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到薄熙來:盤點60年官員形象之變

孔繁森到薄熙來:盤點60年官員形象之變2009-10-10 09:54:30 來源: 四川在線-廉政瞭望雜誌(成都) 跟貼 192 條 手機看新聞

從中山裝到西裝,學歷從低到高,出身從根正苗紅到百花齊放,話語從套話到個性化,施政風格從四平八穩到高調張揚,媒體形象從扁平符號到立體觸摸,解析「官員形象之變」的本質,是否能懂得「中國之變」的真正意義?

60年,只是歷史長河裡轉瞬的一朵浪花。然而,1949年——2009年,這60年註定在歷史留下不可泯滅的印記。浪花飛揚,其翻騰跌宕的姿態、變幻瑰麗的色彩、不斷超越的高度、釋放的巨大能量,都昭示著這個古老的國度正在通向一個新的歷史沸點。

「變」,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特徵。短短60年,濃縮世界幾百年之變。而作為社會管理者和發展推手的官員群體,首當其衝。其貌其態,其言其行,既折射了時代的巨變,本身也是社會前行的風向標。

在這裡,我們以歷史的高度、世界的維度,通過官員群體這個特殊窗口,將這60年來變遷的現實表象,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路的坐標軸上進行測量。冀求解析「官員形象之變」的本質,以懂得「中國之變」的真正意義。

大時代下的官員形象點評

◎本刊記者_孟盛

1949-1978:推崇老黃牛式幹部

大時代:新中國成立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時代背景:新中國的建立與建設社會主義探索期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了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5年計劃,拉開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序幕,於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標誌著我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全面開始。1956-1962年的探索集中體現在《論十大關係》為中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理論和政策的提出。1966-1976年,經歷了「文革」十年浩劫。30年探索經歷了艱難曲折,有激情燃燒的歲月,有震撼世界的成就,也有心碎挫折,這都為以後的繼續探索和前進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官員評價標準:鞠躬盡瘁、親民愛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代表人物:「永遠的標杆」焦裕祿

典型事迹:山東淄博的焦裕祿,1962年12月調任河南蘭考縣縣委書記。從此,他的身影,在齊腰深的洪水急流里,在風沙最緊的風口上,在瓢潑大雨中,在風雪漫天時……他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植樹、改地,和當時嚴酷的自然災害作鬥爭;他視群眾為父母,鑽進農民的牛棚,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他肝癌後期,工作時用棍子頂著肝區,藤椅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的情景成為人們心中最感動與震撼的畫面。42歲,上任僅16個月後病逝。

經典語錄:「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經典評價:「他的心裡裝著全縣的幹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

時代精神:焦裕祿可謂60年來「最著名的縣委書記」,他是「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杆」,是一種被賦予象徵意義的時代精神,是對「人民公僕」最淋漓盡至的詮釋。雷鋒、王進喜、時傳祥、張秉貴、蔣祝英、申紀蘭……各行各業的「鐵人」,耳熟能詳的名字,與「焦裕祿」一起,伴隨著新中國風雨60年,在那個火紅的年代,激勵著一代代人的成長,深刻影響著其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任務、社會環境、思想觀念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對官員的評價標準也隨之改變,但黨的宗旨與社會核心價值觀沒有變,焦裕祿精神仍然承載著歷史與當前的共同價值取向,他始終是深入人心的各級官員學習的楷模,永不過時;其「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永遠是時代主流,時至今日,我們將這種精神概括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978-2000:崇尚改革精神

大時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至新世紀

時代背景:改革開放與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時期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到黨的十六大召開,再到新世紀,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探索起步階段、全面推進階段和新的推進期。改革開放是這一時代的關鍵詞,驚心動魄與激越震撼無疑是時代強音。1978年註定是偉大歷史轉折點,我國成功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場從封閉半封閉到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開放,全面改革勢如破竹,全國經濟勢如井噴,而中國也向世界敞開了大門與胸懷;與此同時,體制變革帶來社會全面進步,黨的創新理論推動全社會觀念轉變,人們的生活與思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強大的國家和民族邁向新世紀之門。

官員評價標準:銳意進取、勇於開拓、打開局面

代表人物:「真理之牙」任仲夷

典型事迹:任仲夷被譽為改革開放先驅和闖將,終其一生致力於推動改革。他於1977年被調至遼寧,他大力撥亂反正,政績斐然;1978年《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的第三天,他作為地方領導人在全國第一個公開表態支持;他提出要給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企「鬆綁」,恢復了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尾巴」的農貿市場。1980年初冬任仲夷主政廣東,勇立潮頭,不顧仕途得失乃至人身安危,堅定對外開放,主張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提出「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原則,興起無數創舉,如最早主持外貿改革、物價改革、投資體制改革,支持「蛇口工業區」政改等等,在全國引發了「珠江三角洲熱」。

經典語錄:「我雖然沒有了膽(做了膽切除手術),卻有點天不怕地不怕,可以說『渾身是膽』。我又把胃切除了五分之四,已年近八旬,覺得動這樣的大手術也就『無所謂(胃)』了,也可以說『無所畏懼(胃具)』了。」

經典評價:「以思想解放、作風開明的官聲,憑糾正『左禍』、落實政策的能力,在中國歷史開闢新局面的起點上決毅受命,在經濟改革的試驗田裡耕耘播種,任仲夷這個名字,當然要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史書上留下濃墨。」

代表人物:「新時期楷模」孔繁森

典型事迹:1979年,35歲的山東大漢孔繁森主動報名援藏,告別妻小,紮根崗巴縣3年。9年後,他再次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為發展當地教育事業,跑遍全市中小學校、敬老院和養老院,將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1992年,他又到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千方百計帶領群眾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子,阿里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7.5%。他為發展地區經濟帶考察新疆塔城邊貿,在工作途中因車禍殉職,時年50歲。

經典語錄:「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經典評價:「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

時代精神: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祖國大地,與之而來的,是一大批傑出官員,他們敢於破舊立新,開拓拼搏,帶領當地群眾擺脫落後生產力的束縛,為共同富裕劈出一條改革之路。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大時代,也是我國走向國家復興、民族富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鍵歷史階段,在繼承老黃牛式官員精神的同時,時代賦予了各地大力發展市場經濟的重任,改革創新精神與發展意識無疑是這一時期對官員最基本的要求。

2000年至今:知識、激情、個性的立體組合

大時代:進入新世紀以來

時代背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我國正處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與此同時,「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科學的執政理念深入人心。

官員評價標準:創新多元,專業化背景,國際視野

1、創新個性型:

新世紀對官員的評價標準更加多元,由此湧現了一大批個性官員,有別於以往千人一面的官員形象模式化,個性官員執政風格獨樹一幟,充滿了獨特的性格特徵與個人魅力,他們行事大膽務實,執政果敢鐵腕,善於推陳出新、兼收並蓄,富有創新精神,大刀闊斧實踐其施政主張,在崇尚四平八穩的政壇,颳起一陣強勁的變革新風。

代表人物:「魅力高官」薄熙來

典型事迹:「高幹子弟」的他外形俊雅,談吐智慧風趣,從不打官腔,一口流利英語,是一位極具明星效應的高官,在哪都能引起一陣「薄式旋風」。在大連市,善於改革創新,把大連打造成聞名遐邇的旅遊城市;在商務部主導改革成功轉型;主政重慶後,透明高效民主的執政風格贏來喝彩,如今又掀起雷霆萬鈞的打黑風暴。

經典語錄:「只有不稱職的幹部,沒有不稱職的百姓。」

經典評價:「魅力市長」、「明星部長」。

代表人物:「激進改革」仇和

典型事迹:如同當年長治的呂日周,仇和是另類鐵腕改革派的代表,從主政宿遷時一系列超常規的激進改革,到如今的「昆明新政」,使他成為「最富爭議的市委書記」。他以個性施政方式,對某些體制局限的大膽挑戰,在宿遷,推行官員招商、賣學校、賣醫院,在昆明,推行各個領域的全面改革,鐵腕治政,掀起問責風暴;其行政風格快、狠、猛,招來那些經受不起他激烈改革的地方官員的「罵名」。

經典語錄:「我到昆明工作,人地兩疏,和大家無親無故;從未共事過,與大家無恨無怨;隻身一人,無牽無掛;所以,工作一定能無恃無畏。」

經典評價:「他的鐵腕點中了中國政治體制的死穴」、「仇和走紅是畸形現象」。

2.親民品格型:

新世紀倡導「以人為本」、「和諧社會」,要求官員更加親民愛民,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新世紀的官員要更加貼近基層,貼近老百姓,可信、可靠、可敬、可親,充滿對群眾的樸素感情;另一方面,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形象「高大全」的傳統優秀典型,他們也象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有無傷大雅的小缺點和小毛病,有生活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工作,熱愛美麗,充滿人情味與個人魅力。

代表人物:「警界楷模」任長霞

典型事迹:生前任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當年打黑鋤惡的「警界女神警」,多次深入虎穴,破獲大案要案上千起。38歲即任公安局長,親民愛民,堅持定期接待老百姓,市民皆知其手機號,哪怕凌晨打來都會接聽;2004年偵破案件中車禍殉職;丈夫評價她「幹什麼都想得第一」,但又充滿女人天性:愛哭、愛美,愛撒嬌。

經典語錄:「我首先是一個女人,在我的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涌動著幾乎所有女人都有的那種親情和母愛,只是我無法把它給我的家人。」

經典評價:「她突出的就是替群眾辦事,把案件拿掉,主持公道,親民、愛民,喚起了民心,所以群眾對她好。」

代表人物:「巴山紅葉」王瑛

典型事迹:生前系南江縣委常委、紀委書記。剛正不阿的紀委書記,查辦案件鐵面無私,卻以其高尚品格,令被她處治的違紀幹部敬佩感激;她把老百姓當親人,資助12名貧困學生,幫「背二哥」建民工公寓,為山區群眾建「連心橋」;身患絕症的她臨終前,還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災中。她堅強如山又柔美似水,痴愛紅葉的美麗女性,熱愛生命,眷戀美好生活,為新時期紀檢監察幹部樹起了一個可親可近的美好形象。

經典語錄:「我知道我沒有多長時間了,能夠干一天就是一天。我熱愛紀委工作,我要在這個崗位上堅持到最後。至於職級晉陞與否,我不在乎。」

經典評價:「像漫山遍野的巴山紅葉那麼普通,那麼亮麗鮮艷。」

3.專家學者型: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領域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對官員制定政策的水平、執政能力、執政方式和執政形象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高學歷背景,甚至教授、博士生導師等級別的知識型、學者型官員漸漸走上了領導崗位,他們專業知識與理論功底非常深厚,實現了內行領導內行,具有前瞻性的理論與突出的實際工作能力,令他們政聲斐然;他們通常有著較強的自律性、責任心與榮譽感,德行、品行與操守都值得敬佩。

代表人物:「法學家省長」周強

典型事迹: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38歲當選團中央第一書記,倡議發起的「保護母親河行動」,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屆「地球衛士獎」。「西南政法78級神話」,典型的法學專家,思維嚴謹,重視規範,46歲主政湖南,成為全國最年輕的省長之一,第一個執政措施是把省內55個行政執法部門的權力界限公佈於眾。「法學家治省」,提出要讓湖南這個中部大省實現「彎道超車」。

經典語錄:「要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

經典評價:「他是一個實幹派,有朝氣,抓經濟是好手。」

代表人物:「黨外部長」萬鋼

典型事迹:35年來第一位出任部委正職的非中共人士,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長萬剛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高官,回國前已是留德博士,國際汽車界知名專家,他「技術出身,重視技術產業化,崇尚實際」,04年擔任同濟大學校長,在研究新能源汽車方面成就輝煌。黨外人士出任國務院部屬「一把手」,豐富了非中共人士參政的內涵,也給權力結構帶來重大變化。

經典語錄:「人生的水總是深的,但是我相信還會有很多的樂趣。對體制問題,我不希望大家懷著悲觀的心態來看待。」

經典評價:「由萬鋼這樣的學者專家擔任部長,其執政思路會對決策機制有較大的觸動。」

時代精神:進入新世紀,新一代官員群體漸成歷史舞台主角,在國家各個政治層面成為中流砥柱。從他們多元化的施政風格,折射出時代對官員評價的新標準:除了要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全局意識、強烈的責任感與對群眾深厚感情之外,比起老一代官員,他們要有較高的政策水平、較寬的知識面和專業化背景,這也反映出隨著中國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對官員的履職要求越來越高;要具有創新思維,敢想敢做敢闖,能夠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要具有國際視野,更加開放與包容,敢於在各種國際化舞台展示形象;同時,他們還要有高抗壓能力,從容面對新時期面臨的各種複雜局面與社會「疑難雜症」。

衣著:從中山裝到西裝

服裝,是某一歷史時期最直觀的印象,也是個人形象最為外露的反映。

在開國大典的照片上,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在天安門上首次集體亮相,毛澤東主席和他身邊其他領導人清一色的中山裝讓世界矚目。中山裝面料硬挺,顏色穩重(多為黑、藏青色),很適合重大場合的氛圍,成為了建國初期官員們的正裝、國服。那時,西裝是舶來品,普及量遠不及中山裝。到了文革時,西裝甚至幾乎接近停做。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吹來的歐美風,官員們的服裝開始注入了新元素。第一個穿西裝的中國最高領導人是胡耀邦,他把穿西裝視為培養官員們的開放意識以及展示開放形象的一種手段。在他的帶領下,直到現在,出席正式場合的中國官員們服裝的主打款基本是西裝領帶,這一服飾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官員開放的形象。

「中國風」是官員服裝的另一種風格。2001年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上,中外貴賓選擇了中式紅色錦緞唐裝出席,引發了持續不衰的「唐裝熱」。近年來,一些民眾又開始呼喚中山裝的回歸,希望官員們能穿著中國特色的中山裝來展示形象。不論結果如何,官員著裝的發展主線將隨著中國經濟政治文明的不斷發展而日益多元和開放。

學歷:從低到高的飛躍

官員學歷的發展路徑其實和普通群眾一樣,都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的過程。建國初期的官員很多是從沙場上征戰出來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高小」畢業生都算是「秀才」了,一些幹部在講話時都自稱是「大老粗」,沒多少文化。隨著國家教育的逐漸普及,官員的文化水平也水漲船高。尤其是文革結束後,鄧小平一錘定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提出幹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對官員的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了2006年,組織部發文明確指出,縣黨政正職隊伍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據統計,到2007年,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機關幹部已佔到88%,比1978年提高了78個百分點。「官員」前已不用特加「知識型」的註解,國家領導人多是名校出身,學者型官員也俯拾皆是。普通公務員中,本科生已成「入場券」,碩士、博士都不乏其人。如近期新聞曝的重慶半數區縣黨政一把手都在讀博。

不過,對學歷的重視又帶來了新的問題。當學歷成為升職的重要資本,假文憑、混文憑就應勢而生。於是,公眾又開始將讚揚給予了這個時代的「低學歷」官員。先有發改委主任張平的中專學歷,後有蘇州新任市委書記蔣宏坤的在職大專學歷,都被打上了「實力」的標籤。這裡面也暗藏著公眾對「用權力對學歷巧取豪奪」的痛恨吧。在公務員晉陞機制越來越完善、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的趨勢下,今後官員的能力砝碼將越來越重要,評判的標準也會越來越多元。

出身:從根正苗紅到百花齊放

新中國成立之初,一個人日後的從政道路是否順利,某種程度上來說在娘胎里就註定了。如果他出生在一個貧農、工人或革命軍人的家庭,那麼他在今後的仕途過程中就會順利很多,這就叫根正苗紅。反之,如果一個人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資本家的家庭,那就意味著,他在入黨、提乾等發展道路上會處處被卡。「越窮越革命、越窮越光榮」的「出身論」是那時的流行論調。

文革後,出身論開始從政治舞台上謝幕。進入官員隊伍的身份越來越不受限制。尤其是90年代開始逐漸實行公務員「逢進必考」制度後,英雄不問出身,公務員的來源就更加豐富了。出身論變成了能力論,官職向各種社會角色開放,努力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學學者、企業骨幹可以半路殺入公務員隊伍實現華麗轉身,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也不再是官員中的點綴角色,可以官至一把手。中國致公黨副主席萬鋼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無黨派人士陳竺被任命為中國衛生部長,成為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大亮點。隨著法治社會的日趨成熟,「逢進必考」規則會越來越完善和規範,官員的構成也將真正百花齊放。

年齡:從終身制到年輕化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官員的年齡經歷了年輕——高齡——再年輕的路線圖。建國初期,國家主要領導人的年齡平均為50多歲,正是意氣風發之時。文革後,復出的許多部門領導大多數已經是花甲老人。鄧小平開始大力提倡培養年輕的接班人,打破領導幹部的終身制。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中共的各級領導幹部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更替為一批年富力強的「年輕人」,「60後」省部級幹部成了中國政壇冉冉升起的新星。統計表明,中國45歲以下的機關幹部比例已經達到七成。從1982年到2007年,全國省、市、縣三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的平均年齡,分別下降了8.4歲、6.8歲、5.7歲。人們眼中的官員形象似乎也越來越「娃娃臉」,28歲廳官、29歲市長等新聞不斷見諸報端。同時,將45歲作為幹部選拔的分水嶺,恐怕也是中國當代社會獨有的現象。專家表示,幹部的年輕化不能一味追求低齡化,關鍵要看領導班子成員的年齡是否梯次配備。進一步優化幹部隊伍的年齡結構,形成正向的人才機制,不造成人才浪費,是未來大勢所趨。

話語:從套話到個性化

長久以來,官場比較流行的是「正確的廢話」,「假、大、空」,上傳下達,照本宣科,台上滔滔不絕,台下昏昏欲睡。官話泛濫往往會直接損害官員在百姓心目的形象。「反對黨八股」是毛澤東的著名講話,時至今日仍有必要繼續大力宣傳。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主政上海期間,曾力批官員的「話語平庸」:「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於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

真話,過去只有退休幹部說,一個可喜的變化是,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在言語間展現自己的個人風采、真情實感。薄熙來、李肇星、汪洋等官員的話語風格備受民眾歡迎。只是往往職位越高,越敢於講切中利害的真話,而大量的普通公務員,仍在官話中徘徊。

改革開放已過而立,而官員的思想解放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重塑官員話語形象是一堂必修課,也是一項涉及到能力、觀念、制度等的系統工程,在未來官員的形象要素中,將越來越重要。

施政風格:從四平八穩到高調張揚

曾經的官員形象總是嚴肅、中規中矩、小心翼翼,在最大程度上與他人保持共性,永遠是「溫良恭儉讓」的千人一面;而現在,官員們以鮮明的施政風格展現著自己的才華和個性,已成為政壇上一道別樣的風景。

從宿遷到昆明執政的仇和,上任之後新政不斷,公開領導工作電話、勒令打瞌睡官員辭職、要求1/3公務員去招商、要公務員學五門外語等等,仇式旋風刮遍春城,震撼全國,成為了中國官員新形象的代言人。此外,還有「鐵娘子」吳儀、鐵面審計長李金華、「魅力」薄熙來等一批個性官員,他們都從共性突圍到個性,或敢說敢幹,或銳意創新,如明星般贏得無數擁躉。在一項「您願意做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領導幹部嗎?」的調查中,高達72.6%的中青年官員選擇了願意。

官員的個性執政在贏得人們讚賞的同時,也帶來了爭議。人治與法治之爭成為焦點,人走政息成為憂慮。但不管是反對還是支持仇和的人都承認,他為昆明帶來了一股全新的銳氣。越來越多的官員敢於推行個人烙印分明的新政,說明我們的體制對官員個性的容忍度越來越高。在社會日益開放包容、法制體系愈加成熟完善的今後,可以預見,將會提供給官員們施展個性更大的舞台。

媒體形象:從扁平符號到立體觸摸

無論是身處鄉村還是城市,除了從身邊日常生活的變化感知官員的各項舉措外,觸摸官員形象最主流的渠道就是媒體。在建國初期,由於人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最普及的媒體就是廣播,不論是領導人還是優秀典型,其活動和事迹都從大喇叭或半導體中流出,任聽眾自行想像。後來報紙逐漸普及,上面除了文字還配有官員照片,人們對官員的形象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媒體上所塑造的官員形象總是一種高大全的套路,官員的面孔總模糊而相似。改革開放後,隨著媒體的發展,官員「曝光率」的增加,民眾對官員個體的認知日益加深。如今,電視成了官民溝通不可或缺的媒介。學會電視傳播的大眾語系,已成為官員的必修課。老百姓不再僅僅是一個接收者,而是可以發表意見的參與者。而官員形象也更加親民。

進入網路時代後,有近4億網民作支撐的互聯網更將官員的一舉一動放大,成為了獲取形象的直接來源。國家領導人也做客網路,引來粉絲無數,成為了網路民主政治的積極實踐。在洶湧的網路「民意」下,網民甚至不僅是參與者,甚至成為了官員形象的再塑造者。周久耕的天價煙、周森鋒的打傘門等等皆為網路的集體傑作。官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經網路的擴散,可以引發「蝴蝶效應」甚至導致一場輿論「颱風」。在媒體網路無處不及的將來,如何全方位地塑造好媒體形象,是官員們會面臨的越來越重要的考驗。

形象重視程度:從原生態到形象設計

官員對個人形象的重視與媒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以前官員都在辦公室里呆著,沒那麼多上鏡和面對公眾的機會,對形象的要求只要整潔大方就行。現在的官員卻已被媒體席捲,隨時可能面對著億萬觀眾,來贏得寶貴的政治表現分。有人指出,官員們在外交、禮賓、商務等場合的形象非常重要,對個人形象的重視,是一種必要的政治修養。有需求就有市場,官員形象包裝和設計的行業應勢而生。

包裝分兩種,一種是「秀外」,據整形專家陳煥然介紹,中國官員及其太太整容數量約佔整容總人數的15%到20%。官員整容的高峰時間是每年「兩會」之前。一般的項目是做去眼袋和去皺,有些女官員還會增加吸脂等塑身項目。

另一種包裝是「慧中」,從面部表情到肢體語言,都可以在事前進行精心策劃。湖南曾出現一家叫「千般秀」的會所,專門推出了為官員進行商務形象策劃的服務項目。在這樣的策划下,如何微笑、如何握手、如何說話等都有章可循。工作帶上了表演的色彩,種種表現亦真亦幻。

官員對形象的日益重視反映了時代的要求,然而,形象設計不能劍走偏鋒,如何讓表演不要淪為作秀,最終還得看官員的執政成果。

幹部形象感懷

◎文_歐可智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滄桑巨變的60年,也是幹部形象在曲折坎坷中豐富立體的60年,在歷經沉浮、大浪淘沙中逐漸完善成熟的60年。作為一名退休幹部,我想就我所親歷的一些具體事情,從不同側面觀察思考幹部形象的變化。

作風——形象

1964年大學畢業後,我本來是申請到三州(甘孜、阿壩、涼山)去當教師的,因中共中央西南局根據毛澤東同志選拔革命接班人的指示,從雲貴川3省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中考察選拔了50名而分配到了西南局組織部。經過一個多月的集中學習後,便到農村參加四清運動。我先後在南充的木老、舞鳳、清溪公社和簡陽的賈家公社搞了近兩年四清。

四清運動的指導思想無疑是以階級鬥爭為綱,「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搞的是「左」的那一套。但是,四清工作團(隊)幹部的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以及在群眾中的形象,總體上是好的,和農民群眾的關係是比較親密的。工作隊員大多與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除了農閑或雨天,和社員一樣出工,挑糞、栽秧、打穀,還到城裡幫生產隊掏大糞拉回來。老同志言傳身教,為我們新來的做表率。

在木老公社二大隊七隊,我和另兩名同志住在生產隊的棉籽房裡。我在一戶下中農家搭夥,頓頓都是一鍋紅苕粥,偶爾會見幾粒米。菜就是小青椒剁爛用鹽一灠,一端就是一兩個月,見不到一點油星子。因為幾個月沒洗過一次澡,背上長了癰疽,隨便貼了一點膏藥,結果越來越嚴重,拖了半年多也不見好。面對緊張的工作和艱苦的生活,沒有誰有絲毫的怨言。那時的中國,誰不充滿革命的激情?

兩年的四清,使我對當時的農村和農民有了切身的了解,還和社員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今天的農村和40多年前比,簡直是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幹部作風不正,已成為農村干群衝突的主要矛盾。有的地方村民編了順口溜:「蹲在機關甩大袖(打撲克),下到基層瞎忽悠,富戶人家喝喝酒,飄飄然然枕無憂。」幹部形象如何適應群眾眼睛越來越亮、參政意識越來越強、監督水平越來越高的要求,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同志——老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個好風氣,那就是黨內不稱官銜,從西南局第一書記到下面的一般幹部,大家都叫同志。再有就是稱年紀比自己大的老張老王老李,稱年紀小的小張小王小李,同齡人乾脆直呼其名。耳濡目染,我們新進機關的同志也習慣這樣叫,從來沒有覺得不自然、不合適、不習慣。到農村搞四清,社員都叫我「歐同志」,感覺挺親切的。

可惜,這一好風氣在上世紀80年代後消失殆盡。在一些黨的機關里,「書記」滿天飛,「常委」遍地跑,迎面碰到的都是部長、主任、處長。本來,「×常委」這個稱呼就很彆扭,但有的人你不這樣叫,他還裝著沒聽見;有的書記在講話中自稱「書記」,深怕不這樣就掉價了,丟份子了。更有甚者,有的一把手還喜歡別人叫他「老闆」,熱衷於當掌柜的,把黨的組織當成自己的領地,這是不是幹部形象的倒退呢?

毛澤東就一貫主張和提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1965年12月,中共中央曾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任何負責黨員包括中央領導同志的個人意見,不要叫『指示』。」這一寫於30多年前的黨中央的決定,現在讀來就像是針對眼下現實做的。

稱呼問題看似雞毛蒜皮,但也是幹部形象的綜合反映。到底是「老闆」形象、「鐵哥們兒」形象,還是群眾貼心人形象,是官本位,還是以人為本、黨員主體本位,是黨內人人平等,還是分三六九等,一聽稱呼便知是怎麼回事。

「臭貨」——「俏貨」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沒想到在黨的高級領導機關工作,又是大學畢業生的我,要找個對象難於上青天。

當時,西南局宣傳部的女同志要給我介紹對象,先後介紹了3個都吹了。第一個見了一次面,先問我是什麼成份。我老實告訴她,一直填的是「小土地出租」,但分配到西南局之前,組織部的同志說我的成份應為職員,因為我的父親是革命幹部。她一聽,反問了一句:「不就是小地主嘛!」一切就此了結。

第二個是個女工,見面後她回家徵求她母親意見,她母親訓斥她道:「你撞到鬼了!怎麼去找個雙料臭貨?」原來,我一是「臭老九」,名列「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之後的「黑九類」——知識分子,二是「文革」中「炮轟西南局、火燒省市委」中西南局的「臭幹部」,豈不是「雙料臭貨」?當時,我等的形象之差、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第三個是個小學教師,處了幾個月後,莫名其妙地要和我停止交往。一打聽,說是她被學校的工宣隊長看上了。

後來,我們這批劉少奇、李井泉的「黑苗子」被下放到企業去,我到了重慶山溝溝里兵器工業部的一個三線企業,真是高興得很。在企業呆了10年後,又回到黨政機關,沒想到現在公務員這麼吃香,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金飯碗」,考公務員比考大學、考研還難,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發展——形象

200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為277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標準,我國已經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就有句描寫群眾解決溫飽後的心態的話:「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當時,有人對這一現象感到不好理解,其實,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反映。「端起碗來吃肉」,說明老百姓生活好了。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最刻骨銘心的就是餓肚子。別說吃肉,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因為家裡負擔重,我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1958年大鍊鋼鐵,我當時就讀的宜賓一中組織學生到宜賓縣觀音公社燒杠炭,每天伐木精疲力竭不說,一雙赤腳被樹刺扎得滿是小膿泡,更難受的是忍飢挨餓。過中秋節了,我就是一堆煮紅苕填肚子。什麼時候有肉吃?大約只有過大年。「放下筷子罵娘」,說明有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這種自由基本上是沒有的,「輿論一律」,只能說一種話,弄不好就被打成「反革命」,甚至誅連全家「永世不得翻身」。「文化大革命」初期,和我一起分配到西南局的2名大學畢業生,因為和被打成「黑幫」的一位受人尊敬的領導幹部一起搞過四清,就收繳了他們的日記,從中查找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言論進行批判鬥爭。我本來從1957年起就開始記日記,一天也沒中斷過。從那件事以後,為了自保,我偷偷地把自己的日記付之一炬,而且從此不再記日記。

可以說,現在不僅我們的物質生活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而且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也是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但是,為什麼還有老百姓意見那麼大?主要還是官員的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社會的公平公正問題。由此看來,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對幹部的形象要求更高。不僅要有一心一意抓發展的形象,改革創新的形象,還要有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形象、清正廉潔的形象。為什麼上世紀60年代初群眾那麼苦那麼窮,意見還沒有現在大?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因為那時幹部和群眾一塊苦,沒有什麼距離感,群眾從幹部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願景。

「黑臉」——「紅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我便一直在紀檢監察機關工作。紀委恢復重建之初,各級黨委為紀委充實了一大批黨性強、作風實、資歷老、威望高的幹部,但與此同時,也存在紀檢幹部年紀偏大、學歷偏低、思想解放不夠等問題。當時,有人把紀檢幹部的形象概括為「黑臉」,以全國優秀紀檢幹部姜瑞峰為原型拍攝的電視劇,名字就叫《黑臉》。我雖然只見過姜瑞峰一面,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他因公來川,應邀向四川省紀委的全體幹部做過一次報告。我感到「黑臉」只是他形象的一個側面,那就是對腐敗分子和消極腐敗現象堅決鬥爭的一面。他的形象是豐富的、多層面的、立體的。我感到他還是一個非常可親可敬的幹部,對老百姓、對同志包括犯錯誤的同志,愛得深沉,工作中政策水平很高。我印象很深的就是他對送禮的態度,哪些要收,比如老百姓為感謝你送了一籃子雞蛋,你能拒絕嗎?只能以後找機會加倍奉還;哪些不能收,拒絕不了要付款或上交組織;哪些要堅決頂回去,還要批評,區分得清清楚楚,又很講究處理的藝術。在姜瑞峰、王瑛等許多優秀紀檢監察幹部身上,完整全面地體現出紀檢監察幹部的形象。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央紀委監察部在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做黨的忠誠衛士、當群眾的貼心人」的自身建設主題和可親、可信、可敬的形象要求。後來又對這一要求深化、拓展和具體化為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誠、對腐敗分子和消極腐敗現象堅決鬥爭、對廣大幹部和群眾關心愛護、對自己和親屬嚴格要求。「四個對」抓住了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的根本、關鍵和要害,從紀檢監察幹部應當具備的基本政治品格,應當擔負的基本職責,到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自身行為都進行了規範。

由此,也為幹部形象設計提出了一個思路:各行各業的幹部,是否也應結合自己的職業特點,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在要求和形象要求,把幹部的一般形象和具體形象融為一體,變成幹部的自覺追求和實際行動。

60年之變與不變

幹部形象也是社會導向,要與時俱進,也要傳承優良傳統。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要求各級領導幹部中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其中之一就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文_周麗萍

從革命到執政,角色變了宗旨不變

一切變化來源於十六大報告所概括的「兩個轉變」。

「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從革命黨到執政黨,從理念到方法,從素質到能力,都被注入了新的內容內涵。革命是推翻一個舊社會,「造反有理」,講武裝、講鬥爭、講強硬;執政是重塑一個新世界,「建設有功」,講發展、講穩定、講和諧。對於執政隊伍來說,領導方式和執政能力也相應轉變。在當前矛盾複雜、利益格局多元的社會背景下,以人為本、關愛民生成為時代主旋律,官員身段更加柔軟,形象更具親和力、施政更加人性化。甕安事件中石宗源三次向百姓道歉,具備標本性意義。

萬變不離其宗,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會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執政理念始終不會變。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永遠是領導幹部形象之魂。

從封閉到開放,觀念變了信念不變

幹部表情就是政治表情。過去在民眾的印象中,領導幹部的形象是被格式化的。由於當時過分強調「高度集中」,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很少人敢以「個人」的口吻「表態」或「說話」。他們的喜怒哀樂、性格氣質、興趣愛好,包括真實思想,鮮有流露,更不為公眾所知。

如今,改革開放已經成為新時期的領導幹部形象定位。這個開放首先是執政思維的開放,衝破舊的條條框框,尊重科學規律、順應時代潮流、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其次是自我釋放,勇於並樂於展示自己的個人風格。去年奧運前,胡錦濤總書記打乒乓和溫家寶總理三大步投籃的場面,被民眾津津樂道;而越來越多的官員直言敢言、直抒胸臆的語言行事風格,正在打破傳統政壇的沉悶、枯燥的「大多數」形象。

薄熙來說,領導幹部是開放的第一形象、第一信譽、第一品牌。越來越多的官員已開始利用網路來展示形象。他們或上線直接與網友對話,或開博直面網路民意。湖南株洲市紀委書記楊平實名上網就引發廣泛了關注。值得一提的是,網路既為領導幹部的開放形象提供了更為寬廣平台,同時也讓他們「無所遁形」,將其一舉一動都放開在公眾面前。這種「被開放」,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

不可否認,在開放過程中,一些幹部在多元思潮和腐朽思想的衝擊下,對黨的理想、信念產生了動搖,對社會主義道路失去信心,一心謀私利進而腐化墮落。事實證明,喪失信念,就是毀滅一生。這樣的人「就像一頭瘋狂的野獸,不是掉進深谷自取滅亡,就是被獵人開槍打死」。在萬馬奔騰、大江奔流的時代背景下,加強黨性修養,堅定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始終是領導幹部形象之基。

從單一到多元,結構變了路線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複製蘇聯模式,實行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地方很少有自主權和獨立性。早期的幹部隊伍以工農幹部為主,基層經驗豐富,善於做群眾工作,但知識水平較低、視野狹窄、思想凝固,對中央政策基本是上傳下達、機械執行。加之政治運動頻繁、政治雷區多,幹部怕犯「政治錯誤」,工作中也不敢有任何「出格」。

經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撥亂反正,國家的政治氣候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思想解放,政治開明,空氣寬鬆。在支持改革創新和提倡「敢闖敢試」的導向下,從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放權讓利」的政策,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和積極性,為幹部施政提供了更廣闊的政治舞台和更大的政治包容度。

尤為重要的是,隨著幹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變伯樂選馬為賽場賽馬,不拘一格選人才,改變了過去對人才的地域、身份、資歷的種種限制,各具才能、性格、氣質的幹部百舸爭流、都有可能脫穎而出,從而使幹部隊伍呈現出鮮明生動、豐富多元的風格和氣質。有風風火火的改革闖將、有務實低調的實幹家、有儒雅謙和的學者型領導、也有魅力非凡的明星官員……

任是東南西北風,紮根群眾不放鬆。一直以來,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繫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始終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孔繁森、鄭培民、王瑛等黨的好乾部,就是把群眾視為親人,與群眾的零距離接觸,解民憂、幫民困,從而贏得人民群眾的敬仰和愛戴。

但當前也存在一些「三門幹部」缺乏基層工作經歷,不會與群眾打交道的問題;存在一些領導和機關高高在上、官僚主義、脫離群眾的問題。如今,各級各地都在號召機關幹部走出機關,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中央也正在樹立新的用人風向標,基層任職經歷將成為幹部提拔的重要條件。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堅持走群眾路線,與群眾打成一片,始終是領導幹部形象之綱。

從貧窮到小康,條件變了本色不變

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老一代領導幹部精神的集體寫照。那個時候,物質生活很匱乏,領導幹部生活也不搞特殊化,和群眾同甘共苦、打成一片。但在當時「移風易俗、興無滅資」社會風氣下,正常的注重儀錶、美化生活也被視為資產階級作風,所謂「小皮鞋嘎嘎響,資產階級臭思想」。

隨著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幹部隊伍的生活水平也與時俱進,追求美的天性也得到了釋放。如新時期基層領導幹部的典範王瑛同志,就是一個生活中非常愛美的人。總體而言,「大方得體」,是幹部們生活追求的目標。如同我們所看到的,領導幹部平時衣著休閑,正式場合則要西服或套裝,髮型、服飾和舉止也越來越符合現代禮儀。

時至今日,艱苦奮鬥仍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簡樸」仍然是今天大多數領導幹部的形象。胡錦濤穿修補過的皮鞋訪日,溫家寶一件羽絨服穿10年,仍然感動今人。前不久,宜賓軍分區干休所副師級離休幹部劉廷義一生儉樸助學、去世後僅留下332元遺產的事迹,又喚起了社會對那個時代黨員幹部儉樸作風的溫暖記憶。但與此同時,現在也有一些幹部比吃、比住、比穿、比車,講排場、比闊氣,奢侈浪費,「天價煙」和「白宮辦公樓」,頻頻衝擊著民眾的神經。講究不是追求奢侈、體面不是貪圖享受。不論在什麼時候,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都應該是領導幹部形象之本。

從保守到自由,生活變了要求不變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是一個個人單位化、單位行政化、生活政治化甚至軍事化的社會。正派保守、嚴格自律,是人們對老一代幹部的印象,特別是在生活作風方面。幹部一旦出現生活作風問題,就會一輩子抬不起頭來。電視劇《亮劍》主角李雲龍的原型之一王近山中將,就因為和妻妹的婚外戀情,就落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職務撤銷,黨籍開除,下放農場改造,成了地地道道的農民。

改革開放後,我國幹部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1984年,按照「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則,進行幹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從強求一律到尊重個性,從一味壓抑到尊重人性。婚姻家庭是個人私事,不必再經組織批准;適度的娛樂,也被視為正常的生活需要。

但由於過分強調「個人隱私」,將領導幹部的生活作風視為「小節」,一些地方在選拔幹部時,只要政績突出,經濟上不存在問題,就是生活上「不拘小節」,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於對幹部重用輕管,失之於寬、失之於軟,放鬆了對幹部「八小時以外」的監督,一些幹部熱衷於追求低級庸俗的生活情趣,甚至於道德敗壞、生活腐化,在人民群眾心目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並且,幾乎所有腐敗分子走向犯罪,都是從道德敗壞、生活腐化開始的。

因此,中央再三強調,對幹部要堅持從嚴教育、從嚴要求、從嚴管理、從嚴監督,特別是加強對其生活圈、社交圈的監督考察。隨著當前我國反腐敗鬥爭不斷深入,領導幹部的「私生活」已經被中央納入整個反腐體系。作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純潔性,始終是領導幹部形象之核。

從創業到改革,時代變了激情不變

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石光榮這個角色,可以說是老一代領導同志的經典形象。正是那一代人,滿懷砸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的革命激情,發揚排除萬難、不怕犧牲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功地把「兩彈一星」發射上天。

1978年之後,中國社會撥亂反正,進入了改革開放時代。改革之初,同樣是驚濤駭浪、風雲激蕩的歲月,早期的改革者甚至冒著「殺頭坐牢」的風險,他們以火熱的激情、無畏的勇氣、堅定的信念,殺出了一條血路。30多年改革開放之路,實現了舉世驚嘆的中國奇蹟。如今,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面臨的考驗長期複雜嚴峻,我們現在還需要這種殺開一條血路的銳氣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仍然需要那種澎湃激昂的創業激情和源源不竭的創新精神。「敢於做事、善於擔責、勇於創新、務實為民」是新時代呼喚的領導幹部形象。

但是,現實中也有一些幹部,「平平安安佔位子,忙忙碌碌裝面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樣子」,最近還不斷有幹部上班打遊戲、炒股、聊天的新聞曝光,從而在老百姓心目中落下庸官懶官昏官的負面形象。這既有現行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干好乾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原因,也有當前機構龐大、職責交叉、人員臃腫、人浮於事等深層次原因。

近年來,各地不斷掀起「責任風暴」、「治庸計劃」,加強行政問責,整頓吏治,對不在狀態、不作為的庸官、懶官舉刀。同時大力推進機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精兵簡政。目前,中央已經邁出了大部制改革的第一步,各地的「大部制」改革正拉開序幕。開拓進取、自強不息,保持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始終是領導幹部形象之要。 (本文來源:廉政瞭望雜誌 )

一個時代接一個時代,中國官員在政壇上走完了一個甲子。

60年風雲激蕩,中國官員的形象變遷是中國政治文明不斷發展的投影。本刊特梳理出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官員形象變化的幾個側面,以紀念時代的脈絡和節點。


推薦閱讀:

盤點各國邊境景象 一條界線兩個世界
熒幕名表秀 盤點經典影片中的奢華腕錶(第1頁)
盤點中國官場千年情婦血淚史:哪個情婦最成功?
「風水」大門風水禁忌最全盤點,附化解辦法

TAG:形象 | 盤點 | 官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