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話語體系建構:問題與反思
阿拉伯世界在國際政治、經濟、能源、安全等領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1956年至1990年,中國先後與22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60年來,中阿雙方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經濟上相互依賴,總體發展平穩順利。隨著2004年「中阿合作論壇」的成立與2010年中阿戰略合作關係的確立,中阿關係再次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亟待正視的是,隨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與阿拉伯劇變帶來的地區秩序危機,以政府高層交往為主體的中阿關係開始面臨全新的考驗與挑戰。以敘利亞問題為例,阿拉伯主流媒體對中國立場的大量質疑之聲,反映了我國在阿拉伯世界話語體系的薄弱與不足。如何在阿拉伯世界建構與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成為當前我國對阿開展公共外交、實現「民心相通」、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課題。
一、中國在阿拉伯世界建構話語體系的努力
傳播學理論認為,建構話語體系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國際傳播的最終目標在於塑造國家形象與維護國家利益。話語體系的建構有賴於對話語權的塑造。話語權作為國際傳播的核心,不僅是指表達見解的權利,更是指不跟從他人說話,提出話題、自我表達的權利。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化與中東國家「向東看」趨勢不斷加強,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經貿往來實現了快速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擴大。但經濟上的互惠與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並未能抵擋住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發動的輿論攻擊,「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等指控一時甚囂塵上。這些議題雖非阿拉伯主流輿論,但阿拉伯民眾對中阿交往中不和諧因素越來越多的關注,為西方話語的誤導在阿開闢了一定的生存空間。面對話語權在阿拉伯世界的缺失,中國開始給予重視,加大對阿宣傳力度,「增信釋疑」,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首先,在書刊等印刷品的國際發行方面,以五洲傳播出版社、外文出版社為代表的我國多家大型出版機構對涉阿出版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穩步的推進,出版了多種阿拉伯語圖書,涉及中國的歷史地理、政治外交、傳統文化等多個方面。同時,繼於2011年、2013年在寧夏舉行國際穆斯林出版機構版權貿易洽談會和中阿版權貿易洽談會後,中阿出版交流座談會與中阿出版合作論壇分別於2015年8月和9月舉行,與會者就中阿出版合作和開展版權貿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此外,自2004年開始,《今日中國》雜誌阿語版開始在埃及發行,成為我國首家也是唯一家走向阿拉伯世界的平面媒體。阿語書刊的發行,為中國在阿自我表達,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陣地。
其次,在傳媒通訊領域,新華社在開羅設立地區總分社,下轄18個分社,主要負責中東國家的中文、英文和阿文新聞報道。2011年,新華社組建阿文專線,以加強中國涉阿報道的影響力。同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憑藉著廣播製作和接收成本低、覆蓋範圍廣的特點,對阿拉伯世界進行了每天22小時的阿語廣播,成為阿拉伯民眾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衛星電視方面,CCTV於2009年開設阿語頻道,設置了不同的節目版塊,全天24時播出,信號覆蓋整個中東地區。值得一提的是,從2013年《金太郎的幸福生活》,到2016年的《你好,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阿語廣播與CCTV阿語頻道對多部中國優秀電視劇進行了阿語翻譯和配音工作,實現其向阿推廣。
最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受眾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網頁與社交媒體等新興傳媒渠道。皮尤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自2009年Facebook、 Twitter、LinkedIn等社交媒體陸續推出阿拉伯語版本以來,用戶數量迅猛增長,2012年底達到7200萬,是2010年底的4倍。①為應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CCTV阿語頻道、國際廣播電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均開設了自己的阿語網站,其中部分媒體還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開設了官方賬號,以加強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與影響力。
二、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話語體系建構面臨的問題
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話語體系建構現已初具規模,成就可觀,但國際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絕非一蹴而就。當前來看,中國在阿拉伯世界的話語體系建構主要面臨戰略、現實與操作三個層面的問題。
首先,在戰略層面,中國對阿話語中的價值觀因素有待進一步明晰。回顧西方話語體系建構史,無論其手段是軍事脅迫、遏制或是同化及吸引,西方價值觀始終是其爭奪和控制話語權的基礎。一戰後,美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民族自決」原則,確立了其「普世道德代言人」的形象,構建了以民主為核心的美式國際話語體系。以「一帶一路」戰略在阿宣傳為例,筆者在對阿拉伯主流媒體《生活報》與《中東報》相關報道跟蹤關注後發現,「一帶一路」的定性,大致有「戰略」、「倡議」、「行動」、「計劃」和「項目」五種外延不同的提法。定性的模糊,客觀上為諸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等負面提法贏得了一定的市場。這一方面是受西方媒體的影響,另一方面更是源於我國自身對這一戰略界定的不清晰與不及時。受「韜光養晦」外交理念的影響,我國已習慣於保守中求穩的外交行事風格。在國際局勢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這不僅無法有效為我國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起到消除疑慮、弱化單邊色彩的作用,反而更容易加強阿拉伯民眾的疑惑。「一帶一路」戰略從2013年9月概念的提出到2015年3月《願景與行動》規劃發布,歷時近兩年之久,其間缺乏對戰略清晰的構想與說明。對此,敘利亞著名歷史學家菲拉斯·薩瓦赫在與筆者的訪談中指出,概念的提出若不配合具體的價值觀念,很容易引發旁人的誤解,這正是中國在落實「一帶一路」概念時所欠缺的環節。
其次,在現實層面,中國對阿話語理想與社會現實有待進一步統一。深層次來看,話語權的獲得與話語體系的建構本質上是一種制度理想或制度安排,應是制度現實的自然結果,要達到理想、安排與現實三個層次的統一。②中國當前雖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依舊面臨許多社會治理方面的問題。我國媒體在對阿傳播時往往過多強調我國的發展成就,但就傳播學的新聞價值來看,成就屬於社會常態,而社會的負面因素則更加受到關注。面對西方媒體在阿對我國涉及如食品安全、計劃生育、民族宗教政策等社會問題的報道時,堅持對發展成就的慣性報道使得中國話語與西方話語之間出現了明顯的不對稱現象,無法對相關的負面議題形成點對點的有效回應。筆者在向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學教授艾哈邁德·卡爾庫奇討教中方私企難以進入摩洛哥的原因時了解到,除了保護本土市場的因素外,大量關於中國食品安全、出口假冒偽劣的新聞報道,使得他的商人朋友在與中方企業合作的時候往往持謹慎消極的態度,「『一帶一路』固然是中國友好的對外戰略構想,但這些社會問題難以使我們不產生顧慮」。
最後,在操作層面,中國話語在阿落地與傳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國際傳播除了作為一種超前的戰略意識外,更是一種具體而為的行動與方法。如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是我國在阿建構話語體系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國雖然已在多領域付出努力,多平台、跨媒體式地在阿進行國際傳播,然而就實際落地情況而言,還面臨諸多不足。例如,摩洛哥卡薩布蘭卡孔子學院阿方院長阿布杜·馬吉德教授在與筆者的訪談中指出,中國的外宣圖書數量、篇幅有限,並且多以概覽介紹為主,這無法滿足研究中國事務的阿拉伯知識分子對相關問題在深度與廣度上的要求;同時,書刊的銷售與發行未能真正普及,外宣式的內容也無法對普通民眾構成足夠的吸引。新媒體方面,以Twitter為例,筆者在統計後發現,《人民日報》、CCTV阿語頻道、新華社雖先後於2012年在該平台上開設公共賬號,但運營至今,三家賬號的關注者數量分別只達到1.34萬、623與415人,其中不少關注者是我國穆斯林或阿語學習者;從發布內容來看,外宣色彩濃厚,形式單一,時間分散,缺少規劃。此外,專家學者與智庫隊伍並未有效地起到引導輿論的作用。以昆明「3·1」事件為例,面對阿拉伯世界對我國民族宗教問題的疑慮,我國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薛慶國教授在《生活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抗擊恐怖,哪怕遠在中國》的文章,以闡釋事件真相,但一篇文章難以對整體輿論產生重大影響;同時,阿拉伯知華、友華人士的聲音並未被我國及時調動來引導輿論、維護形象。
三、對完善中國在阿拉伯世界話語體系建構的幾點思考
為應對阿拉伯劇變帶來的國際傳播新挑戰和消除「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輿論壓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完善我國在阿話語體系的建構。
第一,建構共同價值,豐富話語內涵。中國在阿拉伯劇變中拒絕軍事干預、堅持政治解決的立場,一開始遭到了阿拉伯輿論的普遍誤讀。這不禁使我們產生疑問,為何經濟上日益緊密的中阿利益共同體未能打消阿拉伯國家對中國懷有的戰略疑惑?對此,有學者指出,利益認同不具穩定性,相較而言,「價值觀認同是一種更深層、更穩定的認同」,「一旦形成,會有力推動國家間在各領域的互動,促使不同國家在同一事實面前選擇相同的行為和策略,並較少受到利益因素的影響。」③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歷史上有著相似的遭遇,目前又共同擔負著深化發展、推動社會轉型的使命,這為中阿之間建構共同價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資源稟賦、發展水平、文化基礎上都存有諸多差異,只有找到具有人類普適意義的價值觀作為支撐,才有可能建構屬於我國在阿獨特的話語體系。基於上述判斷,我們可以通過依託「一帶一路」,培育包括社會發展、國際秩序與國家利益在內的共同價值,豐富我國在阿話語體系的內涵。④
第二,協調統一立場,媒體均衡發聲。如前所述,「一帶一路」戰略從概念的提出到規劃發布歷時近兩年,其間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該戰略在阿的定性模糊。除了外交風格因素外,我國對外傳播中政出多門、政行多門的因素也不可忽視。如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外交部等部委,在對阿講述中國故事時,都各有倚重,缺乏立場上的協調統一。反觀美國,國務院作為美國對外宣傳的唯一發聲渠道,能起到協調立場、統一口徑、統籌資源的作用,形成對外傳播的合力。同時,在對阿報道上,媒體也應均衡發聲,避免在傳播時只倚重對成就的單一報道,造成阿拉伯民眾對中國認知的失衡。筆者在對BBC英文報道與阿文報道進行定時段跟蹤關注後發現,除了著重報道阿拉伯世界的新聞動態外,BBC阿語報道在內容和立場上與國內英文報道基本保持一致。同時,俄羅斯官媒「今日俄羅斯」阿語頻道也是我國值得借鑒的一個成功案例。在保證傳播俄羅斯核心價值的同時,「今日俄羅斯」仍能獲得阿拉伯民眾的廣泛認可,很大原因就是保持了話語的平衡,在批評西方立場的同時也承認本國存在的問題。
第三,藉助非政府力量,堅持本土化運作。受歐洲殖民與現代化發展失衡的影響,阿拉伯民族國家建構並不完善,形成了「強社會與弱國家」的政治局面,智庫、政黨、家族、部落等非政府力量往往比政府更能形成有效的社會引導。因此,可以將非政府力量納入我國話語建構中來發揮作用。以智庫為例,就有著影響政策、塑造輿論、培養人才三大功能。目前,我國高校為豐富中阿關係內涵,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已成立多家相關智庫,舉辦了如賀蘭山論壇中阿智庫對話等活動。2016年1月15日,配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東三國,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派團赴開羅與埃及地區戰略研究中心就中埃關係召開研討會,埃及學者高度讚揚了《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與「一帶一路」戰略,為習主席訪埃發揮了學者作為意見領袖的先導性作用,在當地塑造了友好的輿論環境。但需指出的是,當前中阿雙邊的智庫交流依舊薄弱,探討議題宏觀,而話語體系的深層次建構還有賴於智庫和學者進一步走出去,為我國對阿國際傳播掌握切實的社會輿情動態,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同時,我國對阿媒體宣傳與出版物在內容和流通上出現的不適應,一方面可以借本土力量發聲,比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東,在當地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就為推動雙邊關係起到了現場造勢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採取本土化運作模式,健全符合阿拉伯民眾審美趣味的內容生產體系與機制,熟悉版權、海外營銷等薄弱環節,做到對阿國際傳播的有的放矢、有效投放。
(本文為國家民委2015年民族問題研究項目課題,項目名稱:「『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文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研究」,項目號:2015-GM-099。)
注釋:
①Pew Research Center「:Social Networking Popular AcrossGlobe」, http://www.pewglobal. org/2012/12/12/social-networking-popular-across-globe/,2012 -12 -12.
②郭堯:《講好中國故事 提高國際話語權——專訪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胡正榮》,《國家治理》2015年第26期。
③劉欣路:《中阿價值觀認同建構與正確義利觀的傳播》,《對外傳播》2015年第5期。
④劉辰、劉欣路:《「一帶一路」背景下共同價值觀念培育與中國國家話語權構建》,《對外傳播》2015年第7期。如果您覺得文章還不錯,歡迎分享至朋友圈,並在下面的拇指處點贊。您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向前的動力。
閱讀原文推薦閱讀:
※世界最大黑幫組織排行榜
※情人節過節指南:吸豬到德國,單身狗去芬蘭
※天價廣告費?超級英雄給力代言世界五百強
※影響世界的政治家、文學家的名言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學真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