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起勢」練法(修改補充版)

楊氏太極拳「起勢」練法

作者: 陳雄 文章來源 :2006年第5期《中華武術雜誌》

教授我練拳二十幾年的恩師林墨根先生說:「不要小看『起勢』動作簡單,其要領貫穿於整套拳架大松大柔之中。」亦有練家喻「起勢」乃太極拳架之母,確實言之有理。有些拳師這樣說:「起勢難。」說難不是說動作的姿勢難,而是說起勢沒有動力源,因為太極拳的動,不能是自己的動,也就是說不能是配合的動。因為在起式之前沒有動力源,此時手臂、胳膊是抬不起來的,抬起來了就是人為的亂動,應該是用松沉至腳底的地面反座力啟動多少就動多少,少動一點是不到頭,多動一點就是過,就是妄動。太極拳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內勁要從腿下求,一點有勁全身求。即所謂求「整勁」。如具有整勁,在起勢中就能體悟到。

在練此勢兩臂未舉之前,應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會穴、會陰穴、湧泉穴對應成一直線),全身放鬆(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勞宮穴、湧泉穴尤為重要),頭頸豎直鬆開上領,下頜略向後收,兩眼向前平視,靜心平氣。隨後在意念的帶領下,緩慢從上到下依次松頭頂、松面部、松頸部、松雙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雙膝、松小腿、松踝關節、松腳背、松腳跟、松湧泉穴、松腳趾。放鬆下沉時,意念猶如水流,水流至哪裡,就松在哪裡,隨著鬆開的身勢下沉,腿膝腳處亦相應彎曲,松沉至腳底就身勢立穩了,然後準備做起勢動作。

虛心實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的沉至腳底,大腳趾和二腳趾慢慢抓地,提肛收腹吸氣(提肛收腹是內收,是收到命門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雙手(兩手之距稍寬於肩)在地面反座力的作用和腰力帶領之下,緩慢均勻的舉起,手指朝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領。從梢節一沾而起,中節相隨,根節相摧,這是節節貫穿的「以梢帶根」的練法,亦有拳家稱為「端引」放鬆之法。雙手上升時,手為陽,肩為陰,肩胛骨自然下落,同時膝蓋伸直。此時手隨勢而起,人的重心在腳尖。待雙臂向前輕輕抬起距略高於肩胛的三分之二行程時,改為呼氣繼續把雙臂抬起舉至略高於肩,同時鬆開腳尖,重心移在腳跟,有自海底上拔之意。雙手之指上領一下,腳趾再次抓地,再次提肛收腹吸氣。雙手小臂自然環狀收回。手掌心好象降落傘那樣準備落下來。雙手下落時,手為陰,肩為陰,肩胛骨自然上升,同時膝微曲。腳趾鬆開,胸部放鬆,緩慢呼氣,把手肩忘掉,雙手慢勻下落。意念泉水從胸流至腹,腹就松。當雙手落至丹田橫向位置時,雙掌向左右外側分開吸氣,然後當兩掌按至胯前再往下落,緩慢呼氣。意念水流至大腿,大腿就松。流至膝蓋,膝蓋就松,此時雙手應垂肘。流至小腿,小腿就松;流至踝關節,踝關節就松,此時雙手應塌腕,腕指不要跑氣,氣固在手掌之中的勞宮穴。流到腳背就同時鬆手腕,流到腳趾就同時鬆手指,一直松至腳心中湧泉穴。手隨勢而沉,人的重心松至腳掌湧泉穴後,依靠尾閭的收起擺正,命門穴要盡量飽滿,意氣自天入地,從湧泉穴到百會穴上下一氣貫通。

為了提高練習起勢的興趣與驗證體悟的質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點感性認識:一是叫拳友站在自己背後,他用雙手之掌心分別輕摸自己左右肩胛上(鎖骨與肩關節交匯處),看看做起勢雙手上升時,肩胛是否自然下落;而雙手下落時,肩胛又是否自然上升。據本人觀察,若進步較快的話,練習三至五年後可有這般體悟。若進步較慢的話,則需八年至十年甚至更長的練習才有這般體悟。二是叫拳友在當自己做起勢初雙手垂下之時,他張開左右手之拇指與食指,分別用其虎處口處按住自己左右手臂的中部或下部(按下部比中部受力大,視功力深淺而定),用硬力往自己身後逐漸加大。自己接住對方來力後,按起勢要領松至腳底湧泉穴,同時松至手指,雙手緩慢舉起上升,當升至一定高度時,手臂掤勁自然使對方站立不穩或向後跌出。若自己被對方按後雙手之臂舉不起,則說明自己上未松至勞宮穴,下未松至湧泉穴,所以未有內勁來自腳底發出的體悟,需要細心思悟松沉和意氣貫穿而合成整勁的拳理拳法。

修改補充於2011年5月16日

推薦閱讀:

成仙之路-安般太極拳法
站在地上講太極拳勁 
趙堡和式太極拳闡秘
張三丰太極拳二十三二十四式鵲步飛龍和揉身提手
從太極拳的松靜到老子《道德經》的無為

TAG:太極拳 | 太極 | 修改 |