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 DDW摘要精粹

美國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由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美國胃腸病學會(AGA)、美國胃腸內窺鏡學會(ASGE)和消化道外科學會(SSAT)4個協會聯合主辦,是國際消化系統疾病領域規模最大、學術水平最高的會議。2018年DDW於6月2-5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世界頂級專家就食管疾病、胃腸病學、肝病學、消化內鏡學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深入探討,醫視通將圍繞DDW的其中五大主題為大家帶來深入報道。

幽門螺桿菌

1含鉍劑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最適pH值(Mo1933)

影響幽門螺桿菌(Hp)根除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以及適度的胃酸抑制。 一項來自中國的單中心、開放性、隨機對照研究評估了質子泵抑製劑劑量增加能否提高Hp根除率,並試圖探尋含鉍劑四聯療法根除Hp的最適胃內pH值。

此研究納入經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胃鏡檢查確診Hp感染者208例。患者被隨機分為雙倍劑量組(艾司奧美拉唑(Eso)40mg)和標準劑量組(Eso 20mg) 兩組均給予阿莫西林1g, 克拉黴素0.25g, 枸櫞酸鉍鉀220mg,所有藥物每日服用兩次,治療14天。治療後第七天行24小時胃內pH監測,並收集患者血液樣本檢測CYP2C19基因型。治療1月後,根據13C-尿素呼氣試驗結果評估根除效果。

雙倍劑量組和標準劑量組無論在ITT分析(96.6% vs. 90.0%,P=0.261)還是PP分析(97.7% vs. 91.8%,P=0.206),其根除率均無統計學差異。標準劑量組慢代謝、混合代謝及快代謝基因型患者的根除率分別為100%、91.11%、93.90%;雙倍劑量組以上三種代謝型患者根除率則分別為100%、93.33%、97.30%,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艾司奧美拉唑 40mg組24小時平均胃內pH值與20mg組相似(5.8±0.65 vs. 5.5±1.04, p = 0.109)。成功根除Hp患者24小時平均胃內pH值為5.6±0.88,中位pH值為5.9±0.93。

在中國人群中,儘管CYP2C19基因型存在差異,但基於艾司奧美拉唑的含鉍劑四聯療法可取得較高的Hp根除率。艾司奧美拉唑20mg,一日兩次給藥方案下,24小時平均胃內pH可達5.5以上,已基本滿足Hp根除治療要求。

來源:Jing Li,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933

注釋:目前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片在中國已獲准用於與適當的抗菌療法聯合用藥根除幽門螺桿菌,並且癒合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十二指腸潰瘍,預防與幽門螺桿菌相關的消化性潰瘍複發,20mg 阿莫西林1 g 克拉黴素500mg,每日二次,共7天。艾司奧美拉唑40mg或20mg聯合含鉍劑的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使用14天的適應症仍處於研發階段,在中國尚未獲批,本材料所提供的相關信息在任何情況下均不應作為治療或使用建議,亦不用於推廣目的。

2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降低中國人群胃癌發病風險(Tu1959)

2012年全球預計有952,000例新發胃癌,其中超過2/5發生在中國。一項Meta分析評估了幽門螺桿菌(Hp)根除是否能降低中國人群胃癌發病風險。

最終納入6篇研究共6727名受試者,根除組3304例,對照組3423例。隨訪2年或2年以上,根除組和對照組發生胃癌的患者分別為33vs. 60(RR: 0.56)。有3項研究分析了1012例無癌前病變(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或不典型增生)的受試者,胃癌發病率為0/609(根除組)和7/403(對照組) (RR: 0.11),1656例有癌前病變的患者, 胃癌發病率為12/726(根除組)與12/930(對照組)(RR: 1.30)。根據地區胃癌發病率將6項研究分為兩個亞組,結果顯示,對於胃癌高發(超過50/10萬)地區,根除Hp預防胃癌的作用大於發病率相對低的地區(RR 0.22 vs. RR 0.73)。

此Meta分析表明,Hp根除治療能夠降低中國人群胃癌發病風險,特別是無癌前病變和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來源:Liya Zhou,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Tu1959

腸易激綜合征

1LINGO研究:中國消化科門診成人腸易激綜合征的患病率及診斷率(Su1585)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在美國和歐洲的患病率為10%-15%。中國地方性研究顯示IBS患病率為5.7% -10.7%,低於西方國家。然而,中國缺乏全國性消化科門診成人的IBS患病率研究數據。

LINGO研究是一項非干預、觀察性、多中心、全國橫斷面研究,旨在評估中國消化科門診成人IBS患病率、診斷率以及IBS亞型分布特徵。

研究納入中國三級和二級醫院消化科門診的3000例成人受試者(年齡≥18 歲)。IBS的診斷基於羅馬III和羅馬IV標準。收集IBS患者的人口學特徵、生活方式、消化系統疾病史和癥狀。

?中國消化科門診成人IBS患病率及亞型分布

中國消化科門診成人IBS患病率為16.6%(n=499)。各亞型佔比為: IBS-C(便秘型):16%、IBS-D(腹瀉型):54%、IBS-M(混合型):15%、IBS-U(未定型):15%。

?中國消化科門診成人IBS患病率地域分布特徵

中國東部地區IBS患病率低於其他地區,中南部和西南部地區IBS患病率更高。

?不同羅馬標準診斷率及患者既往診斷率

  • 498例患者符合羅馬III標準,187例患者符合羅馬IV標準,186例患者同時符合羅馬III和羅馬IV標準。僅5.8% IBS患者(n=29)既往診斷為IBS。

  • 中國消化科門診成人IBS患病率為16.6%,基於羅馬IV標準診斷的患病率遠低於羅馬III標準。既往診斷為IBS患者的比例僅為5.8%,這提示中國需要加強IBS的患者疾病教育。

    來源:Tao Bai, et al.Presentation Number: Su1585

    2羅馬III至羅馬IV標準的演變對IBS臨床特徵和病理生理因素的影響(Tu1626)

    IBS診斷標準已經從羅馬III更新為羅馬IV。然而羅馬III的診斷標準包括慢性腹痛或腹部不適發作每個月至少3天,在羅馬IV中「腹部不適」一詞被刪除,同時腹痛發作的頻率升高到每周至少發作1天。本研究旨在考察IBS羅馬標準的改變對臨床特徵和病理生理因素的影響。

    542例符合IBS羅馬III標準的瑞典受試者完成了基線問卷調查,詢問了患者過去10天腹痛的天數。這作為之後界定羅馬IV的替代標準: a)羅馬IV陰性:腹痛天數為0-1天;b) 羅馬IV陽性:腹痛天數≥2天。比較羅馬III和羅馬IV患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徵、IBS亞型、胃腸道和心理癥狀、軀體化、疲乏、疾病特異性生活質量(QOL)、直腸敏感性、口-肛傳輸時間(OATT)。

    85%的羅馬III IBS患者符合本研究中羅馬IV陽性標準。與羅馬IV陰性患者比較,羅馬IV陽性患者更可能出現以下特徵:女性、生活質量差、疼痛更嚴重、腹脹、軀體化、疲乏、直腸敏感。疼痛天數的增加與癥狀和內臟高敏感呈正相關。

    此研究表明,大多數到醫院就診的符合羅馬III標準的IBS患者同樣符合該研究中定義的羅馬IV陽性標準。這些患者中,羅馬IV陽性者較羅馬IV陰性者病情更加嚴重。

    來源:Imran Aziz,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Tu1626

    胃食管反流病

    1服用質子泵抑製劑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對癥狀控制滿意或不滿意的患者特徵(Sa1097)

    2017年一項針對美國成年GERD患者的橫斷面調查,評估了接受質子泵抑製劑(PPI)治療後對癥狀控制滿意或者不滿意的患者特徵。該調查通過10個互聯網渠道採用了隨機分層抽樣的方式,招募年齡≥18歲的參與者,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對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HRQoL)的影響和資源利用率。

    調查共涉及8499例參與者,952例(11.2%)為GERD患者,其中47.4%(451/952)的患者服用PPI,服用PPI的患者中有18.2%(82/451)對癥狀控制不滿意(圖1)。

    圖1.GERD患者、服用PPI患者、對PPI控制癥狀不滿意患者比例

    研究證實,與對PPI控制癥狀滿意的患者相比,對PPI控制癥狀不滿意的患者HRQoL更低、衛生資源利用更高(表1)。了解滿意控制癥狀的有關因素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護理。

    表1.對PPI控制癥狀不滿意、滿意的GERD患者特點

    來源:Colin W. Howden ,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Sa1097

    2基於危險因素的Barrett"s食管患病率:篩查的指征(Mo1658)

    本研究為一項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旨在評估不同患者群體Barrett』s食管(BE)的患病率,識別並量化不同患者群體相對於普通人群的BE風險。

    共納入36項研究包括8,791,187例參與者以及27,451例診斷為BE的患者。主要終點為存在風險因素患者 vs 普通人群的BE相對風險(RR)和絕對風險差異(RR)。評估的風險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病(GERD),年齡>50歲,BE家族史,肥胖,男性。計算每個危險因素需要檢測的數量(NND)。

    ?BE的患病率

  • 普通人群中BE的患病率為0.4%;

  • 西方和非西方人群BE的患病率無顯著差異(0.5% vs. 0.3%, p=0.23)。

  • ?危險因素與BE發生風險

  • GERD可顯著升高BE的風險(RR=13, ARD =4.8%, NND=21);

  • 存在BE家族史的患者BE風險最高(RR=41, ARD =16%, NND=6)

  • 其他風險如年齡>50歲,男性,上消化道併發症均可顯著升高BE的患病率;

  • 校正研究區域後,每增加1個危險因素會導致BE風險升高1.4倍[0.9-2],p<0.0001,R2 =0. 92。

  • 此研究表明,BE的患病率隨著危險因素的增加而升高。這為存在BE風險人群的篩查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可能有助於創造一種風險分層工具以高效地進行BE篩查。

    來源:Bashar J. Qumseya,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658

    消化性潰瘍出血

    1CABG術後1年不同抗血小板治療患者上消化道黏膜損傷的內鏡評估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Mo1197)

    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觀察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 (CABG) 術後接受1年不同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潛在上消化道黏膜損傷,並探討相關危險因素。500例CABG術後患者隨機分為3組:

  • 阿司匹林單葯治療組

  • P2Y12受體抑製劑單葯治療組

  • P2Y12受體抑製劑聯合阿司匹林組

  • 其中的272例患者於術後1年時接受食管胃十二指腸鏡(EGD)檢查。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最終評估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基於改良的Lanza評分,開發了一種新的內鏡評估系統NEU-GD來評估上消化道黏膜損傷。輕度損傷定義為II級或以下,重度損傷定義為III級至V級,應聯用質子泵抑製劑(PPIs)治療。

  • 272例患者中的261例完成了1年隨訪,MACE發生率為2.6%。

  • 所有患者均接受1個月的PPIs處方。其中,56.5%(130/230)的患者接受PPI治療超過3個月,僅8.3%(19/230)的患者接受PPI治療超過6個月。

  • Hp陽性(p=0.001)和心肌梗死病史(MI) (p=0.049)與V級重度黏膜損傷相關(11.7%)。

  • Hp陽性患者中III級-V級黏膜損傷的發生率與Hp陰性患者相比顯著更高(44.4%)vs.17.2%)。

  • 此研究表明,Hp陽性患者,尤其是既往未服用阿司匹林以及存在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具有相對更高的重度黏膜損傷發生率。另外,中國患者很少在CABG術後同時處方PPI和抗血小板藥物超過6個月。

    來源:Lifen Yu,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197

    2IBRS可有效預測UGIB死亡風險(Mo1189)

    本研究利用新近發表的包含3012例上消化道出血(UGIB)連續病例的大型國際多中心研究的衍生數據集,比較了國際出血風險評分(International Bleeding Risk Score , IBRS,表1)與AIMS65和入院Rockall評分(ARS)系統預測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性,並在另一個新的數據集中評估了改良的IBRS。

    結果表明,IBRS可以作為預測UGIB 30天死亡率危險分層的有效工具,在預測死亡率方面優於AIMS65和ARS。幾乎一半的患者通過IBRS被確定為具有非常低的死亡風險。IBRS能夠早期識別高危死亡患者,允許有針對性的管理和干預措施,以改善預後。在將其應用至臨床實踐前,建議開展進一步研究驗證IBRS的效果和最佳閾值。

    表 1. 預測30天死亡率的國際出血風險評分(IBRS)

    ASA:美國麻醉醫師協會

    來源:Stig Borbjerg Laursen, et al.Presentation Number: Mo1189

    消化內鏡技術

    1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外科手術治療的比較(Mo1106)

    因難以準確預測範圍深度以及較低的治癒性切除率,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在未分化型(UD-型)早期胃癌(EGC)擴大適應症的應用仍具爭議。本研究旨在比較ESD和外科手術在UD-型EGC中應用的長期預後。

    作者回顧了2007年至2014年符合擴大適應症(黏膜腫瘤,≤2cm,潰瘍(-)的UD-型EGC患者的病史資料。治療前超聲內鏡和CT未發現淋巴結轉移的證據。主要終點事件為治療後遠處轉移發生率,次要終點事件為治癒性切除率、同時性或異時性癌發生率及不良事件發生率等。本研究共納入334例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56.7個月。

    50例患者行ESD治療,284例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1例患者ESD後因淋巴血管浸潤行外科手術治療。接受ESD治療的患者中無遠處轉移事件發生,而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有1例發生遠處轉移,並因疾病進展死亡。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2.5%的病理提示淋巴結浸潤,並無淋巴結浸潤相關因素。ESD治療的患者中,治癒性切除率為96%,但是有1例同時性癌及2例異時性癌發生,均經ESD治癒性切除。外科手術後出血發生率為0.7%,需要再次手術或放射性介入治療;術後感染髮生率為0.7%,經保守治療好轉。ESD術後穿孔的發生率為6%,經內鏡治療後好轉;術後出血發生率為2%,經保守治療好轉。

    研究結果顯示:對於UD-型EGC患者,ESD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滿足擴大適應症的要求。考慮到ESD組的長期安全性,因部分符合擴大指征的UD-型EGC存在局部淋巴結浸潤的可能,需要考慮擴大適應症的細化修訂。

    來源:Jung Kim, et al. Presentation Number: Mo1106

    推薦閱讀:

    宋英成命理寶鑒摘要(五)
    聖嚴法師《禪無所求〈心銘〉十二講》讀後摘要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精彩摘要
    佛經摘要
    風水名篇摘要<李思聰總索>

    TAG: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