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拳理要點拾萃:我跟隨楊振鐸老師學拳感悟(二)
作者:王白玄要點三:臂掤四分圓,捋狀勢不變所謂臂掤四分圓,即楊振鐸老師在教授右掤臂時形象的講,掤臂就像一個圓周的四分之一圓周(而這一臂形在整個套路中基本一致,包括按掌臂、摟膝臂、白鶴亮翅臂、雲手臂、左右蹬分腳臂等,弧度一樣),其要領是沉肩垂肘,肘略低於腕。臂掤四分之一圓既符合太極拳是圓運動,又有勁圓沉穩,使拳架豐滿有氣勢。楊師說:「勁以曲蓄而有餘,臂不能直挺挺的」。所謂捋狀勢不變,是指捋的姿勢在套路之過渡動作中,不斷出現。如摟膝拗步的過渡到下一個摟膝拗步前的合勢;打虎勢的過渡合勢;搬攔捶的過渡合勢;玉女穿梭後坐身兩臂下沉之合勢;十字腿到指襠錘握拳之前的合勢,左右分腳前的合勢,彎弓射虎到搬攔錘之前的合勢等等。而捋狀之合勢,既有臂掤四分之一圓形,又有兩臂撐開如捧圓盤,形成里撐外抱(要體現離心力和向心力的相互牽引)之勢,而且前手與後手之距離就是對方肘與腕的距離。所謂位置就是功夫。要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做到「肘尖拽膀尖,連手腕帶手指」,給人一種寬大舒展,豐滿渾厚和氣勢騰然美的感受,技擊上又不負「採挒肘靠」之應用。要點四:公轉帶自轉,逢轉必松沉我們知道,太極拳腰為第一主宰,練傳統楊氏太極拳以練腰為主。楊振鐸老師經常提醒我們,行拳走架應以腰部帶動四肢轉動,並把腰帶動手足之動勢比喻為「公轉與自轉」。即腰為公轉,決定手臂的方向;而手掌的轉動喻為自轉,決定其手心向下向上、向里向前之變動。比如攬雀尾右掤式變捋的過程,是靠腰部的向右轉動帶上兩臂兩手到西北角(右前方45度處),而右手心向外,左手心向里五指指向右小臂肘腕之間形成捋狀,則全憑手肘自轉而成。以及雲手左右變化,單鞭出左掌等式演練,一樣之道理。以此達到盤架圓轉以腰為軸,手足臂膀自然活似車輪,而非四肢之自動。在腰左旋右轉之時,應以腰帶肘運轉,身內身外協調一致並速度均勻地運轉。在手臂自轉時做到沉肩垂肘,腕關節尺骨處隨勢下沉坐腕立掌,使之輕靈沉著不漂浮。總之要明白腰轉與手轉的軌跡而達自然行拳。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謂手必要相隨,不可自動。逢轉必松沉:是指做每一式方向變轉時,腰胯要松沉,如能為自有妙處。比如搬攔捶式,當搬手往前運行往右轉腰時松沉一下,繼續攔手按掌往前,左腳前方踏出,腳跟先著地後,即腰往左轉時要松沉一下,順勢向前弓步擊錘,非常舒服,妙不可言,拳友不妨一試。逢轉必松沉不只是表現在某一式動作上,而是貫穿整個套路當中。要以心行氣,心意手足均要沉著。以氣運身,處處要順遂,不可有阻滯,乃能便利從心。
楊振鐸老師要點五:「三尖」相照應,「六合」不能丟何謂「三尖」,即「手尖鼻尖足尖也」。在每次授拳之時,楊振鐸老師總是要求我們「三尖」相對,上下相合,只有這樣方能顧住元氣,不跑不滯。如單鞭定勢,左腳尖指向正前,屈膝成左弓步,左臂沉肘,坐腕舒指,以掌向前按出。這時的左手尖(食指)要與自己的鼻尖左腳方向一致,形成三尖相照,上下相合之勢。如用一根線連接起來,便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奧妙就在此,這一點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不可向前也不可退後,如超過三尖,重心即失受制於人,故此不可不深研體會。因為「三角者,實為構成圓形之基本形體」,「取法以圓,其用攻勢,則無處非三角形」。再如提手上勢,坐實左腿,右足向前邁步,腳跟著地,腰帶兩手同時向前內合上提,雙臂沉肩垂肘,左手在後與右肘窩相對,右手在前手心側向前,上對鼻尖,下對腳尖,兩掌前後照應,形成三角合力,氣勢磅礴威力無比。望習練者在涉及到三尖相對式子時(如金雞獨立、扇通背、手揮琵琶、肘底錘等),細心體會,領悟其中之奧妙。總之只有三尖相對,氣機最大限度體現。這裡要克服歪頭、斜眼之不正確練法。「六合」不能丟:「六合」即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之)。在盤架時,每一勢都要做到「六合」,達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每個姿勢都必須有內氣的供給,貫穿到姿勢中去)。對外三合,不能簡單理解為外部活動的相互配合,而是用意念來接通有關部位。對內三合,明白神意氣在內功修鍊中的相互關係,使三者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整體。如做不到,決不能心之所到,身之所到,惟內外相合然後心身達到一氣。做到上動下隨,下動上領。不能打半截拳,只動上半身。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責任編輯:蕭寒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三要點(中是核心、整是根本、變是靈魂)(李光昭)
※陳式太極長拳108式 (通背纏拳)的特點
※顧式混元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簡介
※陰陽法風水:陰陽類象(福音大師-太極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