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寺溝的神秘岩穴

大寺溝的神秘岩穴

2012年08月17日 08:56來源:《佛祖真容—中國石窟寺探秘》 作者:常青

炳靈寺石窟大寺溝口(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在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公里的小積石山中,有一處遠近聞名的大寺溝,溝口的那兩根亭亭玉立的石柱高峰,就是著名的姐妹峰,它們彷彿是一對相依相存的姐妹,熱情地迎接著前來這裡的中外遊客。大寺溝周圍的群山諸峰,有的像寶塔,有的像層樓,有的如被刀劈一般,真是千姿百態,別具一格,在劉家峽湖水的映襯下,恰似北方的桂林風光。但是真正引人入勝的,還要數大寺溝內神秘岩穴中的佛教藝術。

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記載了一些大寺溝的情況:相傳,居住在周圍的人們常常看見一些神人在這裡活動,以為他們都是神鬼。其實這不過是些前來修行的出家人。由於當地的羌族人把鬼稱作「唐述」,因此,這裡就被稱作「唐述山」,而岩間出家人活動的洞穴就被叫作「唐述窟」了。到了明清時代,大寺溝里主要是一些藏傳佛教的喇嘛們在修行和製作他們的藝術品,他們把這裡稱作「炳靈」,藏語的意思就是「十萬佛」,於是大寺溝里的佛教藝術又有了一個延用至今的名稱——炳靈寺石窟了。

俯瞰大寺溝(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在大寺溝西岸南北長350米,高30多米的峭壁上,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洞窟和佛龕共183所,內有彩塑像和石雕像770餘尊,壁畫約900平方米,上自西秦,下迄元明,都有雕鑿或重修等佛教活動。

到了清朝末年以後,炳靈寺石窟就逐漸湮沒、不被世人所知了。直到1951年,這處古老的佛教藝術群體才重新被人們所發現。位於炳靈寺窟群北端的第169窟,是一所巨大的自然溶洞,相傳就是酈道元書中所指的唐述窟。1963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首次憑藉著最原始的攀登工具進入這所古老而神秘的洞窟,發現了眾多的佛教彩塑和壁畫作品。北壁的第6龕內塑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還繪有釋迦牟尼佛、藥王佛、彌勒菩薩、十方佛和男女供養人列像。就在這所龕的左上方崖面上,有一方高46厘米、寬87厘米的墨書發願文,最末一行有「建弘元年歲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字樣。建弘,是十六國時期西秦國王乞伏熾磐的年號,建弘元年也就是公元420年。這是一項重要的發現,因為時值今日,第6龕的這方發願文,是中國石窟有明確紀年的最早題記,它為我們研究中國早期石窟的發展,和判定十六國末期石窟藝術的年代,提供了重要的標尺。除了第6龕外,第169窟第8龕的三身立佛像、第9龕的雙立佛像,以及位於它們南側的大面積的壁畫,也都是西秦國時期的作品。當時西秦國的首都枹罕,就是今天的甘肅臨夏,歷史上記載東來西往的佛教僧侶有很多曾經在這個國家傳播佛法。炳靈寺石窟的第1窟立佛像和第172窟崖面上的坐佛與二立菩薩像,還有野雞溝一所洞窟中的千佛壁畫,也是製作在西秦國時期。這些西秦國佛教藝術的顯著特點是,並不直接在崖間開鑿洞窟,而是充分利用天然的溶洞稍加修整,再依靠洞中的岩體來塑像、繪壁畫。看來,炳靈寺石窟在創始的時候,就已經被西秦的佛教界當作一處佛教活動的重要區域了。

炳靈寺石窟大佛(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到了北魏晚期,炳靈寺的鑿窟活動主要轉移到了崖面的下方,保存至今的窟龕共有33處。其中的8所洞窟大部分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面,低穹窿形的窟頂,在窟內的正壁和左右壁下部鑿有倒凹字形的低壇,在壇上雕出了供奉的佛、菩薩等偶像。第126、128、132窟是左右毗鄰、形制相近的一組洞窟,它們的正壁主尊都是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並坐像,在左右壁分別雕出佛與二菩薩,或者是交腳坐的彌勒菩薩與二菩薩像。根據《妙法蓮華經》中的《見寶塔品》記載:在過去的東方世界裡,有一位多寶佛,在他還作菩薩的時候,曾經立下了一個誓願,等到他成佛並涅槃以後,如果有佛正在講說《法華經》,那麼供養他的佛塔將會湧現在這位佛祖的面前,去聆聽他講解這部經典。釋迦牟尼成佛以後,有一天他正在給弟子們講說《法華經》,忽然在釋迦面前湧出了一座七寶塔。釋迦用手打開了塔門,果然看見那位多寶佛正端坐在獅子座上。最後,多寶佛在寶塔中把寶座的一半讓給了釋迦牟尼,於是釋迦也進入了這座七寶塔中,與多寶佛並排坐在了獅子座上。釋迦與多寶佛並坐像,是北魏時期流行全國的雕塑題材,它表明了《妙法蓮華經》在當時的社會上是相當盛行的。第126窟外還保留著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的造像銘刻。在北魏的窟龕中,造像題材還有七佛、五佛、釋迦涅槃像、思維菩薩、供養菩薩、力士、千佛等,人物的形象都是面部長而削瘦,形體修長的北魏晚期時代特徵,穿著寬大的服裝,刻出了密集的衣褶。

炳靈寺五立佛(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北周與隋代洞窟的數量不多,如北周時期在第172窟塑制的五尊立佛像、第6窟和隋代的第8窟等,都表現出了北朝向唐代過渡時期的藝術風尚。炳靈寺的唐代窟龕現存有134處,其中大部分是露天的摩崖小龕,只有少量的平面方形、圓形或者馬蹄形的洞窟,窟頂大部分是平的。這些唐代窟龕中的造像多數是由佛和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相組合的形式,窟龕中的主要崇拜者有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等。這些造像人物身材較長,體態豐滿,婀娜多姿,身體的表面還加繪色彩,用來表現人物的膚色或衣飾的細節特點。在洞窟的造像之間與頂部,還往往繪製出精美的壁畫。第171窟的高達28米的大型倚坐彌勒佛像,是大寺溝內最為壯觀的佛像作品,根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它是由涼州觀察使薄承祚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建造的。這尊大佛體態莊重,儀容落落大方,顯示了盛唐社會的雄偉氣魄。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彌勒的信仰是源遠流長的。佛經上說,彌勒將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在未來世界成佛的未來佛,而未來的彌勒佛國又集中了人世間一切最美好的願望。當時的人們信仰彌勒,供奉這位未來的佛祖,就是希望自己的來世能投生到彌勒佛國之中,享盡現實世界所無法想像的幸福與歡樂。宋代以後,炳靈寺石窟的開鑿活動就逐漸衰落了。今日的炳靈寺,除了保持著往日的宗教價值以外,還在向每日前來這裡參觀的人們講述著中國古老而偉大的藝術成就。


推薦閱讀:

科學家解讀癌症和糖分之間的神秘聯繫!
你聽過可信度比較高或者親身經歷過詭異,恐怖,神秘,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什麼?
觀《神秘命理》後有感(2)
中國歷史上神秘消失的四個人,至今不知去向,他們去哪裡了?
古代兩個神秘的圖

TAG:神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