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教程 | 博物館攝影系列——手機攝影初探

初來地球,自拍一張

青銅小立人(金沙博物館)

聯想樂檬K32拍攝

其實,第一次聽說要寫手機攝影指南的時候,我是拒絕的。因為,你不能讓我寫,我就馬上去寫。第一我要試一下,因為我不願意拍完了以後再加一些特技上去,照片duang一下,很酷、很炫,這樣觀眾出來一定會罵我,根本沒有這樣的照片,就證明上面那個是假的。

後來我也經過證實他們確實是後期的。我自己試拍了大概一個月左右,感覺還不錯。後來我在拍的時候也要求他們不要加特技,因為我要讓觀眾看到,我拍完之後是這個樣子,你們拍完之後也會是這個樣子!

嚴謹性免責聲明:

手機型號五花八門,軟體更新目不暇接。為了行文流暢,此文中的各種敘述和論斷,除非特別指明,請讀者自行添加「大多數」、「幾乎都」、「基本上」、「至少我用過的是如此」、「至少最新版本是這樣」、「手機自帶的基礎攝影軟體」之類的短語,何者適用即用何者。

這篇文章分為兩大塊:先是理論,探討手機的攝影設備;後是實踐,根據手機的設備特點,結合博物館的環境,談談在博物館裡該怎麼拍照片。

▲馬家窯文化·對鳥紋彩陶壺

聯想樂檬K32拍攝

手機的攝影設備

如果你感覺自己還是攝影新手,建議先閱讀《博物館攝影系列》(可滑動到文章底部,查看「往期回顧」)。在那裡敘述過的攝影原理,對於手機依舊適用。

然而,原理上適用的,實際操作時卻未必用得到。在《了解你的相機》一章末尾總結的七個步驟,到了iPhone這裡,白平衡/色溫、感光度、光圈、快門都不由我,只剩下三步:

安卓手機還算比較開恩,把白平衡/色溫和感光度留給我來控制。

從手機設計製造的角度來考慮,這些步驟被省略,則顯得十分合理。下面我來詳細解說一下。

手機的光圈值不可改變,比如iPhone 6s的光圈值固定在2.2,生寫在技術指標里。光圈值既然是個固定的數,面對一定的光強,快門也沒有可選擇的餘地。於是,手機能給我們的些許自由,無非是在它決策的基礎上做做加減曝光的微調。

我們知道,除了進光量之外,光圈還用來控制景深。雖然大多數手機的光圈值都在2.0附近(此乃大光圈),在手機攝影時,卻不能奢望所謂「焦內如鋼刀般銳利,焦外如奶油般化開」的淺景深。手機鏡頭的焦距太短(4mm左右),對它來說,博物館展櫃里的物體都算遠景,難以拍出虛實不一的效果。

下面三張照片,是分別用單反+50mm定焦、厚卡片(焦距12mm)和iPhone(焦距4mm)拍的。為了和iPhone的固定光圈公平對比,單反和厚卡片的光圈都設為2.2,拍攝距離都是半米(展櫃典型值)。可以看到,手機片兒根本體驗不到遠近虛實的空間感。

▲F2.2 – Canon 5D Mark II

▲F2.2 – Canon G16

▲F2.2 – Apple iPhone 6s

小結一下:

手機攝像頭是個玩不出虛實花樣的固定大光圈。它拍的片兒,和我們用單隻眼睛看世界的效果類似,十分平庸。

接下來說感光度:回顧《了解你的相機》對感光度的概括——低感光度暗淡而畫面乾淨,高感光度明亮卻噪點多多。包括高端相機在內,各廠家對高感下的降噪能力沒有統一標準。

iPhone的感光度由手機自定,安卓手機倒是還能人為設置一下。對於這個沒有通行標準的參數,自己手機在高感下表現如何,了解一下沒壞處。我的聯想樂檬到了ISO-1600時,畫面上的暗色調部分密布著彩色噪點,所以我會盡量避免使用這一檔。

「可是,」手機撇撇嘴說,「你既然選我來拍照片,再在意畫質就純屬矯情。」

無言以對。也許這是iPhone根本不提供感光度選項的原因:反正拍著玩的。

白平衡/色溫:iPhone沒有色溫選項,拍完照片再編輯自調。安卓手機可以選色溫,和純相機區別不大,如果拍照時沒選對,事後也可以再調。

小結一下:

在手機的使用語境里,本來比較重要的感光度降為次要指標。色溫反正能後期調整,自動手動都無所謂。

至此,我們比較了手機和專業、半專業相機的技術差別,列個表。

相機 手機
光圈 可手動調整 固定的大光圈
光圈對景深的影響 明顯 不明顯,難以虛化背景
快門 可手動調整 內定
感光度 可手動調整 有的可手動調整
白平衡/色溫 可手動調整 有的可手動調整
曝光補償 可手動調整 可手動調整

博物館手機攝影技巧

在提出任何攝影建議之前,請讀者老爺們先做兩件事:一、關閃光燈。二、關快門聲。這兩件事做完,我們就進入了只讀模式,成了行為優美的博物館觀眾。並且,關閃光燈不僅是為了愛護文物和不擾民,它對照片質量至關重要。

閃光燈選項能在手機攝影界面上直接看到,iPhone和安卓手機都是如此。安卓手機的快門聲選項則稍微隱蔽一些(和安卓手機的靜音狀態無關)。我在下面截圖裡示範它們的圖標長相了。要確保它們被打上斜線。

iPhone側面的靜音撥片可以關掉快門聲。

▲在博物館關閉閃光燈

▲在博物館關閉快門聲

在《為什麼要拍博物館》一章我們說過三個漸進的目標:把展品拍清楚、拍得美、拍出故事來。其中,「拍得美」和「拍出故事來」這兩個目標,和用手機還是純相機的關係不大,《博物館攝影系列》的多數章節——包括後期技巧——依然適用。所以在這篇文里,我們只說說怎麼拍清楚。

@柳葉氘的《炫而不眩》(上集/下集)大光斑的內容不適用手機。我們剛才分析設備時了解,手機無法把眩光或燈光擴成如夢如幻的大光斑。不過,利用大景深借遠處的景還是沒問題的,比如下面照片里的一動一靜一古一今兩群跳舞小人兒。

▲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復)

聯想樂檬K32拍攝

畫質、照片尺寸之類的必要設置,我這裡不多說。有一個沒把「傷畫質」寫在臉上的項目,我提一下,就是「零秒快拍(Zero Shutter Lag, ZSL)」。這個選項為搶時間抓拍而設計,卻以犧牲畫質為代價。這個設置,究竟是只在鎖屏界面啟動相機時起作用還是全程起作用,我並未調查。謹慎起見,建議在博物館攝影時關掉。

和純相機比起來,手機攝影有三個極具特色風味的困難因素:抖動、反光、視野,下面逐一討論。《挑戰黑暗和反光》一章里出現過的內容,就不再重複。

抖動:純相機拿在手裡也會抖,然而,手機比純相機輕得多。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質量越小的物體,其慣性越容易被克服。說人話就是:手機比純相機哆嗦的更狠。另外,用指尖去點觸屏上的「拍攝」鍵時,無論多麼輕柔,對手機都是往前輕輕一推。

通過增加手上的負重,我們可以減緩手的抖動,例如用小手指勾住個小袋子,裡面裝點壓秤的東西。要注意這個小袋子不要有長掛繩,否則剛解決掉抖動問題,又增加了一個單擺。如果掛繩確實長,就在手上多繞幾圈。

這個配重,一瓶水的重量就行了,別弄得跟沙袋似的。萬一引起肱二頭肌的注意,恐怕胳膊會抖得更厲害。

▲手上配重減緩抖動

點「拍攝」鍵的動作對手機的擾動,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個辦法是在耳機插孔插快門線,就是自拍桿上那根。自拍桿上的好像拆不下來,有單賣的。iPhone耳機的音量+鍵也能觸發一次拍攝。市面上有賣藍牙快門的,也可以避免手指去搗屏幕。如果沒有這些先進設備,另一個辦法是定時,把手機設為點「拍攝」鍵後兩三秒拍攝。兩三秒後,手機已經穩住了。

反光:不像純相機大多是黑色,很多手機外殼披金戴銀,自己明晃晃的,很容易看到展柜上的影子。還有些小姑娘喜歡在手機背面貼亮片兒,再加上指甲油什麼的,更是閃得眼都花了。所以這些在博物館攝影時都不該有,或者,就買個進館專用的黑色手機套,把手機背面遮起來。

視野:手機攝像頭算是個廣角鏡頭,而不善於拍攝局部細節。手機攝像頭的拉近推遠、視野放大縮小,不是光學上的改變,而是由圖像處理軟體完成的,所謂「數碼變焦」是也。當你把展品局部放大時,它並沒有看到更細節的東西,只是把大圖裡的那個區域放大充滿屏幕。所以,這種「放大」完全就是在糊弄事兒。為了得到真正的細節,你需要把手機儘可能地靠近展櫃,如果館方不禁止,貼到展柜上都行(還可以防止手抖和反光)。當然,如果不慎摸到展櫃的話,事後別忘了擦乾淨。

但有一點要注意,當手機攝像頭靠展品太近時,拍出來的照片會有畸變,就是大家恨得牙癢的燒餅臉效應。細節和畸變的權衡,就需要讀者自己把握了。

好友審稿時加了一條:「據我所知,真的真的真的很多人拍照不對焦的,打開攝像頭就拍!」我狂汗不已……提醒一下讀者們:一定要先點一下屏幕畫面里你最想拍清楚的位置(對焦),等看清楚之後再拍啊。

哦,這華麗麗的星光啊!

大汶口文化·紅陶獸形壺

聯想樂檬K32拍攝

再說兩個關於明暗的話題:

一是曝光補償,二是「HDR」

曝光補償的話題,在早先的《細說曝光補償》里已經詳解過。這裡又提它,因為我覺得,好不容易找到一處手機做得更好的地方,不曬真是可惜。

面對博物館的光線環境,很多拿著單反的攝影愛好者,在試拍一兩張之前,可能都不太有把握該加減多少。而在手機這裡,所見即所得,可預見性相當好,測光和加減曝光都相當便捷。傑出代表是iPhone:點擊屏幕對焦測光之後,屏幕上會出一個方框和一個小太陽,手指頭往下拽小太陽就是減曝光,往上拽就是加。安卓手機用菜單來選,不如蘋果快捷,但對照片效果的預見性還是能保證的。

▲安卓手機設置曝光補償

圖例為猛減

然後談談HDR。前面幾個操作截圖上,大家可能也留意到了這個選項。在iPhone和安卓手機上,HDR現在都位於主界面。這個詞是High Dynamic Range的縮寫,漢語字面意思是「高動態範圍」,嗯,依舊是個不好懂的詞。簡單粗暴地說,就是把圖片的亮處壓暗,暗處加亮,從另一種思路來解決「曝光補償」想要解決的問題。

曝光補償:圖片整體加亮或減暗,只求被攝主體曝光正確。

HDR:圖片各局部曝光各有升降,凡在視野里的都能露個臉。

那麼,博物館攝影該不該用HDR?這個問題不能輕易回答「是」或「否」,要從技術和審美兩個方向來考慮:

技術上,先來了解一下HDR的實現原理。雖然你最後只看到一張照片,但HDR模式拍了至少三張:一張正常,一張減曝,一張加曝。然後手機綜合分析幾張圖,如果看到「正常」照片里有過曝的部分,就從減曝片兒里把這部分合成進來;如果看到過暗的,則從加曝片兒里借。

這三張圖不是同時拍的,就帶來一個技術問題:如果畫面里有運動物體,合成時就會出現「鬼影」。博物館裡的展品倒是不動,可是攝影師的手會抖。當然啦,手抖這種整體位移,HDR的圖像處理還是能應對自如,然而強迫症患者會覺得不完美。

▲阿耳忒彌斯(盧浮宮)

▲陶寺文化·彩繪陶盆

使用減曝光拍攝

▲陶寺文化·彩繪陶盆

使用HDR拍攝

總結一下:

  • 關閉閃光燈,關閉手機模擬的快門聲。

  • 畫質:當心「零秒快拍」(ZSL)功能悄悄損畫質。

  • 對焦:點「拍攝」前別忘了對焦。

  • 防抖:在手上增加配重,使用耳機插孔快門線或藍牙遙控。

  • 消反光:黑色手機套,不要染指甲,不要給手機加亮片裝飾。

  • 視野:不要用手機的拉近功能,而是努力靠近展櫃,但注意大臉效應的畸變。

  • 曝光補償:力爭展品本身不過曝、不欠曝。忽略背景。

  • HDR:若展品自己明暗對比並無美感,並且隱藏了有益內容,應使用HDR。

  • 推薦閱讀:

    博物之旅出發啦 看看台灣特有的野花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之紅色郵政(原)
    古代兵器摘自《軍事博物館》]
    陵墓中三樣價值連城的大凶之物,盜墓賊不敢碰,博物館也不敢收
    【旅遊行攝】 亞洲最大的水族博物館:墾丁海生館

    TAG:攝影 | 手機 | 博物館 | 手機攝影 | 教程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