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實用技能(網路閑摘)
2007-10-16 23:49:53|分類:攝影理論|字型大小訂閱
這是老虎在網上摘錄的幾段文字。由於經驗有限,寫文章的時間也有限,因此在網上摘錄影友的經驗成了我的一大愛好。希望這個愛好能給大家帶來好處。
一起來進修一下!
透視數碼相片信息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相片印表機能不經電腦就直接將裡面的相片列印出來,而不必像列印傳統相片一樣要先把相片掃描到電腦中,而後由電腦通過印表機列印出來。那麼數碼相片印表機能直接列印數碼相片憑的是什麼技術呢?其實是數碼相片中存在一種叫做「EXIF」的格式,現在絕大多數的數碼相機都是將拍下的相片儲存成帶EXIF格式的JPEG圖片。在EXIF中記錄了數字照片的各種信息,比如:相機廠商、相機型號、像素大小、曝光值、白平衡值等參數。有了這些參數後,就可以由能讀取EXIF格式文件的相片印表機根據該相片的EXIF里所提供的參數直接將相片列印出來,而無須再用電腦來讀取這些數據。那麼我們又如何才能獲取這些信息呢?其實並不難,大家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來實現:
①通過Exif Show來實現查看EXIF信息。從http://download.pchome.net/multimedia/viewer/13087.html下載最新的Exif Show 1.3軟體,這個軟體其實是IE瀏覽器的一個插件,下載安裝完成後,當我們用IE瀏覽器在網頁上看到數碼相片時,在該相片上點擊右鍵,就會看到右鍵菜單上出現「查看EXIF信息」這個選項,選中這個選項後,我們就能看到相片的詳細信息了,是不是很詳細啊。
②ACDSEE是一款老牌的圖像瀏覽軟體,它的作用如何我在此就不多說了,相信朋友們都是很了解它的。用ACDSEE打開數碼相機所拍攝的圖片後,按順序打開菜單上「文件」→「屬性」→「元數據」,這樣就可以看到相片的信息了。
③用Windwos XP自帶的功能。雙擊數碼相機所拍攝的圖片,Windows XP自帶的圖片和傳真查看器就可使我們看到圖片了。然後在圖片上點擊右鍵,打開「屬性」選項,出現三個選項卡,點擊「摘要」這個選項卡,選其中的「高級」一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該數碼相片的信息了。
數碼變焦真的是擺設嗎?
數碼相機一般都有數碼變焦這項功能,但大部分的DC使用者認為數碼變焦毫無用處,認為它所實現的功能完全可以在電腦上後期完成,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如今家用DC已進入了500萬像素的時代,但從實用的角度來講,200萬的像素足以滿足沖洗普通5英寸照片的需要了。因此許多人雖然有400萬或者500萬的機器,卻喜歡用1600×1200的解析度來拍照片。
可是CCD並不會因為我們用低於相機的實際解析度來拍照就會閑置一部分像素,它依然是全像素工作。我們通常不會用RAW文件格式來記錄照片,而是用JPEG格式,這樣一張圖片得到的大體過程是這樣的:
①CCD捕捉拍攝景物原始數據(全像素)→②傳送給DC的數據處理系統(全像素)→③接著對圖像進行白平衡處理(全像素)→④如果你設置了某種特效,比如黑白照片或者舊照片模式,DC數據處理系統還會把照片處理成你想要的特效(全像素)→⑤然後把照片數據有損壓縮成JPEG(用戶設定的解析度)→⑥最後由相機來自動縮小照片到我們設定的相片解析度,並最終保存到存儲介質中去(用戶設定的解析度)。
假設有台400萬像素的相機,它的最大解析度是2272×1704,我們在1600×1200解析度下拍攝照片,在拍攝過程中,使用了數碼變焦。然後把經過數碼變焦和沒使用數碼變焦拍攝出來的圖片在電腦中縮放到同一尺寸,就會發現,使用數碼變焦的圖片效果明顯要高得多。因為原始解析度越大,放大後細節會保存得越好,它需要的插值像素會越少,相片會越清晰。
特別是當相機的像素數很高,而照片解析度設置得比較低的時候,比如500萬像素DC上拍攝640×480的照片,在DC上進行數碼變焦和在計算機上進行後期放大,得到的效果差別非常大。換句話說,相機實際像素數和設定的照片像素值差得越大,經過數碼變焦的圖片優勢越明顯。
同樣,高像素的數碼攝像機(包括能錄製視頻的DC)也是一樣道理,比如SONY DCR-210,200萬像素的CCD,即使記錄的是MPEG2畫質的視頻,依然沒有完全發揮出它真正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一定不要忘記用數碼變焦來發揮200萬像素的潛力。
總之,數碼變焦好處多多,應合理使用。但數碼變焦局限性也很大,有許多數碼相機,如PowerShot G3,如果你用RAW格式來存儲照片,數碼變焦功能就被自動屏蔽,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數碼變焦毫無意義。
翻拍的學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說一張老式的照片要拿去沖洗卻找不著底片,或者是突然碰見好的海報可不知怎麼才能拍攝出好的效果。這時,我們就要使用到翻拍的技術。翻拍是微距拍攝的一種,它的拍攝對象一般是平面物體,例如印刷品或照片上的圖像、圖形和文字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如何用數碼相機來翻拍好的圖片。
1、圖片的翻拍
在進行翻拍時,為了提高圖像的質量,我們建議使用三腳架,這樣可以防止按快門時的抖動。在調焦距時,要根據被攝對象的尺寸大小而定,長、短焦距都可以,但選用標準焦距時效果比較好,這時我們還可以選擇微距模式。在拍攝時,應該使相機正面與被攝對象的主體平面平行,同時要使鏡頭正對被攝對象的中央,這樣翻拍出的圖像各部分才都是清晰的。在考慮取光時,最好光源是自然的散射光,它能使圖像均勻受光,減弱成像的凹凸感。切記不要使用閃光燈,這會使哪怕稍微不平的表面都產生反光,從而形成光斑影響效果。此外,較慢的快門速度和較小的光圈可以增加景深,提高成像的清晰。
2、熒光屏中圖像
難度較大的翻拍是從電視屏幕、電腦顯示屏中翻拍圖像。屏幕圖像翻拍,也應使用三腳架,並要盡量避開外部的光源,以防止屏幕上出現眩光和反光。在拍攝時,應使用中焦或長焦鏡頭,這是為了避免大的透視感或者說是壓縮感(畸變);相機的鏡頭要平放在屏幕正前方,取景時盡量讓屏幕的大小正好佔滿或稍小於畫面。在拍攝時你會發現取景框中出現的圖像是一閃一閃的,這是因為屏幕每1/30s要刷新一次,此時我們的快門速度就要調整為1/15s或更快,這樣在抓圖時就可以準確地捕捉到閃動中的圖像。另外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也要做適當的調整,直到屏幕中所取的全部畫面都能清晰地顯示,再根據亮度來確定光圈的大小,一般在F8或更小一些會達到一個比較出色的效果。
全景攝影技巧
全景視圖憑藉著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和逼真的現場臨場感,成為許多國內外旅遊、房地產公司進行產品展示、市場推廣的法寶。製作全景圖只需要對拍攝好的照片進行縫合,而縫合的軟體實在是讓人有很多的選擇,可以幫助你輕鬆完成這項工作,如PixAround.com的PixMaker、Apple公司的Apple QTVR Authoring Studio、Live Picture公司的Photo Vista和Real VR Studio、VRTOOLBOX的VR WORX等都是相當專業的。因此,全景照片的拍攝就成為製作全景圖的難點所在啦!
一、怎樣拍360度全景照片
拍攝全景照片時,建議利用三腳架將相機固定,且讓相機與地面保持水平於地面,確保拍攝同一場景時相機在同一高度(這裡就體現三腳架的價值啦!)。相機位置的選擇,最好確保固定於腳架的旋轉中心與相機的旋轉軸心是在同一垂直線上。拍攝時鏡頭焦距要一致,以同一方向旋轉,每隔一固定角度拍攝一張,每張相鄰的照片最好能重疊30%以上,且每張照片重疊部分應盡量相同。建議採用縱向拍攝以使照片獲得足夠的視覺高度。
二、全景拍攝的裝備
1、三腳架
三腳架可以確保相機能繞著一個固定點旋轉而仍然能保持水平。有個三腳架拍需長時間曝光的照片時也會更輕鬆點。檢查一下你能否牢牢鎖住三腳架的頂部,如鎖住的話就不會晃動了。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使用軟體拼接的時候才能準確無誤!
2、拍攝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在進行實際拍攝後,我們需要經常面臨的問題就是需要計算拍攝的照片數量、調焦,還有就是曝光。
3、需要多少張照片縫合
每張照片和下一張照片重疊至少要達到30%(一般在30%~50%之間都可以),拍攝的時候盡量能夠多拍一些照片!
4、焦距
通常全景照片捕捉的是一個場景而不是一個瞬間,換句話說,大多數的全景照片拍的是地點而不是人或者事件之類的東西。因而,你的目標可能是一卷畫,捕捉到一直到地平線的整個場景。這樣做的話你要設一個很大的場景範圍,才能把每樣東西都拍進去。其中的關鍵因素是焦距和光圈。要避免更改場景範圍,因為如果更改量範圍,你就要改變焦距,而當你改變焦距的時候,就已經輕微地更改了透鏡的視野領域。這樣在用軟體縫合時由於景深的差異會使得整張全景照片變形。所以你需要做的是:
決定你是否想讓每樣物體都在焦距內。確認你使用這些裝置對這個系列的每個框架都有效。換句話說,如果圖中有一樣物體離相機很近,而你又想將它設在焦距內,那麼你應該為所有的圖片設一個很大的場景範圍。
5、曝光和光圈
為了保證曝光的連續性,要手動設置曝光時間和光圈大小,以免自動曝光改變這些參數。如果光線層次太多,建議先拍一套光線充足(明亮)的場景,再拍一套光線灰暗的,然後通過Photoshop合成一套明暗適宜的場景照片。畢竟縫合軟體是通過重疊圖像之間的光效和色彩相符來合成照片的,當然有些縫合軟體能自動地對圖像間的光效差異進行補償,非常適合非專業玩家說明。
數碼照片偏色的預防及糾正
有數碼相機使用經驗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相片經常出現偏色的情況;例如在熒光燈的房間里拍攝的照片會顯得發綠,而在日光陰影處拍攝到的照片則莫名其妙地偏藍。
偏色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就涉及到數碼相機的白平衡功能了。簡單地說來,這是因為在用數碼相機進行拍攝的時候沒有正確地設置數碼相機的白平衡。例如以前手動調校過白平衡設定,但這個白平衡設置又不適合目前拍攝環境的光源,或是因目前的光線環境比較複雜,使得相機本身的自動測光系統無法正確地判斷該用何種白平衡設定。
防止偏色的方法
防止數碼相片偏色一般只要正確地設定白平衡便可。現在主流的數碼相機一般都提供自動白平衡功能,不過用戶也可根據光線條件手動進行設置。白平衡一般分為太陽光、白熾燈光、日光燈光等。在使用過程中注意以下幾點:
1、首先要養成在使用數碼相機拍攝之前檢查當前數碼相機的拍攝模式以及相關參數,是否符合現場的光線環境;
2、充分地熟悉自己的數碼相機的性能,特別是測光特性。在拍攝照片時選擇正確測光點或者參照物進行測光,使拍攝出的照片色彩盡量接近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
3.積累數碼相機的拍攝經驗,特別是了解光線環境與白平衡、曝光補償之間的關係。豐富的經驗可以提高我們相片的拍攝質量,甚至可以利用白平衡拍出一些有特色的照片來。例如在拍攝夕陽時,對著藍色的參照物手動調節白平衡,可以拍攝出充滿溫暖氣氛的畫面。
電腦後期處理糾正偏色
數碼相片的後期處理是非常重要並且必需的。需要處理的方面也非常多,例如噪點的去除、消除紅眼、色彩的調整、皮膚的優化(數字美容)以及特殊效果等。當然所有這些處理都離不開PHOTOSHOP這個強大的圖片處理大使了。下面我就結合一個實例來與大家交流一下偏色的糾正問題。
1、分析照片:用PHOTOSHOP打開要處理的照片,整個畫面嚴重地偏紅了,只是樹後的天空的色彩還基本正常。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糾正天空以外部分的偏色了。
2、選中PHOTOSHOP菜單「Select」下面的子菜單「Color range……」來打開Color range對話框。用吸管工具在圖片中提取天空的色彩,並調整Color range對話框中「Fuzziness」的值以選中樹枝的縫隙中露出來的零星的天空。點擊「OK」退出對話框。
3、注意,小孩胸口的白色部分也被選中,為了去除這一部分,選取「方形選取」並按住「Alt」鍵(這時可以看到滑鼠箭頭變成了一個「十」字下帶一個減號的形狀),用滑鼠框中小孩胸口的白色部分。
4、選中PHOTOSHOP菜單「Select」下面的子菜單「Inverse」進行反選,這樣我們就選中了除去天空以外的所有圖像。
5、選中PHOTOSHOP菜單「Image」下面的子菜單「adjustments」,並選擇「curves……」打開curves(色彩曲線)對話框。通過拖動曲線來調整畫面的色彩,直到你感覺滿意。
6、經過上面的處理,發現樹葉顏色有點偏黃,不夠鮮艷。我們可以用Color balance來調整三種基本色的數值進行調整(選中PHOTOSHOP菜單「Image」下面的子菜單「adjustments」,並選擇「Color balance……」),直到色彩滿意為止。
用好光圈優先功能
許多DC上都有光圈優先拍攝功能:由拍攝者設定一個光圈大小,然後由DC根據拍攝現場光線的明暗來自動設定一個合適的快門速度,並由此產生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
拍攝時選用不同大小的光圈會產生不同景深的照片。在鏡頭的焦距不變時,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在光圈大小不變時,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了解到這些知識以後,我們在拍攝人像、風光、建築等靜止或運動速度很小的被攝物體時就可以運用不同大小的光圈拍出不同風格的照片了。
通常我們拍攝建築物時可以設定一個中等大小的光圈。例如某DC的光圈範圍是F2.0~8.0,那麼一般拍攝時可以選用光圈F5.6,這樣通常成像質量與清晰範圍都比較使人滿意。有一個簡單的法則,一個鏡頭的最佳成像光圈通常是比最大光圈小二擋左右。例如一個28mm~105mm/F3.5~4.5鏡頭,它的最佳成像光圈比F3.5小二擋左右,即F5.6左右,拍攝日常生活照時可以選用F5.6,用這個光圈拍出來的照片成像質量與清晰範圍都比較使人滿意。
我們在拍攝人像時通常要求人物從背景中「突出來」,也就是說主體人物要求是清晰的,而人物的背景部分則是模糊的,也就是說利用淺景深使主體人物突出。因此,我們在拍攝時盡量使用DC的最大光圈。有一點要引起注意:拍攝時最好使用長焦距,特別是一些普通消費級DC的CCD很小,焦距也很短,景深很大,拍攝時更是要變焦到長焦距這一端。使用長焦距拍攝人像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與被攝者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被攝者因與鏡頭距離太近而產生拘束感。
用大光圈拍攝還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動物園。通常,動物園中的猛獸都是關在大鐵籠子中的,並用鐵絲網與遊客隔開。你不想拍出的照片上有明顯的鐵絲網吧?因為安全上的原因,我們不推薦把DC的鏡頭伸進鐵絲網去拍攝猛獸。其實也好辦,可以把DC的鏡頭盡量靠近鐵絲網,用大光圈拍攝,結果出來的照片上是基本看不到鐵絲網的。
我們在拍攝風光或廣闊的場景時,通常要求前後左右的景物都清晰,也就是說想要景深大一點。因此我們在拍攝時盡量使用DC的最小光圈。在現場光線不是太明亮時,使用最小光圈拍攝,DC選擇的快門速度可能會比較慢,為了防止拍攝的照片模糊,最好能把DC裝在三腳架上。
使用小光圈時的景深比較大,對於微距攝影特別有用。在微距攝影時,因為DC與被攝物的距離非常近,稍不注意就會產生對焦點部分清楚,前後部分則模糊的現象。如果你想使用手動拍攝的話,記住要把光圈收到最小。好在現在的DC上大多有一個「微距」攝影選擇項,使我們的拍攝更方便。
用好快門優先功能
快門優先
快門優先(Shutter Priority),有快門優先功能的相機通常會有一個功能轉盤,轉到TV一擋(有的用S表示)就是快門優先了。快門優先時只能調整快門值,相機會根據這個快門值自動確定光圈大小。
拍攝時選用不同的快門速度不會影響景深的大小。在拍攝時,如果要「凍結」運動物體的影像,應選用高速快門,想要拍攝出模糊的但有強烈動感的照片,則應選用慢速快門。
物體的運行一般都是有規律的,通常我們在拍攝運動的被攝物時選擇快門優先功能,根據被攝物運動速度的快慢以及我們想要表達的效果來選擇快門速度。特別是在體育運動拍攝中,被攝物通常運動的速度都比較快,如果只是讓DC用全自動擋拍攝,結果拍出來的照片往往是模糊的。為了在照片上「凍結」快速運動的被攝物,我們在拍攝時就要選擇比較快的快門速度。例如在拍攝籃球運動員投籃動作時,我們可以用1/500秒或者更快的快門速度來「抓」住他出手的瞬間。
有些朋友想拍出水珠落下的瞬間,我們可以使用1/2000秒或更快的快門速度,可是有些DC的最高快門速度只有1/1000秒,怎麼才能得到更快的快門速度呢?這裡介紹一個「偏方」:在一個非常暗的地方,打開DC的B門(Buble setting,也叫手控快門),讓閃光燈閃光,因為通常閃光燈的發光時間都少於1/1000秒(甚至有少於1/8000秒的),這樣在照片上就可以「凝固」水滴。
但是在拍攝快速運動的被攝物時,有時為了特殊的動感效果,也有採用慢速快門來拍攝的,比如用追隨法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或者拍攝雨絲及雪花飄落時,只需要1/60秒的快門速度,被攝主體是清晰而且有動感的,背景則是虛化的。在使用追隨法拍攝運動的物體時,要讓DC的取景器以被攝體為中心,在追隨運動物體的同時,拍攝者以自己的臀部為中心,轉動自己的身體和DC;並讓運動物體一直保持在取景器中央,同時在自己身體的轉動過程中按下快門按鈕。記住一點:按下快門按鈕後,身體不要立即停下來,仍要保持一段追隨拍攝的動作。
我們在拍攝流水時常想使照片有一種如雲彩一樣飄渺的感覺,這時可以選用大於1秒的快門速度,因為快門速度很慢,為了防止DC抖動而使照片影像模糊,必須使用三腳架。因為拍攝流水時通常是在白天,為了能使用大於1秒的快門速度,可以首先把DC的ISO感光度調到最低,然後在DC的鏡頭前安一個中密度濾鏡(灰度鏡)以減少進光量。通常10秒左右的曝光量就可以得到一張「行雲流水」的照片。
夜景拍攝也是一樣,如果你想使照片有一種迷人的感覺,最好也是撐上三腳架用慢速快門拍攝。拍攝夜色時使用較慢的快門速度可以使被閃光燈照亮的前景與原本較暗的背景在照片看上去都比較明亮,而不致使背景成為漆黑的一片。許多DC的「夜景」擋其實就是運用了這個原理。如果快門速度大於30秒鐘以上,還可以使路上的汽車燈光在照片上形成光帶,增加照片的動感。
小辭典:數碼圖像的存儲格式
玩數碼相機的用戶,都會遇到菜單中有關於JPEG、TIFF、RAW的選項,同樣是圖片,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JPEG壓縮格式,可以用不同的壓縮比對圖像文件進行壓縮,由於壓縮後對圖像質量影響不大,所以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Internet上,它更是主流的圖片格式之一。而TIFF格式對於那些要求進行高質量圖像處理的用戶來說是首選格式,它最大色深為32bit,可採用LZW無損壓縮方式進行存儲。RAW格式是直接讀取感光元件(CCD或者CMOS)上的原始記錄數據,也就是說這些數據尚未經過曝光補償、色彩平衡、Gamma調校等處理,因此深受專業人士的青睞。
用好白平衡
白平衡即White Balance,這個概念來自數碼相機的運用中。在數碼攝影中,如果白色還原正確,其他顏色還原也就基本正確了,否則就會出現偏色。我們知道:不同的光源發出光的色調是不同的,物體的顏色會因投射光線顏色的不同而產生改變,同一個物體在不同光線的場合下拍攝出的照片會有不同的顏色。人眼可以辨別各種顏色,而DC的CCD不具備這種功能;為了能讓DC拍攝出的圖像色彩與人眼所看到的基本一樣,就需要「白平衡」來調整。白平衡能使DC在各種光線條件下拍攝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見的基本相同。不同光源的色溫見文後附表。
如果使用傳統相機,我們只能用日光型或燈光型膠捲加上一些濾色鏡來調整色溫。DC在調整色溫方面的方便之處就是可以在相機內直接設置白平衡,使景物的色彩比較準確地重現。通常我們在拍攝時可以簡單地使用自動白平衡,自動白平衡是DC根據當前畫面,找出最亮點(白點)和最暗點(黑點),然後以此兩點算出色溫。使用自動白平衡能應付許多通常的拍攝任務,拍出照片的效果也不錯。
不過,自動白平衡雖然方便,但準確度有限,所以現在的DC除了自動白平衡以外還預置了日光、陰天、白熾燈、日光燈等多種自定義白平衡,讓拍攝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選擇合適的白平衡。在現實生活中,光線條件是多種多樣的,燈光類型也各不相同,於是許多DC又增加了手動白平衡功能,即按標準白色設置白平衡參數。在拍攝現場光照條件下,用DC的鏡頭對準純白色物體,並使景物充滿DC的取景範圍,手動調整白平衡。
另外,在拍攝時我們可以靈活運用白平衡。
在使用閃光燈拍攝時,因為電子閃光燈發出光線的色溫與日光基本相同,所以應把白平衡設置為日光,即使是在拍攝夜景時也應如此,這樣的設置對近景人物色彩的還原也比較好,而遠景燈光在照片上一般表現為溫暖的黃色,為大多數人所喜歡。如果你在拍攝夜景時只有遠景而沒有近景人物的話,則可以把白平衡設置為白熾燈。
花草是攝影愛好者經常拍攝的東西,拍花時不要用自動白平衡,根據當時的光源調整就行了。如果在日光下拍花而把白平衡設置為白熾燈,則可以讓白色的花拍攝出來帶一些藍色,如同情人節花店出售的「藍色妖姬」!
現在學校教室、單位辦公室基本是用日光燈照明。日光燈看上去是白色,其實是我們的眼睛在「自動白平衡」。日光燈發出的光的光譜不是連續光譜,只能用近似色溫大約4000K來表示。在日光燈下拍攝時可以設置白平衡為日光燈;如果你嫌拍出來的照片有點偏綠色,也可以設置白平衡為日光,然後在鏡頭前面加一個專用的日光燈濾光鏡,它是品紅色(Magenta)的,只是市面上不常有賣。
在拍攝日出或日落時,色溫比較低,別用自動白平衡,也不要設置成白熾燈,而應設置成日光。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效果會比較紅一些,更加符合日出或日落時的氛圍。
輕鬆設置ISO
什麼是ISO?
ISO,即相機的感光度。傳統相機用的膠捲有不同的感光度,ISO不同,膠捲對光線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相應地,DC也用不同的ISO值來設定相機對光線的敏感程度。DC與傳統攝影膠捲所標註的ISO值相同,是控制曝光量的一個重要參數。ISO數值的大小是DC對光線反應的敏感程度測量值,通常以ISO數值表示,數值越大表示感光性越強,數值越小表示感光性越弱。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25、50、100、200、400、800、1600、3200等。
我們在使用數碼相機的時候,要合理地進行ISO設置。通常說來,在相同的拍攝條件下,DC的ISO數值設置越大,DC拍出來的照片畫面質量越差,主要體現為噪點過多。因為DC的感光元件多為CCD,每個CCD元件都有其固有的感光度。當DC的曝光量增大時,CCD通過放大電路加大增益,但這種增大的負面效果是畫面噪點也相應地被放大,結果使拍出來的照片畫面質量變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顆粒變粗。而且ISO值越高,顆粒就越粗。
一般我們在拍攝風光、人物、微距等相對靜止的東西時,只要光線允許,就可以採用比較低的ISO,比如ISO100;在拍攝夜景時也應採用低ISO,架上三腳架拍攝,效果會比直接採用最高ISO好得多。
在拍攝瞬間效果的時候,比如體育比賽、現場搶拍等,為了保證照片清晰度,快門速度就得提高。這時就可以用高ISO設定,比如ISO800;為防止照片細節損失太多,可以多拍幾張看看,然後再作調整。在拍攝老年人或工人時,有時為了表現他們飽經風霜的臉部或手,我們可以設定高ISO來拍攝,這樣照片上噪點很多,顆粒也比較粗,能表達出特殊的效果。
DC外部標誌一點通
DC攝影是充滿了創造和靈感的藝術,給予我們盡情舒展創意的空間。DC攝影與傳統攝影不同,拍攝的相片,可以即時觀看和刪除,這樣,即使是對攝影一無所知的菜鳥也可以不加考慮地咔嚓幾下了。
雖然DC容易上手,但機身外部的功能標誌卻容易讓初學者迷惑。其實DC機身功能標誌多有共通之處,可謂一通百通。本文筆者結合拍攝經驗,以手動功能較強的佳能A80為例,對DC外部標誌逐個圖解剖析,希望能幫助新手迅速掌握DC知識。
①CANON ZOOM LENS 3×:表示佳能3倍光學變焦鏡頭;
②7.8mm~23.4mm 1:2.8~4.9:表示最短焦距為7.8時,最大光圈為2.8;長焦為23.4時,最大光圈為4.9。
①ON:開啟。電源指示燈亮起表示開機成功;
②OFF:關閉。鏡頭收縮,電源指示燈關閉。
小提示 不同的機型,電源開關設計不一樣,新手用機的時候要仔細觀察和閱讀說明書。
SET /MENU鍵:設置及菜單鍵,進行功能設置及參數調節。不同相機差異較大,在此不詳述。
①短焦:變焦桿末端指向①,可變為短焦,再次向①方向按下變焦桿,可進行數碼變焦。
②長焦:變焦桿末端指向②,可變為長焦,再次按下變焦桿,可進行數碼變焦。
小提示 大多數相機的變焦會有樹枝標誌,但也有用標有+、-標誌的雙鍵來變焦的相機。
①拍攝狀態:此模式下可進行拍攝或攝像。
②圖像播放狀態:瀏覽拍攝的圖像。
③閃光燈設置:光線不足時必須開啟閃光燈以保證正確曝光。
④微距模式:數碼相機最擅長的就是微距拍攝。這種功能被稱為微距攝影模式或近距離攝影。在攝影模式中選擇鬱金香標誌,就可以拍攝一般模式中無法拍攝的超近距離的物體。它自動採用較大光圈,能對對焦點以外的圖像部分產生柔和模糊效果(這也是與光圈優先模式區別之一),被廣泛地應用於人物、花卉的拍攝中。在微距模式下,以最大廣角拍攝花卉時,相機會同時為花卉及背景對焦,但以最大長焦拍攝時,背景會置於焦點以外來突出花卉。
⑤手動對焦:按下MF鍵後,MF指示會在LCD屏中出現。可以通過左右鍵調整焦點,直至圖像在LCD屏中清晰。
⑥FUNC.:功能鍵及單張圖像刪除鍵。拍攝時按此鍵可對相機進行設置。播放時按下此鍵會有刪除提示。
⑦DISP.:LCD屏顯示開關控制。
小提示:關於圖片的刪除鍵,相機上一般都會有廢紙簍的標誌,見⑥,但有些相機也會用DEL英文縮寫來表示。
1、AUTO模式
最省事的拍攝模式,新手使用頻率較高。在該模式下,你只要取景、對焦、按下快門。至於白平衡、快門、光圈、ISO值等都交給DC自己搞定。但此種模式下拍攝的圖像,往往因為白平衡、測光等參數不精確導致圖像成像無特色很一般。
2、程序自動曝光模式(P)
如果周圍環境不需要進行什麼特殊表現的話,最簡單的拍攝方法就是使用自動模式。P模式可以讓相機自動設置快門速度、光圈大小,與AUTO模式相同。不過在P模式下可手動調節的參數就很多了。在曝光不正確的情況下,你可以通過開啟閃光燈、手動更改ISO、測光方式、曝光補償使圖像正確曝光;更改正確的白平衡設置以表現更真實的圖像色彩;照片效果(例如黑白)和連拍模式在AUTO模式下是不能調節的。
提示:建議新手多使用程序自動曝光模式。
3、快門優先拍攝模式(Tv)
在快門優先模式下,先設置快門速度,相機會自動選擇適合亮度的光圈值。較快的快門速度可以讓你捕捉移動主體的瞬間圖像,較慢的快門速度則會營造流動效果,在拍攝夜景的時候也經常會用到。半按快門,在對焦過程中發現光圈值顯示呈紅色,表示圖像曝光不正確,需要更改快門速度值,直至光圈值顯示為白色。例如曝光不足,可能是光圈太小,可以將快門速度調慢以增大光圈值,從而達到正確曝光量。
註:也有些快門優先模式的標誌為S。
4、光圈優先拍攝模式(Av)
有很多新手看到背景柔和前景清晰的效果,羨慕不已,這當然是AUTO模式下拍不出來的效果。光圈優先,即事先設置好所需要的光圈大小,拍攝的時候,數碼相機會根據拍攝條件將其他參數自動調節好。利用光圈優先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景深的大小。
5、全手動拍攝模式(M)
此模式需要我們以手動方式調整快門與光圈參數值,沒有相當功底的攝影經驗是難以正確曝光的,但在此模式下學習攝影是進步最快的。
6、自定義模式(C1/C2)
你可以把經常使用的拍攝模式及各種拍攝參數保存在自定義模式中。筆者的A80具有C1和C2兩種自定義設置,拍攝時將模式轉盤轉到C1或C2,便可以使用以前保存的參數設置拍攝圖像。
7、攝像模式
筆者的A80攝影功能只允許拍攝3分鐘有聲短片,實在是遺憾。此外,數碼相機的短片解析度都不是很高,一般最高在640×480。
8、全景圖拍攝模式
此種模式主要用於風景拍攝。它可以把拍攝的畫面合併為全景圖像。拍攝完成第一幅圖像後,LCD屏會保留第一幅圖像,允許你再構圖拍攝第二幅畫面與第一幅畫面拼接,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拍攝完成全景圖像,筆者的A80最多可垂直或水平拍攝26個畫面,感覺完全夠用了。為了獲得最好的效果,筆者建議大家通過水平移動(旋轉)相機來拍攝連續圖像,當然,別忘了配合三腳架使用。
9、慢速快門拍攝模式
拍攝移動主體用以製造柔和效果,如溪水、河流等。
10、高速快門拍攝模式
同慢速快門相反,用於拍攝快速移動物體、抓拍水滴或運動的人物。
11、夜景拍攝模式
拍攝夜景強烈建議新手使用此模式。在拍攝以夜空或夜景為背景的人物時,一定要打開閃光燈,使人物和背景正確曝光,環境光源與夜空融和,渲染出溫馨的夜景效果。另外新手切記,在拍攝夜景時,因為夜景中已經包含光源,所以不要用閃光燈(因為閃光燈的有效距離比較小,很容易忽略掉主體後面的景物)。此模式為慢速快門,所以務必將相機安放到三腳架上,保持機身平穩,以保證足夠的曝光和畫質。
12、風景模式
能讓人物和風景成像清晰。
13、人像拍攝模式
設置成該模式後,拍攝時只需將人物框對準人物進行構圖就可以了,這對那些不擅長聚焦的人來說非常便利。如果想要淡化背景,將變焦倍率設置為最大即可。
A/V OUT——音頻/視頻輸出端子。
使用相機附送的AV電纜連接視頻兼容的電視機,可以觀看拍攝的圖像。
DIGITAL——數碼端子。
使用相機附送的連接線通過此埠與電腦的USB埠連接,從而實現圖像的導出。
焦距變變變——攝出美好的生活
編者按:數碼相機愛好者購機的時候,都很關注相機變焦鏡頭的參數。當然啦,長焦鏡頭可以讓你遠距離抓拍景物;廣角鏡頭使我們的視野更廣闊。說到底,拍攝中,合適的焦距調節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它可以使你的作品更富有創造性。
變焦的概念
變焦鏡頭是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變換不同焦距的鏡頭,當改變鏡頭的焦距時,你會明顯地看到鏡頭可視角度和成像的大小發生了變化(鏡頭可視角度就是鏡頭可以拍攝到景物的範圍)。廣角端時,通過鏡頭你可以有一個廣闊的視野,鏡頭捕獲到了很寬範圍的景緻;當使用長焦端時,觀察到的景緻很狹窄,但物體變大了,你不用接近它就可以拍攝到相當清晰的照片。數碼相機上多有控制變焦的按鈕,用來控制焦距的調節。
廣角拍攝
1、室內人物拍攝
廣角鏡頭讓我們有了一個寬闊的視野,這個大角度的視野允許我們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找到一個比較理想的鏡頭。
2、室內場景拍攝
當使用廣角鏡頭時,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大的景深和最大有效光圈值,大的景深很有利於街道攝影等需要體現透視的立體效果場景。當要拍攝快速運動的物體時,讓相機保持在廣角端可以使用較快的快門來抓拍物體。
3、超近距離人像拍攝
短焦距使你可以很接近需要拍攝的主題,透視會使你的作品產生戲劇性的效果。接近鏡頭的地方很大,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又縮小了,這種物體尺寸上的失真可以用以強調重點,或產生特別的效果。
遠距離拍攝
當拍攝野生動物、人物肖像時,如果太接近就會影響被攝對象表情,不能拍出真實、自然的照片。而變焦鏡頭遠距離拍攝時有點像望遠鏡,它把照片中的主題拉近放大,幫助我們取得想要的照片。「拉近」主題時,景深變淺了,必須小心聚焦;「拉近」壓縮了空間,景物之間的距離比實際中看起來更近了;「拉近」拍攝的一個主要缺點是需要較長的曝光時間,為防止畫面抖動,配備一個三腳架是必需的。
為了拍攝遠距離的景物,你需要儘可能拉近景物。有的鏡頭前端帶了鏡頭轉介面,可以加裝長焦鏡頭,讓你的焦距變得更長。
當使用長焦距拍攝卡車隊時,汽車之間的距離比它們實際距離看起來近,這種效果依賴於長焦距。
「拉近」的結果是空間也被壓縮了。一個山腳下的街道被長焦鏡頭「壓縮」了。
透視法拍攝
一副照片看起來好像壓縮了空間,照片中的景物比你想像的要近得多。還有一幅照片,好像把空間拉長了,本來很近的景物在照片中顯得很遠。透視拍攝手法讓景物深度發生了變化,這其實是焦距的變化引起了鏡頭、物體、成像距離比例的變化。
焦距的不同,造成右邊圖像對空間的壓縮比較多。
變換相機與景物的距離會改變透視的程度,當相機接近景物時(前面的碑),景物被放大了,但背景(後面的塔)並沒變,這個距離的變化就製造出了景物大小的變化。
肖像拍攝
變焦鏡頭非常適合拍攝特效肖像,你可以把景物拉近,直到整個頭部充滿了鏡頭,這種拍攝方法可以排除由於用短焦距而產生的畸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人物表情會很自然。
用廣角端近距離拍攝人物會產生一些畸變。
長焦距拍攝的肖像沒有畸變現象,人物顯得很自然。
活用景深
景深,通俗地講就是拍攝出的景象中距鏡頭最近的清晰點到距鏡頭最遠清晰點範圍的大小。
如果聚焦點是坐標3的人,則從坐標2到4都是清晰可見的,坐標1和5點的人看起來是模糊的,其中2到3佔了景深範圍的1/3,3到4佔了2/3,變化景深就是增加或減少2點到4點的距離。
1、與景深有關的參數、因素
(1)光圈
光圈值在相機中的表示是F加上一個數字,如F2.8,F5.6,F後面的數字是指焦孔比(f/d),這裡的f是鏡頭的物理焦距,d是入射光瞳(注意:d並不是光圈孔的物理直徑,而是光圈孔通過闌前光學系統所成的高斯像,稱入射光瞳)。因此F後面的數字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數字越大表示光圈越小,從下面的附表裡可以看出光圈值與進光量的關係:
從表裡可以看出F後面的數字越大進光量越小,在照相時光圈不僅用來控制進光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用來控制景深。焦距不變的情況下,光圈越大(F後面的數值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焦距
簡單地說焦距就是凸透鏡到焦點的距離,在照相過程中我們可以變換焦距來拉近景物與我們的距離,比如在拍攝比賽場景時因為不能接近運動員,我們只能用長焦鏡頭拉近我們和運動員的距離,拍攝出來的效果好像運動員近在咫尺,其實這個距離一般是很遠的。變換焦距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調節景深,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3)鏡頭與景物的距離
這也是一個影響景深的重要因素,鏡頭離景物越近景深越小,鏡頭離景物越遠景深越大。
2、實際應用
既然影響景深的因素有這麼多,那麼平時拍攝過程中我們該如何應用呢?
比如拍攝人物寫真時,我們一般用大光圈,長焦距,並且儘可能遠離人物,這樣一來可以獲得比較小的景深,淡化背景,突出主題。用長焦拍攝不僅可以縮小景深,還有就是可以與被攝者保持距離,消除他(她)的緊張感。
拍攝人物旅遊紀念照時,應該使用儘可能小的光圈,至於焦距么就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了,這樣不僅可以拍出主人公,還可以清晰地再現風景,誰也不想讓拍出來的旅遊紀念照只有人是清楚的,背景一團糟。
轉自柯達 EasyShare V550
夜景攝影技巧
夜景攝影技巧(一)
夜景攝影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指在夜間拍攝室外燈光或自然光下的景物,它與日光以及閃光燈照明條件下拍攝的方法和效果都有所不同。夜景攝影主要是利用被攝景物和周圍環境本身原有的燈光,火光,月光等作主要光源,以自然景物和建築物以及人活動所構成的畫面進行拍攝。由於它是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進行拍攝,往往受到某些客觀條件的限制而帶來一些拍攝的困難,所以夜間攝影比日間攝影困難得多,但是它也有自己獨特的效果和風格。
一、夜間攝影與日間不同的特點
1、燈光(或火光、月光)的雙重作用
人們在夜間活動,總是以燈光、火光或月光等作為主要光源,燈光、火光和月光對夜景攝影除了起光源作用外,還有另一種作用,即又是構成畫面的組成部分。如果一張表現夜間景物的照片,畫面上沒有燈光,火光和月光出現,而光有燈光、火光或月光照射下的物體,那就會使夜間的氣氛減弱,使畫面失去其真實感。例如拍攝節日焰火的照片,焰火本身的色彩和光亮在畫面上,既是主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又使地面上的建築物的輪廓表現出來。這樣,焰火就起到了雙重作用。
2、去粗存精
我們講去粗存精,不是指把照片畫面中不需要的東西搬掉、擋掉或人為加工的布置,而是利用夜間的明暗很自然而巧妙地把一些破壞畫面的東西隱沒有掉。例如有些雜亂無章的景物,在白天無法避掉,在夜景攝影中可以處理它,例如拍攝一個工地,白天往往很多雜亂的東西不能避開而直接影響到畫面或構圖美觀等,但在夜間拍攝,這些不利於畫面的障礙物可以利用燈光照射,把需要的東西突出在畫面之上,不需要的物體避開燈光將它隱沒在黑暗中,採取這些手法,比白天的拍攝效果要好得多。
3、誇張景物,增加氣氛
因為夜間拍攝有它獨特拍攝方法和特殊影調的處理手法,來達到誇張景物,增加氣氛的奧妙手法,所謂誇張景物,即將畫面所需要的東西充分突出,將某些優美的景物集中表現出來。所謂增加氣氛,即充分利用周圍環境,將景物加以渲染,在到合理誇張、烘托主題。就以拍攝一條馬路為例,白天看來車輛很多,但往住拍出的照片車輛並不多,原因是我們所看到的許多車輛是在幾秒鐘或幾分鐘之內所集中的印象,效果當然和禮堂印象不一致,但在夜間攝影,即可發揮夜間攝影特長,用長時間曝光的方法,讓來往車輛的燈光在底片上多次感光,使畫面上出現無數條車燈線的光柱,從而取得車輛縱橫、交通繁忙的效果,這樣合理的誇張和渲染有助於主題的突出。
4.比較適合拍攝靜止的景物
由於夜間攝影的光線很弱,較之日光差別很大,甚至有的光線所照的景物往往連層次都看不清,在這種光線下拍攝,曝光時間就要延長。所以說,拍夜景不很適宜拍攝動作迅速的物體。另一方面夜間的光線明暗相差很大,亮的地方很亮,暗的地方很暗。如在一條馬路上由於路燈光線的照射範圍有限和遠近受光不勻,如採用快速度曝光,不僅能避免由於燈光暗弱遠近所引起的曝光不足,增加畫面層次,曝光時間既然延長,對所拍攝的景物就必要求在一定時間內不移動,才可能拍出比較清晰有層次的夜間照片。
5、色調對比較強烈
夜間攝影,由於受光線的限制,不可能拍攝線條細緻、層次豐富的景物。
如拍攝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或拍攝建築物的細部裝飾花紋等,都是比較困難的。對於幾排燈光,幾根線條的組合,建築物的輪廓的區分,人物外形的刻劃、黑白的處理、明暗的對比等等,則是適合和相宜的。由於上述的因素,夜間拍出的照片往往給人以畫面是黑白分明、色調對比強烈的印象。
夜景攝影(二)
二、景物特點及環境、角度選擇
夜間拍攝,每一景物都有它自己獨有的和其它景物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主,又和周圍的某些環境、條件分不開,而起互相補托互相呼應的作用。因而使得景物本身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這些特點往往表現在內容上、形式上、規模上、地理環境上、氣候上等各個方面。要抓住這些特點,有時首先要了解拍攝對象的內部情況,那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以及活動規律等,下面列舉幾種景象在夜景攝影時所起不同作用。
1、燈光(或月光)
燈光(或月光)往往是夜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時又是夜景攝影的主要光源,沒有燈或燈光稀少,物體就不能表現出來,或表現不清楚。有了足夠的燈光,不僅可以使物理呈現層次,也可以使畫面更加明亮和清晰。流動的燈光(汽車燈、輪船燈及其它可以移動的燈光),可以在底片上呈現一條條光線(即光柱),可使內容增加氣氛,畫面得到更好的效果。
2、雨天、霧天(或空氣潮濕的天氣)
雨天、霧天的燈光可以在照片拍出美麗的光環,天空的色調由於空中水氣受燈光的影響,有時也會反射出其他的顏色而出現在畫面上,如用彩色片拍攝,效果更加明顯。因為雨天的柏油路或光滑的地面,可顯出物體和燈光的倒影,拍出來的效果比較生動。
3、水
水對於夜景有時也有一定的作用。海邊、河流、池塘旁的建築。由於水的反光倒影作用,它可以使岸上或周圍的燈光增加亮度,襯出景物輪廓,波光燈影,能給畫面添不少生氣。夜間拍攝,掌握特點,選擇角度與利用自然條件三者是密切聯繫的。換句話說,選擇角度必須根據拍攝對象的特點和現場的自然環境而定,而掌握特點,選擇角度,利用自然環境這三方面都必須服從主題的要求,不是孤立去進行。角度選擇的好壞,對表現主題,突出其特點也有很大影響。例如表現工程規模巨大的工地夜景,有用高角度較好。表現建築物的高大雄偉,則採用低角度較為適宜。選擇角度,同時要注意相機位置,在一般情況下,晴天晚間的天空是西邊亮東邊黑。由東向西望去,水是一片白色的,水的反光和天空的光亮沒有多大區別;由西向東望去,水的反射能力則很弱,呈灰暗色。在傍晚拍夜景由東向拍攝鏡頭向西效果較好,而在黎明採用相反方向拍攝,效果較好,如雨天或陰天,可不必考慮這些問。
夜景攝影(三)
三、夜景攝影的曝光
在攝影過程中,曝光正確與否,是攝影技術上成敗的關鍵問題,因此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必須認真地對待,不能馬虎了事,要細心準確。所以,必須根據不同景物、不同光線和主題的不同要求,來確定曝光的時間。夜景攝影的曝光方法大致可分兩種,即一次曝光與多次曝光。一次曝光,是用三腳架把照相機架好,然後通過取景器把應當拍攝的景物,按照要求,安排在畫面里。取好景之後,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不使其活動。拍攝時,用快門線控制快門的啟閉(或用鏡頭蓋控制已開啟的快門)進行一次適當時間的曝光。 多次曝光,操作過程亦如上述,只是曝光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同一張底片上,經過二次以上曝光,才完成拍攝工作。 多次曝光是在一次曝光不能完成拍攝工作的情況下才使用的一種方法,如果條件具備(燈光、環境條件、時機等都合要求),一次曝光最為理想。但有時為了取得某種特殊效果,而採用多次曝光,在每一次曝光中攝取某些景象也是需要的。在拍攝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在掌握曝光時
可以把光線強弱等景物分開,使最暗的景物先曝光、多曝光,最亮的則後曝光、少曝光,這樣能彌補曝光不均勻的現象。
(2)遇到某些景物
在感光時不能採用先曝光或多曝光時,則可用人功產光的辦法,對較暗的景物進行光的產,使反差有所減弱。
(3)有些景物由於光線過強或過弱
不能在拍攝避免,先拍了以後,在放大時仍可採用遮擋辦法進行糾正。不管使用一次曝光或多次曝光,都要掌握準確的曝光時間和選擇適當 的曝光時機。在通常情況下,夜間攝影的曝光時間在一秒鐘以上的,一般由一秒到一分鐘,有些特別情況亦有曝光數分鐘,拍攝時就要完全依靠拍攝者自己掌握。如果曝光過度,燈光本身由於時間長,就會向周圍擴散,受圍的建築物或天空產生大片白色,增大反差,這樣就會破了夜景的燈光效果。曝光不足,照片也會起相反效果。分不清景物輪廓,沒有層次,在照片中除點點燈光外,其餘浸沒在一片黑暗的影調中,在拍攝夜景時,如果天空還有一些餘輝(傍晚或黎明),都要特別小心,要使天空感光不足,勿使感光達到頂點,否則將失去夜間的氣氛和特點。
夜景攝影(四)
工地夜景。工地,一般指在野外施工的水庫、電站、礦山、橋樑、工廠、樓房等,拍攝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工程特點,確定拍攝角度,應該事先在白天了解有關的情況及夜晚活動的規律;
(2)選擇恰當拍攝時機,拍攝這類題材最好在工程達到高潮的階段,大規模的緊張工程面貌基本看得出的時候;
(3)注意用周圍的自然條件--山、水、樹木、橋樑、建築物等;
(4)天空感光不宜過多;
(5)在表現場面時,角度宜高不宜低;
(6)可採用一次或多次曝光。
夜景攝影(五)
城市街道夜景。
拍攝街市街道可在節日或平時夜間攝影,一般在節日進行較好。因為節日期間,各街道、商店和市容、櫥窗進行的整理和布置。較大的建築物也都增添了彩燈、霓虹燈和標語,拆除現的畫面會顯得更加繁榮和美觀。選擇角度要適當,過高和過低的角度,都易使路旁樓房變形。照相機的安放點應選擇不易被衝撞和不妨礙交通的地方,選擇地段應是燈光集中、車輛集中、樓房集中和具有某些特點的地方比較好。
拍攝焰火。
拍攝夜景的焰火,不能象拍攝工地那樣輕鬆,較為緊張些。拍攝焰火的全部過程,半照相機架好,等焰火將要升放時,打開B門,任其在拍攝範圍以內的夜空中開花、飄蕩,直至熄滅,使整個過程記錄在底片上。拍攝部分,等焰火開放後,將要開花或開花時打開快門,拍攝最有代表性的一剎那。可用多次曝光法拍攝,用同一張底片,分兩次或多次曝光。一拍攝焰火,曝光時間可短些,一次拍攝地面景物,曝光時間可長些。另外,還可以和兩張底片分開拍攝,即一張底片拍焰火,另一底片拍攝地面景物和人物。曝光時間各不相同,衝出後,再把兩張片底迭在一起套放,注意要拍的焰火和景物都不要拍在底片當中,最好焰火靠底片上端,景物靠底片下端,這樣兩張底合在一起放大時省去許多麻煩。
夜景攝影(六)
拍攝月景。
拍攝月夜景色,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長時間曝光,單獨拍攝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用短時間的曝光,單獨拍攝月亮,然後把兩張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
(2)在一張底片上進行曝光時,用手在鏡頭上把月亮遮住(最好在拍攝前先試一下,以防止連景物也擋掉),待曝光至最後幾秒種時,再將手移開,讓月亮在底片上曝光。
拍攝夜景加人像
在晚上,拍攝夜景人像也是很有意思的,是生活攝影的別有一格,拍攝方法也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可分一次拍攝或兩次曝光
(1)一次拍攝由於在夜間拍攝,人像的光源往往很弱,所以必須用輔助光作為人像拍攝的光源(如閃光燈等)。拍攝時光圈不要大,可用F/5.6或F/8光圈,因為光圈大,夜景的後景容易模糊。
(2)兩次曝光如果我們當拍攝夜景的畫面背景燈
光很弱時,可分兩次曝光。第一次先將夜景曝光,然後第二次拍人像時再加閃光燈曝光,這樣拍攝夜景人像較為理想。
夜景攝影
拍攝夜景的器材和工具。
(1)一般業餘攝影愛好者使用國產和進口的相機都裝有B門設備,對於攝影愛好者拍攝一般的夜景,也足夠應用了。進口的單鏡反光相機就更好用了。但是全自動機的簡易相機,是較難拍夜景的,因它沒有延曝光裝置。
(2)快門線和鏡頭蓋 夜景攝影,在一般情況下,曝光時間較長,如用手指按動快門按鈕,稍有震動,就會造成影像重迭。因此,快門線與鏡頭蓋是夜景攝影不可缺少的器材,凡曝光數秒種的,可使用快門線,感光時間更長的,或多次曝光,使用鏡頭蓋比較方便。
(3)三腳架 拍攝夜景,三腳架是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在長時間曝光和多次曝光時,要求照相機一點不移動,最好的辦法是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
(4)其它零星器材 如手電筒、遮光罩等都要事先備齊,手電筒可照明測定距離,撥動快門、光圈或尋找零件等方面用。 遮光罩在拍攝夜景中,也有一定作用,如遇到雨天或光線雜亂時,戴上遮光罩,可使鏡頭不受潮濕和避免光射入鏡頭內。
以上是夜景攝影的最基本的知識,我們必須要進行不斷的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提高。
DC新手入門. 防抖...減少廢片率
時尚類數碼相機因輕便小巧,很適合帶著出門拍照。但這一類DC因為鏡頭較小,透過率低,在實際拍攝中成功率較低,尤其當你是新手,拍出的片子多數是因為抖動而模糊,廢片率往往高達60%,那麼怎樣才能防止抖動並提高拍攝的成功率呢?
提高快門速度
想提高快門速度就要提高通光量,方法有三種:一是使用大光圈(這裡的大光圈是指你的相機可以使用的最大光圈),特別是光線不足的時候。可有人會問,我們DC根本就沒有手動功能,怎麼使用大光圈啊?所有的DC鏡頭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廣角端(T)配合大光圈,長焦端光圈縮小。也就是說,光線不足時,要儘可能走近被攝體,使用廣角端,而不是離得遠遠地使用鏡頭拉近。二是使用高的ISO設置,即提高感光度,在光圈值相同的情況下會提高一到二級快門速度,在關鍵時刻還是很有效的,但不要使用高於200的ISO,拍出的片子會噪點增多。三是使用輔助光,能使用室內燈光時,就用室內燈補光,沒有條件時打開閃光燈補光,有人會因為閃光燈補光效果差,拍出的人像膚色不均、失真而排斥閃光燈,但不使用閃光燈拍出一堆模糊的照片同樣是垃圾。
相機怎麼才穩
很多人會建議你使用三腳架,我當然認同這一點,只不過我不認為這類相機機主真的會隨身帶著三腳架到處跑,本來嗎,購買小巧時尚相機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攜帶,弄個架子帶著算什麼?想拍出清晰通透的照片,相機必須端穩,不要以為你有鐵手功,還是老老實實地雙手端著拍吧,拍攝時身體儘可能正向站穩,保持平衡,按快門柿著呼吸。如果光線實在太差,就在拍攝現場附近找可以依附或支撐的物件,這樣才能端穩相機拍出清晰的照片來。
曝光補償需要注意
通過對曝光補償值的調節可以調節快門速度,這一點不僅被常人忽視而且往往用反。明亮的拍攝對象(如雪)的圖像常常比其原色要暗,向「+」調節使這些被攝對象更接近其真實的明暗度。同理,當拍攝黑暗的被攝對象時向「-」調節。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指在正常光線環境下的調節方法。在光線不足時,我們寧可「-」向調節曝光補償值以求提高几擋快門速度,這樣拍出的片子雖然曝光不足,但圖像是清晰的,本來數碼的片子就是寧可欠曝不可過曝的,在Photoshop中可以通過一些調整適度提高曝光量。可是,如果最初在拍攝守光正常但片子糊掉了,只能是廢片一張。孰輕孰重,每個人心裡自然有桿秤。
使用軟體防抖
儘管我們採用了以上方法進行拍攝,但仍不能避免模糊的照片,然而其中有的照片的確又是非常精彩的,我們還有最後一招,那就是軟體消除抖動,但這種方法僅對輕微抖動而造成模糊的照片有效,所以為了保險一些,拍攝的時候還是在比較重要的場景中多拍兩張保險。軟體消除抖動造成的模糊,一種是使用專用的軟體,如Any Image3.3,只需在「Apply an undithering filter...」上勾選即可。但Any Image3.3比較傻瓜式,沒有任何可調節的參數,更高一級的消除抖動造成的模糊可使用Photoshop中的USM銳化(即Unsharp Mask,非銳化遮罩),其中有三項可調參數,分別是數量,半徑, 以及閾值。數量」表示對比度調整的程度,建議值185%左右;「半徑」表示對色彩濃淡進行對比的2個像素之間的距離,建議半徑值為2個像素;「閾值」表示濃淡差,建議值為1個色階。當然,這步對於剛剛入門的小鳥們,還是難了點呀..個人建議一下.. 最簡單的方式方法還是調整呼吸,憋一口氣.多拍幾張.
在用光上,一般不宜採用直接光照明,否則易產生刺眼的反光點.同時,也不宜布光的燈位過多,否則易產生雜亂的投影.
若採用一隻燈照明時,宜用柔和散光來照射瓷器.只要在照明燈前方約50厘米處,豎一張白色半透明紙(硫酸紙),就足以使光線柔和.也可用把光源照向某一個反射物(如反光板),用反射光來照明瓷器.
若採用2隻燈照明時,可用正面光與逆光或側逆光相結合的用光方法.這時要注意丙者有足夠的光比.一般來說,對半透明性強的瓷器,家長以逆光或側逆光為方;對半透明性弱和不透明的瓷器則宜以正面光為主,要注意防止正面光與逆光或側逆光的照度相等.否則,被拍攝瓷器的立體感和質感就極差.
拍攝瓷器餐具,茶具等組合時.應精心考慮布局,可以使一部分物品水平放置,一部分物品垂直放置,以充分表現其造型和質感為基本目的.布局時,有時可以表現每一餐具,茶具的形態為主;有時也可以表現其在桌上,台上的組合總體感為主;力求和諧統一是布局的基本要求.
金屬製品拍攝要點:
由於表面形態不同的金屬製品在拍攝時對用光有不同的要求.對於無光澤的金屬製品可採用集光燈直接照明,並用反光板或散光燈作輔光,以減輕主光產生的陰影
對於有光澤,明亮的金屬製品來說,要使用白色反光板或大面積散光屏的間接散射光為主要照明,並用一隻小功率集光燈直接照射被攝體,以產生表現金屬表面質感的"高光"部
首飾拍攝要點:
參照見周大福首飾廣告
表現首飾有2種基本方法:戴在MT身上拍或單獨放置拍
前者要注意MT的選擇,比方拍戒指要選手指纖細柔軟.為首飾添彩的無疑是MT的美貌.但是不要忘了首飾是你的主要被攝體,要注意運用攝影技術手段來突出首飾,如將照明集中於首飾而讓其他部分處於稍暗狀態.又如用長焦鏡頭和大光圈縮小景深,使首飾處於最佳清晰度的位置;再如近攝使首飾醒目,突出而成為畫面的中心等
如把首飾單獨放置拍攝時,可採用背面或正面的幻燈技術.例如:用焰火,晶體的光芒,閃耀的星空作背景,可為首飾增添奇幻超現實的效果.
把首飾置於綢緞或絲絨上拍攝,也有利於突出首飾的形狀和立體感,但要充分注意這種用作背景的絲絨或綢緞在色彩上應與首飾既有鮮明的色對比,又呈理想的色和諧.對於透明晶瑩的首飾件,把它放在挖有與首飾同樣大小孔洞的卡紙上,光源從下方朝上打光,能產生光芒奪目的效果.(光芒鏡,彩虹鏡是常用於首飾拍攝的濾鏡)
如何拍好微距
近拍距離又稱為微距拍攝,通常在消費級數碼相機上有一朵小花(如下圖)的那個按鈕,就是微距拍攝的轉換按鈕。
微距攝影是數碼相機的特長之一,用微距拍攝可以把很普通的場景拍成戲劇性的場面,微距特別擅長表現花鳥魚蟲等細小的東西,對細節可以充分展示,而且也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在選題、構圖、用光方面的創意,不像拍攝風光、人物、民俗文化等題材,要受很多條件的制約。微距上手比較快,雖然多為小品,但其中也往往包含很多作者的良苦用心,也能稱得上是精品。
微距攝影的目的是力求將主體的細節纖毫畢現的表現出來,把細微的部分巨細無遺的呈現在眼前。在微距攝影中,有一個名詞是必須要認識的,它就是放大率(Magnificatlon)。因為微距攝影其實就即如放大攝影,故放大率直接影響著微距拍攝的效果。由於放大率是由菲林表面所得的影像和實物主體大小的比例來定義,故此放大率是以一個比例來表達。由於這緣故,放大率又稱為「影像比例」。
日常經常聽到鏡頭能拍到1:1、 1:2的微距效果,這些比例便是指鏡頭的放大率。左邊的數值代表菲林平面上影像的大小,而右邊的數值則代表實際主體的大小,當鏡頭能做到1:1的放大率時,即鏡頭可將實物的真實大小完全投射在菲林平面上。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135菲林的面積為24mmx36mm,若我們使用的鏡頭能把一個面積同樣為24mmx36mm的主體完整地記錄在135菲林上,這支鏡頭便有1:1的放大率,大家應記住左邊的數字越大,放大的倍數便越高,2:1的放大率便比1:1高。若右邊的數值較左邊大,放大率便越小。
現在的消費級數碼相機微距功能不等,有的為10cm—20cm,有的可以達到1cm—2cm的微距。
對於單反數碼相機來說,微距的拍攝能力由鏡頭所決定。現在,差不多每一支鏡頭皆有微距功能,但它們所指的微距功能其實是指鏡頭的近攝能力。一般來說,鏡頭的放大率要達至1:2甚至1:1,才稱得上是微距鏡頭。微距鏡頭是最易使用的微距拍攝器材,用家毋須外加任何配件便可立即使用。一般鏡頭的最高解像度和最高反差度是焦點在無限遠時表現出來的,但微距鏡頭剛好相反,它的最高解像度和最高反差度是焦點在近距離時表現出來的,故要拍攝高質素的微距照片,必須選擇微距鏡頭。
為配合不同的需要,市面上有不同焦距的微距鏡頭可供選擇,由20mm至135mm不等。較廣角的微距鏡頭多會連同伸縮腔一同使用。若使用20mm微距廣角鏡連同伸縮接腔使用,它便能做出高達5:1-12:1的放大率。
小型數碼相機在微距拍攝上有自身的優勢,相對dslr來說比較容易的獲得清晰的微距照片,但是要注意光線,一打閃光燈就會一片白,所以需要有充足的環境光
有必要說一下什麼是微距,它和近攝有什麼區別,大家以往不知道有這個概念,以為非常靠近物體就是微距拍攝了.只要是1:4就是微距了。微距不在乎鏡頭和被攝物之間的距離,只按成像比來計算。
專業的微距拍攝一般都要使用專門為微距設計的定焦鏡頭,因為普通的鏡頭的像差糾正都是針對遠處的景物設計,雖然可以通過近攝環等工具用在微距攝影上,但其畸變和球面像差會對成像造成一定影響。不知道菜鳥們看懂沒有。數碼相機的微距效果雖然比不上專業器材,但是對許多不想購買昂貴器材的又想體現微距給視覺帶來的衝擊的用戶來說,數碼相機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
前面的幾位都是這裡的高手阿,說的不錯.
本人也很喜歡使用微距拍攝.對於低光變的消費級數碼相機,這幾乎是獲得較好虛化背景的唯一方式.有幾點體會這裡共享.
1、使用微距要記得微距拍攝距離,否則不容易對焦;
2、使用微距拍攝比較小的為物體時,會不容易對焦或者容易跑焦。這時可以採用先用較大物體對焦、再鎖定對焦、再測距的方式拍攝;
3、使用微距拍攝獲得較好的虛化效果,也要遵從一般的控制景深的規律,即主體與背景盡量遠,盡量採用大光圈和大變焦。大光圈和大變焦的什麼組合最有利於虛化背景,通常需要根據自己的相機做個測試。比如我的佳能s60,採用遠焦端拍攝微距,虛化效果最好。
光圈的運用 敢用大光圈善用小光圈
光圈是攝影創作最重要的攝影元素之一,除了控制進光量來滿足曝光需要外,也是獲得特定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
⒈大光圈和成像質量的對立統一。一般情況下,大光圈時成像質量相對較差,不過新一代鏡頭最大光圈時的成像質量已大為改善,充分利用大光圈的成像特點可獲得與眾不同的圖像。由於此時景深小,便於清晰反映某一特定區域而其他部位相對虛化,突出主體。照度較差時,如手持相機拍攝,採用大光圈可使用高速快門,防止機震影響成像清晰度。一些攝影者很少使用最大光圈,通常只用f5.6、f4,要充分發揮大光圈的特點,則要敢於使用最大光圈,如大口徑標準鏡頭光圈完全可用f1.8、f1.4等最大光圈,中長焦鏡頭則應敢於使用最大光圈f2.8,此時配合攝距、背景與主體的距離(背景與主體的距離越遠,大光圈形成的虛化背景效果就越明顯,反之亦然)等,可將大光圈的效果充分體現出來。或許最大光圈拍攝的成像質量沒有中等光圈來得好,但這方面損失和所得到的藝術效果相比較仍然值得。
⒉虛化背景。虛化背景時通常選擇大光圈或長焦鏡頭,至於光圈究竟多大才算合適呢?實際上,除了200mm甚至焦距更長的遠攝距鏡頭外,通常都要使用最大光圈。使用標準鏡頭拍攝不妨選擇最大光圈f2.8甚至f1.4,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別具一格的韻味,真正將主體與背景明顯分離。由於數碼相機景深相對比較大,如不採用最大光圈,主體很難突出。
⒊小光圈和長景深。利用小光圈獲得大景深是拍攝風光片時常常採用的方法,但這還要和鏡頭焦距、攝距等因素相結合。如用長焦鏡頭,在2-3米攝距時,即使用f32光圈,也不會獲得很大景深。換言之,只要被攝對象和背景都處於無限遠,即使光圈較大,也會有很大的景深。
⒋光圈大小因題材而異。在人物攝影中,常常用到大光圈,而風光攝影使用小光圈機會較多。拍攝溪流,為表現流水的動感,需要採用1/8-1/2秒這樣的慢速度,不採用小光圈必然導致曝光過度;逆光拍攝波光舟影等,如採用到f22、f32這樣的小光圈,水面細小的波光會產生類似加用星光鏡的效果;拍攝焰火等題材,由於需要1/2秒-1秒曝光時間才能完美地表現焰火形狀,因此也需要選擇小光圈。
⒌小光圈宜配合三腳架使用。拍攝靜物風光等題材使用小光圈,對成像清晰度要求比較高。在中嫡度下採用f22光圈,快門速度常常在1/30秒左右,沒有三腳架,手持相機拍攝,往往會因機震、人體生理運動等因素而影響清晰度,因此在照度較低時使用小光圈,要充分利用各種依託物,合理握持相機。如使用數碼相機,可提高感光度以做補救。
八個拍好數碼相片的笨辦法
現在的數碼相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有些功能甚至是專業級光學相機都不具備的,譬如說白平衡調節、包圍式攝影、場景模式攝影、多點區域評價測光、多點對焦及偏移對焦等等,而且自動曝光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和完善,所以從道理上推論,似乎用數碼相機拍出好照片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實際上並非如此容易。
要想拍出更多一點好相片,尤其是在惡劣環境條件下拍出好相片,這有賴於你對你的攝影器材的熟悉和深刻了解,能做到揚其長而避其短,還需要有點攝影基礎知識和美學修養,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有經驗的長期積累,功到才會自然成,所以並非唾手可得的易事。我在數碼攝影方面還是個新兵,經驗不多,碰的釘子卻不少,拍得滿意點的相片往往百不得一,認真回憶體會一下,也還能總結出一點東西來。下面一些「笨招」對於還在摸索經驗的影友也許有點參考價值。這些笨招是:
多拍精選
多拍,從宏觀上來講就是多實踐,多積累經驗。從具體來說就是不妨多試試鏡頭,以多為勝,多中選優,或者在探索出最優方案後重新精心拍攝某一場景。這是一個笨招,可確實是充分發揮數碼相機優勢的絕招,光學攝影友是沒法學的。你看,光學相機攝影要用膠捲,當場沒法知道拍得滿意不滿意,要洗出來才知道。以多為勝吧,必然要浪費大量膠捲,成本太高,所以光學攝影友往往是惜「鏡」如金,輕易不按一下快門的,及至精思細量地抓住鏡頭拍上一張,回去沖洗後才能知道結果,如果不夠滿意那就難了,時過境遷想補救已來不及了,所以老友們常常感嘆光學攝影是門充滿遺憾的藝術。
數碼攝影則不同了,影像現時儲存在機內的磁性載體上,又可以現時回放觀察,不滿意消去重來就是了,這就是數碼攝影的一大優勢。所以我現在往往是先確定一個專題,圍繞專題選定若干個場景,每個場景先圍著它轉幾圈,擬出不同角度、不同光線條件(逆光、順光、測光、補光等)下的拍攝方案,然後就毫不吝惜地猛拍一氣,有時同一角度同一方案也重複拍上好幾張,然後就停下來回放,不滿意的鏡頭當場就刪,往往十去七八,只留下兩三張做初選成果。然後再拍攝下一個場景,依此泡製,直至完成一個專題。一般來講,拍上二三百甚至四五百個鏡頭也不過就留七八十張回來。回來完後存入硬碟,再用ACDSee 放大回放,又刪去一部分。然後用ACDSee的編輯功能回放做初步圖像處理,一般一是糾正偏斜,二是必要時加以裁切以完善構圖,三是用「自動級別」功能糾正彌補個別相片曝光上的不足。經過這道工序以後的相片就可以認為是初步成品了,再拿回到ACDSee上放大回放一遍,過於平庸的再刪除一次,這樣每個專題也就不過剩下二三十張甚至十幾張了。
不要輕視對焦和測光設定這些基本操作
對焦是攝影的最基本*作,可說是沒人不會的,可是當我自檢某些相片拍得不好的原因時,有時問題偏偏就出現在對焦這個環節上。如果你用的是全自動攝影方式,請一定做好半距鎖焦,否則就可能因失焦而使主題模糊。 如果你用的是程序控制方式(program normal,半自動攝影方式的一種。它的特點是光圈和曝光時間是相機自動選定的,而測光方式、對焦方式和白平衡條件則是可以手動選定的),情況就又不同了。這個數碼攝影特有的方式和功能,光學相機是沒有的,如果你不善於利用它的特點,還像全自動攝影那樣對待它,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被它拖累了。
程序控制方式下的對焦方式通常有區域對焦、重點對焦、遠景對焦、近景微距對焦等好幾種,重點對焦時有的還可以將聚焦點改變至偏離中心的某個特定位置(相機不同會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你不能再以一成不變的簡單方式來對待複雜的功能,而要善於根據不同情況應用不同的功能。一般情況下,對焦的默認方式是重點對焦,年前我去花市拍花卉,因為跳舞蘭很小就湊得很近,但怎麼拍都不夠清晰,甚至出現失焦現象,後來才悟出是因為沒有將對焦從默認方式改為近距方式所致。又譬如拍樹蔭下的人物,你就一定要注意採用重點測光和重(單)點對焦,還要注意拍攝主題的半距鎖焦,否則你也很難拍出滿意的作品來。
曝光時力求保持相機的穩定
對於新手和老年影友來講,有時相片影像模糊並不是由於對焦不準,而是因為相機把持得不穩。一般情況下,對於新手來說,當曝光速度低於1/60秒時己有可能影響成像的清晰。對於老手,如果曝光時間長於1/30秒而無依無靠時,一樣也有可能出問題。要保持相機穩定,一是要持機姿態和力度正確,二是要按快門鍵的力度適當。要練出這個基本功看來似乎很簡單,卻非一日之功可得,人老了更可能怎麼也練不出來了。那怎麼辦呢?我有幾招笨辦法:其一最簡單,就是給身體或手找個依靠;其二,把相機皮帶掛在脖子上,把相機向前抻至皮帶拉緊,就形成了3點支撐,持相機的穩定度就大大提高了,我用這個辦法在曝光速度長至1/8秒時還拍出過不少相當清晰的相片,你也不妨試試;第三個辦法就是腳架加快門線(線控快門觸發器),不過有的相機不具備快門線介面,快門線也相當貴,相應的有效替代辦法就是利用延時功能。 如果你的相機有2秒延時功能就最好了,「腳架+2秒延時」就是最穩當而方便的辦法。沒有2秒延時功能也不要緊,就好用10秒延時,浪費點時間就是了,效果一樣好。
說到角架,我的教訓是一定要買個好點的。為了不捨得在這方面多花錢,我先後買過兩個較便宜的腳架,結果第一個腳管太單薄,一碰就顫,還容易回縮;另一個則是用久了就水平轉動不靈活。沒辦法只好又去買了第三個,最後花的錢加起來足夠買一個頂級名牌的還有餘,真是可笑。
不用和善用閃光燈
有的文章介紹說,美國的攝影記者無論什麼時候都用閃光燈,似乎閃光燈是不可缺少的,是拍好相片不可缺少的條件,可是我照貓畫虎卻屢屢失爽。仔細想想可能我是囫圇吞棗了,人家可能用的是外置大功率輔助閃光燈吧?! 以內置閃光燈而言,功率那麼有限,光照距離和範圍那麼小,要想把較大範圍內的景物都照到且光照均衡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宜於在需要突出特定主題時使用,這是我的第一點體會。第二,拿閃光燈在室內拍人物,往往影像平板,缺乏層次,或者因為光源單一而反差生硬,有時還會拍出紅眼來,對於戴眼鏡的朋友那就更難辦了,往往拍得他兩眼「銀光閃閃」,漠無表情,而令我和他都懊惱不已。
所以我自承無能,從光學攝影時代起就盡量迥避使用內置閃光燈,室內光線不足寧可使用夜景功能來提高感光功能。現在用上了400萬像素級的數碼像機,感光性能獲得了極大提高,一般光線條件下都能拍出好相片來,更是變本加厲,把「強制不閃光」優先作為室內外攝影的一種基本手段了。但是這並不說明閃光燈就沒有用了(光線太差時你當然還是非用它不可),只不過是把閃光燈的使用放到了第二位,作為一種重要的補光手段就是了。譬如說在逆光條件下或是在陰影下拍攝人物時,用閃光燈就能大大提高影像質量,有時甚至還缺它不可。在室內攝影如果光源來向太單一,造成光影畸亮畸暗時,也需要用閃光燈來補光。這一類的用處還是不少的。
當然,我非攝影大師,更非使用閃光燈高手,在這方面也可能矯枉過了正,如有不妥之處,請影友不吝指教。
揚長還要注意避短
數碼相機的攝影響應比較遲鈍,從按下快門到攝影啟動的這段時間明顯要比光學攝影長得多,所以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往往抓不住或抓不準鏡頭。相機有連拍功能的影友不妨用這個功能來彌補其不足。
要拍出好相片,首先要構圖好
關於構圖,已經有很多文章教我們如何運用黃金分割、井字格焦點等原則,用不著我這樣的眼高手低者嘵舌了。我只想著重補充一點,那就是畫國畫有一條原則:注重「留白」,也就是說不要把畫面填得太滿,這對攝影一樣有用。
對於構圖,有的朋友喜歡將相片拍得對稱性很強。對於我,除非是想突出表現攝影主體自身的對稱性,否則我寧可偏移一點角度拍攝,因為過於對稱容易給人「死板」的感覺。
線條過於橫平豎直容易流於刻板,要學會用另一組線條來打破主體線條的控制。
色彩的運用很重要,但我覺得光線明暗及其對比是影響意境的更重要的因素。
以上這些觀點本來應當用些具體的圖像來予以論證,才不至於像論禪那樣抽象,但因佔用篇幅已經太多,只好留待以後再來交流了。
善用攝影處理技術
相片拍得再好,總會有缺陷。不要緊,圖象處理軟體可以幫你忙。現代攝影技術包含數據獲取、數據(圖像)處理以及數據儲存與輸出3大基本環節。未經處理的圖像只是一個半成品,經過圖像處理並儲存或輸出(如列印或印刷)的才是成熟的最終產品。我曾見到有的攝影比賽強調要用原始拍攝相片,不允許進行圖像處理,我感到十分迷惘不解。 要知這對於使用入門級相機的影友是很不公平的,這種比賽實質上會變成變相的相機大賽,有意或無意地成為高檔相機的宣傳推銷員。 攝影作品的水平應當綜合表現在外業攝影水平和室內圖像處理水平兩個方面上。 圖像處理的首要目的是提高攝影成果的還原度,並進而提高主題的藝術表現能力,所以不應加以排斥。譬如說這次三月影賽中廣受好評的一幅作品表現了朦朧之美,我不知道這幅作品是否百分之百地真實再現了拍攝場景,但即使拍攝主體原來是清晰的,是作者用虛化(柔化)鏡頭的技巧將它表演成朦朧之美的,我想也不會有人因此去否定它的成功。同樣的,用室內圖像處理方法也可以同樣可以將攝影主體虛化或稱柔化,例如應用「濾鏡」中的「模糊」或「柔化」功能可以輕易地達到同樣效果,那又有什本質的區別而不準其入選呢?
最有名的圖像處理軟體有PHOTOSHOP和ACDSEE。ACDSEE功能簡單些,但易學易用,我用它來作相片的宏觀處理。PHOTOSHOP功能十分強大,但使用比較複雜(我也不期望能把它全部學會),我平常只用它的部分基本功能來對個別相片做細節的補充處理。
一般情況下,在外攝成果輸入電腦以後,我都會用Acdsee把所有相片「過」上一遍。包括:
糾正偏斜。本來相片有點偏斜也不影響大局,甚至會另有情趣。但是除非是有意擺成某個角度的,一般我都會把無意的偏斜糾正過來,因為它不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叫人看著「不順眼」。糾正時通常以地平線或樓房等直線景物作為基準,仰拍或俯拍時平行線條會因透視原理向某點傾斜集中,這時就以相片中線為準。
裁剪畫面,把它裁成比較滿意的構圖。一般來講,1600x1200像素已能滿足家庭應用需要了,但對於可能需要裁剪的畫面,我會提高用2240x1680的規格拍攝,裁剪後仍調整為4:3規格,以儘可能保證成像不低於1600x1200像素。
調整亮度和對比度。ACDSEE的「自動級別」功能是糾正亮度和對比度的很有效手段,尤其是低檔相機照的相片往往感光不足,使用的效果更為明顯,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試。"自動級別」後的缺點是:有時用後會出現輕微色偏。這時,包括原來就有色偏的成果,可以用「調整」項中的「紅/綠/蘭」功能來調節,提高相片的色彩還原度。
歸入「軟體」的範疇
然而物質到底是成功的保障,你技巧再高,沒有一部好相機也仍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反過來也對,「軟」「硬」件是互為補充的,不可偏缺),所以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在完成入門鍛煉之後,你還是下決心升級一台高檔點的相機吧。
「語多必失」。以眼高手低如我者本應抱殘守拙,多聽多學而少說,現在居然出來妄言一通,缺失必多,貽笑大方,敬請各位影友見諒和不吝指正,或一笑置之可也。
攝影構圖的原則:
(一)構圖必須為內容服務:
內容與形式統一。內容:思想、內涵;形式:外在表現(藝術處理)。
形是神的形象外殼(骨格、肌肉、皮膚);神是形的精神實質(靈魂)。
形隨神變,形神互依;形為神所支配、制約,又反過來影響神。
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一切藝術創作的最高準則。
(二)構圖為內容服務的四個標準:
1、鮮明地揭示主題; 2、突出地表現主體形象;3、構圖要富於表現力;4、要繼承又要創新
二、視覺的要素:形狀、光線、線條、色彩、影調、層次、質感(光、形、色、點、線、面)。
(一)形狀:
1.立體感:在平面(二維空間)上表現立體(三維空間):
①用線條表現多面性;②用光線表現不同側面的亮度(石膏像)。
2.空間感:①用線條透視表現縱深感;②用影調透視表現遠近。
3.輪廓效果:
①用背景襯托輪廓(亮襯暗景,暗襯亮景)
②用光線勾畫輪廓(輪廓光)(亮線暗景,暗線亮景)
(三)線條:
點的位置,線的分割,線條透視(現代語言),點、線、面的關係。
1.線條可以分割畫面;2.線條可以表現結構;3.線條可以現現輪廓;
4.線條可以分割畫面;5.線條可以均衡畫面;6.線條的語言(感情):
①水平線:寧靜、安祥、和平、寬廣;
②豎直線:莊嚴、穩重;
③斜線:傾倒、動感;
④粗線強、細線弱;濃線重、淡線輕;實線近、虛線遠;實線靜、虛線動;
曲線柔、直線剛;
1.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飽和度;
2.色彩與感情:紅熱烈;黃莊重、蘭安靜、白純潔、綠生命;黑沉默、灰和諧。
三、攝影作品的畫面質量
(一)反差
(二)清晰度
1.解析度;2.明銳度
(三)層次:
1.表現深度;2.表現立體;3.表明明暗;4.表現色彩;5.表現反差。
(三)質感:
不同物質表面特徵的真實感
堅硬、柔軟、彈性、沉重、輕盈、光澤、透明。
1.粗糙:磚、花崗岩、布、毛衣、皮衣、樹皮、皮膚(老人)、桔皮、牆面、土地、農田、草坪;
2.光滑:水面、油漆、金屬、瓷器、大理石、樹葉、皮膚(少女、兒童)水果、汽車、眼睛。
3.透明:水、玻璃器皿、玉器、空氣、桔肉、櫻桃、酒、飲料。
廣告攝影、人像攝影、靜物攝影都非常講究質感。
(五)影調:
1.高調:以大面積白為主調:純潔、和平、天真(少女、兒童、風光);
2.低調:以大面積黑為主調:深沉、凝重、老練(老人、男子、夜景);
3.中間調:黑、白、灰各佔有一定的比例。
反差正常、層次豐富、影調細膩、質感強烈、清晰度高是照片技術質量的五大標準。
四、攝影的透視:
(一)線條透視:(幾何透視)表現縱深感;近大遠小、會聚、滅點 。
鏡頭焦距:廣角:誇張透視效果;長焦:壓縮透視效果。
(二)影調透視:(空氣透視)表現空間:近深遠淺,近濃遠淡,近紅遠蘭。
1.有霧誇張空氣透視;2.逆光增強空氣透視。
(三)散點透視:平面結構(沒有滅點)、郎靜山風格(國畫、年畫)
五、拍攝位置的三要素:方向、高度、距離。
(一)拍攝方向(水平角度):
1.正面構圖:面對觀眾,左右對稱。
莊嚴、肅穆、穩定(白宮、天安門、天壇、金字塔)
2.側面構圖:表現某一側面、建築、人像面部輪廓、女人人體曲線。
3.斜側構圖:絕大多數構圖形式,有利於表達立體感、形狀、結構透視、活潑、有動感。
(二)拍攝高度(豎直角度):
1.平攝:接近人眼的視效果,真實感強。
人像:全身胸部; 半身:鼻子; 特寫:眼睛。
2.仰攝:表現高大建築、歌頌英雄人物、突出跳躍高度、
蘭天白雲做背景、表現胸懷(水平線在畫面下方或出畫面)。
3.俯攝:表現廣闊、深遠、浩大(加強空氣透視,線條透視)。
表現反面人物(輔以腳光)、(水平線在畫面上方或出畫面)。
(三)拍攝距離:同一鏡頭不同距離拍攝,或同一距離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可產生不同的
景別。
六、五種景別:
(一)遠景(大全景):遠距離拍攝或用超廣角鏡頭拍攝(24mm)表現廣闊景物、交待環境、製造氣氛、介紹全局、不利於表現細節。(二)全景:中遠距離拍攝或用廣角鏡頭(28-35mm)反映對象全貌、建築整體、完整形象、人物全身或數人。可表現部分環境,難於表現細節。
(三)中景:中距離拍攝,用標準鏡頭拍攝(40-58mm)表現被攝對象大部分主要特徵(人像:大半身),人物之間的關係、感情上的交流、動作上的聯繫、表達局部環境。
(四)近景:近距離拍攝,或用中長焦距鏡頭拍攝(80-135mm)重點表現人物精神面貌,不利於表現環境(人像:胸像、頭像)
(五)特寫:從更近的距離拍攝或作用長焦距鏡頭(135-200mm)表現被攝體某一局部特徵,突出表現細節(人像:頭像或眼睛)能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無法表現環境。
七、主體、陪體與環境
(一)主體、陪體與環境的關係:
1.主體:主要表現對象,調動一切手段:光線、線條、色彩、影調來突出主體,突出主題思想。
2.陪體:幫助實出主體、烘托主體,形成對比與均衡,美化畫面。
3.環境:說明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場合);刻畫人物性格、烘托內心世界(藍天、白雲、烏雲、閃電、草原、海洋、紅葉、火焰)。
(二)主體、陪體和環境的畫面配置:
1.前景:一般是陪體,有時是環境(松枝、柳條、花朵、門框、近山);
(1)美化環境;
(2)表現空間;
(3)平衡畫面;
(4)引導視線;
(5)烘托主體;
(6)產生對比;
(7)構圖形式(O、C、S、L等)
2.中景:(與景別的中景同名不同義)一般為主體及其相關部分,有時也為陪體(跑道、跨欄、跳桿、風帆、陪體的人),與主體產生對比,呼應和均衡。
3. 後景(背景):一般為環境(1)說明主體(會標、觀眾、紀念景物、旅遊景點);
(2)虛實對比(景深要小,主背分開);
(3)產生動感(追隨法:主動背靜、主靜背動);
(4)製造氣氛(浮雲、閃電、火焰);
(5)表現空間(蘭天、白雲、草原);
(6)色彩對比:使用對比色(背景大面積,氣體小面積)
八、構圖規則:
(一)多樣與統一:
不管畫面里有多少被攝體,要服從:1.突出主體;2.統一布局;3.統一走勢;4.統一節奏;5.統一色調
(二)變化與和諧:
畫面要富於變化,但要整體和諧:1.色彩和諧(近似色);2.影調和諧;3.線條和諧;4.內容和諧
(三)對比與均衡:
1.對比:對比是一切藝術作品產生強烈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1)形式的對比:
大小、黑白、遠近、高低、疏密、繁簡、虛實、動靜、濃淡、輕重、 明暗、冷暖、進退、深淺、剛柔、曲直、強弱、藏露、形狀對比、面積的對比、點、線、面的對比等;
(2)內容的對比:
新與舊、美與丑、老與少、貧與富、悲與歡、戰爭與和平、豪華與簡樸、開放與封閉、腐敗與廉政、文明與愚昧、發達與落後、開放與封閉。
(3)手法的對比:
直射光與散射光、鮮艷色與柔和色、運用對比色(補色):紅→青;綠→品;藍
2.均衡:
(1)呼應的均衡;
(2)邏輯的均衡;
(3)面積的均衡;
(4)輕重的均衡;
(5)動靜均衡;
(6)明暗的均衡;
(7)投影的均衡;
(8)點與線的均衡。
(四)黃金分割律:1:0.618=1.618:1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雕刻、繪畫的長寬比,畫面中人物的位置都符合黃金分割律。發展為九宮格法。
(五)畫面的空間分布(空白也是構圖)
1.人的前方留空白(物也有正面:桌、椅、杯、台、電器、傢具、房屋、車、船);
2.動勢方向留空間(人走、動扔跑、車行駛方向);
3.伸展方向留空間(國旗、頭巾、飄帶);4.想像的餘地(天空、白雲、空白);5.製造氣氛(大面積空白、上升、不穩定、發展);
九、十種構圖形式:
△型、S型、V型、C型、T型(十字、米字、X型、L型、Z型、O型)、橫線型、豎線型、對角型、散點型、點線型、點線面型。
△型:穩定、莊重;S型:活潑、歡快;X型:搔擾、動亂;橫線型:安定、祥和;豎線型:莊嚴、肅慕;對角型:動感、前進。
十、構圖禁忌:
(一)主體忌孤單無陪體;
(二)主體安排忌上下左右居中;
(三)水平線忌傾斜;豎直線忌歪倒;
(四)水平線、豎直線忌上下左右從正中割裂畫面;
(五)主體、陪體忌賓主不爭,喧賓奪主;
(六)人忌正面,物忌平面;
(七)人忌頭頂、背後,嘴角與背景線條重分;
(八)色彩忌雜亂;
(九)構圖忌雜亂、無章法、無統一、和諧、均衡;
(十)構圖忌雷同、抄襲。
關於構圖,大家還可以到這裡看看:[攝影構圖指南]
實用技術篇:
如何使用數碼攝像機拍攝完美夜景
一些人可能認為在弱光環境或者天黑以後拍攝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許多情況下,光的不足可以允許你創造出一個有藝術感的、彷彿浸泡在虛光里的景物。以下是關於晚上攝像的6條小提示和2條注意事項。
提示1:用廣角鏡頭底座。用鏡頭稍短的一端在微弱光線下拍攝效果較好。域的深度(即你的清晰的拍攝的數量(或深度))和比寬角度焦距更好的真切的鏡頭碎裂;當你推鏡頭時,特別是在弱光中,要想將光線完全集中於你拍攝的物體是很困難的。比較好的做法是保持寬度並且移近你的攝像機。你可以節省2或3f的停頓從而獲得增加並獲得更清楚,更少粗紋的影像。
提示2:避免移動。同樣的原因,避免移動你也可以做好。當你通過推鏡頭增加焦距時,你實際上大大減少了進入相機的光的數量。與其靠前推鏡頭,不如維持寬的焦距並推近你的照相機靠近物體。
提示3:手動調焦。自動調焦鏡頭在黑暗中拍攝時容易出錯,這樣一來你的照相機的自動聚集的功能失靈,只能依靠手動調焦。你通常會推進鏡頭,在物體上找到焦點,然後拉鏡頭到你想得到的取景上(在這個裡,假設最寬的角度焦距是可能的)開始你的拍攝。
提示4:創造光池。使全部夜景變亮也許困難,但是我們也不需要這樣。不必變亮全部景色,但你可以將光聚集到一個小範圍內從而得到良好的拍攝效果。這高度戲劇性的技術能為你的拍攝對象提供特別的環境,使它能自由進出這個環境;並且能安排一個更大的拍攝以為拍攝和行與行之間的傳遞提供一個戰略性的區域。當創造光池時,要注意明亮區域和黑暗的區域之間的對比,並且使用這附加的對比提高你的拍攝質量。注意不要湮沒拍攝範圍周圍的任何光亮,但是盡量使你創造的光池的水平與其他光區的一般水平想適應。這樣,你就可以突出你所拍攝的物體但同時也使背景可見。
一個顯著的主光,也許沒有補光或北京輪廓光,將創造出十分戲劇性的拍攝,但是它可以創造出很多對比。在你的光池中加上擴散效果將在某中程度上散布了這個光池,但是減少了對比並且你將有更多機會匹配四周的光的水平。你可能也想要將光反射出去。
在有些情況下,你可能想要完全拋棄背景,將你的相片設置得比光池稍寬,這樣其邊緣就溶進了黑色的背景里。
提示5:匹配四周的來源。凝膠體是一種奇妙的方法,它能使你的光具有一個特別的屬性從而能夠更符合你想要創造的那種環境和感覺。不管你是要模擬街燈的冰藍色的光池,還是窗戶里橘黃色溫暖的燈光,或者是汽車前等的白色強光,你都可以通過凝膠體的混合來達到這樣的效果。
提示6:實體論。當在弱光中拍攝時,你的圖片的質量也許不如你理想中那樣完美,但請記住戲劇效果的提升遠遠超過了質量上的損失。而且,被拍攝的時間和主題本身才是最主要的,錄音和實際的視頻質量並不能產生多大的影響。
提醒1:閃光燈的好與壞。你也許覺得照相機頂部的閃光燈是你在黑暗中進行拍攝需要的全部裝備。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儀器在同一個電池上運作,發揮作為你的照相機的功能;它們通常沒有足夠的力量作到夜間拍攝和做一些幾英尺外值得注意的任何東西。無論如何,當用於與其他燈的連接時,或者你拍攝的是一場採訪時,它是很有用的
對於新聞類型的採訪,你的攝象機燈足夠照明。被攝的人離攝象機很近,而且沒有特定安排的情節。由於這類光可能相當強烈,事先應將一小片漫射材料置於燈前。
記住,攝象機燈是攝像機的一部分並且隨攝像機一起移動。這使得它在拍攝中起不到多大作用。還要記住,這燈比攝象機本身更耗電。
提醒2:鏡頭閃光。注意,當一些游移光在鏡頭中存在並發生作用,鏡頭在夜間容易折光,有時會達不到期望的效果。通常你可以通過移動你的固定照明器材(背景輪廓光通常是罪魁禍首),或者在你的攝像機上面蓋一個鏡頭遮光罩來遮蔽鏡頭,這樣就可以將這類折光減到最小。
提醒3:為了得到的付出。如果你有一部高檔攝象機,它可以通過電子增益,大大提高微弱電信號的轉換率,可以使得光電轉換效率提高几倍(三倍以上),這樣就可以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攝影。但是有一個負面影響就是顆粒。
隨著增益的增長(增長3分貝等於一光圈係數),這樣就會形成顆粒。這一影響在9分貝以上的水平表現得十分很明顯,但是有時它意味著有圖像和沒圖像的差別。這些顆粒能被有時可以用來提升畫面的感覺,但是這種方法要少用,因為這種效果通常是非常柔和,有時在焦距之外。
當一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夜間拍攝通常發生在這個時候),你會知道在弱光中拍攝相當有益。當然,當你看到這樣一組畫面:詩人在燭光中伴著合唱和舞蹈朗誦詩歌的時候,在黑暗中看得並不清楚,你會知道,真正創造出這樣美麗的畫面的是你所看不見的。
http://life.sz.net.cn/2003-10-15/nw2003101500294.shtml
鏡頭焦距越長,物體在底片上的成像面積就越大,反之,物體的成像就越小。因此攝影者在拍攝日出日落時候常常不由自主地選擇長焦鏡頭,認為只有長焦鏡頭才是表現日出場景的最好器材。確實,表現日出的磅礴氣勢,採用長焦鏡頭是理想的選擇,問題是焦距越長的鏡頭其視角也就越窄,畫面中容納的內容也有限,這是一對矛盾。
在一般情況下,攝影者主要還是拍攝日出日落時特定的氛圍和景觀,如果一味追求太陽成像大,那隻能夠拍攝到取景範圍中一個很小的視角。儘管太陽在底片中成像大有其好處,可是除了某些特定畫面以外,多數還是需要反映天空外的其他陪襯物,比如雲彩、高山、河流、樹木、建築、人物、漁舟、蘆葦、毛竹等,沒有這些景物作為陪襯和烘托,僅僅拍攝一個大大的太陽,除作為素材片或者科研資料以外,很難達到很高的審美價值,所以要根據具體的拍攝需要來使用鏡頭。
使用廣角鏡頭有其優勢,比如說要反映旭日映照下的天空,拍攝多雲時天空雲霞的壯觀魅力,這就需要開闊的視野,顯然應該選擇廣角鏡頭甚至超廣角鏡頭,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日落日出場景並不是僅僅只拍攝太陽本身而已,而是拍攝日出時特有的山山水水,太陽僅僅是畫面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已,必須靈活處理才是上策,切不可將思維模式定在選用長焦鏡頭上。使用標準鏡頭也有其優勢,因為標準鏡頭的視角與人眼睛的視角比較接近,容易拍攝出透視關係比較正常的照片,而且在拍攝時間緊急的情況下,移動相機利用前景等也便於攝影者把握構圖效果。使用長焦鏡頭則由於視角小,特別適合拍攝太陽本身沒有什麼亮度的場景,可以在一個相對比較小的範圍內準確測光確定曝光量。它適合拍攝構圖集中,畫面緊湊,或者說作為陪襯的景物在比較遠的環境下使用,以便發揮長焦鏡頭所特有的透視壓縮效果。我們在電視中或者攝影報刊中經常看到的遠處紅日中映襯著鳥巢的照片都是用焦距至少300mm以上的鏡頭拍攝,一般攝影者手中常用的200mm鏡頭如果加用增距鏡的話,可以具有相同的效果。
除了表現一些特定場景需要使用長焦鏡頭外,在更多的情況下不需要長焦鏡頭。所以一些有經驗的攝影者甚至專門使用廣角鏡頭甚至魚眼鏡頭拍攝日出日落的照片,同樣獲得非常出色的效果。對一般攝影者或者初學者來說,由於沒有更多的鏡頭可供選擇,主要靠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前景,把握好色彩關係,隨便使用什麼鏡頭,就是使用傻瓜相機同樣有可能拍攝到不錯的照片。有條件的話準備一隻28-85mm和80-200mm的變焦鏡頭就足以應付了。實際上,拍攝日出日落是一項艱苦的活動,常常要爬高山或者趕路,沉重的器材反而會是一個不小的負擔,未必有利於創作。(
http://life.sz.net.cn/2004-06-30/nw2004063000247.shtml
化平淡為神奇的剪影攝影
作者: 時間: 2004年5月17日 15:04:48 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這張圖片是再常見不過的了,在作者家中陽台上拍攝,前方工地在日落前晚霞的映照下呈現出特有的美感,但如果使用平白的寫實手法拍攝,照片就不能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因為周圍雜亂的背景和陽台與工地間眾多的居民樓都會破壞美感,剪影拍攝手法在這個時候就收到很好的效果。這種技巧,大多用於一些建築物、工地、或者一些有動作的人物,使主體變成漆黑的剪影,使作品更有「魅力」。
那麼,如何才能拍出效果不錯的剪影照片呢?
1.充分展現剪影主體的形體特徵,將形體與背景生動地融合在一起;可以說,形體是語言,背景是語調,而這種語言又是無聲勝有聲,任憑自己去揣摩去體會。這也就是剪影照片的妙處所在。由於在剪影照片中,主體基本沒有色彩和細節顯示,所以對主體的形體特徵要求就很高。這就需要作者基於後期表現的效果來仔細選擇拍攝角度和主體形態,充分展示主體的外形特徵,力求美感和生動性。
2.剪影照片的獲得充分利用了主體與背景受光的差異。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利用日出日落時的逆光,因為這時的光線最柔和,提前選好位置和角度,等待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或落下地平線,由紅變橙黃色,或由橙黃色變紅時,看上去又不刺眼時,是拍攝的最好時機,一般只有十分鐘左右的寶貴時間,千萬不要錯過;另外也可以利用室內和室外人工造成的受光差異或天空和水面的自然強反射,只要我們多注意觀察,就可以發現很多值得拍攝的題材!
3.曝光要遵循寧可欠曝而不過曝的原則,依據背景進行曝光測定,只有這樣才能使主體曝光嚴重不足,形成強烈的剪影。
4.具體操作以拍攝這張照片為例:首先將相機的測光模式切換到「點測光」;然後把測光點選在建築物右側的晚霞光亮部分進行測光,按相機的AELock鈕,將曝光值鎖定(沒有AE曝光鎖定功能的相機,可半按住快門鍵以鎖定);最後重新調整構圖,以剛才的曝光組合,進行拍攝,這樣就可以拍出完美的剪影效果。
忽略掉煩瑣的細節,再平常的景物看上去也會充滿新鮮感。看看圖片中的晚霞和夜空,是否有一種別樣的感動?
http://life.sz.net.cn/2004-05-17/nw2004051700344.shtml
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謂:「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唐代文人李白詩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歷代文人墨客膾炙人口的詠荷名句,加上我國南方人民有「觀蓮節」,北方有戴「金蓮花」等習俗,以及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的大型舞蹈「碧水風荷」也以荷花為題材......,充分說明荷花在我國人民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是驅使我選擇荷花題材創作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自己拍攝荷花的實踐,談幾點體會,與影友切磋。
器材的選擇
拍攝荷花,大都在野外,因而以使用輕便靈活的135單反相機為佳;由於荷花攝影要求清晰度高,因此三腳架是必備的攝影輔助工具,而且,附加鏡也是必要的,例如偏振鏡對色彩,層次,質感的表現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於照相機的鏡頭,一般離荷花主體較近時,標準鏡用得多,它具有清晰度高,空間透視強,平,俯,仰各種角度變化較為靈活的功能;當然,中,長焦鏡頭就用得更多了,因為它可以攝影略遠或較遠的一兩朵荷花的特寫。所以,我偏愛135毫米的定焦鏡頭。它不但結像好,使用也方便,拍攝兩米遠近的荷花,可形成強烈的親近感,真是賞不盡的荷姿,聞不完的荷香,最能成功地表現此景此情,最能把主體形象突出地展示在畫面中。
光線的運用
早晨光色調效果明朗,光比大,方向性強,物象受光面呈金黃色,那時,荷花雨露滋潤,在太陽的照耀下閃爍著無窮的色彩意蘊,顯格外朝氣蓬勃,富有生命力,可謂是拍荷花的黃金時間。九時後的光線,對物態的描繪接近人們通常的視覺習慣。中午的光線,色溫,光照的熱度都增高,荷花及綠葉開始萎縮,不能表現富有生氣的荷姿。傍晚的光線,夕陽斜射荷花色彩更加濃郁,深厚,含苞待放的荷花妖媚,溫順,嫻靜,顯得格外富有詩意。拍攝荷花,不管是寫實還是寫意的表現,都必須重視立體感,質感,空間感等畫面效果,由於順光時對主體與背景的分離不明顯,光線平鋪直敘,單調,因此不宜採用,而應採用前側光,側射光,側逆光甚至逆光,以期有效表現荷花的還原較為正常,影像層次豐富,光影效果較為強烈。
畫面的處理
荷花攝影的創作特點是對同一素材要表現出不同內容和形式的作品,亦就是說,須通過不同的角度,光線色彩,不同的審美感去表現同一題材,創造出不同的藝術形象。因此,荷花攝影創作要避免雷同,首先是主體形象的表現要有區別,要體現「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也是荷花攝影創作審美意識和藝術技巧的體現。拍攝荷花應該盡量利用自然環境作背景,例如仰拍以蔚藍的天空作背景,俯拍以水光倒影作背景,或以荷葉作背景,這可顯其自然的韻致。但若遇到雜亂的背景,而以不能避免的情況下,可選擇逆光角度暗化背景,或利用景深控制虛化背景,或加用人工背景,甚至通過暗房加工來處理背景,達到預期效果。
http://life.sz.net.cn/2004-06-17/nw2004061700268.shtml
使用數碼相機也要注意曝光補償的運用
數碼相機使用方便,在拍攝後通過回放就可以立即知道實際拍攝效果,再加上後期可在電腦中調整反差顏色等,因此有不少攝影者在實踐中對曝光的準確性不十分注意,其實使用數碼相機對曝光要求同樣非常高,在拍攝實踐中特別要重視對「曝光補償」的運用,在拍攝一些比較特殊的對象時,更要運用自己在傳統攝影中積累的經驗,充分利用曝光補償來滿足特定情況下的曝光需要,確保得到曝光準確的照片。
1、為什麼要作曝光補償
數碼相機的測光曝光系統和傳統相機一樣,在處理圖像時,有個很基本的準則,就是將所有被攝對象都按照18%的中性灰亮度來還原,所以在相機的感光系統看,無論對象原來亮度如何,最後都應以中等亮度的影調展示。所以在實際拍攝時,仍然需要攝影者根據拍攝現場的複雜情況作出相應判斷,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獲得理想的密度和色彩還原。
一般攜帶型數碼相機大都有正負2檔曝光補償,利用它們可以應付大多數複雜情況下的拍攝需要。至於一些高級的單鏡頭反光數碼相機,曝光補償甚至達到正負5檔,可以滿足極其複雜照明環境下的拍攝需要。數碼相機的設計和生產商之所以要對相機作如此的設計處理,其行為本身就足以說明曝光補償對照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技術要點。在一般情況下,是否需要運用曝光補償,攝影者主要需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2、被攝對象亮度比較高時需作曝光正補償
比如說在拍攝風光照時,要是藍天白雲等淺色調內容佔了較大面積時,就要考慮適當增加曝光量,順光至少增加半檔,側光加一檔左右。如果是逆光,就要針對太陽的位置高低來處理,同時看你表現什麼內容,通常你想將畫面中的細節也能相應表現的話,就要適當增加1.5-2檔左右曝光量,太陽越處於畫面中心,就越要適當增加曝光量(當然也應注意避開有強烈光線的太陽,防止相機圖像感應器受到損害。如沒有發出強光的太陽,如霧氣中的紅日,朝日夕陽等,因為它們亮度低,完全不會對測光造成影響,則不必考慮曝光補償問題)。
此外在拍攝雪景、霧景等特定內容時,都要根據表現對象最後需以高調形式來顯示的特點,酌情作曝光補償。一般拍攝雪景最好補償1檔到1 檔半曝光量,不然你最後得到的雪不是白色,而有可能因曝光不足而成為灰色;拍攝霧景最好補償半檔到1檔曝光量,不然你得到的霧景影調偏暗,接近夜景一般,顯然不理想。附圖《霧中輕筏》就是霧氣中拍攝的效果,拍攝時候作了約0.5檔曝光正補償,基本上將拍攝時的亮度感覺反映出來了。
還有像拍攝白色的舞台,成群穿白色服裝的人,醫院或者環境亮度很高的實驗室,大面積以天空為背景的飛機等比較特別的對象時,都要根據主體與背景的關係作適當的曝光正補償。
3、被攝對象亮度較低需作曝光負補償
在處理亮度高的拍攝對象時需要作曝光正補償,主要是為了防止相機將畫面自動處理為曝光不足。同樣的道理,拍攝深色調對象,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免出現曝光過度。
比較典型的是在拍攝城市夜景時,除了畫面中建築、街道或其他亮度較高的內容佔據畫面主要面積外,要防止曝光過度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個是使用點測光來對主要表現對象測光曝光;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利用曝光補償來適當減少曝光量。一般在拍攝的畫面中(尤其是畫面中間測光敏感部位)佔據大面積天空時,往往需要減少2檔甚至更多的曝光量。附圖《東方明珠電視塔夜景》在拍攝時作了負1.7檔的曝光補償,所以畫面的影調比較理想,不然將嚴重曝光過度。
除了拍攝夜景,在拍攝其他風光類題材,如夏季濃密的樹陰,逆光狀態下的山脈等都要適當藉助利用曝光負補償來減少曝光量。還有拍攝身穿黑色服裝的人物,拍攝深色調的紡織品等,都需減少曝光量才有可能獲得正常的影調還原。因為數碼相機也是通過測量被攝對象反射光來決定曝光量,在處理明顯亮度偏低的對象時攝影者如果不作相應曝光負補償,最後得到的將是中性灰影調。很顯然,將明顯為黑色或者深色調的對象最後轉化為中性灰為主調的畫面是很難令人接受的。
4、被攝對象與背景關係複雜時需靈活處理
這主要有兩種情況:A.背景亮度高,主體亮度低,需作曝光正補償。這種情況在拍攝會議人物時常常會出現,有時候人物坐在窗前,而窗子的背後有陽光射入,背景顯得比較亮而人物則明顯偏暗,這時如不採用閃光燈作補光,就需作曝光正補償,一般經過1檔左右的曝光正補償,人物的臉部層次就會明顯改善。還有在拍攝逆光人像時,如果背景包括大面積的天空、水面等亮度較高對象時,也要通過正補償或者採用其他輔助光等形式來改善反差,不然就會影響到主體人物的反映。即使後期通過圖像處理軟體來提亮人物,也會因噪點明顯而影響照片質量。
B.背景亮度低,主體亮度高,需作曝光負補償。這種情況在舞台攝影中常常遇到,一般在舞台上一個或者少量演員演出時,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常常會利用一兩個追光燈照在人物上,這時舞台上其他背景因為沒有直接受到光線照射,幾乎呈現為黑色,所以兩者反差極大,除非表演者恰好位於畫面中心位置而你又採用了點測光模式,不然務必作曝光負補償,否則很容易出現曝光過度。
5、借鑒黑白攝影經驗來控制影調亮度
就確定曝光補償的具體範圍而言,如果攝影者有比較豐富的黑白攝影經驗,在進行曝光補償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因為黑白攝影主要由黑白灰三個色階展現。一般來說,只要畫面上大部分內容後期會轉換為中性灰影調的,可按照正常曝光;後期大都轉化成黑色為主調的,需要負補償曝光量1檔以上;後期大都轉化為白色或接近白色的,就需作正補償曝光量1檔以上。
在很複雜的拍攝條件下,能否分辨和確定哪些對象在拍攝時需要作曝光補償,是考驗攝影者拍攝技術的關鍵時刻。要檢驗攝影者對曝光量的確認是否得當,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則,就是按照適當曝光補償的原則處理後,也就是說用相機測反射光所得到的曝光指示再加上攝影者自己認定的適量曝光補償後獲得的曝光參數應和用獨立測光表(測量入射光為主,不受被攝對象反光率影響)測到的曝光指示相同,按照這樣的方式來處理曝光,即使是拍攝要求很嚴格的彩色反轉片,也能得到很準確的曝光,因此該方法對於數碼攝影而言同樣有效。
6、不宜完全寄希望於圖像軟體作後期處理
如果你對自己拍攝圖像質量有一定要求的話,首先應該考慮在拍攝時就做到曝光準確,恰當利用曝光補償功能來比較準確地反映被攝對象的原貌。因為即使是數碼圖像後期可以修改亮度、反差,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有曝光準確的圖像才便於修改,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圖像質量,在必要的後期處理時才會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因此攝影者要重視前期的拍攝,千萬不要因為「數碼圖像在後期可以修改」的因素而忽視了對曝光補償的應用。
當然,要是拍攝的是比較重要,自己對曝光也確實難以把握的內容時,還可將相機調節到「包圍曝光」模式,多拍攝幾張後作比較以積累經驗,這樣更有把握得到真正意義上曝光準確的數碼圖像,後期輸出也將得到更高質量的照片。
總之,在拍攝亮度比較特殊的對象時,數碼相機的使用者最好借鑒傳統攝影經驗,以便憑經驗和憑自己對主題表現的理解,對曝光參數作相應補償調整。充分利用曝光補償功能將大大有利於獲得高質量的原始數碼圖像,這對於後期更好地發揮素材的作用將大有裨益。
全景照片的拍攝
在製作全景照片前,我們當然需要先期拍攝一些照片。拍攝這些照片的方法和拍攝普通照片的方法稍微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不要用數碼相機的廣角端進行拍攝。這是因為廣角端的照片通常都有比較嚴重的桶形變形,這樣的照片在拼接時會遇到比較大的麻煩。另外,如果選用的焦距過大,會導致拍攝的照片數量增加(拍攝的視角小了的緣故)。這樣也會因為照片過多而使得拼縫顯現出來,因此一般使用50毫米左右的焦距比較合適。
2. 拍照片的時候盡量用M檔(手動曝光檔)。這樣可以保證每張照片的曝光參數相同,否則拼出來的照片容易因為照片的曝光情況不同而看到拼縫。我們可以對著所拍攝的中心也就是全景照片的中心位置進行測光,可以使用矩陣測光或者平均測光方式,然後記住快門和光圈的數值並在M檔里設定。如果你的機器沒有M檔,那麼我們也可以使用AE曝光鎖定來鎖定曝光值,使得拍攝出的照片曝光情況基本一致。
3. 對拍攝的照片,上下都要留出比平常拍攝時更多的空間,因為最後完成的全景照片肯定是要剪裁的,留出這些空間就是為了避免剪到主體。
4. 照片的左右需要留出一定的重疊處。全景軟體就是靠這些重疊的地方來自動拼接照片的,一般來說,重疊處應該占照片的10%~15%,別太少,也別太多。太少了軟體就不能進行自動拼接了,如果太多,容易看出破綻。還有拼縫的地方盡量不要光是樹木、車子和人等移動的物體。
5. 如果有三腳架那更好,很多三腳架是可以做水平轉動的,用起來會更加方便。如果沒有三角架, 我們也可以手持拍攝,平移相機或水平轉動都可以,但是要注意拍攝時照片的高度和角度應該一致。
人像攝影專題:
人像攝影技巧:
攝影界似乎比其他任何藝術團體更具有「上進心」,很多攝影者在學習了攝影不久,就一個心思想得獎、想出名,但藝術眼光的匱乏不可能讓這些攝影者找到更多的戲劇性情景,於是擺拍成了最佳的選擇。許多地方的攝影協會把擺拍作為進行攝影創作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理論界也公然宣稱,攝影必需要有「構思」,他們所謂的「構思」就是事先設計好畫面和情景,進行「邊導邊拍」。有些影友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走走拍拍,不求出名,不求得獎,只求用鏡頭記錄自然,感受自然,有人就貶之為「浮光掠影」,「沒有深度」。 其實,攝影本身的目的不外乎兩類,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真實記錄,二是對美 好事物的刻劃和再創作。比如新聞攝影用來記錄歷史,當然要絕對忠實於歷史,而像大躍進時期的一些擺拍的新聞攝影作品,簡直就是對歷史的嘲弄。又如,民俗攝影,是對民俗民風的真實記錄,而攝影者如果為了所謂的藝術創作,而自任導演,演出一場場假戲真做的鬧劇,那就是對藝術的最大侮辱。不幸的是,這樣的鬧劇正每天在攝影界上演。 二、表現手法粗陋,思維簡單,缺乏想像力。很多影友並沒有真正理解擺拍的優勢所在,一味的為攝影而攝影,為擺拍而擺拍。所拍攝的作品既可以由現實生活中抓拍得到,又並不比抓拍得到的作品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和動態效果。他們的表現手法也極為簡單化,他們的邏輯總是這麼簡單:凡是婚紗就是美麗,凡是貧窮就是古樸,凡是怪異就是創新;拍**流水,就必需有姑娘陽傘,拍田園風光,就必需有黃牛老農;他們為了拍雲霧,可以放火熏煙,為了拍民俗可以喬裝打扮。當然還聽說為了拍葬禮,還有讓死人再葬一次的。那就是道德問題了,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很多影友缺乏生活積澱,所拍攝的作品不符合生活實際,而自己還自鳴得意。 三、摹仿成風,摹仿之作大有用武之地。 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的幾本主要攝影雜誌上,在各種各樣的影賽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熱門,就滿目的山區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紗熱門,就到處是手捧婚紗照騎著摩托兜風。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噴嚏,我也拍噴嚏。本來摹仿並不是擺拍的過錯,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於擺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擺拍這種創作形式又特別適合於去摹仿,再加上擺拍作品又大有市場。所以摹仿者樂此不疲。這樣看來,有時摹仿甚至是擺拍的副產品了。如果要我把拍攝時的那種感覺用筆寫下來,我真有些無能為力,因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間即逝的感覺而已。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夢想用相機變為現實。 我喜歡夢想,所以我拍照時總愛跟模特說一種故事或氣氛,這種氣氛也許來自我的經歷,我的夢想,我看到過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說我的照片太注重個人色彩,甚至於有些過於灰暗。 我喜歡新奇的東西,所以每次拍完一組照片,我都會問自己:下一組照片是什麼?答案是:不重複自己更不能重複別人。為了不重複自己,我都要去想像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景.記得在拍攝一組具有文革時期氣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翻拍了一天的舊圖片,尋找想要的感覺.在拍攝另一組"追蹤"題材的照片時,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開往長城的列車.去尋找想像中的小站台。我喜歡那些有想像力的融有攝影師個人情感的圖片,我不去強調圖片的影像到底有多麼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構圖,我只想著這張圖片不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影像。一張圖片是否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是我衡量它的好與壞的標準。在拍照當中不存在任何規則,可以想得簡單卻拍出複雜的片子,也可以想像得複雜拍出的片子卻很簡單,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動觀眾的片子。照片把本來屬於生活的片刻給定義下來.表達出拍攝者自己的思想、感覺。創造力在哪裡產生呢?這個話題可能已有人寫了跟河一樣多的文字.我認為每一個人的腦子都像一個倉庫.保存有你所有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以及後來跟個人經驗混在一起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這種記憶。如果不是商業用途.我都會選擇135相機去拍攝,我不想讓相機阻礙我的思維發展.所以我的相機一般都設定在光圈優先.另加一隻閃光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攝影技術不重要。 我很慶幸能有大部分的時間讓我自由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卻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過去的影子.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有前輩增留下一句格言:「藝有法,藝物無定法」。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逆光情況下的人像攝影技巧
逆光拍攝是攝影用光中的一種手段。廣義上的逆光應包括全逆光和側逆光兩種。它的基本特徵是:從光位看,全逆光是對著相機,從被攝體的背面照射過來的光,也稱「背光」;側逆光是從相機左、右135°的後側面射向被攝體的光,逆光拍攝是攝影用光中的一種手段。廣義上的逆光應包括全逆光和側逆光兩種。它的基本特徵是:從光位看,全逆光是對著相機,從被攝體的背面照射過來的光,也稱「背光」;側逆光是從相機左、右135°的後側面射向被攝體的光,被攝體的受光面佔1/3,背光面佔2/3。從光比看,被攝體和背景處在暗處或2/3面積在暗處,因此明與暗的光比大,反差強烈。從光效看,逆光對不透明物體產生輪廓光;對透明或半透明物體產生透射光;對液體或水面產生閃爍光。如果我們能將逆光攝影的手段運用得當,對增強攝影創作的藝術效果無疑是很有價值的。在逆光的場景下,人物的髮絲會更明顯、更漂亮,身體的邊緣線也會呈現出來,整個人物會變的更立體。這也就是在攝影領域中,許多人喜歡逆光進行拍攝的一個重要原因。以下,我們再針對逆光的拍攝,做一個整理及說明:以拍攝人像為例,太陽(或光線)在人像的後方,整個場景的光線分布,人像的臉部、正面,會呈現相對較暗的情況,這便是所謂的「逆光拍攝」。大部份的相機會預設以全部的取景畫面做為測光的依據,由於逆光環境,人像的後方光線已相對較強,在平均計算之後,相機便會認為人像的正面之陰暗情況是正常的,這也就是逆光環境,會拍出『大黑臉』的原因。
解決方案
1. 我們可以使用「曝光補償」的觀念,來處理「逆光的攝影」,也就是增加曝光量來讓臉部更亮一些,但是這種方法,會提升整張相片的亮度,所以不但臉部變得亮一些,背景也會跟著變亮,而導致背景的細節有所喪失。
2. 比較好的方法,是使用反光板,將光線反射在人物的臉部。例如下圖,由於光線從模特兒的後面射入,我們在模特兒的前面以反光板,將光線反射在人物的臉部。便可以輕易地達成臉部的光線,為正常的曝光情況。
反光板的選擇
在艷陽下,可以使用白色的反光板,以求光線的柔和,在陰天,則可使用銀色或金黃色的反光板,以求反射更多的光線。事實上,你也可以自制反光板,利用保麗龍板,銀色的紙,剪貼成自製的反光板。
逆光的攝影是一常用的手法,妥善地應用反光板或其它的補光器材,會讓拍攝結果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旅遊人像攝影技巧
隨著數碼相機的普及,相信外出旅遊的遊客們已經沒有幾個不帶相機出門的了。所以旅遊攝影就變成黃金周中最普遍的攝影主題,而在旅遊攝影中,對人像的拍攝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畢竟誰都想在美麗的風景之中留下自己的回憶。
根據拍攝目的的不同,我們可以將旅遊人像攝影分為兩類,一類是旅遊紀念性質的「到此一游」式的拍攝;另外一類是利用景物來襯托主題人物的藝術人像拍攝。對於大部分旅遊者來說,他們的旅遊人像攝影一般都屬於紀念性質的「到此一游」類型。雖然說拍攝「到此一游」類型的照片顯得非常簡單,在風景中只要人往相機前面一站,按下快門就可以了,但是要拍出好的「到此一游」類的旅遊紀念照也是有所講究的。
先來看看器材的選擇,對於在國慶節外出旅遊的遊客來說,大部分遊客使用的都是攜帶型小相機,這樣的器材小巧輕盈,隨身攜帶在身邊也不會對行李增加多少重量。所以對於非專業或者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一部帶有手動功能的攜帶型數碼相機已經足夠,不過由於旅遊的時候相機使用頻率比較高,所以就要求相機電池的持久性和相機耐用性要好一點。否則到了景點興緻勃勃想攝影留念的時候相機突然沒電了或者發生故障了,那真是一件既掃興又遺憾的事情。所以,最好的拍攝「到此一游」類型旅遊紀念照的相機應該是外形小巧、電量持久、質量穩定、並且帶有三腳架插口以及一定的手動功能(或者豐富的場景模式)的數碼相機,還有,別忘了帶上一張大容量的存儲卡或者數碼伴侶。由於考慮到自拍或者合影,所以建議在出去旅行的時候最好帶上一枝輕便的小三腳架——如果你的行李不算很重的話,如果沒有帶上三腳架而且又是一個人旅行的話,拍攝到此一游紀念照片的時候就不得不麻煩他人了。
ok!收拾好器材,來到迷人的景點之前怎麼拍攝紀念照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往相機前面一站就喀嚓 ——不過,想出比較好的旅遊紀念照片的話還是需要講究一下技巧的:
1、我應該在哪裡拍?
這個問題也就是選景的問題,一般來說所選的景色都是當地最典型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物,我們每到一處旅遊,當地總有一個或幾個標誌性的風景點,這是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比如到北京有長城、天安門、白塔和天壇等;到杭州有西湖保椒塔、三潭印月、六和塔和小瀛洲等;到上海有東方明珠塔、南京路、外灘和豫園湖心亭等;到南京有中山陵、秦淮河、玄武湖等…… 即使是一些小城市,或小的旅遊點,也有它「獨一無二」的風景特色,這就要求攝影者把被攝對象安排在這種獨特風景點中。作為「到此一游」 類型的照片來說,如果選擇的景點不是當地有特色的景物的話,那根本就體現不出來你已經到「此」游過了。當然!除了名勝古迹值得留影外,新到一地的車站、碼頭、機場;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內外景等都值得拍攝。對於具有當地特色的景緻,哪怕並不十分「上鏡」,也是值得留影紀念的。
2、我該往右一點,左一點?什麼?向前跨一步?
這個問題也就是關於人物和景物進行構圖搭配的問題。見過不少「到此一游」的照片,片中人物站的位置都不是很合適,這裡的關鍵是人物的位置安排必須恰當。一些照片為了突出人物,卻想不到正是因為人物所在的位置正好把風景中最有特色的東西給遮擋住了;有一些照片過於強調風景,被拍攝者和景物靠得太近而離相機鏡頭太遠,如果這是正好是使用廣角進行拍攝得話,最後出來的照片要用放大鏡才能找得到照片的主角人物。所以在拍攝人景結合的照片中,被拍攝者所站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攝旅遊紀念照片是通過照相機鏡頭來取景的,標準鏡頭的視角如同人的眼睛視角一樣,其透視比例關係最簡單的一點是近大遠小。也就是說,靠近鏡頭距離的成像大,而遠離鏡頭距離的成像小。如何根據這一原理安排人與景的比例,是攝影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風景紀念照的主體是人,景點只能作為背景,但這背景不是一般的襯托,因為是「典型的而有意義的」背景,要保持它的完整性。景點和人的一般比例關係應掌握以下幾點:景點占畫面約三分之二,而人物占回面約三分之一。人的位置通常安排在畫面中央,也可安排在左側的三分之一處,或右側的三分之一處,具體視畫面構圖完整和構圖均衡而定。
3、你的笑臉那麼可愛,為什麼不笑一個看看?
找到了好的景點,主角也站在了合適的位置,但是她一副僵硬的表情怎麼辦?又不是拍標準照。如果被拍攝者的鏡頭感不是很好的話,這時拍攝者就要讓被拍攝者充分放鬆,這時候講一個笑話,或者做一個好笑的動作都可以讓對方的表情得到充分的放鬆。
比較好的辦法,是根據天然風景和名勝古迹的各自特點,讓置身畫面中的人物全神貫注地領略風光,攝影者選擇適當角度和時機,迅速按下快門,把人物的感情和神態充分表現在畫面上,這樣的紀念照片意義就大了。由於天然風景寬廣浩大,名勝古迹的每個細部也並不一定都需要進入畫面,拍攝時應當選拍一些典型的細節或局部,使之更富有藝術的魅力。雖然這樣的擺拍是旅遊攝影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不過只要姿勢擺得有特色,無論是單人還是集體照,都會顯得很有特色並有紀念價值的。
4、擺拍?還是抓拍?
擺拍,是旅遊攝影用得最多的表現手法。全家出遊或者三朋四友集體留念,總愛整齊地排成一行或數行。 「到此一游」的紀念照,也大多是先選好背景景物,再將人物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上進行拍攝。這種用擺布的手法拍攝的「保險」的留念照,雖然無可厚非,有時甚至是必 要的,但比起那些在人們行進的過程中, 三三兩兩、各有姿勢、互相交談時抓拍的照片來,卻不免顯得單調呆板一些。旅遊是一種極富樂趣的觀光娛樂活動, 旅遊攝影是旅遊活動的忠實記錄。因此,畫面是否生動自然,有無濃厚的生活氣息, 往往是一幅旅遊照片成敗的關鍵。
在旅遊攝影中,除了用擺布的手法拍一些「到此一游」的紀念照外,還不妨採用抓拍的手法,不加干涉 地拍攝一些諸如行路、做飯、 營地、野餐、篝火、娛樂、 爬山、涉水、交談、記日記、游泳、遊戲、晚會,以及互相幫助等獨特生動的旅遊生活場面,反映豐富多彩的旅遊生活。其實,一幅在技術上雖有缺陷,但畫面比較活潑的照片,比技術上無大毛病卻過於呆板的照片更加受人歡迎。因為這種照片,即使經過若干年,仍能幫助你回憶起影中人的音容笑貌,喚起你對昔日美好的旅遊生活的記憶。
5、糟糕,怎麼把人照得這麼暗?
「攝影是用光作畫」,離開了光就談不上攝影。旅遊一般都在白天,旅遊攝影大多靠太陽光。但是陽光的光照也會因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即使一天之中,太陽光也會有變化——有方位、強弱和色溫的變化。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傍晚太陽自西邊落下,根據太陽運行的路線,我們把太陽光分成六種光線,即順光、逆光、側逆光、前側光、頂光、散射光。拍攝風景紀念照,由於逆光和後側光的照射,風景和人物的正面出現較大的陰影,需要打開閃光燈補光,或者對準人物的臉部進行測光。至於中午頂光,尤其是夏天,在強烈陽光下,人物的臉部容易產生陰影變形,這種光不適合拍風景紀念照,如果剛好需要在這種光線下
留影,那最好使用反光板或者打開閃光燈進行補光以消除陰影。
6、怎麼看起來景色或者人物有點模糊?
「到此一游」類型的照片一般都是以人景結合為主題的,既要求前景人物要清晰可辨,同時也要求身後的景色細節要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在拍攝這一類的照片時就需要縮小光圈來取得更大的景深,才能讓前景和背景同樣表現清晰。如果使用了大光圈拍攝,景深變小的話,如果不是背景變得模糊,就是人物主體變得模糊。不過由於一般的攜帶型數碼相機的景深都很小,所以這種情況很少出現,除非你使用的是大光圈鏡頭的單反相機。
7、怎麼在晚上很難拍得出清楚的夜景人像啊?
的確,這是多數遊客在遊覽夜景的時候遇到的難題之一。尤其是在使用相機的自動檔拍攝的時候,拍攝時打開了閃光燈,使離相機較近的人物得到了正確的曝光,但是由於相機閃光燈範圍有限加上曝光時間短,使得本來肉眼看來絢麗無比的夜景在相機中顯得黑糊糊的一片。這是因為遠處的夜景在拍攝的時候需要長時間的曝光才能在相片上留下正常的曝光效果,而近處的人物因為閃光燈的照射只需要很短的曝光時間就可以了。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最好使用相機的手動檔,將快門調慢,同時強制打開閃光燈拍攝。在閃光燈閃過後建議人物維持原來的姿勢直到曝光結束,這樣就會拍出人物和背景夜景曝光都很正常的照片了。 有些高級一點的數碼相機擁有夜景人像這個拍攝模式,也是使用慢快門、強制閃光這個原理來設置的。
8、來玩自拍吧!
在外出旅遊的時候經常需要自拍,尤其是一個人出去旅行的時候,或者是幾個人想在一起拍合照的時候,都需要用到自拍,不過如果當地比較多熱心人的話還可以請旁人幫你拍攝,也不失為一種給自己留影的好辦法。自拍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手持相機鏡頭對著自己進行拍攝,但是由於這種拍攝方式人物離鏡頭太近,把大部分的景色都遮擋了,而且由於廣角和近距離的畸變,容易使畫面中的人物出現臉部前凸的「 丑相」,所以一般不建議這樣進行拍攝。最好的自拍方式就是使用三腳架,將相機架在三腳架上先構圖、對焦,然後啟用相機的定時自拍功能按下快門,在快門打開之前走到預定的位置就可以進行自拍了。所以,如果你的行李不是重得不得了得話,建議你還是帶上一隻三腳架吧!即使是輕便型得也可以。
旅遊攝影中「到此一游」類型的拍攝是最普通不過的形式了,取材靈活,拍攝隨意是它的特點,其實說了這麼多條條框框,也不是一定要按照這樣來做,說不定你出人意料的拍攝方式,會取得更加奇妙的效果呢!期待大家在國慶期間拍出漂亮的「到此一游」紀念照:)
細說使用數碼相機的人像攝影技巧
人像攝影是攝影重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有紀實風格和藝術寫真風格兩種。兩者各有所長,互相補充,因此也談不上誰優誰劣。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去拍人像,我們不可能象大師一樣有著敏銳的目光去捕捉精彩的一瞬間,也不可能有機會使用專業的燈光和化裝師去給你所拍攝的model達到專業的效果,因此我們只能走一條中庸之路好在兩者在技巧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首先我們看一看以下兩幅作品
第一幅是布勒松的名作,典型的紀實手法,抓拍的相當出色,把握了小男孩的精彩瞬間。第二幅是典型的藝術寫真風格,用到了人造光源和出色的化裝效果。
以上圖片手法完全不同但是技巧上卻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們來一一說明。
1. 首先對於拍攝主體的突出都使用的淺景深,使焦外部分虛化。如第一幅的道路和行人的虛化,第二幅的頭髮部分的虛化。
2. 眼神的把握,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神直接的反映著自己的表情,因此兩幅作品都抓住了眼神。
3. 就是畫面的安排,我們表現的主體因該在畫面中間,不能偏的的太厲害,可以畫個九宮圖來構圖。
4. 然後最後是暴光問題,亞當斯的區域暴光理論把照片的暴光分為11個區,10區和0區最亮(純白色,畫面明亮,有反光)
和最暗(相片上一片漆黑),人物的主體皮膚一般安排在4(陰影部分),5(中灰色,皮膚色調較深)或6(皮膚影調正常)
,7(皮膚影調很淺),8(皮膚上有高光)區。(對皮膚側光的所舉參數只適合白人或化濃妝以後的效果,對於膚色較深的人
不合適要適當調整)
下面我們就圍繞上述4點針對數碼相機的自身特性講述一下如何拍人像(主要針對消費級產品)。
數碼相機的成像原理和傳統相機相類似,但是特性卻有所不同,首先就是景深偏小,帶來的結果就是背景虛化不很理想,這就給人像攝影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但是數碼相機根據其大變焦的優勢可以彌補這個缺陷。
在傳統相機拍攝人像時一般合適的焦距範圍是85-105mm,因為這個範圍還原真實,景深控制也很合理
但是數碼相機就不大一樣在筆者的實踐當中筆者拍人像基本上都用到了110-200的焦距範圍才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淺景深,使背景虛化合理。
什麼是景深,簡單的說就是在被攝主體(對焦點)前後,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範圍的,就是景深現在我們就談談決定景深的一些因素:
(1)、鏡頭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鏡頭焦距
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3)、拍攝距離
距離越遠,景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越小。
具體的公式就是:
景深 ΔL = ΔL2 + ΔL2 =2f^2FδL^2 /f^4 - F^2δ^2L^2
δ--容許彌散圓直徑
f--鏡頭焦距
F--鏡頭的拍攝光圈值
L--對焦距離
ΔL1--前景深
ΔL2--後景深
ΔL -- 景深
公式中f^2表示f的平方 f^4表示f的四次方 其他類似的也是一樣。
通過這些想必大家對景深有了一定認識。可能大家在實際當中由於器材的限制對背景無法進行很理想的虛化,沒關係由於數碼相機有著很便利的圖象處理(不必像傳統底片一樣去專業沖洗店用底片掃描儀記錄成電腦數據)。這就給我們用圖象處理軟體處理帶來了很大的方便。 其實上用photoshop就能很容易的做到淺景深效果了,我們來看看這個例子。
上圖就是修改前後的兩幅圖片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用快速蒙版摳像(注意頭髮)分離背景。這種方法可以使背景產生真實的眩光效果而不失真。
眼神是心靈的窗口,人像攝影的關鍵就是拍攝出獨特的表情,而表情就集中體現在眼神上,可以這樣說如果拍攝者很好的抓住了model的眼神,其他如構圖方面的缺點都可以忽略不記了 ,如何抓住眼神?我們不可能有大師那樣的明銳目光,但是其方法很簡單就是多和model交流溝通讓model的表情盡量自然。然後就靠你慢慢捕捉了。
這兩幅都是大師的作品,這兩幅圖片拍攝的是同一個人--小提琴家伊莎克?斯特恩。第一幅是紐曼的,第二幅是卡什的,就筆者的欣賞角度覺得第1幅效果比第二幅好,第一幅近距離的拍攝,很好地表現出了人物的眼神,讓觀眾感到一種親切。第二幅雖然從構圖,暴光以及層次上都比第一幅出色但是卻使畫面失去了一種個性特點。沒有個性的攝影作品自然就是臆見比較平庸的作品了。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構圖,對於一幅照片並不是拍出來了就結束了,通過後期的裁剪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通過裁減可以彌補前期構圖的缺點。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第一幅是原圖,第二幅是剪裁過的,第一幅圖主體不夠突出,而且給人一種偏右的感覺。而且在左下角有雙討厭的鞋子嚴重影響美觀,周圍的建築物也過多對整體效果有影響。剪裁後的第二幅感覺就好一些了。
另外拍攝構圖時也應讓主體向中間靠。可以通過比劃一個九宮圖來構圖,還有要提醒的是選購數碼相機還是應儘可能選擇高像素的,這樣便於構圖和後期剪裁。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暴光問題。這也是攝影中應注意的最重要的一點。數碼相機不同與傳統相機的彩色膠片(負片)。他的寬容度很小几乎達到了反轉片的寬容度。這樣我們就要十分注意暴光問題,不要在照片中出現過暴區和欠暴區。這兩個區域都會是照片產生嚴重的失真,使照片變為廢片。
既然如此測光準確就顯得十分重要,對於人像攝影我們因該圍繞model去測光。中心就是model的臉部,我們必須準確的對model的臉部進行測光。
先來講講亞當斯的區域式暴光這一經典理論:
這個理論把照片暴光分為11個區如下:
0區 相片上一片漆黑,底片上除了片基本身的色調和灰度外,沒有任何可用的密度
1區 相片上已非全部漆黑,略有影調,但沒有影紋,這是有效臨界曝光。
低調區
2區 相片上初步顯出影紋,影象最暗的部分影調深黑,缺乏紋理。
3區 黑暗物體,影調正常,陰暗部分顯出了足夠的影紋。
4區 深色的樹葉,石塊或景物陰影表現正常。在日光中拍攝人像,陰影部分表現正常 。
5區 呈中灰色(反射率18%)。北部天空影調較淺,皮膚色調較深,石塊呈灰色,木頭影調正常。
中調區
6區 在日光,天空光或人造光中,皮膚影調正常。石塊,陽光下的雪景陰影,以及用全色片價淺藍濾鏡拍攝的北部天空,影調
都較淺。
7區 皮膚影調很淺,一般物體呈灰色,側光照射的雪景,影調正常
8區 明亮部分影調細膩,有適當影紋,雪景影紋相當明顯,任務皮膚上有高光。
9區 明亮部分沒有影紋,接近於純白色,與1區的略有影調而沒有影紋頗為相似,
用聚光型放大機將小規格底片放大,相片呈純白色,與10區無明顯差別。
10區 呈純白色,畫面明亮,有反光
以上主要是針對黑白片。
通過以上理論大家以對測光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其實現在很多相機的測光系統都是採用區域測光比如nikon的256區平均
測光。但是對於彩色效果呢??特別是數碼相機的拍攝應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進入這個話題。我們的數碼相機出來的圖片
和傳統膠片中的反轉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寬容度,色彩的飽和度等。
以下是對反轉片的測光表
暗調區
-2ev 影像呈黑色,沒有細節,色彩無法分辨,在有的膠片和真正的黑色尚有區別,但是需要較大幅面的底片才能區分
-1ev 影響明顯暗於眼睛所看到的實際景象,有細節,但細節和質感難以辨認,色彩晦暗,顏色過深。
-1/2ev 影像略暗於實際景象,細節質感表現清晰色彩較為深,有時看上去會顯得飽和度較高。
正常區
0 曝光正常,細節,色彩表現正常
+1/2ev 影像略為明亮,細節質感仍然清晰,但是色彩偏淡,飽和度變差。
+1ev 影像明顯亮於實際看到的景象,細節和色彩弱化,偏淡
+2ev 影像發白,沒有細節,色彩。但是有的容度較寬的膠片上會有很前的色彩,但影像幾乎不可分辨
可以看出我們因該盡量將人臉的暴光放在正常區。而且環境因該盡量選擇明暗反差不要過的地方。除非你要突出照片的個性
特點,或者喜歡那種視覺上的衝擊。
對於臉部的測光,可以採用點測光,因為中國人的皮膚偏黃,這樣暴光時不能完全按18%灰度暴光,這樣有時候會欠暴光使片上的model感覺上面部發黃,我個人的建議是在原有測光的基礎上加強1/3檔到1/2檔。
另外對於光線的選擇,應避免側光或逆光這個就不會產生面部陰影。如果環境限制的話可以採用使用反光板和閃光燈進行補光,因為我們不需要非常專業,反光板用的較少,下面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閃光燈的用法。
對於在自然光(日光)下攝影,一般不需要輔助照明,因為自然光有足夠的亮度。可是在有些情況下則不然,如在強烈的日光下拍攝側光或逆光的近景和特寫人物活動,或在窗前拍攝在日光直射下的逆光人像,或因景物明暗反差過大,或因光線不勻,就需要補光。小型閃光燈既輕便,又容易控制光量,色溫適宜,還可以多燈同閃,是比較理想的補充光源,如果運用得好,有助於彌補自然光的不足,改善照片質量。
現以側光攝影為例:在直射日光下拍攝側光人物,曝光可以面部強光為準,其明暗反差,通過閃光燈補光,一般控制在1 :3到1:4比較合適。如果使用自動閃光燈,要控制上述明暗反差的比例很簡單,只要在選擇閃光燈上的自動光圈級時,選用比相機上所用光圈大一級到一級半即可。倘若閃光燈上正好沒有這個檔次,還可通過調整相機上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曝光組合來解決。
在直射日光下拍攝彩色片,如加用閃光,要注意日光色溫的變化。特別是在日出後和日落前的一段時間拍攝人像,為了保持現場光的色調和氣氛,一定要在閃光燈上加用降低色溫的濾光片。在陰雨天的散射光下拍攝人物照片,常因拍攝對象受光平淡,反差很弱,而使照片基調灰平、沉悶。在這種情況下.可利用閃光作造型光,用閃光燈訂出側光和逆光等光線效果,以達到增加反差、豐富層次的目的。具體作法有兩種:一種是,把閃光燈作主光,或置於被攝體的側高處,打出側光效果;或置於背側高處,打出輪廓光的效果。曝光可以人物臉部自然光為準,把閃光燈的功率和距離調到比相機所用光圈多一級到一級半即可。不過這樣作,需要一條較長的導線。另一種是,可以完全仿照雙燈攝影的布光法,一隻作主燈,一隻作副燈,光位和光比可以根據需要而定。不同的是因曝光是以自然光為準,副燈的主要任務是引發主燈,所以在確定副燈的功率時,要比相機所用光圈少一級為好,以免破壞自然光的效果。
說了這麼這麼多,忘了說最重要的了,就是實踐,實踐和理論結合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既然數碼相機不用膠捲,隨你怎麼拍都沒關係,那就趕快拿起你的相機快快練習吧。
人像攝影技巧
人像攝影的用光或者說如何照明,既是一種基本功,又是體現攝影師水平高低的重要內容。與調度人物的姿勢、安排道具和選擇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攝影最終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因為攝影本來就是在用光繪圖。因此,攝影師們聚在一起,除了談錢和相機之外,話題往往是使用何種燈具和如何用光之類的事情。 提到攝影室的用光,就自然地會說到四大樣:
1、主光,即決定被攝者照明格局的首選燈光,而其它的燈光則只能起到輔助作用。現代影室所用的主光通常是由柔光燈箱發出的。之所以採用柔光燈箱,是因為它發出的光線較為均勻,便於控制。所謂的柔光燈箱,其實就是把一隻或數只燈泡放入一個箱體里,通過能使光線散射的柔光箱罩(一般由塑料或紡織品製成)對被攝者照明,箱體越大,燈泡越多,功率越強,照明範圍越廣。對於一般的影樓來說,口徑為一平方米左右的柔光燈箱就能勝任了。其照明的距離和角度可根據需要進行任意調整,而曝光量的確定就以主光為依據。
2、補光,也叫輔助光,顧名思義,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對陰影進行補充照明,使陰影變得淺淡。其實,補光所用的可以是與主光同樣的柔光燈箱,通過照明距離或輸出功率來調整它與主光的光比。如果補光的曝光比主光少3擋光圈的話,其光比就是1:3,也就是說其結果將得到較深的陰影。如果補光的強度接近主光的話,比方說相差半級光圈的話,那麼陰影部分就變得非常淺淡了。為了簡便起見,補光的光源可以固定在天花板或牆上,只是通過調整輸出功率的方式來控制陰影的深淺。至於怎樣才能使補光取得與主光的最佳光比,則只能靠反覆地試驗。
3、背景光。在大多數情況下,被攝者都與背景拉開一定的距離。由於光源的照明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明顯地減弱,而背景比被攝者距離光源更遠,所以背景的亮度要比被攝者暗許多。如果按被攝者的照明情況曝光的話,則背景就會顯得更暗了,結果是被攝者看起來如同融入黑暗的背景之中。如果攝影師不介意這種背景效果的話,當然也就用不著背景光了。但是如果要想把被攝者同背景區別開來的話,則有必要對背景進行單獨照明,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背景光。然而,背景光的運用要照顧到背景的色彩、距離和照明的角度等等,搞得不好就會弄巧成拙,因此,需要對背景光進行反覆調整才能用得恰到好處。為了均勻地照明一個無縫的背景,有時會需要使用兩盞燈。
4、頭髮光。由於人像攝影技術的發展,所謂的頭髮光已由原來投射到頭上的不那麼自然的一束聚光,逐漸演變成為一隻或多隻更加寬廣而柔和的燈光,不僅使頭髮避免成為漆黑一團,而且還能勾畫出被攝者的輪廓,因而它又被稱為「分離光」。這種用光方法現在已經使用得相當普遍,為此目的採用的是小型柔光燈箱或條型燈具。這種頭髮光還可以採用把一束燈光通過天花板反射的辦法來實施,不過要注意控制布光範圍,如果照射到鼻子上就不好看了。
上述的4種照明是人像攝影用光的基本方法,這四種方法根據需要可以靈活應用,既可以同時使用4種或兩三種,也可以只用主光加上反光板。至於使用自然光在攝影室或在戶外從事人像攝影,所用的光源則是現場的自然光以及反光板,當然,也可以採取自然光與燈光相結合的照明方式。 至此,也許所有的用光方法都涉及到了,這些方法可以說也都夠用了,這是攝影師們的常規做法。但是,對於人像攝影來說,現有的照明方法所拍出的人像有時仍然讓人感到似乎缺點什麼,總之,一句話:不夠精彩。那麼,有何高招能夠解決這個微妙的問題呢?辦法還是有的,那就是再用上一種光——強調光。
強調光的功能就是為人像增添一點亮色,一種衝勁,突出被攝者的形態並增強立體感,或者引起人們對被強調光照明部分的注意。在攝影室中這種光通常都是小範圍的未經散射的強硬光線,很有衝勁。由此可見,設置這種燈光用不著太大的花費,它甚至用一面鏡子把其它的光源,例如一隻攜帶型閃光燈,反射到畫面中,就能起到強調的作用。如果使用閃光燈作光源,可以把它放在一個支架上,通過一隻伺服開關,即光電啟動器,使閃光與其它的照明同步。之所以要利用鏡子,主要是為了控制強調光的照明範圍。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強調光通常從被攝者的側後方發出,有時就會射入鏡頭,結果反而破壞了影像效果。
因此,為了確保鏡頭不受眩光影響,在強調光與鏡頭之間應放上用黑紙板做的遮光片。 強調光的強度一般並沒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因為不同的攝影師所追求的效果各不相同,不過不妨以超過主光一級光圈的亮度作為試拍的出發點。然而即便強調光的強度與主光相同,它也會產生一種相當生動的效果,因為其光質比較強硬,而且其照明的角度使光線對著鏡頭反射。順便說一句,如果以閃光作為強調光的光源,那麼在測量強調光的強度時,應關閉在場的所有其它光源。
抓拍和擺拍都是攝影創作的重要手段。在大躍進和文革期間,擺拍之風大盛,甚至在新聞攝影界也不例外。新時期開始後,思想戰線講求實事求是,攝影界開始貶低擺拍,乃至幾乎完全被否定。進入九十年代後,隨著文化藝術多元化的發展,擺拍又得到應有的肯定。但在功利意識盛行的今天,擺拍似乎又走入歧途。
其實,擺派和抓拍作為攝影藝術創作的手段,都具有它的特點和相應的生存空間。抓拍的特點是真實、自然,適用於新聞攝影,擺拍的優勢在於能夠提供更符合攝影師的情景、畫面,適用於人像攝影、廣告攝影等等。擺拍和抓拍既是對立的,有時又是統一的。 所謂擺拍,就是攝影師根據自己的設想,創設一定的環境,設計一定的情節,讓被拍攝者表演,最後由攝影師拍攝完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攝影師還往往充當導演的角色。很顯然,擺拍的攝影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更優美的背景,更漂亮的模特,更戲劇性的情節。所以,擺拍有了很大的生存空間。
比如在廣告攝影領域,廣告本身的特點就是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甚至並不拒絕誇張和做作,因此,擺拍幾乎是廣告攝影唯一的創作手法,這也是無可非議的。再比如在商業人像攝影領域,無論從大眾的一般需求還是從攝影師的經營成本上,都要求在室內擺拍的形式。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的攝影愛好者漸漸的對擺拍不甚瞭然起來,把擺拍擴展到了幾乎所有攝影領域。而各種報刊雜誌更是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擺拍作品,為擺拍作品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擺拍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也許很多影友以為,在藝術多元化的今天,還來討論擺拍和抓拍的問題是多餘的,是的,討論攝影要不要擺拍是多餘的,但是討論擺拍的存在空間和藝術技巧則是完全合理的,也是完全必要的。筆者以為,目前攝影界在擺拍問題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攝影者的攝影目的不明確,或者說有的攝影者根本就迷失了攝影的目的。攝影界似乎比其他任何藝術團體更具有「上進心」,很多攝影者在學習了攝影不久,就一個心思想得獎、想出名,但藝術眼光的匱乏不可能讓這些攝影者找到更多的戲劇性情景,於是擺拍成了最佳的選擇。許多地方的攝影協會把擺拍作為進行攝影創作的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理論界也公然宣稱,攝影必需要有「構思」,他們所謂的「構思」就是事先設計好畫面和情景,進行「邊導邊拍」。有些影友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走走拍拍,不求出名,不求得獎,只求用鏡頭記錄自然,感受自然,有人就貶之為「浮光掠影」,「沒有深度」。 其實,攝影本身的目的不外乎兩類,一是對生活對世界的真實記錄,二是對美好事物的刻劃和再創作。比如新聞攝影用來記錄歷史,當然要絕對忠實於歷史,而像大躍進時期的一些擺拍的新聞攝影作品,簡直就是對歷史的嘲弄。又如,民俗攝影,是對民俗民風的真實記錄,而攝影者如果為了所謂的藝術創作,而自任導演,演出一場場假戲真做的鬧劇,那就是對藝術的最大侮辱。不幸的是,這樣的鬧劇正每天在攝影界上演。 二、表現手法粗陋,思維簡單,缺乏想像力。 很多影友並沒有真正理解擺拍的優勢所在,一味的為攝影而攝影,為擺拍而擺拍。所拍攝的作品既可以由現實生活中抓拍得到,又並不比抓拍得到的作品具有更好的用光、構圖和動態效果。他們的表現手法也極為簡單化,他們的邏輯總是這麼簡單:凡是婚紗就是美麗,凡是貧窮就是古樸,凡是怪異就是創新;拍**流水,就必需有姑娘陽傘,拍田園風光,就必需有黃牛老農;他們為了拍雲霧,可以放火熏煙,為了拍民俗可以喬裝打扮。當然還聽說為了拍葬禮,還有讓死人再葬一次的。那就是道德問題了,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很多影友缺乏生活積澱,所拍攝的作品不符合生活實際,而自己還自鳴得
意。 三、摹仿成風,摹仿之作大有用武之地。 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的幾本主要攝影雜誌上,在各種各樣的影賽中,雷同之作比比皆是。希望工程熱門,就滿目的山區孩子渴望的目光,婚紗熱門,就到處是手捧婚紗照騎著摩托兜風。你拍哈欠,我也拍哈欠,你拍噴嚏,我也拍噴嚏。 本來摹仿並不是擺拍的過錯,抓拍也可以摹仿。但一方面是由於擺拍的作品容易摹仿,另一方面擺拍這種創作形式又特別適合於去摹仿,再加上擺拍作品又大有市場。所以摹仿者樂此不疲。這樣看來,有時摹仿甚至是擺拍的副產品了。 如果要我把拍攝時的那種感覺用筆寫下來,我真有些無能為力,因為我知道,那只是一瞬間即逝的感覺而已。我只不過是把自己的夢想用相機變為現實。 我喜歡夢想,所以我拍照時總愛跟模特說一種故事或氣氛,這種氣氛也許來自我的經歷,我的夢想,我看到過的影像等等,所以又有人說我的照片太注重個人色彩,甚至於有些過於灰暗。 我喜歡新奇的東西,所以每次拍完一組照片,我都會問自己:下一組照片是什麼?答案是:不重複自己更不能重複別人。為了不重複自己,我都要去想像一個與眾不同的場景.記得在拍攝一組具有文革時期氣氛的照片前,我特地到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翻拍了一的舊圖片,尋找想要的感覺.在拍攝另一組"追蹤"題材的照片時,我在北京站登上了一趟開往長城的列車.去尋找想像中的小站台。 我喜歡那些有想像力的融有攝影師個人情感的圖片,我不去強調圖片的影像到底有多麼清晰,也不在乎它的構圖,我只想著這張圖片不是我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影像。一張圖片是否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是我衡量它的好與壞的標準。在拍照當中不存在任何規則,可以想得簡單卻拍出複雜的片子,也可以想像得複雜拍出的片子卻很簡單,好的片子肯定是最能打動觀眾的片子。
照片把本來屬於生活的片刻給定義下來.表達出拍攝者自己的思想、感覺。創造力在哪裡產生呢?這個話題可能已有人寫了跟河一樣多的文字.我認為每一個人的腦子都像一個倉庫.保存有你所有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以及後來跟個人經驗混在一起的記憶,每個人都會有.差別在於每個人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他們的這種記憶。 如果不是商業用途.我都會選擇135相機去拍攝,我不想讓相機阻礙我的思維發展.所以我的相機一般都設定在光圈優先.另加一隻閃光燈。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攝影技術不重要。 我很慶幸能有大部分的時間讓我自由地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影像.可是我卻慢慢地有些逃不出自己過去的影子.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成長的過程. 有前輩增留下一句格言:「藝有法,藝物無定法」。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
推薦閱讀:
※網路流行語大全,你會幾句?
※網路拾英
※《虛擬的網路,真誠的友情【情感博文】》
※網事如鏡,緣聚緣散——透視網路展現的中國人情感世界
※網路虛幻 情感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