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多過米鋪」。
2012年7月7日至10日,我偕妻子到香港進行了一次短暫的旅遊。香港自秦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後,香港以被割讓、租借的方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回歸祖國懷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特區其下轄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和離島四個區域,面積約為1104.32平方公里。據特區政府統計處2012年7月公布的數據,截止2011年,香港人口總數為707.16萬人,其中女性為376.86萬人,男性為330.3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市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2.1萬人。香港已成為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以享有「國際金融中心」和「購物天堂」之譽而聞名於世。走進香港,第一感覺就是高樓密集。香港共有4228條大大小小的街道,在這些寬寬窄窄的街道兩旁聳立著7600多幢超過12層以上的建築,是世界擁有高層建築最多的城市,比排名第二的美國紐約市多出1100多幢。從港島的維多利亞海灣到九龍的彌敦大道,從新界的丘陵鄉野到離島的海濱漁村,一幢幢高層建築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鱗次櫛比地挨肩林立,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將白雲飄飄的藍天蒼穹切割成縱橫交錯的長長的方條。樓非常之高,高得幾乎沒有人願意駐足仰觀其頂層究竟什麼式樣,數數到底有多少層。街上行人匆匆,觸目所及,更多的是那些懸掛於較低層的巨大的廣告招牌。它們鐫刻著醒目的中文繁體字,裝飾著耀眼的霓虹燈,或高貼於窗牆,或豎立於樓側,或橫跨於街空,紛紛紜紜,隨處可見,看似混亂,其實卻很富於人情,是讓在城市高樓大廈中迷路的行人能夠識別自己方向和位置的極其親切而又非常可靠的標誌。尤其一到夜幕降臨,這些華燈閃爍的廣告招牌更是流光溢彩,琳琅滿目,令人眼花繚亂,使街道洋溢著濃郁繁華的商業氣氛和都市意象。在某種意義上,高樓大廈往往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不記得是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曾經說過,每個國家都應該有值得仰望的建築物。香港讓人仰望的建築物很多,多得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不勝枚舉。人們把高度超過100米或樓層達到30層以上的建築稱為超高層建築或摩天大樓。香港這樣的超高層建築幾乎有3000座。比較著名的摩天大樓主要有:484米118層的環球貿易廣場、 415米90層的國際金融中心、374米 78層的中環廣場、367米 72層的中銀大廈、346米 73層的中環中心、318米80層的如心廣場、308米 69層的港島東中心、283米62層的長江集團中心、270米 93層的天璽大樓、256米81層的擎天半島、255米59層的朗豪坊商業大廈、255米 74層的君臨天下大廈、252米 72層的曉廬、240米52層的宏利保險大廈、231米65層的凱旋門……等等。
在土地資源有限的現代城市,高層建築是建設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隨著鋼結構、混凝土、玻璃牆、自動電梯、防震消防等建築材料及技術的採用普及和日臻完善,城市建築物也就不斷攀升,越來越高。高樓大廈巍峨壯觀,氣勢雄偉,通風透光,視野開闊,是城市的驕傲。然樓層越高,建造成本也越高,資源能源消耗也越大。所以香港寸土寸金,樓價昂貴。我在一家房地產中介了解到,新界新樓盤起步價為每平方米6.5萬元人民幣,而港島的新樓盤每平方米要賣到人民幣16萬元。二手樓盤港島的平均成交價約為每平方米10萬元人民幣,九龍的成交均價約為每平方米6萬多元,新界的成交均價約為每平方米4.5萬元人民幣左右。這的確是普通工薪階層買不起的。在香港,一般人家的住宅都很小,配套傢具也往輕小型、摺疊型、多用型、簡便型方向發展,以免佔據室內空間。到香港拜訪朋友,香港朋友往往會豪爽地請你到茶樓喝茶,到飯館吃飯,卻不會主動邀請你到家中敘坐。這時你千萬不要客氣或者勉強,還是順其自然客隨主便的好。香港昂貴的房價也影響到短期訪港的遊客,在香港租房,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月租至少要上萬港元,條件稍好的要達到1.5萬港元。到賓館或酒店休息一晚,囊中沒有數百乃至一兩千個港幣,你甭想得到一個舒適乾淨的普通床位。我在香港看到一份報紙,報道香港大嶼山有個叫貝澳的景點,原是港人假日露宿的營地。近年來卻成為訪港旅客的「免費酒店」,吸引了大批自由行的各地遊客借宿。有位荷蘭籍的背包女遊客每晚必到,住了整整三個月。最誇張的是一名巴基斯坦人,竟然在此紮營長達九年。這都是房價惹的禍。香港給我的第二個印象是交通便利。我們從澳門進入香港,乘坐的是一種名叫「噴射飛航」的船,每15分鐘一班。越海航行,船很平穩,速度很快,約莫一小時就到了。除船以外,香港與外界的交通工具還有汽車、火車和飛機,可謂海、陸、空三通,構成一個立體交通網路。香港水域面積達1650多平方公里。在港島及九龍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水深超過15米,可同時錨泊150艘萬噸巨輪,與美國的舊金山、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與全球186 個國家和地區的472個港口有航運往來,其吞吐量達每年1800萬個標準貨櫃集裝箱,是世界最繁忙和效率最高的海港。香港與廣東省深圳市陸路接壤,有高速公路和廣深港高鐵相通,每天均有多趟列車及數以萬輛的汽車穿梭香港和內地之間,出入境旅客每年超過7000萬人次。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連接著世界各地160 個城市,每天有900多次航班升降。2011年的總客運量達5390萬人次,總貨運量約390萬噸,曾連續五年被評為世界最佳機場。走進香港,許多街道的斑馬線前都有白漆寫的大字:「向右看」或「先看右再看左」,這是提醒行人過街時注意交通安全。香港車輛的方向盤位置設在右邊,沿用英國靠左行駛的規則,與世界許多國家及中國內地交通規則不同,稍不注意,難免出現危險。香港人有遵守交通指示的良好素質,遇到交通信號燈變化,都會耐心等待,絕不擅闖。這當然與香港的車流多、車速快、路況繁忙有關。香港地面交通密度達到每公里道路有274輛車行駛,包括私人轎車、計程車、公共汽車和電車。香港的有錢人喜歡買豪華轎車,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勞斯萊斯、賓士、寶馬、捷豹、皇冠、豐田、凌志等高端世界名牌轎車,全港的私家車達到34萬多輛。計程車則幾乎為清一色的豐田,共有18000輛之多。不同城區的計程車顏色也不同:港島、九龍為紅色,新界為綠色,離島為藍色。公共汽車香港人稱之為巴士,有雙層巴士、單層巴士和小巴士之分,很受香港普通民眾和外地遊客歡迎,每日載客量約佔全港公共交通總載客量的四成。只是車輛運行時聲音過於嘈雜,特別是雙層巴士。電車是雙層的,僅在港島運行,車費很便宜,只需2元港幣。香港街道上車輛川流不息,卻很少發生交通堵塞。上下班高峰時偶爾擁堵,很快便恢復通暢。而最受歡迎的交通工具當屬地鐵和輕鐵。香港地鐵站標誌明顯,分港島線、荃灣線、觀塘線、東涌線、迪士尼線、將軍澳線、機場快線、馬鞍山線、東鐵線、西鐵線等十條線路,每天從清晨6時運行到午夜,每隔數分鐘即有一列,十分快捷方便。輕鐵採用半開放式或高架專線,主要運行在新界的屯門與元朗之間。香港的非機動車並不多見,步行者卻不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港島和九龍的一些繁華地段凌空飛架的人行天橋和步行長廊,比如從上環至中環,它們或橫跨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空,或蜿蜒於巍峨林立的摩天大廈之間,既有遮陽擋雨的棚,也有寬敞明亮的窗,還有方便老弱的升降電梯或自動扶梯,甚至有舒適恆溫的空調。人行其間神清氣爽,不覺疲憊。這些天橋長廊不但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切實有效地疏導了人流,解決了人車爭道的摩擦,大大減少了交通隱患,而且極其人性化,體現了香港政府真正以人為本、市民為上的服務理念,是香港一道最靚麗、最獨特、也最令人讚歎稱羨的城市風景線。香港之行第三個印象是繁華和諧。香港是一個從漁村荒島發展演變成為享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城市。1840年時,這裡有3650名村民分散居住在20個鄉村裡,還有大約2000名漁民生活在船上。1865年英國當局曾對香港居民進行身份辨認,125504名居民中有121497人是華人。1931年官方統計香港人口總數為73866人,其中61640人是華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難民湧入香港又從香港逃亡,至1945年抗戰勝利時,香港人口已達到6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寧波的商界人士及潰敗的國民黨湧進香港,1950年初香港人口增至236萬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香港經濟開始高速發展,人口增長更為迅速,1997年統計數字為650.21萬人,2011年為707.16萬人。包括華人、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以及亞洲其他國籍的人。數百萬人家組成的社會當然非常熱鬧,構成了香港繁華的一個側面。香港繁華的另一個側面是經濟繁榮。香港有「亞洲四小龍」的美譽。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為18909億元港元,人均GDP達49137美元。香港號稱亞洲金融中心,有自己發行的貨幣,銀行很多,用香港人自己的話來說,叫做「銀行多過米鋪」。大街上可以看到香港的滙豐銀行(HSBC)、大新銀行(Dah Sing Bank)、東亞銀行(The Bank of East Asia)、恒生銀行(Hang Seng Bank)、永隆銀行(Wing Lung Bank)、創興銀行(Chang Hing Bank)、南洋商業銀行(Nanyang Commercial Bank),以及中國內地的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工商銀行(ICBC)、建設銀行(Construction Bank)、交通銀行(Bank of Communications)、農業銀行(Agricultural Bank)、招商銀行(Merchants Bank),還可以看到英國的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美國的花旗銀行(CITI Bank)、永亨銀行(Wing Hang Bank)、法國的巴黎銀行(BNP Paribas)、東方匯理銀行(CALYON)、荷蘭的荷蘭銀行( Abnamro Bank)、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銀行(BMO)、日本的歐力士銀行(ORIX)、新加坡的星展銀行(DBS Bank )、印度的印度銀行(India OF Bank)、台灣的富邦銀行(Fubon Bank),等等。資金流動非常方便,可以24小時全天候地進行貴金屬交易、買賣外匯、股票、債券、接受存貸款、融資、兌換貨幣等金融活動。香港還被人稱為「購物天堂」,除了煙、酒和燃油外,絕大多數進出口商品均可免徵關稅,商品價格相對便宜。因此,內地人喜歡到香港購買各國生產的鐘錶、電子、電腦和日用輕工業品,外國人也喜歡到香港挑選中國生產的成衣、玩具、茶葯、陶瓷等生活用品。尤其在港島的中環、銅鑼灣,九龍的彌敦道、旺角、深水埗一帶,日日夜夜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有著不同膚色,操著不同語言和口音的人群擁擠在大大小小的商店裡購買東西,呈現一派太平盛世的興旺熱鬧景象。
香港推崇宗教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都有信徒。因此,在香港各區可以看到有寺廟、道觀、教堂和清真寺的建築聳立,彼此相容,和平共處。香港也崇尚言論出版自由,書報可以不經審查出版。一些國外大報如《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驅報》、《金融時報》都在香港有發行。我在書店裡看到一些在內地視為禁書的書籍就擺在書架上。清早街上有免費報紙派送,其內容甚至是抱怨、責難特區政府的,儘管香港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和完善的法治聞名於世。我們到達香港時,香港剛剛舉行了慶祝回歸十五周年活動。胡錦濤主席千里迢迢從北京趕來出席了各種活動,會見了特區政府官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檢閱了駐港部隊。胡錦濤強調,中央政府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將毫不動搖,希望香港特區新一屆政府和社會各界繼續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基本法的權威,提升競爭力,加強人才培養,維護和促進香港與祖國內地的共同繁榮發展。新當選的第四屆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是梁振英,他參選時的競選口號是「由心出發,穩中求變」。我想,這句話應該是高度地概括了香港七百多萬民眾的共同心聲。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區徽是紅色背景上的白色洋紫荊花,紅白兩色代表一國兩制,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短短几天的香港見聞,行也匆匆,見也匆匆,聞也匆匆,自然膚淺。但我見證了一座從小漁村演變成大都會的城市的不可思議的奇蹟,感受到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香港的興旺、和諧與穩定。我相信,處處爭先,不甘人後的香港人民,肯定能「穩中求變」,香港的明天必將更民主,更進步,更和諧,更繁榮。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居民如何在新加坡開立銀行存款帳戶?
※淮南:扮銀行人員在ATM機裝設備竊取銀行卡信息 3男子獲刑
※辦中國銀行信用卡需要什麼條件?
※你真以為銀行日子難過?來,瞅瞅25家上市銀行年報分析!
TAG: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