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九大廉吏 你知道幾人?
不持硯歸——包拯
包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讚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八十貫絞——海瑞
海瑞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
懸魚太守——羊續
東漢羊續任南陽太守。一次,有個府丞聽說羊續愛吃鮮魚,便送他兩條大鯉魚,羊續婉言辭謝。府丞把魚往案上一擱,轉身就走。於是,羊續把那府丞送來的魚高懸於官衙中,以示拒賄。
俸銀八兩—— 湯斌
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永不加賦」是他的理念,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廉潔好官。
懸檄督撫——張伯行
清代江蘇督撫張伯行,做官清正廉潔。他任督撫時,常有親朋故舊攜禮來見。為杜絕送禮者,便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高懸堂上:「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當地百姓戲稱他為「懸檄督撫」。
一錢太守——劉寵
漢代會稽太守劉寵,在任時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後來朝廷調他進京任職,路過山陰,有幾位百姓攔住車駕,一定要送他百錢以示感謝,劉寵只得選了一個錢作為紀念。從此,「一錢太守」的綽號便在民間傳開。
青菜總督——于成龍
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當面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于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于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僕」。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髮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卒後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
黃金難換心——李汰
明代李汰任朝廷主考官時,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舉考試。一天深夜,有位求錄者送來一包沉甸甸的黃金,請求給予通融,當即遭到李汰的回絕。事後,李汰揮筆寫下了一首表露心跡的拒賄詩:「義利源頭識頗真,黃金難換腐儒心。莫言暮夜無知者,須知乾坤有鬼神。」
兩袖清風——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體現的是剛烈之氣。
人有人格,國有國格。格是什麼?格是取向,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格是規範,是規矩,是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在諸色人等之格中,「官格」當屬首重之列。筆者只想提醒當下這些「老虎」與「蒼蠅」,對照這些廉吏,該如何做自不必多說。
推薦閱讀:
※書痴宋應星的偉大成就(遊歷歷史108)
※《東京夢華錄》,一夢浮華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 ——通俗西藏史2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周公救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