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國移民應對美國本土主義的策略
下面是我女兒在高中三年級(2015-2016學年)選修高中《美國歷史大學先修課》(AP American History)時所寫的學期論文 (junior thesis)。本地高中學生一般公認高中文科最具挑戰的課程就是《美國歷史大學先修課》。我女兒總體上比較愛好理工科課程,對我這個文科專業的父親來說,總覺得高中文科的課程也是極有意義的。然而我女兒是一名多年參加體操俱樂部系統訓練(每周要有20多小時的體操訓練,還要加上外出參加比賽的時間)的運動員,因此對選修這門閱讀量很大的美國歷史大學先修課程頗有顧慮。我考慮到這門課程的對女兒的閱讀,思維和寫作都有很大幫助,就極力鼓勵她選修這門課程,並且「保證」如果學期成績只能獲得B也不會有所「責難」。最後女兒「不知深淺」地選修了這門高中文科重頭課程,即使在就讀期間她還一直有點「耿耿於懷」。
這門美國歷史的大學先修課的教師是一位從非洲移民過來的具有博士學位的50多歲的教師,該教師雖然在美國生活數十年,但是他的英語口音仍然比較重,雖然女兒說她並不覺得理解老師的講課有何困難,但是對他的幽默感不是能夠完全理解和欣賞。我們為此略感遺憾。
女兒在學期初選擇論文題目時頗費周折。她最後考慮了兩個論文題目,第一選擇的題是「肯尼迪總統的古巴導彈危機對策」,第二選擇題是美國的早期華工歷史。作為一名華人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我當然是傾向第二個題目,並且極力鼓勵女兒選擇第二個題目。最後女兒有點拿不定主意,我提議說去和任課老師商量,聽取他的意見。我當時就有一種預感,作為一名移民來美國的教師,他很有可能會鼓勵女兒採用第二個題目。果然,不出所料,他認為女兒的第二個選題很好。我主動和女兒交流了我對美國早期華人移民的看法,有時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些「憤憤不平」的情緒,幾次交談下來,女兒有點不耐煩了。她告訴我說:你一講到這個題目就有點「激動」。她甚至誇張地模仿我在討論這個話題時的那種語氣。她說「我是要寫歷史論文,我不要像你這樣激動…。」
我生怕我的觀點使她感覺到我的觀點是帶有「偏見」的。我就設法用比較中性的觀點來和她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我很快意識到我在這個題目方面的知識是有限的,或許還真是有點偏見的,因為我主要是從中文的書籍的閱讀中獲得的這方面的知識。我稍微查看了一下有關這方面的英文書籍,我看到了《南京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的作者張純如 (Iris Chang: 1968-2004) 在她去世前的一年 (2003)出版了《美國華人:口述的歷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我初步看了一下這本書的評價,我覺得只要女兒能夠在寫論文時閱讀了這本書,我就不在乎她最後所得出的結論了。我趕緊幫女兒在網上訂購了這本書,並告訴她一定要把這本書作為主要參考書籍之一。女兒翻看了這本書之後同意了。這樣我就放手地讓她自己去考慮如何撰寫這篇論文了。
女兒最後的論文完成也是比較拖拉和艱難的,作為一篇大學先修課的論文也是不太合格的,不過這也早就在我的預料之中。我當年就讀研究生時第一次寫論文時也是「難產」。實際上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任何論文的寫作都不是易事。女兒的這篇論文字數估計還沒有達到任課老師的要求,內容和論述讀起來也是比較膚淺的,因此得到了「B」的成績值得慶幸的。但是當我認真讀完這篇文章時,我還是從中感受到了它的價值。我覺得自己雖然也算是對美國早期華人的歷史比較關注的,但是女兒的這篇論文還是使我增長了知識,受到了啟發,特別是對美國的「本土主義」這種思潮的歷史和現實影響有了一點新的認識。作為第二代的華裔,女兒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了美國早期華人的歷史知識,並能夠通過思考和學習比較理性地討論了這個主題,並做出了自己的結論。為此,我覺得女兒上這門美國歷史的大學先修課的目的基本達到了。
看完女兒的這篇論文後我真誠地對她說,你的這篇論文比爸爸來美國這麼多年所學到的有關早期華人移民的知識還有豐富。當然,女兒要真正對美國華人歷史的深刻理解還要有待時日,書本知識的積累和真正意義上的領悟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對在美國出生成長的女兒我就不奢望她會和我同樣「刻骨銘心」的看待美國早期華人的歷史問題。
我的中文翻譯是儘可能忠實於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並保留了原文的全部英文參考書籍目錄。原文中有些詞語的選擇還是值得推敲的:如對「(華人)移民」和「(華人)勞工」的這兩個含義不同的詞語並沒有做出比較細緻的和嚴謹的定義和區別。我以為這兩個詞語意義上的「混淆」實際上也就是涵蓋了早期華人移民(或勞工)所面臨的兩難選擇的處境。我和女兒談到了這個問題,她說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對她而言,我感覺進一步的探討對她而言從時間上和寫作上來說都是勉為其難了。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向英才早逝的張純如(Iris Chang) 女士表示我最深切的懷念和崇高的敬意。
**********************************
19世紀中國移民應對美國本土主義的策略
-沈茂 (Amy Shen)
Chinese Immigrants Dealing with American Nativism in the 19th Century
*前言**
這篇論文討論19世紀中葉在美國的經濟動力驅使下來到美國的中國移民所面臨的社會和法律的挑戰,他們所採取的相應策略來應對這些挑戰,以及這些策略的有效性。第一批中國移民是在十九世紀中葉(1850年前後)前往加利福尼亞州開採金礦的。在接下來的數十年里,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並參與了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錢的建築工程。當地的僱主招募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因為他們知道中國勞工勤奮工作和安分守己的聲譽,同時又可以支付他們比大多數白人勞工更低的報酬。
隨後,白人工人開始覺得這些數量不斷增長而且勤奮工作的中國勞工會給他們帶來了威脅,也限制了他們的就業機會。慢慢地當地的社會公共機構如學校也開始加入歧視中國人的行列。此外,許多白人所擁有的企業拒絕為中國人服務。大部分的反中國移民的情緒被這種保護本土居民利益的「本土主義」(nativism)思潮所激化。此外,當時的加州立法機構順應了當地白人選民的排外恐懼心理(xenophobic concerns),通過了限制和歧視中國移民的法案,使中國移民的生活更加困難。中國移民使用各種策略來應對他們所面臨的被本土社會邊緣化的局面,結果是好壞參半。這些策略中最有效的是建立唐人街(Chinatown),也可以稱之為華人移民的海外之家。華人移民的這種努力就是試圖把他們的故鄉帶到新世界。這一策略協助了中國移民過渡到新世界,但也延長了他們適應主流社會(mainstream)的過程。
**到新世界尋求機會**
19世紀上半葉清朝見證了中國經濟惡化和社會制度面臨崩潰的局面。隨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就開始尋找出路,逃離這種不堪謀生的社會狀態。當時中國經濟下滑的主要因素是始於1839年的鴉片戰爭。英國為自己當時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的逆差心懷不滿,為此試圖使用武力販賣鴉片而打開中國市場。一旦中國平民沉迷於毒品,英國就能保證賺取利潤,而且財富會像以往那樣單方面流向英國。中國政府試圖抵抗英國,但是他們根本不是世界上最強海軍的對手。鴉片戰爭延續了三年,並在1842年以兩國簽訂「南京條約」而結束。這個條約使中國付出了屈辱的代價,其中不利中國的條件包括中國被迫開放其五個港口用於通商貿易,巨額戰爭賠款使中國政府經濟上深陷債務。為了支付鴉片戰爭的賠款,中國政府增加了稅收,主要是針對那些低下階層,包括小農場主和農民。稅收的增加,加上原先存在的政府腐敗,導致了社會勞動階層的強烈不滿情緒。
始於1850並蔓延到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中國中下階層的的不滿和焦慮在太平天國內戰中進一步凸顯出來。太平造反軍隊在洪秀全這個基督教徒的領導下,希望推翻不公正的清朝皇權政府,並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貧窮和中下階層的追隨者。這些人發現了他們不可能支付如此高昂的稅收之後還能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貧困農民也離開他們的家園,去尋求一個更好的生活。
從16世紀開始,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廣東省已經憑藉其海上貿易而興盛起來。廣東省的省會廣州是一個商業繁華的港口城市,並有廣泛的貿易網路。廣東省的農田植物只能帶來可憐的一點利潤,迫使大部分人口尋求第二職業來謀生。因此,在廣州一個具有專業技能的中產階級崛起了。這個職業階層包括了教師,醫生,商人和其他行業。然而,在1842年,《南京條約》導致當地市場受到西方商品充斥,損害了國內企業。因此,這也就使廣州地區的居民成為最願意,也最有交通資源去穿越太平洋移民到美洲大陸。
**本土主義(nativism)和對外他人的歧視**
與此同時,本土主義在美國隨著歐洲的移民的湧入而逐漸形成。尤其是大量的愛爾蘭東部和德國中西部地區的移民也在19世紀初期和中期移民大量湧入到美國,尋求更好的經濟機會和謀生環境。許多當地更早移民並定居的勞工認為這些新移民對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安全構成了威脅,並極力阻止他們行使政治權利。當時本土主義情緒非常普遍,以至在19世紀中葉出現了一個以反移民和反天主教的第三政黨,也就是「美國黨」(American Party),它的綽號叫「一無所知」(Know Nothing)。這個黨的成員企圖延長入籍期和限制移民的政治權利。雖然這個「美國黨」不久就在選民中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它影響了當時主要政黨有關移民的立法。大多數美國黨的成員和理念最終被共和黨所吸收,他們反移民的政策和立場影響沒有完全消失,並在以後的很長的年代裡繼續影響制定有關中國移民法案。
當第一個在加利福尼亞州發現黃金的新聞在1848年傳到中國的海岸時,中國人,特別是在廣東的居民被這個消息所激奮和期望。這是一個新的開始的機會,一個幫助改善家庭的財務狀況的機會。在其後的兩年中,成千上萬的中國移民越過太平洋,大部分到達了舊金山市,一個貿易和創業的中心。大批移民的結果是,舊金山人口人口從1848年的5,000增加到1850年的30,000, 兩年之內舊金山人口翻了六倍。
第一批到達美國西海岸的中國移民在這個主要是由外國移民人口組成的城市裡受到歡迎。通過出入境管理程序後,中國的移民脫掉了自己身上傳統的長袍,換上了美國像牛仔褲和靴子這類勞工服裝,直奔金礦。然而,隨著中國移民的大量湧進,並獲得了成功,中國勞工「接受低工資,幹活勤奮且善於學習」的聲譽慢慢傳開了,他們變得更容易被僱主聘用。不久,當地白人對早期華人移民所表現出的積極態度開始轉變了。
勤勞的中國工人的成功使當地的白人工人產生怨恨情緒。他們開始覺得中國移民威脅到他們的工作保障,並由此產生敵意。在現實中,中國只是比白人礦工更勤奮,更希望遇到好運,並挖掘到金子。本土主義情緒導致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即移民礦工搶劫了本來是理所當然屬於美國人的黃金。正如19世紀70年代後期一個中國礦工所描述的:當時的加州白人「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族裔群體和一個州的權利被輕視了,他們的社會利益和生活必須也被忽視,所以他們可以用鄙視的態度來看待外來移民。」 (譯者註:這個引用的中國礦工所講的英文原文中有一些錯別英文詞和語法錯誤,但是這些語言現象無法翻譯和表達出來。)
隨後,本土主義者開始反感並歧視中國工人,對本土主義者來說這些中國移民比歐洲移民更像是「外國人」。中國移民的體型和文化的差異加劇了原先早已存在的以經濟基礎的恐懼心理。其結果是,中國工人經常被本土主義至上的白人工人毆打和搶劫。對中國勞工的其他恐怖行為還包括燒毀他們的房屋,並隨意開槍射擊。1887年的蛇河大屠殺(Snake River Massacre)就是一個描述了中國勞工殘酷經歷的例子。在這個大屠殺里中31中國礦工被搶劫殺害,甚至他們的屍體被肢解。兇手被找到送上法庭後,他們被陪審團宣告無罪。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的。事實上,當地人普遍認為中國人是劣等的。加州州議會礦工和礦業委員會曾宣稱,中國人留在美國「是一個極大的道德和社會罪惡,是一個美好臉龐上的一個不堪入目的瘡疤,一個政治機構上的爛瘡。總之,中國人是令人討厭的。」 (the Chinese 「presence [in the US] is a great moral and social evil-a disgusting scab upon the fair face of socity-a putrefying sore upon the body politic-in short, a nuisance.」)
就這樣,本土主義者的情緒進入了加州州議會。1852年加州州議會通過了外國礦工稅。這個法案要求所有外國出生的礦工每月要支付20美元以保有繼續開採礦山的資格。但是事實情況是加州剛剛於1850年建立,它在稅收制度還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法院和執法體系來保障實行。因此,政府執法行為中的腐敗十分普遍,尤其是在稅收制度方面,稅收官員使出各種骯髒的手法從外國礦工身上收錢。通常情況下,稅收員能夠利用礦工欠缺的英語能力故意開出無用的收據,隨意更改許可證日期,或者謊騙礦工他們還沒有支付特定的月費。在這種方式下,許多中國移民被剝奪他們的黃金開採許可證,因此他們不得不回到舊金山。這時的舊金山作為一個城市已經擁有各式各樣的機構和眾多的中國商人。為了避難和尋求謀生機會,華人勞工不斷湧進了舊金山,也為中國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阻礙中國移民的湧入,1852年加州又通過立法對那些幫助中國移民跨越太平洋的商家額外增稅。這樣幫助移民的運輸船船長通常也會以此增加移民海運費用,所以移民最終為此付出代價。他們繳納的稅收用於資助公共的醫院和學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移民往往被剝奪享受這些社會服務的機會。
**應對策略求生存**
中國礦工為了應對疏遠隔離,以及各種類型的種族主義暴力行為,他們經常在工地住在一起,往往擠在一個小帳篷里。中國人對逃避稅收並不陌生,因為他們在中國就已經有經驗了。中國移民建立的定居點連接在一起,當收稅人員趕到村裡時其他定據點就會及時得到通報。即便如此,絕大多數中國工人並沒有在金礦發現和開採方面獲得成功,他們被迫到別處找工作。
隨著金礦開採工作慢慢減少,許多中國勞工就到其他地方的農場,工廠,以及最重要的是,到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建設工地尋找工作。除了以前雇來的礦工,數以千計的中國移民過來後形成了新的一波求職勞工。中國勞工是僱主最歡迎的廉價勞動力。一個Mission Woolen Mills的製造商說,我們支付白人工人的工資是中國工人工資的兩倍。在鐵路建築工地上,中央太平洋公司(the Union Pacific)從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emento)開始向東修建鐵路,與聯合太平洋公司(Union Pacific) 正在建設的鐵路相連接。 中央太平洋公司剛開始時主要招收愛爾蘭工人。但是這些白人工人的行為舉止比較粗野,拿了錢就走人,又是動不動就要罷工。對此,中央太平洋公司僱用了數千名中國工人,同時告誡這些白人工人,你們不是不可替代的。正在罷工的白人工人立即停止罷工,因為他們知道鐵路公司可以以更低的費用來繼續僱傭移民工人來取代他們。相比於開採黃金,鐵路建築工作是更加危險。由於使用炸藥來清理山脈通道,在山區工作時還不得不應對經常發生的造成生命危險的雪崩。
日趨嚴重的情況最終導致中國勞工也開始罷工。但是這些罷工的結果基本上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因為僱主通常以各種方式懲罰中國勞工。一個很好的實例就是發生在1867年的夏天。當時中國勞工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條件而舉行罷工抗議。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提出的每月工資增加4美元,也就是每月的工資是$ 35。但是中國工人並不滿足於此加薪,他們要求每月的工資增加到45美元。 1867年6月25日,中國工人開始罷工,引起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董事會的注意。此外,中國工人也要求在危險隧道較多的地段工作日時間每日不多於10小時。然而,與白人勞工不同的是,中國勞工只是使用了非暴力手段抗議。正如工程承包商查爾斯·克羅克說,「如果是白人工人,這個數字不是一個問題,我們也無法控制他們。」 這意味著中國勞工的申述並沒有受到重視,只是因為他們不是白人。所以克羅克乾脆斷絕供應到營地的食品和物資。他一個星期後回來告訴罷工的中國工人:如果你們現在回來工作,你們只會被罰款一個月工資。這些又累又餓的中國勞工就停止了罷工。
美國國會在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完全禁止所有中國人移民美國,此時美國的本土主義思潮也到達了頂峰。同時1882年的排華法案也阻止了已經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獲得美國國籍。最後,法律禁止中國民工的家庭成員移民美國。該法案是美國國會第一個以種族為基礎來確定加入美國國籍的法案,這個法案也為美國政府在處理移民人口方面開啟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先例。
然而,本土主義論者對中國移民的非議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中國勞工和移民絕大多數是由年輕人組成,他們很貧困,並也帶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賭博和吸食鴉片等等。晚上在帳篷里,許多白人礦工也抱怨中國民工的粗暴和吵鬧的音響。由於高度不平衡的男女性別比例,中國民工帳篷里還有妓女光顧。這就引起一般社會對於中國民工,特別是中國女性的大量批評。厭惡中國女性最早出現在舊金山,當地的報紙描述「東方習俗……在加利福尼亞州中國女性帶來的惡劣影響」,「毒化本地社會的道德風氣。」 誠然,這些壞習慣也取決於中國民工本身的長期打算,他們缺乏努力與美國文化同化,對美國文化也缺乏吸引力,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中國工人沒有打算留在美國,大多數只是希望賺到足夠的錢寄回家,最終回到中國落葉歸根。這些意圖也解釋了中國移民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等問題,因為很少有男人在美國成立自己的家庭。因此,許多中國勞工甚至沒有考慮與主流社會同化,這樣就進一步延長了被主流社會排斥的時間周期。
**六家公司及其與唐人街角色**
雖然中國勞工移民通過各種應對機制來應對他們所面臨的偏見和惡劣環境,建立唐人街這樣的社區定居點可以看成是中國移民對付本土主義思潮和行為的最有效策略。中國移民建立的的第一個這樣的社區就是位於舊金山。舊金山的唐人街就是在六家當時比較成功的中國商業機構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它們是:Ming Yung, Hop Wo, Kong Chow, Yung Wo, Sam Yak, 和 Yen Wo。它們被合稱為「六家企業」,這些企業同時也發揮移民慈善組織的功能,並幫助華人民工與主流社會溝通。這些富裕的華人商業公司在華裔民工的的生活中發揮出顯著的效用,如幫助新移民找食宿地,並在求職方面提供幫助。作為回報,這些新移民加入這樣的自救自助協會,並繳納會費,這也有助於該商業公司所經營的社會服務機構。
六家公司也出資幫助唐人街的公共建築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如中國傳統的劇院,在那裡男人們可以去參與一些傳統的娛樂,有些機構也被稱為「公所」,在那裡人們也可以去做禱告和祭拜。中國城也有自己的郵局和醫院,因為當時許多白人擁有的企業拒絕為中國移民提供服務。此外,六家公司幫助華人的葬禮,這是一種很得人心的民事禮儀服務,特別是幫助把遺體運送回他們的家鄉。這些多項華人社區的服務資源也幫助六家公司在中國城樹立自己的名聲並廣泛受到尊重。除了六家公司的幫助,唐人街還提供了一個市場使許多移民拓展自己的企業,如土特產雜貨店,餐館服務,家庭食物和茶館。當時唐人街普遍缺乏做家務的婦女人,在曠野的西部清洗衣服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這也使中國的勞工得到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地方。此後也導致在唐人街幾乎每個地方都有為眾人服務的洗衣房。
舊金山唐人街的這六家公司還擔任解決法律糾紛等問題和促進華人本土社會的和解。當時的加州法院系統還是初建時期,六家公司還尋求解決華人移民的地方糾紛。有一個例子是,1853年,六家公司的聯合法律顧問委員會出席了加州採礦和礦山利益聽證會,他們抱怨說: 「他們的證詞被法院排除在外……而同時加州政府根本負擔不起他們華人利益的保護。」 為了換取法律上的平等,法律顧問只得為華人付出更高的牌照稅。正是這些原因,這六家公司也是對中國移民在司法系統方面提供了法律支持。
除了這六家公司,唐人街還有根據家族村落血統而成立的地下的鬆散的團體,它們也對擴展了會員之間的聯絡和互通友情很有幫助,並且幫助新移民獲得合法移民文件和社會服務。因為當時的法律在排華法案生效之前是對移民規定並不嚴格。在另一方面,有些團體不是公開出現的,有些是由來自其他協會開除的成員的秘密組成的社團。有些團體甚至從事商業犯罪,如進口妓女,但仍然在提供就業機會和生活服務方面幫助自己的會員。在加州的排華法案的通過之後,這些團體開慢慢開發了非法移民的業務,它們在華人社區中的影響相應增長了。
**唐人街及其遺產**
如今,位於舊金山的中國城是美國西部最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並繼續擔任其初始的華人移民墊腳石作用,特別是幫助那些許多教育程度較低的中國新移民在美國社會的生存。然而唐人街在庇護華人新移民免遭本土主義思潮的苛刻措施時,也使他們無法很快加入主流社會,並延長了他們主流文化的適應期。今天,美國仍然是文化熔爐之地,懷有本土主義思想的公民繼續認為帶有不同文化的種族移民是難以接受的。雖然在過去一個半世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那些外來族裔的美國公民繼續面臨來自深信本土主義者公民的歧視。研究諸如美國排華法案可以解釋許多影響至今的政治思想,如未來的總統候選人之一支持的限制穆斯林民族法令的可能性。總而言之,本文提供了深入了解美國的文化多元化,以及多種族中,如華人的傳統與本土主義的信仰是是如何互動,衝撞,以及由此產生的應對措施。
參考書目:
Newman, John J., and John M. Schmalbach. United States History: Preparing for the Advanced Placement Examination. Third ed. New York, NY: Amsco School Publications, 2015. Print. BL This reference sourc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legislation concerning Chinese immigration.
「Political Party Timeline: 1836-1864.」 PBS. PBS, n.d. Web. 15 Feb. 2016. A web page that chronicles the rise and fall of past political parties.
Salyer, Lucy E. Laws Harsh as Tigers: Chinese Immigrants and the Shaping of Modern Immigration Law. Chapel Hill, NC: U of North Carolina, 1995. Questia School. Web. 2 Nov. 2015. BLBibliography
Brinkley, Alan. 「The Conquest of the Far West.」 American History: Connecting with the past. Boston: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2012. N. pag. Print. BL This referenc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experience that the Chinese immigrants had in America.
Chang, Iris. 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New York: Viking, 2003. Print. BL A historical narrative that chronicles Chinese accomplishments while also considering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 – 1866–1898 – Milestone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s – 1866–1898 – Milestone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n.d. Web. 02 Nov. 2015. ART This source examines the US political scene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ese government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1866-1898).
「The Chinese Workers』 Strike.」 PBS. PBS, n.d. Web. 10 Mar. 2016. ART This web page details the events of a Chinese strike on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in June, 1867.
Coolidge, Mary Elizabeth Burroughs Roberts Smith. Chinese Immigration. New York: H. Holt, 1909.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Web. 3 Nov. 2015. BL This book discuss the one 「American Public Problems」— Chinese immigration. It goes in depth on the periods of open immigration, restriction and exclusion, and competition and assimilation.
Li, Tien-Lu. Congressional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Or, Legislation Relating to Chinese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Diss. Vanderbilt, 1916. Nashville: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 1916. Web. 10 Dec. 2015. ART This book discusses the legal actions taken on Chinese immigration and how the era shaped future immigration policies.
Shearer, Frederick E., and J.R. Bowman. The Pacific Tourist. J.R. Bowman』s Illustrated Transcontinental Guide of Travel,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 Ocean … A Complete Traveler』s Guide of the Union and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s … Frederick E. Shearer, Editor … New York: J.R. Bowman, 1882-83.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Web. 3 Nov. 2015. PS This is a traveler』s guide publ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that introduces the developing western lands and history. It mentions the Chinese work on the railroad as well as observation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behavior.
Wantor, J.A. 「J.A. Wantor Letter to Father and Mother.」 Letter to J.A. Wantor』s Father and Mother. 20 Mar. 1879. Berkeley, CA: Bancroft Library, U of California, n.d. N. pag. 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Web. 3 Nov. 2015. PS A letter written by a Chinese worker to his (most likely) parents concerning the gold rush and political feelings from newly proposed state Constitution.
The Wide West [San Francisco] 25 Dec. 1854, Illustrated Holiday Edition ed.: 1, 5 . California Digital Newspaper Collection. Web. 6 Dec. 2015. PS/ART A historical newspaper with some articles detailing some peculiarities as well as odd and disgusting habits of the Chinese in California.
作者投稿
推薦閱讀:
※e世紀往生傳
※世紀難題:季羨林之後,吐火羅語怎麼辦?
※「標準」與「身份」:世紀之初新詩「合法性」的雙重焦慮
※世紀菁華的婚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