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內蒙古地區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經過農民起義和軍閥爭戰,形成魏、署、吳三國鼎立的政治局面。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晉王朝,通稱為西晉。中原地區經過十餘年的暫短的統一後,316年匈奴人劉曜功陷長安,西晉滅亡後。317年司馬睿在東南地區重建了晉王朝,桐城為東晉,420年被南朝的宋王朝所滅。自304年——420年之間,中原地區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各少數民族首領和各種政治集團先後建立起政權,相互爭奪兼并的戰爭連綿不斷,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為指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先後建立的十六國是:漢——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秦、後秦、西秦、夏、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成漢。在東南地區的東晉滅亡後,先後建立有宋、齊、梁、陳、後梁等政權,統稱為南朝(420—587年)。在北方及中原地區先後建立的政權,逐步被新興的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所統一(386—534年)。北魏後來分裂為東魏(534—550年)、西魏(535—一556),再後演變為北齊(550—577年)、北周(;57—581年)等王朝,統稱做北朝(386—581年)。北周王朝最後統一了北方地區,為後來隋王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三國、魏晉時期,北方民族中的匈奴族,烏桓族相繼入據中原,繼匈奴人之後崛起起的鮮卑族亦緊跟其後,各族首領相繼率領部眾南遷,紛紛建立起政權。東部鮮卑興起了宇 文、段、慕容等三大部。幕容部佔據著西拉木倫河以南及大 凌河上游一帶,進入十六國時期,慕容部首領慕容(皇光)於377年建立了前燕政權,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市),成為北方 的強國,設置郡縣,今內蒙古寧城縣黑城即為其所屬冀陽郡 的平剛縣,371年被前秦吞併。前秦為氏族首領苻健建立的政權,相繼吞併了前涼和前燕,在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設 置五原、新興、朔方、西海等郡。383年,前秦在與東晉淝水之戰中戰敗,領地被後燕、後秦、後涼等割據。後燕為慕容鮮卑建立的政權,初都中山(今河北定縣),在中原地區被北魏軍擊敗,被迫遷都龍城,407年滅亡。409年漢人 馮跋又在龍城建立起北燕政權,436年被北魏滅亡。前燕、後燕、北燕的領地,都曾轄有今內蒙百寧城縣和敖漢旗南 部一帶。在前秦舊轄境內,407年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建立起政權,國號大夏,413年興築都城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的白城子),領地轄有今內蒙古烏審旗、鄂托克前旗的南部 地區,427年北魏軍攻入統萬城,赫連勃勃之子赫連昌率部西移,431年被吐谷渾部擊滅。
鮮卑拓跋部起源於大興安嶺,東漢時期遷徒到了呼倫爾草原,東漢末年逐漸向西南方遷移,進入陰山南北地帶。東晉時期,拓跋部和慕容部都曾參與中原逐鹿,成為北方地區的強大部族。258年,首領拓跋力微率部遷居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取得了世襲統率部族的大權,開始走向建立國家政權的道路;後來拓跋部勢力壯大,征服四鄰部族,擴張了領土。295年拓跋力微之子拓跋祿官繼承大酋長位,將領地分為三部分:祿官統領上谷以北、濡源以西的東部地區,東面與字文部為鄰;力微之孫猗統領參合陂(今涼城縣岱海)以北的蠻漢山一帶的中部地區;猗弟猗盧統領盛樂一帶的西部地區。祿官和猗死後,三部均歸猗盧管領。315年西晉王朝封犄盧為代王。338年什翼健即代王位,正式確立了國家體制,340年又在盛樂城附近建立新都城,勢力又有所發展。386年,拓跋硅即代王位,建元登國,改稱魏王,經過連年的兼并戰爭,先後擊敗了庫莫買、高車、袁紀(回紇)、鐵弗匈奴等部,獲人口牲畜數十萬。398年擊敗了後燕,攻陷其都城中山。398年拓跋平淡平淡硅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第二年改號稱皇帝(道武帝)正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又先後擊滅了夏、北燕、北等國,擊退了柔然人的南侵,統一了我國北方地區,與統治著我國東南方的政權,形成南北朝。
409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繼皇帝位時,後秦勢力正強;南朝宋武帝出兵於417年滅後秦,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州郡。這時北魏王朝全力對付南朝的宋國,無力對付柔然人的南侵,只能處於防禦地位,於是在陰山以北地帶興築一條長城,西起赤城(今河北赤城縣),東至五原(今烏拉特前旗境內),長約1000餘公里;並在北方地帶興築了一系列的鎮城、成堡,其中著名的六鎮都築在長城以北地帶。這六鎮中,除懷荒鎮外,其餘各鎮都在今內蒙古境內:沃野鎮城址在今烏拉特前旗根場,懷朔鎮城址在今固陽縣城庫倫;武川鎮城址在今武川縣烏蘭不浪土城梁;撫冥鎮城址在今四子王旗庫倫圖城卜子;柔玄鎮城址在今察右後旗白音查干鎮。
北魏王朝自太武簾拓跋燾即位以後,基本上停止了對外部的征討,鮮卑統治者與被統治的漢族和其它民族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朝廷忙於處置國內各種矛盾,經濟上不能發展,從此逐漸走向衰落。孝文帝拓跋宏想用同化政策解決民族矛盾,改姓元氏,於493年以出征南朝為名,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政治中心南遷後,又極大地削弱了對北方邊境地帶的控制。
北魏王朝的末年,專力防備和鎮壓中原地區各族群眾的反抗和對付南朝梁兵的進攻,沒有注意到北方邊鎮守將的起事。從523年開始,北方六鎮相繼起義,鮮卑統治集團內部分裂,534年分為東魏和西魏,北魏滅亡。在戰亂頻繁中,鮮卑化的漢人高洋滅東魏,自立為齊皇帝(北齊),鮮卑宇文部人宇文覺滅西魏,建立了周國(北周)。577年北周滅北齊。漢人勢力逐漸增長,遠遠超過了宇文氏統治集團。580周宣帝宇文殯(文武貝)死,由宣帝皇后之父楊堅掌握政權,581年楊堅稱帝,滅北周,建立了隋王朝。北齊文宣帝高洋在555年曾興築東自夏口(居庸關)西至恆州(今山西大同市)的長城,第二年又自夏口增築長城東至於海。所築長城約150餘公里,沿線置戍,要害處置州鎮,以防禦北面的柔然人南侵,但時隔不久,這條長城便廢棄了。
柔然人屬東胡族系。首領木骨閭在代王猗盧掌權時,曾服役於鮮卑拓跋部,後逃回漠北。至木骨閭的兒子車鹿會時自立為一部,始號柔然(蠕蠕音軟)。394年柔然貴族社侖在漠北征服了其它各族,稱雄於蒙古高原,成為北魏王朝的北方勁敵。明元帝時興築起長城,並陸續設置北方鎮戍進行防禦。424—425年間,太武帝出兵擊敗柔然,迫使其退回漠北,不敢南犯。449年太武帝又一次出兵擊敗柔然,擄獲人口和牲畜百餘萬。從此以後,柔然國力極為衰落,再也無力南犯,鮮卑人經常在北方邊境巡邏,故長期無戰爭,北方邊鎮的官兵也逐漸解除了戰備。520年,柔然內亂,首領阿那環(音規)率部投靠北魏王朝,被安置在柔玄鎮和懷荒鎮外邊,即今察右後旗以北的四子王旗、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及其以北地方。北魏末年六鎮起義後,阿那環乘勢佔領了北魏的北方廣大地區。北齊雖曾再築長城防禦,但已將防禦陣地退到陰山、燕山南麓一線,柔然已成為北方強大國家。
突厥人興起後,柔然於556年被突厥擊滅。
推薦閱讀:
※別再羨慕迪拜,中國響沙灣一樣書寫傳奇
※歷史上地位極其顯赫的內蒙古赤峰,藏著多少契丹王朝的秘密?
※內蒙古不只有牛肉乾
※關於編纂出版《內蒙古作家大辭典》的通知
※遊記|我來內蒙古,不看草原,玩轉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