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了原生家庭,才能喚醒我們改變自己的能力
成長路上,我一直在你左右,伴你前行
原生家庭,
影響著每個人的一生。
我們的伴侶關係、親子關係,
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在原生家庭,
我們沿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
回溯原生家庭的創傷,
是一種覺醒式的自我療愈。
但不是把所有的問題都推給原生家庭,
而是喚醒我們改變自己的能力,
這才是我們追尋更高生命品質的初衷。
1
從「原生家庭」重新認識自己
基本上,人一生有兩個家庭: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當家」的家。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
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人際關係、管理情緒的能力,以及對人與人之間情緒互動的了解,甚至談戀愛時,總是不自覺看上某種特定類型的對象,也受到原生家庭不同背景的影響。
A君長得帥、條件好,周遭有許多女孩子喜歡他,但他的初戀情人患了抑鬱症,自殺未遂剛出院。他的第二個女友,是個「暴食症」或「神經性厭食」者。目前他的第三任女友則是個有夫之婦,得不到丈夫的愛,而在絕望時遇到A君。為什麼他不斷地被「受苦」的異性所吸引?總是喜歡精神上有問題的人?
追本溯源,A君十二歲時,父親有外遇,母親頓時精神瀕臨崩潰,開始進出醫院;當時,還是個小男孩的他必須轉換角色來扶持母親,其實他更需要被人照顧、關愛。A 君象小時候幫助母親般來幫助那些女孩,希望自己的好行為能使她們快樂起來,並且她們能夠重新開始來愛他。在心理學上,這稱為「強迫性重複」。
婚姻中的許多問題
常是由原生家庭衍生而來的。
過去的心理創傷,
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
以前沒有得到的滿足,
現在要加倍得到。
比如小時候曾被父親虐待,
對下一代可能會產生兩種極端的傾向:
一種是重複模式,
不自覺地成為打孩子的人;
另一種則可能是過度溺愛、
完全不管教孩子。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
我們應警惕自己,
莫讓過去的創傷延續到現在,
勿用憤怒向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討債」,
而要以理性、愛心慢慢解決問題
找出自己的心理按鈕
B君的哥哥、弟弟都很外向,很會講話,他則較安靜善於思考。B君不吵不鬧、常被忽略、不被注意,所以從小受到的傷害就是「不公平」,他最害怕的也是「不公平」,這是他的「心理按鈕」。當別人對他不公平時,就會使他的情緒爆發出來。
B 君的妻子是家中的長女,和母親感情非常好,她對有外遇的父親心懷恨意,父女之間有很多衝突,父親自然把許多的愛給了第二個女兒;可想而知,她的「心理按鈕」便是希望得到更多男性的愛,希望被珍惜、被疼愛。這個妻子的「按鈕」是要「成為特別的」,在丈夫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有時她撒嬌、耍賴,想得到丈夫的「包容」,也醫治過去的傷痛,但B君就受不了,因為這樣「不公平」,他認為凡事都要「講理」,當他越要講理,妻子越覺得不被「寵愛」,兩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僵持不下。
B 君妻子生氣的對象其實是自己的父親,每當丈夫強調「公平」的剎那,她好像又看到從前父親用嚴苛的標準在要求她;當父親再度出現時,她的憤怒便有了發泄對象。
經過一些心理輔導,認識了「原生家庭」的觀念,她學習饒恕父親,並把過去的需要講出來,改善了父女的關係;B君看到妻子和岳父之間有這麼大的衝突及痛苦,便特別疼愛妻子,妻子心存感激而對丈夫更好,形成一個良性互動。
生活中有些衝突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很多人因為長年的衝突沒有獲得解決,心靈不斷得受折磨。我們要把潛意識主宰狀態轉成意識主宰狀態,了解過去帶來的影響,並學會如何從當中跳脫出來。
沒有憂慮是何等美好,只是生活中難免會有憂慮,甚至很多人處在痛苦愁煩之中。人的心理有一些定律,認識這些心理定律後,在婚姻、家庭中,比較能理性地滿足自己或別人的內心需求,也更懂得如何教導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健康地成長。以下我們來了解內心的兩個基本需要。
安全感:
人出生後就需要安全的環境,知道下一餐有沒有得吃、關愛的人是否在身邊,如果這種安全感不能得到滿足,將來對愛情、婚姻、子女的關係都會產生問題。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對不同情境會有不同的詮釋,也許是正面的,也許是負面的:從小受傷的人,常把別人的善意當成惡意;沒有安全感的人,對別人的笑意會解釋成嘲笑或別人有居心,卻不能想像那可能是一種友善的表示。
身體的撫觸:
第二個需要是身體的接觸和撫摸;很多臨終的病人,即使已失去語言溝通的能力,但被撫摸時,仍有感覺、反應。
心理治療中最有效的兩個要素是,鏡映與理想化。
父母親是小孩心理上的第一面鏡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誰,靠著父母對他的反應、評價,從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而我們總有軟弱,愛也不完全,多半喜歡成績優異的、漂亮的、跑得快的、聰明的孩子,更喜歡跟自己長得像或個性相像的孩子,無形中,對待孩子就會有一些差別待遇,對那些被冷落的小孩造成影響。因此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關愛他們,同時要好好面對自己的問題。
身上還帶著過去傷痕的父母,若不懂得面對自己的問題,會比較不能容忍孩子負面的情緒。大多數中國人習慣用高壓政策,只許孩子有正面的情緒,像乖、聽話。至於負面情緒則會帶給我們困擾,像觸犯了心中的地雷,不太舒服,於是就壓抑孩子不能發怒。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讓孩子懂得如何適當地表達怒氣是非常重要的。
生氣是正常的情緒,重要的是如何以合宜的方法疏導,並且「不要含怒到日落」──不累積怒氣──累積久了會變成苦毒、疾病,導致一般常見的胃痛、偏頭痛……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情緒被壓抑,沒有表現出來,但其實一直在內心翻騰、攪動,一旦引爆,情況便難以收拾。
相對於「鏡映」,另一個要素是理想化(Idealizing);每個人都需要有個比自己更高、更大、更有智慧的力量引導,小孩需要父母關愛他、管教他。有些小孩雖然物質不虞匱乏,但父母很忙,無法陪伴他,這些小孩比較無法控制情緒。
國內在實施一胎化後,有個「四二一」現象:一個小孩有四個祖父母、二個父母,這個孩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沒有人敢管教他,而且有求必應,變成一個小霸王或小公主,產生許多兒童問題。其中的關鍵不在於他們得到多少愛,除了愛,孩子還需要有外在的規範加以約束。假如小孩偷錢,沒有被抓到、沒有人管教,這個小孩心理上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小孩偷錢時被父母逮到了,嚴嚴地教訓一頓,反而可以幫助他建立內心的安全感,就像把內在許多的動力放在鐵軌上,讓火車可以循軌而行,而且沖得很快,也會發展得很好。
所以如何平衡愛與管教,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猶如老鷹的一對翅膀,要同時具備才能展翅上騰。鏡映和理想化就像上帝的兩個屬性:一是「無條件的愛」,一是「公義」的性格;前者是恩典,後者是真理。人需要無條件的愛,也需要有公義的法則;才能剋制衝動,發展堅韌的品格,完成人生目標。
愛雖重要,卻如此難以拿捏,需要我們努力學習。你我都不完全,我們的愛也不完全,我們有責任從自己開始,不要讓過去代代相傳的問題繼續出現。
2
省察過去的傷痕
大家都有受傷的經驗,不管怎樣的傷口,都需要妥善處理才能癒合。人生難免會因人與人相處時產生衝突、摩擦,而內心受到傷害,如果那些傷害繼續存在,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和醫治,日後會有很多的後遺症。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傷害、如何療傷,才能更有力量站起來?
首先,我們當學習不再把手指指向別人,認為都是別人害我們變成今天的景況。心靈醫治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自我省察」,了解自己在成長曆程中曾發生的事,並用現在的眼光去檢視。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使一個人特別憤怒或過度受傷的「情緒過激」反應,通常是與小時候的原生家庭有關。
有位住在舊金山的老先生,幾十年前逃難來美國時,就認為這裡不是他的家,儘管後來在美國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卻還是一直懷念故鄉的水多甜、梨多大、人多好;直到大陸開放,有機會回到老家,才發現家鄉並非想像中那麼美好。經歷這些事情後再回到舊金山,他的心裡終於安定下來。
因此,
人要學慣用現在的、
較為成熟的、
更客觀的立場檢視過去所發生的事情。
如果你的父親曾對你很絕情,
試著用新的角度來看,
你可能會了解原來父親也是不得已的,
或者他只不過是不小心講了一句話,
對你的傷害卻是那麼真實、
那麼的深。
除非你能重新探索,
否則很難從中跳脫出來。
縱使父親對你的傷害是有意的,
心靈探索和醫治也能減輕傷害,
幫助你接受人的不完全,
學習設身處地地,
看到父親那樣做的理由,
進而寬恕他。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夠,遭遇一些事情時,有時會造成很深的傷害,但我們若能以成人的眼光追溯當下的景況,傷口也就沒有那麼大了,這也是為什麼回顧心理歷程很重要。
當我們用現在更大、更遠、更成熟的眼光去檢視昔日的傷痛,那些破壞的魔力才能消失、減少。多年前一個小孩所無法承受的苦痛,經過這些年來的學習及智慧的長進後,再重新面對,會比較有能力解決當時的困難。
在心理回顧的過程,如果所探索的只是些小小的不愉快,可以自己進行;若是比較大的傷害,比如性侵害,就需要找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來協助。這些人不但能保密,更了解醫治的過程,還知道如何去照顧、處理,幫人撫平創傷。
術業有專攻,不管是修理車子、駕駛飛機,任何專才都必須經過長期學科、術科的訓練,更何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婚姻」與「家庭」,我們也要經過學習才能成為好父親、好母親、好子女,而心理治療就是一個「個別化」的教育課程,教導一個人認識自我,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
過去深沉的創傷,需要藉著專業輔導幫助你走出傷痛,或是找到適當的支持團體,有人同行便不覺得那麼孤單,也更有力量面對難題,也許我失敗之處是別人曾經歷過的,別人成功的經驗能幫助我,相互打氣、扶持。
聖經中有句話:
「祂醫好傷心的人,裹好他們的傷處。」
當我們乾枯到一個地步時,
唯有敞開自己的內心,
接受無條件的愛與醫治,
才能重新出發,
把過去的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
經過流淚的幽谷,
進入陽光燦爛的泉源之地。
作者:黃維仁,來源:黃維仁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不自律的根源
※為什麼原生家庭問題科普中必然存在偽心理學?
※高曉松張靚穎的痛:關於原生家庭,這是最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掙脫內心的糾纏--家庭治療用於強迫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