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推拿文化

中醫推拿文化
推拿按摩起源 古老的推拿、針灸術起源於中國,人們受傷後,本能地用手去撫摸傷痛處,疼痛得到緩解,由此便逐漸產生了推拿療法,可以講人類在誕生的時候,推拿就隨之而產生,是我們身體自發的一種本能的自我治療的方法,是人類最早最原始的理療手段。通過按壓、揉摩、針刺和灸法,刺激人體的經絡穴位,調整機體的功能狀態,以達到治病的目的。由於其神奇療效,它已經和中醫藥、針灸等一起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 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就有推拿醫療的活動。經過長期實踐後,古人認識到了按摩的作用,並成為自覺的醫療活動,以後逐步發展形成了中醫的推拿學科。中醫推拿發展簡史 推拿又稱按摩、按蹺等,是運用推拿手法刺激患者體表的:部位或穴位、運動患者的肢體進行治病的一種療法。 推拿療法簡便有效,易為工農兵病員所接受。推廣這一療法,對落實毛主(蟹)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指示和鞏固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著積極的意義。 推拿治病是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認識和發展起來的。當人類在生產勞動中遇到損傷而發生疼痛時,經過手的撫摩,覺得疼痛減輕或消失,認識了撫摩的作用,以後,又不斷地實踐、總結,才形成了推拿療法。 遠在二千餘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按摩在醫療中就被廣泛應用。戰國時,民間醫生扁鵲運用按摩針灸,成功地搶救了屍厥患者。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秦漢時期的《內經》中記載了按摩的治療範圍有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和胃痛等;其中還描述了按摩工具,如「九針」中的「圓針」「鍉針」,可見那時按摩和針灸的關係較為密切,常常結合使用。我們現在所知道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也是秦漢時期成書的。但是,由於在歷史上儒家反動思想阻礙破壞科學技術的發展,他們鼓吹「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對使用體力治病的推拿療法歧視排斥。到了東漢,儒家路線占統治地位以後,除《內經》外,《黃帝歧伯按摩十卷》等其他醫書均沒有流傳下來。 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專科,有了按摩專科醫生。如隋代有按摩博士的職務,到唐代設立了按摩科,還把按摩醫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師和按摩工的等級。按摩博士在按摩師和按摩工的輔助下,教按摩生「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開始了有組織的按摩教學工作。這個時期,導引即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晉代的《拋朴子?內篇?遐覽》中提到有《按摩經導引經十卷》(已佚),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卷之末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這樣廣泛開展,說明了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鬥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上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藥的制膏,既可防止病人的表皮損破,又可使藥物和手法的功效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如《千金要方》說:「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風。」 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不僅僅是一些「損傷折跌者」。如宋代具有法家思想的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家婦孕將比,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拊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這個時期中又比較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如《聖濟總錄》中說:「可按可摩,時兼而用,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葯,日按日摩,適所用也。……世之論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導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導引,益見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開達抑遏為義,開達則壅蔽者以之發散,抑遏則慓悍者有所歸宿。」對每個具體手法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推拿的治療作用。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分門別類地分析研究是「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此前,有關的醫學書籍中,談到按摩的作用,多是溫通閉塞類;這時,有些醫書中就提出導引按摩具有解表發汗的作用。 明代,封建社會處於沒落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有萌芽,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伴隨了醫學科學的發展。當時,不僅設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如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也有線(如前臂的「三關」、「六府」)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腎」等)。在小兒推拿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又編寫了不少小兒推拿著作,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其中《小兒按摩經》可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書籍。按摩又有推拿之稱,正是從這時小兒推拿的名稱開始的。明代的民間推拿醫生比較活躍,《香案牘》中記載「有疾者,手摸之輒愈,人呼為摸先生」。這位摸先生就是治病療效很好的民間推拿醫生,可是由於受到封建社會後期儒家的卑視,連他的真實姓名也沒有留給我們知道。 清代,當清王朝一成立,就明確宣布「國家崇儒尊道」,把崇奉儒學儒道作為國家的指導方針,貫徹在各個方面。推拿這種用手直接接觸病人肌膚治病的方法,清朝的封建統治階級認為是「醫家小道」,「有傷大雅」,「非奉君之道」,違反了他們維護「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的「禮」,因此,在太醫院裡不設按摩科。推拿只能存在和發展於民間。小兒推拿的著作,如《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保赤推拿法》和《釐正按摩要術》等,都是民間推拿臨床實踐的總結。儒家之流誣衊它文理頗劣,不屑一顧,恰恰證明了這些著作毫無儒家之筆的虛浮空談,具有實用價值。清代對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已有所總結,如《醫宗金鑒》一書,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 解放前,國民黨反動派尊孔崇洋,竭力推行民族虛無主義的衛生政策,祖國醫學遭到了嚴重摧殘,一直被儒家排斥的推拿療法,加上民族虛無主義的影響,瀕於湮沒。 解放後,祖國醫學的推拿療法,得到了重視,設科辦校使推拿有了後繼力量;發掘整理祖國醫學推拿療法的工作在全國各地開展,推拿專著、臨床總結報道紛紛出版發表。中醫足部保健按摩的歷史 從醫學發展史來看,中醫足部保健的起源遠遠早於其他療法。在古代,由於自然界的意外襲擊或某些原因造成身體的損傷,使身體產生疼痛不適等癥狀,人們有意或無意中用手或其他器具觸及足部某些部位,發現疼痛緩解,癥狀減輕,發現勞累後用熱水洗腳後可解除疲勞等,人們逐漸認識到通過對足部的刺激可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總結,漸漸地演化為現在的足部按摩法、足穴針灸法、足部敷貼法、足部熏浴法、足部功法等中醫足部保健法。 中醫足部保健的歷史 中醫足部保健,是一種非藥物療法,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刺激,調整人體生理機能,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達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目的。 足部刮痧按摩是中醫足部保健的主要方法起源於《黃帝內經》。 足部按摩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今兩千多年前的經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就詳細介紹了全身的經絡和腧穴,其中有許多是足部的穴位,還詳細介紹了經絡、穴位與五臟六腑的關係,指出:臟腑有病可以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穴位,根據不同穴位的癥狀可以推斷相關的臟腑功能出現了問題。 足部穴位可反映及治療全身多種疾病,通過對足部進行按摩、針灸等治療,相應的內臟功能紊亂可以得到糾正,使人體恢復健康,減少疾病發生,起到保健延年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多處提到了按摩治病的原理,得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疏通經絡氣血的治病機制。  一直未能登上大雅之堂 因為諸多原因,足部按摩一直未能像針灸、中藥等療法一樣登上大雅之堂,而更多地在民間流傳。但在醫書或其他古書中多有文字記載,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 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已成為流行時尚。 20世紀初,美國醫生威廉?菲茨傑拉德以現代醫學方法研究整理足部反射療法的成果,於1917年發表了《區域療法》(Zone Therapy)一書。20世紀80年代在台灣傳教的瑞士神父吳若石先生用「足部按摩術」治好了他多年的風濕關節炎,他在《若石健康法——足部反射自學手冊》一書序中說:「8年前,源自中國古代的足部按摩術治好了困擾我多年的風濕性關節炎,於是我發願要將這中國的遺產歸還給每一個中國人。」   1982年台灣成立了「國際若石健康研究會」。1985年英國現代醫學協會將足部推拿法定為現代醫學「足部反射區療法」。1989年在美國加州召開了足反射療法會議。1990年在日本東京舉行了國際若石健康法學術研討會,使足部健康反射療法在國際上嶄露頭角。20世紀90年代初,足部按摩健康法在國內亦得到了重視,各種學術團體的成立以及專門的中醫足部保健按摩院等逐漸興起,這種不用吃藥、打針的非藥物保健法日益受到各階層人士的喜愛。 目前國內的足部按摩主要以保健為目的,大多在按摩院、專門中醫足部保健院、浴池等進行。中醫足部保健目前已作為一種勞動技能而被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認,並可頒發相應的資格證書。 目前國內中醫足部保健主要有3種形式:一、以足部反射區及若石健康法為主,手法有若石按摩手法和傳統中醫按摩手法;二、以足部穴位為主,以足部針刺手法為主;三、足部反射區與傳統穴位結合,手法亦為上兩種手法結合。 據《史記》記載,上古黃帝時代,有位高明的醫家叫俞跗,古文「俞」與「愈」通,「跗」即足背,意為以按摩足部治癒疾病。俞跗的診療水平很高,春秋戰國時的名醫扁鵲,在為虢太子治療屍厥時,接待他的中庶子就十分讚揚俞跗,說他治病不以「湯液醴酒」,而能「一按見病之應」。 《素頭號?舉痛論》明確地指出:「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素問?厥論》說:「 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里。」認為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又與手三陰、手三陽經相互關聯,奇經八脈中陰、陽維脈,陰、陽蹺脈起於足部,這樣足部就與全身臟腑器官通過經脈聯繫起來,為足部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並發現了足部的許多腧穴和足部跗陽脈診病法。 足針治療疾病,早在《靈樞?根結》中即有刺竅陰、至陽、歷兌、沖陽等穴以瀉充盛之氣的記載。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中也有所述,且內容較前更為豐富。但是,由於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封建意識和習俗使人的腳藏而不露,赤踝裸足為大不雅,嚴重阻礙了中醫足部保健的學術發展,使得這一古老醫術瀕臨失傳。 唐朝時,足穴按摩法傳入日本,被稱為「足心道」療法。 清朝末年,隨著外強的入侵,大量醫學文獻的外流,足部療法也被流傳到歐美等國家,並被接受和發展。20世紀初,美國的威廉?菲茲傑拉德以現代醫學方法進行整理研究,1917年發表了《區域療法》,在醫學界公開發表。到了30年代,美國的印古哈姆女士對「區域療法」進行了進一步研究,描述了足底反射區和投影臟器。1975年,德國醫生瑪魯卡多經過自己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研究編著了《足反射療法》,在前聯邦德國出版之後到1986年,該書重印18版計10餘萬冊,並創辦了「國際反射學研究所」。期間在1980年由瑞士籍華人吳若石神父將經過在國外研究多年的中醫足部保健按摩術又傳回我國台灣地區,經研究推廣並與中西醫結合成為一種安全。有效的保健身體和防治疾病的方法。1988年陳中干先生將此術傳到北京,並向全國各地區推廣,使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方法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此外,日本野祥太郎的《人的足》、星虎男的《足穴健康法》等對中醫足部保健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百病推拿扁桃體炎的推拿療法【概述】 扁桃體炎俗稱「乳蛾」,主要由鏈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多發生在受涼或過度疲勞後,常見於青少年。急性期表現為扁桃體紅腫,有黃白色滲出物,並有發熱、咽痛等癥狀,多次反覆發作易轉為慢性,可及時行手術摘除,以避免並發風濕熱和急性腎炎等病。 按摩主要用於慢性扁桃體炎,通過手法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療本病的目的。【按摩療法】 (1)取坐位,先用一指禪推風池、風府穴各1分鐘;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廉泉、水突(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之中點,氣舍穴位於人迎穴下,胸骨頭與鎖骨之間凹陷處,圖1)、璇璣穴各1分鐘;最後用拇指、食指拿風池、肩井、曲池、合谷穴各1分鐘。

(2)取坐位,家人立於患側一邊,將患者一側上肢外展90度,用與患側同側的手的拇指指面與患側的拇指指面對合,並壓緊,示(食)指、中指、無名指指端緊緊捏住患者合谷穴,另一手拇指按於患側外展上肢的肩髃穴,示(食)指、中指、環指(無名指)緊緊捏住腋窩,此時將患者上肢用力向後伸展,若令患者緩緩咽服湯藥,則見效更快。 (3)取坐位,用拇指、示(食)指拿揉雙側扁桃體穴(頰車下0.5寸,圖18-1)、合谷穴各1分鐘;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兩下肢照海、太溪穴各1分鐘;最後用手掌尺側緣來回直擦兩足底湧泉穴2分鐘,以透熱為度。 (4)取坐位,用中指指腹端輕輕揉扶突(頸外側部喉結旁,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圖1)、天突、翳風穴各1分鐘;再用手拇指、示(食)指、中指揪咽喉皮膚30下。踝關節扭傷的推拿療法【概述】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兩側有韌帶加強,其內側韌帶亦稱三角韌帶,較堅韌,外側韌帶比較簿弱。踝關節扭傷,多因踝關節過度內翻、外翻造成,輕者韌帶捩傷或部分撕裂,重者韌帶完全斷裂,或伴內外踝的撕脫骨折及脫位。 本病多發生在青壯年人,因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或下台階、下樓梯踏空,或跳躍不慎等原因,使踝關節突然向內或向外翻轉,內外側副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或向外翻轉,內外側副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而受損傷,損傷後踝關節明顯腫脹疼痛,前下方壓痛,皮膚可見大片瘀斑,如伴有撕脫骨折或脫位者,患者不能行走。 按摩治療踝關節損傷的原則是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松肌解痙。但在傷後24小時內一般不主張按摩,以免加重出血。【按摩療法】(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部及其四周,再自外踝經小腿外側按揉至陽陵泉穴5遍,以丘墟、懸鐘、陽陵泉穴為重點,以有酸脹感不度。(2)患者坐於床上,患肢屈曲,一手捏住脛骨前下部,固定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前部,搖動旋轉踝關節3分鐘。(3)取仰卧位,一手握其足跟,一手握其足掌(圖2),用力牽引,然後再做背伸跖屈動作,並搖晃踝關節。(4)取仰卧位,左手按壓其踝部,右手拇指、示(食)指指腹逐個捻足趾(圖3),然後用拇指指腹沿足背直推,以皮膚微紅為度。

(5)取仰卧位,用禪推法自局部向四周外推2分鐘。(6)取仰卧位,兩下肢伸直,小腿下墊一棉枕,足跟呈中立位,家人立於患肢一側,用雙手拇指分別置於小腿後下方跟腱兩側,自上而下均勻直推至跟骨粗隆,重複進行5遍。肩周炎的推拿療法【概述】 肩周炎全稱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凍結肩」,因好發於50歲左右的女性,故又稱「50肩」。本病的發生是由於內分泌紊亂、外傷、慢性勞損、外感風寒濕邪及肩周組織的退行性改變,使肩周軟組織發生慢性無菌性炎症,進而關節滑膜萎縮、粗糙,滑液分泌減少,引起軟組織廣泛性粘連,限制了肩關節的活動。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年老體弱,正氣虛衰,氣血不榮,經脈失養,復感風寒濕邪而致。臨床可見肩部酸楚疼痛,開始時呈陣發性,常因天氣變化或勞累後誘發。爾後逐漸發展肩部廣泛性疼痛,甚至刀割樣痛,晝輕夜重,並放射至前臂、肘、頸、背部,約2~3個月後疼痛癥狀減輕而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以外展、外旋、後伸最明顯,並逐漸加重,不能穿衣梳頭,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後期可見肩部肌肉萎縮現象。 按摩療法是治療肩周炎較為有效的辦法,初期以舒筋通絡,行氣活血止痛為主,後期則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為主。【按摩療法】1.初期(1)取坐位,家人立其患側,一手拉其上肢往上抬,另一手用扌袞法(圖17-4)或一指禪法推施於肩關節周圍,約5分鐘。(2)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端點按肩中俞(大椎旁開2寸,見圖4)、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見圖4)、臑俞(腋後皺襞直上,肩胛崗下緣凹陷中,見圖4)、肩髃、肩貞(腋後皺襞上1寸,見圖4)、天宗穴各1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度。2.粘連期除使用上述兩法外,再選擇下列按摩療法:(1)取坐位,家人用雙手抱托其肘部作內收、外展、上舉、後伸等被動動作,反覆進行2分鐘。(2)取坐位,家人站其患側,外展其上肢,以其肩關節為軸作環狀旋轉(圖5)運動,順時針、逆時針各30次,幅度逐漸加大。

(3)取坐位,家人立於患肢側,略下蹲,將患肢伸直搭於自己肩上,雙手抱病肩,兩手拇指按於腋下部,其餘四指相交於肩上,來迴旋轉揉動三角肌、腋下諸肌、大圓肌、胸大肌、胸小肌外側端,並慢慢上抬患臂,每次3分鐘。(4)在牆上貼一塔形標尺,患者面壁而立,雙足跟併攏著地,患側臂稍屈前舉手掌貼於牆上,患側臂隨示(食)指、中指和環指輪流向貼在牆上的標尺往上爬,逐漸伸直手臂,如此反覆10次。頸椎病的推拿療法【概述】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頸臂綜合征」。好發於40~60歲中老年,多因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引起頸椎失穩,從而促使椎體發生代償性增生,骨贅壓迫頸神經根、頸脊髓、椎動脈或椎旁交感神經而產生一系列症候群。臨床根據增生部位及發生癥狀的不同而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混合型。神經根型見頸、肩、臂疼痛,疼痛呈燒灼樣或刀割樣,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串麻感,患側上肢可見發沉、無力、握力減退,受壓後酸脹、麻木;脊髓型見一側或兩側上、下肢運動障礙,感覺障礙,頭痛頭暈,排尿障礙,甚則四肢癱瘓、卧床不起;椎動脈型見頸痛,肩痛,頭暈,噁心,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癥狀常因轉動頭部、側彎頭部而誘發或加重;交感神經型見神經根型和脊髓型癥狀外,還兼有心動過速或過緩,肢涼,肢體與頭面部麻木,或指端發熱,疼痛,全身多汗或少汗;混合型表現為兩型或兩型以上各種癥狀同時存在。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肝腎不足,筋骨失養;或跌仆勞損,傷及筋骨,經絡不通所致。按摩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理筋複位,治療各型頸椎病。【按摩療法】 (1)頸部推法:取坐位,立於其後,用小魚際自頸上部向肩部推;再用雙手拇指自肩井穴向風池穴推,以局部有脹酸感、皮膚髮熱發紅為度。(2)頸部拿法:取坐位,立於其後,用雙手提拿頸後及頸兩側肌肉,雙手交替用力,即左手提拿時,右手放鬆;右手提拿時,左手放鬆,反覆操作3分鐘。(3)頸部揉捏法:取坐位,立於其後,用雙手拇指或小魚際上下來回揉捏頸部兩側及肩、上肢肌肉5分鐘。

(4)頸部提轉法:取坐位,立於其後,用一手托其下頜,一手托其後枕部,慢慢左右旋轉並用力上提,聽到彈響聲後,按摩頸部,放鬆椎旁肌肉(圖6)。(5)頸部側屈法:取坐位,兩上肢反搶於背後,立於其後,兩手掌側小魚際貼於其頸部兩側,然後雙手交替著力,使頭部向左、向右側屈運動,反覆進行10次。(6)按肩搬頭法:取坐位,雙上肢反搶於背後,家人立於其後,左手按其右肩,右手置於其頭頂,用力將頭頸部向右側搬動。然後用同法,右手按其左肩,左手置於其頭頂,用力將頭向左側搬。兩側交替操作,每側10次。(7)理筋法:取坐位,患側上肢外展,用雙手拇指指腹從肩峰沿上肢外側肌肉分理和撥離至腕關節;然後用抖法抖動其上肢2分鐘。(8)指壓法:神經根型,用拇指指端按壓風池、肩井、肩髎、外關、少海、後溪穴各1分鐘;椎動脈型,用拇指指端按壓風池、太陽、列缺、合谷、聽宮穴各1分鐘;脊髓型,用拇指指端按壓肩井、翳風、肩中俞、肩髃、期門、陽陵泉、後溪穴各1分鐘;交感神經型,用拇指指端按壓百會、肩井、顴髎、神門、外關、足三里穴各1分鐘;混合型,根據其混合具體類型,有選擇按壓以上有關穴位。

落枕的推拿療法【概述】 落枕又稱「失頸」、「失枕」,臨床上以頸項疼痛,活動受限為特徵,輕者一周內自愈,重者可延至數周。 本病多由於各種原因引起頸部肌肉突然收縮,肌纖維部分斷裂,或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過低致一側頸部肌肉長時間處於伸展狀態;或體虛之人,慢性勞損者外感風寒之邪,以致氣血停滯,經絡閉塞。臨床常見頸部歪斜,活動受限,動輒疼痛加劇,患側肌肉緊張,壓痛明顯,可波及同側頭部、上背部及上臂。 按摩能疏散風寒,溫經通絡,理筋解疼,使頸部氣血通暢,肌肉放鬆,落枕癥狀隨之解除。【按摩療法】(1)取坐位,以拇指指腹端按揉風府、風池、風門、天宗、肩井穴各2分鐘,以有酸脹麻木感為度;再用拇指、示(食)指拿住頸部僵硬的肌肉向上提捏2分鐘;最後以掌擦法擦患側頸部2分鐘,以熱為度。(2)取坐位,用兩手托其頭部,慢慢旋轉,屈伸,再用攘法或推法,在患側頸肩部治療,然後一手托下頜部增加旋轉度,注意手法要輕柔,不能暴力搖動,以免引起損傷(圖8)。(3)取坐位,用拇指點按落枕、列缺穴各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4)取仰卧位,兩側下肢伸直,用拇指指端用力點按懸鐘、後溪穴各1分鐘,以局部有酸脹麻感為度。痄腮的推拿療法【概述】 痄腮又稱發頤,民間俗稱「大嘴巴」、「大頭瘟」、「哈蟆瘟」,屬溫毒一類熱性病。現代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但以冬春多見,散發為主,亦可引起流行。發病年齡以5~9歲小兒為多,年長兒童可並發睾丸炎,個別可並發腦膜炎,但一般預後良好,一次感染後可獲終身免疫。 本病發病初期有發熱、頭痛、納差或嘔吐,1~2天即出現腮腺腫大,通常先見於一側,繼見於另一側,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有彈性感,局部有發硬、疼痛、壓痛,張口咀嚼時疼痛加劇,兩頰內腮腺管口(第2臼齒)可見紅腫。祖國醫學認為本病由風溫病毒所引起,病邪從口鼻而入,壅阻少陽經脈,郁而不散,結於腮部。 按摩能疏散風熱、疏通氣血、清熱瀉火,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按摩療法】(1)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翳風、風池穴各1分鐘;再揉大椎穴2分鐘。(2)取坐位,用拇指橈側端清肺經100次;再用示(食)指、中指指腹面清天河水、退六腑各l0O次;最後用拇指指腹端按揉合谷、曲池穴各2分鐘。(3)取仰卧位,用手小魚際擦兩足底湧泉穴各2分鐘。(4)取俯卧位,用雙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再用指擦法自上而下擦脊柱10遍。(5)邪陷心包者,用拇指甲掐心經5次,掐小天心20次,再行水底撈月:用冷水滴入患兒掌心,用拇指指腹端從其手掌水底穴(小指旁)推至明月穴(在握拳時中指端所指處)。用旋推法(圖9),邊推邊吹涼氣,重複進行30次。

太醫院按摩器太醫院按摩器

簡介:清代,木質,分別長35cm,18cm。用於自我按摩,製作精美,使用方便。現藏於中國醫史博物館。太醫院按摩器

簡介:清代,紅木質,長24cm,軸寬6.5cm,轉輪直徑4cm。 手柄一端由一圓柱將三個轉輪連接起來,每個轉輪均可靈活轉動。現藏於中國醫史博物館。清宮推背器清宮推背器

簡介:清代,玉質,長14.1cm,寬13cm。是清代宮廷所用的醫用物理治療器具,可隔衣在身體上滾摩,治療肌肉酸疼,促進局部或全身的氣血運行,達到舒筋骨、活氣血的目的,並能助藥力,起到藥物之所不及的作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繁體字才會被拋棄?
《徽州文化》解說詞*第二十集 縱橫徽商(下)
《平凡的世界》全書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標題黨】樂天殺人事件始末
中國的古詩詞美在哪裡?

TAG:文化 | 中醫 | 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