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富二代科舉十多年未中,留下一句詩變身殺人魔王,流傳至今被拍成電影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反反覆復的上演,除了短暫的四分五裂之外,中國一直是由統一的多民族王朝如同接力賽一般在交接。

一個王朝的興起,都要有一個傳奇的帝王,他或是世家大族的孩子,有著經天緯地的謀略和足夠的修養,有一個祖輩為他搭建的平台;亦或是粗鄙不堪的布衣,赤條條走天下,歷經千難萬險成就一番事業。

這些建立國家的人,總是史書中大書特書的中心人物,他們的出場總是帶著奇異的天象、眾人的驚嘆,他們的成長總是伴隨著大難不死的幸運、身旁高人的追隨,這些也將最終幫助他登上廟堂,成就開國偉業。

但是,我們今天並不打算討論這些已經被史書寫爛了的人,創造者已經毫無任何價值可以挖掘,毀滅者卻才剛剛揭開自己的面紗。

相對於帝國的創立者,帝國的毀滅者從開都不曾被人們所記住,他們大多數都壽數不長,有些甚至「被迫」的成為了毀滅者。一個國家的衰亡往往要讓他們承擔責任,卻從來都不願意理解他們的苦楚。

公元875年,一個山東的老頭參加了反唐的起義軍,成為了起義軍首領王仙芝的部下。他之前是一名鹽幫的首領,在山東河北一帶販賣運送私鹽。本在家鄉做私鹽生意勉強富足的他,遭遇了一場旱災。

當時被黃河滋養的山東地區也由於旱災餓殍遍地,人們怨聲載道,但是朝廷派發的徭役依然繁重,藩鎮的徵兵依然按期進行,荒野上人人爭食,村莊中顆粒無收。

就在這樣無法生存的狀態下,王仙芝起義了,帶著飢餓的農民揭竿而起,而同鄉的他也拉著他的八位子侄,加入到起義軍的隊伍當中。

這位五十多歲參加起義的私鹽販子,就是黃巢。

從875年起義開始,黃巢經歷了很多,先前的親密戰友王仙芝戰死,他因為示弱被迫降唐,後又叛唐,從山東河北,轉戰江浙、兩廣,五年時間,黃巢成成敗敗反反覆復,終於在公元880年,在唐叛將的迎接下,他披頭散髮,身穿錦袍,乘坐金色的肩輿率百萬大軍進入長安城,長安百官的跪迎合令他神情恍惚,彷彿一夜回到幾十年前,自己還是一個懷揣夢想的青年。

公元820年,黃巢出生在一個曹縣一個鹽幫家庭,家境富足,但是社會地位低下,為了能抬頭做人,五歲就能作詩的黃巢選擇了科舉這條道路。

長安,是黃巢經常去往的帝國中心,因為科舉的緣故,秋天的長安總是顯得人滿為患。在青年黃巢的心目中,科舉之路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法。

但是多次的長安之旅,黃巢都沒有在中舉榜中發現自己的名字,從青年但中年,黃巢對於科舉的厭倦已經到達了無以復加的階段,他最後一次在菊花盛開的秋季離開長安前,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句: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被科舉傷害的黃巢,從此回家繼承了家中的私鹽生意,直到那年旱災,那年的窘迫,那年走上起義的道路,又在五年後以毀滅者的方式,回到長安,來圓自己的夢。

可是他成功了嗎?並沒有

在建立大齊政權後,黃巢並沒有坐穩江山,而是受到了唐軍大規模圍攻。從建立大齊到公元884年四年兵敗身死,黃巢經歷了人生的急轉:大將朱溫叛變投敵,唐王朝借沙陀李克用騎兵攻擊大齊軍,黃巢在外部攻擊和內部消耗中失敗,百萬起義軍僅剩數千人,不得不退回老家山東。

近十年的起義軍生涯,一切又回到了原點,黃巢依然不想放棄,他覺得自己還是有資本重新來過,但是有人不這麼認為。

公元884年,黃巢敗軍進入狼虎谷躲避唐軍鋒芒,黃巢外甥林言為投降獻功,將黃巢父子殺害,黃巢的頭顱被沙陀騎兵送往長安獻給唐僖宗,這個毀滅者的一生就此結束,他的義軍也很壞被鎮壓。黃巢最後還是回到了長安,確實以一種如此殘忍的方式。

一個本來家境殷實的青年,為了改變命運碰的頭破血流,最後用自己的憤怒掀起了一股席捲全國的戰爭,數百萬的人因此死去,一個曾經繁盛的王朝也被他打的支離破碎。

他是一個標準的毀滅者,卻最不願意成為毀滅者,毀滅一個王朝時逝去的生命,不比建立這個王朝的時候逝去的少,歷史上又有多少人和黃巢一樣,夢想最終成為了幻想,進而變成了仇恨和不甘,從而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呢。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殺人 | 富二代 | 唐朝 | 人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