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詳細了解「頸椎病」

頸椎病是因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並因勞損或感受外邪加重退變,導致頸部軟組織和椎體動、靜力平衡失調,產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從而刺激或壓迫頸部肌肉、神經根、脊髓、血管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綜合征。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診斷】

頸椎病在臨床上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和混合型6種。

1、頸型頸椎病 常見於頸椎退變的早期。癥狀和體征都局限於頸部,表現為頸肩部疼痛,肌肉僵硬,頭頸部活動受限,多在早晨起床時發病,有落枕史。

臨床檢查頸項及上背肌緊張,棘突旁及關節囊有壓痛點,頭部活動受限。

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

2、神經根型頸椎病 是各型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出現頸部單側局限性痛,或向肩、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可有麻木感。疼痛呈酸痛、灼痛或電擊樣痛,頸部後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壓時疼痛可加重。

臨床檢查:頸部活動受限、僵硬,頸椎有放射性壓痛,患側肩胛骨內上也多有壓痛點,受壓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腱反射異常,肌力減弱。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也稱上肢牽拉實驗:術者一手扶患側頸部,一手握患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因臂叢神經被牽拉,刺激已受壓之神經根而出現放射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患者頭轉向患側並稍屈曲,檢查者左手掌置於患者頭頂,右手輕叩擊掌背當患肢出現放射疼痛或麻木感時,即為陽性。提示有神經根性損害)。

影像學檢查:頸椎正側位、斜位或過伸、過屈側位X線攝片可顯示椎體增生,鉤椎關節增生,椎間隙變窄,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消失或反角,輕度滑脫,項韌帶鈣化和椎間孔變小等改變。

3、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癥狀較嚴重,下肢癥狀早於上肢癥狀。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發緊、發麻、疼痛、酸楚沉重無力,易跌倒。步態笨拙,有踩棉感或沙灘感。繼而單或雙側上肢發麻、疼痛,手部肌力減弱,發抖,不靈活,持物易落地,肌肉萎縮,嚴重者四肢癱瘓。初期常見尿急,排出不暢,便秘,漸而出現尿瀦留或尿失禁。

臨床檢查:感覺減退,最早出現於下肢,逐漸向上,感覺平面不規則,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霍夫曼征(使病人腕部稍為背伸,手指微屈曲,檢查者以右手食指及中指輕夾病人中指遠側指間關節,以拇指向下彈按其中指指甲,拇指屈曲內收,其它手指屈曲者為陽性反應)及巴賓斯基征陽性(患者仰卧,髖、膝關節伸直,檢查者左手握踝上部固定小腿,右手持鈍尖的金屬棒自足底外側從後向前快速輕劃至小指根部,再轉向拇趾側。正常出現足趾向跖面屈曲,為陰性,如出現拇趾背屈,其餘四趾成扇形分開,為陽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減弱或消失。

影像學檢查:X線檢查顯示頸椎重理曲度改變,病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唇樣骨贅,椎間孔變小。CT檢查見頸椎間盤突出、頸椎增生、椎管前後徑縮小、脊髓受壓等改變。MRI檢查顯示受壓節段脊髓有信號改變,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部分病例伴有後縱韌帶或黃韌帶鈣化或骨化。

4、椎動脈型頸椎病 頭頸部體位改變而引起眩暈,單側頸枕部或枕頂部發作性頭痛,視力減弱,耳鳴,聽力下降,可有猝倒發作。頭頸旋轉時引起眩暈發作是本病的最大特點。椎動脈血流檢測及椎動脈造影可協助診斷,辨別椎動脈是否正常,有無痙攣壓迫、迂曲、變細或阻滯。

影像學檢查:X線、CT及MRI檢查均會發現頸椎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變小,椎間不穩,椎體變形(如梯形變)等。

5、交感型頸椎病 患者常訴頸痛、頭痛、頭昏、視物模糊、眼目乾澀、心悸失眠、胸痛、肢體畏冷、麻木、自汗盜汗、聽力下降、便秘或便溏、胃脘部不適等癥狀。檢查常發現頸椎壓痛,頸部活動功能受限,心跳或快或慢,血壓波動。

影像學檢查:X線、CT、MRI檢查,均可見頸椎有異常,如頸椎失穩、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

6、混合型頸椎病 同時合併兩種或兩種以上證型者稱為混合型頸椎病。臨床上經常發現有些患者早期為頸型,以後發展成神經根型或其他型頸椎病。混合型的患者病程一般較長,年齡較大。

【鑒別診斷】

1、頸型頸椎病 主要與落枕、肩周炎進行鑒別:

1)落枕 壓痛點位於肌肉(如胸鎖乳頭肌、斜方肌等),疼痛較明顯,在頸背部可觸及條索狀肌肉痙攣隆起,壓痛明顯。頸型頸椎病壓痛點多位於棘突、關節囊部,有輕度肌緊張。行頸椎牽引起,落枕者疼痛不減,有的甚至加重。痛點封閉後落枕者癥狀減輕或消失。

2)肩周炎 多見於50歲左右患者。肩部疼痛,活動受限。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短頭、喙突附著處、肱二頭肌長頭腱鞘部。頸部無明顯壓痛,頸椎X線片未見異常。

2、神經根型頸椎病 應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和腕管綜合征相鑒別:

1)肩周炎 多見於50歲左右患者。肩部疼痛,活動受限,一般不向前臂放射。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短頭、喙突附著處、肱二頭肌長頭腱鞘部。頸部無明顯壓痛,頸椎X線片未見異常。

2)胸廓出口綜合征 由鎖骨與第1肋骨間隙狹窄,引起臂叢和鎖骨下動脈受壓,出現第8頸神經、第1胸神經和血管功能障礙等表現。疼痛多呈針刺樣或燒灼樣,可出現典型的臂叢神經痛,疼痛多從受壓點向患側頸部、腋下、前臂內側及手部放射。患側手高舉而不聳肩時,鎖骨動脈受壓,出現手部皮膚變冷、蒼白,甚至出現典型的雷諾現象。

3)腕管綜合征 是由於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迫,導致手指麻木、疼痛和雷諾現象。與掌腕關節過度背伸有關,如洗衣、揉面。突出癥狀是麻木,一般限於橈側3個手指,夜間發作或加劇,影響睡眠。腕管韌帶加壓試驗(手指壓迫或叩診錘叩打腕橫韌帶近側緣)陽性,腕關節背屈試驗陽性,但頸神經根牽拉試驗、壓項試驗陰性,頸椎X線無異常。

3、脊髓型頸椎病 應與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進行性肌萎縮症相鑒別:

1)椎管內腫瘤 椎管內腫瘤包括髓內腫瘤和髓外腫瘤,後者包括硬膜內及硬膜外腫瘤;結核瘤、肉芽腫、寄生蟲性囊腫亦可發生在椎管內,類似腫瘤。脊髓型頸椎病是髓外性壓迫,與髓外腫瘤的鑒別很重要。腫瘤一般起病緩慢,但進行性發展;頸椎病往往初期癥狀可緩解。頸椎X線檢查,髓外腫瘤椎板蒂間距離加寬,啞鈴型神經纖維瘤可見椎間孔擴大,椎體後緣呈弧形壓迫和硬化;如為惡性腫瘤則有骨質破壞。頸椎病則椎間孔縮小,椎體緣骨贅呈唇形。診斷困難者需做CT或MRI檢查。

2)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的主要特點是在頸胸神經分布區出現痛覺、溫度覺障礙,觸覺正常的感覺分離現象。由於頸椎病的脊髓型、神經根型亦可出現不典型的分離性感覺障礙,故臨床上要注意區別。神經根型頸椎病出現的溫度覺障礙多為不完全性,即不能辨別差別較小的溫度,但可辨別較大的溫度改變;典型的脊髓空洞症的溫度障礙則多為完全性缺失,任何溫度差別均難辨別。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痛覺障礙表現在皮膚淺層,深層痛覺受損輕微,針刺皮膚痛覺明顯障礙,用手捏壓深層痛覺存在或輕微減退;脊髓空洞症則為深淺痛覺平行消失。

3)進行性脊肌萎縮症 進行性脊肌萎縮症的病理損害以脊髓前角細胞變性為主,首先出現一側手大小魚際肌、骨間肌萎縮,並逐步波及到對側手部至肩背部、頸部和軀幹等肌肉,隨後下肢肌肉也受損。本病應與頸椎病手部肌肉或上背肌肉萎縮相鑒別。鑒別要點為:進行性脊肌萎縮症受累肌群常有肌束顫動,但無頸部僵硬,頸椎X線檢查正常;如有下肢癱瘓應為馳緩性癱瘓,而頸椎病出現的下肢癱瘓多為痙攣性癱瘓,可有病理反射;頸椎病萎縮的肌肉可出現去神經電位和多相電位,進行性脊肌萎縮症則出現高振幅電位及同步電位。

4、椎動脈型頸椎病 應與美民爾病、腦動脈硬化和顱內腫瘤相鑒別:

1)美尼爾病 突然發作,有四周景物或自身在搖晃的錯覺,易受刺激如光線、情緒波動等而眩暈加重。眩暈發作有規律性,伴有水平性眼球震顫。緩解後可毫無癥狀,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發現,前庭功能試驗不正常。

2)腦動脈硬化 大腦皮層功能減退癥狀如頭暈、記憶力減退與頸椎活動無關。多伴有眼底動脈、主動脈、冠狀動脈硬化的癥狀。血壓偏高或偏低,特點是舒張壓高,收縮壓低,脈壓差減少。血清總膽固醇增高,總膽固醇與磷脂的比值增高,β脂蛋白和三酸甘油酯增高等,

3)顱內腫瘤 第4腦室或顱後凹腫瘤可直接壓迫前庭神經及其中樞,患者轉頭時也可突發眩暈。但顱內腫瘤常有頭痛、嘔吐等顱內壓增高征,血壓升高。頭顱CT掃描可發現腫瘤病灶。

5、交感型頸椎病 應與雷諾病、神經官能症和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相鑒別:

1)雷諾病 多發於青年女性。可見陣發性、對稱性、間歇性指端發白、紫紺等。情緒波動及寒冷可誘發,入夏緩解,周圍脈搏正常。

2)神經官能症 癥狀變化與情緒波動密切相關。主訴多而客觀檢查無明顯體征。頸椎X線片顯示正常。

3)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等症。無上肢頸脊神經根刺激的其他癥狀。心電圖有改變,服硝酸甘油類藥物可緩解。
推薦閱讀:

每天15分鐘:5個小動作改善頸椎還減肥
食療緩解頸椎疼痛 意想不到的驚喜
電腦應該怎麼放,枕頭應該怎麼選,拯救頸椎的詳細法則!
頸椎不好的人睡覺要不要枕枕頭,什麼樣的枕頭合適?
這套《頸椎操》太珍貴了,每天10分鐘,輕鬆遠離頸椎病!

TAG:頸椎 | 頸椎病 | 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