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丨杜甫詩

詠懷古迹「三」

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 文:

遠處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的山谷相連著,像波濤般一齊奔向荊門。就在那一帶,還保留著明妃曾出生長大的山村。

當年王昭君獨自離開漢宮遠嫁大漠,身死異域未歸,只留下那座青色孤墳,籠罩在昏黃的風沙之中。

只憑著畫圖約略辨出昭君青春美貌的容顏,但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是她的離魂。

千古以來,琵琶彈出的都是大漠謠,昭君雖死怨難平,琵琶曲中傾訴的分明是她的滿腔怨恨。


賞 析

《詠懷古迹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作於大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陸續寫成。此為第三首,是杜甫離開夔州東下、途經荊州府歸州(今湖北秭歸)東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時所作。


這首詩由寫昭君村開始,進而寫昭君的身世遭遇,最後突出昭君的怨恨。表面上看主要是寫一個遠嫁女子永遠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但實際上杜甫當時身處異地、遠離故鄉的處境和昭君相似,從詩題《詠懷古迹》可知,詩人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首聯便點明明妃的出生地點——昭君村,屬今湖北秭歸,在與巫峽相連的荊門山裡,傳說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秭歸人,漢元帝時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給匈奴呼韓邪單于,後死於匈奴。晉時因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也稱明妃。交待地點,本來是很平常的起頭,卻寫得極有氣勢。一個「赴」字突現了三峽和荊門那種山連嶺接、雄奇生動的走向和動勢,頗有氣勢。昭君雖為女流,但她身行萬里,心與故國同在,芳名萬古長傳。

圖丨昭君出塞圖

頷聯營造出悲涼蕭瑟的氛圍,與前兩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鮮明對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單憑畫圖約略看識,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顏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歸,能夠帶著環佩在月夜歸來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 據《西京雜記》載:漢元帝因宮女太多,不得常見,就讓畫工為宮女畫像,便於隨其臨幸。宮女們爭相賄賂畫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賄,畫工就故意把她畫得很醜。後元帝實行和親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憑畫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臨行時,才發現她青春貌美,閑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將畫工處以死刑。這兩句從昭君命運的轉折點說起,寫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同時,詩人在對昭君埋沒宮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獨幽的際遇深表同情之時,也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 尾聯則是感同昭君離鄉不歸的怨恨之情,千載琵琶作胡語,琵琶原本亦是大漠之物。而杜甫這一生,濟世高遠,然其終生也未得一展抱負。肅宗時期雖任職京師,也只不過是一左拾遺。就這,還因憂國惜才,疏救房琯,而觸怒肅宗,差點獲刑。雖然獲救,卻終被疏遠,終於鬱郁辭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漢元帝昏庸,不辨美醜而遠嫁異鄉,流離而不得歸,身死而遺長恨。二人的遭遇、經歷、處境,不無相似之處。


    推薦閱讀:

    杜甫詩三首《詠懷古迹(其三)》教案
    憶杜甫草堂秋海棠 六首並和詩 梅兮若
    來楚生--隸書《杜甫詩冊》
    杜甫《狂夫》賞析
    杜甫青少年的遊歷故事有哪些?

    TAG:杜甫 | 琵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