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克里米亞改變的大國棋局

2014年03月31日 06:07 AM俄羅斯合併克里米亞之後,荷蘭海牙的核安全峰會也已落幕,海牙宣言上並非所有與會國都簽了字。作為奧巴馬政治遺產的核安全峰會,從2009年起為奧巴馬搭建了一個新的國際交往舞台。遺憾的是,這次核安全峰會似乎已經跑題了,烏克蘭、克里米亞、制裁俄羅斯等議題搶盡了風頭,甚至連奧巴馬本人也將這次峰會視為建立制裁俄羅斯統一戰線的契機,最後的結果是,歐盟準備擴大制裁俄羅斯的範圍,美國為主導的北約為俄羅斯劃清了新的「紅線」;中國一如既往地保持戰略克制;俄羅斯則對西方的制裁嗤之以鼻,G8已經以「暫停」的方式解體。歐亞大陸成為中美歐俄四方演義的舞台,其中的精彩程度可以讓後世的歷史學家寫出一部精妙絕倫的暢銷書。基輔,顯然成為撬動世界政治的支點,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落後、低效和腐敗的烏克蘭成為新一輪大國博弈的起點。歐亞大陸的熱點從阿富汗、敘利亞、伊朗和朝鮮一下子被吸引到了黑海邊上的克里米亞半島。更令人慨嘆的是,這次危機使後冷戰時代的國際權力結構更加清晰地顯露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克里米亞危機是可以進入國際關係史的。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巴爾幹半島、普林西普成為人們無法忘卻的歷史角色一樣,克里米亞、普京也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一戰並非因普林西普刺殺費迪南大公而起,而是歐洲國際體系失衡引起的,薩拉熱窩的槍聲不過是給各國赤膊上陣提供了一個借口而已。圍繞著克里米亞,各方進行了越來越「精彩」的對弈,當然也付出了價值不菲的外交資源,在這樣的棋局之下,相對收益壓倒了絕對收益,一方所得為一方所失,而長遠的戰略收益還需要仔細思量,戰術的勝利可能會帶來戰略的失敗。克里米亞給世人提供了一個觀察當代國際關係的窗口,冷戰之後的大國博弈多半是小國充當「代理人」,而這次則是大國之間的對弈,考驗的不僅是實力,還有地緣智慧。當下的世界再次確認了羅伯特·卡根的判斷:世界並沒有改變,在大多數地方,民族國家依舊強大,同樣強大的還有民族主義野心、激情以及塑造歷史進程的國家間競爭。合併克里米亞讓世界對普京的「底線」失去判斷蘇聯解體之後,地緣政治以「報復」的方式回歸俄羅斯,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大幅度縮水,2010年普京說蘇聯解體是一場政治災難,這其實也代表著俄羅斯地緣政治思想已經進入政策領域。極端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要將高加索、伊朗甚至土耳其納入俄羅斯的統治之下,這一普京兵不血刃(當然是刺刀下的和平)把克里米亞拿回來,一掃俄羅斯近20年來的隱忍,國內的愛國主義情緒被激發起來,普京的支持率也飆升到新高。從黑海地區來說,普京的這步棋並不差,將克里米亞收入囊中,給黑海艦隊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基地,對於穩定中亞局勢也有幫助,中亞與黑海只有幾百公里,切斷了歐洲向中亞滲透的一條通路。從收益來看,普京的硬漢形象進一步得到印證,獲得了更大的民意支持率,同時給世界以「驚艷」,可以說普京「瘋狂」的行為已經成為俄羅斯威懾戰略的一部分。毫無疑問,現在世界已經對普京的「底線」失去了判斷,不知道他明天會做出什麼事情。奧巴馬和歐盟已經為普京進攻烏克蘭做準備了,此舉已經暗示歐美已經默認俄羅斯「吞下」了克里米亞。普京將國際政治的遊戲帶回到了馬基雅維利時代,就像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一樣,膽小鬼是要首先出局的,這一次,普京似乎不會重蹈赫魯曉夫的覆轍。在克里米亞,普京的霸氣外漏,俄羅斯軍隊毫無情面地沒收了烏克蘭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資產,這何嘗不是對烏克蘭的報復?烏克蘭在黑海沿岸並不是只有塞瓦斯托波爾港,但是非要把海軍力量集中於此,跟俄羅斯軍隊比鄰而居,最終的結果是慘敗而歸。當然,俄羅斯為克里米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延遲支付的成本就會慢慢到期。普京合併克里米亞的遠期成本克里米亞進入俄羅斯之後,俄羅斯要「養活」這塊新領土,首先要拿出10億美元為克里米亞的退休職工買單,今年聯邦支出因克里米亞要增加20億美元,梅德韋傑夫宣布將克里米亞建成經濟特區,這也是迫不得已的辦法,單靠聯邦政府的財政輸血,克里米亞會成為一個包袱,尤其是聯邦財政收入減少的情況下,這個包袱會更沉重。未來幾年,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投入的資金會不斷增加,如果俄烏關係持續惡化,那克里米亞的電力、自來水的供給設施需要重建。克里米亞變成俄烏對峙的前沿,那這個休閑度假的半島也引不進遊客和資本過來。這些金錢的付出或許不再普京的思考範圍之內,擁有帝國雄心的普京不會太看重這些金錢的付出,過去十年來,國際油價一直不低,俄羅斯獲得了大量的石油收入,這些錢可以為普京的雄心買單了。歐美的制裁現在看來還是不痛不癢,因為歐美還沒有下定決心制裁俄羅斯這個大國,但是很明顯的是,第一季度俄羅斯資金外流超過700億美元,遠遠超過去年一年的資金流出額度,即便歐美沒有真正實施制裁,對制裁的預期也會引起市場的恐慌,一些德國公司準備將俄羅斯分公司的利潤匯回母國。俄羅斯央行擁有四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為了捍衛盧布的價值,央行已經大量拋售美元,盧布貶值甚至崩盤,那就是俄羅斯的噩夢。俄羅斯一直一來就不是個經濟強國,普京的帝國夢想是建立在脆弱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油氣資源出口提供了俄羅斯財政收入的一半,國際油價要保持在110美元才可以平衡聯邦財政預算,但是市場的風險並不是普京所主宰的。國際能源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元,弱勢美元能夠刺激石油價格上漲,也讓俄羅斯獲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強勢美元讓俄羅斯遭受了更多的挑戰,油價下跌,同時資金開始迴流到美國市場,俄羅斯盧布承壓。俄羅斯通貨膨脹率超過6%,在新興經濟體中排名第四,當普京帝國夢想狂飆突進的時候,俄羅斯經濟正在危機的邊緣徘徊。俄羅斯的財經高官正在為普京的夢想備受煎熬。為了克里米亞,俄羅斯被G8開除了。雖然俄羅斯並不在乎,但從富國俱樂部被踢出去之後,俄羅斯需要在其他外交領域做出讓步,比如說,需要借金磚國家機制或者G20等平台。換言之,克里米亞給俄羅斯帶來的隱性的成本會慢慢呈現出來。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夥伴們並沒有站在俄羅斯的對立面,普京在演講中尤其感謝了中國與印度的支持,其實不反對就是最大的支持。這次危機或許能夠有助於金磚國家組織的政治互信,所謂「患難見真情」,當然,俄羅斯也需要拿出一些誠意來回報中國、印度等國的支持。以上的成本更多的是有形的,還有一點無形的成本可能影響更大,那就是普京的帝國心態會進一步膨脹,筆者看來,普京這樣的政治家對地緣政治有天生的敏銳度,但是對經濟卻又比較遲鈍,因為經濟在他們眼中就是工具,而非目的。普京以保護俄語居民作為擴張的理由,而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還有2600萬「同胞」,摩爾多瓦的跨德涅斯特地區已經提出入俄的要求,摩爾多瓦已經感到了威脅。跨界民族問題被重新提起,領土邊界要以此進行調整的話,普京將站在這個世界對立面。普京所推行的歐亞聯盟的可能性也喪失殆盡,除非周邊國家都被併入俄羅斯,否則,歐亞聯盟也好,獨聯體也罷,都只是鏡中月水中花。而普京的強硬會引起周邊國家的戒心,若患上擴張饑渴症,或者被外界認定得了這種病,都將使俄羅斯付出無形卻又難以承受的成本。普京的強勢讓俄羅斯戰車開動起來,贏了一時,輸了長遠,也未可知。後現代歐盟的對俄制裁難以達成新加坡學者馬凱碩認為,美國不僅在收縮地緣政治戰線,其地緣政治智慧也在縮水,美國不應該與俄羅斯為敵,而是應該採取戰略克制,因為世界的權勢結構已經發生變化,西方已經衰落了。面對俄羅斯的攻勢,歐美似乎還沒有回過神來,從地緣政治來看,奧巴馬以及歐盟領導人卻是比較懦弱和窩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針鋒相對的制衡。一個拿過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和一個後現代的歐盟似乎很難理解普京的瘋狂行為。荷蘭海牙的核安全峰會變成了奧巴馬協調各方,制裁俄羅斯的機會,歐盟已經同意繼續擴大對俄羅斯的制裁。但歐盟並不是一個外交主體,雖然已經有一個外交與安全代表的職位,但並不代表歐盟有了外交的執行力,歐盟還有28個外交部長,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算盤,歐盟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外殼,但是內部的整合遠遠沒有達到統一的外交與防務的程度。而歐盟內部最具有實力的德國卻低調慣了,不願強出頭。在歐盟一體化的過程中,德國是經濟發動機,而法國充當了拋頭露面的角色,空襲利比亞的主角是英國和法國,默克爾的精力還是在歐元身上。面對俄羅斯,如果沒有德國外交的「覺醒」,歐盟很難有所作為,而德俄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從遠了說,在俄羅斯現代化啟動的初期,德國的人才和思想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那個為俄羅斯取得克里米亞半島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就是一個德國小邦國的公主。一戰之後,俄國首先與德國媾和,後來德國戰敗,德國成為蘇聯獲得技術的重要渠道。當納粹德國崛起之後,蘇聯和德國共同劃分了東歐的實力範圍,兩個強國的態度一直比較曖昧。二戰之後,德國分裂,西德依託歐盟而成了經濟動物,在防務和外交上從不出頭,示弱成為德國外交的一大特色。一位德國朋友告訴筆者,德國人已經深諳外交的精髓,以退為進才是最好的外交,包括兩德統一。統一之後,德國獲得了更多對俄羅斯外交的渠道,包括普京等人都曾經是駐德國的特工,私人關係網使德俄關係更密切一些,德國和俄羅斯共同修建經過波羅的海的油氣管道,德國前總理到俄羅斯的企業擔任高管,凡此種種都說明德俄關係有了一定的特殊性。默克爾勉強同意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但是還是認為這需要歐盟成員國集體通過,其實這是很難的事情,德國把麻煩拋給了歐盟,除非俄羅斯把歐盟28個成員國都得罪光了,歐盟對俄羅斯的進一步制裁才會變成現實。歐盟的擴張已經到了一個極限,突破了歷史上「歐洲」的界限。「歐洲」其實是羅馬帝國的邊緣地帶,羅馬帝國崩潰之後,隨著基督教的傳播,歐洲的東部邊界到德意志一線,而波蘭則處於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拉鋸地帶,現在歐盟已經將波蘭變成一部分,更是將邊界推到黑海一線。歷史上任何一個帝國的擴張都以暴力為基礎,但是歐盟的擴張卻是以經濟的吸引力,這種擴張模式到了一個瓶頸期。擴張的邊際收益已經在遞減,希臘債務危機其實確定了東南部的邊界,歐盟很難越過黑海海峽把土耳其囊括進來;而烏克蘭危機則預示著歐盟很難跨過黑海。外交與防務並沒有一體化的歐盟不可能強力推進擴張事業,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歐盟手中有的是經濟牌,歐盟的市場、技術、資本都是俄羅斯所急需的,而現在歐盟也給普京划了紅線,不要再往西走了,否則歐盟就真的制裁了。此外,這次危機會大大改變歐洲的能源消費觀念,為核電重啟提供了一個機會。這對俄羅斯是一個潛在的挑戰,普京的繼任者或者普京的第四個任期會嘗到這些苦果。歐洲在冷戰之後關注的是移民、文化認同、環境、貨幣等非常「後現代」的議題,似乎對戰爭已經非常生疏了,除非德國重新武裝起來,否則,歐盟不會與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針鋒相對地「死磕」。無論奧巴馬費多少口舌,都不可能讓歐盟的外交與軍事能力能夠與美國匹配。克里米亞讓美國的外交重心重回歐洲更何況,奧巴馬也沒有打算真正與俄羅斯對抗到底,雖然與烏克蘭簽署了協議,不承認克里米亞已經分離出去,但是口惠而實不至,只是「不承認主義」而已。奧巴馬是想在任內完成美國的戰略調整,從中東、歐洲轉移到亞太,但是克里米亞打亂了這一計劃,歐洲已經不再安全,而歐盟又沒有再武裝的意願,美國外交的「歐洲重心」又回來了。在中東地區,美國還得借重俄羅斯的合作,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幾乎是死而復生,俄羅斯功不可沒,化武換和平之後又給了阿薩德支持,如果美俄對峙加劇,那敘利亞、伊朗都會成為制衡美國的槓桿。美軍要從阿富汗撤軍,那大中亞地區的秩序誰來維護?若撒手不管,美國十年反恐戰爭算是白打。奧巴馬的核安全峰會遺產也因普京的缺席顯得有些名不副實,俄羅斯的核武庫可以與美國匹敵。美國否認美俄削減核武器的合作沒有受到影響,但是俄羅斯卻已經放出風,要重新審視美俄簽署的協議。面對普京,奧巴馬似乎有些無計可施,更不能理解普京的行為方式,現在來看,兩者似乎在兩條平行線上,奧巴馬為美國的「衰落」進行軟著陸,進行戰略收縮;而俄羅斯呢,則汲汲以求大國地位,尤其是普京內心無法容忍被忽視的羞辱。奧巴馬忙的是東亞,普京卻搶鏡了。恰恰克里米亞這個不起眼的半島將歐亞大陸的戰略焦點集中到了一起,引起了連鎖反應。為了應對俄羅斯的挑戰,奧巴馬也不得不在歐亞大陸東端放下身段,2月份奧巴馬還莫名其妙地會見達賴,引起中國的強烈抗議,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一個震蕩期,而克里米亞則讓中美關係迅速修復,奧巴馬的夫人單獨到中國進行「夫人外交」,而同時奧巴馬與習近平又在荷蘭會晤。普京與克里米亞讓美國不得不暫停製衡中國的動作,而這也為中國地緣戰略的鋪開提供了機會。中美皆大歡喜的外交場景實則也拜普京所賜。(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責編霍默靜mojing.huo@ftchinese.com)
推薦閱讀:

丁肇中稱或發現暗物質候選體 將改變人類對宇宙認知
一個曾經改變歐亞的歷史,而又不被人知道的名字
知電影丨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拍過電影卻用一支筆改變電影的人
2018年的小目標:極簡、自律、改變
蓮池答疑:為何誦經咒這麼多年,還是改變不大?

TAG:克里米亞 |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