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臨安春雨初霽》賞析
06-10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小樓」一聯是陸遊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盪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致。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於刻畫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晁君誠「小雨愔愔人不寐,卧聽贏馬乾殘芻」,是以卧聽馬吃草的聲音來刻畫作者徹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陸遊這裡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鬱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麼呢?於是有了五六兩句。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陸遊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遊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洒。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陸遊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沏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裡就是品茶的意思。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遊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於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陸遊這裡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莫起風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願。因京中閑居無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鄉躬耕。「猶及清明可到家」實為激楚之言。偌大一個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詩人有所作為,悲憤之情見於言外。注釋:嚴州位於浙江省西部,錢塘江流域。北、東、南分別與浙江的杭州、金華、衢州接壤,西與安徽的徽州相依!原下轄桐廬、淳安、建德、壽昌、分水、遂安六縣,土地面積8596平方公里,在浙江省排名第七。區域內多山地,四周皆為山地,唯有中間小面積平原,屬浙西中山丘陵區!府治最開始在今桐廬市區西(至今還有遺迹),後遷址雉山縣,最後在武周年間遷往梅城。原嚴州縣土地合併已經變成了今天的桐廬縣、淳安縣和建德市。春秋至南北朝嚴州府本禹貢揚州南境。春秋屬吳屬越,戰國屬楚。秦時為會稽、鄣二郡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屬楚王國;六年,屬荊王國;十二年,屬吳王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分屬江都國及會稽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起,屬會稽、丹陽二郡。東漢時先屬吳、丹陽二郡,在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析丹陽郡置新都郡,治始新縣(今淳安威坪鎮,後移治賀 城鎮),轄始新、新定(後改遂安)、黟、歙、黎陽、休陽6縣,隸屬揚州。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為新安郡,仍治始新縣,轄始新、遂安、黟、 歙、海寧(休陽縣改名)、黎陽6縣,隸屬揚州。南朝宋時新安郡隸屬東揚州,齊時隸屬揚州,梁、陳時復隸屬東揚州。梁普通二年(521)壽昌縣自吳郡改屬新安郡,郡轄始新(郡治)、遂安、壽昌、歙縣、黟 縣、海寧(黎陽併入海寧)6縣。隋唐至兩宋隋開皇九年(589),廢新安郡,並遂安、壽昌入始新,改名新安縣,屬婺州。 於西部休寧(海寧縣改名)、歙、黟3縣置歙州。仁壽三年(603),於新安縣置睦州,轄新安、遂安、桐廬3縣。大業三年(607),改睦州為遂安郡,治所雉山縣(新安縣改名),轄雉山、遂安、桐廬3縣。唐武德四年(621),復改遂安郡為睦州,又於桐廬縣別置嚴州。睦州轄雉山、遂安兩縣。嚴州轄桐廬、建德、分水3縣。嚴州之名自此始。武德七年廢嚴州,桐廬(建德縣分別併入雉山、桐廬兩縣,分水縣併入桐廬縣)復入睦州,睦州改稱東睦州,武德八年復稱睦州,仍治雉山縣。永淳二年(683),復置建德縣。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州治由雉山縣移建德縣,屬江南道,轄建德、新安(雉山縣改 名)、桐廬、武盛(如意元年(692)復置分水縣,改名武盛)、遂安5縣。建德為州治始此。天寶元年(742),改睦州為新定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復改新定郡為睦州,屬浙江東道,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還淳(新安縣改名,後又改青溪、淳化)、遂安6縣,習稱「六睦」。光化三年(900), 桐廬縣劃屬杭州,睦州轄縣減至5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桐廬縣自杭州復屬睦州,轄縣仍為6縣。宣和元年 (1119),升睦州為建德軍節度。宣和三年,改睦州為嚴州,屬兩浙路,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青溪、遂安6縣。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嚴州為建德府,屬兩浙西路,治建德縣,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淳化縣改名)、遂安6縣。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為建德路,屬江淮行省,路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元朝至解放元末明初,朱元璋部李文忠取建德路,改為建安府。不久改建德府。明洪武八年 (1375),又改建德府為嚴州府,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府治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 清承明制,嚴州府隸屬浙江省金衢嚴道。府治、轄縣不變。宣統三年(1911)十 月,廢府設立嚴州軍政分府,屬浙江軍政府,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民國元年(1912)10月,嚴州軍政分府廢。民國3年2月,於衢縣以金、衢、嚴三府地置金華道,6縣入金華道。民國16年廢道,6縣直屬浙江省。民國20年,設立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22年,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辦事處設建德,轄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昌化、於潛、孝豐、長興、安吉11縣。民國24年9月,在蘭溪設立第四行政督察區,建德、桐廬、分水屬之;在衢縣設立第五行政督察區,壽昌、淳安、遂安屬之。民國32年5 月,增設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始設淳安,後移建德,轄建德、壽昌、淳安、桐廬、富陽、浦江6縣。民國36年5月底,撤銷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浦江縣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餘5縣直屬浙江省。民國37年4月,於淳安設第四行政督察區,建德、淳安、壽昌、桐廬、分水、遂安及常山、開化、新登、富陽10縣屬之。8月,轄縣減為建德、壽昌、桐廬、分水、淳安、遂安6縣,至1949年5月解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臨安春雨初霽》陸遊
※去年赴台游數據公布:大陸遊客消費額減幅最多|新台幣|消費額|減幅
※陸遊詩選
※《臨安春雨初霽》賞析??陸遊
※馬英九稱大陸遊客增加「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