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皇、帝、王、皇帝(中)

二、帝

1、帝字的權威解釋

按1987年12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甲骨學小詞典》(孟世凱編著),甲骨文「帝」字有三種含義:

帝字的甲骨文

(1)天神名,又稱上帝。

武丁卜辭有:上帝降熯(hàn乾燥、乾旱)。

廩辛、康丁時卜辭有:叀(zhuān同「專」)五鼓,上帝若,王有佑。

按卜辭的記載,帝能降禍福於人間,主宰一切活動。如,「命雨」、「命風」、「命雷」、「降熯」、「歲年」、「受年」等。

(2)祭名,同禘。

《國語·魯語》:「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韋昭註:「此上四者,謂祭天以配食也,祭昊天於圓丘曰禘。」

在卜辭中,禘祭主要為郊祀自然神祇,或禘四方與四方風神。如,「方帝」、「巫帝」、「帝北巫」、「帝東巫」、「帝於河」、「帝於岳」等。

(3)商王尊稱。

史書中,在商王名號前冠帝。如,「帝太甲」、「帝盤庚」、「帝武丁」等。卜辭有「帝甲」、「帝丁」、「文武帝」。

另,商王乙,是文武丁之子,紂王之父。在「殷墟」卜辭中,沒有發現帝乙的廟號,而在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稱文武帝乙。由此猜測,名號前冠帝,有可能是周朝人對商王的習慣稱呼。

2、《百度百科》、《漢典》

《百度百科》和《漢典》對「帝」字的解釋完全相同,主要有三種含義。

(1)按甲骨文字形,「帝」像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間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綠片);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本義:花蒂

(2)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話中稱主宰萬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萬物的主宰。

(3)君主,皇帝

《說文解字》:帝,皇天下之號也。

《爾雅》:帝,君也。

3、《細說漢字》

在《細說漢字》一書中,對「帝」字有一種有趣的解釋。

按甲骨文字形,帝字像橫七豎八準備點燃的一堆木柴。點燃木柴是為了祭天,正如《爾雅·釋天》中所說:「祭天曰燔(fán)柴。」「燔」就是焚燒的意思。

點燃木柴,火光熊熊,象徵天神之威靈。所以「帝」字的本義就是「天神」,又稱為「天帝」,是整個宇宙所謂的「主宰者」。引申為人間的「帝王」。

4、分析及結論

綜合以上,「帝」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含義:

(1)按甲骨文字形,「帝」字像捆綁好的、準備點燃的一堆木柴。本義:祭祀用的木柴

(2)天神,天帝,上帝。

由祭祀引申為天神,說得過去。

(3)君王,君主,皇帝,商王的尊稱。

天子祭祀始祖和天神的大典稱為禘郊。由主祭的人,引申出君王。嗯,也可以,講得通。

(4)按甲骨文字形,「帝」像花蒂的全形。本義:花蒂

第4種含義和前3種一點兒聯繫也沒有啊,這不科學呀,不符合漢字的造字規律。難道其中另有隱情?


我們就用類似於解方程組的方法來進行「逆向推理」一番。

漢字是表意文字,即使是形聲字中的聲旁,也不僅僅單純表示讀音,聲旁和組成的漢字之間也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基於這一原理,我把和「帝」字有關的漢字羅列如下:

諦,形聲。從言,帝聲。本義:細察、詳審。

禘,形聲。從示,帝聲。本義:古代帝王、諸侯舉行各種大祭的總名。

締,形聲。從糸( mì),帝聲。本義:結在一起。

蒂,形聲。從艸,帝聲。本義:花、葉或瓜、果與枝莖連結的部分。

還真有一個字——蒂,支持第4種含義。

但是,且慢,容我仔細看來。

這個「蒂」有點問題。

《漢典》中的蒂字「內容重定向『蔕』」,從艸帶聲。哈!經核實,《說文解字》中居然沒有「蒂」這個字,只有讀音相同的「蔕」。

這下子,基本明白了。「帝字象花蒂的全形」屬於牽強附會,並沒有史料支持,也沒有其他漢字佐證,估計是某個後人「根據甲骨文的字形拍腦袋想出來的解釋」,所以,這種解釋大家可以暫時放一放。

關於「帝」字的含義,看前3種就行了。

五帝

5、五帝

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帝王,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1)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唐張守節《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禮》,以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譙周、應劭、宋均皆同。」漢班固《白虎通·號》:「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也。』」

(2)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少昊(青陽氏)、顓頊(高陽氏)。

按《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其帝大皞(hào古通「昊」);孟夏之月,其帝炎帝;中央土,其帝黃帝;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孟冬之月,其帝顓頊。

(3)少昊(青陽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尚書·序》:「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孔穎達疏曰:「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高陽、高辛、唐、虞為五帝。」

(4)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易傳·繫辭傳下·第二章》: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伏羲,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後與太昊合併,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

按宋胡宏《皇王大紀》記載,五帝分別是:帝太昊包犧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綜合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可以發現,黃帝是一個較為明顯的分界點

黃帝之前記載更為混亂,空白較多,爭議也較多,黃帝之後的記載逐漸豐富。

黃帝時期,華夏族佔領的地盤比較大。按《史記》記載,黃帝時期,征服的地盤超過了之前的部落首領,諸侯咸尊黃帝為天子,算得上是天下共主。

由此,我們可以把黃帝作為「皇」和「帝」的分界點

黃帝之前的王,稱「皇」,表示最初的王;從黃帝一直到帝辛(紂王),都可以稱「帝」,表示天下共主。

作為分界點的黃帝,貌似列為三皇之未也能說得過去。當然,黃帝列為五帝之首應該比較合理。至於五帝的其他人選,只要是上面提到過的,如果其中有你的老鄉,你儘管支持你的老鄉好了,喜歡哪個就支持哪個,我都不反對。

我是不是很機智?

推薦閱讀:

他靠養母當上皇帝,卻因一個創紀錄的原因成為傀儡
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皇帝,是是非非由後人評說
五代:後梁皇帝列表,哪個最厲害?哪個最差勁?*
李自成怎麼沒能成功穩坐一天皇帝?
史上最窩囊的皇帝,別人玩自己的老婆還幫人出謀劃策

TAG: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