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一:第二批十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2010年6月12日,在蘇州召開的2010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活動閉幕式上,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最終名單揭曉。

蘇州山塘街,粉牆黛瓦的姑蘇第一名街

天,很藍,山塘街,很古老山塘街從氣象萬千的盛唐款款而來,走出了一段悠長而又舒緩的歲月。1700多年的風風雨雨,盡染在800多米長的青石與灰磚相間的老街之上,白居易詩云:「自開山寺路,水陸往來頻。銀勒牽驕馬,畫船載麗人。菱荷生欲遍,桃李種乃新。好住河堤上,常留一道春」,從詩中可見昔日的風華綺貌。而如今,早已不復往日的繁華,唯有歷經滄海桑田後的淡定讓山塘浮浮沉沉地繼續在歲月中演繹過往。

抬起頭來找風景,路人也會跟著抬起頭來

「七里山塘,走過一半三里半」,俗話說得順口,在時間中,山塘喧嘩了千年,在空間里,這三里半的半塘橋像一條明確的分割線,市井在東,郊野往西。東段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紅樓夢》開頭就是從蘇州閶門寫起的:「姑蘇城的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的風流富貴之地」,這一段都是商鋪和古宅,畫館、茶館、蘇綉館、木雕館、奇石館及古戲台、會館、評彈館、酒樓等一家挨著一家,姑蘇風味小吃也盡薈萃於老街。山塘街的西段起至半塘橋終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或綠樹成陰、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一路上古迹甚多。

陽光映在牆面上,有股暖暖的陽光味道

站在蒼老的半塘橋上,河水緩緩流動,兩側的過街樓,朱欄層樓,鱗次櫛比。小橋、流水、人家,雖抵不上帝苑深宮的皇家氣派。然而,歷史與文化的聯姻,卻能讓人感受到山塘街的深邃與滄桑。想像著曾經「山塘七里舊繁華,園客家家盡種花。一種清香遠近聞,半塘橋外月初斜。」一幅畫捲款款入懷,無不耐人尋味。

山塘的流水小橋

大隱隱於市,在繁華的街市邊築一茅屋,某個夕陽西下,享擁在陽台的搖椅上,思索人生、文章或者歷史,也是很溫情的情景。這也是山塘街的氣質所在吧。在這片楊柳依依的河水一方,你不會生「佳人再難求」之嘆,也不會發興亡得失之感,因為山塘的河水、屋舍、垂柳,甚至住民,仍在靜謐中悄悄地寫就自己的歷史。董小宛的時代是已過去,但董小宛的故事也許還在哪戶尋常人家裡發生著。

夕陽下的山塘「儂好」。一句水鄉軟語把我從思維的遠古里拉了回來,泛舟湖上,山塘一邊近水,一面人家。粉牆、綠水、灰色橋樑、彩色街巷。「一路長堤樂掛橈、疏簾斜卷隔河遙。詩情畫景登時集,煙雨垂楊綠水橋。」山塘是飽滿而艷麗的,鮮鮮亮亮的青山綠水,豐豐滿滿的奼紫嫣紅,來來往往的遊人商賈,煥然一新的歷史文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山塘街上永遠是藍天白雲,陽光燦爛,美崙美喚的雕花樓清晰的倒影、遊人們鮮艷的衣著,五光十色,花嫣柳媚,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瑰麗的人文畫卷。

山塘,不僅過去在天堂里,如今,依舊在天堂里,淺吟低唱。

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悠悠江南水弄堂

南長老街,就是一條歷史文化長廊千百年來,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當鋼筋水泥包圍城市的時候,誰又曾想過那些被遺忘的斷壁殘垣將成為無錫新地標。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作為舊城改造創新項目誕生,一股全新的生命力注入這座運河古城。

老街有永遠講不完的故事現在,改造好的清名橋歷史街區雛形初現,大部分老建築已修復完成,黃昏時,沒事去通往永泰絲廠的那條備弄,去薛南溟舊宅里閑步,還能感受到風火牆下憂鬱的民國氣息,聞到院子里淡淡的代表了無錫整個民國時代工業的蠶繭味,百年滄桑,盡在門口的那條運河緩流之中,這裡的工業、商業、生活都是溫和的,正如古運河的水勢一樣。

穿城而過的古運河從無錫朝陽廣場往南,以古運河為隔,南長街一帶又分為上塘、下塘,舊時上塘是長街,有飯店、茶館、浴室、各類生活用品小店,下塘一帶有米市、燒窯業、絲廠、船碼頭、戲院、飯店等,這裡非常熱鬧繁華,有「上塘十里能興市,下塘十里能燒窯」之說。上塘、下塘盤踞了無數條少弄堂、小浜,這片遺存和保留下來的運河風貌是清名橋歷史街區的核心,如果說無錫因京杭大運河而繁華,那麼南長街無疑是因這條伯瀆河而繁華的,這裡是吳文化、運河文化、工商文化的相融交匯之處。

街上的鋪面比較正規,酒樓、綢庄、茶坊、金鋪、百貨店、小吃店、香燭店和稅務所。有家小戲館專伺評彈,聽說開張時蔣月泉、薛筱卿都來暖場,祁蓮芳還帶徒弟唱了半個月的三人擋。清名橋周圍儘管這般熱鬧,但清名橋本身卻是憂鬱的,一種孤寂而又遙渺的憂鬱。它就那麼默默倨蹲著,由著橋下風情流淌和橋上嘈雜漫行,看著很像一位兒孫繞卻神情漠然的老人。

千年運河絕版地,悠悠江南水弄堂沿著南長街一路走去,喧鬧的都市漸漸成為身後的背景。沿途那些緣水而築的老瓦房,高矮不一,門窗各異,但都有石砌的台階曲折沿下來一直沿到河面上。粉牆黛瓦高低錯落,碼頭石埠錯落有致,小橋流水、花格木窗、方磚鋪地、前店後坊,還有小巷的吆喝聲……當「江南水弄堂」的風情神韻一一在眼前展現時,腳下流淌著的悠悠運河水,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流進了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白天人家臨窗面水,夜晚船家櫓聲燈影,古運河畔描繪著一副「人家盡枕河」的民俗風情畫,街區內至今仍保留著路河並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除普通人家的水碼頭外,還有達官貴人的「管碼頭」、寺廟的「神碼頭」、運送蠶繭絲綢的「絲碼頭」、裝載磚瓦的「窯碼頭」等,形成了千年古運河「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獨特景緻。

踩著夕陽眺望那清名橋燈火闌珊處

16年的追尋與沉澱,新生的蝴蝶破繭而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體現人文主題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也是無錫城市功能轉型的一個標誌。無錫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時尚元素撞擊出了創意的火花。

重慶磁器口古鎮傳統歷史文化街區:重慶縮影的千年古鎮

磁器口千年不變的濃郁純樸的古風,令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徵民間有「先有磁器口,後有重慶城」的說法。磁器口不僅是千年古鎮,更有「小重慶」之稱。「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剛步入古鎮大門,一條長長的老街豁然展現在眼前。在磁器口青磚夾壁的老街上,隨處可見的古老院落,顯示出曾經有過的繁華與變遷。穿行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老舊的房屋、殘破不堪的青石板、廢棄的古井,還有臉上刻滿了歲月年輪的老人。一些家庭中擺放的傢具,大多是幾十年前的款式,在如今的城市早已難覓蹤影;一位老者手中的收音機,更是只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題材的電視劇中才能見到了。乍一看上去,磁器口並不算光鮮亮麗,它外表的光彩已被歲月侵蝕掉了大半,而千年沉澱下來的厚重底蘊,卻如一杯年代悠遠的醇酒,細細品嘗方能領會到它的韻味。

老人的背影使你能夠讀懂些這個古鎮的歷史在這裡,每個院落都有著一個傳奇的故事,個個能讓人聽得迷醉。童家院子的大門就十分怪異。院子大門與大門牆體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在進門右側斜凹進天井兩尺左右,開成一個斜門;進出大門時,與門前道路形成一個斜角。當地人說,這就是有名的「斜門歪道」。這還是一個典型的川東民居布局,兩層木樓,穿斗結構。堂屋大門上鏤空的雕花經歷那麼多年的歲月,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栩栩如生的龍、花圖案。據介紹,龍的那邊叫「四龍朝福」,花的那邊叫「花開富貴」,是清代的作品。磁器口很多類似的大院都隨歲月消逝了,但這些保存下來的院落卻沉澱了古鎮的滄桑歷史,讓世人能清晰地窺見古鎮人的歷史生活。

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在磁器口,宗教信仰廣攬博蓄,寺廟宮觀眾多,素有「九宮十八廟」之稱。它們大多隱在繁華之中,「鬧里有靜」,可惜的是,很大一部分沒能完整保存下來。巴渝民俗,傳承千年。在磁器口閑走,其他地方少有的民俗遺情,在這裡卻是隨處可見、可聞。走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時常會聽到敲鑼打鼓聲,隨意鑽進一個院子,或是川劇,或是蓮花鬧,或是金錢板……台上演員翻騰,台下戲迷滿堂,這樣熱鬧的景象,如今別處已很少見了。

有關這個古鎮的故事很多,如果要一一細聽,不妨找個參天古樹下的茶鋪歇歇腳,泡上一壺當地有名的老蔭茶,悠閑自在地看看古鎮的老房子,品品古鎮的老戲劇,擺擺古鎮的龍門陣……這大概就是「老重慶」原汁原味的生活。

這條街上一直有眾多民居,一些斑駁的磚瓦及其上刻的文字,在靜靜得訴說著歷史。很多門是緊閉的,然也有垂垂老婦半躺在似乎也有很久歷史和故事的木椅上,看著門外。其間要經過一菜市場,狹狹的石頭路,兩邊擺滿了菜,因而有的路段的確顯得窄,偶然迎面走來提重物的人,都要側身以待才得以通過。

繁盛一時的磁器口,被美譽為「小重慶」

有些商鋪品牌已成為磁器口特色名片,無論是購買者排成長龍的「陳昌銀」麻花、「張飛牛肉」、「古鎮雞雜」,還是遍布各處被譽為磁器口「三寶」的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都成為來此遊客們必嘗的美食。尤其是陳昌銀麻花,俗稱陳麻花,味道酥軟,口味獨特,現在已經成為了重慶的一大特色小吃。

此外,原住民們為招攬遊客,也盡其所能,紛紛開發起「自主產業」。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婦人坐在巷子口,手提竹籃,籃里裝滿鮮艷醒目的雞毛毽子;在曾經出現於小說《紅岩》中、如今已成為「地下聯絡處」舊址的「鑫記雜貨店」對面,一位年輕女孩守著一個不大的攤位,攤位上立著幾十幅鑲嵌著水粉畫的相框,磁器口的老街、牌坊、寺廟以及碼頭,都被濃縮在了這些濃淡相間的畫作里。

美食小吃在到磁器口老街占相當大的份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磁器口千百年來飽經滄桑,卻是繁華依舊。走進這裡,便是走進了凝固的老重慶。磁器口的時光,像是停滯不前的;磁器口的人們,更像是從歷史中走來,悠然過著不被時間打擾的生活。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風雲際會百年上海灘

多倫路兩頭均與四川北路相接多倫路是一條L型的小路,前後都連接在四川北路上,路不過550米長,卻蜿延蛇行,曲徑道幽。這幾年修葺翻新後,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

這條在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小街,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寫下了濃重的一筆。這條路曾經是左聯的據點,附近有魯迅的故居。這裡也聚居過孔祥熙、白崇禧、湯恩伯等國民黨軍政要人。「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難怪有人會發出如此的感慨。如今它被打扮成一條古文化街,有點像北京的琉璃廠和天津的天后宮。街上畫店林立,飯館也不少。

這條路當年留下了不少文豪們的足跡穿過那個鐫刻著「海上舊里」、「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門樓,便進入了多倫路。那座門樓厚重、古樸、瓷實、大氣,它猶如一尊凜然的天神把四川路嘩然的嘈雜氣和濃重的商業味攔阻在門外,讓多倫路歸於安靜和氤氳出裊裊的文化味,給所有進入的漫步者萌發思古和懷舊的幽幽氛圍。

年輕的「丁玲」,單薄的身子坐在隨身攜帶的衣箱上,稚氣未盡脫沿著多倫路漫步,走進淡青色的建築,淡青色的路面,淡青色的牌坊,不時可見到路邊花叢中一個個名人的雕像,就好像走進了厚重的歷史的大典,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模糊的影像,演繹著舊上海的人生百相。魯迅的吶喊仍在小街迴響,瞿秋白、郭沫若、茅盾、馮雪峰、葉聖陶、丁鈴、沈尹默、左聯五烈士……他們身穿長袍或中山裝,有的屏神凝思,有的傾足交談。這些雕像把歷史定格在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多倫路。今天,站在這些雕像前的時候,我能追思到他們當年在這條路上為喚醒民眾匆匆或是儒雅的身影,能體味到他們身處風雨如磐的白色恐怖中,但心頭卻堅定著「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的那種堅毅的信念。

小小一條多倫路,划出了百年上海灘的大善大惡一路行去,在多倫路的中段有一座鐘樓,樓高18米多,頂端的大鐘系青銅鑄就,鐘樓取名「夕拾鐘樓」,顯然是出自魯迅的《朝花夕拾》。離鐘樓不遠是一個基督教堂,名為「鴻德堂築」。它的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的哥特式和羅馬式,它是典型的中國廟宇式的建築風格。主樓呈塔形,細部雕樑畫棟。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在教堂的建築上也是很少見的。

景雲里,一條與多倫路相通的不起眼的小弄堂,弄里有坐北朝南的三排三層的石庫門小樓。但就是這條小弄,曾被譽為「上海第一里」。在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聖陶、馮雪峰、柔石、周作人等一大批文化人就在這相鄰而居,從事創作、編刊等文學活動。就在景雲里這個方寸之地,魯迅創作了大量的雜文;茅盾寫出了一時令洛陽紙貴,滿城爭讀的《蝕》三部曲;葉聖陶創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煥之》;柔石寫成了《二月》……一時間景雲里成了進步文學的發祥地,萬眾矚目精神家園。

作為百年上海的多倫路,連路燈都這麼有意義多倫路上走一走,你似乎還能聆聽到這裡曾經激蕩文壇的震耳驚雷;多倫路上走一走,你彷彿還能感受到這裡曾經強勁跳動的「民族魂」脈搏。徜徉在風情萬鐘的多倫路,空氣中瀰漫著懷舊的回憶引起淡淡的感動。

那些沾滿塵埃的泛黃的老照片,默默地述說從前的繁華;石庫門的文化與城堡式建築情調的碰撞,擦出海派文化耀眼的火花,滲入海納百川城市的骨髓。舒緩的音樂慢悠悠地迴旋著,歲月的腳步從另一個時空踏來,將心與多倫路緊緊融合在一起。在這濃厚豐富的人文底蘊里,聆聽大都市蓬勃活力的跳動,完成一次次的精神涅磐。

揚州東關街:大運河孕育的商業古街

來揚州,若不來關東街,真是人生一件憾事

唐代,揚州贏得了「東南第一商埠」的美譽,有天下「揚一益二」之稱,而利津古渡(即今天的東關古渡)是當時揚州最繁華的交通要衝。有了碼頭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運的繁忙,催化出一條商貿密集、人氣興旺的繁華古街——東關街。

關東街尋古,好像穿越回了古代

東關街是一條老街,東端的城樓遺址公園,一塊塊唐磚宋瓦見證了老街上的步履,從唐宋起步,越過了明清,走到了今天。東關街也是一條長街,長長的街面上隨處可見飛檐、洞門、照壁、福祠、花廊、火巷,告訴人們這兒不僅是繁華熱鬧的商業街,更是一條底蘊深厚的文化街。這條老街、長街上的人、事、物,以及由人、事、物引發出來的掌故、傳說、故事,連綴起來無疑是一部揚州人的發展史、生活史和文化史,走進東關街就好似在欣賞一部長長的歷史畫卷。

這是揚州城裡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與東關古街緊緊相連的東圈門古街區內,東圈門也是緊挨著東關的一條老街,兩條街現已結合起來共同規劃、整治、開發。揚州人殫精竭慮,披荊斬荊,在老城區保護和利用、改造與復興中闖出一條新路。東關街猶如拂去歷史塵埃的一塊璞玉,逐漸顯露出它原有的魅力與光澤。這裡已成為揚州古城的袖珍版、示範區。

老街內這種小吃店不計其數說東關街,不能不說到街上的一條小巷——五穀巷,五穀巷並不顯眼,南面可通東圈門,北面可達東關街,是一條不算長卻幽深的小巷。在揚州,像這樣的小巷還有許多,多得有些小巷,許多老揚州人也從未走過。但就是在這些不顯眼的小巷裡,上個世紀里,卻走出了許多享譽天下的文化大師,劉師培、李涵秋、朱自清、王少堂……

幽深狹窄的小巷子,映襯著古老神韻徜徉於古韻盎然的東關街,信步由韁,和風會送給你溫馨與芬芳。東關街給每一個造訪者提供了解揚州文化底蘊的厚重與小家碧玉般精緻的機緣,為揚州贏得了青睞與榮譽。如今,它已是揚州人的一顆掌上明珠。

泉州中山路,每走一步都有一段歷史

中山路與西街交界,古香古色的環境里又有著生活的氣息上世紀20年代初,南北大街貫通。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南北大街改稱「中山路」。1960年10月,董必武先生為泉州寫下「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的詩句。「南國多雨天,騎樓可避風」,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精華,是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築商業街。

中山南路民國風格的老房子世代相傳的老字號商鋪與流行鞋服專賣店比鄰,也許只有在泉州中山路才能有這樣一番古老與現代交融的奇妙景觀。縱貫古城南北,拾掇泉州歷史,徜徉中山路就像翻閱一本厚重的書籍,可以通讀古城泉州的今昔。在中山路兩側,泉州歷史古迹星羅棋布,閩南名樓威遠樓、中山街標誌性建築鐘樓、原為施琅後花園的泉南基督教堂、有「聖賢門」美譽的泮宮等眾多古城遺迹數不勝數,散發出特有的魅力。

立在路口的鐘樓是中山路的象徵性建築提起中山路,不能不提鐘樓。它建於1934年,位於中山中路與中山北路及東街、西街的十字路口,是中山路的象徵性建築之一,西洋式鋼筋混凝土建築,分三層,底立四根方柱,造型典雅。千年雅樂南音被譽為音樂「活化石」,只有泉州還保存著這種古老的音樂。中山路的樂器店裡,擺放著的琵琶、南簫、二胡正是演奏這古樂不可缺少的樂器。即便聽著附近商店裡傳出的流行音樂,在您經過古老的樂器店時也能感受到那份濃郁的安靜和古樸。

中山路的小巷子

紅磚、條石、綠樹相互輝映,歷經多年風雨的中西式雕刻靜立街旁,折射著泉州獨有的建築文化。這些雕刻的樣式是祖輩們從海外帶回來的,中山路是老華僑國外生活與家鄉之情交融的理想場所。老華僑喜歡在鐘樓一帶走走,品嘗一下家鄉的海蠣煎、麵線糊和花生湯。 

上世紀末期,中山路上的「福人頤」、「遠芳」、「滿堂紅」等小吃店盛極一時。同樣受青睞的,是流動小吃攤點,許多小攤主的擔子上就掛著簡易的小桌椅,哪裡有生意就擺在那裡。現在,金魚巷口的「金鳳元宵圓」、水門巷口的「國仔麵線糊」等零星分布的小吃店生意依舊紅火。只是,以前「批炸擔」主的吆喝聲同這條路上不再熱鬧的木屐聲一般,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中山路,依舊按著自己的節奏生活,只是不經意中門面招牌上那些時髦的字眼,才讓行人明白時光已過去行走在中山路,不時能見到蜿蜒小巷,有的小巷很窄,只能容納一人進出。小巷盡頭的建築像極了北京的四合院,所不同的是這只是個開始,在「四合院」里總有一條小道可以通到更裡面的「四合院」,彷彿迷宮。今天的中山路,縱貫泉州古城南北。儘管當年「可容十四匹馬齊驅」的氣魄已遠,但她依然是泉州最繁華的經濟文化街,在這條千年古街,時光緩慢地流淌著,她散發的獨特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息,那麼耐人尋味,是一段段肅穆久遠的流年碎片。 

天津五大道,萬國建築的風情擺渡

如果打開五大道,真的會對歷史的天津有一個嶄新認識天津是個寂寞的城市。小洋樓的繁華與熱鬧似乎隨著袁世凱北洋時代的結束,也慢慢歸於了沉寂。表面上看,天津在中國的直轄市中是最沒有特點的一個,既缺少北京那種宏偉大氣的莊重,又沒有上海那種城開不夜的繁華,也不象重慶那樣山重水複,詭譎多姿。毛主席也說: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樓。「小洋樓」對於天津有些特別情懷,因為許多小洋樓是天津的驕傲也是天津的恥辱。

五大道據說原為英法殖民區,所以保留了許多西洋建築,置身其中,好似錯位了一個時代漫步在五大道建築區里,那一座座久遠而精緻的建築,彷彿在講述著時代的滄桑。在這裡,有著頗具特色的飯館,有著異國情調的酒吧,但一切,似乎都與歷史有著扯不斷的結。置身於五大道,似乎到了另一個地方。這些小洋樓幾乎都有著數十年至一百年歷史,建樓的主人們,多半已不復在,可是,有的小洋樓卻以主人們的名氣和軼事引起當代人濃厚的興趣和遐想。

其實這五大道並非地名之稱,而是歷史悠久的五條道路的俗稱

每一棟老公館都有故事,興衰榮辱,毀譽哀樂滲透到每一塊磚石每一根梁木中。馬場道與河北路交界的「疙瘩樓」,是京劇名角馬連良的故居。此外還有溥儀住過的張園,清代太監小德張的公館,以及孫傅芳、曹錕、徐世昌、顧維鈞等一大批北洋軍閥、軍政要人公館的舊居、及文化醫學界名人嚴修、方先之、范權的宅邸等,每一座舊宅,都被蔓藤纏繞著,在日暮的夕陽照射下,映出淡淡的青黑色的光……

密集的洋房別墅,疑似到了歐洲某鎮走在五大道上,時常感到異常的迷茫,那些建築很真切的展現在面前,伸手便可觸及它們的存在。但它們的形象又是模糊的,究竟是帝國主義侵略的活的證據,還是上層社會紙醉金迷的腐朽巢穴,抑或規劃有序的世外桃源…...我無法給出恰當的定義。無論如何,這些已隨著歲月一起被湮沒了。儘管如此,五大道仍然輕易就營造出頗具小資情調的溫馨與浪漫,在喧囂的塵世中,這樣的清幽足以令人流連忘返了。

五大道上每幢建築里都蘊含著故事勸業場步行街作為天津的著名景點,也有許多小洋樓,但似乎已經過於商業化了,要想體驗萬國樓台真正風情,最好到五大道。很漂亮的房子,各式建築都有,一棟棟安靜地排列著,神秘且靜謐。在夕陽的餘暉里看它們,總是透著淡淡的哀傷,彷彿有訴說不完的故事。

北京煙袋斜街,京城古老而時尚的商業街

後海邊上一條狹長的小型古典又時尚的商業街毗鄰後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有一條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煙袋斜街。煙袋斜街名副其實,窄窄的路面,兩邊全是老樓,走著走著就會看出果然是個煙袋型,前方細長斜伸,深處寬一些呈煙鬥頭狀。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台階,門前豎一個木製的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桿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誌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

「食草堂」屋頂,一朵艷艷的粉紅,比天色還要遠大在煙袋斜街東口路北有一家「雙盛泰」煙袋鋪,門前豎著的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飯碗一般,金黃色的煙袋鍋上還系著條紅綢穗,十分醒目,而這「雙盛泰」的大煙袋真稱得上是北京同行業中的頭號大煙袋了。除此之外,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是名副其實了。

老北京的市井氣息都可在這裡找尋,一切都還原著往日時光煙袋斜街應該有濕漉漉的歷史,記得當年紀曉嵐在這裡買下他著名的煙斗之時,清朝的旗幟還飄揚在天下客棧的橫樑之上。所以一朝一代過去了就都煙消雲散了,留下來的細枝末節,都只好裝作心如止水的樣子。歷史在這裡經歷了變化的局勢變化的臉變化的人事滄桑,多少也有一些曾經滄海的超然。有人說,後海是京城最後的貴族,是京城的文化地標,煙袋斜街功不可沒。

街口賣藝的老大爺,拉著二胡,唱著聽不懂的調調名聲遠揚的煙袋斜街並不很長,這條長度不足三百米的斜街,卻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在這裡落戶的不再只是買煙袋的了,如今它已經是老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各種創意小店、旅遊紀念品、特色酒吧、古玩、字畫……短短一條街上包容了太多的創意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踏進煙袋斜街,一水兒明清古韻的建築將不長的老街裝點得獨具特色。擺賣煙袋、瓷器、首飾等老物件的古玩店,令人恍如回到了百年前,而特色火柴店、DIYTshirt店,又將人們帶進一個時尚新天地。傳統與現代、古樸與時尚,在條老街上交融得如此完美。這小街就這麼歪歪斜斜地靠著後海和前海,北方的粗曠大氣全然淹沒在了這斜的韻味里。

頗具文化氣息的裝飾衝擊著這條古老的衚衕隨性而至穿行在京城的衚衕里,用心體味古老衚衕的那些深厚文化底蘊,從中感受街市小巷與高樓大廈並存的濃郁文化氣息,這不正是秉承中國傳統古老文化的最好寫照嗎?

齊齊哈爾羅西亞大街流淌百年俄式風情

羅西亞大街,昂昂溪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化進程是伴隨中東鐵路的修築開始的距離齊市城區20公里,有一個走過百年風雨的古老建築群,矗立在鶴城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默默地講述著一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羅西亞大街。

多年以前,為蓋樓扒掉了幾個蘇聯房子,後要在這修俄羅斯風情街,這些老房子才得已保存

踏上羅西亞大街,一眼望去,幢幢黃色俄羅斯風格的房屋整齊的排列在大街兩側。修建於十九世紀末期的中東鐵路將昂昂溪分成南北兩個部分,道南是昂昂溪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主城區,道北則是由俄羅斯鐵路俱樂部、俄式火車站、俄羅斯民居等117棟俄式建築組成的建築群,這些融合了西方風格的建築,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如今居民還沿襲著建築初期的傳統,還依稀能尋覓到俄羅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保存完好的原俄羅斯鐵路工人俱樂部羅西亞大街兩側的俄羅斯建築群均為磚木結構,牆體厚實,堅固耐用,至今仍保存完好。俄羅斯建築均為田園式風格,擁有花園式的獨戶庭院,高舉架、開間大跨度,人字屋架、大斜面鐵皮屋頂,牆面上有用磚塊砌成的凸凹花飾,豐富了立面和門窗造型。外牆面採用黃色粉刷,色彩明快,房門外面建有精緻的木製門斗或太陽間,花廳用木工雕琢,製作精細、工藝巧妙,窗戶高大敞亮。

始建於90年代初的俄羅斯建築,原齊齊哈爾火車站細端詳每一棟俄式建築,外觀基本保持著百年前的模樣。只是經過百年風雨洗禮,門窗上的油漆脫落,有的木製框架乾裂腐朽,顯得斑駁蒼老。在一棟俄式住宅牆體上有一塊「昂昂溪鐵路俄式住宅」簡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是隨中東鐵路建設興建的俄式住宅區。毛石基礎、木屋架、木刻楞、外包24磚牆。這典型的俄羅斯民居,直到今天還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昂人字屋架,坡屋頂、鐵皮屋面,昂中東鐵路員工住宅區建築是歷史,是無聲的樂章。今天,這無聲將變成有聲。一首更加華美精彩樂章即將上演。齊齊哈爾市已決定在這片俄式建築群的基礎上,建設「俄羅斯風情小鎮」。依託區內留存的108棟俄式民居、俄式俱樂部等建築群落和其歷史文化資源及緊鄰的省級森林公園——溪水森林公園,打造昂昂溪「俄羅斯風情小鎮」。「俄羅斯風情小鎮」建成後將依託俄羅斯民居充分展示異國風情,建設蜜月度假旅館、俄式家庭客棧、啤酒屋、酒吧、茶座、咖啡店、麵包房等相關服務設施,開展藝術交流、俄羅斯風情沙龍等活動。  

有人曾滿懷期待地說:如果說哈爾濱是東方的「莫斯科」,那麼昂昂溪就是莫斯科郊外的一個「晚上」。

漳州歷史文化街區,漳州商業的百年印記

漳州的古街,蘊藏不少歷史風韻,卻少有人問津凹凸的青石板路,紅黑相間的磚牆,大紅色的木店門,散發著古色古香。店鋪里擺賣摩登的時裝、最新的文具和代表時尚的手機,以及沿街叫賣龜苓膏的小販、穿著入時的青年男女,卻是另有一番風景……由台灣路、香港路、澎湖路、北京路等交錯而成的漳州這一片百年老街區,因為歷史景觀與現代商業的奇異結合而重新煥發了光彩。

一個都市背影下的古街然而,足以讓人回味的不是這些現代商業的繁華,而是老街區里那些依然完整保存下來的老字號、老手藝和風味小吃。這片昔日人聲鼎沸、店鋪林立的繁華街區,如今已是滄海桑田——無論是已經逐漸淡出現代人視野的彈棉被和剃頭店,還是那些純手工制出的「豆花」「麻糍」,在勾起人們童年記憶的同時,也讓老街區的古風古韻更加濃郁。

舊舊的石板路,悠悠的老街,和善的鄉親,這一切傳達了多少的溫暖故事台灣路、香港路是漳州老街區的典型代表,位於漳州唐宋古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內,是漳州的精華。三輪車晃悠從青年路行進,拐個彎,台灣路就在眼前。沿著台灣路的石板路緩慢地走著,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景緻,這條長約一公里的老街,竟然同時並存著多種建築風貌。東段是仿照英國「麥加頓」式建築的騎樓店面,上樓下廊,富有「西歐風情」;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具有「南洋風格」;西側一帶則是白石紅磚、飛檐翹脊的典型閩南民居,展現出濃郁的「中原風韻」。抬眼望去,不經意間會看到在一幢宋式建築的二樓雕花窗欞內,似乎正有一位瓜子臉的古典美女托著香腮,興緻勃勃地低頭觀看熱鬧的街面。

尋找關於老街的記憶現在的台灣路,頂著百年老街的歷史光環,招牌斑駁的老字號店家當然不缺。「至人藥房各色洋貨」、「有大道華洋雜貨」、「洛陽樓」、「黃合德中外靴鞋」、「萬圓錢莊」……一個個招牌足見中國明清時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萌芽;「商務印書館代理處」的大招牌使人窺見漳州早期文化事業發達的一斑。老字號招牌喚起了老人們的懷舊情感,也喚起了今人的好奇心。

香港路正好與台灣路中段相交。站在台灣路,朝著車水馬龍、掛滿紅燈籠的香港路望去,兩座明代精緻偉岸的牌坊赫然立在眼前,其中一座是「尚書、探花」坊,另一座是「三世貳宰、兩京揚歷」坊。

歷經千年,香港路依然繁華香港路上最鮮活動人的,是如今還生息在這裡的芸芸眾生。每一天每一刻,他們用自己的歲月給這條老街帶來流動不停的生命力。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香港路始終是漳州小商品的主要集散地,這裡雲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煙、酒、糖等副食品和肥皂、洗衣粉等日用品。後來,不少經營者賺了大錢後都搬到新興的閩南商業批發城了,這裡的不少店鋪便租給了外人經營。不知不覺間,這裡成了「民俗用品一條街」,在這裡不時能覓到香火紙燭、竹笠漁具、鐵器刀具、炭爐竹帚等在現代文明中已「淡出」的用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新區的逐步擴大,漳州台灣路與香港路歷史街區的情感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價值在人們的心目中日益凸現,連接著歷史與未來。


推薦閱讀:

【揭秘風水學:秦始皇因祖墳建在龍脈、故一統天下】
大古與迪迦奧特曼有什麼關係?
假如楚國當年這樣做,可能就沒端午節了!
讓張靈甫在孟良崮送命的人是誰?竟然是幾個超級間諜!
380.讀歷史10~末代攝政王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