要加強對話(enhancedialogue)。破解難題,關鍵要加快發展(acceleratedevelopment)。道路選擇,關鍵要符合國情(thekeytochoosingarightpathistomakesurethatitsuitsthenationalconditions)。在巴勒斯坦問題(Palestinianissue)上,習近平強調,維護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權益是阿盟的神聖使命,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ToupholdthelawfulnationalrightsandinterestsofthePalestinianpeopleistheloftymissionoftheArabLeagueandthesharedresponsibilityof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他指出,中國堅定支持中東和平進程(firmlysupporttheMiddleEastpeaceprocess)。對於敘利亞問題,他強調,解決熱點問題,停火(ceasefire)是當務之急,政治對話是根本之道(politicaldialogueisthepathtoafundamentalsolution),人道主義救援刻不容緩(humanitarianassistancebrooksnodelay)。習近平強調,中阿共建「一帶一路」、「123」合作格局(「123」cooperationpattern)已經有了早期收穫。為此,他提出以下建議:高舉和平對話旗幟(holdhighthebannerofpeaceanddialogue),開展促進穩定行動。推進結構調整(advancestructuraladjustment),開展創新合作行動。促進中東工業化(advanceindustrializationintheMiddleEast),開展產能對接行動。倡導文明交流互鑒(strengthenculturalexchangesandmutuallearning),開展增進友好行動。他強調,「我們在中東不找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路。(InsteadoflookingforaproxyintheMiddleEast,wepromotepeacetalks;insteadofseekinganysphereofinfluence,wecallonallpartiestojointhecircleoffriendsfortheBeltandRoadInitiative;insteadofattemptingtofillthe"vacuum",webuildacooperativepartnershipnetworkforwin-winoutcomes)。」中國要抓住關鍵時期共建「一帶一路」,確立和平、創新、引領、治理、交融的行動理念(setouttheguidingprinciplesofpeace,innovation,guidance,governanceandintegration),做中東和平的建設者、中東發展的推動者、中東工業化的助推者、中東穩定的支持者、中東民心交融的合作夥伴(bebuildersofpeace,promotersofdevelopment,boostersofindustrialization,supportersofstabilityandpartnersofpeople-to-peopleexchangesintheMiddleEast)。中國將在中東發揮獨特的建設性作用國家主席習近平相繼訪問了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國,在阿盟總部演講中提出中國對中東的政策是「不找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路。中國領導人為何在此敏感時刻選擇訪問中東三個重要國家?未來雙邊可以強化的合作有哪些?「阿拉伯之春」後,中東和北非陷入持續動蕩,未來趨勢如何?埃及能否恢復昔日榮光,再成阿拉伯世界領頭羊?沙特伊朗會不會在波斯灣攤牌?歐洲美國過去一百多年深陷中東這個「帝國的墳場」,給中國帶來什麼啟示?就這些問題,南都專訪了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教授薛慶國。南方都市報記者(以下簡稱「南都」):這次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國的背景是什麼?薛慶國:此次訪問的背景,可以從兩個層面解讀:在雙邊層面,中東是中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地,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環節。今年適逢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開啟外交關係60周年,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到了一個繼往開來的新節點。在地區與國際層面:阿拉伯變局已有五年,中東地區正在經歷影響深遠的動蕩、分化與調整。沙特、埃及、伊朗都是地區大國,都懷有大國雄心,在地區的影響舉足輕重。三國都對華友好,都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表示出強烈意願,因此,進一步加強與此三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對於中國整體外交布局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都有重要意義。沙特伊朗「敏感時刻」不影響訪問南都:伊朗和沙特當前正在圍繞尼米爾的處決問題鬧外交危機,在當前敏感時刻,習近平主席出訪的時機是否合適?薛慶國:在習近平主席出訪前,有些學者確實表達過對伊沙衝突的擔憂,認為在此敏感時期不宜出訪。據我所知,習近平主席的中東之行原本安排在去年進行,後來因為葉門戰事等原因而推遲。如果這次中方再提出推遲,在外交上會十分被動,這些國家會懷疑中國的誠意,以及作為一個大國的擔當。其實,這幾年來中東一直位於火山口上,隨時可能爆發各種衝突,誰也無法保證哪個時段絕對太平;中國既然認可中東的重要性,要同中東各國發展關係,就應該面對中東問題頻發這個現實,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改變既定計劃。此外,沙特與伊朗交惡是兩國之間的事,同中國沒有牽涉,更不是針對中國,這兩國也不會對中國立場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相反,在這個時期出訪,中國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在自己的兩個朋友之間起調停、促和作用。現在看來,所謂的「敏感時刻」,並沒有對此次重要訪問產生消極影響。南都:被訪的三國是中東地區最重要的三個國家嗎?如何看待三國在這一區域及全球的重要性?薛慶國:無疑,這三個國家都屬中東地區的重要國家。原先的中東強國,還有敘利亞和伊拉克,但這兩國現在深陷戰亂或動蕩之中,今昔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此外,阿爾及利亞、土耳其、以色列也是中東十分重要的國家,但一次國事訪問,不可能囊括太多國家。現在被訪的三國,也是區域內最有代表性的國家。具體而言,沙特是最大的產油國,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又是海灣地區的領土和人口大國,經濟規模大,在政治上是海灣國家當仁不讓的領袖,而且還有統領阿拉伯世界的抱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埃及地處三大洲交匯處,扼守著世界貿易的重要通道蘇伊士運河,人口近一億,是阿拉伯世界的頭號人口大國,政治上具有引領者、風向標和中東和平壓艙石的作用,還有一支較為強大的軍隊,因而是中東地區的傳統大國、強國。值得一提的是,埃及燦爛而悠久的文明以及豐富多彩的當代文化,也為埃及的國際地位增添了許多分量。近代以來,埃及一直是阿拉伯、伊斯蘭世界各種思想、觀念的發源地。即便是今天,或許有人因為埃及經濟疲弱而質疑其政治統領力,但無人能夠質疑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處在世界神經最為敏感的地方,其北臨北高加索、中亞、俄羅斯,東靠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西面是阿拉伯世界。伊朗位於這幾個大板塊的連接點,而且擁有十分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歷來是大國爭奪和地區矛盾的焦點。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奉行反以反美的強硬立場,在阿拉伯世界的反美陣營已經垮台的背景下,伊朗是地區內唯一公開挑戰美國在中東霸權的國家,但它也不蠻幹,其張弛有度、老練嫻熟的外交手腕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正如沙特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大國,伊朗是什葉派的大本營,對全世界的什葉派伊斯蘭教徒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中東還將持續動蕩,但不會全面失控南都:中國與這三個國家現在雙邊聯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未來可以強化的合作有哪些?薛慶國:中國與這三個國家目前的雙邊關係都十分豐富,涵蓋了政治、經濟、貿易、能源、文化、軍事、安全等各個領域。可以預期,通過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的推動,中國和上述三國將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以能源合作為主軸(沙特和伊朗),以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兩翼,以核能、航天衛星、新能源三大高新技術領域為突破口,推動務實合作升級換代。此外,中國與三國在人文交流、安全與反恐合作等領域,也有進一步提升合作水平的空間。南都:「阿拉伯之春」爆發後,該地區陷入持續的動蕩中。在你看來,該地區局勢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演變趨勢是什麼?IS和敘利亞內亂解決後,伊朗和沙特真的會在波斯灣攤牌嗎?薛慶國:我認為,中東地區的局部性動蕩還將持續較長時間,除了已經波及的國家,是否還有別的國家會陷入動蕩,也值得觀察。但總體而言,中東局勢全面失控的可能性不大,這是由內因外因決定的。內因是中東各國民眾人心思定,多數人已經從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悲劇中吸取教訓,對於通過街頭革命等暴力方式改善生活已經不抱幻想;外因是倘若中東陷入全面動蕩,對整個世界而言都是不堪承受之重,這是所有大國都不願看到並會全力避免的。至於敘利亞能否在短期內實現和平,我個人的看法不那麼樂觀,因為敘利亞和平的鑰匙並不掌握在敘利亞人手裡。但從個人情感而言,我希望這種判斷是錯誤的。我曾在敘利亞當過近3年的外交官,對於這片土地、這裡的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從心底里期盼和平早日降臨這個美麗的國度。IS能否在短期內被徹底消滅?我不懷疑作為一個跨國性組織、一股軍事力量的IS在不遠的將來會被剿滅。但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極端理念,它的影響很難徹底消除。即使IS這個組織有朝一日不復存在,但類似的極端思想還會假託其他名義捲土重來。治標可以通過軍事、經濟等手段在短期內實現,但要治本,則會困難得多,也一定會漫長得多。關於伊朗(什葉派)和沙特(遜尼派)衝突的前景,我認為,兩國之間的冷戰式對峙、通過代理人的較量還會持續,但直接攤牌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直接攤牌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不會有真正的贏家。南都:埃及還能恢復昔日的榮光,重新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頭羊嗎?薛慶國:埃及所謂的「昔日榮光」,其實只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納賽爾執政時期,作為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旗手,當時的納賽爾在阿拉伯世界確實有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魅力,當代埃及的榮耀彼時似乎達到了頂點。但是,被埃及民眾乃至整個阿拉伯民族寄予厚望的納賽爾,卻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遭遇恥辱性慘敗。這次戰爭留給埃及民眾的記憶是極為痛苦的,它意味著一個美好夢想的破滅。在其後的薩達特、穆巴拉克執政期間,國家雖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始終沒有摸索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大多數了解埃及的人都認為,過去的半個世紀,是埃及失落的半個世紀。儘管如此,埃及在維持地區和平、實現國家穩定等方面,也確實取得了成就。穆巴拉克的30多年執政,在外交上頗為穩健,恢復、維持了埃及是阿拉伯世界領頭羊的形象。五年前埃及爆發革命,國家一度陷入動蕩,塞西執政後雖穩住了大局,但國家百廢待興。種種跡象表明,塞西總統對國家的發展很有進取心,也很有緊迫感,但他面臨的困難十分艱巨。我和許多阿拉伯朋友都認為,當今的阿拉伯世界處於歷史上罕見的分崩離析狀態,迫切需要內部產生凝聚人心、提升自信的正能量。埃及,也只有埃及,有可能為阿拉伯世界提供足夠巨大、足夠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中國對中東的介入有別於美歐俄南都:中國過去與該地區的主要大國及民族,除三國外,還包括與以色列和土耳其都能保持較佳的雙邊關係,秘訣是什麼?薛慶國:中國與中東地區各國都保持良好的雙邊關係,在地區民眾中也有著良好的口碑,要說「秘訣」,不妨歸納為如下幾點:一,不干涉地區國家的內政,不捲入國家內部或國家之間的衝突;二,雖身為大國,但對地區各國平等相待,以誠相待,從不對這些國家發號施令,或威逼利誘;三,不把自己的發展模式、價值觀念強加於人,而是以朋友的身份提出建言或規勸;四,從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動輒對他國實行制裁;五,一貫主張通過和談、對話解決地區國家間的各種爭端;六,對窮國、小國提供力所能及、慷慨無私的幫助。南都:中東北非是火藥桶,歷史上歐洲、美國主導和介入都付出了不菲的代價,這給中國處理與該地區的關係帶來什麼啟示?薛慶國:國際政治界有個說法:「中東是帝國的墳場」。確實,近代以來的許多大國都在中東犯過大錯,栽了跟斗。回想起來,中國還真沒有在中東吃過大虧。原因何在?前面說的那些「秘訣」就是主要原因。還可以補充一點從西方獲得的教訓或啟示:中東國家有其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背景,民眾的氣質、性情也很有特色,我們應該對其有足夠的了解、尊重與欣賞,不能僅僅把那裡的人們視為生意場上的朋友,還應該視為可以交心的兄弟、朋友和夥伴。我在使館工作時發現,中國人大都能和阿拉伯人處得很好,相互間往往以「兄弟」(Akhi)相稱,見面時總要擁抱、貼臉。據我的觀察,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多數西方人卻總是端著架子,派頭十足,不光對阿拉伯人如此,對中國人也是如此。這一看似表面的現象,或許能說明很深刻的問題。南都:當前中國與該地區的石油和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該地區的華人和公司也多了起來,加上該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是三洲五海之地,也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的中東政策也應調整,開始積極介入,你如何看待這種聲音?還是維持以生意,以貿易合作為主,不介入該地區爭端和國內事務的原有政策為上?薛慶國:其實,很多中東朋友也都希望中國加強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我認為,中國作為越來越強大的負責任大國,理應為中東地區的發展與和平多作貢獻。但是,中國發揮的作用註定有別於美國、歐洲及俄羅斯。中國不會輕易介入該地區的爭端,更不會幹涉別國內部事務。中國在中東地區獨特的建設性作用,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發揮中國在該地區多朋友、零敵人的優勢,在爭端國之間起斡旋、調停作用,提出中國方案,敦促通過和談、對話解決矛盾與爭端;二,發揮中國的經濟優勢,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幫助該地區國家發展經濟,提高工業化水平,改善基礎設施,在此過程中實現互利共贏;三,把中國的發展經驗、道路模式提供給該地區民眾參考,由他們根據自己的國情從中擇取所需。 阿媒體:中國應承擔更多國際責任阿聯酋《海灣時報》1月21日對中國經濟發表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人民幣匯率近期下滑引發股市動蕩,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一個重大挑戰——中國應如何平衡國內外雙重經濟義務?中國政府的相關措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文章表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此後的發達經濟體復甦乏力,使中國的調整經濟增長模式的任務變得更加迫切。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既要平穩駕馭經濟結構調整又要避免引發經濟增長劇烈下滑,無疑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特別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經濟體,且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其中的挑戰更加巨大。多年來,中國政府試圖通過擴大股權、讓更多公民入市的方式實現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但與美國2008年危機爆發之前力推房屋所有權類似,中國的政策推進過快,造成了財政上的不可持續性,並可能引發物價下跌和紊亂。由此造成的結果就是,經濟結構調整面臨更大的挑戰。當中國企業無法實現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以容納其不斷提高的生產能力,中國經濟就失去了增長、就業和漲薪的動力。為避免對居民日常生活產生不利影響,中國政府下調了人民幣匯率,去年8月人民幣匯率出現暴跌,隨後幾日的在岸匯率也一路下滑,以提高中國產品的海外競爭力。而人民幣離岸匯率則下跌更為厲害。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曾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通過零利率和大規模購買資產實現美元貶值,從而促進出口。近期,歐盟央行也採取了類似的貶值措施。但是,中國政府對人民幣貶值的相關措施卻引發了對全球金融穩定性的擔憂。市場擔心,人民幣貶值將使中國「盜取」其他國家的發展成果,特別是那些外債遠多於中國且擁有的外匯儲備遠不如中國豐厚的國家。在這種擔憂下,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中國承擔起與其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用某些非市場的標準衡量甚至是第一大經濟體)身份相符的國際責任。事實上,中國近來已對將其財政體系國際化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興趣。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已成功將人民幣納入IMF的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這將提高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公私領域的可接受度。同時,這也使國際社會產生一種期望,即中國會避免加劇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中國最終將會平衡其國內和國際義務,但不是現在。考慮到中國正面臨的調整經濟結構的艱巨任務,這個時間恐怕不會很快到來。目前,中國恐怕仍會將其國內經濟責任放在首位,並會很小心地避免引爆全球經濟對其的指責。但這種做法是否能夠避免失控的結果仍難以確保。 美"希望"中國就核問題「合作」確保伊朗不重建核能力境外媒體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美國表示,希望北京繼續與華盛頓合作,確保伊朗不會重建其核能力。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1月23日報道,中伊兩國一直保持密切的經濟和軍事往來,儘管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制裁。美國國務院負責落實伊核協議的主要協調人斯蒂芬·馬爾大使說:「我們當然不會試圖阻止中國與伊朗在經濟和外交上的接觸,我們只是希望,正如中國在整個核談判過程中起到非常具有建設性的作用一樣,中國會繼續在其與伊朗政府的接觸中發揮同樣的作用。」據報道,美國和中國共同領導一個工作小組,負責監督伊朗在阿拉克的重水反應堆的新設計,使之不能生產用於製造核武器的金屬鈈。中國是2015年7月與伊朗達成核協議的世界大國之一。根據這份協議,德黑蘭承諾要削減其鈾濃縮活動並交付檢查,以此換取西方國家解除制裁。《澳門日報》1月23日報道稱,在國際原子能機構1月16日確認伊朗信守2015年與伊核問題六國達成的核協議後,美國與歐盟隨即宣布,取消對伊朗實施的制裁。報道稱,美國和伊朗這兩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近四年來在檯面上下動作不斷,終於促成了這項核協議,但一連串重大改變並不一定能夠改善美伊關係。因為儘管造成彼此關係緊張的源頭已經去除,但重大問題仍然存在。美國總統奧巴馬說伊朗是破壞地區穩定的一項因素,對以色列造成威脅,在國內侵犯人權,並且支持海外的恐怖主義。至於在伊朗國內,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同樣懷疑美國的意圖。他明確指出,不會讓伊朗核協議被用來為兩國在其他議題上的接觸鋪路。據報道,就在奧巴馬宣布解除對伊朗制裁翌日,美國又宣布新一輪制裁措施。新制裁的起因是,2015年10月,伊朗試射了據稱有搭載核彈頭能力的彈道導彈。美國表示,這違反了聯合國禁令。不過,伊朗否認導彈有此能力。另外,撤除制裁的實施也涉及法律複雜性。美國對非美國公民或公司取消了所謂「次級制裁」,但是美國那些「主要制裁」法令仍禁止美國公民和公司與伊朗做生意。因此美國這項解除制裁措施,可能為歐洲和亞洲公司創造獲利機會,但美國公司卻未必受惠,這反而會讓美國公司成為伊朗核協議的最大輸家。無論如何,伊朗人不太可能立即得到好處,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伊朗經濟要翻盤也還要一到兩年。 【 延伸閱讀】外媒關注中國元首時隔14年後訪伊朗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伊朗總統魯哈尼在薩德阿巴德王宮共和國樓廣場舉行的隆重歡迎儀式。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道外媒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22日抵達德黑蘭,與伊朗官員就未來兩國經濟政治合作舉行會談。據路透社1月23日報道,當日,伊朗總統魯哈尼與到訪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伊中兩國同意擴大雙邊關係,以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雙邊關係邁上新台階。據報道,習近平是2015年伊朗與六大國達成核協議之後到訪的第二位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的領導人。俄羅斯總統普京2015年11月訪問了德黑蘭。中國媒體援引習近平的話表示,中伊友好關係經歷了國際風雲變幻考驗。他說,中方願意同伊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政治、經貿、能源、基礎設施、安全、人文等互利合作邁上新台階。報道稱,魯哈尼在與習近平共同參加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很高興習近平主席在制裁解除後訪問伊朗……伊朗和中國同意在今後十年把貿易額擴大到6000億美元。」兩國當日簽署了17項協議,包括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以及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開展合作的協議。魯哈尼說,伊中兩國還同意開展密切合作,以解決「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和葉門的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問題。伊朗國家媒體伊通社說,習近平是14年來首位訪問伊朗的中國國家主席。美聯社1月22日報道稱,伊朗國家電視台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日抵達德黑蘭,與伊朗官員就未來兩國經濟政治合作舉行會談。報道援引伊朗負責亞太事務的副外長易卜拉欣·拉希姆普爾的話說,習近平主席應伊朗總統魯哈尼的邀請,率領一個高級別政治經濟代表團訪問伊朗。拉希姆普爾說:「這是中國國家主席14年來首次訪問伊朗。」據德國之聲電台網站1月22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當地時間22日晚抵達德黑蘭,開始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伊朗外長扎里夫趕赴機場迎接習近平一行。在抵達德黑蘭之前,習近平在《伊朗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這是他第一次訪問伊朗。但「同很多中國人一樣,我對你們古老而美麗的國度並不陌生,因為絲綢之路早就把我們兩個偉大民族聯結在一起。史書記載下一個又一個精彩故事」。習近平在文章中回顧了中國和伊朗的歷史淵源,強調了絲綢之路對連接兩國關係和東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表示雙方願意「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患難與共」。報道稱,中國是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購買國。2014年兩國貿易額約為518億美元。隨著國際社會不久前因為伊朗遵守核協議而解除對該國的經濟制裁,中國在伊朗有很大的經濟活動空間。據伊朗當地媒體消息,習近平1月23日和伊朗總統魯哈尼舉行會談。此外,習近平還將會見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延伸閱讀】境外媒體:中國搶佔伊朗市場開放先機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道境外媒體稱,習近平主席正在展開對伊朗的訪問,而就在幾天前,國際社會剛剛解除了對這個中東國家的制裁。分析人士稱,此行旨在贏取領先於西方競爭對手的「早起的鳥兒」優勢。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23日報道,中國連續6年是伊朗的最大貿易夥伴,2014年的雙邊貿易額創下518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它自2011年以來是伊朗原油的最大買家,正是在那一年,許多國家、尤其是西方加緊了對伊制裁,嚴禁與伊朗的大多數形式的商貿往來。談到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伊朗總統魯哈尼說,他的國家不會忘記在困難時期「幫助過我們的朋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說,伊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基礎產業發展以及年輕且受過較好教育的人口,但幾十年的西方制裁製約了伊朗的潛力發揮。王文認為,隨著「外部環境」的改善,該國即將出現爆髮式增長。他說:「習主席在這個時候訪問伊朗,就好比在股價仍處於低位但即將暴漲之際加倉。」據報道,在對伊制裁解除之前,包括德國和法國在內的國家已表現出有興趣與這個伊斯蘭共和國重新建立商貿聯繫。但是雲南大學中東問題專家肖憲強調,中國在基礎設施和製造能力方面有著強勁的、不可替代的優勢。肖憲說:「沒有任何限制之後,中國和伊朗的經濟關係只會更加緊密。」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1月23日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22日晚抵達德黑蘭,開始對伊朗展開國事訪問。他是自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制裁以來第一位到訪伊朗的大國領導人。有分析認為,解除制裁雖然給中國帶來新的商機,但中國也將面臨來自歐洲、日本甚至印度的競爭。對此,詹姆斯敦基金會和中東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亞歷克斯·瓦坦卡表示,習近平在制裁解除後第一時間訪問伊朗,搶佔市場先機的意味明顯。他說:「我認為,中國很清楚伊朗想要讓其貿易夥伴多元化。過去15到20年間,伊朗與中國的貿易量越來越大,但與歐洲的貿易下滑。魯哈尼總統的團隊希望能夠與歐洲開展更多經貿往來。因此,我想中國目前的策略應該是保持他們對伊朗的吸引力,而不會失去太多市場份額。」日本外交學者網站稱,習近平訪問伊朗是要在提醒,誰才是伊朗最困難時候的「朋友」,同時也要向世界發出信號,中國要從伊朗核協議中首先獲益。據報道,自2011年國際社會對伊朗實施石油制裁以來,中國一直是伊朗原油的最大買家。日前,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伊朗的伊斯蘭政權不會忘記在制裁期間「幫助過我們的朋友」。 【延伸閱讀】哈梅內伊:美國在伊核協議中「欺騙了」伊朗資料圖: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美對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實施新制裁伊方尚未回應來源:央視新聞中新網1月19日電據法新社報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於當地時間19日表示,美國在伊朗與各國達成伊核協議後,「欺騙了」伊朗。報道稱,哈梅內伊在當天寫給伊朗總統魯哈尼的一封信中指出,伊朗應提防美國這樣的國家,因為幾乎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解除對伊朗經濟制裁的同時,美方又對伊朗推出一系列新制裁措施。報道指出,雖然哈梅內伊表示非常歡迎核協議的達成以及此前對伊朗的制裁被解除,但他同時也表示這也不足以推動伊朗的經濟和改善該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據悉,美國財政部17日發布聲明,將「支持伊朗彈道導彈計劃」的11家企業和包括伊朗公民在內的數名個人加入制裁黑名單。(2016-01-1921:53:01)中新網1月20日電據外媒20日報道,在國際社會取消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後,伊朗立刻大幅度增加原油產量。一些外國公司爭相與德黑蘭簽署交易,但也有外國企業因擔心可能違反美國仍保留的制裁措施,而選擇暫時按兵不動。伊朗副石油部長賈瓦迪18日宣布,伊朗可將每日原油產量提高50萬桶,「而增產令已於今日下達」。在遭國際社會制裁期間,伊朗原油出口每日不到100萬桶,這比2011年遭制裁前的每日200萬桶少了一半以上。今年以來,國際油價已下跌了20%,上周五(15日)歐美收市時,原油已跌破每桶30美元大關。歐美上周六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後,市場即預期伊朗會增加石油供應,加劇供過於求,國際油價周一因此跌至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外企積極與伊合作部分則按兵不動不過,對許多行業如飛機製造業和電信業來說,國際社會取消對伊朗的制裁為他們帶來了商機。土耳其最大電信公司Turkcell的主管泰爾齊奧盧表示,該公司計劃在該區域進行收購,伊朗是其可能目標市場之一。他說:「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伊朗市場,並與其所有固線和手機營運商進行接洽。」一些德國企業已表明將加強與伊朗的商業聯繫,柏林政府也計劃為有意與德黑蘭進行貿易的企業恢復國家出口擔保。此外,瑞士的蘇黎世保險集團、印度的國家鋁業公司等企業也把視線轉向伊朗市場。不過,進入伊朗市場並非全無風險,這是因為當地銀行債務負擔沉重,法律體系不成熟,存在腐敗問題,以及就業市場缺乏靈活性。許多外資企業也保有戒心,擔心如果伊朗日後被發現違反核協議,可能引來新一輪制裁。
推薦閱讀:

透過俄駐土耳其大使被刺殺,看懂中東敘利亞亂戰大戲
來自中東土豪買家的一場考驗,通過率只有40%?
過關斬將到波斯
亂亂亂!利比亞清真寺接連發生恐襲,宗教派別間的矛盾你理得清嗎?
比普京還硬:中東第一強人埃爾多安霸佔美國一半敘利亞地盤

TAG:美國 | 中東 | 亞太 | 我們 | 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