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人際關係的真諦,看這篇文章就可以了

-1-

在別人的眼中,你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無論是對於剛大學畢業進入職場的新鮮人,還是職場老鳥,搞好人際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

融洽的人際關係,也是工作、生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而人際關係的起點,就在於彼此之間的印象。當我們聊天,在描述一個人時,常常會說,「他人很好」,「他的人品很好,是一個值得交往的朋友」......這些都是描述一個人給別人的印象非常好,而這些好印象往往可以帶來信任感。

「我不是很喜歡她」,「他人品不好」,「跟他在一起很有壓力」......這些都是對他人印象不好的形容詞。既然你對他人有好印象,也有壞印象,那麼究竟印象是怎樣形成的呢?

對他人印象的形成,其實是指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環境時,會按照自己以往的的經驗,將情景中的人、事、物進行歸類。而分類的不同,我們就會採取相應的行動。了解印象對自己的意義,可以使自己的行為獲得明確的定向,這一過程稱之為印象的形成。

所以,印象也是我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方式。每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我們就會首先依據自己的感覺,對周遭的人物進行一個大概的分類。哪些人是可以和我相處得來,我也可以對此親近的;哪些人是我覺得相處起來不舒服的,避之唯恐不及的。

-2-

為什麼我們會對人的印象進行分類的呢?其實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的生活中,與人交往、打交道的時候有了相類似的經驗。有了這些印象分類後,我們就會更多地接觸自己願意親近的人。

久而久之,彼此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慢慢地形成新環境中的人際圈。而在這其中,第一印象尤其最重要。當我們第一眼覺得這個人很不錯、很靠譜,就會相應地建立彼此的信任感,並且相互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友善和包容。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首因效應」。

雖然第一印象給了我們和陌生人深入相處的機會,但它並不會一直保持不變的。我們不會永遠停留在最初遇見的那個心態。比方說,一見鍾情的情侶後來分手了,第一次相遇就互相看不順眼的冤家最後變成知己,或者情侶、終生的伴侶。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剛開始的印象,就好像是一杯白開水,一開始很好,抑或非常不好。兩人相處之後,白開水就會滲入渣物,而原本乾淨的水就會慢慢地變得混濁。原來第一印象很好的人,慢慢地在相處中發現他不好的一面;相反來說,第一印象不好的人,慢慢地在相處中發現了對方的閃光點,並對他/她的印象改觀,進而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感。

這一切的轉變,都是因為與你觀念中的某種品質有關,因為有類似的交往經驗。曾經的你,會刻板地認為對方是真誠、圓滑和熱情,抑或是冷酷無情。

-3-

有些時候,我們不要過度地相信自己大腦的判斷,過去的經驗不一定是有用的。如果過度相信過去的經驗,你就會經常被迷惑。對於他人的印象,是由於人的大腦迴路各種不同模式的交織形成的。

人們對一個人的品質,或者某個物品的某些好的特性,往往容易給予比較好的評價。外表光鮮、亮麗的帥哥,面容較好、非常有氣質的美女,可能會有著夜蒲、酗酒的惡習;一個外表普通、缺乏溝通能力的男子,可能內心有著熱情洋溢、對人誠懇的一面。

國外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往往對外表出眾的人,更願意賦予相對更好的能力和品格。長得帥氣的男子、面容姣好的美女,人們總會不自覺地覺得這些人是自帶光芒的,都會被全世界寵愛著。在這個過於關注「顏值」的世界裡,我們更要注意光芒之外,他們真實的人格特徵。

所以,希望大家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不要因為第一印象的影響,輕易地對一個人下判斷。我們需要以更開放的心態,和一個人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再慢慢地做判斷。

-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一些經驗,一些朋友或者長輩口口聲聲地告訴你,如果遇到什麼需要幫忙的事,隨時可以找他。但你真的需要她幫忙的時候,他就會找各種原因來「敷衍塞責,隨便應付」。

假如你的老闆需要你在明天之前趕一份報告給他,你就可能不假思索,馬上就答應。但是一天快過去了,你的報告可能連2頁紙的資料都還沒有分析,最後草草地交給老闆一份簡單的報告。完成報告之後,你就會電郵給自己的老闆,並且在郵件的後邊附上一句,「老闆,我的報告還ok嗎?如果有其他的問題的話,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改進。」

脾氣不好的老闆,可能會馬上回復郵件叫他馬上改正,而你就有可能不得不通宵把這份報告完成。承諾來得很簡單,但兌現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人們向其他人給予承諾,就是為了建立和維持基本的友好關係。越大的承諾,我們就會有越大的責任來兌現自己答應別人的事情。

巨大的承諾會創造出巨大的期望,當這些期望無法被滿足時,我們的大腦對多巴胺的生產,就會相應地有所下降。相反地,如果我們兌現或者超越了承諾,大腦就會大量地生產多巴胺。因為多巴胺的提高,則會讓我們自己和對方感到很有滿足感。

-5-

當承諾兌現了,我們就會看起來更有誠信,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別人都會覺得你是對的。承諾會讓我們的大腦相信所答應的事情都會實現,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喜歡「承諾一致性」的感覺。

相反地,當承諾無法兌現時,我們就會看起來越沒誠信。這樣就會破壞別人對你的信任和期待,同時還會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以及與你相處的態度,從而會導致,無論你做任何事情,別人都會對你看不順眼。

國外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承諾是一種債務」,背棄的承諾會導致我們想要對背信者展開處罰和報復,而這種感覺會嚴重影響彼此雙方之間在未來的互動。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輕諾言,重兌現」。50%成功的關係,其實都來自於管理好別人對你的預期。

「輕諾言,重兌現」,並不會讓你變得不老實,反而會讓別人感覺到你更誠實、更可靠。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開始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而重承諾,可能最後受傷的還是你自己。對自己「輕諾言,重兌現」,可以幫你保持自信的狀態,而人們常常會因為自己背信承諾而感到非常的失望。

-6-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不免會因為被人說壞話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假如今天真的有人在說你的壞話,你也無可奈何。我們所能做的,只有決定要與說自己壞話的人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對方究竟如何評價你,其實是對方的課題。我們無法去改變那些說你壞話的人,還有他所提出的判斷。自己為了無可奈何的事而感到悶悶不樂、一再地煩惱,也於事無補。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所以,沒有必要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刻意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上要好。

只是因為害怕他人的評價,或是為了迎合他人,而努力讓現在的自己變得不一樣,即使努力獲得了改變,自己也就不再是自己了。只要做到不迎合他人,或是停止為了滿足他人期待的生活方式,就能讓自己的心情變得輕鬆許多。

比方說,在職場上,很多人認為評價並非無關緊要,事實上也的確是那樣。其實,職場上所謂的評價,是關於工作上的表現,而不是讓上司或同事對你有好感。

在職場上有一種人,往往會讓人覺得,只要他可以改變一下,整個工作環境都會大不一樣。可是像這樣的人,通常任何影響對他來說都是徒勞無功。如果在工作場合中遇上這樣的人,只要明確劃分清楚和維持工作上的關係就ok了,沒有必要試圖刻意地與他成為好朋友。

一旦在意他人如何看待你,就會為了想讓他人對你有好感,使得自己無法為自己的人生而活。

為了不害怕面對他人的目光與評價,你所需要的不是他人的人生,而是活出自我的勇氣。


推薦閱讀:

十二地支生克制化,萬物類像,作用關係精品收藏(1)
穿透五層能所關係 入觀音耳根圓通大定
日主與十神的關係
馬來西亞新總統何以影響中馬關係
孝庄皇后和多爾袞到底是什麼關係?皇太極和她又有什麼樣的愛恨?

TAG:文章 | 關係 | 了解 | 這篇文章 | 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