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月亮是中國人的情感密碼

中國的月亮文化●月亮文化的闡釋月亮文化是以月亮為媒介和載體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民俗風情、名勝古迹、文學藝術等的集合。●月亮是中國人的情感密碼在中國人心中,月亮始終是團圓、柔美、光明的象徵,寄託著中國人的美好嚮往。月亮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著深厚的意義。古人曾說「像莫大於日月」,即我們這個世界除了天、地以外,自然界所顯示的最大形象就是太陽和月亮。關於月亮,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神話傳說,其中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而且有關月亮的神話在《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也可以找到蹤跡。有關月亮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帝俊的神話中,《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這說明早在公第一節中國的月亮文化元前一千多年,中華民族的先人就已關注到月亮,並且嘗試對月亮進行解釋,他們把月亮當作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時間單位。在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覽冥訓》中記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另說是嫦娥為了不讓蓬蒙搶走而自己吞食(見《淮南子?外八篇》)。不管是嫦娥自己偷吃了仙藥成仙,還是被迫吃了仙藥成仙,她在月宮裡都是同樣地思念著丈夫,渴望與丈夫相聚。中華民族常常借「嫦娥奔月」表達對長生不老、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寄託渴望親人相聚的美好願望。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把月亮當作團圓的象徵,以月亮寄相思,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必定全家老小團聚共同賞月。在民間流傳的月亮傳說中,古人不忍嫦娥在月宮裡孤單寂寞,又為她想像了玉兔和蟾蜍,以此寄託善良、美好的嚮往。嫦娥吞下的不死葯及吳剛砍伐的月桂樹「隨砍隨合」的奇異能力,都暗示著一種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虧晦明循環,不僅締造了中國的農曆,也影響了中國哲學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與寧靜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月亮是中國文藝的靈感源泉自遠古時代起,古人便開始探索月球。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人們為月亮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月亮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的地位十分顯赫。中國的月亮文化以詩詞意境為靈魂,以文人之筆傳達人們千年不變的感懷,與中國山水畫一樣,含蓄、清逸、淡遠、寧靜。詩詞里有因詩人對月亮神秘未知感到好奇,從而迸發的靈感;還有詩人因月亮陰晴圓缺的形象變化感到觸動,而引發的各種情感。神秘的月亮激發了眾多詩人、詞人的靈感,從而為月留下了千古名句:「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是屈原在《天問》中對月亮大聲提出疑問:「月亮具有什麼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麼,而撫育一個兔兒在懷裡?」「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則是杜甫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借月亮表達思妻之情,同時大膽猜測:若砍去月宮中的桂樹,月光應該更加明亮了吧!皓月當空,一瀉千里,給人以廣袤深邃的意境,同時月有陰晴圓缺的變化,能夠為所塑造的意象豐富特定的意境,從而達到「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正因為此,詩人由賞月而寫下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在唐朝達到了一個發展高峰。據學者統計,《全唐詩》五萬多首詩中,「月」字出現一萬多次;李白每寫三首詩,筆觸就要融入「月」的意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靜夜思》,千古傳誦,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動的「月下思鄉圖」。借月狀景,突顯生動形象素來能喚起人的美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類帶「月」詩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歷來膾炙人口,婦孺能詠。托月寄情,親情、鄉情、友情、愛情都可以借月抒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宋代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則巧妙地表達了黃昏後月光下情人約會的歡快心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這首《水調歌頭》,可謂道出了天下人珍視親情的共同心聲。月亮能引發聯想,寄託相思,亦能融入哲理。王陽明的《蔽月山房》就是一例:「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此詩揭示了立腳點的高低,眼界的寬窄,影響著人們對事物和世界的認識。李白《把酒問月》中「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僅表現了人生有限,歲月無窮的感悟,還隱含著無論是古人、今人乃至後人,都接受著同一個月亮的審視與見證,以及「生命渺小,歷史永恆」的歷史觀和人生觀。與月亮有關的佳句美詞,不僅存在於古詩詞中,現代詩、散文以及歌曲中也比比皆是。月亮給人們帶來了不盡的靈感,往往在賞月之時,受月亮的啟發,人們又創作了大量的賞月佳對,「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等等,巧妙無比且富含哲理。此外,古往今來的文人還留下了關於月亮的諸多美稱,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銀盤、玉盤、金鏡、玉鏡;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世界的月亮文化漫長的歲月中,月亮與人類聯繫密切。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那刻開始,便開始關注月球,對於這個距地球最近的神秘星球,人們充滿好奇,並嘗試做出解釋。《聖經·創世紀》中說起初神創造了天地;後又創造了光,把光暗分開,從此世間有了晝和夜;之後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這管晝的光是太陽,管夜的光即是月亮。太陽和月亮各司其職,輪流出場,人間便有了日子、節令和年歲。太陽與月亮的光有大小之別,與太陽相比,月亮更加柔美可人、易於親近。這是聖經給出的太陽和月亮的解釋,帶有強烈的神話色彩。現實生活中太陽月亮日夜交替:白天太陽光芒四射,為大地萬物提供生命繼續的能源;夜晚皓月當空,如銀的月光靜靜守護世間所有生靈。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太陽和月亮。太陽和月亮又是不同的,白天陽光下,動植物為生長不斷積蓄力量,人類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停奔跑。夜晚月光里,萬物安靜下來,所有生物都可以享受休閑的時光;人在月光下有了不同於太陽光下的心境,淡雅的月光傾灑在大地上,把夜晚襯托得更加靜謐,在這樣的環境里,人們容易暫時放下陽光下肩負的重任,盡情享受輕鬆的人生。月夜的靜謐,更容易使人們摘下偽裝的面具,面對真實的自我,敞開心扉,表達內心感受。世界各地文明中均包含月亮文化,中國有大量關於月亮的神話故事,西方神話里也存在月亮女神的故事。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有三位,一是代表新月的菲碧(Phoebe),一是代表滿月的賽勒涅(Selene),一是代表彎月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阿爾忒彌斯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所以大部分人只知道阿爾忒彌斯,阿爾忒彌斯在羅馬神話中又被稱為黛安娜(Diana)。希臘神話中,阿爾忒彌斯的容貌高貴美麗,是奧林匹斯山上眾多女神中的佼佼者。她的身材曼妙,兩腿修長,腰肢纖細;她的皮膚白皙光滑,通身閃耀著月亮聖潔的光芒;她的眉心嵌有一個耀眼的月亮;她的棕色捲髮一直垂到腰際,隨風飄揚;她的眼睛是所有女神中最美的,有如月光般澄澈而靈動,總之,她的容貌代表了月亮所有的高貴美麗。按照古羅馬神話里的說法,月亮女神黛安娜相貌美麗,同時又是處女的保護神,所以她的名字常成為「貞潔處女」的同義詞。傳說她有很多求婚者,但不願結婚,她熱愛的只有自由,因此人們常用黛安娜來象徵美麗、貞潔以及對自由的熱愛與嚮往。希臘神話中還流傳著月神的凄美愛情故事。阿爾忒彌斯是宙斯與勒托(Leto)所生,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阿爾忒彌斯掌管的是月亮,她很喜歡狩獵,射箭的技藝也很高。後來阿爾忒彌斯與海神波賽冬的兒子奧賴溫相愛,阿波羅反對他們在一起,並用計使阿爾忒彌斯射死了奧賴溫,阿爾忒彌斯悲痛欲絕,從此再也不與阿波羅見面,這也是希臘神話傳說中太陽和月亮不會一同在天空中的原因。
推薦閱讀:

八種經典月亮之二——李白《把酒問月》
李白的月亮情結
月亮和海王星的相位
詩仙李白和月亮(二)
月色融融(月亮合集)

TAG:情感 | 中國 | 密碼 | 中國人 | 于丹 | 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