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尋找歷代羊城八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8-27 16:54:49

元代羊城八景之:粵台秋色。

  遊歷文化古城,往往會聽到「八景」的說法。遠的如燕京八景、長安八景,近的則有我們每個廣州人都不陌生的「羊城八景」。

  不過,你知道的也許只是剛剛評選出沒多久的「新羊城八景」。其實,早在南宋開始,廣州人就已經開始評選「羊城八景」了。

  當年的廣州,珠江寬闊如大海,海珠石還在江中熠熠發光,越秀山是連綿的叢林,解放北路還一派郊野風光,車水馬龍的北京路,有一座可以遙望一江春水的海山樓;商鋪林立的西關,儼然一幅「十里紅塵,八橋畫舫」的水鄉模樣……

  那是一個年幼的廣州,也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廣州。素衣飄飄的文人雅士在其中遊走,吟詩作賦。自然而然地,也就給這些美景取了風雅的名字。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羊城八景」的名號,開始從文化階層到普羅大眾,從民間到官方,被普遍接納、廣泛傳播,繼而編入正規文獻。

  宋、元、明、清。接下來的每個朝代,廣州都評選出當時的「羊城八景」。它們每一個,都有屬於自己的美麗名稱。每個名稱都只有四個字,背後的意蘊,卻勝過千言萬語。如果你仔細尋覓就會發現,這些當年傾倒眾生的風景,其實就隱身在我們周圍。那條普通至極的小路,那口平淡無奇的井眼,那個天天人來人往的小山坡……

  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穿過歲月風雨,我們尋找著當年的「羊城八景」,如同尋找這座城市最初的夢。

  ●宋代羊城八景:水城風貌

  根據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南海縣誌》與乾隆年間修纂的《廣州府志》記載,宋代羊城八景為:扶胥浴日、石門返照、海山曉霽、珠江秋月、菊湖雲影、蒲澗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煙雨。

  ▲扶胥浴日

  地點:今南海神廟東側廟頭村一帶。

  美景:當年在距南海神廟百餘步外的章丘頂浴日亭,可見「小丘屹立,亭冠其巔;前瞰大海,茫然無際。」(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孤亭臨海涯,爽籟清炎暑。夜午浴紅輪,隱隱千林曙。」(明鄭懋緯《扶胥浴日》)黎明時登亭觀日出,可見旭日從萬頃波濤之中緩緩升起,空中紅日與水中太陽相輝映,構成一幅天地交融的壯麗圖景。

  現狀:今天的浴日亭,距珠江數百米之遙。浩茫的珠江水,被重重迭迭的樹木和樓房阻擋。

  ▲石門返照

  地點:今白雲區石井鎮小北江與流溪河相匯處。

  美景:「嶺南石門如劍門,江水中流萬馬奔。」宋代時,石門在距州城西北近三十里地之外,當時這裡稱石門鎮,寬闊的江水從遠處奔來,江岸群山相擁,每當朝陽升起或夕陽西下之際,滿天彩霞與雲蒸霧蔚的江水交相輝映,紅光瀲灧,景色奇麗。更為神奇的是,這裡會時不時地出現海市蜃樓。相傳石門的江面上,曾經倒映出數百里外的韶州景物。

  現狀:今天的石門,還是可以看見彩霞與江水交相輝映的景色,但是海市蜃樓早已成為傳說。

  ▲海山曉霽

  地點:今北京路。

  美景:宋代時流經廣州城南的珠江比今天闊得多,站在海山樓上,珠江水就在自己腳下汩汩流淌。向遠處眺望,可以看到番舶雲集,漁舟帆影。宋詩人陳去非有詩詠此景:「萬航如島鷺,一水如虛空。此地接元氣,壓以樓觀雄……碧波動南極,蒼鬢永東風。人間路浩浩,海上春蒙蒙……海清無蜃氣,彼固蓬萊宮。」後又作《雨中再賦海山樓詩》,頭四句是:「百尺闌干橫海立,一坐襟袍與天開。岸邊天影隨潮入,樓上春容帶雨來……」景緻實在美不勝收。

  現狀:海山樓在元代時遭了火焚,徹底毀圮,從此消失。而北京路早就蛻變成繁華商業區。

  ▲珠江秋月

  地點:今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相交處一帶。

  美景:當年這一段的珠江水中央,亭亭玉立著靈秀無比的小島「海珠」。古書說它長10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受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隨潮汐的變化而似浮沉海上(古時珠江稱珠海),因而得名海珠石。

  南宋時,流經廣州城南的珠江仍寬達千米。夜幕降臨,佇立在海珠石上,看水天一色,月色如灑,是為「珠江秋月」。

  大文豪蘇東坡曾有《游海珠寺》詩:「朝市日已遠,此身良自如。三杯軟飽後,一枕黑酣余。蒲澗疏鍾曉,黃灣落木初。天涯未覺遠,處處各樵漁。」

  現狀: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海珠石被長埋地下。

  ▲菊湖雲影

  地點:今越秀山東南麓小北路一帶。

  美景:遠在三國時代,廣州「州治臨海,海流秋咸」,百姓食水困難,刺史陸胤便把白雲山上流下的文溪下游窪地之水蓄起來,再引水入城,「民得甘食」,蓄起來的水也就成了湖。過了約六百年,唐代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廣州歷史上著名的清官盧鉤就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在這一帶築堤百丈蓄水,建成人工湖,並建了亭台樓閣,在堤的兩旁種上木棉和刺桐,成了當年廣州人春遊的名勝之地。五代十國的南漢在廣州建都,又在這裡建所謂甘泉苑,栽種花木,並建泛杯池、濯足渠、避暑亭等,成為南漢王消暑玩樂的行宮、廣州歷史上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泱泱湖水,粼粼碧波,漣漪蕩漾,成為菊湖最迷人之景。

  現狀:湖泊在元代時淤塞並致乾涸,從此消失。車水馬龍中,小北無湖,一切盡化歷史塵煙中。

  ▲蒲澗濂泉

  地點:白雲山 

  美景:蒲澗是指白雲山中一條南流山澗而言。《廣州記》說澗中產菖蒲,一寸九節。《南越志》稱「此菖蒲安期所餌,可以忘老」。

  濂泉是指在蒲澗中有高崖滴水,稱為「滴水岩」,滴水受山風吹散,化成雨點,自三四十米高崖飄下,濺湎如霧,雨時水大,成為水簾,下即有地下水出露,稱為「濂泉」。

  在古代,該處風景如世外桃源一般:「絕頂飛來一脈泉」(宋李昴英《蒲澗和東坡韻》),「百丈瀉流泉,寒光凈野煙。」(明鄭懋緯《羊城八景詩&8226;蒲澗簾泉》)「坐澗石,蔭竹樹,俯聽水聲,如鳴琴築。」(清詩人王士禎《廣州遊覽小志》)「水聲繁會,如迭奏笙簧,林木蓊鬱,岩下飛泉奔赴,怪石迭出。」(清阮元《廣東通志》)

  現狀:蒲澗早已改道,水量較以前銳減,不成澗形,亦已無菖蒲生於澗底石間。沿著今天的濂泉路北端沿山路拾級而上,在半山亭附近可見一道約四十米高的陡崖,那便是濂泉古瀑布的遺迹。

東海魚珠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迷霧裡。

  ▲光孝菩提

  地點:光孝寺

  美景:公元676年,一位名為「智葯」的得道高僧在光孝寺種下一棵菩提樹。「光孝菩提」一景雖以菩提命名,卻是指當年全寺的景色。

  光孝古寺佔地廣闊,林木郁籠,樓閣隱現其間,景色典雅清幽,禪宗六祖在寺中的菩提樹下受戒削髮,光孝寺也跟著名聲大振。每到元宵節,廣州人往往摘菩提葉為燈,名「菩提紗燈」。南宋詩人方信孺有詩作《菩提樹》:「庭前雙樹尚依然,何處猶參無樹禪。一自老盧歸去後,年年長結萬燈緣。」

  另據明清兩代方誌的記載,菩提樹葉可以用來治療時疫,「故人多採摘」;當時又有僧人將葉浸入泉水中,經四十日後取出,去其渣滓,剩下的葉脈細筋如絲,霏微蕩漾;用來製作燈帷、笠帽,用來贈與遠方來客,比絲綢還要珍貴。又有寺僧把菩提葉陰乾,薄如螺紋,裝訂為小冊子,贈給官宦。那時候,菩提樹葉還是文人的珍品,因它狀如心形,葉脈如網,可用來作畫,寫經文。現今古木珍稀,大概沒有人這樣做了。

  光孝寺的菩提樹在清代乾隆年間長得非常繁茂,「根株茂盛,枝葉鮮濃。」(《光孝寺志》)「大可百圍,作三四大柯,其根不生於根,而生於枝。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計。」(《羊城古鈔》)當時的寺僧「皆知寶護樹根,以石圍砌,屢有修整。」

  現狀:嘉慶五年(1800),千年古樹被一場大颱風颳倒後枯死。今天我們在光孝寺看到的菩提樹是在嘉慶七年(1802)時補種的,是原株的後裔,樹齡至今也有二百年了。

  ▲大通煙雨

  地點:今芳村花地河口東南側。

  美景:大通在宋代時還屬於廣州的近郊,這裡地理環境優越,沿水道可以通向珠江三角洲各地,並可連通到北江、西江沿途城鎮,因為是交通樞紐,所以得名「大通」。

  這裡有一座寺叫大通寺,寺里有一口能預報天氣的古井,名煙雨井,每當下雨之前,井口上便會搖曳生煙,霧汽漫漫,是為「大通煙雨雲霞霧,錯認漁舟作渡船。」

  還有一種說法:由於大通寺位於花地河口,上連珠江,水道往來船舶眾多,岸上綠樹環繞,江中碧波蕩漾,每逢陰雨天時,江上煙霧朦朧,水天一色,大通寺隱現其間,縹緲迷茫,似蓬萊仙島一般,充滿神秘色彩,因而得名。

  還有一說,認為大通是水道名,指的是從白鵝潭向西到佛山的水道,此水道溝通西江和北江,江上往來船舶眾多,陰雨天時煙雨朦朧。明鄭懋緯有《大通煙雨》詩:「積雨迷江岸,炊煙逗草萊。鷗群飛不見,帆影望中回。」

  現狀:大通寺毀於日寇佔領芳村時期,千年古寺化為廢墟,今天那裡成了車水馬龍的城區。大通寺已是遺迹蕩然無存,只留下地名:寺前街、寺岸街、寺岸前、寺岸一至五巷、大通寺街、大通通津等,今寺岸街猶在,其餘的亦已全部拆除。

  ●元代羊城八景:山水一色

  元代八景是扶胥浴日、石門返照、粵台秋色、白雲晚望、大通煙雨、蒲澗濂泉、景泰僧歸、靈洲鰲負。除保留了宋代的四景之外,又有新的四景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元八景其特點有二,一是所取大多是州城外之景,甚至遠在三十公里外,因而頗叫人感到奇怪;二是山水結合。保留的宋八景中的四景全跟水有關,其中蒲澗濂泉一景是山中之水;新增的四景都是山,其中靈洲鰲負一景則是水中之山。

  ▲白雲晚望

  地點:白雲山上白雲寺。

  美景:白雲山南坡本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叫白雲寺,位在九龍泉附近。這裡林木郁森,「峨峨白雲,梯天直上,下有靈泉,飛光結響。」(《九龍泉銘》)每當天高氣清,白雲會層層自山下湧起,在幽山古剎的身旁繚繞。在這裡遠眺,整個廣州都盡收眼底,尤以夕陽西下之時,霞光暮色最為迷人。羊城美景在望,故稱為「白雲晚望」。

  現狀:「白雲晚望」至今還是中秋之夜最佳的賞月地點。當年的白雲山遠離州城,叢山林莽,濕氣鬱重,雲蒸霧蔚,得成此景。

  ▲景泰僧歸

  地點:白雲山北坡。

  美景:景泰山是白雲山眾多山峰中的一座,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廣州歷史上的名僧景泰禪師在這裡創建景泰寺,此後,那一帶漸漸就成了廣州的遊覽勝地,南宋辭官歸里的著名文學家李昴英來游景泰寺,看到這裡山清水秀,山巒起伏,林木森森,瀑布凌空掛落,松聲迴響山谷。登高遠眺,霧靄茫茫,珠水蕩漾,景色甚佳,便寫下了一首《景泰寺》詩:「樹合疑山盡,攀緣有路通。遠鴉追夕照,低雁壓西風。瀑勢雷虛壑,松聲浪半空。憑欄僧指似:漲霧是城中。」

  現狀:今景泰坑林木已失,泰泉已竭,這是清代破壞山林的結果。因清初「兩王」——平南王和靖南王攻廣州,在白雲山擇地鑄紅衣大炮,即選中泉流豐沛之地木材眾多,又當山北谷中,地形隱蔽,有利於鑄炮。故大伐林木煉鐵,掘泉取水,附近山林皆被砍伐,泉源枯竭,形成今天狀態。

  ▲粵台秋色

  地點:越秀山。

  美景:越王台是廣州最早的遊樂去處。歷朝歷代的君臣常在此飲宴遊樂,故又稱「游台」。不過,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等數朝近千年的歲月,到了唐代時,這曾是很熱鬧的越王台已是僅留殘基。

  唐著名詩人韓愈有「樂奏武王台」,唐詩人許渾說過「海邊花發越王台」,由此可知當時越秀山距珠江並不遠。秋高氣爽之夜,一輪冷月照在越井崗頂這個千年古台上,四周幽深寂寥,林木森森,遠望南面州城中點點燈火,那景色想必分外凄迷。「秋月揚輝,世界若瓊瑤,登粵王台,舉杯酌太白,萬里一色,其喜洋洋矣。」(黎貞《羊城八景序》。太白,星名,即金星。)

  現狀:故跡已湮沒,而越井崗無恙,不過早已是另一番風光:中山紀念碑矗立崗頭,正面那《總理遺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山腰處則有「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

  ▲靈洲鰲負

  地點:廣東南海縣官窯鎮附近,在廣州西北32公里處。

  美景:古代這裡的西南涌與蘆苞涌都還沒有淤塞,江面寬闊,站在靈洲山峰上舉目四顧,可見山上花木蔥蘢,古樹參天,亭台樓閣點綴其間;山下四面環水,視野蒼茫,西、北二江之水自遠方奔涌而來,風景如畫,令人心曠神怡,是為「靈洲鰲負」之景。古代過往行人乘船經此,多登靈峰一游,從而使這裡漸成重要的旅遊勝地。而所謂「鰲負」即靈洲之下有神物負著之意。

  現狀:近二三百年來,由於西南涌和蘆苞涌日漸淤淺,船舶難於行走,靈洲山便失去了它咽喉之地的重要地位,並逐漸衰落。河床淤積成沙洲,大概在明末時已與南岸的瑤頭相連,所謂靈洲鰲負一景不復得見。

南海神廟的祭神儀式。

  ●明朝羊城八景:城市崛起

  與宋元的羊城八景相比,明代羊城八景基本上全部更新;因城垣的擴大,基本上只選取城區的景點。據《羊城古鈔》引《明志》及清宣統庚戌(1910年)《南海縣續志》載,明八景為:粵秀松濤、穗石洞天、番山雲氣、葯洲春曉、琪林蘇井、珠江晴瀾、象山樵歌、荔灣漁唱。

  ▲粵秀松濤

  地點:越秀山

  美景:越秀山海拔僅七十餘米,但崗巒起伏,林木蒼翠。有詩人以豐富的想像這樣描寫它:「際天迷蒼莽,拔地起崔巍……勢吞蒲澗遠,氣壓海珠摧。」那個時候,站在越秀山的高處,可以看到連綿的崗巒上連綿的松林,山風過處,如濤聲陣陣,構成「粵秀松濤」。

  現狀:今天越秀公園為廣州城區中最主要的園林。

  ▲穗石洞天

  地點:今惠福西路坡山巷、甜水巷、西齋巷一帶。

  美景:這裡本是一座由紅色沙礫岩組成的崗地,因為是平地上的高坡,故而得了「坡山」之名。古代時,坡山本是淺海中的一個小島,底部長期受海水侵蝕,形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甌穴,其中有一巨石,中凹,兩甌穴合成而形狀酷似腳印,後人發揮想像,以為這是仙人留下的遺迹,稱之為「仙人拇跡」。

  現狀:「穗石」歸入五仙觀中。「穗石洞天」一景說明珠江江岸歷史地貌的變遷,如按晉代江邊在這裡計起,廣州城有半個是在水中。

  ▲番山雲氣

  地點:今文德路

  美景:明代時的番山是「長松前列,眾木交蔭」,而且「中多木棉,二三月盛開,望之如紅棉。」(《白雲越秀二山合志》及《番禺縣誌》)。番山並非一座孤立的土丘;它的東側有古文溪流經,水氣上蒸,林木蔭濃,潮濕天氣便生雲霧,致成「雲氣」,為當時州城中的遊覽勝景。不過到明成化三年(1467年),文溪上游在今越秀北路西端被人工改道,流入今東涌,下游便斷了水源,因而此景到明代中後期就漸漸消失了。

  現狀:今天文德路一帶是廣州市商業中心區,高樓林立。當年大名鼎鼎的番山,現在是隱身中山文獻館院內的一座不起眼的小丘。

  ▲葯洲春曉

  地點:今教育路。

  美景:「葯洲」是指西湖的葯洲,西湖是個天然湖沼,附近流水井也是以泉水湧出而得名,故南漢利用開鑿成湖,稱為西湖,湖中建洲,稱為葯洲。文溪之水一支流入。

  葯洲居湖之中心,乃南漢主「聚方士習丹鼎之地」,因為聚方士在此煉丹藥,「以葯投之,水遂變色,故稱葯洲。」葯洲之美,不止可觀瞰湖水,賞「水中雲影帶沙流」,而且有九曜坊,那是葯洲著名風景石。

  現狀:西湖在明成化年之後被埋沒。今天在教育路,你仍可以在馬路的一隅找到一紅底黑字木匾,上書「葯洲遺址」。可是無論是面積還是美景,都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琪林蘇井

  地點:中山六路,中六電腦城一帶。

  美景:明朝時,在此有座玄妙觀,為當時廣州城中一處著名的寺廟園林所在。觀內有琪林,即所謂「玉樹」,相傳是仙家所植的仙樹。這琪林與在觀中一口據說是蘇東坡開挖的「蘇井」合為一景,便成了「琪林蘇井」,為當時廣州城的一大名勝。

  現狀:故址即今中六電腦城一帶。琪淋蘇井早已消失無蹤。

  ▲珠江晴瀾

  地點:珠江中海珠石一帶河道。

  美景:海珠石成為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名「珠江晴瀾」。晴朗藍天下,站在江心石上舉目四顧,可見寬闊的珠水煙波浩渺,浩瀚波浪滔滔而來,繞過這海珠石,奔涌而去。是為此景。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有《海珠寺》詩傳世(海珠寺即慈度寺),詩云:「南海驪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雲流上下天浮動,月浸空濛地有無。兩岸交花搖彩檻,千艘橫渚散飛鳧。即看佛寶連金界,全勝仙人弄玉壺。」

  現狀:1931年,廣州修築新堤(今沿江西路),將海珠公園填為平地,與北岸連成一片,並在上面修路建樓宇,海珠石從此埋於地下,不復得見。

  ▲象山樵歌

  地點:今廣州市解放北路西側的小山崗。

  美景:明代時,今盤福路為廣州城牆,城門大北門位於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象崗山位於大北門外西北側,為扼廣州北路交通咽喉要地。山上林木茂密蔥蘢,範圍比現在要大,為府城近郊之采樵區,當年的廣州人,常出城上此山岡割草打柴,並有樵夫放聲高歌。這便是「象山樵歌」一景。以「歌」名景,在今古羊城八景中是獨一無二的。

  現狀:中國大酒店南鄰的一座山坡。每天,有數不清的人從此經過,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是曾經的「羊城八景」。

  ▲荔灣漁唱

  地點:今廣州市西部泮塘及荔灣湖公園一帶。

  美景:唐代時,荔枝灣一帶多為窪地,河涌縱橫,荔林夾道,荔熟之時,「十里紅塵,八橋畫舫」。

  《廣東新語》這樣描寫當年的荔枝灣:「前有龜峰,後枕花田;白鵝潭吞吐其南,白雲山盤迴其東,泉甘林茂。」可以想像明代時的「荔灣漁唱」是怎樣動人的場景:縱橫交錯的河涌,碧水漣漪,漂蕩著葉葉扁舟。鳥兒在樹叢中飛翔,漁夫的歌聲從水面上悠悠傳出。

  現狀:上世紀50年代後期,荔枝灣日益淤塞。1958年,政府動員民眾在泮塘以西挖掘了今天的荔灣湖公園,整治河堤,碧水紅蓮,鳥語花香,風光秀麗,為今日廣州城中一大名園。

今天美麗的珠江夜景。

  ●清朝羊城八景:城裡城外

  根據乾隆《廣州府志》,清代羊城八景為:粵秀連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鎮海層樓、浮丘丹井、西樵雲瀑、東海魚珠。

  這八景的地點是城內、城邊、城外皆有,而且把遠在百餘里外的西樵山也拉進羊城八景來。

  ▲粵秀連峰

  地點:越秀山

  美景:粵秀連峰指越秀山一帶的峰巒。越秀山在元代已開發。有「粵台秋月」一景。到明代則有兩景,即「越秀松濤」和「象山樵歌」。清代更成片開發,稱為「粵秀連峰」。

  現狀:今天越秀公園是廣州最主要的悠閒遊覽地之一,遍布的人造景點,構成了另一種風光。

  ▲琶洲砥柱 

  地點:今廣州市郊東南、新港東路北側之琶洲村。

  美景:琶洲是琵琶洲的簡稱,「砥柱」意為「中流砥柱」,是對琶洲塔的形容。當年此景既指洲崗及塔,亦指登塔覽勝。

  清代以前,琵琶洲並非今天這樣與陸地相連成片,而是珠江中的一個江心洲渚,因為「形似琵琶」故稱琵琶洲。靈秀的琵琶洲上,有座琵琶塔屹立於煙波之上;登塔遠眺,可看南北,只見「潮平兩岸闊」;望東西,是「月涌大江流」,從遠處遙望此塔,即成江心「中流砥柱」。

  清前期嶺南著名詩人、學者羅天尺的《珠江竹枝詞》有「琶洲塔口月初低,雁翅城頭又夕暉」之句。

  現狀:琵琶洲已與南岸陸地連成一片。原來的江心洲便成了平原田野上的山岡,岡上之古塔自然也就無所謂「砥柱」了。現在登上塔頂,環顧一周,塔西是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而塔北距珠江已達六百餘米之遙。

  ▲五仙霞洞

  地點:五仙觀,在今廣州市惠福西路。

  美景:「五仙」便是指五仙觀。觀處鬧市之中,面積雖不大,但通明閣、三元殿等各有勝景,所謂「人間自覺無閑地,城裡誰知有洞天」。全觀坐北向南,依山構建。清嘉慶《羊城古鈔》卷首附有「五仙霞洞」圖,把當年的整個廣州城畫得如蓬萊仙島一般,而這五仙古觀更是雄踞城中坡山高地之上,四周「仙氣」騰騰。

  現狀:五仙觀剛剛修葺一新,對外開放。

  ▲孤兀禺山

  地點:今中山四路禺山書院一帶。

  美景:當時為城內最高地,清代在此有禺山書院,西側為藩府所在。按清嘉道年間阮元修《廣東通志》載,這裡還有關帝廟,故為遊人集中地點。加上這裡林木繁多,明代已是「其上多松柏」(明朝黃佐修《廣東通志》)。清代稱為高坡。城隍廟亦建於此。向稱「禺山」。《羊城古鈔》卷首有木刻「孤兀禺山」圖,把這小崗丘畫得猛然聳起在城中,有雲霧在四周飄蕩。但是今人也有認為禺山在南漢時已被鑿平,到清代則早已成歷史陳跡,所謂「孤兀禺山」不過徒托空名而已。

  現狀:今天的高坡一帶,早已全是街道樓房,關帝廟沒有了,禺山書院沒有了,只剩下城隍廟一個空殼(外城與屋頂,在今忠佑大街)。

  ▲鎮海層樓

  地點:越秀公園內

  美景:鎮海樓建於觀音山,在廣州成為現代城市之前,它一直是最高的建築物,所謂「樓冠全城」,建成後就成為人們登臨覽勝,遙賞珠江白雲景色的好去處。正如後人所撰名聯:「急水與天爭入海,亂雲隨日共沉山。」

  現狀:今天鎮海層樓在越秀公園內,現為廣州博物館。

  ▲浮丘丹井

  地點:今廣州中山七路東段。

  美景:浮丘得名是丘浮於水中。它本是廣州城西珠江中的一座石島,由白堊紀紅色礫岩和粉砂岩構成;形如浮於水面的小丘。廣州城西的這座浮於江中的小島,因其煙波浩渺,雲霞變幻,迷茫縹緲的景象引發了文人騷客幻覺般的遐思,以至把那個大概誕生於黃河流域的騎鶴升天的神仙浮丘公請來了,《南海百詠》說浮丘山「為神仙窟無疑」。

  從宋代到明代,浮丘石上曾修築過不少亭台樓閣,朱明觀、挹袖軒、白雲堂、吹笙亭、大雅堂、紫煙樓、晚沐軒……在山上山下栽植了荔枝、梅、竹等各種花卉植物,使這座小石山丘成了一個游賞勝地。趙志皋聚集了廣州當時的詩人文士,在那裡開創了「浮丘詩社」。萬曆二十九年(1601),督稅太監李鳳「復闢地創廟宇,改為廣仁觀,貯道藏十二函。計幅員三十餘廟」(《羊城古鈔》)。萬曆進士、晚明著名嶺南詩人區大相曾有詩描述當年的景象:「此丘往時在海中,三山煙霧晴蒙蒙。今日丘林帶城郭,惟余海月一片掛長松。」

  現狀:今中山七路東段,東距西門口約250米,其北端入將軍里,南端至李家園。

  ▲西樵雲瀑

  地點:南海西樵山,該地距廣州六十多公里,把它歸入「羊城八景」是有點勉強的。

  美景:「南粵名山數二樵」,東樵為羅浮,西樵即此山。相傳是因山上多樹可采樵而得名樵山的。山中景色以「雲瀑」著稱。

  西樵諸峰山體為堅硬粗面岩所構成,多裂隙,故易形成流泉飛瀑。一說有三十二泉瀑,一說有二十八處瀑布。其中白雲洞中的「飛流千尺」最為聞名遐邇,簡稱為「雲瀑」。瀑布衝下,侵蝕成為深潭,即「白雲洞」。

  現狀:現存。

  ▲東海魚珠 

  地點:珠江黃埔段,今長洲對出之珠江東面河段。

  美景:「魚珠」是指該處江中一塊露出水面的礁石,清代時,此石位於珠江中,四面環水,隨著水漲水落而時隱時現,因日夜被波濤沖刷,致圓凈如珠,俗稱「魚珠石」。清代時魚珠石所在的那段珠江要比今天闊得多,時人稱之為「海」,每當旭日東升或夕陽返照之時,遼闊的珠水映著空中彩霞,金麟萬點,瑞氣崢嶸;江中魚珠石浮沉波際,閃爍其間,一派煙波浩渺的璀璨氣象,便構成此「東海魚珠」之景。

  現狀:由於珠江水道沖積,魚珠石早已與北岸相連,成為黃埔港陸地,石被埋於地下,此景不再。(來源: 廣州日報)         

推薦閱讀:

尋找您命中的貴人
2010虎年12星座怎樣尋找「財運」
胰島素商品名分類,您可能正在尋找
尋找叔叔
尋找葉酸食物

TAG:尋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