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 英雄項羽06-列土分候

英雄項羽06-列土分候

項羽入關後,與劉邦進行了第一次政治較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項羽儘管最終沒有殺掉劉邦,但是劉邦在項羽面前的俯首稱臣,也讓各路諸侯都看在眼 里。劉邦都服了,天下還有哪個不服。通過鴻門宴,項羽實實在在地掌握了對天下的控制權。鴻門宴之後,號令天下的項羽,率兵殺入了秦朝都城咸陽,最終實現了 立志圖秦的理想。由此項羽好像變了一個人,他由一個有勇有謀的、有進有退的將軍,變成了一個大開殺戒的劊子手、一個目光短淺的短視者,最終把天下分給十八 個諸侯王,又讓項羽背上了分裂國家的歷史罵名。那麼項羽為什麼沒有把握住統一天下的機遇呢?他為什麼要違背歷史潮流而裂土封侯呢?

鴻門宴上,項羽沒殺劉邦,項羽在諸侯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之後,項羽接連幹了三件大事:一是出了一口氣,二是放了一把火,三是煮了一個人。曹無傷告狀,劉邦 說沒那回事,項羽就說那就交給我吧。劉邦想,子嬰命運會慘。但劉邦想無法抵抗,不能得罪項羽了,把子嬰交給了項羽。項羽殺掉了子嬰,出了一口氣。項羽十歲 爺爺死時就立志圖秦,十七年的期待與奮鬥,終於完成了心愿。子嬰本想殺秦始皇,當年曾說「彼可取而代之」,但秦始皇已死,二世不在了,子嬰只是替罪羊。子 嬰只當了十幾天皇帝,雖有想法,想重振大秦,但歷史沒給他機會,只能成了替罪羊。第二是放了一把火。為什麼要提他放火,為什麼?太大了。毀滅性太強。燒咸 陽三月不滅,把幾代秦王建的宮殿毀於一旦,包括阿房宮。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讓人無限遐想。《史記》記單是前殿是東西六百九米,南北一千一百米,比佔地 七萬平米的鳥巢要大得多。可見當時凝聚了人民的心血。這段歷史,讓人感慨,火字,我們人類掌握利用火是重要的環節。有火才能度過漫漫長夜,幫我們驅趕狼 豹。我們心中火是溫暖與文明的象徵。但是火無情,也是破壞文明的重要手段。第三是煮了一個人,這是韓生,是手下謀士。項羽進咸陽後,許多人勸他這是各路諸 侯期待的,百二秦關,易守難攻,用兩萬可以抵抗百萬軍隊的進攻。金城千里,固若金湯,沃野千里,這是張良的說法。是大糧倉,秦正是靠這統一六國的。項羽執 意回彭城。這個韓生還是不死心,來勸項羽。項羽聽了後說,我的想法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出來闖天下,現在好了,應該回老家看看, 展示一下,否則沒人看見有什麼意義?這個理論一出口,韓生比喻說,楚人沐猴冠耳。有說是猴子洗了頭戴了個帽子罷了。本質只是個猴子像個人樣,心胸狹窄目光 短淺。項羽哪能容忍?煮了。

(項羽不定都咸陽而執意回彭城這件事,固然有衣錦還鄉的炫耀心理,但是更重要的是,項羽缺乏定都咸陽的政治上的合理性。因為懷王有約,先入關者為王,再加 上項羽進入咸陽後的燒殺搶掠,更是讓他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心,也就意味著失去了統治的基礎,這使得項羽不得不離開關中這塊易守難攻的寶地。但是當項羽准 備回彭城的時候,他卻突然改變了主意,想繼續留在關中,那麼項羽為什麼要出爾反爾呢?)

項羽卻停住了,他變理智了。此時看不出自己的真實身份了。他發現自己不過是楚國的上將軍,聽楚懷王嗎?要殺掉他嗎?當時,項羽對楚懷王有意見,但不足以殺 他。他不過是家仇國恨,不想殺楚懷王,他的力量決定他又不想聽楚懷王的。當時六國貴族都有了地盤。唯一可以安身的是關中。這是被打敗的國家。這裡可以立 足。他第一次有了王關中的想法。這時他走投無路了,劉邦先入關了,項羽覺得簡單,讓楚懷王收回,任命自己不就好了,把球踢回了楚懷王。於是派人去報告楚懷 王。明著要官去了。楚懷王這時只說,如約。按原來說的辦。先入關者為王,沒買賬。楚懷王制定戰略時,就表現出大眼光。但是他選擇如約就是選擇死亡,後來項 羽真殺了他,楚懷王用死來捍衛自己的尊嚴。守庄守約是優秀的傳統。子貢問孔子,怎麼治天下,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百姓講誠信,社會和諧了,就好了。 去了下,先去兵,再去,去食,最終保留的是「民無信不立」。建立誠信體系,在傳統中就可以傳承,這是我們固有的。楚懷王覺得天下人都認可的,為什麼要苟且 偷生呢?項羽卻氣暈了。這裡有三氣項羽。一氣是項梁一死時楚懷王一奪權,把項羽打入冷宮,二不讓他征西,不給面子是三氣。這個三氣不能忍了。項羽形勢變 了,勢力大了,還這樣對待,項羽不能容忍。諸侯開會,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廢約,廢了當初的約定。「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是 一個傀儡,沒有功勞,憑什麼做個約定就要守呢?第二是分天下,「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能安定天下的是諸位和我呀。得享受榮華,我們自己做主,一怒之下 分給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己稱為西楚霸王。這是裂土分侯。讀歷史,心理把握關鍵,項羽為什麼裂土封侯?許多人認為是進咸陽後有三種選擇,為帝為王為霸。我覺 得這個綜合華麗,有道理,但是不符合當時的人生路程。項羽是軍事家不是政治家。他不可能分析排序。他這樣做,是隨著發展而產生的偶然選擇。

(項羽是反秦英雄,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權力讓他膨脹,讓他一氣之下把秦始皇一統的江山又給劃分得四分五裂。因為項羽看不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進步意義,看不到天下百姓對和平的嚮往。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能順應歷史的潮流呢?他沒有一統天下的背後原因又是什麼呢?)

我們說,分析這個原因是心無天下。他雖然有理想,是立志圖秦,有缺陷是出發點有問題。陳勝吳廣起義是打破舊世界。他反秦是家仇國恨是復仇。他忽略了一個問 題,他沒有認識秦始皇統一天下的作用。賈誼說「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幾百年諸侯間靠力量說話。只看軍事力量。連年戰事,百姓 希望和平。所以秦始皇來了,受到了百姓的歡迎。百姓「莫不虛心而仰上」,但是沒實行仁政,失去了民心,他執政有過。卻統一有功。項羽推翻了秦,實現了理 想,達到了最高點。沒按天下意志選擇符合潮流的重要原因。項羽是幸運的人,成功了。沒陳勝吳廣他圖秦是空話,大潮把他推向了歷史前台。當擁有權力可以成就 更大成就時,他錯過了。我常想,看待機遇,怎麼看?沒機遇不行,項羽的起落中可以看出,人生有兩種機遇,一是顯性機遇,看得見。中了五百萬,這是顯性的。 我們追求這種機遇。這種機遇可遇不可求。二是隱性機遇。時刻在身邊。與人交流時,老人回顧一生有許多遺憾,當初好好把握一下,什麼都有。但都溜走了。實際 人珍惜生命熱愛生活,身邊有許多機遇,把握時,就會把人生引導到最燦爛的去處去。像牛頓,善於觀察。項羽這麼好的機遇他錯過了。這是教訓。

(項羽的裂土封侯,又讓統一的天下淪落為四分五裂,諸侯分爭的天下,使得芸芸眾生再一次陷入到戰爭的災難之中。項羽的這種做法,不僅違背歷史潮流,也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那麼這個隱患又是什麼呢?)

  人世間最難公平。何況分天下?招來許多怨恨。項羽的功臣都得平衡。如果這些怨言是因為公平不好做到,可以理解。但是有兩件事,導致了他的覆滅。這一是拱手 讓漢中,本想把劉邦封到巴蜀之地,再回來就難了。這時,張良要離開劉邦,想去實行自己的理想——復興韓國。張良想復興祖業,與劉邦辭行。劉邦給了許多金銀 財寶。張良沒要,給了項伯。項伯覺得太仗義。張良說,看劉邦情緒不好,不讓當關中王。和項羽說說,把漢中也給他算了。一說,項羽還真同意了。劉邦拿到漢 中,過了秦嶺就是。項羽看不出戰略作用。二是秦將治秦。項羽不想當關中王了,把咸陽分三塊,分給三個秦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韓信說,這三人被百姓恨 入骨髓。傳檄可定。事實證明如此。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兩個人,是誰?對項羽產生了什麼影響?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曾仕強和馬未都誰更有智慧?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百家講壇長恨歌27、父納子妻
【百家講壇】 英雄項羽08-智救彭城
百家講壇 《水滸智慧》第一部

TAG:項羽 | 英雄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